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

静谧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宿北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史上辉煌的一页,是宿豫乃至宿迁不可磨灭的红色丰碑。宿北战役展现了解放战争初期巨大的人民力量,创造的战役范例、军事理论等,对全国解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选篇1)

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初期华东战场的关键一仗,它对迟滞国民党全面向解放区进攻,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国民党集团自从发动内战以来,始终把进攻华东战场消灭陈粟野战军作为战略重点,苏北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蒋介石和他的国防部参谋总长陈诚曾吹嘘:“两个月内消灭苏北共军。”宿迁地区地处鲁、苏、皖三省交界,是苏北地区的重中之重,对华东根据地建设地位至关重要。国民党军发起全面进攻后,特别是山东野战军撤出淮阴、淮安以后,华东战局更加复杂。蒋介石为实现其政治野心,积极调兵遣将,集中优势兵力分四路向苏北和鲁南进攻。其中由整编第11师(由鲁西南调来)、第69师等部共6个半旅兵力,组成宿迁兵团,归徐州绥署副主任吴奇伟指挥,分别向宿迁、沭阳、新安镇方向进攻,企图占领以宿迁为中心的整个宿北地区,割裂华中、山东解放区的联系。

山东和华中野战军首长根据敌方部署,迅速调整兵力,共投入24个团约10.5万人在宿沭、宿新路有利地形,打快速决定性运动战役。经过来龙庵阻击战、峰山晓店进攻战、蔡圩穿插分割战以及人和圩围歼战等战斗,我军最终全歼敌精锐第69师,重创敌第11师,大获全胜。宿北大战的胜利,给国民党当局当头一棒,彻底打破了其在华东地区的全面进攻,粉碎了其占据苏北的企图。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四军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由陈毅指挥的山东野战军,一部分由粟裕指挥的华中野战军。全面内战爆发以后,国民党军兵分四路向华中和山东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消灭山东和华中野战军。宿迁地处“两湖走廊”、陇海线的翼侧,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自国民党军大举向华东解放区全面进攻以来,山东野战军接连失利,相继淮南、淮北两解放区被国民党军占领以后,华中首府两淮又失守,国民党军对我部队形成半圆形包围的态势,我军处于被动挨打态势。同时作为苏皖解放区后方的山东根据地也受到国民党军的多路进攻,彼此应接不暇,处境异常困难。这就给华中和山东两个解放区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造成了很大压力。

正如陈毅司令员在军直干部会上指出的那样:“今冬明春我们只有大量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才能改变困难局面,扭转不利态势,逐步由被动转入主动,争取华东战局的主动权。否则,虽不影响我们最后胜利,然相持局面要长期化了。”就在此时,宿北大战打响,山东和华野两大野战军在宿迁北部一次全歼一个整编师,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毙,最终解放军大获全胜,扭转了被动的不利局面。

1946年初,国民党军把华东解放区作为全面进攻的主要方向之一,因为该地区对国民党统治中心宁沪杭地区构成直接威胁,不将其摧垮,蒋介石日夜不宁。而宿北战役的胜利,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白日梦,一方面确保了华东地区我革命根据地的安全,切断了国民党军南北之间的联系,为解放军重返淮北、立足苏皖提供了条件;另一方面,这使淮北、淮海、盐阜三大解放区东西互相策应,迫使国民党的十余万大军被拖在华东战场。

宿北战役的胜利,打破了国民党军的全面进攻,迫使国民党军转而对山东、西北等解放区等实施重点进攻。它不仅奠定了华东解放区的地位,更牵制了国民党军大部兵力,为其他解放区抗击国民党军提供了条件,为局部转入战略反攻提供了可能。就在这时,中共中央及时调整决策,在西北、华东人民解放军迎击国民党军的时候,晋冀鲁豫、晋察冀、东北战场的人民解放军,遵照中央军委部署,相继转入战略性反攻。此时,华中野战军主力北上与山东野战军会师宿北,初期作战告一段落,战场由前部转入纵深,是华东战区第一个转折的开端。宿北战役是胜利实现这一转折的标志。

宿北大战开始前,由于种种原因,山东野战军战事进展不算顺利,在内部产生了一些相互埋怨和对指挥部的情绪。队伍中大多数同志对形势认识比较清楚,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志对丢失了一部分根据地感到不理解,特别是对把新四军司令部驻地淮阴放弃,缺乏精神准备,对战争前途产生怀疑情绪,继而兄弟部队之间开始相互不信任。宿北战役经过7天6夜的激战,歼灭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3个半旅。宿北战役是两大野战军会师后的初次联合作战,最终大获全胜,极大鼓舞了士气,促进了团结。

宿北大战胜利10年后,粟裕大将谈起宿北战役时认为:“这次作战是两支野战军会师后在战役上初次协同作战,这也是一种初战。这仗打胜了,兄弟部队之间就产生了彼此的信任,两支野战军合并后新的领导结构和所属部队也就产生了上下之间的彼此信任。这一切,都是无价之宝。相反,如果这一仗我们被打败了,上下之间和兄弟部队之间就容易互相埋怨,就要花上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和相当大的努力,才能弥补过来”。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选篇2)

宿北战役是解放战争国共两党军队在华东地区的首战,也是蒋介石撕毁停战协议意图消灭华东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一场险恶布局。战役的开头蒋介石军队占有绝对优势,但战役的结果却是共产党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取得辉煌胜利而告定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但是,在围绕对日军受降问题上,蒋介石命令各地国民党部队全面接管,将艰苦抗战的八路军、新四军排除在外,尤其严重的是在日军占领时期,国民党放弃抵抗后,由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进入敌后开展抗日并取得胜利之时,国民党军队立即卷土而来,妄图摘取胜利果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因此与国民党进行有理有节的斗争,双方矛盾不断升温,因此,也拉开了国共停战的多轮谈判,原闽东红军独立师参谋长、新四军老六团原副团长、新四军1旅政委阮英平曾担任兖州军调处我军代表,与国民党方面进行斗争,但国民党亡我之心不死,以其拥有绝对军事优势而频频制造摩擦。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军拟定了所谓“结束苏北战事”的大规模进攻计划,以重兵进攻华东解放区,即以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分四路从江苏省东台、淮阴、宿迁和山东省峄县出动,企图先占苏北,消灭山东、华中两支野战军主力。新四军军长、山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陈毅和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判断:国民党军虽是四路进攻,但进攻正面宽达300多公里,间隙大,应援不便,难以协同。其中宿迁一路孤立突出,且处于山东、华中两野战军之间,便于就近机动兵力实施围歼。经中央军委批准,决定集中山东野战军第1、第2纵队和第8、第7师(欠第19旅)及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等共24个团,以“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之战法求歼由宿迁出动的国民党军。

12月13日,国民党军整编第69师、整编第11师由宿迁出动。其中,整编第69师师部率第60旅及第92旅1个团,并指挥整编第57师预备第3旅、整编第26师第41旅等部共3个半旅为左翼,向新安镇进攻;整编第11师为右翼,向沭阳进攻。陈毅、粟裕当日查明国民党军的进攻部署,决心对整编第11师进行坚决阻击,先集中优势兵力围歼较弱的左翼整编第69师于宿迁以北地区,尔后再转兵进击右翼的整编第11师。华中野战军第9纵队在来龙庵、邵店、五花顶等地实施正面阻击,战役指挥部命令叶飞所率的山东野战军第1纵队和山野第8师担任主攻,迅速隐蔽地向作战地区开进。15日黄昏,从陇海铁路北以强行军赶至作战地区的第1纵队和第8师由西北向东南突然攻击。第1纵队一部插至整编第11师师部所在地曹家集附近,歼其工兵营和骑兵营大部,第8师经连续攻击,攻占了制高点峰山。国民党军第60旅、预备第3旅等部多次反扑,企图夺回峰山,挽回不利态势,均未成功。第8师击退反扑后,于16日晚乘胜攻克晓店子,全歼预备第3旅。第1纵队也同时占领高家洼、三台山等地,切断了整编第69师向宿迁的退路和同整编第11师的联系。第2纵队、第9纵队第7师主力也分别由北向南、由东北向西南、由东向西发起攻击,协同叶飞第1纵队等构成了对整编第11师的阻击正面,并完成了对整编第69师主力的分割包围。随后,各参战部队密切协同配合,对被包围在人和圩、苗庄、罗庄等村落的整编第69师展开逐点攻歼。激战至19日,全歼整编第69师师部和3个半旅,蒋介石的忠实门生、师长戴之奇自杀。后因整编第11师退据运河以南、宿迁以北有利地形,不易割歼,战役遂告结束。

此役,我军以伤亡8000余人的代价,共歼灭国民党军24000多人,开创了一次歼敌3个半旅的范例。一直在延安关注战役动态的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闻讯异常高兴,称赞这是“扭转战局的第一仗”,“是辉煌第一仗”,毛泽东主席两次发电报,“祝宿沭前线大胜利,望对一切有功将士传令嘉奖。”“歼敌二万以上,于大局有利,甚好甚慰”。粟裕大将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宿北大战是一生中打得最紧张的战役之一”。而叶飞则将这次战役作为一次转危制胜的终生记忆。

宿北战役虽然经过将士们的浴血奋战打出一片天地,但这个战役险象环生,可以说是转危为安、扭转战局的一次大决战。纵观整个过程具有4个特点。

1、敌我力量悬殊,只能以智以勇险中取胜。当时国民党由徐州“绥靖”公署主任薛岳指挥25个半旅,约25万人进攻“围剿”,企图吃掉我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大部,在强敌面前,我两支野战军可调部队只有约11万人,在兵力上明显不成比例;国民党69师师长戴之奇,是国民党三青团中央执行委员、黄埔系学生、蒋介石的坚定追随者,因此在武器配给上,全部为日本投降时的日式装备。而胡琏整编11师则是国民党五大王牌之一,全副美式装备,仅胡琏11师大炮就有440门、冲锋枪2370支和汽车、通讯设备无数。相比之下,我军装备最好的叶飞1纵只有大炮46门、冲锋枪92支。战役准备阶段,无论是兵员人数还是武器装备情况,我军都处于绝对劣势。

2、两支野战军指挥过程出现磨合失误。正如战前人们担心的一样,两支作战部队临时调动进行联合作战,在指挥融合上是否会出问题,这个担心的问题在作战过程中还是出现,宿北战役在指挥过程曾出现两次失误,如果不是叶飞临机处置得当后果不堪设想。据叶飞回忆录介绍,到达集结地后,接到山野参谋部命令:“敌军开始撤退,你部迅即向井儿头曹家集出击,由西向东与2纵会合,将敌人在撤退中消灭,勿使其退至宿迁城。”叶飞遵照命令率 1纵出击后,发现敌人并不像总部参谋长所说的那样已全线撤退,而是正在构筑工事并且不断增兵。叶飞感到冒险出击凶多吉少,于是在半夜三更下令各旅立即撤回原集结地点,当时1旅和2旅均撤到指定地域,但是3旅的前卫两个团8团、9团离得最远,直到次日上午8点才接到撤退命令,这两个团不知不觉已经钻进了蒋军主力整编11师纵深之内了,这让叶飞大惊失色。到了下午3时,战斗力过硬的8、9团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全部撤出了战斗,这是第一次出现的参谋处指挥失误。第二天,陈毅下令对敌整编69师发动总攻,1纵一口气夺取了十几个庄子,构成向北、向西、向东南的三面防御,同时抵抗着周围6个旅的敌军。整11师沿宿新公路猛攻1纵的友邻山野第8师的阵地。8师顶不住只能后撤,敌军立即集中力量对1纵3旅7团防守的阵地发起猛攻,7团受到南北夹击,顿时陷入苦战,阵地不断失守,只剩下高家洼、沈庄两个阵地。正在这万分紧急之时,山野前线指挥部参谋长给叶飞打来电话告诉8师已经撤出,命令1纵马上撤退。叶飞认为这一命令严重违反军事常识,让1万多人在四面受敌的开阔地带大白天撤离阵地,不但部队要遭到严重损失,而且整个战役企图都要泡汤,后果不堪设想。叶飞认为即便撤出战斗那也要等到黄昏以后,参谋长却说出了“你们撤不撤,我不管了”的气话后,挂了电话,气得叶飞也同时摔了电话。这是第二次可能危及整个纵队的指挥失误。还好叶飞能够当机立断,采取措施扭转,当时面对十分严重敌情,叶飞给下属3个旅的领导下死命令,要求无论如何要坚持4个钟头,必须确保高家洼、沈庄的最后阵地,因此7团能否守住阵地是关键。在四面受敌的危情下,要坚守4个小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整编11师在师长胡琏的督战下多次发起集团冲锋,1纵在敌三面夹击下苦苦支撑,打到下午,7团只剩下最后的阵地了,其他团也遇到敌人轮番进攻,但离突围时间还有两个小时,局势十分危急!生死时刻,已经没有退路的叶飞决心破釜沉舟,毅然下令转守为攻,提前一个小时全面出击,叶飞命令闽东战士所在的1旅1团和2团各以2个营的兵力,排成连队,全部上刺刀由营长、教导员分别带领4个前锋连发起猛烈冲锋,2000多战士同时发出震天动地的怒吼,潮水般地冲向敌方。狭路相逢勇者胜,突击队锐不可挡,貌似强大的国民党整编11师从未见过如此气势,全线溃退,此时,叶飞立即调整部署下令转歼整编69师,来不及撤退的国民党69师大部被围歼,中将师长戴之奇自杀毙命。而敌整编11师已经退却到运河以南,不利围歼。联合作战指挥部遂宣告战役结束。战后,叶飞向指挥部领导指出问题,由于这次战役从危局转为胜局,指挥部只好当作一次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后来人们在军史研究过程,认为这是由于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的第一次联合作战,属于磨合期内发生的失误。所幸的是,叶飞及时扭转战局才有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

3、战役揭开人民战争宏大画卷。宿北战役动员中,苏北地区和鲁南地区党组织以及当地部队动员支前民工43万人,出动4轮车或独轮车4.2万辆,在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民工支前,民兵抓俘虏、妇女制衣服送前线的英雄事迹,人民战争的真正含意也体现在这次军地配合上。所以后来才有陈毅的“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独轮车推出来的”这句经典概括。这次战役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以战养战、以战教战、即俘即补的突破,也就是缴获蒋介石“运输大队长”的装备改善野战军装备,在运动战中总结经验,实行“参军凭自愿、回乡发路费”的即俘即补政策,不少国民党兵转化为人民军队战士,从而开始了解放战争对敌军的简单又有极大意义的算术加减法,即国民党军每战一次部队必然大幅减员,而我军随着战役胜利将俘虏大部分补充队伍,形成一方减员、一方增员的量的变化。

4、战役对全国解放事业的影响。宿北战役是解放战争的开局之战,而且是处于兵力、装备悬殊的劣势下取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我军士气,也极大地增强了我军必胜的气场,这一胜利把党中央担心和忧虑可能出现“失守”的阴云一吹而散,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盛赞叶飞率领的“1纵这一仗超过了以往11次大捷,是空前的大胜利”,陈毅司令员欣然作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叶飞率领的闽东红军原班战士“能打胜仗、敢打硬仗,是当之无愧的主力部队”再次成了军中传说。因为宿北战役的胜利鼓舞,在解放战争中,华东战场五大战役的后4个大战役(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淮海)均取得重大胜利。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选篇3)

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山东野战军第1、2、9纵队,第7、8师,华中野战军9纵。国军为整编第11师、69师。此役我军歼敌整69师3个旅和整11师一部,共2.1万,缴获各种炮100余门。解放军伤亡8700余人。

整编第11师(11旅、18旅、118旅),中央军,美械,战斗力可打80分,五大主力之一,防守很强,进攻一般,主要是指挥官胡琏比较谨慎。

陈粟在鲁南苏北苏中已经非常被动了,如果五大主力之二5军、11师再来凑热闹,局面不堪设想。所以毛在9月30日告诉刘伯承“刘、邓则担任歼灭5军和11师”。刘邓一向对毛的命令“绝对服从”,迅速在10月3日发动巨野战役,倾晋冀鲁豫野战军4大主力与两个王牌军干了一场,号称歼敌5000余人,自身伤亡4300余人,最后“撤出”战斗。不过此役牵制这两支部队的任务基本完成。毛似乎还不满意,又致电刘邓:“总以拖住邱、胡不便加入鲁南为原则,……我苏中、苏北现处困难中,如邱、胡加入鲁南,切断陇海,则苏中、苏北难于支持,极为不利。”刘邓马上又打了巨金鱼战役。

宿北战役前,薛岳以25个旅的兵力,分4路进攻共军。第一路,李默庵指挥整编第25师、65师、83师共5个旅,由东台进攻盐城;第二路,李延年指挥整编第28师、74师、第7军各部共5个旅(师),由淮阴进攻涟水;第三路,吴奇伟指挥整编第11师、69师共6个旅,由宿迁进攻沐阳、新安镇;第四路,薛岳亲征,率领整编第26师、51师、59师、77师、第1快速纵队共9个旅,由峄县、台儿庄向临沂、郯城进攻。读者可以看下地图,这又近似于一个三路进攻的态势。

69师92旅在朝阳集被山野全歼,第60旅被重创,另一个旅在苏中被粟裕消灭,已经完全残废。重建后,由特务出身的戴之奇继任师长。从57师划入一个零战斗力的预3旅,再配属26师第41旅,3个旅的指挥协同困难重重,战斗力基本为零

薛岳的进攻计划在12月6日再一次放在了陈毅桌子上,陈毅认为这次国军分四路进攻,又给了共军各个击破的机会。最后决定打击吴奇伟手下的11师、69师,这次陈毅可以集中1、2、9纵,7、8师,共24个团的兵力。12月11日,正在指挥盐城作战的粟裕接到军委名令,让他赶紧去山野指挥部,共同指挥真正重要的战役。

12月12日,山东、华中野战军召开协商会议,据陈士榘回忆,陈毅与陈士榘的上述方案遭到粟裕、谭震林的反对,粟裕要打74师报仇。但粟裕回忆录中,说自己完全同意陈毅的作战方案。无论谁说了实话还是都在吹牛,最后就是按照陈毅打吴奇伟的方案实施的。陈毅思考后向中央发电:“华东主力须分两点作战,以盐城、沭阳为突击方向,各歼灭几个旅。”很明显,这种作战又没真正集中两个野战军的兵力。

12月13日,毛回电:“整11师到达宿迁后,必配合整69师及预三旅向沭阳进攻。惟有歼灭该敌,方能保持沭阳在我手中。如沭阳失守,华野主力即难在苏北作战,有被迫转至鲁南的可能。对此点必须严重地估计到。你们对此部署及意见如何,盼告。”实际上毛的判断和陈毅方案相同。

当天,陈毅决定围歼无战斗力的69师,阻击11师。这个判断完全正确,但谈不上高明,换任何人都会这么做。陈毅决定本人坐镇指挥所,东面由粟裕指挥,西面由陈士榘指挥,并希望华中的主力部队阻击、干扰其他三路部队。

12月15日,宿北战役打响。17日,整11师畏手畏脚,增援被击退,整69师被彻底包围。69师最垃圾的预3旅率先崩溃,至19日上午,整69师被歼,刚刚上任的倒霉蛋师长戴之奇自杀身亡。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选篇4)

宿北战役的胜利,号称是两个野战军统一作战的“第一仗”。实际上华中主力并未参加对69师的作战,只是华中的粟裕来与陈毅共同指挥了这次战役。宿北战役的战略选择方案,即打四路敌军的吴奇伟部,由陈毅提出。陈毅、粟裕、陈士榘共同商量后,得到毛的同意,选用此案。根据作战阵中日记及众人回忆,战役开始后,陈毅、粟裕、陈士榘均参与了指挥,在实际作战中,三人均无什么亮点(因为无非是阻击11师,硬吃69师),当然也都有功。倒是一纵的叶飞在回忆录里大骂陈士榘无能,害的一纵在作战中差点崩溃。陈士榘在回忆录指责叶飞不听指挥。

陈毅对此战的总结是:“由于要尽量保持华中盐阜地区,我未能贯彻集中大兵力的主张,数月来用于钳制的兵力太大,今后当可多用兵去突击(由于华中城镇沦陷,包袱放下)。”很明显,他还对华中部队的战略判断耿耿于怀。毛回电:“山东部队常不安心南下作战,华中部队亦不肯入鲁作战,数月来的矛盾由于战局演变现已解决。”苏北、苏中基本丢光了,华中粟裕部只能和陈毅会合了,当然没矛盾了。

至于某些人对毛让粟去山野指挥部参与指挥的命令,说成“陈毅没有粟裕就不会打仗,一定要等粟裕来了才能打”,属于无稽之谈,粟裕自己都说他是协助陈毅。当然在战役进行中,粟裕参与的指挥也没什么毛病,为胜利立了功。

宿北战役消灭了垃圾部队69师,从战略来说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不过对士气的提升很大,毕竟这次歼灭了一个整编师。

1、第二次涟水保卫战与苏北保卫战

此战为宿北战役期间的另一仗。12月3日,74师、28师192旅和第7军2个团,从两淮分两路进攻涟水。28师和74师各一个旅从正面攻击,华中6师艰难抵抗,74师主力和第7军2个团乘机绕过6师防御正面,直扑涟水。6师与独立第6旅不支,国军于12月16日占领涟水。此战号称歼敌4000余人,而华中6师直接被打成残废,据说伤亡至少有5000人。

粟裕在回忆录中认为涟水的失败是战场指挥,自己的老搭档谭震林判断失误。实际上,想要对抗74师和28师、7军各一部,根本不可能,换谁来也守不住。

此外,李默庵的25、65、83师打败华中7纵、10纵,在宿北战役同期攻占盐城、阜宁,苏北基本完蛋。早知道这里守不住的话,还不如调部分部队一起参与宿北战役。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精选篇5)

从苏中战役结束后到宿北战役,即一九四六年九月到十二月中旬的三个半月,是华中战事由前部转向纵深,我军进一步集中兵力,调整布局,把运动战、歼灭战推向更大规模的重要时期。

华中野战军主力由苏中北移

从一九四六年七月中旬起,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解放区前部机动作战的一个半月里,主动放弃了如皋、海安两城,取得了七战七捷。但是,敌人继续增加进攻我华中的兵力,为了进一步大量歼灭敌人,战局必然向华中纵深转移,这是可以预见到的。然而,转移的时机和方向的选择以及转移后的战略布局,则是带全局性的问题。当时并没有预案,我们必须很好地去体会中央的意图和结合战争的实际来解决。

苏中战役即将结束时,我和谭震林同志商讨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军委八月十五日来电指出的:“利用苏中各种有利条件,继续在那里作战一个月”的要求。照此推算,我军在苏中作战的时间应延续到九月中旬。促是,经过四十多天的激战,部队急需休整和补充。实际上,我们已经几次推迟了休整时间。早在七月二十日,我曾拟电请示军委:为“保持与巩固已得胜利,争取部队休整。争取主动,暴露敌人的弱点,制造敌人错误,拟即乘胜收兵”。中央复电“同意粟电乘胜收兵,休整两星期再战”。后因敌人的弱点很快暴露,再出现战机,我们当然应该不顾疲劳,连续作战。现在战役目的即将完成,部队实在需要抓紧作一短暂的休整。因此,我们于八月二十七日报告中央、陈毅、张鼎丞、邓子恢:“我军必须休整才能再战,故决定以包围如皋、海安形势,开展政治攻势,争取八十五军一六○师。”八月二十九日我们又建议,以第五旅攻占黄桥,第一、第六师部署于如皋、海安之西部,一面休整,一而对海安采取进攻姿态,暂时围而不攻。如果敌人不能在十天之内向海安增援,我则攻占海安,以争取补充近万参军战士和解决部队的冬衣;如敌人在十日内增援海安,我则打援。我们的这一部署是过渡性的,我们预期只要实现其中一个设想,均有利于下一步转兵他去;即使军委仍命令我们在原地作战,也比较主动。八月三十一日军委复电指示:“粟谭二十九日电悉,所见甚是。不管敌情变化如何,一、六师至少休整十天,加以补充,五旅攻占黄桥后,亦须休整,养精蓄锐,以备再战”。陈毅同志也批准了我们的部署。

这时,华中战场的改我态势是:苏中之敌被我阻于海安、如皋以南,海安、如皋已成孤点;淮北之敌与我对峙在泗阳、众兴之线。八月底,驻守于徐州之敌有逐步向东打通陇海线,并有威胁我淮阴、临沂的模样。其企图当是切断我华中与山东的联系,进而围歼我华中的主力。这个变化,引起军委的关注。八月二十七日中央军委电示陈毅同志:在津捕线上,在陇海线上,或在两线之间,或在他处,寻机歼敌,以改变战局。并于八月二十九日发电询问我们,在东线作战一时期后,“西调攻击泰州、宜陵、仙女庙、扬州之线,有攻克把握否?假如攻击该线得手后,第二步开往淮南作战,以期恢复第三、第四两分区并相机切断蚌浦线,其便利与困难条件各如何?”我们上报了有关情况。八月三十一日第五旅攻克黄桥,苏中战役结束。九月四日军委指示:“希望能于九月上半月完成东面作战任务;下半月休整。十月上旬攻取扬泰线,中旬休整,下旬进入淮南作战”。可以看出,军委的设想是,山东野战军主力先给徐州东犯之敌以相当的打击,然后集中山东、华中两个野战军,从淮北、淮南两面夹击敌人。陈毅同志十分关注华中与山东的联系,在军委八月二十七日电示后,于九月四日提出了山东野战军主力的三个作战方案,并权衡其利弊:“第一案,北移沭阳,迎击东进之七十四师、六十九师,可保持鲁南的联系,但只能留九纵守泗阳、众兴,力量是不够的;第二案,就地出击攻洋河,估计要打桂系两个师,必拼消耗,不合算;第三案,留现地待机”。

我和震林同志接到华中分局转来的陈毅同志的电报后,反复研究,认为两淮(淮阴、淮安)是苏皖边区的首府,又是苏中前线的后方,苏中战役之能够顺利实施,得助于陈毅同志率数万大军作战于淮北,使我们的翼侧与后方有所保障。如山东野战军不先给对峙于泗阳、众兴之敌以打击即转至沭阳作战,有使该敌迅速乘隙占领两淮和运河线,迫使我军放弃华中的危险。因此我们于九月七日和八日连电建议山野主力先在泗阳寻机歼敌;如必须北移作战,则苏中主力撤围海安,争取十天左右的休整后北移泗阳地区,以保障两淮的安全。九月九日五时,军委复示:“同意放弃(攻取)海安,休整十天,准备向北机动”。这是华中主力作战方向的一次重要调整,即:由原定向西机动,调整为向北机动。

这时,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九月八日,刘伯承、邓小平同志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在定陶获得大捷,全国振奋。军委于当日发电指示陈(毅)张(云逸)黎(玉)张(鼎丞)邓(子恢):“我刘邓已大胜,对你们必有帮助。同意八师暂不北调,俟秋高水落,集中兵力在淮海歼敌,并与粟潭南北配合,巩固两淮开展局面”。我们接获此电很受鼓舞。为了使华中野战军主力在向北机动之前得到兵员及冬衣的补充,我便于九日发电给中央和陈毅同志,建议在打下海安后再北移。电报发出后,就接到陈毅同志于同日来电:“淮北敌情正在变化中,如蒋军由宿迁东进,我军即时出击,或在宿迁、沭阳、新安之间歼敌,或西进攻睢宿地区,保证可以改变战局。如是沭阳、两淮、鲁南均不致引起突变”。要我们“仍以打下海安,争取休整,相机转移为好”。华中分局的鼎丞、子恢同志也发电主张先攻占海安,“以免功亏一签”。这几个电报几乎同时发出,可谓所见略同。

但是,军委综观全局,于九日亥时来电指示:“粟谭部连战疲劳,亟待休整,目前各方敌情正在改变,无论将来向何方作战,似以放弃(攻取)海安,即时休整”。这时震林同志已赴华中分局,这一指示引起我的高度重视。虽然中央在十日又复电:“九日电悉。如你们以为攻占海安于大局有利,则可决心攻取海安”。但我体会到这是中央对战区指挥员意见的尊重,我们更应该认真领会军委九日亥电指示的精神,研究战局可能发生的变化。这时我们获悉敌汤恩伯将接替李默庵指挥苏北军事,并限于九月底完成一切准备,十月初开始第二期进攻。随即军委也向我们通报了这一情况。我分析攻占海安固然对坚持苏中和动员参军以及解决冬衣有所帮助,但预计要付出一千五百人左右的伤亡代价。从今后战局的发展来看,似须诱敌更深入一些,以便于大量歼敌,我如攻下海安,亦仍须放弃。不如放弃攻占海安的计划,将攻取海安所付代价,留作以后在运动中歼敌之用更为有利。我立即于九月十日将上述意见报告军委、陈毅同志和张鼎承、邓子恢、谭震林同志。

此时,淮北敌情在急剧变化。敌第七军、整编第七十四师、第二十八军向泗阳和两淮发起了进攻。陈毅同志电称拟率第二、第七、第八师及九纵坚决歼灭进攻之敌。军委赞同这一建议,并根据这一情况,于十一日八时指示我们:“主力即开两淮机动”。于是我们立即收拢队伍,兼程北上。

以上说明,华中主力北移的行动,是军委、毛泽东同志依据淮北和苏中两个战场的敌我形势的急剧变化,经过同战区指挥员的商讨后定下来的。从九月九日复示我们:“准备向北机动”,到十一日指示我们:“即开两淮”。前后仅三天时间,其中还有若干反复变化。有一种说法:军委早就确定了华中主力北移作战,由于华中战区指挥员有不同意见给延误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针对敌军的动向,军委的意图是调动山野、华野两大主力,歼灭进犯两淮之敌。毛泽东同志于十一日亲自拟电指示陈毅同志和我们:“1.敌六个旅南下,两淮危急,粟率苏中主力(一、六师)立即开两淮,准备配合陈宋主力彻底歼灭该敌。但陈宋现应独立作战,务于粟谭到达前,歼灭南下之敌一至两个旅,顿挫敌之前进,争取时间以待苏中主力到达,协力歼灭全部;2.同时张邓要注意邵伯、高邮、洪泽湖诸防务,严防敌偷渡进袭;3.两淮工厂资材速迁安全地带”。

海安距两淮约二百五十公里,一路水网,既少陆路,又少船只,且值天雨不断,预计先头部队于九月十八日才能到达,大部队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而两淮战局的发展不如人意,敌人的攻势未能受到顿挫。谭震林同志于九月十一日由淮安向中央陈述:“华中主力最快要到二十日才能赶到两淮,恐到达高(邮)、宝(应)时,两淮已失”(高、宝分别距淮阴一百五十公里和七十五公里)。陈毅同志也于九月十五日致电中央:“苏中主力已北调,要二十五日才能到达两淮地区,已来不及参战。”

九月十九日十八时,我军在给敌人以一定杀伤后,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

两淮是华中的首府,放弃两淮是件大事,当时正值伪国大召开前夕,敌人大吹大大擂自不待言,即在我们内部也引起种种议论,有的同志认为是打了败仗。究竟应该怎样看待华东战局的发展呢?现在作些探讨是有益的。

首先,研究这个问题不能脱离我们的战略方针。经过七八两个月的初期作战,我军分别在几个方向上迎击敌人,以暂时撤出部分土地和城市为代价,换取了歼灭敌十余万人的重大胜利。两淮并无死守之必要,为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出两淮是符合我军战略方针的。若因两淮是华中首府,便以保守这个城市为目标,同敌人进行战役决战,则是错误的。

其次,回想当时的战场实际情况,我军还不具备歼灭敌先头部队——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的条件。后来在孟良崮能够歼灭它是我军经过宿北、鲁南、莱芜三个大歼灭战,我军的装备、技术有了很大发展,积累了大歼灭战的经验,才以五倍于它的兵力,达到全歼该师的目的的。解放战争开始,敌强我弱的形势很明显,打歼灭战的规模必须有一个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我一直认为,即使第一、第六师赶到淮阴,并在淮阴同敌人作战,不仅不会讨便宜,还会吃大亏。华中主力在苏中几仗打得比较顺利,没有吃过什么大亏,由小到大,逐步发展作战的规模,是一条很重要的经验。记得一九四六年九月二十五日我曾应新华社记者之约,谈了我军主动撤出两淮后之华中战局,其中说到,“我军的撤出两淮,绝对不是我们军事上的失败,而是对蒋军大规模歼灭战的开始”。这个分析是符合战争发展的实际的。

纪录片《宿北战役》观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