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

毒盅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张曼玉一场场换的旗袍中,最爱那粉、蓝大朵烂漫的花旗袍。这精致的女人,买云吞面都要打扮的那么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篇1

对于王家卫的电影,我总是看不透彻。《花样年华》,存在电脑中很久了,今天闲来无事看了看,明明整部电影的基调都是平缓、淡然,可是我却有种莫名的忧伤。

两个中规中矩的人,两个被婚姻背叛的惺惺相惜的天涯同命人,他们尝试对方配偶喜欢的东西,以此来感受自己的爱人更为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看武侠小说,最后一起写武侠小说,又害怕别人的闲言碎语,因为他们不屑于成为彼此爱人那样的人。他们总是提醒彼此,不会和“他们”一样,最开始是告诫自己,最后却是欲盖弥彰。

他们在彼此安慰、依偎的岁月中,爱上彼此,但却从不言爱,不敢言爱。周慕云很多次想牵苏丽珍的手,最后终于牵到了,两个人也完成了第一次的夜不归宿,最终周慕云走了,她没跟去,她选择守着背叛过她的先生过日子。

苏丽珍很传统,太过传统,她不愿改变,她不想为了一时的激情冒着失去平稳日子的危险。最后当周慕云对吴哥窟的墙洞说出自己秘密后,真的封住了,我猜他说的是他很想念她,爱她,放不下她。

当她再次回到当年的出租屋时,望着窗外,眼泪欲夺眶而出时,我的鼻子酸酸的,所以我知道当周慕云回来后,看到她曾经的房门,也会停步、惆怅。

那些逝去的时光,如同一面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们谁也没打碎它,最终灰尘越积越多,他们早已看不到彼此。1961,1963,1966,当初安静陪伴的几个月,演变成日后难以忘怀的多年。她给他打电话,听到他的声音后却迟迟不说话,直到挂断电话。我想我可以明白她对他的那种想念,只是听听他的声音就好,她还是没勇气打碎那层玻璃。他也一定知道是她,但是他也没有再说话,而那部电话也再未响起,他们再也没见过。

爱上一个人可是用一个月,一天,一个小时,一秒钟,可忘记一个人却要一辈子。爱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不一定要谈天说地,只要静静相守,从心底懂得。她说一步错,步步错,所以她始终做不出决定,不敢迈出去,她怕后悔,但我认为,她最终还是后悔了,遗憾了。是不是她害怕再一次被背叛?痛一次好过痛两次,她放弃了。如果是我,我也会犹豫,会踌躇,我和她很像,我害怕遗憾,更害怕后悔。

就这样,我始终都是一个人,甚至想一直一个人下去……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篇2

《 花样年华》,一个关于婚外情的故事。一段暧昧的感情,两个迷茫的灵魂,在不经意间走在了一起,又默默的离开。

《花样年华》的开头描绘了这样一副场景:字幕介绍之后,紧接着便听到了一片喧嚣中的吴侬软语,此时镜头水平横移过的不是正在说话的人物,而是墙壁上的泛黄画框,瞬间就会使观众进入到那个带有老上海风格的香港氛围中。这样的安排,可以使观众更加迅速的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之后,张曼玉饰演的主角苏丽珍推门而入,这是她第一次的清晰特写。昏黄的灯光下苏丽珍和房东谈着租房的相关事宜,送客时镜头从地面上移到苏丽珍的脸部,脸部光线明亮,此镜头的运用,为人物性格的继续揭示做了基本铺垫。与女主角直接推门而入的出场方式不同的是,梁朝伟饰演的周慕云从昏暗的楼梯上楼后,镜头先是定格在房间上的白色灯泡上,之后下移到光线昏暗的空间里,特写周慕云的脸。周慕云出现时,苏丽珍正要离开,此时镜头切换成全景,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不过是简单的对视一下,好像是不让人注意到,但却安排在画面中醒目的位置,提醒其重要性。

随即苏丽珍出镜,周慕云和房东交谈完后画面定格在电铃上。接下来就是两人搬家这一段戏了,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搬家是同时进行的,在这里导演采用了平行蒙太奇的方式,剪切两人搬家的场景,使其虽然画面中搬家忙乱但在观众的眼里并不混乱,反而有了一种同时空的平衡感。 随着情节的发展,周慕云约苏丽珍在餐厅吃饭的这一段中,导演并没有用过多的运动镜头和大景别,反而更多的用的是固定镜头和特写,使其恰到好处。这是因为两人面对面坐着,彼此都想要通过对话来试探对方,大量的特写镜头可以更好的突出男女主角的面部表情,从而使观众通过男女主人公的面部表情理解他们此时的内心情绪。

之后的这段戏,我认为是本片的一大亮点,也是典型的王家卫思维风格。画面一开始就一直跟拍着苏丽珍的腰腹部,使观众模拟出一种行走的感觉。之后通过近景及特写两人的肢体动作和眼神交流及面部表情的组接,使观众明白苏丽珍和周慕云是在模仿苏的丈夫及周的妻子,试图通过模仿了解两人是如何开始的。由于苏丽珍不能相信是自己丈夫主动,于是她与周慕云又重新模仿了一遍。这一次的拍摄方法及景别都与第一次无太大差别,我认为导演这样做是想说明在同样的时空里同样的地点里,有些事或许都不是自己脑海中想的那样的理所应当,而人总是希望自己想的是对的。本片始终充斥着克制和谨慎,那种不敢跨越雷池一步的小心翼翼,使影片中周慕云与苏丽珍两人很少同时处于同一个私密的空间里,只有很少的一小段。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周慕云的房间写小说,这时房东太太回来了,苏丽珍就只能被困在周的房间里。第二天醒来时,周慕云躺在沙发上苏丽珍躺在床上。这里,导演通过摇,来展示两人所处的位置及场景全貌。

《花样年华》中的一个绝妙之处在于运用了大量的特写,特写的运用大部分是为了表达剧中人物的情绪。如拍摄周慕云、苏丽珍与各自的另一半对话时,都没有拍摄过他们的正面,而是拍摄周、苏两人的面部特写以表达情绪。 再如周慕云靠在墙上的正面脸部特写,面摊上吃面时的侧脸、丽珍掉在慕云家中的拖鞋特写、以及她穿着的高跟鞋和伸向那双拖鞋的手,都充斥着极强的感情色彩。 影片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还有中景,比如丽珍的半身和提着保温瓶的手,丽珍和慕云在墙上走过的影子等。值得一提的一个场景是周慕云和苏丽珍在咖啡馆中的对峙,周慕云点烟时的手部特写和苏丽珍搅拌杯中咖啡的手部特写泄露了两个人内心的秘密,表示人物的故作镇定和实际内心的惊慌,细致入微。

整部影片的主色调是暗色,多种颜色的运用也使本片增色不少。路灯是带点温馨的黄色,影片中每次苏丽珍和周慕云在路灯下行走时都会使观众感觉到两人在内心深处都把彼此当作此时心灵上的慰藉,是他们感到温暖。而周慕云和苏丽珍靠在作为背景的墙上,色调是青灰色,表达出了两人此时的忧郁和压抑的气氛。 苏丽珍去宾馆寻找周慕云的一段用了大红色,无论是苏丽珍的风衣还是宾馆的墙壁、窗帘通通都用了大红色,导演这么运用的原因是:红色代表着欲望、激情、冒险等。而这种颜色不就代表着苏丽珍此时此刻的心情吗?她的心里是有想要和周慕云在一起的欲望的,而这一段路则是充满了激情与冒险的。 周慕云离开柬埔寨寺庙时导演用了许多色彩:纯深蓝的天空背景,周慕云走出时的黑影代表忧伤;离开后沉浸在金色中的寺庙象征着神圣,等等。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篇3

这故事情节说来也好笑。两人同病相怜,直至走到一起。竟对在他们之前出轨的丈夫、妻子产生体谅。有一幕我一直不解:为何一个说:“假如多了一张船票,你愿不愿跟我走?”

另一个说:“假如多了一张船票,你愿不愿带我走?”彼此所求一致,却是一个没跟,一个没带。只能为苏小姐感叹一句———恨不逢君未嫁时。

个人认为,如果这一世只能是个平凡人,不妨任性些。因为平凡,所以不会带来历史性的大后果,还可能让自己拥有幸福。顾虑太多,是过着郁郁寡欢的一生;不去想,也是过一生,且更尽情尽兴。你算不得什么,没有那么多人和事要你负责!

很喜欢导演那一黑一白的`两次镜头转换。短瞬,让人好奇心涌起——好像知道下面是什么,却又不是。

苏小姐不愿和人关系太近,却也不会冷眼待人。她一次次推辞与大家共餐,宁肯独自下楼买面。只有一次,周慕云因为她而淋雨生病,想吃黑芝麻粥。她从周的朋友处听说,立马亲自下厨,煮了一大锅,大家一起吃。事后周还为此谢她。我觉得,与上次周问她包在哪买的是一样的———彼此都知道答案,一切心知肚明。不知为了什么,(也许是为了在社会上为人)总说是巧了、是缘分,来隐藏真心。

还有两人一次次模拟各自丈夫、妻子出轨的情景,很逗。现实玩弄着他们,他们只是不信,倔强的玩弄着幻象,亦或是玩弄着他们自己。没有理性能够控制的感性!企图抑制的情感会在体内冲撞,而爆发的更为强烈。是的,总有一天……

一切看似命定,实则人为。极力想展现真实就只能出现不真实。他们的情感被用来祭奠社会中的人伦道德了,而没祭奠出去的肉体躯壳,终究沉在忆念之中。一个选择离开远走,向无名小洞诉说;一个则留下来,妄想时间和平常生活去冲淡那年、那月、那人、那事……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篇4

《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我认为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尤其是感觉,本来这是一种很难讲清的东西,可是他的故事成功地再现了这种感觉,只要认真去体会,就能有所领会。

就片子本身来讲,故事可能是很淡的,但是这种感觉通过影像、通过剪接,把都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极为到位。可以说,在今天,大陆还没有人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张艺谋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苦涩的记忆,落寞的情怀,如一种细细的痛,透彻人的心骨,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妻子租住了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公寓,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周慕云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苏丽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苏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两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周和苏因为常与房东在一块儿打麻将而相识,他们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见了他有一条与自己先生一样的领带;他发现她有一个与自己太太一样的皮包,而且这些都是在香港买不到的。他们终于明白各自的配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受伤的人开始接近,周慕云在酒店里包了个房间写武侠小说,苏丽珍常常去照顾他,他们情投意合,互相爱慕。到了最后,周慕云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虽然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在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面前,他们没有越过一步。苏丽珍的丈夫要回来了,周慕云决定要走了。他给苏丽珍打电话,问她是否能与自己同行,电话那边苏的沉默让他心灰意冷,他一个人去了新加坡。当苏赶到酒店时已经人去楼空了。多年后周慕云回到了在香港曾经住过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苏丽珍也曾经回来过这里,也去新加坡找过他。两个人就这样遗憾地错过。最后,这段真诚、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并没有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它始终是含蓄的、中国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云一个人对着洞口,诉说着自己灼人的秘密。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

《花样年华》总是带有一种沉迷、绵长的调子,它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后,他们都以为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们得知对方都有所察觉之后,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继而是伤心,继而……就什么也没有了。他们试图重演一下那两个人是怎么开始的,试图更多地知道那个扰乱自己生活的人的生活习惯……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秘密沉淀在他们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样令人惊异的力量潜伏着,又催生出克制的浪漫?他们想方设法地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无处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过,身体向她靠近过,认认真真地伤心过。无处遁逃时,他问好朋友阿炳:"我问你,从前有一些人,如果心里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

阿炳回答:"我怎么知道?"

他说:"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样年华过后,他是空虚的,她也是空虚的,只有那棵树从此不再空虚,因为在它的心里,已经装下了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篇5

花样的年华,无言的结:“如果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和我一起走?”

摇曳的旗袍,昏黄的路灯,梳的一丝不苟的爱司头,一切欲说还羞的情感,如一张泛黄的老唱盘,在岁月的留声机中静静旋转。没有喧闹的浮躁,没有泡沫文化的缩影,只是哀婉却唯美地唱着一首老歌:花样年华。一部不俗的电影也随之沓来,一样的温情脉脉。

他和她是两个生活在社会中产阶层而思想处于边缘的人,因为不经意地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有了愁绪,有了伤感,有了共同的为惆怅所填斥的光阴。"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突然眼神交错,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我像是着了魔,你欣然承受,别奢望闪躲,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于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身不由己地,各怀心事地靠近……一切本来都可以顺理成章,足以走到边缘,甚至可能曾经越过极限,但这和越过极限的放纵,然后在极限的另一头迅速坠落,然后伤感的人生并不一样。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

王家卫的悲情新片《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这是一部互动式的影片,该剧的拍摄手法在情感表现上很成功,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参半"的梦。

花样年华电影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