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梯形面积》说课稿

《梯形面积》说课稿

情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梯形面积》说课稿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梯形面积》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梯形面积》说课稿1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梯形面积》说课稿2

一、教材:

1、说课内容:五年制小学课本第八册第三章第3节。

2、教材简析: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梯的认识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以后学习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理解的基础上掌握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2)通过做图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

4、教学重难点:

重点:梯形面积公式。

难点:熟练正确的进行应用。

5、教具:课件、小黑板

学具:两个三角形,两个梯形。

二、教学:

在这堂课中设计过程中,我采用目标教学,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讲解法:在本课教学中,梯形面积的计算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我通过学习(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推导过程)进行梯形面积计算的教学,提高学生的推导能力。

2、引导发现法:运用边讲边提问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积极获取新知。

3、讨论法:由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又使学生能将本节课的新学的知识进行消化吸收,我采用了讨论法、操作法,通过讨论互相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练习法:通过各种形式分角度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保证了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形成。

三、学法:

1、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学习知识,让学生初步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教师的启发讲解,提问教会学生观察区分相似事物之间的规律,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培养、总结、归纳、概括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练习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应变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复习铺垫,又促迁移: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以下几个过程。

〈一〉、前提测评:

师: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为了唤起学生的旧知识,促进迁移,上课一开始出示拼一拼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生: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出示课件1)

师:看,老师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什么图形?

生: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梯形面积的计算。

板书:梯形的面积

[设计意图]这样安排教学,既复习了旧知识,又为学新知识打下了基础。

2、引导发现,归纳总结。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拼一拼,和学生观察知道一个平行四边形可以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这样把梯形面积的计算转化成以学过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教师让学生观察课件和自己拼的平行四边形,学生展开讨论交流: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与拼成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总结梯形面积公式。学生回答师板书: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教师说明如果用a表示梯形上底,b表示下底,h表示高,那么字母公式应怎样写?学生回答,师出示例题理解横截面积,指名说出题目告诉我们什么了?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集体练习订正。

(3)为了巩固梯形面积的计算,做“做一做”,学生练习集体订正,这样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公式。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目的在于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利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总结梯形面积的公式,从而在理解梯形公式的推导过程的基础上进行熟记,正确求出面积。

3、多种形式练习。

1、做一做:(课件)

2、下面是河堤坝的横截面图,它的面积是多少?(课件)

3、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只列算式,不计算)

(1)上底是1.8分米,下底是4.6分米,高是3分米。

(2)上底是32厘米,下底是47厘米,高是14厘米。

(3)上底是4.2分米,下底是3.6分米,高是5分米。

(4)上底是18米,下底是26米,高是8.4米。

4、选择:(将正确的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求下图的面积,正确的算式是()(课件)

A、(13+15)×7÷2

B、(13+15)×4÷2

C、(4+7)×13÷2

D、(4+7)×15÷2

(2)一块梯形草地,上底为75米,比下底短20米,高为25米,计算它的面积的正确算式是()

A、(75+20)×25÷2

B、(75-25+75)×25÷2

C、(75+25+75)×20÷2

D、(75+20+75)×25÷2

5、梯形的面积是120cm2,如果高是6cm,那么它的上底、下底之和是()cm。

6、梯形的面积是70dm2,上底为8dm,高为4dm,则梯形的下底是()dm。

7、求下面梯形的面积:(学生自己讨论)(课件)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1)熟记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并能进行实际应用。

(2)养成认真做题,正确书写作图的良好习惯。

《梯形面积》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梯形面积》说课稿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1、学习例1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本课的作业体现了“课已终,趣犹存”这一特点。通过作业练习教师能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法的改进。〉

《梯形面积》说课稿5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

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

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

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

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8、学具准备:

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说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梯形面积》说课稿6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7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8

【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教学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教学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梯形面积》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七册《梯形面积的计算》。

2、教材简析:梯形面积的计算是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好这部分内容,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运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更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了基础。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掌握梯形面积公式,理解推导过程。

(2)能力训练: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3)素质培养:渗透旋转和平移的思想,让学生在拼剪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4、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5、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面积公式。

6、教学关键:借助图形之间的转化,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合理使用多媒体,促进学生立推导出面积公式。

7、教具准备:电教多媒体、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各种梯形卡片若干、小刀、胶水。

二、说教学策略及教法

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教法有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和讨论法等。在教学策略上,把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化为学生“拼、剪、画、说“的活动,通过小组活动、操作实践等手段借助多媒体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给学生一个创新的空间。变“讲堂”为“学堂”,从而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建构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三、说学法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授以科学的思维方法,这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以下两种学法进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便于培养学生的参与合作精神。例如,让学生寻求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看谁想出的办法多,学生在组内合作交流,互相可以得到启发,共同理清思路。

2、迁移尝试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模仿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出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在模仿、迁移、推导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属于几何知识中公式推导教学。根据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特点,教学程序可分为五大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

联系学生熟悉的例子,创设一个能激起学生认知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计算一个上底3厘米、下底5厘米,高4厘米的梯形彩纸的面积。这时大多数学生会束手无策,就在学生产生认知时导入课题: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梯形面积的计算”。精心设计好这个开端,很自然地把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环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第二环节:搭建脚手架,激活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是针对学生求梯形面积时遇到的困难而设计的。这样一来就为学生解决新问题做了认知上的铺垫。这一环节共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操作铺垫;第二步再现旧知。操作铺势是先让学生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任意摆成各种各样的图形,然后再要求学生摆成一个学过的图形:如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图形的拼摆操作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丰富的表象,使学生立思考,自由探索有了基础;第二步再现旧知,先让学生说一说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是什么?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是怎样?再用多媒体演示,揭示图形的转化方法,为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提供内在的类比推理。接着问学生:回顾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这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从中感悟到用转化的方法可以解决新问题,从而对学生的学法做了有力地指导,使学生更好地自己把握自己学习的活动。

第三环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要充分相信学生,并为之提供主动建构的过程,从而使“有意义学习”的实现成为可能。这一环节也分两步进行:第一步,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各种梯形,鼓励学生操作,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拼拼剪剪中实现转换,比一比哪一组同学想出的办法多。由于刚才提出的问题比较大,答案不唯一,这样整个课堂就完全放开了,让学生自己去找。这时学生就开始动手操作了,剪得剪,拼得拼,教师在这个时候,会积极参与小组的讨论之中,并引导组织好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第二步,交流验证是学生在小组间相互交流,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除了这些方法外,可能还有其它的方法,那么学生汇报时要充分肯定他们的推理与计算。学生在交流与展示中相互得到启发,这样学生就经历了一个学习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创新思维得到更好的发展,也就可以收到“保底不封顶”的效果。

第四环节:点拨归纳、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有的悟出了梯形面积公式,但不一定讲得清道理,有的学生在公式的理解上存在障碍,基本处于“悱”、“愤”状态。这时应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梳理思路找出最简便的解题方法,接着就重点演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观察原梯形和所拼图形之间有什么关系?师生共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这时候计算公式的得出,也就水到渠成了。接着让学生看书质疑,理解公式。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出什么问题,这样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五环节:综合练习、拓展延伸

练习是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基本途径,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我设计了以下几个层次的练习:

1、自命题练习:学生自己出题自己解答,并进行自评互评。这样摆脱了由老师出题,学生依次解答,一贯做法。老师只在关键的地方加以点拨、引导。这样设计,学生不但感兴趣,而且这个出题与解题的过程,更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2、巩固练习:先让学生以抢答形式练习,直接用公式求面积,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道实践与计算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

3、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一道思考题,供他们解答。这些练习紧扣教学重点,既有层次,又有梯度,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五、板书设计

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做到了重点突出。

《梯形面积》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梯形的面积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探索学习的经验。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后,所掌握的不仅仅是面积计算的公式,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更获得了数学的转化思想,教师的重要任务在于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有效的实施正迁移。设计本课时,教师突破了传统教学中只进行“拼合转化”的思想束缚,大胆的让学生合作学习、动手转化、作品展示,结合电教媒体的使用,理清学生的思路,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完成知识的构建。

三、根据以上分析我拟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认识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观察等方法,自主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

3、让学生会用面积公式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在自主探索中,经历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出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转化”是数学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所以本节课继续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转化为已知的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有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基础,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探究,学生自然会想到要把梯形转化为学过的图形进行推导。具体怎样转化,转化成什么图形,全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操作活动,他们借助前面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转化图形、寻找等量、推导公式”三步曲的学习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不仅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又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运用转化的方法推导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以有多种途径和方法,课堂上我并没有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而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配以白板和课件的直观演示酌情介绍了几种不同的推导方法,拓宽了学生的思路。

(三)运用新知、解决问题

通过不同的练习,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回顾,归纳总结

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条理化整理的过程,不仅促进学生掌握了知识、领悟了方法,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关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

《梯形面积》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学习例1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本课的作业体现了“课已终,趣犹存”这一特点。通过作业练习教师能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法的改进。

《梯形面积》说课稿12

一、教材分析:

1.关于大纲对几何知识的教学要求。

大纲指出:“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形体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践中应用,以利于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2.关于本课知识在整个学段,在本册教材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本课知识是对前面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知识的发展、巩固和应用,梯形的面积是小学阶段的几何知识的重要内容,为后面的组合图形的求积知识以及进一步学习立体几何知识做好铺垫。学习梯形的面积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3.关于教材的编排意图:

(1)本课教学的知识点是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本课知识在编排时是按照知识的内在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认知顺序进行有序编排的。第九册中的几何初步知识是在学生学过直线和线段、角和垂线、平行线、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基础上进行讲解的,而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在学生学习了梯形的概念、特征及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之后进行的,尤其是在学习过三角形的面积之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一样的图形拼成一个新的已学过的图形的计算方法已初步掌握,这为本课学习求梯形面积的思想方法打下了基础,所以教学时一定要放手指导学生根据旧知识自己发现规律,在掌握运用规律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

4.关于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源,能够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梯形的面积,并会计算一些简单的有关梯形面积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结合教材教育学生,梯形面积计算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要认真学好这些知识,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通过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使学生初步懂得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观察事物。

5.关于教学重点:掌握和应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6.关于教学难点: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教学指导思想及教法、学法设计:

(一)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改意图

1.充分体现现代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数学学习过程变为数学活动过程,让学生去主动探索发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以体现素质教育的精神和数学教学的新观念,改变传统的以传授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2.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让学生在教师有目的地指导下亲自摆一摆、拼一拼、剪一剪、想一想、看一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动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的数学心理素质,加深数学知识的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3.充分体现练好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指导思想。在练好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适时渗透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比较推理,提高学生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法、学法设计

1.运用电教、实物演示、操作等直观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利用投影仪显示图形的合并、分化过程,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再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剪拼图形的`实践活动中感知梯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巧妙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

在导入新课时,通过拼图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发现“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投身于数学规律的探索之中。

3.运用迁移规律学习数学新知。

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知识是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教学中必须充分利用这两个基础知识以及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进行知识的正迁移。

4.运用尝试教学法。

①在探索梯形面积公式时,进行尝试;

②学习例

3进行尝试。

5.运用化归的思维方法学习本课知识。

化归法就是将当前有待解决的问题,经过转化,归结为已经解决或容易解决的问题。本课教学中,先把梯形的面积转化为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又把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转化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和梯形的高,从而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可以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和分化点,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6.讲练结合,及时进行反馈、矫正。

在新授过程中依*学生的实践活动来探索规律;揭示公式之后,立即学习例3巩固新知;在巩固练习中,设计有坡度的题目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当堂完成,及时反馈,培养学生正确的技能和思维能力。

(三)教具、学具准备:投影仪及若干制好的图片,铅笔刀、粉笔。学生自制若干梯形图片、一个平行四边形图片、一个一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剪刀一把。

三、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的教材分析、教学的指导思想及教学设计,本课按以下几个教学步骤进行教学:

(一)复习铺垫,准备迁移。(约3分钟)

首先投影出示一组平行四边形图形,并复习平行四边形公式,板书: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然后投影出示一组三角形图形,并复习它的面积计算公式,板书: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再投影出示一组包括一般梯形、直角梯形、等腰梯形的各种梯形,提问这是什么图形?怎样判断它们是梯形,指出它们的底和高。这一过程为知识的迁移做好铺垫准备工作。

(二)游戏导入,激趣引新。(约4分钟)

先让学生用准备好的若干梯形纸片拼图,并有目的地选择几个图形在投影中显示,如图:

(岗亭)(轮船)(台灯)(飞机)

然后让学生用准备好的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图片分别在图中的各种梯形中“铺”方格,提问能否很快准确数出究竟有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方格。

在此基础上,教师巧妙提问:“能不能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我们熟悉的图形,来探索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呢?”此时,教师用彩笔将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圈起来,学生定会受到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方法的启发,积极动手拼图。这一过程可以较好地创设探究问题的情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悱状态。

(三)操作思考,探索规律。(约12分钟)

第一步:学生在自己座位上动手操作,将游戏拼图中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或正方形。

第二步:将学生操作过程反映在投影上,观察双片投影演示:先显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再抽移转动图片,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出示思考题。

①原来是几个什么图形?拼成一个什么图形?

②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梯形的上、下底及高有什么关系?

提问板书: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上底+梯形下底

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提问后板书: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第三步是学生再观察教师将一个平行四边形切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将自带的平行四边形也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思考:

①把平行四边形剪开后得到什么图形?

②剪出的梯形上底、下底、高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有什么关系?

③剪出的一个梯形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面积有什么关系?

第四步是判断推理、得出规律。提问根据板书和操作,你认为梯形面积怎么求:

根据提问板书: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平行四边形)=(上底+下底)×高÷2(梯形)

第五步是将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加以对比,强调“÷2”的道理。

第六步是看书进一步验证自己推导公式的思考方法是否正确。

这一过程通过“拼”和“剪”的两个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并适时进行转化,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通过看、听、动、思等活动充分感知公式的推导过程。加深对公式中“上底+下底”和“÷2”的理解。

(四)学习例题,运用规律。(约5分钟)

先提问要求梯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同时告诉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生产实践中有广泛的应用,我们要学好它,为祖国建设服务,然后出示例3,读题后教师用铅笔刀垂直切下一支粉笔,告诉学生小刀切后出现的图形叫做“横截面”,最后让学生独立尝试解题,计算后看书对照。

这一过程是教育学生梯形面积公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再让学生尝试运用公式进行解题,理解并运用公式。

(五)及时练习,反馈巩固。(设计课堂检测,约8分钟)

第一题是基本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5米,下底是8米,高是6米,面积是平方米。让学生对照条件将数字带入公式进行计算。

第2题指出拼图游戏中的一个梯形的上、下底和高的长度,口头列式求它的面积,这样照应开头。

第3题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的、变式的梯形进行口头列式求出面积。

第4题是课本第71页第3题,看图中堤坝中的数字进行列式解答。

第5题是选择填空(如下图)。目的在于让学生正确地找出图中的上底、下底和高,求出面积。

题目是:正确的求积算式①(15+8)×4÷2

是()②(15+8)×10÷2

③(4+10)×15÷2

④(4+10)×8÷2

第6题是设计一条发展智能的提高题给学生练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题目是:将三个边长是5厘米的正方形连接横放,后锯掉两边正方形的一个角,形成一个梯形(如图),求梯形的面积。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巩固本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公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前面1、2、3题是口头回答,第4题完整解答,第5题进行讨论解答,第6题是智能发展题,一部分学生可以在课外完成。

(六)完成课堂作业,进行课堂总结。(约8分钟)

课堂作业是练习二十第1题三条题目,课后完成练习二十第2题。

课堂总结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它与三角形面积公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这一过程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进行课内作业,当堂完成,检测课堂教学效果,及时娇正。课堂总结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并进一步理解公式中“除以2”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上底+梯形的下底

三角形面积=底×高÷2平行四边形的高=梯形的高

梯形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底×高÷2=(上底+下底)×高÷2

《梯形面积》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五单元多边形面积计算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梯形面积的计算是这部分内容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学生只有掌握了这部分内容,才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分析

对于梯形,学生在生活中已有一定的认识,如何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适时进行数学化,让学生经历实际操作、合作交流、归纳发现和抽象公式的过程,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初步的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重点:探索并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能正确计算梯形的面积。

难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理解梯形面积公式中为什么要除以2的道理。

二、说教法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节课我在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的教学方法:

1、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根据图形面积计算之间的内在联系安排教学顺序,以促进知识的迁移和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

2、体现动手操作、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的过程。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采用让学生动手实验,先将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再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探索转化后的图形与原来图形的联系,发现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样一个过程,同时按照学习的先后顺序,探索的要求逐步提高。

3、注意练习的探索性,形式多样化,以促进学生对计算公式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三、说学法

1、重视动手操作与实验。本单元面积公式的推导都是建立在学生数、剪、拼、摆的操作活动之上的,所以操作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既要做好引导,又要注意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操作,通过实际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动手操作能力。

2、引导学生探究,渗透“转化”思想。

3、注意培养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教师注意不要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一种固定或简单的途径或方法上,要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和角度去思考和探索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计算,请大家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从而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割补法和拼摆法可以把一些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出示一辆小汽车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车窗的玻璃是什么形状,接着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能找到梯形,并设问:怎样计算这些梯形面积?

引入本课教学并板书课题。梯形的.面积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动脑筋想办法推导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个别交流、辅导,注意发现不同的推导方法。

(三)拓展延伸,深化提高

师:谁能说说梯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你是怎样推导出这个公式的?

指名汇报,注意让学生汇报不同的推导方法。

学生可能汇报以下三种推导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方法一:(拼的方法)两个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得出结论: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方法三:(剪的方法)把一个梯形剪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得出同样的结论。

全班交流时,如果学生还能提供其他推导方法,只要合理,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师: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四)、作业设计

1、先量出图中有关数据,再计算图形面积。

2、解决问题

(1)一个零件的横截面是梯形,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4厘米,这个零件横截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方厘米?

(2)、一块白菜块的形状是梯形,它的上底是12米,下底是10米,高是15米,如果平均每平方米种白菜12棵,这块地里一共可以种白菜多少棵?

(五)、全课总结。

本课主要让学生用学过的方法试着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利用梯形的面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梯形面积》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三单元第3小节《梯形面积的计算》。这一课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计算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使学生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地计算梯形面积。

能力目标: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生经历梯形面积公式的探索过程,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推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陶冶情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3、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并能正确运用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2)难点:运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1、根据几何图形教学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几点教法:

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相互合作、实际操作等方式,自主探索、自主学习,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实现知识的迁移和融合。

②有目的地运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法:

①让学生学会以旧引新,掌握并运用知识迁移进行学习的方法。

②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所以本课在教学思路上淡化教师教的痕迹,突出学生学的过程。从而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本课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课。

1、回忆已经认识的平面图形。说说平形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回想三角形面积的推导过程。

2、谈话引出课题。

关于梯形你们想知道什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通过复习提问,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也就是为梯形面积的推导做好铺垫,并在学习新课之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怀着由好奇引起的理智上的震动进入认知活动方面的探索)

(二)讲授新课。

1、直接切入主题:

对于梯形的面积你们打算怎样找到它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思路——把梯形转化为我们学过的图形)

(这一环节的设置意在激活学生思维,为学生提供创新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从小树立探寻知识的意识的良好学习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也为新课的展开起好前奏)

2、动手操作前让学生先对梯形进行分类。(可分为:一般梯形、等腰梯形和直角梯形)

3、研究建议:

①选择喜欢的梯形,按照“转化”的思路来研究。

②小组分工合作,考虑不同的转化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讨论,动手操作。(教师可有意识地参加到小组中去合作、辅导)

5、分小组展示汇报,教师深化点拔。

指名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边说边演示其过程)

(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沿着高切割、拼摆)、(沿着一条腰的中线切割、拼摆)

(上底+下底)×高÷2(上底+下底)÷2×高(上底+下底)×高÷2……

6、刚才同学们采用不同的割补、拼摆等方法,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发现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了不同的面积公式,运用这些公式,我们都可以计算出梯形的面积。只不过,这些公式从形式上看略有不同,我们可以把它们整理成: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7、引导学生用字母表示公式:S=(a+b)×h÷2。

8、应用公式,尝试计算梯形面积(出示一个基本图形让学生计算)。

(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活动中,亲自去体验,让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大胆提出假想,共同探讨,互相验证,更强烈地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种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活动中体验、活动中发散、活动中发展的过程,真真正正地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深化巩固。

学习例1。

(1)借助教具演示,理解“横截面”的含义。

(2)弄清渠口、渠底、渠深各是梯形的什么?

(3)学生尝试计算横截面积。

(巩固新知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这一环节是为了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次推向高潮,能更好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从中培养了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反思体验。

回想这节课所学,说说自己有哪些收获?

(这个环节主要是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回忆过程中更清楚地认识到这节课到底学了什么,通过谈感想,谈收获,学生间互相补充,共同完善,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体验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五)课外作业。

练习十八第1——3题。

(本课的作业体现了“课已终,趣犹存”这一特点。通过作业练习教师能从中得到反馈信息,能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以促进教法的改进)

《梯形面积》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多边形的面积”P88--89《梯形的面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及教学反思等八个方面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分析

1、课标理念:

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梯形的面积时,要在已有认识梯形的底和高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并能运用面积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并在探索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中,获得教学探索的经验。

2、单元分析:

本单元教材包括四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和组合图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是在学生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以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它们是进一步学习圆面积和立体图形表面积的基础。(插图)

3、本节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梯形的特征,并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教材没有安排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给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想,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它的面积,让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并掌握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教学的再创造过程中实现对新知识的意义构建,解决新问题,获得新发展。

二、说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善于立思考,乐于合作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十分愿意发表立见解,有较好的学习数学的能力,他们已经掌握了梯形的特征和长方形、三角形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也学习了图形的旋转平移的方法。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教学目标:

针对上述教材分析及我班学生特点,我制定一下教学目标:

(1)知士标:通过动手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推导梯形面积公式,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公式计算梯形面积。.

(2)能力目标:利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等操作演示,通过合作探索,推导并归纳出公式。

(3)情感态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获得探索问题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梯形面积公式,掌握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图形的转化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五、说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这节课主要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活动为主线,以创新为主导”的思想。主要采用引导法、直观演示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等方法。

学习方法:本课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知识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新课标赋予的教学任务,我把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五个环节:

(一)、第一个环节是:复习旧知、铺垫引导

本节课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了课中主题图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计算梯形面积的必要性,接着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转化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在学习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到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还记得是什么方法吗?(转化)

师:谁来说说平行四边形式三角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根据学生所述,教师电脑演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让学生通过复习,从而唤起学生的回忆,为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奠定基础,再提出假设,今天我们要学习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否也可以将它转化成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来进行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设计来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大胆提出猜测,激发学生探索新知的欲望,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与方向。

(二)、第二个环节是: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首先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梯形分小组进行画、剪、拼、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自主探索梯形的面积公式:

2、师:同学们已经用不同的方法把梯形转化成了多种图形,并推导出了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真是了不起!现在让我貌同来欣赏每个小组的成果。

3、有意识地按学生的认知规律一一展示。

4、学生一边展示拼过程,一边介绍方法步骤。

方法一: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相同,运用“拼”的方法,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每个梯形的面积就是所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梯形上底与下底的和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梯形的高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高,由此得出:

梯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的面积÷2

=底×高÷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二:选择两个形状相同,大小相等的直角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可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梯形的面积=长方形的面积÷2

=长×宽÷2

=(上底+下底)×高÷2

方法三:把一个梯形分割两个三角形

方法四:把一个梯形剪成两个梯形再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最后教师针对学生的汇报进行归纳总结得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为上底与下底之和乘高除以二这一结论,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

设计意图:在整个汇报展示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也当作教学资源,不但为他们提供一个展示不同方法和想法的平台,还通过实际操作、互动交流。启迪学生深思,引发争论,并碰撞思维火花,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达到意义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从而获取这一知识,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既培养了学生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三)、第三个环节是:看书质疑、自主学习

1、自学字母公式

师:请同学们把书翻开P88,自学书中的内容。

用s表示梯形的面积、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h表示梯形的高,s=(a+b)×h÷2。

师:同学们刚才看书自学到什么呢?

2、出示例题:我国三峡水电站大坝的横截面的一部分是梯形,求它的面积:学生读题、分析,立完成。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是通过自学字母表达式、完成例3,培养学生的自学、看书、归纳能力;

(四)、第四个环节是:应用知识、巩固提高

创关检测:课本做一做、练习十七精选习题等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的练习,训练学生,巩固拓展已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学习,认识到梯形面积公式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重要性,感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最后让学生总结概括本节课所学内容,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归纳概括的能力,还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五)、第五个环节是: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教师通过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学生总结本课。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的内容,并帮助学生加以梳理,促进学生对梯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最后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头脑思考问题。

七、说板书设计:

梯形的面积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突出了重点,便于学生的识记与运用。

八、说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回顾本堂课的收获,给学生提供了自我感悟、自我评价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到数学的在生活中的实用性。从而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了提高。

标签:梯形面积

《梯形面积》说课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