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清明节习俗作文

清明节习俗作文

浅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清明节习俗作文7篇(优选)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作文一定要做到主题集中,围绕同一主题作深入阐述,切忌东拉西扯,主题涣散甚至无主题。相信许多人会觉得作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清明节习俗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1

The Tomb-sweeping day as a holiday, are different from pure solar terms. Solar term is a sign of phenology change, seasonal order in China, and it is more a festival of custom activities and some memorable.

Tomb-sweeping day is China's traditional festival, is also the most important memory of ancestors and the grave. This grave to commemorate the dead man's a kind of activity. The han nationality and some minority are mostly in the tombs. Grave, people to carry goods such as especially fruit, paper money to the grave, will be food for offering in the family tomb, to use paper money on fire new soil up to the grave, fold a few branches pale green branches ed in the grave, and then kowtow worship salute, finally eat especially home. The tang dynasty poet tu mu's poem "qingming" : "rains fall heavily as qingming comes, and passers-by with lowered spirits go. Restaurant where? Boy pointed apricot blossom village." Write the ching Ming festival special atmosphere.

Ching Ming festival, also called TaQingJie, according to the solar calendar for, it is in every year on April 4 to 6, between, it is beautiful spring scenery spring-out of season, also is a good time to people spring outing, so the ancients had qingming outing, and carry out a series of customs sports activities.

Until today, tomb-sweeping day ancestor worship, mourning the late relatives customs still prevail.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2

我们都学过唐代诗人杜牧写的《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现在就来让我们了解一下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为中国人自己感恩节。

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清明扫墓,这是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到唐朝才开始盛行。 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重要的是认识先辈。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带动后人。

荡秋千 ,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哈哈!这么多关于清明节的小知识,你了解吗?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3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

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4

清明节春风明媚,绿树成荫。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这个习俗究竟从何而来呢?

“清明插柳”风俗由来已久。民间相传从隋代开始流行,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在隋代,运河刚贯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树,巩固河堤。而柳树有强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湿润,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加上清明又是适宜植树的季节,因此插柳习俗从那时起渐成风俗,并延续至今。

关于清明节插柳,有传说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据说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关于清明插柳的来历,据传还有三种说法。

其一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

柳条插进泥土即活,有强大的生命力,插到哪里,哪里成荫。柳树的生命力特别顽强,插柳插出不少柳树,正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慢慢形成了清明植树的习俗。

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其二是说插柳避邪。

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记载:“取杨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人们认为柳枝有灵性,有“鬼怖木”之称,在柳条发芽的清明时节插柳可以避邪驱鬼。

在中国民间,柳枝向来被视为驱除瘟疫的'象征,据说这一说法源于佛教,佛教经典《灌顶经》所载,禅拉比丘曾以柳枝咒龙,观音则一手托净瓶,一手拿柳枝,以柳枝沾净瓶中的水向人间抛洒甘露,驱病消灾。受此影响,中国人便以柳为驱邪消灾的吉祥物,称其为“鬼怖木”。清明,古人以为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因此又称鬼节,而清明又正值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还有一说,是表示对介子推的怀念的。

传说,当年晋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纪念,群臣纷纷效仿,相沿成习。清明戴柳,便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了。

清明戴柳,除了辟邪禳灾、祈福迎祥之用外,还有纪年华之义。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皓首”之说。这是因为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意,特别是妇女戴柳,有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

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5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一般是在 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到了春秋时代,晋国公重耳逃亡在外,在饥寒交迫之时,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做了国君(即晋文公),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的随从,唯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

晋文公无奈只好放火烧山,逼介子推带母亲出来,谁知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于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便把这一天定为清明节,禁火吃冷食。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作文。寒食节的.正确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与寒食合并为一日。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在清明节的饮食方面,各地有各地的不同,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在包馅时,另放入一小块糖猪油。浙江南部各地采摘田野里的棉菜(又称鼠曲草),中草药书上称“佛耳草”,有止咳化痰的作用,拌以糯米粉捣柔,馅以糖豆沙或白萝卜丝与春笋,制成清明果蒸熟,其色青碧,吃起来格外有味。每到清明,家家户户都要做一种叫清明果的食物,那是扫墓时用来祭奠先人的。在我印象中,清明节的到来就意味着能品偿那青绿飘香的清明果了。在一些地方,于清明头一夜,把鸡鸭卵煎熟,染成蓝黄杂色,在卵壳上加以雕镂成画,作为冷食礼品赠送

据说吃画卵,在隋唐时盛行全国

。枣糕又叫“子推饼”,北方一些地方用酵糟发面,夹枣蒸食。他们还习惯将枣饼制成飞燕形,用柳条串起挂在门上,可以冷食,以纪念介子推不求名利的高尚品质。

清明节的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6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嗽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梗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嗽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毗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战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筝尾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口,轿马后挂褚锭,架架然满道也。拜者、酪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褚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坟垄,届期素服诣墓,具酒撰及艾剪草木之器,周服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按长期形成的风俗习惯,旧时,北京人多在清明扫墓,但祭扫仪式并不在清明的当天,而是在临近清明的“单”日举行。据说,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垄。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荃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

清明节习俗作文 篇7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样的清明节,却是不一样的天气。今年的清明节天气晴朗,阳光温暖明媚,我们一家子一起驱车前往河北省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谒陵,祭英雄烈士,缅怀他们的英雄事迹。

陵园很大,分北园和南园两部分,中间被陵园街分开。因为是清明节,陵园免费开放。人很多,停车场停满了车,还看到许多学校组织的学生队伍。因为这里不但是4A级旅游景区,还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我们先进了北园的大门。正对大门是雄伟壮观的“人民英雄纪念塔”,高约三四十米,顶部尖,上面有红五星标志,它有南、北、东、西四个侧面,宽约两三米,正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英勇牺牲的`先烈们千古(小字)无上光荣(大字)”。其他三面分别是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的题词,都是刻在石碑上的。

继续往北走,两侧的绿草坪里嵌着黄底的红五星和黄底红色大字“褒扬烈士,教育群众”,黄、红两色都是用玫瑰花组成的。拾级而上,踏上有汉白玉栏杆的平台,上面有一个大大的墓碑,那是左权将军的墓碑,墓碑前放满了鲜花,还有好多人在不断献花、致敬、鞠躬,来表达对左权将军的怀念和敬意。

左权将军墓碑周围有许多领导和其他名人的题词,也还有一些英雄烈士的墓碑,墓碑群的周围是苍松翠柏,百花吐艳,不时有阵阵花香扑鼻而来。

向东拐,沿着横穿三叶草地,掩映在石楠、各色玉兰花树的小径,来到牡丹园,一眼就看到了左权将军纪念馆,纪念馆由小河环绕,我们趴在汉白玉栏杆上,看到河里有红、黄、黑等各色鱼儿在嫩小的睡莲叶间嬉戏。纪念馆的大门上有一幅对联:大节忠贞彪史册,正气磅礴壮山河。横批是:人民共仰。纪念馆里,我们看到了左权将军的遗像和遗物,还拜读了他的英雄事迹。

清明时节,各种花卉竞相开放,争奇斗艳,园内步步有景,美轮美奂。红墙绿瓦,富丽堂皇的“烈士纪念堂”,在百花丛中更显耀眼,像是晋冀鲁豫革命英烈的伟大精神光芒四射,代代相传。

我们从北园大门出去,穿过陵园街,就从南园大门进入南园。正对大门,也有一个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晋冀鲁豫人民解放军烈士公墓。陵园正中间是一条南北大路,路边是两排高大的塔松,像一位位威武的士兵。路的两边是两块公墓地,林立的墓碑有二百多座,上到司令员,下到普通士兵,一般年龄只有20岁左右,有的墓碑上只有职务,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据说,陵园内团级以上的烈士墓碑共有200多座。

今年清明节祭英烈,参观烈士陵园,让我了解了许多英雄先烈的故事,我为他们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而感动。正像朱德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我一定珍惜今天的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明节习俗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