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
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
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
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新火》
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
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
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
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中文译文:
百口共用一个灶,终年忙于烹煮。
努力耕种养活家人,饥饿和美食的诱惑。
灶台破旧火苦闷,也在发愁。
昨天一百五,老人和孩子都吃着清贫的饭食。
召唤仆童掌起干枯的竹柴,美丽的青烟从灶口升腾。
这火源自何方,闪烁着百家的传承。
火的本性来自真空,它的应量无边无际。
老病之人追求什么,石瓶煮沸寒泉。
聚敛为一个家庭所用,无心地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作品。它以描述家庭的烹饪场景为背景,通过描绘灶火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体悟。
诗中描绘了一个百口共用一个灶的家庭场景,意味着一个家庭中的人们共同依赖于这个灶台来满足他们的温饱需求。作者用“终年事烹煎”来形容家人们忙碌于灶台的场景,生动地表达了他们日复一日的劳作和辛苦。
诗中提到了努力耕种以养活家人,同时也面临着饥饿和美食的诱惑。这揭示了生活的艰辛和物质欲望的存在,灶台的破旧和火的苦闷则暗示了家庭中的困境和焦虑。
然而,在这个贫困的家庭中,老人和孩子们仍然共同分享着贫瘠的食物。作者以“昨日一百五”来暗示家庭成员的人数,表达了他们共同面对贫困的团结和坚韧。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描绘呼唤仆童给灶台添加柴火的场景,美丽的青烟从灶口升腾,传递出灶火的活力和美好。这种火的本性来自真空,应量曾无边,揭示了火的力量和无限的能量。
最后两句“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表达了老病之人对生活的追求。他们将自己的生命比作石瓶煮沸的寒泉,追求一种内心的宁静与满足。他们并不奢求过多,只是希望能够平静地度过余生。
整首诗以简洁而朴实的语腔,表达了苏辙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关怀。他通过描绘家庭的烹饪场景,呈现了贫困与困境,但同时也传递了家庭的凝聚力和坚韧精神。诗中的火象征着生活的力量和希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对于内心宁静与满足的追求。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描绘,展现了苏辙对普通人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思考,同时也传递了一种对于平凡生活的尊重和赞美。它让人们反思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呼唤着人们关注并关怀那些默默耕耘的人们,同时也提醒我们珍惜现有的生活和家庭的温暖。
xīn huǒ
新火
bǎi kǒu gòng yī zào, zhōng nián shì pēng jiān.
百口共一灶,终年事烹煎。
lì gēng sì jī chán, zào bì huǒ yì fán.
力耕饲饥馋,灶敝火亦烦。
zuó rì yī bǎi wǔ, lǎo zhì jù shí hán.
昨日一百五,老穉俱食寒。
hū tóng jiá kū zhú, càn rán tǔ qīng yān.
呼童戛枯竹,粲然吐青烟。
shì cóng hé fāng lái, yíng yíng bǎi jiā chuán.
适从何方来,荧荧百家传。
xìng huǒ chū zhēn kōng, yīng liàng céng wú biān.
性火出真空,应量曾无边。
lǎo bìng hé suǒ qiú, shí píng zhǔ hán quán.
老病何所求,石瓶煮寒泉。
liǎn wèi yī fū yòng, wú xīn gù dāng rán.
敛为一夫用,无心固当然。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晓起钟犹凝,朝回露欲干。逡巡下清跸,委曲问平安。压蔗出寒浆,敲冰簇画堂。人间正礻半暑,天上绝清凉。九夏清斋奉至尊,消除疠疫去无痕。太医争献天师艾,瑞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