邾字概述
〔邾〕字拼音是zhū部首是阝,总笔画是8画。
〔邾〕字是左右结构五行属金。
〔邾〕字仓颉码是HDNL五笔是RIBH 86 、 TFBH 98四角号码是27927郑码是MBKY区位码是5905。
〔邾〕字的UNICODE是90BE。十进制为37054,UTF-32:000090be,UTF-8:E9 82 BE。
〔邾〕字在《通用规范汉字表》是二级汉字。
邾的笔顺
邾的康熙字典
康熙字典原文
卷别 :正文・酉集下 部首:邑部
武英殿刻本: 第3041頁,第8字
同文書局本: 第1270頁,第14字
標點整理本: 第1256頁,第22字
音《唐韻》:陟輸切;《集韻》、《韻會》:追輸切,𡘋音朱。
《玉篇》:魯附庸國,顓頊之後所封也。
《春秋・隱元年》:公及邾儀父盟于蔑。〔註〕邾,今魯國鄒縣也。
《六書故》:邾鄒同「聲」,實一地。春秋時邾用夷,故邾謂之邾婁,合邾婁之音爲鄒,故邾改名鄒也。
《輿地廣記》:湽州鄒平縣,古鄒國。兗州鄒縣,邾文公所遷邑,有孟軻冢。楚滅之,遷之江夏,故江夏亦有邾城,今爲黃州黃岡縣。
音又,《集韻》:鍾輸切,音侏──地名,漢衡山王吳芮都。
《正字通》:此郳犂國,春秋時小邾子國也。
注解
〔邾〕字收录于《康熙字典》正文・酉集下,康熙部首是邑部。
〔邾〕字拼音是zhū,左右结构,可拆字为朱、⻏,五行属金。
〔邾〕字的汉语字典解释:㈠ [zhū] ⑴ 古国名,在中国今山东省邹县。
邾的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大徐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陟輸切頁碼第210頁,第3字續丁孫
邾
江夏縣。从邑朱聲。
《说文解字系传》(小徐本)
卷别卷十二反切知輸反頁碼第538頁,第6行,第1字述
江夏縣。從邑朱聲。一曰魯有小邾國,
鍇注臣鍇按:杜預曰:「魯國鄒縣也。」
《说文解字注》(段注本)
卷别卷六下反切陟輸切古音第四部頁碼第1171頁,第1字許惟賢第515頁,第3字
江夏縣。
段注二志同。《前志》曰:衡山王吳芮都。按芮都邾,見《項羽本紀》。今湖北黃州府城去故邾城二里許是也。今大江東流徑黃州府城南。隔江相望者曰武昌縣。《水經》曰:又東過邾縣南鄂縣北是也。酈善長曰:楚宣王滅邾。徙居於此。王隱地道記,劉昭《郡國志》注皆有此說。但此事不見《楚世家》。時楚之强。未必滅此彈丸而尚以地居之。葢此地古名邾。魯附庸國古名邾婁。依許所說。本不相謀。無庸牽合。
从邑。朱聲。
段注陟輸切。古音在四部。
章太炎说文解字授课笔记
江夏縣。古人鄒與邾相近,邾國即鄒國也。
江夏縣。近魯之國=鄒,古鄒、邾音近,故通。
邾字的相关索引
# | 书籍 | 索引 |
---|---|---|
1 | 汲古閣本 | 第414頁,第7字 |
2 | 陳昌治本 | 第533頁,第4字 |
3 | 黃侃手批 | 第411頁 |
4 | 說文校箋 | 第267頁,第1字 |
5 | 說文考正 | 第257頁,第15字 |
6 | 說文今釋 | 第923頁,第7字 |
7 | 說文約注 | 第1597頁,第3字 |
8 | 說文探原 | 第3440頁,第2字 |
9 | 說文集注 | 第1364頁,第4字 |
10 | 說文標整 | 第163頁,第24字 |
11 | 標注說文 | 第264頁,第7字 |
12 | 說文注箋 | 第2130頁,第1字 |
13 | 說文詁林 | 第6657頁【補遺】第16990頁 |
14 | 通訓定聲 | 第1415頁,第3字 |
15 | 說文義證 | 第561頁【崇文】第2241頁 |
16 | 說文句讀 | 第853頁 |
17 | 章授筆記 | 第277頁,第6字 |
18 | 古字詁林 | 第六冊,第318頁,第1字 |
19 | 古字釋要 | 第639頁,第10字 |
邾字的翻译
- a feudal state which existed B.C.700-469; now in Shandong
- Zou (état)
邾的字源字形
西周 金文 西周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晚期
春秋 金文 春秋
楚〔战国〕 简 包山
汉 石经 熹平石经
魏 石经 三体石经
魏 传抄 三体石经
唐 石经 开成石经
宋 印刷字体 广韵
宋 印刷字体 增韵
明 印刷字体 洪武正韵
清 印刷字体 康熙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