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争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1

一、导入并检测前置性作业

师:很高兴来到明德高中和同学们共同学习一篇课文。来时从紫薇阁前经过,紫薇阁是吴健雄博士来明德高中讲学时修造的寓所,是明德高中薪火相传的至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有文化遗产,就会有一些传统的积淀。不知同学们对文化传统或传统文化了解多少,请写出你的见解。

(学生在学案中写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随机和同学们小声交流,并提醒同学把见解写在学案上)

二、检测交流

生1:传统文化注重的是文化,文化传统注重的是传统。

生2:传统文化是指所有地方的文化,文化传统是指某一个地方长期所形成的传统。

师:他是从地域方位或者说空间来说出自己的见解的。

生3:传统文化是古老的文化,文化传统是长期积累下来到现在依旧有价值的传统。

师:你是从哪个角度来考虑的。

生3:时间。

师:刚才三位同学谈了自己初步的见解,有两位同学分别从时空角度来表明见解的。请看屏幕,上面有一些我国的艺术样式。我的问题是,国画属于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文人雅士们的“高风亮节”又属于哪一类,我们以举手的方式来选择。

师:请打开书,小声读出作者对这两个概念的见解,读的同时并用笔标出。

(此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能提高学习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师:同学们打得准确、读得认真、标得清晰。现在回到刚才的两个判断,是否认可。

(同学们异口同声说认可。通过这样一个活动能使学生对两个概念有初步的理解。)

三、研习文本

师:既然初步了解这两个概念,我们就需要把握它们之间的异同,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请看学案中“学中讨论”,清楚学习要求。

(师读3、4段,

生4读5、6段,生读完师简要提醒:读书不要改动原文字句。)

师:四人一小组要明确一位小组长,主要是召集小组成员参与讨论,并代表本小组说出小组讨论后的意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一是了解同学们的思考方向、讨论内容,以便交流有具有代表性,二是指导同学们怎么去讨论,适当点拨,引向深入。)

四、交流碰撞

生5: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我们小组认为文化传统形成了传统文化。

师:为什么?

生5: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就是书上所提到的蜜蜂与蜂蜜,是蜜蜂产生了蜂蜜。因为文化在形成过程中得到大家认同,注入民族精神,有了凝聚力,这样才能积淀下来成为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所以我们小组从文化遗产与的民族精神关系来判断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关系。

生6:我们小组认为先有传统文化,才有文化传统。

师:为什么?可以请小组成员来补充。

生7:因为传统文化有好的样式、也有不好的样式,而文化传统,既然是传统,它必然经过长期发展,大浪淘沙后积留下来存在于人们心灵中的一种约定俗成,某种意义上“好的”居多。所以传统文化产生了文化传统。

师:两个小组的意见都有一定的道理,从“产生与被产生”这个层面上,两个小组的意见不太一致。其实,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两者之间的关系,哪一小组有更合理的解释。

生7:我经过思考后认为,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如果仅仅定位于“产生与被产生”的层面上,就仿佛“先有鸡后有蛋”这样一个令人因惑不清的命题。我觉得,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相互包含,关键看我们的立足点在哪一个。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有见地,他的观点其实来源于文本中,学案中具体标明了同学们仔细研读的段落,请同学们在相对应的段落中画出佐证两者“辩证统一”关系的语句。

(生再次研读文本,画出对应语句。有的学生重新看学案上的学习要求)

师:学案上还给我们呈现了4道判断题,这4道判断题答案并不是简单用对与错来界定,需要我们思考判断的依据,自圆其说。因为题目较多、答案多元,我们需要分组。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边巡视边参与学生讨论,了解学生学习的状态)

生8:我们小组认为第一道判断题是正确的,文章第9段开头作者是这样写的“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不同,它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这里的“它”指代的是“文化传统”,言下之意,就是“文化传统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具备有形的实体”。

生9:我还可以进上步补充,作者说“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既然用了“就是”,表明作者排除了其他可能性,民族精神是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且通过行动呈现出某种精神。而传统文化是文化遗产,既然是遗产,一般来说具有某些有形的东西让人们去继承。

生6:我并不这么认为,文章中还说“传统文化的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实体是有形的,我好理解,那么,文化意识是有形的吗?

师:这个疑惑提得好,我注意到文中还列举一引起例子,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我也想反问同学们,“生活习俗、忠孝观念是有形的实体吗”?

(同学们议论纷纷)

生9: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文化传统肯定不具备有形的实体,而传统文化既可以呈现为有形的实体,也可以表现为不具备有形的实体,当然,刚才所提到的“生活习俗、忠孝观念”等等,古人一般用文字把它们记载下来,并加以评述,那么它们就具备了有形的实体,毕竟文字和纸张也是有形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的观点较为全面,也较为符合文章的本义。那么第二道判断题呢?

生10:我们小组认为这道题目不准确,刚才我们已经明白: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无所谓产生与被产生的关系,所以第二道不准确,第三道也是如此的逻辑,不应该算正确。

师:那么第四道呢?

生10:根据文章“文化传统”的这部分论述,文化传统形成至少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共同生活,二是共同语言,人们通过共同生活相互交流,才能与时俱进,剔除一引起不好的东西,保留并继承一些得到大多数人承认的东西,而且这些东西又会制约着人们的一些现在的行为,它还会与其他文化产生交流,再进行交融或消亡。所以,我认为这道判断题是正确的。

师:他的发言更多侧重于文化传统,那么文化传统呢?

生11:文章在“传统文化”这一部分说,传统文化是文化,也具有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作者还说“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也就是说,我们来看传统文化,一般是它先存在,后人去分析它的影响,并且有选择性地批判或继承。某种意义上,传统文化更侧重于结果。

师:刚才四道判断题,答案确实不是太好把握的。我们借助于这些判断题,能够走进文本,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我们的学习目标就达成了。生活中有许多时候,不能用对与错来衡量,因为生活是复杂的,关键是看问题的角度。随着我们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曾经作出过的判断必须更正答案,这也是正常的。其实本文的写作真正的目的是当时有许多人对“传统”与“文化”经常混淆不清,做出了许多不合时宜的事情。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写作背景。

(PPT展示写作背景)

师:由此可见,本文主要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面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样说来,本文的第三部分“财富和包袱”尤其重要。我们齐声读第三部分,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作用。

(生齐读第三部分)

师:老师在学案上整合了一份资料,有关清明节的,设置了四道探究题。请同学们仔细研读学案上的《拓展探究》部分。

(生看材料约5分钟,开始对探究题小声讨论。这时下课铃声响起。)

师:时间真快,不知不觉就下课了。因此,四道探究题让同学们课后去分组探究了。

3、《黄花岗烈士事略》序导学案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外国小说,题目叫《品质》,作者是谁?

生:高尔斯华绥,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师:这是一篇小说,主人公是谁?

生:格斯拉兄弟。

师:小说主人公的命运有哪些变化?从哪些地方看出?

生1:从肖像描写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师:肖像怎么变化的呢?

生1:“他本人有点像皮革制成的人……好象在迷恋着理想》” ——“他的红胡子好象突然添上好多花白须毛了!”——“我所遇到的原来是他本人,但是多么苍老,多么消瘦啊!”——“我离去时,他是个六十岁的人,我回来时,他仿佛已经七十五岁了,显得衰老、瘦弱,不断地发抖”——“他变得衰老极了,看了他实在叫人难过”

师: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命运的变化?

生2:店面的变化。先是两间店铺,后来只剩一间,最后不属于他了。

生3:橱窗里陈列的靴子的变化。“橱窗里陈列着几双靴子”——“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但物是人非了。

生4:店面招牌的变化。“格斯拉兄弟的招牌”——“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我发现他的姓氏不见了”。

师:从上述的变化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一,生意越来越清淡;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三,他们最后离开了世界。

师:那么,他们是怎么死的?

生:(齐声)饿死的。

师:你们真的相信是饿死的吗?课文是怎么说的?

生:他哥哥的死是从格斯拉口中得知,“他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心里老是想不开。”可见,他哥哥是抑郁而死。格斯拉的死是一个长着英国人面貌的年轻人说的,“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的。”

师:他们究竟是怎么死的?他们的死说明了什么?这个问题留到最后。下面我们回到原先的问题:是什么东西造成他们命运的变化?请同学们从原文找出依据。

生1:是靴子的品质。小说多处写到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一时穿不坏,如43页说的:“他好象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靴子耐穿,生意就不好。他做靴子的时间长,顾客可不愿意等待,失去生意。

师:顾客为什么不愿等待?

生1:说明生活节奏快,人心浮躁。

师:做靴子的时间长,从靴子本身来说,按理成本升高,价格也要上升,但他的靴子价钱与过去完全一样,这样他的利润减少。

生2:是大公司的垄断。小说第45页说:“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这是客观原因。但也有主观原因,就是“他从不登广告!”说明他不懂得经商之道。

师:他为什么不做广告?酒香不怕巷子深。

生2:说明他对自己手艺的自信。

生3:是人们观念的转变。当时人们普遍追求时髦,“人们好象不要结实靴子了。”

生4:开销太大了。第49页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

生5:他做靴子好象不是为了赚钱。“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

师:他为什么要用最好的皮革?为什么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用一句话来回答。

生1:他把做靴子当作一项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

生2:他把每一双靴子当作艺术品,让世人明白他的心思。

师:他的心思是什么?

生2:是为了做顶好的靴子。

师:这也就是他的理想。他为了怎么样的理想?请在中间加上一个定语。

生:一生的、终身的、唯一的、永恒的……

师:他为什么要为了这样的理想,他的这种理想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价值呢?

师:先请同学们翻到45页,“那双靴子不该咯吱咯吱地响呀”……我完全可以想象到他埋头细看那双靴子时的历久不停的悲伤心情。这里可以看出,他追求的是完美的靴子,对他来说,靴子要是质量不好就是他的耻辱。

师:再看46页,“这下可糟了!这些靴子比以前的格外经穿。”第47页“过了很久,靴子才送到——但是这几双靴子比以前的更结实,简直穿不坏。”第48页,“不论在式样或尺寸上,在加工或皮革质量上,这些靴子都是他给我做过的最好的靴子。”这些都说明他为我做的靴子一次比一次好,为什么呢?

生1:因为当时有垄断,他的生意越来越清淡,而我坚持到他那里定做靴子,所以他为了感激我。

生2: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做靴子,随着时间的流逝,他的经验越来越丰富,手艺越来越娴熟。

生3:他要为世界留下最美好的一面,所以每做一双靴子都是用尽心血。

生4:他为了做我的四双靴子而死,因为他每做一双靴子都要花大约半个月的时间。他可能觉得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但四双靴子是他的精神支柱。

师:刚才,同学们都谈到,格斯拉生意越来越淡,但是“我”自始至终都关护着他,格斯拉会这样认为的吗?

生:不会。

师:那他为什么仍然是越做越好呢?

师:我以为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一种自然的行动,因为他把顾客的利益放在了首位,顾客对他的肯定就是他人生价值的体现,从顾客的眼中,他得到了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他为自己的这样的理想而活着。小说中说到那些大公司“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如果是靠广告和工作,那么他死而无憾!但是当时的人们否定了他的价值,消灭了他的理想,使他的精神无所寄托。

师:可以说,靴子就是他的生命,灵魂寄托的地方。他为了靴子已达到“忘我”的境界,就如中国的庄子“无功无名无己”的圣人境界。

师:那么,今天我们阅读这篇小说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呢?

师:它提醒人们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什么东西才是永恒不变的?那就是责任意识和理想的坚守,这是人类最为宝贵的品质,格斯拉为我们立起人生的丰碑!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了解背景,了解本文记叙、抒情、议论三者交融的特点

2、体会语言中饱含的悲壮慷慨之情,讨论黄花岗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特点,体会语言中饱含着的浓烈的悲壮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象征死难烈士的革命精神,那就是“碧血黄花”。《庄子》云: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碧玉赋性坚贞,显示着刚烈的气质。黄花在文学上专指菊花,它的傲霜节操,千古同赏,常被用来比拟节烈。碧血和黄花连用,是对烈士最崇高的称颂。广州有个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它是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黄花岗烈士的英概,就称得上这个词。

二、背景简介

朗读全文本文是孙中山先生于1921年12月应邹鲁的请求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一书写的序言。书序一般是说明写书的意图、经过,或介绍、评价书的内容。这篇序却不是就书论书,而是就书以评史论世,借序以'勖国人。

本文写于作者督师桂林准备北上讨伐北洋军阀之际,可以说是一篇弘扬先烈革命精神,进行战斗动员的出征誓言。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就任非常大总统;8月10日,国会非常会议通过出师北伐的决议,并咨请孙中山宣布军阀徐世昌罪状,明令出师讨伐,以谋国家之统一。12月4日,孙中山抵达桂林,风尘仆仆,行装甫卸,即成立北伐大本营;并指出这次北伐是件非常的革命事业,定要扫除中国一切政治上社会上旧染之污,而再造一庄严华丽之新民国。因此在邹鲁求序于孙中山时,正值孙中山肩负重任,讨贼兴师,戎马倥偬之际。就其内容来看,本文与其说是一篇序文,倒不如说是一篇借先烈之伟大精神以鼓舞土气、激励民心的战斗檄文。作者热情赞颂了烈土们为革命捐躯的英雄气概,高度评价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反动逆流泛滥的`现象表示了深切的忧愤,激励国人继述'光大先烈遗志,为实现革命理想而英勇奋斗。

三、朗读课文,把握结构

(一)齐读

(二)正音

(三)、范读

四、结合课文注释,自译全文。注意:

(1)有疑问的词语做好记号,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有关资料自己解惑。

(2)真正困难的可以随时举手要求老师解疑。

(3)教师小结

五、解析文本

1、第一段主要阐述什么内容?

阐述黄花岗起义的历史意义。它兴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积累了宝贵经验,吸取了沉痛教训,才使五个月后的武昌起义得以成功。

2、第二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记叙因时局不宁,致使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不得流传的事实。表现了作者巨大的悲痛。

3、全文的重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达的?

全文的重点既是作序的目的,作者写此序目的一是为了痛悼逝者,二是激励人们以先烈的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实现理想的中华民国。

文章在表达上融记叙、抒情、议论为一体。在痛悼逝者时以记叙、议论为主,兼有议论。在勉励国人时以议论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

六、小结

在本文中,中山先生怀着满腔的革命情怀,高度评价了广州起义的意义和影响,对当时的局势表示深切的愤忧。可以说,这是接先烈的伟大精神鼓励士气,进行战斗动员的檄文。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3

二、非攻

重点、难点

1.讲授选文。

2.引导学生理解墨子之所以非攻的根据何在。

自主学习:

学生结合注释,自读自译全文

合作探究:

1、阅读全文,墨子为什么说:天下之君子不辨“义与不义”?

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

2、墨子在论证中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说理?结合文本赏析。

层层逼近的论证思路和类比的方法。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3、你怎么看待墨子的“非攻”思想?

参考:评非攻之说

墨子以“非攻”为教义之一种,其义从兼爱直接演出。其时军国主义渐昌,说者或以为国际道德与个人道德不同,为国家利益起见,用任何恶辣手段皆无所不可。墨子根本反对此说,其言曰:“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非攻上》)

此论真足为近代偏狭的爱国主义当头一棒,其用严密论理层层剖释,益足以证明此种“畸形爱国论”为非理性的产物也。

附录:选文解读

本文第一段由小的不义,一层层说到大的不义。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众闻则非之,上为政者得则罚之。此何也?以亏人自利也。”进入人家的园子去偷桃子或李子,是现实生活中常常听说的事情。人们指责这个小偷,执政者抓到这个小偷就要惩罚他,因为他的行为损人利己。对作者这一认识,人们是不会有疑问的。

由这样一个不会引起争议的认识开始,进一步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

“至攘人犬豕鸡豚者,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是何故也?以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里进了一层。比起偷桃子李子来,偷鸡狗猪对人家造成的损害无疑是更大的,所以他的不仁不义就超过了偷桃子和李子,他的罪过也就更重了(这里“不仁”与“不义”一致,墨子常混用“仁”“义”二者)。

这一推进合情合理。此外也可以看出,文章所说的不仁不义就意味着损害别人。“至入人栏厩,取人马牛者,其不仁义又甚攘人犬豕鸡豚。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罪益厚。”这是再进一层,说明进入人家的牛马圈偷取人家牛马的人,他的不仁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鸡狗猪之类,罪过也更重了。

“至杀不辜人也,扡其衣裘、取戈剑者,其不义又甚入人栏厩取人马牛。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苟亏人愈多,其不仁兹甚矣,罪益厚。”

这是紧接着再推进一层,已经悄然逼近自己的主题了。杀害无辜之人,夺取他的衣物,其不义又超过了偷人家的牛马,罪过也相应地更重了。在这样一层层推进的前提下,作者揭明了自己的主题:“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别乎?”

对于偷人家的桃子李子、偷人家的鸡狗猪、偷人家的牛马、杀死人家夺取人家的'衣物等行为,天下君子都因为这些行为给人造成了损害,而肯定其不义和罪过。然而攻打别人的国家给人造成的损害最多,因此也是最大的不义,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指责,反而跟着加以赞誉。如此自相矛盾,怎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呢?

原来作者前面说了这么多,目的是在批评攻打别人的国家。其层层进逼的写法,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之妙。

文章第二段反复说明天下之君子不能分辨义与不义。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作者先由一项死罪说起: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这一点同样很容易得到人们的认同。由此推广展开论说,就会比较轻松了。“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以此说往”,即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有十倍的不义,有十项死罪;杀害百人有百倍的不义,有百项死罪。天下君子都认同这种推理。对这些罪行,他们都加以指责,称之为不义。

但是,“今至大为不义攻国,则弗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攻打别的国家,常常导致伏尸数万,流血成河,按照前面的推理这是最大的不义,然而天下之君子却不知道予以谴责,反倒赞誉之,称之为义。这种鲜明的自我矛盾,说明他们根本分辨不清什么是义什么是不义。“情不知其不义也,故书其言以遗后世;若知其不义也,夫奚说书其不义以遗后世哉?”这句话,进一步说明那些君子们确实是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才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了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那就无从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的行为了。“今有人于此,少见黑曰黑,多见黑曰白,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白黑之辩矣;少尝苦曰苦,多尝苦曰甘,则必以此人为不知甘苦之辩矣。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这一大段话用类比的方式,进一步论证天下君子们分辨不清义和不义。假如一个人见了少一点的黑色说是黑色,见了多一些的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按照这一道理,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情(相比之下如杀一人、杀十人、杀百人等),天下所谓君子们还知道去指责他,可是有人做了最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就是攻打别的国家),天下所谓君子们却不知道去谴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那么这些君子们一定是分不清义和不义的区别了。

总之,在如何看待攻打别人的国家这件事情上,天下的君子们显示了价值判断上的混乱。所以墨子说:“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辩义与不义之乱也。”

墨子说,损害别人就是不义,而攻打别人的国家对人的损害最惨重,所以是最大的不义、最大的罪过。这再一次表明,墨子价值观的重要内涵是对他人的关怀。

参考译文

假如有一个人,进入别人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偷他的桃子、李子,大家听说了就会指责他,上面执政的人抓住他就会惩罚他。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损人利己。至于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小猪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人家种植果木菜蔬的田地去偷桃子、李子。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即他对别人的损害更大)。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他的罪过就更大。至于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偷走别人家的马和牛,他的不仁义又要超过偷人家的狗、大猪、鸡和小猪。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就更大。至于杀害清白无罪者强夺他的上衣皮衣、夺取他的戈和剑的人,他的不义又超过进入别人家的牛马圈去偷取人家的牛马。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损害别人更多。如果损害别人更多,那么他的不仁就更严重,罪过更大。对此,天下君子都知道指责他,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进攻别国,可是天下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杀害一个人,叫做不义,一定有一项死罪了。如果根据这个道理说开去(如果根据这个道理类推),杀害十个人,就有十倍的不义,一定有十项死罪了;杀害一百个人,就有一百倍的不义,一定有一百项死罪了。对这种罪行,天下的君子都知道去指责它们,称之为不义。现在最大的不义是攻打别人的国家,天下的君子却不知道应予以指责,反倒跟着赞誉它,称之为义。他们确实不知道攻打别人的国家是不义的,所以写下他们赞同攻打别国的话,留传给后世;如果他们知道攻打别国是不义的,那如何解释他们写下这些不义来留传给后代呢?假如这里有一个人,看见少一点黑色就说是黑色,看见多一点黑色却说是白色,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黑和白的分别;假如这里有一个人,尝了少一点的苦味就说是苦的,尝了多一些的苦味却说是甜的,那么人们一定认为这个人不知道甜和苦的分别。现在有人做小的违背义的事,就知道去指责他;有人做大的违背义的事情即攻打别的国家,却不知道去指责他,反倒跟着赞誉他,称之为义。这难道可以说是知道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由此可以知道,天下的君子在分辨“义”和“不义”的问题上是混乱的。

《黄花岗烈士事略》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