𢴦
字义反馈

𢴦

复制

kángㄎㄤˊ

扌部共15画左右结构U+22D26
汉语字典

扌部

15画

12画

左右结构

kang

káng

RADM

QMMC

DBGO

22D26

[121121132511134]

𢴦字概述

折叠展开

〔𢴦〕字拼音是káng部首是扌,总笔画是15画。

〔𢴦〕字是左右结构

〔𢴦〕字仓颉码是QMMC五笔是RADM郑码是DBGO

〔𢴦〕字的UNICODE是22D26。十进制为142630,UTF-32:00022d26,UTF-8:F0 A2 B4 A6。

〔𢴦〕字的异体字是

𢴦的意思

折叠展开

𢴦

详细解释

同“”。用肩担负。

𢴦的康熙字典

折叠展开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卯集中 部首:手部

武英殿刻本: 第1083頁,第3

同文書局本: 第454頁,第11

標點整理本: 第401頁,第22

集韻》:虎項切,音𢞡──山東謂擔荷曰𢴦,今浙人亦有此語。

或作扛,通作傋,俗从大力作夯。

注解

𢴦〕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卯集中,康熙部首是手部

𢴦〕字拼音是káng,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扌、項

𢴦的康熙字典解释由查字网整理。𢴦的解释内容参考開放康熙字典。

𢴦的说文解字

折叠展开

《说文解字》(大徐本)

徐铉 (宋)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雙切頁碼404頁,第23

扛橫關對舉也。从手工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徐锴 (南唐)

卷别卷二十三反切溝降反頁碼971頁,第3行,第2

扛橫關對舉也。從手工聲。

鍇注臣鍇按:《神僊傳》:「扛鼎之士。」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段玉裁 (清代)

卷别卷十二上反切古雙切古音第九部頁碼2412頁,第3許惟賢1048頁,第4

扛横關對舉也。

段注以木横持門戶曰關凡大物而兩手對舉之曰扛。項羽力能扛鼎。謂鼎有𠕪,以木横貫鼎耳而舉其㒳耑也。卽無横木而兩手舉之亦曰扛。卽兩人以横木對舉一物亦曰扛。《字林》。捎,掆,舁也。《匡謬正俗》曰:音譌。故謂扛爲剛。有造掆字者。故爲穿鑿也。《西京賦》作𧢸鼎。𧢸卽䚗。魏大饗碑作䚗鼎。䚗者,扛之叚借字也。

从手。工聲。

段注古雙切。九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章太炎 (近代)

兩人共舉口對舉,橫關對舉曰扛。共(江部,古讀東部),眾人共舉;扛,兩人對舉;[兩]字音義相近。

誼與共同,聲亦相同。今俗語「扛一事」,即「共一事」也。

古者兩人對舉曰舉,橫關(穿以木槓)對舉曰扛。但一人之力能舉者亦可云扛,如項羽之「力能扛鼎」是也。扛、共義近(音亦近,江部字古讀東部也),蓋一字。眾人共舉曰共。

兩人對舉曰舉,(古時)橫關(穿以木)對舉曰扛。但一人之力能舉者亦可云扛,如《史記•項羽傳》「力能扛鼎」。扛、共義同。衆人共舉曰共。

白话解释

扛,横穿木棍,相对着抬举起来。字形采用“手”作边旁,采用“工”作声旁。

字形解说

此字始見於篆文,從手、工聲。楷書同。字從「手」為義符,表示是手部的動作;從「工」為聲符,不兼義,依《說文》,「工」字的本義為「巧飾也,象人有規矩也」,此義和「扛」義無關。在六書中屬於形聲。

扛字的相关索引

#书籍索引
1汲古閣本第798頁,第16字
2陳昌治本第1021頁,第2字
3黃侃手批第767頁
4說文校箋第532頁,第15字
5說文考正第479頁,第7字
6說文今釋第1762頁,第2字
7說文約注第2976頁,第2字
8說文探原第5956頁,第1字
9說文集注第2559頁,第2字
10說文標整第318頁,第8字
11標注說文第510頁,第6字
12說文注箋第4228頁,第2字
13說文詁林第11868頁【補遺】第17810頁
14通訓定聲第173頁,第1字
15說文義證第1055頁【崇文】第4217頁
16說文句讀第1738頁
17章授筆記第500頁,第2字
18古字詁林第九冊,第679頁,第1字
19古字釋要第1119頁,第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