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的备课改革刍议

小学数学课的备课改革刍议

   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备课又是上好课的前提与关键。基于此,深化备课改革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我国中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观念根深蒂固,备课中往往只考虑如何“讲清知识”,很少考虑学生如何学、怎样学得更好。因此,虽然教师千方百计追求教案的结构“尽善尽美”和教程的“周密丰满”,由于教案缺乏考虑“学生”,最后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笔者工作20年来,一直从事数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喜爱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和学法,特别重视备课改革。根据我们学习与实践的体会,认为当前备课改革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并从三个方面考虑,即(1)知识的建构,包括学生有关的生活经历、学过的旧知识、课题所属的知识系统以及它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2)情意方面,包括学生的兴趣爱好,道德品质的陶冶等;(3)学习的反馈与控制。    备课时要把以上三方面的教育过程有机地揉合在一起,融为一体,当然具体上课时,各方面的要求可以分别有所侧重。总的说来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在课堂上拥有更多自由“生长”的时空。    下面举两个例子来说一说。一、在学习新知识时,引导学生自己“创造”数学    荷兰著名数学家和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有指导的再创造的过程。小学数学学习本质是学生的再创造。虽然学生要学的数学知识是前人已经发现的,但对学生来说,仍是全新的、未知的,需要每个人再现类似的创造过程来形成,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接受,而必须以再创造的方式进行;教师不能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这个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新知生长点的备课环节,教师应留下适当“时空”,让学生进行创造活动。[案例]课题:“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法则。(一)课前准备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数乘法和分数除以整数,让学生自编用上述学过的知识解答的简单应用题。从学生编的的题中选出几题,如:①一辆汽车每小时能行45千米,2/5小时能行多少千米?②我校六年级(1)班同学42人,其中4/7是女同学,男同学有多少人?③“六一”节快到了,同学们为了庆祝自己的节日,准备用绸带扎花。有一段绸带长9/10米,如果每朵花要用了3/10米,这段绸带可以做成几朵花?同学们解答、讨论自己编的题:①题的数学问题是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  算式:45 ×2/5=18(千米)。②题班级里的同学,除了女同学就是男同学,女同学占4/7,男同学只占3/7。数学问题是:求42的是4/7多少 ?算式:42 ×3/7=18(人)。③题的数学问题是:求9/10米里有几个了3/10米。算式:9/10 /÷3/10。    估计许多同学对第③题算式这样列没有疑问,但怎样计算,却感到困惑。于是转人探讨“一个数除以分数”怎样计算的阶段。(二)新课:“一个数除以分数计算法则”的探索    1、课本是用下面的应用题引进的:    一辆汽车2/5小时行驶18千米,1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  从学生熟悉的数量关系“速度=路程/时间”,很容易列出算式:   18÷2/5  提问:这是整数除以分数,请同学们想想,该怎样计算?估计有以下几种不同的算法:(1)把2/5化成小数来计算,18÷2/5= 18/0.4 =45(千米) (2)把2/5小时化成分计算,即18÷(60×2/5)×60 =3/4×60 =45 (千米)。教师设问:当除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时,用这种方法就不能计算出准确的结果,怎么办?2.教师引导:因为除法是乘法的——(学生异口同声)逆运算,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分数乘法计算的思路,根据“逆运算”关系来推出除法的计算法则,好不好?(l)自编题①,实质上是怎样的数学问题?请作草图说明。学生:①题实质是要求:45千米的2/5是多少千米。草图:1小时行2/5小时

算式 45  ×2/5=18(千米)。    师:请说说你作图时是怎样想的?    生:我先画一条线段,表示汽车1小时行的全程,再把全程5等分,取它的2份,就是5小时汽车行的路程。

师:很好!(再把图改为:)l小时行2/5小时行

由学生根据图Ⅱ编成应用题,就是课本的例题。它的数学问题是一个数的2/5是18,这个数是多少?    师:将两图进行对比,请学生说说两图表示的数量关系有何异同。    结合图意,自编题①和课本例题两题算法对比:自编题①:45×2/5=45÷5×2=18,课本例题(逆推):18÷2/5=18×5÷2=18×5/2.    师生共同说: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分数的倒数。    也许这时有学生想起“分数除以整数(零除外),等于分数乘以这个整数的倒数。那就更好,足以说明刚才的结论是对的(整数是分母为1的分数)。    还可以用例题与自编题作比较,用应用题中的事理让学生懂得例题是自编题①的逆运算。通过对比,学生可以进一步确信:“一个数除以分数,只要乘以这个分数的倒数就行了。”二、在作业设计中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机会,给学生以展示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时空    如计算圆柱体表面积,照课本上的算法要分三步计算:(1)S侧=2πr×h,(2)S底=πr2,(3)S表= S侧+2 S底

以往学生曾提出疑问:这样计算比较繁琐,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现在备课时,就要注意这个问题,学生自己能提出这个问题最好,否则教师就要启发学生,力求用最佳解法。我的做法是:当学生用课本中讲的算法算好后,再启发学生想想看,有没有简便的算法?当得出:“圆柱表面积=侧面积十底面积×2”后,用字母表示,就是S表=2πr×h+2πr2问:“能不能运用过去学过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使计算简便?”留出一些时间让学生思考和“窃窃私议”,最后由学生自己提出S表=2πr×h+2πr2=2πr×(h+r).(把公共的因数(式)提取出来。)    这样,将学生置于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位置,凡是学生能想明白的,就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说的就让学生去说;凡是学生能探索的就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凡是学生能做的就让学生去做。教师不仅要走在学生的“前面”,还要学会走在学生的“后面”,为学生学习和发展创设适合的环境与条件,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教后反思最后,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际,对备课成功与否进行反思,写上自己的“教后感”,为第二年备课或研究提供素材,以便不断提高教师备课与研究的能力。    在教后反思中,可以围绕以下具体问题进行:这节课是怎样进行的?学生的学习是否与教案设计相统一?上课时,学生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习的体会怎样?这节课对学生学会学习与提高数学素养有什么积极的意义等等。

根据以上备课的精神,施教时,学生课上抢着发言,学习积极性高涨,基本上达到了预期要求,这使我深受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