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青柠檬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第三单元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

1、本节课的引入开始采用的是喷香水,让学生闻到香味,从而感受到香水成分在空气中的扩散。在第一次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在物理上已经学过分子运动,很快就提出闻到香味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没有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对此进行了一些改进:用两个实验“方糖在水中的溶解”、“冷水与热水的对比”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起学生思考,对即将要学习的知识点进行铺垫。

2、由于品红有毒,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改为高锰酸钾分别在冷水和热水中的扩散,增强了对比性,学生更加清楚温度对分子运动速率的影响。

3、当讲到“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时,开始讲课只是叙述给学生听,虽然学生都为之惊叹,但是没有亲身体会。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做了以下修改:在讲完“一滴水中有1.67×1021个水分子”之后,先给一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心里默数,然后问他们在一分钟的时间里数了多少个数字,再告诉他们“如果10亿人来数一滴水中的水分子,每人每分钟数100个,需要3万多年才能数完”。这样,学生对一滴水中的水分子之多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活跃了课堂的气氛。

4、“活动与探究”部分,开始时采用课本上的组织形式,先做实验1(即先将氨水滴入酚酞溶液),让学生知道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为红色之后,再做实验2(大烧杯罩两个分别盛有氨水和酚酞溶液的`小烧杯)。由于产生了思维定势,学生一致回答酚酞变红是因为氨水的成分进入了酚酞溶液(因为学生在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分子的有关性质),然后得出“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的结论。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对此,在接下来的班级授课时,将实验的顺序作了调整:方法一:直接做了实验2,并介绍氨水以及酚酞溶液的成分,让学生看到同样罩在大烧杯中的酚酞溶液和浓氨水,渐渐地酚酞溶液变成了红色,而氨水的颜色却没有变化。这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酚酞溶液在空气中静置久了就会与空气中的某些成分反应,变成红色”、“酚酞试剂在水中会与水分子反应,变成红色”、“玻璃烧杯中的某种物质使酚酞变红色”、“氨水中的氨分子进入了酚酞溶液,发生了变化”,甚至还有的同学真的以为我在玩魔术!就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然后就由他们讨论该如何验证种种猜测。结果,学生们七嘴八舌地很快就提出了实验方案:(1)单独放一杯酚酞溶液在实验台上,验证空气是否可以使之变红色;(2)用大烧杯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验证大烧杯壁上是否有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3)用大烧杯分别罩一个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和一个盛有蒸馏水的小烧杯,验证水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4)在一杯盛有酚酞溶液的小烧杯中滴几滴氨水,验证氨分子是否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色。(该方法适合学习能力较高的学生)

由于在验证大烧杯壁是否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时必须用实验2的大烧杯,这里不足之处在于:(1)大烧杯内充满了氨分子,难以说明实验前烧杯内壁没有使酚酞溶液变红色的物质,(2)拿开大烧杯后,使浓氨水露置空气中,污染环境。故采取了方法二的探究顺序(见教学个案展示),同样也能达到活跃思维的效果,而且能让一些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一些启示,便于以后的进一步探究。

5、分子间隔演示实验中,开始采用了酒精和水混合,从二者混合之后与混合之前的体积比较来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学生只是接受了这一个知识点,但是没有一个非常形象的认识。为了增强直观性,便于学生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在课堂上先用等体积的沙子(盐),和等体积的绿豆(红豆)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小于原体积的两倍,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看见绿豆(红豆)空隙中的沙子(盐)。这时再来做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由宏观的现象联想到微观世界中微小的粒子间也存在着间隙,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性质。

6、“水的电解”变化过程,采用了彩色磁吸分别代表氧原子和氢原子,然后在黑板上演示变化的微观过程,学生很快就可以总结出化学反应的实质。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2

对于语文课而言,新课标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节课,我是侧重于语文的工具性。我希望达到:授之以渔,学以致用的效果。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1、以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学的课本为基础,拓展课外的阅读量,达到知识的'灵活运用。

2、梳理学习说明文的思路:明确说明对象---抓住特征----理清顺序----分析说明方法---品悟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3、让学生感知说明文按内容和按语言的分类。目的再于让学生了解围绕说明对象用不同语言去描述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4、能力迁移准备的三个文本。药品说明书,中国石拱桥,水的语言

总结出不同类型的说明文侧重点的不同。

5、结合自己的小练笔与三个文本进行对比,检验自己明对象、抓特征、品语言的运用效果。

6、总结出,说明文的语言需要准确,但也可以根据说明的内容在准备的基础上,再加入生动活泼的语言来把对象说明白的目的。

现在反观这节课,发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本节带着遗憾结束,由于我对时间的把握没有到位,整节的容量较大,学生显得消化不量,这主要是我在备课的时侯,没有深入了解学情,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估测不够精确。同时议题不够明确,显得没有主次。课堂的调控不够机智,从而也看出我对课堂的驾驭能力还有待加强。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3

临近期中考试,又进入了紧张的复习阶段。提起复习课,好像很好上,但似乎又很难上。难在于复习课既要增大课堂容量,保证复习进度,又要面面俱到,不遗漏知识点;既要夯实基础,又要突破难点,让优等生吃饱。一节课40分钟能复习一个单元吗?怀着矛盾的心情,我整理出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复习教案。为了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我把课本的基础知识设置成填空形式。

这样学生就能有目的的去读书,只读不写,就会眼高手低,背完一课,合上课本,完成学案上的基础题填空,基础打牢了才能以不变应万变。

接着就是学以致用了,期中、期末、中招最青睐的试题派上了用场,把试题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好,孩子们循序渐进,做的非常投入。为了提高效率,这一部分练习题直接在课堂上批改,我展示了6B组4号同学(基础较差)的'答案,同学们现场诊断,一让挑毛病,大家就都是火眼金睛,不会放过一丝错误,订正完答案立即进行下一课题的复习。同学们在做题中找到了自信,学习的热情很高,也顺利的在40分钟内完成了第三单元的复习,最后师生一起画出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把零碎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好像一个个知识点变得有了生命,相互之间建立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由于黑板的面积有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最后布置了一个细化知识点、填充知识框架的课后任务。

备课时,自认为课堂环节设置的很紧凑,准备得很充分,但是下课后细细想来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有些同学急于去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而没有按照自主复习的提示去认真读背教材,得不偿失。

二、由于备课仓促,习题挑选的还不够精准,例如有两个习题考查的知识点相同。

三、同学们做题的速度快慢不一,很难兼顾到所有学生,出现了优生做完没事干的情况。

我准备采取的改进措施有:

一、加大课堂监管力度,提醒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的必要性。

二、认真备课,多做题,精选习题。

三、习题设置要分层!分层!分层!能力提升题难度要到位,让后进生吃好,优等生吃得饱!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4

开学第一周,我们学校开始了听课,校长的要求是推门听课,不给任何准备。我也提前把每个年级的课都做了准备,认真背了课熟悉了内容。第二周星期二第二节音乐课是我的音乐课,黎主任去听了我的课。对本节课我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一、个别难点解决不够理想

在本首歌曲中有个重点的内容是八分休止符的空拍,我采用的`先用打节奏的形式打出来再唱,唱的次数可能过少,少数同学掌握不够理想。

二、听范唱的次数较少

本节课只听了一遍音乐,我在倒磁带的时候有的乱,找不着这首歌曲了,心里有点着急,就直接用琴来弹奏,个别地方进行了范唱。听得少了学生队歌曲的旋律不够熟悉,掌握起来可能有些慢。

三、学生反馈形式单一

学生反馈时只是分声部进行演唱,没有进行小组之间的演唱,不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掌握情况。

总的来说本节课学生的掌握情况还是不错的,但是我的心里素质还是需要继续锻炼,有老师听课我就会紧张,不能教好的调节情绪。我相信自己能够克服自己的弱点表现得更好。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5

《蜡烛的变化》是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课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对蜡烛变化的研究认识物质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物理变化,另一种是化学变化。并能辨别身边看到的各种变化属于哪类变化。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使用教材提供的典型物体——蜡烛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为什么这样做?因为蜡烛在燃烧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现象:一种是形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的产生。由固体变为液体,又由液体变为固体,变来变去还会变回来。另一种是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例如:蜡烛在燃烧的时候产生的黑烟是颜色的变化,在燃烧时产生火苗又是发光发热的.变化,这些都符合第二类性质。学生通过这两个实验,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是有新物质产生,什么是没有新物质产生。本课的重点难点也就突破了:能够变回来的就是形态的变化。

接着我又引导学生思考还可以借助哪些物体来验证上面的结论。学生一下子就想出了水、白糖、盐等。接着学生选择白糖来研究,把白糖放在金属勺里,用点燃的蜡烛燃烧白糖,观察白糖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发现刚开始白糖由固体变成液体,也是形态变化的过程;接下来又发现,白糖继续加热会改变颜色,由白色变成深褐色、黑色,这又是产生新的物质变化,颜色的变化。

应该说在实验的同时学生体会到了白糖既有形态变化,又有产生新的物质变化,即学到知识又学到了本领,对学生今后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当然,本课的实验很多,活动量大,不过大多数都很简单,易于操作,因此我把每一个实验的主动权都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地经历和体验,在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中,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已充分的展示和培养,体现了科学探究式学习不仅仅是追求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一种体验,一种感知,一种认识的过程。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始终遵循科学的要求——探究,这个要求来设计教学过程。始终将自己放在引导者的角色上,通过与学生的对话,指导学生来展开研究。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6

在得知了教学内容后,我花了较多的时间在课件和教学设计上,然后将我的设计直接搬上了讲台,但因为对教案的不熟练,必须不断地思考下一环节的内容,在课堂上我的自信不够,激情不够,对学生的关注程度不够,留下了一些遗憾。回顾整节课,有成功之处,也有失败之处,我从以下四个角度进行了反思。

一、准:准确制定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必须紧扣课程标准,因此我首先确定了两方面的教学目标,即red,blue,green,yellow,purple五个单词的掌握和let’sdo部分的说唱,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校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接触过颜色的单词,好的同学已经会说这几个新词。因此我在教学目标中增加了“whatcolorisit?”“It’s….”两个句型,让孩子们熟悉这个句型,好的同学甚至掌握这个句型,以减轻了四年级的教学负担,也使课堂内容更加充实,层层递进,帮助孩子们达到最近发展区。同时,词不离句,即时加入句型教学,也给孩子们创造了学以致用的机会,新授的单词马上可以得到运用,巩固新知。

二、巧:巧妙设计教学过程

本课五个单词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呈现,在复习学习用品中引出新词“green”,在魔术中引出“red”,在“火眼金睛”游戏中引出“blue”,运用调色盘引出“purple”,运用奥运五环引出“yellow”,形式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保持持久的课堂注意力。并且在最后插入了奥运五环颜色的小知识,进一步丰富了教学内容。在let’sdo的学唱中,我也是在前面单词教学中就渗透了“Showmeyourredcrayon.”先让孩子们来做一做,然后后来说唱的.时候孩子们就很快跟上了。句型教学我也是步步深入,由“red”到“It’sred.”到“whatcolorisit?”,再到一问一答,但是这里“whatcolorisit?”的句型我呈现过快,操练过短,导致后来有些同学不会说,有些同学color这个单词读不准,如果我能把单词color单独拿出来教学,并且将句子逐词带读,那么课堂效果还要好很多。

三、真:创设真实生活情境

没有创设真实情境让孩子们来活学活用是我本课最大的遗憾,在操练句型“whatcolorisit?It’s….”时,孩子们手边就有蜡笔,而我没有用起来,同桌对话时,很多同学就不知道谈论什么了,到讲台上来表演对话的同学也在黑板上乱指了,走上走下也比较费时,如果当时我能即时利用起孩子们身边的物品,如蜡笔、学习用品、衣服等,可以让孩子们在座位上,在生活情景中运用句型,从而实现语言自然与完整的输出,让学生在“完整的情境”中学习“完整的语言”。

四、放: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

三B班是一个很活跃的班级,但这堂课,因为我自身的放不开,使全班同学都感染了一丝紧张的气氛。这点是我作为一名老师所欠缺的,而且必须克服的,老师如果表现出轻松快乐,应对自如,那么孩子们也被老师所感染,当大家都沉浸在积极、宽松、自由、快乐的学习环境中,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生成性资源出现,这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还需要不断地锻炼自己,上课时尽量放开自己,带动孩子们积极参与,在关注自己的教学流程的同时,也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学习情况。

教育是一门有遗憾的艺术,我必须时时念好以上“四字”真经,在日常教学中经常琢磨、经常反思,然后在反思中实践,从而去追寻高效的英语课堂。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7

《角的初步认识》是二年级第三册的教学内容,主要的目标是要让学生初步的认识角。这节课也曾听过一些公开课,有过各种各样的处理方法,但大体的也主要是认识角的各部分的名称、学会画角、比较角的大小这三块内容。那么怎样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学生掌握这个内容,建立正确的空间观念呢?在教学设计的时候,我也作了一定的思考:

一、要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建立角的概念。

学生对于角究竟有多少认识呢?在一年级的时候,学生曾经有过观察物体的学习体验,学生觉得在长方体、正方体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说对于角的认识他们是比较模糊的,只是直觉中感觉角应该是尖尖的,另外学生也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这些平面图形中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我觉得角的认识首先应该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出发,并在这节课当中发展他的认知水平。由此,我在教学导入的环节,运用了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儿童化的语言“认认老朋友”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三角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逐个地呈现出来,而后又从学生以及认识的.三角形出发,把三角形的一条边去掉形成一个新的图形,这个图形就是角。让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接受角的形象。这样的教学处理我觉得是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的,另外正确的角的出示也有利于学生对角的概念的形成。角虽然出现了,但并不代表学生就已经认识了。在这个基础上,我又设计了一个了解学生基础的环节“关于角,你听到过或者知道些什么?”,学生究竟有怎样的基础呢?这个基础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开展教学,也就是寻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切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对学生有意义的。

二、依存学生体验,发展学生认知。

数学教学一向来都是以知识和技能为重要目标的,直至到了新的课程标准出台才有了“经历、体验”这样的词语。以往可能在文科的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自我的体验,因为文科更需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来理解文章的意蕴,那么在理科中又为什么要提到这个字眼呢。我觉得无论是哪一门学科,哪一种教育,其心理机制是一样的,什么东西都必须是来自学生内心的,无论是知识的重点还是难点,无论是他们容易出错的地方,只有学生自己体会到了这个点的重要性,学生才能真正的重视起其中的一个或者几个问题。体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画角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回顾自己刚才创造角的时候是怎样画的?因为有了刚才画角的过程,学生纷纷叙说自己的画角的步骤,这个步骤有比较成功的、简便的,也有比较繁杂的,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看法,比如说,先画一条边,再画一条边,然后再将两条边延长到相交点,这个方法就有很多同学认为过于复杂,都比较喜欢先画点再画边的方法。因为学生对于画角都有了切身的体验,所以能够认同比较好的画法,所以,我觉得建立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对于发展学生的正确的认识是很有好处的。体验带来的是一种学习的革命,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进入体验的概念,要不断丰富学生的体验。

这节课,我觉得在比较角的大小的处理上还不够好,学生折角后比较角的大小,这个比的过程还太短,给学生提供的素材太过于开放,没有提供一些有利于学生观察、比较、探索的材料,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学效果还不够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8

新课改开展以来,各种新的思想冲击着固有的理念。对于从教十多年、新教材已教过一个循环的我来说,这是教学生涯的一个转折。能不能跳出原来的圈子,实实在在到融入到新的思想、要求中,这是对我的一次考验。在设计第三册8单元的教学过程中,面对着圣诞节这一个孩子们都了解和感兴趣的话题,我思考着怎样才能把孩子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他们的思维灵活。点燃他们求知的欲望,增强学习效果。

在思考中,我迸发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即进行单元教学,灵活使用教材,进行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我先进行了第八单元的词汇教学,而后,我设计了一节以第八单内容为主体进行发散的话题课。在设计过程中,我把中、西方节日融合到一起,在话题的谈论中进行对比。中国节日以春节、中秋节为主,补充加入元宵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外国节日以圣诞节、感恩节为主,加入复活节、万圣节等西方节日。设计话题,讨论这些节日的由来,庆祝活动、食品及节日特点,并以此为侧面反映出中西方文化习俗的差异。

为了烘托课堂效果,我还让学生带来了春节用的彩灯、对联、圣诞树、小礼物、圣诞卡等多种节日用品。在课堂上,在闪烁的彩灯中,在充满节日气氛的教室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步入了喜悦的'节日里,我们“放”鞭炮、“贴”春联、“挂”红灯,“走”亲访“友”,“拿”压岁钱。我们装饰圣诞树、接受圣诞老人馈赠、唱圣诞歌、表演圣诞剧。过足了“节日”瘾。同学们时而讨论、时而总结、时而倾听、时而凝神、时而开怀。学生的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跃,一切内容都显现得那么自然而和谐,就象山间的小溪潺潺流下。从学生们发亮的眼睛、从他们抑制不住、迫不及待、争先恐后地张口表达中,我知道我成功了。我被他们感染着,为他们激动着。 课后学生们和我一样不能平静,我们都久久地沉浸在这节课的兴奋中。

我眼前豁然开朗,我似乎看到了一扇窗、一扇开启了的课改之窗。在这节课中,通过整体性跨跃式的教学设计,扩展了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运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并在同时对学生进行了审美、民俗教育,培养了竞争意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这种尝试中,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与安排进度之间的矛盾、热烈的气氛使课堂难以控制。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克服、改进。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9

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虽然在物理课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一些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分子和原子体积非常小,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其确实客观存在。

其中涉及的一些化学微观概念较抽象,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学生能够熟练掌握的是物理学上常提到的一些变化,如蒸发、扩散、物质三态以及热胀冷缩。所以复习时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身边实例引导学生寻求科学答案,促使学生由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理性认识,从宏观现象透析出微观变化,从现象到本质,使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变化的`微观实质,让学生试着用分子和原子的理论解释化学变化,利用微观理论解释宏观变化进一步深入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通过对宏观现象和微观本质间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通过复习学生加深了解了原子的构成、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以及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加深巩固了离子的知识,认识并理解了原子和离子的区别和联系,这样学生对于化学式和化合价的复习就变得轻松起来。

学案总结的知识点全面,重难点突出,希望我的学生们能够通过这次复习在即将到来的期中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0

周四周五出去培训,数学课没有进行。《第几》是周一教学的,由于那一天《班主任手册》写得很晚,未能及时发表,实感惭愧。

在上一节课中,“=”比较常用,孩子的掌握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但是“>”“<”这两个符号,似乎还有一些孩子还不是特别理解,需要加强认识和记忆。《第几》这课,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课主要是使学生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知道自然数除了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因此本课的重难点就是掌握区分“几个”和“第几”的方法,会区分“几个”和“第几”。

本课通过排队买票这一情境引入,通过说一说有几个人,小朋友排第二,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排第几,前面有几人,后面有几人等等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个”和“第几”,初步让学生理解“几个”是表示物体的个数是多少,“第几”是表示物体所处的位置。课堂上,似乎掌握还可以,但是在作业本中,似乎又问题暴露太多,比如第2小题赛车,几号车,排名第几,似乎有些搞不清楚,第4小题,从左数,第几盆花,几朵花,也有些不清楚,个别孩子在问题理解上还需要加强。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1

倍数和因数教学反思

1.开始直接进入主题,通过计算两班各多少人揭示本节课新知识研究的方向,根据9×4=36这道算式中三个数的关系,让学生初次感知倍数和因数的意义,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2.通过一道除法算式,使学生明确在除法算式中也存在倍数和因数这样的关系,巩固与深化对倍数和因数意义的理解。

3.让学生自主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在探索交流中,优化寻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获得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

5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让学生在100以内的数表中找出5的倍数,用自己的方式做记号,并观察、思考5的倍数有什么特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观察、归纳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学生初步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发展初步的归纳、推理能力,激发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3的倍数的特征教学反思

1.本内容属于数论方面的,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困难。

2.学生是在掌握了因数和倍数及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的,开始学生肯定会受2和5倍数的特征影响,从个位观察找3的倍数的特征。而不会考虑各个数位,所以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还需要引导一下。

3.先让学生用计数器拨数,学生慢慢会发现算珠的个数和如果是3的倍数,拨出来的数就是3的倍数。如果把算珠拨出的数投影在大屏幕上,学生更能直观地,比较迅速地观察出3的倍数的规律,这样省事省力,效果还好。

找因数教学反思

1.提供操作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导入环节中,首先让学生事先准备了12个小正方形,学生通过拼长方形,观察长方形长、宽的特点,逐步引出找因数的方法。

2.学生在学会了找因数的方法后,又让学生参与“勇于尝试”“画一画,找一找”等活动,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找质数教学反思

1.采用小组合作形式,为思维的发展提供前提。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让他们在联想猜测、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合作,得出正确结论。

2.小组合作不要仅仅限于形式,要有详细的分工,真正达到合作交流的目的。讨论的问题要有价值,避免一问一答。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2

有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客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二年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经验中,虽然经常见到“几个几”的现象,但很少用“几个几”来进行描述;在以前学习的加法中,虽算过同数连加,但并不要求说出是几个几。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收获:

(1)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几个几”。首先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人人动手操作圆片,将刚刚形成的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在亲自操作中体验几个几;然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花片,分别列式求数量,在比较中进一步理解几个几的'实际含义。教学中,学生通过看图数数 操作体验 比较感知,在鲜活的具体情景中初步建立起“几个几”的表象。

(2)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通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至于乘法各部分名称、读写方法等数学事实,让学生通过看书自学和交流来解决。数学概念的教学容易陷入枯燥灌输的泥潭,只有赋予抽象概念一实际含义,并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学习方法基础,通过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形成“学习共同体”,培养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与共享精神。

(3)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认识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尚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创设对比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各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4)在应用中培养学生的乘法意识。有效的数学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乘法意识作为数学意识的一种,在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时就应该进行培养。整堂课中,结合乘法知识的学习,始终注意培养学生自觉沟通几个几的生活经验和乘法的联系,让学生不断联系生活实际,用乘法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尤其是课末,让学生到生活正寻找乘法现象时,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相象,说出了许多有趣的乘法现象,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乘法意识潜移默化的得到培养。

教学这节课时,我也感觉有两点困惑:一是由于是学生首次接触乘法算式,在读写乘法算式时,有不少学生很不习惯,出现了一些错误,比如“2×3”写成“2+3”,“4个3”写成乘法时成了“4×3”等等;二是学生对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含义上不很清楚,如“4个2”写成“4×2”后,对乘法算式中“4”和“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表达不出来。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上两个问题,但顾虑到学生首次学习乘法概念,过分进行抽象强化恐不利于二年级学生有效学习,因此陷入两难境地,但最终我还是没有抽象概括和形式上的强化。关于这样的做法到底如何,还请专家同行指正。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3

一、本单元的知识结构主要分为两大方块:

一块是信息窗上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使学生认识对称现象、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二块是通过抽象逐步认识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要求学生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

二、本单元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使学生感知对称现象,认识对称轴和轴对称图形,学会用操作的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能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出另一半。

三、教学本单元采用的方法:

1、充分利用教材提出的信息图形,通过观察让学生去发现这些图形的左右两边的形状都是一样的这一现象,进而上升到“像这样的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是对称轴”这一抽象概念。

2、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去感知对称现象,加深对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认识和理解。

3、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了借鸡下蛋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掌握巩固了已有知识,也把已有知识展现得淋漓尽致。如在教学“你能画出长方形的对称轴吗?”时,不是局限在只画一条对称轴上,在此基础上又紧随而来的是“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圆呢?”又如教学对称轴时,把画完对称轴的图形的一半擦掉,提问:“你能画出另一半吗?”等等。

四、本单元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教学过程则奉行循序渐进的原则,努力借助学生已有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去感知、理解、掌握。加深本单元所学知识,由于教法得当,学生乐学,整个教学过程是螺旋形上升趋势,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基本上完成了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所不足的是有的学生在利用轴对称图形的一半画另一半时,点找得不准确。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4

《四边形的认识》这个单元的内容看起来好像不多,只有4个例题,所以只用了6课时就完成了。但是后来学生虽说已经掌握了求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可是学生对把求周长的知识运用到生活的实际问题时就好像无所适从,总是做得一塌糊涂。因此,一直都没进行这个单元的考测,还多花了两节课去复习,原以为应该没问题了吧,于是在星期五利用早上的时间再对这个知识点疏导了一下,下午就借了两节课进行考测。

这个单元的考测题的题量较多,所以足足用了两节课,但3班还是有几个学生没能完成,真是有点失望。昨晚11点多终于把两个班的.卷子批改完了,成绩确实是在意料之中。我想这个成绩虽说是意料之中,但从这也反映出许多的问题,值得我反思自己的教学。

反思一:对这个年段的小孩子的心理特征了解不足。这几年一直都在低年级打拼的我,这个学期“升级”了,可是这个“升级”却使我总是心惊胆战,以致开学至今竟瘦了5斤。为什么?人人都说你跟班上,而且你两个班的成绩也非常好。可是现实并不是想像中那样,这帮可爱的“小祖宗”在一二年级时还是挺乖的,很多事都不用我去操心。但一上了三年级他们的思想转变确实比较大,自觉性也大大降低,总是要在老师的眼皮低下才表现出原来那种乖巧与自觉,尤其是学习积极性,是最让人头痛了,在课堂上明明都感觉他们都掌握得不错的,可是回到家的作业总是马虎应付,其中一个班就更明显,一些优生都是如此。这段时间都做了很多思想工作,但效果不明显,看来我还是对他们这个年段的心理特征了解不够,以致不能对症下药。真的要找一些这方面的资料来参考参考,想想办法才行。

反思二: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从这次的试卷分析中我发现很多中等生对一些概念题都掌握不好,这让我很郁闷。因为很多的概念在平时上课的提问中学生都能迅速且正确的回答,而且课前五钟也读了不少,可学生还是出现很多不应该出现的问题。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简单计算方法,每天都读,结果还有一部分学生写不出来。有一部分学生把“平行四边形”写成“平形四边形”,很多学生不会写“宽”字。我想这也许是我想错了,以为学生只要理解了就能做出来,平时没怎么让学生去写去练,看来真的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该练的还得练,该写的还得写,是我对这点的认识不足所致。

反思三:在新课教学时,对学情分析不足。在教学《周长》时,自我感觉这几个知识很简单,于是把“周长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共3个例题合为一课时授完课,因此教学的时间较紧张,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只是让学生去掌握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没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整理,利用所学的知识的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导致学生不会学以致用。后来补充时总是觉得不那么到位了,学生掌握知识较被动。

总体来说,还是我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总感觉对很多知识点都很犹豫。犹豫的是这样的知识点应当到什么程度为止,哪些是必须的,哪些则是可以忽略放宽的,还得在教学中不断摸索。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15

《阳光》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禾苗更绿了,小树更高了,河面也成了长长的锦缎……有形有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象,它让孩子明白了这一切都是阳光的功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阳光的美好与宝贵。

一、激发兴趣,自主学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在初读课文后我引导学生: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快乐,还带来了生字宝宝,你能自己认认他们吗?让学生自由地读生字,学习生字,然后各自交流:你学会了哪个生字?让学生自主地说说自己学会的.生字,学生对此充满了兴趣,很愿意地去发表自己的意见:如:记记字形,读读字音,组组词语等等,这个学生说,那个学生可以补充,我只是在边上提醒一下,有困难了引导一下,这样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识字能力,也激起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以读代讲,充分朗读

在学习课文的时候,第二段比较长,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这一段上,在学习的时候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因此我将这一段的内容用粉笔板画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看图读,接着我又引导学生给课文中一些重点词语加上动作,如:“更高了。”学生用双手慢慢上升直到伸直为止,这样边做动作边朗读便于学生记忆。由于这篇课文要背诵,而这一段又很长,学生记忆有点难度,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但能记住课文的内容,而且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做做动作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把学生的个性读充分展现出来。

三、拓展延伸,语言感悟

实验教材给老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这篇课文有很多地方值得进行拓展延伸,进行语言文字的学习。在学习“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这两句的时候,我引导说一说:“花园里的花朵,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然后又让学生再想想其它的植物和动物,说说:“ ,因为有了阳光,更 了。”这样的设计从扶到放,逐步提高难度,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说话,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也让学生理解了阳光与世间万物之间的关系。这些内容上的拓展立足文本,开发了课程资源,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性思维,而且对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很好的训练,同时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单元教学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