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凛时年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数学长度单位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

教学内容:

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 在实践操作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了解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和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

合学生亲身经历不同测量工具的合用,体会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和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突破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突破重点。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初步估测意识。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突破难点。

教法学法:

教法:尝试指导法。

学法:小组研讨法。

教学准备:

将学生分成4—6人的合作学习小组。

学生准备:

学生尺、剪刀、宽1厘米的白纸条、1角的硬币、回形针、小刀、棱长1厘米的小方木。

教学过程 :

一、 探究新知

(1) 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长吗?让学生讨论,想办法,小组交流。

(2) 汇报交流,分组活动。

刚才同学们想了很多办法,用1角的硬币、手、三角形学具、方木块等作为工具测量,下面就请同学们分成5人一组,和老师一起测量课桌的长度。 测量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

(3) 小组交流。

让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测量结果。显然,同学们和老师的测量结果不同。

(4) 质疑问难。

为什么我们测量的都是课桌的长度,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为什么同学们一拃一拃地量,老师也一拃一拃地量,结果也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渐明白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手作为测量标准,所以量出的结果不同。 那么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用相同标准进行测量)让全班同学选同一物品(如小刀或小方木)再一次测量课桌的长度,并汇报测得的结果。由此归纳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

(5) 活动延伸。

①用回形针测量数学课本的宽,用小刀测量一个文具盒的长。 学生测量后汇报测量结果。(数学课本的宽是5个回形针的长,文具盒的长是5个小刀的长) 师:数学课本和文具盒不一样长,为什么它们都用5表示? 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集体交流。

②归纳升华。 同学们,数学课本的宽和文具盒的塔尖不一样的,它们都用5表示是因为测量的标准不一样。因此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标准。

二、 积累运用

用手一拃一拃地量桌子的长、高及凳子的高,可以一次接一次地测量。

三、 总结提升

(1) 大家亲自测量了很多物体的长度,在测量过程中,你们学会了什么? 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课所学内容。

(2) 归纳强调。 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必须要用统一的标准去测量。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就目标而言,学生不难达到,但总体上感觉太匆忙。 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活动课上,学生学具的准备、课堂纪律的掌控都是需要考虑重视的问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2

[教学目的] 创设情境,使学生体验人类在生活实践中统一度量衡的过程。

[教学材料及准备] 软尺、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教师:同学们发现了吗,我们今天用的课桌和教室里的课桌不一样,教室里的是小桌子,我们这里用的是大桌子。桌面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长方形。 教师:对,长方形有几条边?

学生:四条边。 教师:看屏幕。(通过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分清什么是桌子的长,什么是桌子的宽)。 教师:学校还想买一些这样的桌子,那我们就得知道这桌子有多长,有多宽,你们愿意帮老师量一量这桌面的大小吗?

二、研究制定解决方案

教师:用什么来测量呢? 学生:用尺子。 教师:可是,我们的尺子留在教室里了,怎么办?不用尺子,你能不能想出巧妙的办法测量出桌子有多长,多宽? 学生小组讨论。

学生汇报交流:

1、用手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手长)

2、用铅笔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长)

3、用铅笔盒测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铅笔盒长)

4、用书量。(到黑板上来演示,表明是几个书长)

三、实施方案学生分小组测量桌子的长和宽。

要求:①开动脑筋,多想办法

②分工明确,注意合作

③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可以写字,写拼音,也可以用图表示。利用课件举例讲解记录方法。

量一量桌子方法:长 宽 1 7 3 2 3 4

看一看,谁用的.方法多,谁的方法巧妙? 学生测量。(10分钟)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测量。发现典型数据。

四、交流汇报阶段研究成果,碰撞出现矛盾学生:

56名学生汇报,用实物投影展示他们的记录表。(学生的记录表大部分以童趣十足的图画来表示)。

教师:同学们想出的办法真多。看样子,没有尺子的情况下,你们用这么多巧妙的办法告诉老师这桌子有多大。真聪明。但是,你们看看,测量同一张桌子,这几个得数一样吗?学生:不一样。教师:为什么?学生:因为用来量的东西不一样。教师:(展示同样是用铅笔测量的数据对比)都是用铅笔量的,得数怎么还不一样呢?学生:(展示所用的铅笔)它们不一样长。教师:这么多不同的数据,我用哪一个呢?

五、继续研究教师:

我们用尺子测量一下桌子的长,看看有什么结果。(指令小组长领尺子和发尺子)学生用尺子测量桌子的长。(教师巡视,纠正学生测量时的小错误)

教师:谁来汇报他们组测量的结果?学生1:长是90。学生2:长是27。教师:怎么用尺子量,得数还是不一样?哪个对呢?学生很快发现软尺有两面,两面的刻度不一样。

教师指导学生辨认软尺两面的刻度的大小,并让学生估量1厘米和1寸两种长度单位和自己手指的粗细的对比。教师:要想得出一致的结果,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都用厘米(或寸)刻度的一面来量。教师:那我们现在就统一用厘米的一面来测量桌子的长和宽。学生测量。教师:哪一组说出你们的测量结果?学生:桌子长90厘米,宽42厘米。(56个学生都得到了相同的结果)六、总结:教师:现在我特别清楚我要买多大的桌子了,长90厘米,宽42厘米。用同一种刻度的尺子测量很方便。厘米是现在世界上尺子最常用的刻度。人类发明尺子、统一长度单位之前,就像我们开始测量桌子的长、宽时使用的方法一样,利用手拃、步伐或身边物体的长度做长度单位进行测量。至今,在人们没有带尺子的时候,仍然会这样估测物体的长度,例如妈妈给孩子买衣裤或鞋的时候。

[教学建议] 学生的测量活动和交流汇报是这节课的重点环节,分析数据是这节的精华,一定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

[课后评价及分析] 课程设计符合人类从实践到理论的认知过程,学生在亲身探究的过程中领悟了靠教师仅仅用语言不易表达的内容。他们不仅知道怎样测量长度,还知道了长度为什么有一个单位,这个单位又是怎么来的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体会测量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进而体会引入较大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米,认识表示长度单位的符号m。初步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在实际测量中理解1米=100厘米。

4.通过实际测量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以及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教学难点:

理解1米=100厘米。

教学准备:

米尺、学生尺、长绳、1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提问。

1.测量铅笔的长度需要什么工具?测量数据用什么作单位?

2.用厘米尺测量老师手中铅笔的长度。

(学生边演示,教师边强调测量时需要注意:把尺的刻度0对准铅笔的左端。)

课件出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铅笔的长度,既复习了尺子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又为接下来的测量黑板的长度打下基础。】

(二)引入新课。

1.比赛测量速度。

(1)找一生和教师同时测量黑板的长度。看谁先测量出黑板的长度?(学生测量黑板下沿长度,老师测量上沿长度。)

(2)课件出示主题图,你们认为这样的测量比赛公平吗?为什么?(老师的尺子长,方便测量。)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用厘米量较长物体的不便利,从而产生困惑,积极主动认识米。】

2.量较短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尺就行了,但量较长的物体长度,用老师手中的尺子测量方便了,像这样的尺子叫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点明课题:认识米。(板书:认识米)

二、亲历过程,探究新知

(一)认识米。

1.观察米尺,看一看1米有多长。

2.教师为每四人小组准备一根1米长的绳子,让学生拉直感受1米有多长。

3.找身体中的米尺。(小组合作交流)

(1)几个脚的长大约是1米?

(2)几拃的长大约是1米?

(3)从脚底往上,大约到什么位置是1米?

(4)双手侧平举是否大约是1米?(注意学生身高的差异)

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可能随身携带尺子,当我们要测量一些物体长度时,可以用身体的尺子去估一估。

4.说一说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米?(生举例说明)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划、测量、估计深化对米的认识,逐步形成1米的实际表象。】

5.量哪些物体的长要用米做单位?(生举例说明)

6.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板书:米 m)

(二)认识米和厘米的关系。

1.1厘米到底有多长?让生用手势表示1厘米的长度。

2.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示意一下。

3.估测1米有多少厘米。

4.小组合作活动:

(1)活动要求:两名同学拉直小组内1米长的绳子,其他人合作,用厘米尺测量绳长。

(2)经过测量发现:1米有5个20厘米,即:20+20+20+20+20=100(厘米)

5.课件演示测量过程。还可以直接出示米尺放大图,10厘米10厘米的数,得出结论。

6.引导学生归纳米和厘米的'进率:1米=100厘米。(板书:1米= 100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对1米等于多少厘米的猜想,调动学生探求新知的积极性,让他们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这一研究问题的过程,学会有条理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深化1米的实际表象。】

三、尝试练习,应用提升

(一)量一量。(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拿出准备好的长绳,量出1米,接着量出2米、3米

(二)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3题)

本题需要先量出实物的实际长度,再推算大约多少个这样的实物长1米。推算较难,只要能大概估算出结果即可。

(三)估一估。(教材第8页练习一的第4题)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张开双臂比划一下,1米有多长。还知道了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品,课后同学们可以找一找,量一量。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4

1、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空间观念。

3.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营造愉悦、欢快的学习氛围,运用多种活动增强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使他们在亲身体验中进行有效的学习,保持他们学习的.欲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果。现在班里大部分学生都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端正学习态度,对学习较为感兴趣、有信心。学习充满热情,能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活学活用。学习习惯方面,学生能够课前做好准备,课堂气氛活跃,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发言、思考,声音响亮。但个别的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爱搞小动作,需要及时提醒和引导。

3、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线段的特征。

难点:线段表象的建立。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哪些体育活动?为什么?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磨练意志,大家要多参加。

2.出示图片,小朋友们在干什么?跳绳和拔河要用到什么?这两根绳子在形状上有什么不同?

3.出示图片,你能给图上的这些线分一分类吗?为什么这么分?

4.你能把弯弯的线变直吗?

活动2【讲授】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把弯线变直。师指出,拉直的这段线就可以看作一条线段。

2.观察线段图,线段有什么特点?学生交流,汇报: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3.判断下面哪些是线段?

4.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线段,举例,学生找线段。

活动3【活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一张长方形白纸上你能找到几条线段?你能再变出一条吗?学生折纸,师说明折痕可以看作一条线段。同桌比较折出的线段,发现什么不同吗?得出结论:线段有长短。

2.线段可以测量吗?怎样测量?学生说测量方法。

3.出示一横一竖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学生通过测量发现同样长。

4.测量书中第五页三条线段的长度。汇报,订正。

5.总结线段的三个特点:直的,有两个端点,可以量出长度。

活动4【练习】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出示图形,分别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2.连接两点能画出几条线段?学生动手操作,汇报。三个点呢?完成书第五页做一做的第二题,画出的是什么图形?四个点呢?两种方法不遗漏。一种是从外到内,一种是从一点出发。按照这两种方法完成五个点,每两个点画一条线段,能画出几条线段,是什么图形。

3.小明要去小红家,有四条路,请同学们帮小明找最近的那条路。你用什么方法来证明你挑的路是最近的呢?

4.消防员接到任务是怎么样迅速到达的?房间的管子是直的,滑下来可以节省时间。

思想教育:他们的工作很辛苦,我们应该尊敬他们。

5.为什么乘坐电梯?因为电梯的运动轨迹是直的,省时省力。安全教育:乘坐电梯时要注意安全。

活动5【测试】及时反馈,发展思维。

1.填空:线段是( )的,有( )个端点,( )量出长度。

2.选择:下面哪些是线段?

3.量一量下面图形的边长,你发现了什么?

活动6【作业】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数学书第九页第6题,第7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2、3页“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材分析】

知识解读:测量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内容之一。“认识厘米”是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开始,是今后学习其它长度单位和有关测量问题的基础。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教材以古代人们用身体尺为测量工具,测量课桌的长度得到不同的结果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接着,教材介绍学生比较熟悉的尺子,指出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为单位,并通过看、量、画等学习活动逐步让学生形成对厘米的长度表象。这样的安排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并通过动手实践体会测量的方法,经历测量的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增强了学生的空间概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解读:学生在一年级的学习中认识了比较物体的长、短,本节课是他们第一次正式接触长度单位“厘米”。在此之前,学生对长度单位及测量知识的了解均来自生活中一些琐碎的、不系统的经验。对什么是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1厘米有所长都缺乏准确的认识。

目标解读:

1、创设情境,从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在观察、比较、估计、测量等活动中,实际感知1厘米有多长,通过具体方法,体会测量长度的本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2、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测量长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预案】

一、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教学预设〗

1、师谈话引入,课件播放故事。

2、引导思考:为什么同样是5步,熊二却找不到蜂蜜呢?

3、引出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设计思考〗

以有趣的故事为素材,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有声有色的故事讲述,提出“这是为什么呢?”的问题,引发认知冲突,充分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的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二、借助直观、建立1厘米的概念

〖教学预设〗

1、借助模型、建立表象

师出示1厘米的学具,感受厘米是测量比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

(1)记忆1厘米的长度

(2)找生活中的1厘米

2、认识几厘米

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

〖设计思考〗

认识1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通过标准的1厘米小棒,同桌竞猜记忆1厘米、寻找生活中的1厘米、认识几厘米等活动,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经历“充分感知--丰富表象--领悟内涵”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的长度观念,理解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的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自制直尺,认识几厘米

〖教学预设〗

1、同桌合作、制作直尺

2、拿出直尺,与自制尺子作比较。

(1)认识尺子上的元素:刻度、数字、单位(厘米cm)

(2)在直尺上认识1厘米

3、明确不同尺子的1cm的长度一样。

4、认识尺子上的几厘米

〖设计思考〗

引导学生经历“造”尺子的过程,让学生在测量、操作的过程中体验测量的本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意识。

四、实践运用、学会测量

〖教学预设〗

1、探究测量方法

思考:你能用直尺量出这张名片的长边是几厘米吗?

(1)操作、交流

(2)呈现各种量法,比较量法的优劣。

(3)小结正确的测量方法,理解从0刻度线开始测量的好处。

2、测量身体上的数据

师:测量自己手掌的宽度、拇指的长度、一拃的长度等

(1)学生选一个部位进行测量。

(2)填写测量记录单

(3)交流测量方法

〖设计思考〗

在测量长度过程中,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测量,寻找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并通过交流,比较,辨析、评判,逐步完善测量的方法。在学生积累了实际测量的经验后,将学生的认识延伸到“身体”这把尺子上,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开放性的活动中得到培养。

五、全课总结。

六、板书设计:

认识厘米(cm)

尺子:刻度线、数字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6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第3课时 认识米、用米量

教学内容:

第4课时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课本5页及练习一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自己观察、感知线段,体验线段的两个特征:直的和可度量。

2、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操作能力、合作意识以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学会量线段、画线段的方法。

教学用具:

刻度尺,各种弯的、直的实物若干,如:牙膏盒、吸管、绳子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英勇的消防员叔叔为了抢救国家、人民的生命财产时都是争分夺秒,刻不容缓的,当每次接到任务时,为什么他们都是从高高的铁管上滑下来而不是走楼梯呢?(比较快)为什么从铁管滑下来比走楼梯快呢?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事例还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观察体验,探究新知

1、感知线段的直

师:请拿出袋里的东西看一看、摸一摸,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牙膏盒、药盒、直的曲的吸管、铅笔、绳子、铁

丝等。

学生汇报。

师:你觉得桌子上哪些东西是直的?

学生迅速找出自己认为是直的东西。

师:请大家互相坚持谁拿对了,谁拿错了,并且互相纠正。

2、感知线段的.两个端点

师:请同学们再看一看,摸一摸那些直的东西除了直以外,你还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师:假如从铅笔的任意一端开始,摸到铅笔的另一端,我们就可以把其中的一端看作一个点,把另一端也看作一个点,我们把这两个点叫做端点。像书本的边、直的吸管那样都有两个端点。

3、从实例理解线段

师:请同学们在练习纸上按自己的想法把没两点连结起来。

教师在黑板出示:

学生操作,指名把黑板上的两个点用线连起来。

师:同学们画的这些线都有什么特点?

学生汇报。

师:大家说得好,请同学们看看、想想教科书第页“做一做”的图下面那句话和三条线。

小结:我们就把像课本第5页中间的图叫线段,线段都是直的、有两个端点。比如书本的边、盒子的边、铅笔、直的吸管都可以看作是线段。

学生找出身边的“线段”,并说一说、评一评。

4、量线段和估线段

师:线段可以量度吗?

让学生量一量课本第页上面线段的长度,并说说量法。

小结量法:先把尺子上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再看右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教师出示横、竖两条同样长的线段,请学生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哪条短或者同样长呢?

学生自由发表想法。

学生通过用尺子量度,发现这两条线段是一样长的。

小结:不太长的线段通常用厘米和米可以量出它的长度。而生活中的线段有时需要估计一下,有时又要通过实践来得出正确的结论。另外,同样出的两条线段,往往人们会觉得竖放比横放长,这是视觉的误会,同学们在生活中要注意这个问题。

5、画线段

教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3厘米大约有多长。

学生尝试画3厘米长的线段,并说出画法。

让几个学生演示怎样画线段,大家评价哪种方法好。

学生操作后汇报。

请方法好的学生再演示一遍,并边画边说。

教师出示断了3厘米多的断尺让学生讨论:怎样用这把断尺画出3厘米出的线段?

小组讨论,试画。

小组派代表汇报。

师:刻度尺有不同的标记方法,只要掌握画法就能准确画出线段。

三、联系生活,拓展延伸

1、下图有四个点,每两点之间画线段。

2、想一想,下面是小明从家到学校路线图,你认为走哪条路最近?

师:你们明白消防员叔叔为什么一接到任务后马上从铁管滑下来,而不走楼梯了吗?

生活中运用这个原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你们能说说看吗?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课外作业

完成第5页的做一做,用卷尺量一量周围环境,量跳远距离。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7

全册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内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00以内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物体, 进一步认识时间,数学广角,数学实践活动等。

本册的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2、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3.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6.进一步认识钟表,了解钟表内一大格表示的时间意义。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重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

2.表内乘法。

本册难点:

1.进位加、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义。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的估测和测量的能力。

单元学情分析:

学会用实物测量,并体会测量过程中出现的不同情况。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度量单位的重要性。教学注重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获取知识。因此,在让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时,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量一量、说一说、细想一想等活动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其对生活的重要意义。

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二、单元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三、单元教学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单元课 时

4课时

第一课时 认识厘米

一、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身体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进行正确地测量物体。(限整厘米)

4.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二、教学重点

认识厘米,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三、教学难点

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米尺。

五、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古时候人们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呢?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数学

组织学生用身体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每个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结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个统一的长度来测量物体。

(三)认识尺子

1.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 。

2.介绍认识尺子。

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

[设计意图]: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四)操作活动,建立表象

1.认识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师生一起观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颜色标出1厘米的长度,说明前面正方体的一边正好是1厘米。让学生量图钉的长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图钉大约有多少长。”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得出一个图钉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长。

2.教师明确量的正确方法:图钉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对着几。请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学生活动,同桌交流。巩固1厘米的表象。请小朋友用手势比划1厘米的长度。闭上眼睛想1厘米的长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约1厘米长的?让学生去找大约1厘米长的物体。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的鲜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们已经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对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们就来量一量物体的长度。请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师为你们准备的纸条。注意测量的方法要正确。学生测量纸条。教师巡视,加强个别指导。交流反馈。教师再次强调测量的正确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五)巩固深化,实践应用

1.请学生随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铅笔,量一量你的铅笔有多长。量好后同桌交流检查。

2.4人小组合作,每人分别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给大家看。教师个别指导。

3.学生自己选择身边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铅笔的长,数学本子的长,橡皮的长等。

[设计意图]: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巩固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一的第1、2题。

五、课堂总结

1.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结:通过这节课学习,我们懂得了测量物体的长度必须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还认识了1厘米的长度,并会用手上的'尺子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

六、板书设计

统一长度单位 认识厘米

测量时,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统一长度单位厘米cm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认识米

一、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测量出整米长度的物体;

4.培养合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三、教学难点

用米尺量较长物体的长度。

四、教具准备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纸条。学生每人1根较长的绳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瞧!这样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结果。那么该怎么办呢?(用更长的尺子量)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板书:“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1.感知米的实际长度。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应该注意什么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这条是1米长的绳子,请你用以厘米为单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结: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书: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较长的物体或距离。出示卷尺。介绍:这是在测量比较长的距离时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长的物体和距离。用卷尺量物体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体的长度时,一定要从物体的。一头开始,拿住卷尺一端,对齐要量物体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练习一第3题)。

2.估一估(教材练习一第4题)。

3.介绍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练习一第5题)。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认识了新的长度单位米。

六、板书设计

认识米

量比较长的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课后反思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8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米,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初步感知1 米的实际长度。

2.知道1 米=10分米=100 厘米,能用米尺或卷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1.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表象,认识1 米=10分米=100 厘米。

2.会测量身边规则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持疑引入

1.复习长度单位厘米、分米:孩子们,前面我们学习了两个长度单位,是哪两个?(厘米、分米)厘米、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用字母怎样表示呢?(厘米用cm表示,分米用dm表示。)

2.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分米作单位合适吗?课前大家预习了,你觉得用什么作单位好呢?(米)

3.揭示课题。 米是国际长度单位,用字母 m 来表示,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常用米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米(板书课题:用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探究疑释

(一)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

1. 学生轻轻握住米尺的两端,让学生初步感知1米的长度。教师再抽掉米尺,学生继续感知1米的长度。

2. 学生闭上眼想想1 米有多长。

3.学生比划1米大约有多长。

4.抽生汇报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

5.学生汇报交流: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可以选用米做单位。

(二)观察米尺,认识1 米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观察米尺,并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

2.集体汇报交流(小组汇报员汇报自己所在小组的发现)。

(1)米尺的长度是1米,

(2)米尺上有100个小格,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厘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0厘米,所以1米=100厘米。

(3)10个小格的长度是1分米,100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0分米,所以1米等于10分米。

(4)1米=10分米=100厘米

(三)用学生尺拼1 米长。

1.教师出示20厘米长的学生尺,学生猜一猜:1 米里面有几把这样长的学生尺?

2.拼一拼。 活动:要求 2 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啊。其他同学在桌上对着米尺拼一拼。 小结:小朋友们,刚才我们通过拼学生尺,再次知道了 1 米实际有多长。下面,我们以米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度。

(四)量黑板的长和宽

1.学生估一估教室前后的黑板大约有多长有多宽。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黑板的长和宽

(1)抽生汇报:在测量黑板的长和宽时要注意什么?(卷尺的0刻度要和黑板的一端对齐;卷尺要和黑板的边沿保持平行。)

(2)量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前面黑板的长和宽,一个小组测量教室后面黑板的长和宽。

(3)抽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五)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

1.抽生汇报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身高?

2.学生思考测量身高时要注意什么?

3.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测出本组所有成员的身高。

4.小组汇报员汇报本组成员的身高。

5.教师抽测其中一组,检验他们的测量是否正确。

三、归纳点拨

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作单位?1米有多长?我们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测量物体长度时要注意什么?

四、拓展延伸

1.填空(大屏幕出示练习题目)

2.指导学生完成课堂活动。

五、反思总结

孩子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存在哪些问题?

六、课后设疑

这节课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学会了测量规则物体的长度,那么不规则物体的长度怎样测量呢?下去以后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大家思考一下可以用哪些方法测量树干一圈的长度和小组成员的腰围?下次上课请同学来汇报。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9

教学内容:

课本第6—7页,

教学目标:

巩固厘米和米的认识,它们之间的进率以及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尺子、卷尺、三角板及回针,准备一条长十几厘米的纸条。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题

完成课本图中铅笔的长,然后自己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的长度。注意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适当复习。

第二题

量一量自己的铅笔,练习本,和准备好的墨水盒。延伸练习,量一量其他的东西。

第三、四、五题

第3、4、5题,是实际测量题目,可以让学生根据实际的测量需要选择该用什么工具。

第六题

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七、八题

根据对线段定义的理解判断图形是否是线段,先让学生复习线段的定义,以便判断。先估测再实测,重点是培养学生的长度的观念。

第九题

第一次出现带单位计算。计算第一题时,让学生联系实际的例子进行计算,如14厘米的纸条剪去8厘米,还剩几厘米。再类推到第2小题。

第十题

利用学生的视觉差,让学生判断。

第二单元 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数学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8—1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和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

2、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材的能力、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和全年级的小朋友去郊游好吗?(出示主题图)可是四个班只有两辆车,怎么办呀?

师:你认为哪两个班可以坐一辆车?为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36+30=66,35+34=69,30+35=65,36+34=70)

大家真能干,这些算式我们除了可以用口算的方法计算外,还可以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你会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吗?

二、新授

1、教学例1、例2

(1)让学独立完成

请你从这四道算式中任选一道,用列竖式的方法去计算,不会的小朋友,可以看看课本的第9页,也可以问问旁边的小朋友。

请四个小朋友上黑板板演,其它小朋友在练习本上做

请板演的小朋友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2)小组讨论

在刚才的列竖式计算中,你是从哪一位加起来的,列竖式时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请小朋友自己先想想,然后在四人小驵里说说。

学生汇报

2、教学例3

(1)36+34=70

这里还有一题,你是怎么算的?(先算个位上的6+4=10,怎么写呢?在个位写几?十位呢?在个位写0,向十位进一,在十位上写个小小的1,表示1个十,再算十位上的3+3=6,6+1=7,合起来就是70。

(2)36+35

大家能通过计算帮助学校解决坐车的难题,真了不起,可我还有个难题,就是一班和三班能合坐一辆车吗?为什么?

请你列竖式计算,并与同桌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尝试)

你是怎么算的?还有谁想说说自己的算法,为什么这道题,你是都是从个位算起,不是从十位算起?

小结算法:列竖式计算时,除了要注意我们前面说的,还要注意什么?

3、出示课题

师:这三道算式和最后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的笔算,笔算就是列竖式计算。(板书课题)

你认为什么时候用列竖式的方法计算比较好?

全课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三、练习

1、利用今天学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皮卡丘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两件小家电,我们陪他到家电城看看好吗?

谁为它介绍一下商品?

它只有90元。请你帮宛选两件小商品,用竖式算一下一共用了多少钱?

2、皮卡丘谢谢大家的帮忙,它请我们四人小组每个小朋友轮流提一个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让其他三个小朋友列竖式计算,提问题材的小朋友还要负责批改,最后还请你们评价一下你们组的小朋友做得怎么样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0

教学内容:第75、76页练习十六第5-12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长度单位的概念,进一步掌握量长度和画定长线段的方法。

2、进一步掌握长度单位简单换算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简单问题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长度单位简单换算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前面几节课,我们都是学习的长度单位,学会了单位间的'简单转换.谁来把学过的长度单位从大到小说一说。(板书:长度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练习长度单位的一些内容。(板书课题)

二、长度单位的练习

1.依次让学生用手势表示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并让学生举出实例。

2.复习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关系

学生回答

1米=()分米=()厘米、1分米=()厘米、

1厘米=()毫米、1千米=()米。

3.说一说量下列物体用的长度单位

黑板的长、公路的长、课本的长、火柴盒的厚、课桌的高。

4.完成练习十六第6题

教师巡视指导,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5.完成练习十六第7题

(复习画线段的步骤)

注意:从0刻度鲜画起,有两个端点。

6.练习长度单位

(1)完成“练习十六”第8题,集体订正。

(2)

单位换算时,先看前后个是什么单位,想它们之间的进率,在推算出结果是多少。

三、应用题练习

1.完成练习十六第11题

分2人小组讨论,得出结果并说明为什么。

2.完成练习十六第12题

引导理清题意,学生读题

第一问:提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了什么,用什么方法?

第二问:要求的是什么?已知条件是什么?

指名一人板书,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四、解答思考题

1.提问:从第1棵到第2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3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100棵跑了多少米?

从第1棵到第250棵跑了多少米?换成用千米作单位是多少千米?有1千米吗?为什么?

六、作业

练习十六第9、10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1

第一课时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

数学书的长

数学书的宽

数学书的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2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互动对话,明确目标

师:前面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后,请他们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1米等长度。

师: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1、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1)课件出示旗杆,让学生猜一猜它有多高。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2、自主学习,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三、展示交流

1、小组内交流

组内交流各自的答案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全班交流

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全班交流。

3、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的,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由于学生目前只学习了“米”和“厘米”两个长度单位,很容易作出不是13厘米,就是13米的推断。全班交流时,要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简单推断,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

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反思回顾

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告诉学生,一支粉笔的长度约是10厘米,2支粉笔叠起来就是20厘米,比13厘米长,所以一根旗杆的长度是13米。

四、反馈评价

基础练习(课件集中呈现)

1、教材第7页做一做。

2、教材第9、10页练习一中第8、9题。

拓展练习

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反思与回顾是有难度的,所以教师可以示范,教给他们一些方法。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五、课堂小结

1、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体的实际长度,最终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测量较短的物体,一般用厘米作单位。

测量较长(高)的物体,一般用米作单位。

教学反思

虽然旗杆、课桌、教材等在生活中很常见,但是很多学生还是不知道它们的长度,他们只是有一个相对概念,即在比较中知道谁比谁长(或高),但是明确具体的量,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有困难的。所以,旗杆到底是13米还是13厘米呢?很多学生能很快说出是13米,因为旗杆比较长,所以就要选择长的长度单位米,而不会选择一个“标准量”进行比较,所以在学生自主解答和交流时,我们还是要耐心引导。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3

教学内容: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三册P54-56页,P57页课堂活动第1、2、3题,P59页练习十二第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会用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具准备:

直尺、纸杯、小棍(1cm)、吸管。

教学重点:

建立1cm的实际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会以cm作单位掌握用直尺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设疑激趣

谈话:小朋友们,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光明木器厂准备送给我们双槐树小学一批新的课桌,课桌的宽度就跟你们现在用的课桌一样宽,你能想办法告诉木器厂的厂长课桌应做多宽吗? 你准备选用你身边的什么东西来量课桌的长度?

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文具盒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有的用直尺量、有的用作业本量

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

学生自由量后汇报:课桌大约有2枝铅笔长,大约有3拃长,大约比2个笔盒长,大约有2个作业本那么长,大约38厘米长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奇怪,教室里的课桌都是按一样的尺寸做的,可你们量出的结果却为什么不一样呢?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因为我们测量的工具不同,所以测出的结果不同。

2、导入揭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直尺来量物体的长度。

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请仔细观察这些商品上的数据,你发现了什么?(课件出示:火柴盒长4厘米,墨水盒长7厘米,冰箱高165厘米,牙膏盒长22厘米)。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这些商品常常用什么做单位来度量长度,引出并板书课题。(板书: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1、探究一:认识直尺

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

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明确:尺子上有刻度,有很多数(随学生的汇报,课件显示尺子上出示0、1、2、3等数), 0对着的这根长刻度线就表示起点,咱们给它取个名字叫0刻度 (课件闪烁0刻度) 。有表示厘米的字母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板:单位: 厘米 cm)

2、探究二:建立1厘米的概念

师: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学生自己用手比出1cm的长度)

刚才有的同学比1厘米这样长,有的比的这样长(师边说边比),1厘米到底有多长? 请小朋友们从纸杯里拿出1cm长的小棍感受。

课件演示1厘米的长度。(板书:1厘米)

在自己尺子上找到这一段。 写厘米时,直接用字母cm 表示。(板书:1cm)

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厘米长,从2到3也是1厘米长。

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一大格的长度都是1厘米。(如果学生问到1小格,教师指出:每一小格的长度也可以用一种更小的长度单位来表示,咱们以后再学习。)小手指一节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拉链头长大约是1厘米。牙齿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手机的厚度大约是1厘米。 (全体学生比一比自己哪个手指的宽最接近1厘米,之后汇报,投影反馈) 。

3、探究三:认识几厘米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几厘米又是多长呢?里面分别有几个1厘米? 学生在尺子上找一找。

小组活动: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2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5厘米长?从哪儿到哪儿是8厘米长?

思考:通过在尺子上找这几个不同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从0刻度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用后面大的刻度数减去前面小的刻度数,得几就是几厘米。

请同桌的小朋友用手指相互比画一下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50厘米、100厘米等大约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它们的大致长度,与同桌的同学比一比、看一看、估一估看谁准确点。

三、实践体验,掌握方法

1、估一估

(出示吸管)让学生估一估,有多长?

2、量吸管的长度 刚才大家估的只是一个大概数,要知道吸管的准确长度究竟是几厘米长,应怎么办?学生试着用尺子测量吸管的长度,量好了可相互说说自己是怎么量的,指名学生上台边演示边介绍量法,其他学生评价他量得怎么样。

课件演示例2:如何量铅笔的长度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直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把零刻度对准要量的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对的是数字几就是几厘米。

3、量课桌的宽

现在我们要知道我们的课桌有多宽,你有办法了吗?量一量吧。学生同桌测量,量后交流,注意对误差的说明。师生共同确定把哪一个数据告诉木器厂的厂长。

四、巩固练习,实践运用(课件出示)

1、填空出示教科书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让学生填一填。

2、判断下面量法是否正确。

3、断头尺量橡皮的长度 出示没有零刻度的直尺,让学生小组讨论怎样用这块断尺子量出橡皮的长度。

五、总结

师:孩子们,我们这节课量的吸管的长度,以及你们铅笔的长度,橡皮的长度,这些物体长还是短?(短)。

师:对了,我们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什么做工具?(直尺)。用什么作单位?(厘米)。但如果要量黑板的长,教室的长,以及我们操场的长该用什么工具去测量,又用什么作长度单位呢?这个等孩子们以后学了更多的测量长度的知识就能解决这个问题了。

六、板书

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单位: 厘米 cm

1厘米 1cm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学生看一看,记一记,找一找等多种实践活动形式,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逐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会使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共同合作的良好态度,并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目标解析:

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

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课件、尺子、图钉、田子格本等。

教材分析:

厘米的认识属于图形与几何的测量这方面的内容,新课表对这方面的内容有明确的要求

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3、能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并经行测量。

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节课在此基础上教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1、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2、介绍1拃的长度。

⑴、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⑵、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⑶、讨论

①、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

(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②、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观察故事图片

请学生叙述每张图片的意思,然后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3、统一长度单位。

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1、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⑴、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⑵、数字。

①、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②、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⑶、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2、认识厘米。

⑴、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⑵、认识1厘米。

①、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②、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③、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⑶、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①、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②、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的长度。

③、比一比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用1厘米比较田字格的宽和图钉的长。

④、举例说一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比较、比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际测量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不要用课件放大1厘米的长度作为标准,一定要用自己手中的尺子,让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以实际1厘米的长度作标准。】

3、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

(1)测量纸条的长度。

①、学生讨论交流测量纸条长度的方法。

②、学生分组测量纸条的长度,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测量方法。

③、指生说一说是怎样测量的?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课件演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边演示边解释:把刻度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纸条就长几厘米,也就是几个1厘米。

(3)动手测量数学书的宽的长度,然后指生汇报测量的方法和测量的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在亲身经历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中掌握测量物体的方法。】

三、练习中巩固新知

1、找一找、量一量

用尺子量一量,食指宽约()厘米,手掌宽约()厘米,一拃长约()厘米。

2、读物体的长度(看幻灯片)

3、判断题:对打, 错打.

①。小明的铅笔长约8厘米。()

②。教室的长约8厘米。()

③。语文课本的宽约100厘米。()

④。小明身高约1厘米。()

⑤。小红的食指宽约1厘米。()

四、小结中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在活动中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课堂作业

第4页做一做(例3)。

第8页练习一,第1题。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15

教学内容:期初复习第10—12题。

教学目标:进一步巩固对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认识,学会分析应用题,掌握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学会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

教具准备:小黑板、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角。

1、出示活动角。

学生说一说这是什么?

同桌互相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2、提问: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3、出示“直角”,提问:这是什么角?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4、第5题

学生用三角尺比一比,图中有几个直角?

学生说一说比角的方法。

5、回忆画角的方法,学生任意画一个角。学生评价。

6、比一比

学生猜一猜哪个角大?怎样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一、复习长度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1、学生互说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重量单位呢?时间单位呢?

2、提问:它们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出示:

6米=()厘米=( )分米

80厘米=( )分米

3000克=( )千克

5千克=( )克

60秒=( )分

1时=( )分

三、复习文字题。

出示:

比34多25的数是多少?

比68少29的数是多少?

8个5是多少?再减去23是多少?

学生列式解答,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题

1、第8题

学生读题,理解“贵”、便宜“的意思,

学生列式解答,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第9题

学生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

3、第10题

学生读题,列式解答,并说出你是怎样想的?

4、第11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同桌互说你是怎样算的?

5、第12题

出示图片,创设情境。

学生根据图意,试编一道应用题。(一步计算的应用题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提问:根据问题,你会解答吗?

五、作业:

第6、7题。

标签:教案长度

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