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化学教案 >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

颜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欢迎大家分享。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十二单元,课题1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学生分析

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学生在《生物学》中已学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课题侧重让学生了解营养物质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及合理安排饮食的重要性,所以教师的教学主旨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辅以必要的讲解,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设计理念

本课堂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各项活动和任务的展开以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为中心,通过开展四人活动、小组活动、以问题、图片、故事等方式创设不同的情景,将学生引入所要谈论的话题,课前让学生调查家庭和学校,收集有关资料。让学生学会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共同学习,资源共享的精神。

课堂流程

一、情景暗示,导入新课

引入多媒体画面,引出民以食为天,看到这几幅画:

教师:你能说说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有哪几种?

学生: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

通过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课题探究

探究始于问题,这个问题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情境中,捕捉到的新情境与原有知识水平间的联系,但又与答案有一定的距离的信息后形成的,也就是说,当情境中隐含的与学生现有观念、知识结构产生冲突的,令人困惑的信息时,学生便能提出许多“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问题。

蛋白质教学:恩格斯曾说:“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方式”,它是人体不可缺少营养物质,那么什么是蛋白质?它有何生理功能,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阅读课本p88—p90,学生通过阅读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懂得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教师:对于儿童、青少年、伤病员,医生建议他们多喝牛奶和鱼汤补身体,为什么?

学生:牛奶、鱼汤含丰富的蛋白蛋,是修补受损组织和生长的主要原料。

多媒体展示:吸烟的害处

故事:美国曾经举行了一次吸烟比赛,在1小时内吸烟最多者获胜,结果造成一名队员当场死亡。请同学分析这名队员死亡的原因?

学生:烟气中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一氧化碳与人体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人体缺氧致人死亡。

老师:晓刚同学想探究香烟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等物质,请你帮他设计一个实验方案。学生分四人一组讨论后,上台交流。

学生:将香烟点燃后,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先通过澄清的石灰水,再通过新鲜的鸡血。

糖类、油脂教学:其实在六大营养素中能给人提供能量的还有糖类、油脂。下面利用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多媒体展示:优质大米和霉变大米

学生结合图片和资料p92分组讨论回答:在生活中能否用霉变的大米喂养家禽、家畜?

学生:家禽食用发霉变质的食物后,毒素会积累在家禽体内,人吃了这样的家禽,也会因有毒物质进入人体而危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维生素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一则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陶冶情操,获取知识。

几百年前的欧洲,长期在海上航行的水手经常遭到坏血病的折磨,患者常常牙龈出血,最后痛苦死去,人们一直查不出病因,奇怪的是只要船只靠岸,这种疾病很快就不治而愈。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一位随船医生通过细心观察发现,水手在航海中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位医生试着让水手天天吃一些新鲜的柑橘。奇迹出现了──坏血病很快就痊愈了。柑橘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本领呢?

学生:柑橘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坏血病就是缺乏维生素c所致。

三、知识建构

教师引导学生将探究的结果引入生活中,以学科规范的形式纳入学生的知识结构,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严密化,并将获得的知识应用于新的现实情景,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识的巩固和扩展。

多媒体展示: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小组活动:要求学生为家长设计一份午餐食谱。(提示:设计午餐食谱要含有五类食物且比例合适。)学生分组探究,并选派一名同学上台交流,师生评价。

学生:一根黄瓜、一条红烧鱼、一碗紫菜蛋汤、一碗米饭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构建的“认知结构”还达不到“系统化”的高度。因此最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回顾,重新审视了本节课的内容,借助投影列出了教师事先设计的知识要点,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化学问题。

教学效果:课堂设计充分体现了人性化、个性化等,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气氛浓厚,知识建构与思维发展相得益彰。具体表现为:

1、导入引人入胜:“民以食为天”引出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直奔课题。

2、课堂设计知识与应用并重。以“水手们为什么会得坏血病”呢?为例,通过探得出缺乏维生素c所致,让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有化学,化学之中有生活。

3、课堂气氛紧张而活跃,课堂交流和谐有序。课堂上,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探究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

4、注重了学生的能力发展和提高。

5、课堂容量大,效率高。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教学中有待进一步提高的几个方面:

1、对课程的分析深度不够,应加强对本学科知识系统的联系和理解。

2、教师语言和表情需缺乏亲和力。

3、思维与能力培养的力度还要加强。

4、课堂反馈要更及时准确,在学生的反馈中要充分展露他们的思维过程和思维缺陷,捕捉到学生的思维闪光点,并给予及时准确的评价。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化学肥料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及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了解化肥、农药对环境的影响

3、培养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阅读教材内容,来让学生学会如何探寻重点、要点,有条理地归纳整理新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了解了化肥、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后,懂得

“科学种田,越种越甜”的道理。

2、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2、氮肥的特效及施用注意事项

3、通过探究实验学会区分氮肥、磷肥和钾肥的方法。教学准备

化学样品:硫酸铵、硝酸铵、氯化铵、氨水、尿素等教学步骤

一:导课

1、导入: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水、食物等营养物质,植物

的生长也是一样的,需要充足的养分。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7页

1、2段并思考、探讨下列问题:

(1)农作物所必须的营养元素有哪些?

(2)农民经常使用的化肥有哪些?

2、总结过度:虽然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种类很多,但是对

氮、磷、钾的需求量较大,因此,我们常见的有氮肥、磷肥、钾肥。合理施肥已成为农业增产的重要手段。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化学肥料的知识。

二:化学肥料的种类和作用

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77—79页的有关内容,通过小组

讨论并进行看图抢答

利用投影展示不同受损植物的图片,让学生以抢答的形式回答下列问题:投影中的这些植物是否营养不良,如果是,你准备给它施用何种肥料,依据是什么?

2、提问:我们知道,空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气,植物能

不能将空气中的氮气直接吸收并转化为氮肥呢?

3、总结讲解:大部分植物不能把氮气转化为可以吸收

的氮肥,但豆科植物利用根部的根瘤菌却能将氮气转化为氮肥,这类植物无需或只需少量施肥,因此,有经验的农民常把其他植物与豆科植物种在一起。讲解:这种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

组织辩论:将全班同学分成正方和反方两大组,以“使用化肥、农药的利与弊”为题进行辩论,使学生在辩论中深入领悟化学肥料的利与弊,懂得合理使用化学肥料。三:本课总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氮肥、磷肥、钾肥这几种重要肥料的作用并利用它们物理、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初步区分。同时,了解了化肥和农药对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重要作用,但也会带来环境问题,因而要合理施用化肥和农药,提高它们的利用率,并注意减少污染。

教学探讨与反思

教材中化肥的知识很有限,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化肥和农业发展的一些趋势,树立一些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相关资料如化肥发展的概况和趋势等,也可以结合本课题后调查和研究发动学生收集资料,以此来丰富教学内容。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3

一、教材分析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是以化学基本概念为基础,与实验紧密联系,强调概念在实际中的应用,本节教学对整个高中化学的学习乃至今后继续学习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教材内容具有概念比较多,且抽象又难于理解的特点。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认识引入物质的量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粒子数之间、物质的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二、学情分析

对于“物质的量”这个新的“量”和“摩尔”这个新的“单位”,学生是很陌生的,而且也很抽象,但通过学习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已经知道了生活中常用的一些“量”和“单位”,如长度、质量、时间、温度,米、千克等。可采用类比方法,类比方法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之间的某些属性上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也相同的一种科学方法。如物质的量与其他学生熟悉的量类比、摩尔与其他国际单位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等,运用类比思想阐释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意义,能够提高这两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的兼容性,有利于对这两个陌生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的量是描述微观粒子集体的一个物理量,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

位;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2)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换算关系;了解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

质量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类比的思想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巩固概念。

(2)通过阅读教材、参考资料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探究的意识。

(3)体验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问题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

尊重科学的思想。

(2)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2)物质的量和微粒数之间的相互转化;

(3)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涵义;

(4)通过物质的量、质量、摩尔质量计算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1)物质的量的概念。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黑板

六、教学方法

采用创设情境方式,通过故事(一粒米的称量)和生活实例,以聚微成宏的科学思维方式,引出新的物理量 — 物质的量,搭建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通过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常用单位 (箱、包、打等)与抽象概念类比、国际单位之间的类比、集合思想的类比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让学生感受概念的生成过程,初步形成物质的量的概念并理解其重要性。

七、教学过程

(略)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知道升华与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 、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下学生自主观察和讨论法。

教具准备:试管和试管夹,碘,烧杯,酒精灯,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温故激疑:

1、与学生一起回顾所学过的四种物态变化。回顾时要用多媒体配合画“固、夜、气三角图。”

2、通过三角图启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在图中的“固”和“气”之间加以“?”。

预想结果:(1)固态和气态可以相互转变吗?

(2)如果能转变,是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二、猜想假设:

1、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视察。在此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动向,必要时进行个别启发。

2、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要鼓励学生尽量把各种猜想都说出来。

预想结果:(1)有可能,固态变为气态要吸热,气态变为固态要放热。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热也可能放热,还可能既不吸热也不放热。

3、引出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验验证。此过程要抓住契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和依靠实验进行探究的学科学法教育。

三、设计实验:

1、教师介绍实验的器材。指出用来观察的物质是碘。

2、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的方案。教师巡回视察,必要时加以个别提示。

3、收集各组讨论结果,组织全体学生一一考察分析,选出最优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处要注意强调以下几点:试管加热的正确方法、酒精灯的用法、观察的重点、操作上的合作和实验的安全。

预想结果: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碘加热,注意观察是否真的由固体直接变成了气体,而后停止加热再观察气体是否真的直接变为固体。

四、进行实验: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视察、指导。

五、分析论证:

1、各组学生汇报、交流自己看到的现象。

预想结果:加热时看到了越来越多的紫色的气体而未看到液体的生成。撤去酒精灯后,紫色气体逐渐腿去而在试管壁上出现了黑色固体小颗粒。

2、启发学生归纳出结论并且把两条结论进行板书,指出本节课的主题。

预想结果: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3、将三角图补充完整。这里要激发学生体会到自然的美从而产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识。

六、巩固提高:

1、巩固结论:全体学生一齐诵读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此环节要求学生边读边想。

2、应用知识: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而后让学生说说有关升华和凝华的例子(可以是课本内的也可以是课本以外的),教师以放映幻灯片和穿插启发来配合。学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师补充。

3、课堂小结:

(1)、学生自发谈自己的收获。尽量顾及到大面积的学生,鼓励他们多发言。

预想结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种物态变化,以及它们发生的必要条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研究物理问题离不开实验。事实是检验结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大自然是美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师归纳总结。要从三方面小结。

板书设计:

4.4 升华与凝华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吸收热量。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放出热量。

化学教案-奇妙的化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