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数学教案 >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淡忘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篇)

作为一名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

教学目标和要求

1. 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 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必要性,能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2. 理解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教学难点

1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1 .计算机课件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 .看一看说一说

出示课本图,让学生认真观察然后结合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什么是“合格率”。

师相机帮助学生理解“合格率”就是合格的箱数占检查的总箱数的.百分之几。

2. 、想一想做一做

让学生自由开展讨论,鼓励学生尝试解决教材中的问题

甲牌的合格率: 43 ÷ 50 乙牌的合格率: 52 ÷ 60

二、教学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1. 当学生在比的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引导学生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然后在进行比较。

2. 练一练

将下面的分数、小数化成百分数(电脑显示)

0.3560.025

3 、说一说

1. 请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如何将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

然后学生汇报

小数、分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的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分数化成百分数,

可以先把分数化成小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三位小数),再写成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

1 做一做教科书“试一试”

引导学生根据成活率的意义,独立解决。

2. 生活的百分数

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求百分数的例子

比如,计算全班同学的出勤率

四.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2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打电话”

教学目标

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画图的方式,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法;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及优化思想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卡片、主题图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板书课题)(谈话引入)今天,我们学习打电话,你会打电话吗?那我看看你们到底会不会?李老师刚接到学校紧急通知,要合唱队的15人去参加演出,怎么可以尽快地通知到这15个队员呢?”同学们帮忙想想办法吧!

(教学预设:这时学生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

1、逐个通知;

2、帮忙转告)这个帮忙转告,怎么个转告法?你想让几个人去转告?没有别的方法了吗?(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想想都有哪些通知的方法.这里有必要引导学生说出两大种方法:平均分组和不平均分组。从平均分组到不平均分组有一个思维跨度,有时学生是不敢想或不会去想。在教学中很有必要锻炼学生的这种发散思维,这也是为等一下的优化方案做铺垫。所以要让学生知道,在想办法时,要大胆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我们才能从众多的方法中选出最好的方法。)

猜一猜:哪种方法快?比如平均分成3组和平均分成5组比,哪种快。是不是分的组数越多就越快?我们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快?

为了更好地研究今天的这个问题,我们假设每一次通话要一分钟,每个学生都在家。那么你估计一下你最少要几分钟?(学生可自由猜测)(设计意图:猜想一是为了增加趣味性,让学生心中有个疑团,提高探索的欲望。二是要让学生体会验证的必要性。)

二、探索比较

1、每个同学独立思考,把你所知道的方法都列出来,并比较一下,哪种方法最好,想一想,从刚才的比较中,你领悟到什么了没有?

2、教师巡视,参与讨论,了解情况。

3、反馈。学生分别说出自己找到的最好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所说的摆出磁铁。并追问,你刚才比较了几种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各种方法都列出来,再作比较,经历优化的过程)

方案1要15分钟。这样肯定太慢了。那么用分组的方法怎么样呢?请用分组的同学说说你们的方案。

方案2(1):5组,每组3人(要7分钟)

方案2(2):3组,每组5人(要7分钟)

这两种方案与之前你猜想的结果怎么样?是不是组分得越多就越快?有什么想说的吗?所以在猜想上,我们要大胆,要想出你尽可能的答案,然后再验证。如果每组分的.人数不同呢,结果会怎样?

方案2(3):4组(4、4、4、3)(要6分钟)

方案2(4):3组(6、5、4)(要6分钟)

这两种方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时间会缩短?(每个组长都不会闲了)

方案2(5):5组(5、4、3、2、1)(要5分钟)

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闲着,应该怎样设计方案呢?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每分钟通知的人数用不同颜色的笔表示。并让学生讲解。

(设计意图:第二种方案的帮忙转告。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都列举并比较了哪几种方案,认为哪种方案最好。只有让学生亲自去比较才能体会到优化的过程,切身体验到优化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去比较了各种方案,学生也更容易得出各种方案优化的原因,从组长不空闲到老师、组长不空闲,再到老师、组长和组员都不空闲。)

三、探究规律

这的确是个好办法,这个方案,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吗?

太棒了!这个同学的发现很了不起。我们不妨用列表的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一些。

(先出示空表,边问边填完整。)

第几分钟:1、2、3、4 …

接到通知人数:1、2、4、8 …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第几分钟通知的人数,是前一分钟通知人数的2倍。)

按照这个规律,第5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第6分钟可以通知多少人?

2分钟一共通知( 3 )人

3分钟一共通知( 7 )人

4分钟一共通知( 15 )人

你又发现了什么规律?(预设:2分钟通知的人数=2个2相乘-1;3分钟通知的人数=3个2相乘-1;4分钟通知的人数=4个2相乘-1;……)5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6分钟一共通知多少人?这样通知50人最少需要花多少分钟?

四、优化方案

同学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列举出了这么多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方法,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学生说后)怎样才能比较出哪种方法最好?

板书设计:

打电话

方案1:逐个通知

方案2:帮忙转告

(1)平均分成3组(5,5,5)——7分钟

(2)平均分成5组(3,3,3,3,3)——7分钟

(3)分成4组(4,4,4,3)——6分钟

(4)分成3组(6,5,4)——6分钟

(5)分成5组(5,4,3,2,1)——5分钟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3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复习用字母表示数。解学过的简易方程列方程解简单的文字题和应用题。

能力目标:通过总复习,把所学的方程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以此培养学生的归 纳、总结的能力。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列出形式不同的方程,以养成灵活解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经历复习的过程,在互动交流、共同梳理中,体验合作交流的情感以及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教学难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继续复习方程与代数的知识,先回忆一下上节课的内容。 今天我们将利用这些知识,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

二、复习与整理

(一)列方程解文字题

(1)4.2比一个数的4倍多1,求这个数。

(2)某数比4.2的4倍多1,求这个数。

1.学生自己尝试解方程

2.观察比较区别。

3.小结:要看清是一倍数还是几倍数。

师:列方程解文字题我们要怎么做? 首先通过读题,找到未知量和已知量,并用字母和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未知量;接着找出未知量和已知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并列出方程;随后解方程并检验。

4.巩固练习(写出设句和方程,不解方程)

(1)2.6与4.5的积加上一个数的3倍,和是13.8。求这个数。

(2)一个数与3的和的4倍,正好等于这个数的6倍。求这个数。

(3)一个数的5倍比14与5的积少14,这个数是多少?

(4)甲、乙两数之和是2.8,甲数比乙数的2倍少1.4,求乙数。

小结:解方程一定要养成检验的习惯,正确运用关系式求解.

(二)列方程解应用题

(1)地球绕太阳一周要用365天,比水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的4倍还多13天。水星绕太阳一周要用多少天? (体会文字题和应用题之间的'练习,通过辨析、比较,进一步分析和掌握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2)文具店里,一支钢笔的售价比一支铅笔贵10.5元,是铅笔售价的8倍,钢笔和铅笔的售价各是多少元? (要注意不同的等量关系可以列出不同的方程。)

(3)儿童节时,老师向学生发放礼品,如果每个班发20份礼品,就会多出130份;如果每个班发25份礼品,则刚好分完,学校一共有几个班级?共准备了几份礼品? (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未知量设X)

小结:具体过程与列方程解文字题的步骤相似,但是由于题目的灵活性更高,根据题意,可能找到很多的等量关系,也就可以列出各种不同的方程。因此,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灵活。

【通过学生的分析、回顾和整理,充分表现出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势,进一步体会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好处。从而通过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愿自发的喜欢用方程解答较复杂的应用题。】

三、本课小结

在列方程解文字题和应用题时,要根据题意,找准等量关系,解决问题,更要注重检验。

四、课后作业

教材75页第五题和第六题。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4

 教学目标:

进一步利用平移、旋转的知识把七巧板各图形拼成鱼图。

教学过程:

一、 独学:请观察下图,同位说一说第2个三角形是由第1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再说一说第1个三角形是由第2个三角怎样演变来的'?

二、对学、群学

1. 七巧板经过平移或旋转后得到了鱼图,请在鱼图中画出相应的每块板的轮廓线,标出序号同时说明每块板是怎样平移或旋转的。

2.我有多种方法得到的

三、群学:(巩固提升)左图是被打乱的4张图片,怎样才能还原成右图?

四、检测:P88第1、3题。 文章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7

一、本学期教学目标和总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让学生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掌握分数乘、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其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2、使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知道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掌握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3、使学生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能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理解体积和容积概念;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运用表面积和体积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并学会选择运用。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会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中位数和众数,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5、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学内容有:

(1)分数乘法;

(2)长方体(一);

(3)分数除法;

(4)长方体(二);

(5)分数混合运算;

(6)百分数;

(7)统计;

(8)总复习。

三、学生情况分析

五年级同学由于平时对自己要求不严,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马虎,字迹潦草,但他们思维活跃。有一部分学生因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全班整体呈现两极分化现象。

因此,备课时应注意优等生与差生的具体的`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另外更要注意面向全体,让学生学得扎实,既要掌握基础知识,也要学会学习方法,更要养成各种优良的习惯。特别要注意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 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 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五、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

3、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向同事学习,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4、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十分明显。因此,对重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课件设计,从而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效率。

六、辅导计划

1、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2、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3、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4、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8

教学内容:

教材60-61“分数混合运算(三)”

教学目标:

1.利用方程解决与分数运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发展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

1.用方程解答应用题。

2.找数量间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1.理解以下条件的意思

女生比男生少1/3

本月用水比上月节约了1/4。

2.引入新课。

出示问题:小刚家九月份用水12吨,比八月份节约了1/7,八月份用水多少吨?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请学生先估一估哪个月用水多,哪个月用水少?八月份大约用水多少吨?

2.读题、画图;帮助理解题意。

3.根据线段图找出数量关系。

4.设哪个量为X,引导学生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

5.要求尝试检验

6.归纳这类应用问题的解题方法。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1.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1题 提示:能简算的请根据运算定律简算。

2.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2、3题,用方程解或列除法算式都可以。

3.完成教材第60页

“练一练” 第4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

2.预习“百分数”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进一步认识图形的旋转,明确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清楚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例、操作想象、语言描述、绘制图形等活动,积累几何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图形旋转变换所创造的美,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通过多种学习活动沟通联系,理解旋转含义,感悟特征及性质。

难点: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及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生活实例,引出课题。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春季)春天是旅游的最佳时节,你们喜欢春游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看一看。(出示图片)想看嘛?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

风车是怎样运动的?(旋转)板书课题:旋转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抓住了孩子们爱玩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让他们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

2、学生举例。

旋转这个词,我们在二年级的时候就认识过,谁来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运动是旋转?(我们比一比谁知道得多,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

旋转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旋转还隐藏着什么知识呢?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掌握旋转三要素及性质。

2、会用数学语言简单描述旋转运动的过程。

三、学习探究新知

1、下面老师想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谁是火眼金睛,仔细观察这些物体都是怎样旋转的?(同桌互相说一说)

(引出旋转方向,旋转中心,旋转含义。)板书

师:这个点或轴,我们给他们起个名字叫“旋转中心”或“旋转点”。(板书:旋转中心)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选取学生熟悉的实例作为研究旋转现象的素材,引出图形的旋转运动。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是学生第一次正式了解,教师以钟表和风车为例,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两种物体旋转的区别,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物体旋转是有方向的,认识顺时针和逆时方向。)

3、我发现同学们眼力越来越好了,并且脑子也越来越爱思考问题了,下面我想再试试同学们的眼力如何?准备好了吗?

(课件)请看大屏幕,请大家仔细观察,指针是怎样旋转的?

预设:

1)指针是按顺时针旋转的。

2)指针是绕着一个点转动,这个点不动。(师补充;这个点就是我们刚才说的旋转中心,用字母o表示。

3)指针顺时针旋转30°,从12到1。(30°你是怎么判定旋转了30°)

(板书:旋转角度)

4)谁能把旋转的这三个要素完整的说一遍。(生答)

接着出示2、3个表,学生观察汇报。(可同桌互相说一说)

4、师:会用语言描述物体的旋转过程了吗?(会了)

哦,小精灵看老师难不住你们了,也想考验你们一下,你们能不能经受的住小精灵的考验。(这一次咱们来个同桌比赛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仔细读题要求,看谁先拨出来。

咱们拨完以后,同桌互相对照一下,不一样的要勇敢地把手举起来,好吗?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从生活实际出发,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体会旋转,为后面学习旋转的特征做了很好的铺垫。)

5、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一般要从旋转中心,旋转方向,旋转角度三个方面去描述图形是如何旋转的,那么如果给你一个基本图形,该怎样去画呢?

你们想不想试试?

好,我们拿出提卡1,认真审题哟。

师: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对照一下,答案不同的请举手。

(设计意图:线段的旋转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这时已经由生活中的旋转现象上升到图形的旋转。在方格纸上画图,是一种特殊的操作活动,它在图形变换初步认识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因为学会画图是学生必须达成的学习目标,同时它又是反映学生是否理解有关概念,掌握有关特征的表现形式与检测手段。这里教师设计在方格纸上画出线段旋转90°后的图形,让学生先模拟“转”再“画”,通过操作,看清楚旋转后图形位置,再讨论怎样画,由此可以比较容易找到画图方法。线段的旋转既承载了对旋转要素的深化理解的作用,又为后继学习面的'旋转打下了坚实基础。)

6、刚才我们研究的是一条线段的旋转,那如果给你一个平面图形,它又会怎么旋转呢?

请看大屏幕,我们一起来借助三角尺探究一下。(我们快速读题要求)

请拿出一个像图上这样的三角尺,摆好方格纸,在方格纸上摆好三角形,按要求旋转,在旋转的时候,我们要带着问题去操作。(看屏幕)

注意事项:是用三角板在方格纸上旋转,不是用笔画三角形,不拿笔。

同桌可讨论一下如何旋转?会的同学可以帮一帮不明白的同学,看我们谁会当小老师,我们要互相帮助。

师:好,同学们旋转好了吗?观察一下你的旋转过程,你发现了什么?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是怎么旋转的?

(设计意图:借助三角尺在方格纸上的旋转,让学生初步感知旋转的特征,为下节课画出旋转后的图形做准备,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

预设:1)我发现旋转中心的位置不变。

2)三角尺的两条直角边每条边都绕点o顺时针旋转90°。

师:我想问一下同学们,你是怎样判定三角尺旋转了90°呢?

(看三角尺连o点的两条直角边或一条边)

连o点的两条边旋转的方向相同,旋转的角度相同。每个顶点旋转前后到o点的距离都没变。

3)旋转后的三角尺,形状、大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变了。

(预备环节,看时间。师:三角形旋转具有这些特点,那其它图形旋转是否也具有这些特点呢?请同学们拿出长方形在方格纸上试一试。

(逆时针旋转90°)生上台展示。说发现。)

设计意图:这里教师设计了在带有方格的纸上操作小三角形旋转90°的活动。利用三角形学具,在有方格的纸上操作,为下节课学习例3做了知识与技能上的孕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掌握有关旋转的知识了吗?下面老师想考一考你们,有没有信心接受挑战?

练习1题找出小图形。

(设计意图:本题呈现了几个通过旋转运动形成的图案,让学生根据旋转变换的特征判断该图案分别是由哪个基本图形旋转而成的,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2题带阴影的三角形是以原来三角形中的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3题道闸。

(学生举生活实例,问其旋转三要素)

(设计意图:选取生活中较为典型的例子,特别是注意选取旋转角度不是360°的道闸、秋千等,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充分感知旋转现象。)

五、谈收获,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美妙的旋转无处不在,就让我们带着收获,走进生活,去发现生活中更有趣的旋转现象,更美的运动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0

活动目标

通过发豆芽活动,了解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运用多种途径查询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能运用数学的方法记录和描述豆芽的生长情况,培养同学们动手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动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资料,并先做一次实验。学生分组准备黄豆、绿豆各50g,以及发豆芽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豆芽的生长过程吗?你自己发过豆芽吗?

2.学生根据查询的资料和咨询科学教师得到的知识进行交流。

3.根据学生的交流,提出:我们也来试一试发豆芽。

揭示课题:发豆芽。

二、讨论交流,得出活动步骤

1.提问:发豆芽要做哪些准备?怎样记录发豆芽的'过程呢?对最后的记录如何分析呢?

结合学生的交流,得出本次活动的主要步骤:调查与收集;发制与记录;整理与分析;推测与应用。

2.学生结合教材了解4个环节应该做什么,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重点提问:发豆芽的统计图画什么好?为什么?如何计算发豆芽的盈利情况?

三、学生分组活动

1.教师演示发豆芽的过程。

2.教师提出要求:

(1)发豆芽活动要做的事情比较多,我们要分组进行,每组5个人。

(2)为了方便观察与记录,我们都将豆芽统一放在教室里进行观察,每天每个组在固定时间进行浇水。

3.各组学生进行发豆芽实验。

时间大约是6天。教师对各组实验的情况进行适时的指导,对各组的记录进行及时督促与检查。各组在发豆芽完成后,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制作好相应的统计图表,写好分析总结。

四、小组交流,感受价值

交流发豆芽的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

五、观察、记录、分析

1.观察豆芽的生长情况。(大约6天时间)

2.记录豆芽的生长情况。(每天进行记录)

3.把豆芽的生长情况制成统计图表。

4.分析统计图表,写好总结。

六、总结反思

小组结合统计图汇报豆芽生长情况,说说在发豆芽活动中的收获。

注:五、六两个教学过程在课外进行。

[简评:本课设计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突出发豆芽的相关资料收集,讨论发豆芽的活动步骤,对发豆芽活动进行分析、交流、评价。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统一在教室进行,便于学生观察、比较、交流、互相激励。同时,把发豆芽活动的重点放在依据实验数据制作、分析统计图表上,以体现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体现综合应用的数学味。]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1

教材内容分析

《找次品》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次品”的情况各不相同,有的是外观与合格品不同,有的是所用质量不合格等。这节课的学习中要找的次品就是外观完全相同,但是质量有所差异,并且知道次品比合格品轻(或重),在所有待测物品中只有唯一的一个次品。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画图、推理与合作交流验证等学习方法,探究找次品的策略,能够借助抽象记法对“找次品”问题进行分析,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多样化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天平测次品的过程,体验实验探究、发现运用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的优化思想,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习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的思维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具体运算操作的发展阶段,形象思维是他们的优势。由于在前段的学习中,学生已积累了探索数字规律的基本方法与策略,使学生学会灵活地、有序地思考,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经历由

多样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找次品”的`教学,旨在通过“找次品”渗透优化思想,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以“找次品”的一系列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方式感受生活中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最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具学具:

12个小方块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视频(美国第二架航天飞机“挑战者”号在进行飞行时发生爆炸,价值12亿美元的航天飞机化作碎片坠入大西洋,造成世界航天史上最大的悲剧。据调查,这次灾难的主要原因是一个不合格的零件(橡皮圈)引起的。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不合格产品又叫次品,次品虽小,可危害巨大。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有一些看似完全相同的物品中混着一些质量不同轻一点或重一点的次品伤害着我们。如果我们提前发现他们就能避免一些伤害。)

说到次品老师想起了一位世界名人?你们想认识吗?

生:(想)

出示比尔盖茨的图像,让学生说说对他的了解。

师赞美(同学们知识真丰富一定是一群喜欢读书喜欢学习的好孩子。老师给你们点个赞。)

看到比尔盖茨那充满自信的笑充满智慧的笑我希望我们同学和比尔盖茨一样时刻充满自信的笑智慧的笑,同学们能做到吗?同学们准备好了吗?上课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1.出示情景生成问题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去寻找外观相同,只有轻重不同的次品。

比尔盖茨公司在招聘员工的时候出过一道找次品的题目,想看吗?

生:想

出示课件:这儿有81瓶口香糖,其中有一瓶比其他的稍轻。如果只能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来测量,至少要称多少次才能保证把它找出来呢?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生(没砝码的天平怎么用)引导学生自己解决。

师小结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称的时候次品可能在左边,也可能在右边,还可能在旁边,刚才同学们提的问题没砝码天平怎么使用现在明白了吗?生(明白)谁还有问题吗?

师:保证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保证找到就是一定找到,那怕最坏的情况下也要找出来,不考虑运气好的情况,要考虑运气最坏的情况。

师:现在题目的意思理解了吗?

谁来大胆的猜测猜测。学生自由回答。这只是我们的猜测,那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测呢?是不是感觉有点难啊?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该怎么办呢?(课件展示)老子的话

老子告诉我们从容易的开始,从容易的研究解决过程之中找到规律发现方法然后再去研究解决难的问题。那你们认为从几瓶找一瓶次品最好找呢?

生;有的说2瓶有的说3瓶那就从2瓶开始可以吗?

2.探索规律

(1)从2瓶中找1瓶次品

如果从两瓶中找出一瓶次品请问怎么用没有砝码的天平去把它称出来呢?

生:两端各放一瓶上翘的那瓶就是次品。再找一名学生汇报(回答的真好,掌声鼓励)

【设计意图(从2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

(2)从3瓶中找1瓶次品

二瓶好了接下来我们研究三瓶行吗?(课件展示)生思考,那谁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掌声有请(学生边说边演示)看谁听的

认真,观察的仔细,谁再来说说?看一看电脑是不是这样做的,在数学上老师把它记录下来可以这样记录:(板书)

刚才交流的时候大家用了一个词特别好

如果

那么

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那瓶是次品。天平不平衡那么上翘的那瓶是次品。

【设计意图:从3瓶中找一瓶次品巩固学生对没砝码天平的运用,初步感受找次品前先把待测物品分一分。】

称一次就知道次品在哪份中,还知道那两份中没次品。接下来研究从5瓶中找一瓶次品,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比较从3瓶、5瓶中找次品让说发现?师生共同总结。带着我们的发现接下来我们增加点难度,同学们你们敢去挑战吗?从你们回答的声音中老师听到了你们的信心。

(3)从8、9、11、12瓶中找1瓶次品那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课件)找学生读提示。我希望我们同学在小组内能够发挥团队的力量,开始(学生操作交流)。

老师巡视时非常感动,同学们很会合作学习,分工明确,认真研究,发挥了团队的力量,找到了找次品的不同方法,我们找一组上来分享他们的成果。这个小组研究的是从九瓶糖中找一瓶次品,让学生说一说每种方法是怎么分的?怎么称的?用了几次?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

的次数最少?为什么?

(4)总结规律小组交流汇报结论分成三份,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用十二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分成三份的,并且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那不能平均分的又有什么规律可寻那?让研究八瓶的小组上前面和大家一起分享,仔细观察这组数据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保证找到次品所用的次数最少?我们就来研究研究这种方法。这种方法怎么分的?怎么称的?

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得出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呢?用十一去验证。通过验证我们知道不能平均分的也分成三份,并且尽量平均分保证找到次品所称的次数最少。通过我们同学的共同努力我们在找次品的行程中完成了一次飞跃找到了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索找次品的方法,共同优化出最优方法,感受优化过程,并且明白为什么这种方法最优化。】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现在我们找到了找次品的技巧,那么我们应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去比尔盖茨的公司应聘好吗?八十一能平均分成三份吗?我们应该怎么办?自己完成。呼应猜测。

【设计意图:应用回归】

四、回顾整理内化提升

让学生说收获,生自由说。老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数学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探究思路是一生的财富。】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2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3

教学目标:

1、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并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解形如x+a=b的方程。

2、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会检验给出的未知数的值是不是某方程的解。

4、培养学生规范书写和自觉检验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 对等式的基本性质一的理解和运用。

2、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3、 能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掌握解形如x+a=b的方程的依据、步骤和书写格式。

2、 较为熟练地运用形如x+a=b的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学时由复习方程的意义入手,在出示情境图后提出问题,学生最先想到的是算术方法,此时引导:你能列方程解决这一问题吗?在列出方程600+x=860

后,怎样求x呢?在学生渴望解决这一问题的内在需求的驱使下,展开合作探索活动。

在教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时,可利用实物演示,通过提问:怎样变换,能使天平仍然保持平衡呢?,以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把两组图的内容归纳成一句话。这样,及时引导学生超脱实例的具体性,实现必要的抽象概括。

这时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x的值的求法,然后在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在陈述自己的想法时,不仅要说出自己是怎样推算的,还要请学生说出这样推算的理由。在这一过程中,要特别强调解方程的每一步得到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递等式。

教学中还要重视对学生书写的要求,初学时,可要求学生等号对齐。方程两边同时减去一个数的计算过程,开始练习时也要求学生写出来,待熟练之后再简写。无论是解方程还是检验,都要从一开始就强化书写规范,以发挥首次感知先入为主的强势效应,促进良好的书写习惯的形成。

最后引出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概念时,要强调: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而解方程是一个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区别这两个概念。

模式方法:观察――实验――讨论――交流――概括结论

作业设计:自主练习1-3题。

讨论要点

1、 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天平,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一。

2、 教学时,要关注学生的算术思维向方程思维的转变。

3、 在检验的问题上,要注重引导学生由算术法的验算向方程法的检验转变。

4、 教学时,要加大引领力度,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一要做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引领,进一步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渠道,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对解方程以及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思路、步骤及格式的引领。

活动总结

本次教研活动,使老师们更加清楚地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较为准确地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较为实际的教学环节,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围绕重点、突破难点指明了方向。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2页,例1、练一练,练习十一第4~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掌握约分的含义和一般方法,认识最简分数。

2、使学生在探索合作交流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愉悦,在知识的运用中体现数字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商适当的数。

8/20=()/515/18=5/()21/27=()/9

独立完成,说说是怎么想的?每组中的分数一样大,哪个看起来更简单一些?为什么?

2、今天在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看看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可以帮助我们干什么?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3。

(1)出示例3。

(2)你能写出和12/18相等,两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吗?在小组中交流自己的想法。汇报交流。说说怎么得到这个分数的?还有分子比2还小,分母比3还小但是与12/18一样大的分数吗?也就是12/18=2/3。

(3)结合图说说,12/18与2/3为什么相等?

(4)你们知道刚才分子、分母同时除以的2、3、6与分子、分母有什么关系吗?(板书:分子、分母的公因数)

(5)把这个分数化成同它相等,而分子、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课题:约分。

(6)演示一步一步约分的过程。依次除以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强调:每次约分后得到的数写在分子、分母的`正上方、正下方。2/3的分子、分母还有除了1以外的公因数吗?因为2/3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最简分数。约分时一般要约分到最简分数为止。

(7)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更快的约分呢?(直接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演示直接约分的过程。如果你不能直接找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约分。

(8)。在小组中互相说说约分的方法。你愿意采用什么方法来约分呢?

2、完成练一练。

(1)第1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6/4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分子、分母还有公因数几?10/7为什么是最简分数?你是怎么想的?

(2)第2题。独立完成,展示作业。60/45怎样约分的?还有什么方法?(分子、分母直接除以15)为什么分子、分母可以直接除以15?说说约分时有什么要注意的?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一第4题。读题,理解题意。怎样判断分子和分母有没有公因数2、3、5?汇报交流。

2、完成第5题。独立完成。你是怎么看出它们不是最简分数的?指出:有的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较大,判断时要仔细。

3、完成第6题。怎样连线比较快?独立完成,集体核对。

4、完成第7题。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四、课堂

今天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互相说说什么是约分?什么是最简分数?约分的方法是什么?你愿意使用那种约分的方法?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15

教材分析

1、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2、体积与容积的学习是在学生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内容是进一步学习体积的计算方法等知识的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但体积和容积又是学生比较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

学情分析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对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学生们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从他们身边的事物出发,把概念变得形象化、具体化,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本课的重点是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体积的概念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了解体积和容积的实际意义,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体体积的大小、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合作精神和喜爱数学的情感。

现代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变直观,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优势。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具体的实验活动,初步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体积和容积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体积与容积》这一课。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为什么乌鸦最后能喝到水呢?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生自由发言)

(1)认识体积

1、初步感受空间。

师:老师往水里放一个苹果,苹果占空间吗?放一枚硬币,硬币占空间吗?橡皮占空间吗?铅笔盒占空间吗?桌子呢?凳子呢?还有什么东西占空间?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占空间?在水里占空间,拿出来呢?(也占空间)板书:空间。

2、空间也有大小。

师:橡皮与铅笔盒比谁占得空间大,谁占得空间小?桌子与凳子呢?板书:大小

3、体积的概念。

4、比较体积大小。

香蕉和鸡蛋。

老师叫一位学生上台,问:“你有体积吗?老师有体积吗?谁的体积大?”请这位同学变换位置,站在教室的不同地方,问:“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说明了什么?”(物体的位置变化了,但体积不变)

师:“橡皮泥是什么形状的?(长方体。)把橡皮泥捏成球体,同时问:“它这时是什么形状?(球体)它的体积变了吗?他的什么变了?(形状)说明了什么?(物体的形状变化了,但体积不变。)生活中你见到过这样的事情吗?(生:妈妈把一团面擀成一个薄饼。生:奶奶把一个黄瓜切成了一片片的。)(2)认识容积

1、出示:饮料瓶,水杯,茶叶罐。

师:请迅速给这三个物体按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

2、认识容器。

师:他们是用来干什么的?(学生1:装饮料、学生:2盛水,学生3:装茶叶)教师:容纳东西(板书:容纳东西)

师:还有什么能用来装东西?

师:像脸盆、油桶、水杯这些能容纳东西的物体,我们称之为容器。

板书:容器

3、感受物体容积。

4、出示容积概念

(四)复习巩固,升华主题

1、出示课件。谁搭的体积大?

2、出示课件。那一个的体积大?

3、出示课件。

(五)、总结评价

师: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评价。

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