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资料大全 >综合资料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幻想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精选】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并能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目标解析:

本课教学目标是在学生已学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定位的。结合学生熟悉的.划船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最多与至少的含义,运用所学的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的选择进一法或舍余法确定问题的结果,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感知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

教学重点:

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取舍。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设疑自探

(一)交流:用最多和至少说一句话。

(二)复习导入

1.复习有余数的除法。

口算教材第69页第3题。

2.汇报交流,以旧引新。(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提出问题,理解题意。

1.课件出示例5

22个学生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坐4人。他们至少要租多少条船?

2.审题交流

(1)你知道了什么?

(2)每条船最多坐4人什么意思?

(3)至少要租多少条船什么意思?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学生尝试解题,教师巡视指导。

2.多种方式感受进一法。

(1)画图表示

(2)数字表示:4,4,4,4,4,2,要租5+1=6(条)船。

(3)列式表示:224=5(条)2(人)

还多出的2人,应该再租一条船,共要租5+1=6(条)船。

3.比较辨析,理解进一法。

(1)讨论辨析,明确进一法。

①有些同学认为租5条船就够了,你怎么想?

②余下来的2人怎么安排?

(2)比较优化,掌握列式表示法。

(三)检验结果,梳理强化。

1.回顾反思:他们至少需要6条船,解答正确吗?

2.乘法验证:5条船最多只能坐20人,所以要坐22人至少要6条船。

三、质疑再探

师生总结:这节课你有收获吗?

余数在生活中真是太调皮了,有时候需要加1,有时候需要舍掉,一不小心就会出错。在今后的学习中、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有余数的问题,只要同学们认真审题,静心思考,根据实际情况对余数进行合理的取舍,就能成为余数的好朋友。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四、运用拓展

(一)基本练习(第67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审题,理解题意。

2.思考,独立解答。

3.质疑:结果为什么要加1?

(二)变式练习( 教材第67页做一做的第2题 )

1.小丽有10元钱,买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1)弄清题意。

(2)独立解答。

(3)讨论交流,理解舍余法.

思考:余下的1元,还够再买一个面包吗?

2.用这些钱能买几个4元的面包?说说理由。

(三)综合练习(教材第70页练习十五的第8题)

学生独立审题思考解答后,汇报交流,引导学生综合考虑3种花的情况,以束数最少的花为标准确定。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孩子的探究能力。

2、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3、在用已有数学活动经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长方形的长和宽,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难点:经历在观察、验证、交流等活动中探索长方形特征的过程,并获得成功的良好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方法:

实物展示发,课件演示发,游戏等。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几种不同的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几种图形的特征:(学生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是重点引导长方形的认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新知。

1、让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长方形。

(1)仔细观察你手中的长方形,你看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直观的观察,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这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一个重要前提,孩子会从感知上发现长方形的一些特征。很有可能学生会说出,长方形有四条边,四条中有两条长边,有两条短边……)

(2)长方形的边,角有什么特点?(教师这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各抒己见。很有可能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激发学生自己猜测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学生通过各种实验小游戏验证。)预设: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方法找到验证的结论小组讨论全班进行交流。)

2、课件展示:总结。

汇报后演示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课件。在演示的过程中向学生讲清两条长边叫做对边,两条短边也叫做对边。在交流,展示验证方法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试着用一句话总结长方形的特征。

(这时候演示课件,不仅肯定了开始的猜测,还能够让学生直观、形象的认识长方形的特征。让孩子总结长方形的特点,不仅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孩子对知识在头脑中又加深巩固了一次)

3、认识长和宽(1)出示长方形纸,师指说:长方形的边不一样长,我们把长边的长叫长,短边的长叫宽。

(2)师指另外两条边问:这条边叫什么?有几个长?几个宽?

(3)让学生找出身边“长方形”同桌活动,指一指长、宽、对边。

(三)、练习1、游戏一:我会“辨”判断下面的图形哪个是长方形,哪个不是长方形(学生说一说判断的理由,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长方形的特征。

老师小结:不管怎么放,只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它就是长方形;反过来只要是长方形,它的对边就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游戏二:量一量同桌合作:指出上一题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测量一下它们的长和宽,并记录下来。

3、游戏三:画一画出示课件:学生帮助自己设计像框,并画在方格纸上长方形4、游戏四:拼一拼老师建议用不同的长方形拼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送给你的朋友。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用盘秤测量西瓜和苹果的情境图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然后通过称食盐和鸡蛋等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关注学生的亲身体验。

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购物时都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结合二年级学生喜欢参与活动的特点,设计活动让学生看一看、试一试,让学生在体验中形成个性化的对千克和克的独特感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能准确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观念,感知1克与1千克有多重。

2、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方法:

实践感悟、讨论。

教学准备:

课件,两种盘秤(单位分别为:千克、克),鸡蛋和水果糖各1千克,两袋食盐,1角硬币若干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观察讨论,导入新课。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去或陪家长去买东西的经历,然后启发学生联想到我们常用的称物体质量的秤。

教师多媒体课件出示台秤、电子秤、磅秤等,学生回答自己是否熟悉?而后,教师现场出示两种台秤,教师启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两种台秤的不同之处,鼓励学生发现质量的两个单位:克与千克,提示克与千克可以用字母表示(教师板书)并指出,“同学们的观察非常认真,发现了不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有信心吗?”(5分钟)

(设计意图:以谈话方式激活学生的学习经验,以直观观察方式让学生参与,体会学习乐趣。)

二、自主探索,反馈交流,掌握新知。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课本39页称西瓜和苹果的两幅图,学生回答哪个重?哪个轻?各重多少?教师质疑,3小于200,但西瓜却比苹果重,为什么?学生体会主要是单位不同。

教师展示魔术包,出示几块糖果,放到以千克为单位的.称上,学生注意观察指针,不怎么动?说明什么?启发学生了解糖很轻,把一袋挂面放到台秤上,指针动了,说明这袋挂面很重,有多重呢?学生观察回答,再通过包装袋上的标注,了解这袋挂面重1千克。

接着,同样方法称两袋盐,教师再从魔术包拿出糖一直添加到1千克为止,让同学们读出1千克,再把糖放到以克为单位的台秤上,得出1千克等于1000克。教师提问:“1000克和1千克有什么关系呢?”领读一遍,语调放慢,突出单位的不同,并板书1千克等于1000克。

教师指出,1枚1角的硬币大约重1克,下面每个同学来掂一掂,感受下1克有多重。学生自由说一说生活中重约1克的物品(一粒纽扣、1粒花生豆……)。(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步步设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提升学习能力。)

三、巩固拓展,提升发展。

活动一:教师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兴趣:拿出1个鸡蛋和15个鸡蛋,学生讨论,1个鸡蛋多重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好?15个鸡蛋呢?然后,请同学们先掂一掂,感觉一个鸡蛋有多重,再估计它大约是多少克?再称称看是多少克。教师追问,那1千克估计有多少个鸡蛋呢?你是怎样想的?(师生交流),教师称出1千克鸡蛋,和大家一起数一数。

活动二:由学生秤出1千克水果糖,掂一掂有多重,估计一下有多少块?再一起数一数,是否和估计的一样。(10分钟)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估计意识。)

四、课堂练习。

1、练一练第1题。

学生自己完成,然后找同学回答。

2、练一练第2题。

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验证。

3、练一练第3题。

同桌交流讨论,选合适的质量单位填空。重点交流填写理由。(10分钟)

五、归纳总结。

教师启发,由同学们归纳出所学的知识。(5分钟)

六、板书设计。

认识克和千克克用“g”表示千克用“kg”表示1千克=1000克1kg=1000g测量较轻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

测量较重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千克”做单位。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经历分苹果等实际操作,初步体会有余数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结合实际操作,体会应用。

2、使学生体验除式与竖式的计算过程,能正确掌握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书写格式。

3、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的计算办法,体会到余数一定比除数少。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体会除法的意义及除法竖式的计算过程。

2、引导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把一些物品平均分后有余数,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3、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三、教学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分苹果教学目标:

1、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

各部分的意思。

2、借助分物活动,回顾并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感受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能在教师的指导下,结合分苹果的具体情况,初步发展提出除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结合分物活动,认识除法竖式掌握其书写形式,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难点: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又到分水果的时间了,猜一猜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水果?看来大家想吃的水果特别多。不过,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的是水果之王——苹果。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吗?

二、探究交流

1、想一想、算一算。

2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入手,独立思考解决。

18个苹果,每盘放6个,可以放几盘,你会算吗?2、算一算、议一议。

由具体到抽象,帮助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

(1)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述问题

(2)接着进行全班集体交流。

(3)同桌同学合作摆18个圆片,验证推算结果。

(4)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18÷6=3可以列竖式计算,试着算一算。

3、填一填,说一说。

进一步熟练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讲一讲竖式中每一步所表达的含义。

三、练习巩固

完成第2页中的2道题。

找出数学信息,提出与除法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解答。圈一圈,填一填。说说除法竖式中每一步的意思。竖式计算练习。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呢?板书设计:分苹果

每盘放6个苹果,18个可以放几盘?18÷6=3(盘)

答:18个苹果可以放3盘。五、作业

教学反思: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一个新的知识点,平时教师讲授了一遍又一遍,也自认为讲得够透彻了,该交待的该提醒的也都有了,学生也似乎在自身形成概念了,基本上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为什么有些学生做题时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我想问题的关键就是我们并不清楚学生把我们所讲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吗,他们到底还有什么问题不明白?学习通过预习,自觉地对课本提供的信息进行独立选择、吸收、存储等处理,这时让他们自主提出问题,这就是他们不明白的问题。把存在的问题给解决了,不就化解了本课的难点了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懂得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并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能力目标: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初步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态度,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养成倾听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内容

第19~20页

教学、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小朋友游戏图),写有解决问题的课题题目。用来进行小组评价的三星(智慧星、创新星、合作星。)

学具:每组1块小黑板,1枝白板笔。用来进行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小印章。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学习新知

1.教师: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我们班来了好多小客人,让我们一起请出他们吧!

(出示课件:学生活动图)

2.提问: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然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说: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准备踢足球,有的在玩丢手绢的游戏,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戏。

3.教师:这些小朋友正在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呢!你能根据他们的活动提出数学问题吗?(学生会自信地说:能。)

这么有信心呀?那就发挥你们小组的力量,根据活动中已告诉的信息试着提出数学问题,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提的问题最多最好?

4.小组合作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能提出关于加法的问题,又能提出关于减法的问题。)

5.小组汇报学习情况。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上拉近画面并出示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生1:丢手绢的活动中,有8个女同学,有6个男同学。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一共有多少个同学?

生2:我们来看踢足球的活动,要有16人来踢球,现在来了9人。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还要来几人?

生3:我们来看捉迷藏的`活动,13个同学玩捉迷藏,这里有6人,我们提出的数学问题是:藏起来几人?

6.教师:同学们提出的这三个问题都很好,你们能不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呢?(学生会很自信地说:能。)

教师:那我们就进行一个小小的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请每个小组任选一个问题来解答。

(分组解决问题,把算式写在小黑板上。)

教师:老师刚才到小组中去,看到同学们合作得非常好,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哪个小组愿意说给大家听。

7.小组汇报。(采用学生互相提问的形式,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a.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捉迷藏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藏起来几人,必须从参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个人,剩下的就是藏起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总人数,6代表找人的6个人,7代表藏起来的人数。

b.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踢足球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学生1:你为什么用减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还要来几人,必须从要参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经来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还要来的人数,所以用减法。

学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16代表要参加踢足球的总人数,9代表已经来了的9人,7代表还要来的人数。

c.学生:我们组解决的是丢手绢的问题,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学生1:你为什么用加法?

学生2:因为要想知道玩丢手绢的一共有多少个人,必须把8个女同学和6个男同学合起来,就是总人数,所以用加法。

学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别代表什么?

学生4:8代表要女同学的人数,6代表男同学的人数,14代表参加丢手绢游戏的总人数。

这个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学习小组进行评价,能够说明白的小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资源,通过课件,创设动态情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学习新知部分,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引导学生通过组内合作学习、组间相互汇报、交流、提问、评价等形式,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来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巩固反馈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小动物们也想来我们班作客,都等急了,让我们再把小动物请出来,好吗?(课件出示:第20页的小动物图)

2.都有哪些小动物呀?(生:有小鸟、小鹿和小鱼。)

看着这幅画面,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书问题。(这时,每当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课件中可以把学生提问的部分闪动几次,以此让学生进一步的明确所提问题。)

a.树上还有几只小鸟?

b.草地上还有几只小鹿?

c.还有几条小鱼?

d.飞走了几只小鸟?

e.跑了几只小鹿?

f.游走了几条小鱼?

4.你能又对又快地解决这些问题吗?请你拿出练习纸自己完成。

5.集体订正,同学互评。

知识应用体验成功

教师:同学们真是了不起,能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么多问题,而且做得又对又快。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藏着许多数学问题,比如我们的教室里就藏着很多数学问题,你能发现吗?

和同桌说一说(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身边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

例如:

1.观察小旗。

2.观察其中两个组的人数。(可以按组来分,也可以按男女来分)

小结

1.教师提问: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都有什么收获?

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说一说。

2.教师总结:今天这节课同学们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了这么多问题,都是用的什么知识?(数学知识),用数学来解决问题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出示课题:解决问题)数学知识可真重要呀,我们一定要学好它、用好它。

[评析:通过观察身边的事物发现数学问题,真正实现了本节课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进一步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获得成功体验,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帮助。]

提出课后建议将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延伸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三维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为后面学习2~6的乘法口诀求商打基础。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

重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

难点 巩固除法的含义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教法

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教学

准备 练习题卡。

主要教学流程

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写出除法算式,然后再全班讲评。

⒈6除以3等于2。(复习除法的读法)

⒉被除数是15,除数是3,商是5。(复习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⒊把2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4。(复习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⒋9个苹果,每3个一份,分成了3份。(复习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二、完成教科书第16页练习三的第8题。

乘法算式:5×3=15

除法算式:15÷3=5 15÷5=3

要提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三、找朋友: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9题。

一部分的同学拿口诀,一部分的同学拿乘法算式。先由拿乘法算式的同学读算式,然后问“我的朋友在哪里”,拿口诀的同学就说“你的朋友在这里”。也可以交换着玩。

四、完成教科书第17页练习三的第10题。

要学生自己独立完成,然后全班讲评。重点要问学生为什么这样列式?

五、课堂小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进一步认识除法的含义,并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⒉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动手操作的能力。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除法的第二种分法及认识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 使学生掌握除法的第二种分法,懂得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几份,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教法学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主 要 教 学 流 程

一、引入新课

⒈教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除法的初步认识。

⒉分小圆片:教师拿出8个小圆片。要把这些小圆片分给另一些同学,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接着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老师是怎样分的。使学生知道,教师把小圆片先拿2个分给一个同学,同时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另一个同学,再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三个同学,最后拿出2个小圆片分给第四个同学。也就是每2个小圆片分给一个同学,分完后问学生:分给了几个同学?学生观察出:8个小圆片,每个同学分2个,可以分给4个同学。

想一想:刚才老师是怎样分的?同桌的同学互相说一说。

二、新授

⒈出示教科书第19页的例题5.

⑴教师:每4个放一盘是什么意思?(每一份是4个竹笋)

⑵用自己的学具动手摆一摆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操作有误的同学给予个别指导)

学生分完后,教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前面来演示分的过程。(教师要强调四个四个的分,每4个放一盘,也就是每4个为一份)

⑶让学生回顾分的过程和结果,提问:我们刚才是怎样分的'?分的结果怎样?

小结:我们分竹笋的时候,把4个竹笋放一盘,求能放几盘?实际上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这种方法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⑷指导算式的写法。

①竹笋的数量是20个,这是表示要分的数量,写在除号的前面。每4个放一盘,就是每份是4,写在除号的后面。分的结果是可以放5盘,5是分的份数,写在等号的后面。

板书:20÷4=5

②让学生说一说除法算式20÷4=5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③认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被除数、除数、商。

⑸小结: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了除法,就是把一个数量按照每几个分成一份,求能分成多少份,用除法来计算,并认识了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⒉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1题。

提问:一共有多少个小圆片?每堆有几个小圆片?可以分成几堆?(先让学生动手摆一摆)

怎样列除法算式?(要摆的小圆片是12个,除号前面写12,每堆6个,除号后面写6,可以分成2堆,等号后面写2)请一个同学读一读这个除法算式。(12除以6等于2)再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把12按照每6个一份可以分成2份)

⒊练习:教科书第19页做一做的第2题。

三、巩固练习

⒈完成教科书第20页练习四的第4题。

要分的糖葫芦有几串?那被除数应该写几?每个小朋友2串糖葫芦,表示什么?除数应该写几?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商应该写几?

完成后要学生说一说这个除法算式表示什么?

⒉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讲评。

⒊完成教科书第21页练习四的第6题。

要求学生认真读题,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然后再列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五、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几盘?

20 ÷ 4 = 5

被除数 除数 商

表示:有20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5份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掌握看钟表的方法,认识时间单位“小时、分”及其进率,培养初步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包括学生自己动手制作钟面模型)和阅读课本的能力。

3、使学生知道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提高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的自觉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听录音。

师:新课前,请大家听一段录音(播放音频:时间的脚步)。谁能听出这是什么声音?

生:这是钟声。

师:对。这是时钟行走时发出的声音。我们要学习时间单位,就要认识钟面。

2、师:下面介绍三好学生小芳姐姐每天主要的学习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分别出示图片"起床图"、"上课图"、"活动图")

请大家仔细观察,按顺序说出每幅画中小芳姐姐在做什么?她是在几点钟开始的?(教师在学生每回答完一幅图后,作出必要的补充和更正。)

(1)小芳姐姐每天上午6时半起床,一分钟也不拖拉。

(2)小芳姐姐上午8时正准时上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学习。

(3)小芳姐姐每天下午4时参加课外锻炼,增强体质。

师:大家要向小芳姐姐学习,更好地安排和掌握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做时间的小主人。

二、学习新课

1、师:人们为了掌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发明了时钟。

2、观察时钟。教师在黑板上挂出一个时钟(或演示动画"认识钟面"),用投影仪出示放大了的`钟面投影图,要求学生结合自制的钟面模型,观察、了解钟面上各个部分及其名称。

请学生自由发言,要求知道:钟面上有1~12共十二个数,以及它们各自的位置。每个数之间有5格,一共有60格。钟面上有两根指针,长的是分针,短的是时针。

3、观察、思考和讨论。

(1)钟面上这两根指针是怎样走动的?

教师演示,得出分针和时针在钟面上是同时、同方向、不同速度地行走。

(2)分针与时针是怎样表示时间的?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61页末段。理解“时针从一个数走到下一个数是一小时,分针走一格是一分钟”的结论。

(3)两针行走时它们的关系怎样?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初步比较角的大小;能辨认角和用尺子画角。

2、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学生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意识,并培养学生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3、情感目标:结合生活情景认识角,使学生感受角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在探索角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认识形成角的正确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尺子画角。

【教学难点】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理解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用具】课件、布袋、球、圆柱、三角尺、纸条、活动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初步感知角同学们,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想玩吗?这里有一个袋子,请你来摸一摸,猜一猜是什么?让学生上前摸一摸,并说说判断的依据。

学生分别摸出了球、圆柱、三角板。

过渡:同学们我们桌上都有三角板,把它举起来。

摸一摸它的角有什么感觉?(尖尖的、扎手)

提问:课桌上还有其他的学习用品上面也有角吗?请你找一找、摸一摸?(第一位小朋友指导摸)

刚才我们小朋友摸感觉尖尖的,(指着角的边说)那我们摸这个地方怎么样?直直的预设:我摸到尖尖的地方,而且直直的。

小结:我们摸到的角是尖尖的,角的两边是直直的。

2.寻找生活中的角过渡:其实像这样的角在身边也有很多,平常你有发现生活中有哪些角吗?小结:如果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角就在我们身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的角。(课件出示并请孩子欣赏生活中的角。)

二、自主探索,初步认识角

1.认识“角”的基本特征过渡:为了便于观察和研究,老师把这些角从物体表面“描”下来(把三角板)按在黑板上,沿着其中的三个角分别描画出来。

思考:这么多的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生:它们都是尖尖的。

提问:在哪里?上来指一指生上台指,老师用红笔点出来。

讲授:这个尖尖的位置我们把它叫做角的顶点。(板书:顶点)

追问:除了顶点还有其他相同的地方吗?生:都有两条直直的线。

讲授:这两条直直的线叫做角的边,角有几条边?(板书:边)

生:两条边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啊?——角,它向小朋友进行了一个自我介绍: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2.画角认识了角,我们来画角。

提问:画角需要什么工具?指导:请跟随老师的手来看看画角的过程:先画顶点(板书:顶点),再用尺子从这个点开始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边(板书:边),最后画一个小弧线表示角。这样一个角就画好了。(示范)看清楚了吗?生叙述画角的过程,再尝试画角。

教室巡视,投影学生的作品。

反馈:你们是这样画的吗?板书:

边边顶点学生回忆怎样画角,相机小结: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3.辨角现在你们都认识角了吗?这里有一些图形都说自己是角,请您们来判断一下,哪些是角,哪些不是?4.寻找图形中的角小朋友已经会辨角了,你们真棒呀!那如果角藏在图形中,你们能找到吗?

三、操作探究,比较角

1.认识角有大小。

过渡:小朋友们已经找到了图形中的角,钟面上的角你能找到吗?提问:(出示钟表,转动表针,两针联动)仔细观察钟面,时针和分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发现:两针离开的越来越远了,角就变得越来越大了。

比较:哪个大?哪个小?小结:角有大有小。(板书:角有大小)

2.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游戏一:火眼金睛,找准角。

活动要求:

出示一个缺了一个角的三角形。同桌讨论、想一想:桌上的哪个角是从图形中剪下来的。为什么?有什么办法证明?教师巡视。

指定两名同学拿着角上来。

设疑:现在这些小组有答案了,你们认为谁的角是上面缺失的角?那到底是不是这样的?一起来验证,怎么验证?生提出比较一下,引导孩子尝试重叠法。

师补充讲解重叠的过程(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如果另一边和三角形的边重合那么就是一样的),并确定两个同学的角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的同一个角上剪下来的,并指出两个角的大小是相等的。

提问:都是从同一个图形上剪下来的角,大小相等,但是有什么不同?发现:边的长短不同;

指导:是的,老师剪的时候,有的边剪得长,有的.边剪的短,但是却不影响角的大小。看来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

生再尝试说一说。

3.角的大小和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游戏二:心灵手巧,制作角。

活动材料:

纸条两根,同桌合作。

小组开始制作角,教师巡视;

小组汇报;

设疑:想一想,怎么把角变大一点呢?变小呢?发现:看来这个想要大就要把两条边张开得大,想要小就要把两条边张开的小。

小结:那么,我们可以说角的大小和(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观看角的大小变化的动画。

4.出示活动角。

指导:观察老师手中的角,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大,角就变得(越大),教师将两条边叉开的越小,角就(越小)。(教师将两条边延长)而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

小结: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四、总结升华通过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了角,你对角有了什么新的了解?小结:为了更好的记住这节课的知识,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角我是一个小小角,一个顶点两条边。

画角时,要记牢,先画顶点再画边。

要知我的大与小,只看张口不看边。

五、拓展提高,生活应用。

1.生活中的应用出示小学生儿童保护视力纠正器及护眼阅读看书架。调整阅读看书的角度,便于小朋友阅读,纠正了坐姿,有效预防近视。

2.拓展提高一共有()个角。

【板书设计】:

角的初步认识角有大有小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教学目的:

1、通过实例,体会生活中有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体会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了解万以内数的组成。

3、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等活动,增强对大数的具体感受,发展数感。

教学重点:认识新的记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难点:对学生数感的培养

教学准备:

1、ppt和相对应的图片

2、学生准备长方体和正方体

教学时间:

教学过程二次设计

(一)情境引入

同学们,你能很快的把下面的数数出来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大正方体)

⑴师:老师有一个大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很多个小正方体组成的(出示小正方体),这个大正方体是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搭成的呢?这么多,怎么数呀?你们愿不愿意数一数?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要求:不仅数出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还要说一说你们是怎样数的?(学生数。)

师:汇报要求“先说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再说你们小组是怎样数的”,哪个小组愿意汇报。

组1:我们组数有6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6个面,所以是600个。

组2: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先横着数有10个,再竖着数有10个,10×10=100,100×10=1000。

组3:我们组数有1000个小正方体,我们组是这样数的,一个面有100,这个正方体一共有10个层,就是1000个。

师:一共有两种意见,一种数的结果是600个,另一种数的结果是1000个,同一个正方体怎么会出现两种意见呢?究竟谁的是正确的?

生1:我们数的方法不同,所以数的结果也不同。

生2:他们数的是6个面,我们数的是10层。

生3:他们没数正方体的芯。

师:结果是600个的同学只数了6个表面,忽略了正方体里面的小正方体。下面我们看看数的结果是1000个的同学是怎样数的.。

⑵计算机演示:

第一步: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

第二步: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

第三步:一百个一百个地数,一百、二百、三百……九百,数到一千。(同学跟着计算机数)

师:谁能把同学们说的进行整理,先怎么数,再怎么数,最后怎么数。

生:先一个一个地数,数到10;再十个十个地数,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地数,数到一千。),数到10个;再十个十个地数(出示),数到100;最后一百个一百个数(出示),2个一百是多少?3个一百呢?5个一百?9个一百?数到10个一百就是多少?(出示)。10个一百是一千。(板书:10个一百是一千)

2、师:接下来可以怎样数?

生:一千一千地数。

计算机演示:一千一千地数,一千、二千、三千……九千,数到一万。(学生一起数)

师:一千一千地数,有几个一千就是几千,数到10个一千就是多少?

生:10个一千就是一万。(板书:10个一千是一万)

师:以前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地数或十个十个地数,今天我们又可以怎样数?

生: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

3、师:老师有几幅图,你能不能很快说出图中有多少个小木块?

①师:介绍一下你怎么数地这么快?

生1:第一幅图有100个小木块,第二幅图有20个小木块,第三幅图有5个小木块,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生2:先看1个一百,再看2个十,最后有5个一,一共是125个小木块。

②师:我只看到3个十?

生:最后的12个小木块里有1个十,就是4个十,所以是142个小木块。

③师:一百在哪了?

生:10个十就是100,所以是105个小木块。

④(三)应用新知

师:刚才我们看到的几幅图都是按照千、百、十、个摆好的,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有多少个小木块。你们每个小组都有一盆豆子,你能不能很快说出有多少粒豆子?

生:不能。

师:你们数一数,再摆一摆,不仅你们知道有多少个,还要让大家也能很快看出一共有多少粒豆子。活动要求: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两种塑料袋,大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小一些的你看看装多少粒豆子比较适合;发挥两种塑料袋的作用数一数、摆一摆。

小组活动(略)

小组汇报

师:汇报你们小组一共有多少个豆子,怎么摆的?

组1:我们组有963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3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豆子。有9个百,7个十,2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豆子。有9个百,5个十,4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豆子。有10个百,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豆子。有9个百,6个十,8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豆子。有9个百,9个十,6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豆子。有9个百,3个十,3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豆子。有9个百,1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豆子。有9个百,8个十,9个一。

师:哪个组比一千多,请把多的送到前面;哪个组比一千少,差几个就到前面拿几个。

师: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组1:我们组有963个,还差37个,我们拿了3个十,7个一。

组2:我们组有972个,还差28个,我们拿了2个十,8个一。

组3:我们组有954个,还差46个,我们拿了4个十,6个一。

组4:我们组有990个,还差10个,我们拿了1个十。

组5:我们组有1012个,多了12个,拿走1个十,2个一。

组6:我们组有988个,还差12个,我们拿了1个十,2个一。

组7:我们组有995个,还差5个,我们拿了5个一。

组8:我们组有933个,还差67个,我们拿了6个十,7个一。

组9:我们组有910个,还差90个,我们拿了9个十。

组10:我们组有989个,还差11个,我们拿了1个十,1个一。

师:老师这有几个数,请你看数摆豆子。

①一百二十三

②五百四十六

③八百七十

④九百零七

师:我们班一共有10个组,如果把10个组的塑料袋凑在一起就是多少了?

生:一万

师:请组长带着你们组的豆子站到前面来。

师生惊叹:哇!一万粒豆子是这么多呀!

师:谈谈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会一百一百地数、一千一千地数和一万一万地数数了。

生2:我会用好办法数豆子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教学内容:P4~5分草莓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让学生再探索、练习中激烈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

2.引导学生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练习生活实际解决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再探索、发现中体验乘法的喜悦。

3.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重点难点

1.经历试商的过程,积累试商的经验,逐步达到熟练程度。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要比除数小。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在有余数除法里,余数和处世有什么关系?

2.练一练:

全班齐练,指名板演。订正后让学生对5小题进行分类:有余数的算式,没有余数的算式。

二、探索新知

1.探究试商方法。

(1)课件显示P4分草莓的画面,让学生理解题意。

55个草莓平均放在8个盘子里,每个盘子里可以放几个?还剩几个?

(2)列算式:558

(3)让学生估算每盘大约放几个。

(4)小组讨论:怎么判断估计得对不对。

87=56比55大;86=48比55小。所有商6。

思考::如果商是5可以吗?

如果商是5,则会出现余数比除数大的.情况,所有商不能是5,更不能是比5小的数。

(5)讨论:怎样估计两数相除所得的商?

可以利用乘法口诀,两数相乘的积要最接近被除数,但又要比被除数小。

(6)计算有余数除法的四个步骤:一商,二乘,三减,四比。

2.填空:P4试一试。(订正时可以让学生口述思路过程。)

三、巩固练习:P5练一练的第1~5题。

四、总结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义,能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观察、比较、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认识倍

1.引出倍,揭示课题。

谈话:春天来了,花园里五彩缤纷的鲜花都张开了笑脸!瞧,这里有黄花和蓝花(课件演示同样多的黄花和蓝花)。

提问:黄花的朵数和蓝花的朵数怎么样?(课件演示增加黄花的朵数)现在谁来说说黄花和蓝花的朵数关系呢?

小结:其实,黄花与蓝花的朵数之间,除了小朋友们刚才所说的多与少的关系,还有倍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倍的知识。(揭示课题:倍的认识)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过让学生比较黄花和蓝花的朵数,从而引出倍的概念,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2.在圈画中形成对倍的初步认识。

出示:2朵蓝花,6朵黄花。

谈话:如果我们把蓝花的2朵圈起来,看作一份的话,(师边说边圈)那么,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可以在练习纸的第一题上圈一圈,再告诉大家。

提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呢?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

小结:蓝花有2朵,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3倍。(板书)

课件出示:蓝花2朵,黄花12朵。

提问:黄花变成12朵,现在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决吗?在练习纸的第二题上试一试。

提问:谁来汇报?说说你是怎么圈的?发现黄花是蓝花的几倍了?

(修改板书:黄花有6个2朵,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6倍。)

设疑:我们来观察刚才的两幅图。你们是怎么一眼就从图中看出第一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3倍,而第2幅图中黄花是蓝花的6倍的?

追问:第二行有3个圈就是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3倍,有6个圈就是有这样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这么简单吗?【评析:在学生掌握几个几的知识基础上,帮助学生初步认识倍的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让学生自己在图上圈一圈,有利于学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过对比,使学生感知,能圈出这样的几份,就是一份数的几倍。有利于学生理解倍的含义。】

3.在比较中充实对倍的认识,掌握倍的内涵。

课件出示下图

课件出示:12朵黄花,没有红花。

提问:我们再来看看,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引导:大家觉得有困难吗?

小结:看来1份红花有几朵太关键了!

提问:那就让你来猜,你猜猜红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说说你又会怎么圈?

提问:如果红花有3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

在练习纸第3题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谁来说说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了?

追问:如果把1份红花有4朵、6朵,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又会是怎样呢?

完成练习纸的第

4、第5题。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结论。

提问:如果红花只有1朵,黄花还是12朵,黄花的朵数是红花的几倍呢?我们在自己的脑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诉我答案。

交流:你能说说脑海中是怎么圈的吗?

设疑:如果红花是12朵,黄花也是12朵,现在它们的倍数关系又怎样呢?

交流:孩子们,黄花一直是12朵,那为什么两种花之间的倍数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出示上述蓝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图)

【评析:创设变式情境,不断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让学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数的重要性与关键性,使学生的认识得到了升华,对倍的认识更加深刻。】

谈话:孩子们,我们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圆片,你能摆一摆,表示第二行的圆片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吗?摆完的同学可以跟小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介绍方法。

提问:还有不同的摆法吗?或者你还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摆法?

追问:咦,老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你们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们用的圆片个数并不一样呢?能具体说说吗?小结: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个数确定了,第二行就摆这样的几个几。

设疑:那如果要摆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该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评析:在学生操作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观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圆片的个数是第一行的2倍,为什么用的圆片个数却不一样呢?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对倍的认识。】

4.探究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图:紫花8朵,黄花56朵;问题:黄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

谈话: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竖线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办法。

在作业纸上完成第6题。

追问用除法计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计算的?

谈话:我们圈一圈、画一画,不就是为了发现56里面有几个8吗?

追问用画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选择,你会用什么方法?为什么?

小结:是呀,如果黄花更多,用圈一圈、画一画的方法就麻烦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除法来计算。看来,我们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也要不断地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注意,在书写结果时,因为倍不是单位名称,所以在结果的后面不要写倍。

二、在多层练习中完善建构

谈话: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动,我相信大家一定对倍有了自己的认识与体会。小动物们还带来了题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课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红带子12厘米

第二行 绿带子3厘米(变化:2厘米、1厘米)

提问: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几倍?。

思考:大胆地想像一下,如果红带子的长不变,绿带子越来越短,那么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就会怎样变化?

2.连一连、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题)。

3.比一比,说一说。

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说一说。

练习后,把第一行的6个变成5,让学生试着说一说。

追问:现在黄色的圈5个,为什么不能说黄色圈的个数是红色圈的3倍?

三、总结

概念形成过程中的精致过程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精致的实质是对数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进行尽量详细地深加工,对概念要素进行具体界定,以使学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获得更多的概念例证,对概念的细节把握得更加准确,理解概念的各个方面,获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条件等。为此,张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从强化感知,让学生在圈圈画画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让学生在比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义;应用变式,让学生在矛盾困惑中凸显倍的内涵;重视操作,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完善倍的建构等方面,引领学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构过程。或者说,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层面,使精致落到实处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43页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让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分类、对比,初步了解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变换特征;初步会判断图形的平移和旋转。

2、会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的图形。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说出图形平移的距离。

教具准备:

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带大家到游乐园学习数学知识—平移和旋转。(看课本第37页的彩图)

[设计意图]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和学生的距离。

二、新授课

1、感知平移与旋转现象

(1)看一看,说一说游乐园里有哪些游乐项目?

(2)这些游乐项目是怎样运动的?

(3)根据游乐项目不同的运动,可以分几类类?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难再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1)说一说分类的理由

A:平移:火车沿笔直的轨道行驶、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体都是沿着一条直线运动的,这种运动就叫做什么?

B:旋转:大风车、摩一轮等都是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为中心做圆周运动的,这种运动叫做什么?

(2)举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了解平移、旋转特征。

(3)用学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转运动。

小结:通过观察,举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体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亲身经历,建立对平移的多角度感知,建立比较丰满的表象基础,为揭示概念做好准备。

3、练习(课件出示P41页方格图)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会移吗?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们会移吗?(学生动手在学具上移)

(4)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5)教师演示,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们会移吗?

(7)判断哪一条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课件出示课本P43页第一题)

(8)哪几条鱼可以通过平移与红色小鱼重合?(课件出示课本P44页第4题)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并说一说,比一比,这样手脑并用,学生效果就更明显。

二、综合练习

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课本P43页第三题)

2、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全课总结:今天这节课你学会哪些新知识?还有什么问题?用哪些方法学会的这些新知识。

[设计意图]鼓励多种形式的学习,在先前学习的基础上开拓学生的思路,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课后活动

应用平移和旋转做运动。

[设计意图]加深对新课的理解,用实践来感知平移、旋转的.奇妙。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剪一剪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6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剪出连续的对称图案。

2、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学生边思考边操作的良好学习品质。

4、让学生剪出漂亮的图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能剪出各样图形。

教具准备:

彩纸数张,剪刀一把、铅笔等。

教学过程:

揭示课题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剪纸,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剪一剪。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直入课题让学生明白这节课要做些什么。

探索新知

1、猜一猜,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有折痕)折边画出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画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你给它取个名字吧。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对对称图形回忆,有意识地对“画”的注意,为下面的探究新知做好准备。

2、出示投影,看一看,一眼功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那么它成了什么样了?请大家说一说,怎样才能很快剪出两个连续的小人。

(1)小组讨论,组员每人那一张纸,边思考边折,然后把自己的方法说给伙伴听让方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演示,集体汇报。

方法1:把纸连续对折两次,再画出半个小孩。

方法2、把纸里外翻着折,折三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3、:把纸从一端连续往里折3次,再画出半个小人。

方法4、把纸对折一次,画出一个完整的小人。

(2)试一试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动手试一试,在学生活动过程中,教师收集出现不同的作品。评一评,议一议好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及时帮学生订正。[设计意图]这是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通过观察两个连续的小人,加深对图形平移的认识。

(3)小结:看来要剪出两个完整的连续的小人,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请大家以后要注意这些问题。

3、巩固体验,请同学重新选择方法,用最快的速度再剪一次。

悟规律

1、学生再活动一次,再剪一次。想一想,如果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三次,能剪出几个小孩?说理由

[设计意图]以上做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开动脑筋,充分体现新课精神,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发挥想象,自主创意出示教师作品,让学生给予评价。同时把你的作品展示给你同桌看。

三、总结评价

这节课你掌握什么本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4

课题:

锐角和钝角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3、学生在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同时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辨认锐角和钝角,知道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

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者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预设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活动效果

一、情境导入,复习铺垫

复习: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直角,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可是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角都是直角,(课件出示锐角和钝角)你瞧!这两个角是直角吗?也直角有什么不同?

设疑:这些角,有的比直角大,有的比直角小,它们是什么角呢?

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角。(板书课题)

二、互动新授

1、认识锐角和钝角

(1)比一比

课件出示例5中的队旗和红领巾图。

问:同学们这是少年先锋队队旗和红领巾,上面有这样两个角,老师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和它们比一比,看看有什么发现?

教师根据学生得出的结论,介绍并板书:

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2)动手做角

强调学生做角时:一只手动,另一只手不动。

①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锐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锐角的大小一样吗?(锐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小)

②拿出活动角,做一个直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直角的大小一样吗?(一样)

③拿出活动角,做一个钝角

同桌互相比一比,钝角的大小一样吗?(钝角的大小不一样,但都比直角大)

(3)连一连(教材41页做一做第2题)

课件出示,说说是什么角,再连一连。

提出问题:怎样验证?

引出学生思考,得出:用三角尺的直角来验证。

组织学生进行验证,如发现错误给予纠正。

教师小结:根据角的大小可以把角分为三类:以直角为标准,比直角小的角叫做锐角;比直角大的角叫做钝角。(补充课题)

三、深入感知

1、认一认

认真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尺,刚才我们知道了三角尺上有一个角是直角,那剩下的两个角是什么角呢?

小结:每一个三角尺上都有两个锐角。

2、练习八第9.10.11题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学到了哪些知识?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