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蝙蝠和雷达教案

蝙蝠和雷达教案

阑珊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蝙蝠和雷达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蝙蝠和雷达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蝙蝠和雷达教案1

蝙蝠和雷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清朗、捕捉、飞蛾、蚊子、避开、敏锐、铃铛、苍蝇、揭开、推进、障碍物、荧光屏、横七竖八”等词语。

2、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和要点。

3、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过程与方法:

1、采用朗读、默读、浏览、跳读等方式,圈点勾画、质疑探究。

2、搜集并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教学重点: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与要点。

教学难点: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教具:教学课件。

一、出示图片,提题导入

1.(课件出示蝙蝠图)师:看,这是什么?伸出手,我们一起来写写它的名字。(板书:蝙蝠)这两个字都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生字,我们不仅要注意它们的读音,还要注意它们的书写,要写得左窄右宽,字要写得匀称整洁。一起来叫叫它的名字吧!

2.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你所了解的蝙蝠?

3(课件出示雷达图)这又是什么?(板书:雷达)你们知道它的作用吗?、大家的发言很精彩,看来你们对雷达很感兴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蝙蝠和雷达》。(板书:和)

5.齐读课题。师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并找出文中直接写出了蝙蝠和雷达的'关系的句段,划上线。

2、(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读词,正音,提示难写或易写错的字的书写。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直接写出蝙蝠与雷达关系的句子。

4、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入体会

1、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蝙蝠的飞行到底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有一个句子写出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特点,看看大家能不能把它找出来。

(2)——课件出示句子:“即使……也……”,找出关联词,想想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了什么?(蝙蝠夜里飞行非常灵巧,非常安全。)指导朗读。

(3)蝙蝠在夜里飞行那么灵巧,是不是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作者又提出什么问题?指导朗读。

2、学习第四、五、六自然段

(1)自由读四、五、六自然段,填写下表:

(2)交流:指名在班上交流填写表格的情况。师播放课件,出示完整的表格。

(3)指名读第六自然段,理解“配合”。

3、蝙蝠是怎样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3、学习第七自然段

(1)蝙蝠的嘴和耳朵是怎样配合起来探路的?默读第七自然段,动手画出有关句子,并把句子读一读。

(2)汇报交流。

(3)指名读句子。你们在听的时候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说,师边听边画示意图)

(4)谁能对照示意图来说一说。(指名说)

(5)科学家们发现蝙蝠夜间能安全飞行的秘密容易吗?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对比句子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反复”“终于”)

【课件出示句子:A、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B、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6)齐读第七自然段

(7)边读文段,边画出有关句子,并读一读,然后模仿板书动手画雷达的探路方法示意图。

(8)我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来画。(指名画)你能对着这个示意图为大家讲述一下雷达的工作原理吗?(生说)

(9)你们能像他这样说一说吗?谁还想说?

(10)齐读第八自然段。

(11)口头完成课后练习三,并读一读。

四、拓展延伸

1、课件出示 “资料袋”,指名读。课件出示:人们从()得到启示,发明了()。

2、除了雷达和电子蛙眼,你们还知道人类受动物的启发,发明了哪些东西?

3、你们有没有从动植物身上受到启示,想不想也利用仿生学制造出一些有用的设备?

课件出示:我从()得到启示,想发明()。(指名说)

4、推荐阅读:《开心小博士——奇妙的仿生学》

五、写字练习

最后,我把课文中要学写的生字朋友请了出来,【课件出示生字】那么这些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谁来提醒提醒大家?(指名说)带着大家的提醒,大家拿出写字本,把这些字写写吧!(生写字)

六、作业布置

课后,请大家围绕“大自然的启示”,继续开展综合性学习。

板书:

蝙蝠和雷达教案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飞机夜间安全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热爱科学,乐于观察与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

理解三次试验方式及试验结果,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蝙蝠探路方法及雷达工作原理。

教学准备:

事先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教师在小黑板上书写有关内容。每四人小组分发一张试验报告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揭示课题

1、这节课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

2、通过上节课学习,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蝙蝠和雷达之间有什么联系?(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还可以怎么说?(雷达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出来的)(师板:启示)

二、合作阅读,理解“试验”

1、人们到底是怎么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的呢?先来了解蝙蝠飞行的特点。

2、指名读第3自然段,找出蝙蝠飞行特点的句子。

(小黑板出示: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旧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自由读、思考: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

反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指名读、齐读。

3、难道真是蝙蝠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所有物体吗?为了弄清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试验。哪几自然段写“试验”?做了几次试验?

4、让我们也来当回小小科学家,随着课文与科学家一起去做试验好吗?默读4~6自然段,看看三次试验分别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边读边勾划有关句子。

5、(出示小黑板上的表格)这儿有张试验报告单,一起帮科学家填写吧!分分工,第一组负责试验场地布置,二、三、四组分别负责填写一、二、三次试验。

(学生分四人小组先讨论,再由组长填写试验报告单)。

6、交流汇报。

师相机指导:为什么要横七竖八地拉许多绳子,绳子上挂许多铃铛?

读一读这个句子。

“铃铛一个也没响,绳子一根也没碰着”改成“铃铛没响,绳子没碰着”行不行?为什么?

“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 “铃铛响个不停”这说明什么?

7、三次试验的结论是什么?理解“配合”,体会用词准确。

三、自主阅读、训练语言。

1、现在你最想知道什么?(蝙蝠的嘴角和耳朵是怎样配合的?)一起到文中录求答案吧!

(学生自主阅读第7自然段,边思考上述问题)

2、指名回答,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画:

嘴————超声波

障碍物

耳————

学生看板画练说蝙蝠如何探路的,指名说。

3、这个秘密是科学家一下子研究出来的吗?从哪个句子知道的?读、体会“反复研究,终于”能想像“反复研究“的情景吗?

师:任何一项科学成果,都是来之不易的,只有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攀登的人,才能摘下科学王冠上一颗颗闪光的宝珠。

4、科学家给飞机装上雷达,雷达是怎么工作的呢?默读第8自然段,仿照蝙蝠探路图,画一画雷达工作的原理图。(指名在黑板上画,其余学生自画)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荧光屏————

5、评议,并说一说雷达是怎么工作的。

6、对比两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7、出示书后填空题,指名在小黑板上填,其余学生在书上填,评议。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

1、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你还知道人们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吗?

2、大自然真是人类的好老师,指名读44页资料袋。从“资料袋”中你又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呢?

3、(结合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回家可以继续收集有关资料,或动手做小实验,小发明。本周五下午开个“综合性学习成果展示会”。

板书

蝙蝠和雷达

启示

嘴———— 超声波

天线————无线电波

障碍物

障碍物

耳————

荧光屏————

教后反思:

《蝙蝠和雷达》是一篇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文章思路清晰,逻辑性强,语言准确。因而在教学时,我基本上按文章思路来定自己的教学思路,以一个个问题的出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诱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阅读方式解决一个个问题。在此过程中,理解课文的内容,突破重难点,整堂课,学生始终兴趣盎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学气氛融洽、和谐。可能是课堂时间调控不当,或课时容量稍大了此,导致最后“拓展延伸”环节时间不充裕,进行得不充分。

蝙蝠和雷达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