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

颜初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档案工作是社会新农村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行政村是党在农村最基层一级村民自治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行政村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真实记录,同时也是科学有序地开展社会主义新村建设各项工作基础,在提高农村基层政权和村民自治组织管理水平,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民权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繁荣农村文化、发展社会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扎实做好村级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们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档工作中发现,仍然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村级建档工作的现状

我县是从2002年至2004年三年时间完成了159个村的建档工作,共抢救整理档案2516卷(册),(当时有的行政档案极少,且在个人手中)。2017年至2017年6月,我局分别对全县50个行政村文件、材料整理归档情况进行抽查,包括省、州、县分别确定的17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328卷档案。从抽查情况来看,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文书不能按时将村级建设、村民自治、村级文化建设,村级财务会计、上级机关针对本村的文件及照片,声像资料立卷归档,其原因是文件资料收集不齐全。村支书、村主任、计生员等手中的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认为各自的材料各自保管方便利用。这样一来,久而久之又形成了“包包”、“捆捆”档案。

二是行政村完成建档任务后,有部分村能按时归档,但有一部分村没有及时整理档案。文件资料没有按时交给文书统一立卷归档,文件材料仍然各自保管,没有集中统一管理。

三是乡(镇)村干部档案意识差,不重视村级档案工作,对档案工作的经费投入少,有的村以农活忙,缺资金为由,认为只要村上各项经济指标完成了,档案整不整无足轻重;有的村文书缺乏基本的档案整理和管理知识技术,在整理档案时不分类,不分保管期限,不写卷内目录,把一年形成的材料订做一本。

四是档案保管条件差,有的村无专用档案柜,档案放在抽屉里和文书家中,加上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保管条件差,无专柜存放。这样长期下去对档案的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更谈不上行政村的档案集中管理,方便利用。

五、上级档案业务部门县、乡(镇)对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干部指导检查不够,村级档案干部缺乏全面系统的档案管理业务培训。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制度不完善,组织不健全,农村基层村级档案工作还及不到位。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理顺关系,协调发展,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体系与机制。

一是强化乡镇档案的工作职能,乡镇档案工作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重要环节,乡镇党委、政府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定人员负责保管本机关的档案,并对所属单位的档案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按档案法的要求,将乡镇及行政村的档案工作纳入政府考核目标责任制,乡镇政府应加强对行政村档案工作指导、培训、检查、监督。

二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第五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把档案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建立健全档案机构,统筹安排发展档案事业所需经费”。各乡镇要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投入,确保乡、镇、村档案工作的开展。

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县级档案管理部门要将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作为档案事业发展的突出重点,深入乡村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宣传增强乡村干部群众的档案意识,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为乡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创造条件。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结合本县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目标任务。

四是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农村档案工作是各项涉家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档案部门要加强与农业、水利、林业、国土、财政、文化、教育、社保、计生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建立有效的档案工作协调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专项工作中,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分工负责,明确任务,落实责任,依法督查、指导。

(二)、夯实基础,科学规范行政村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

一是进一步规范村级建档工作,各行政村要将档案工作列入公共事务管理职能,建立村级档案收集管理制度,村支局负责村级档案的收集、整理和利用工作,按照行政村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分类整理,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是加强档案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档案的保管条件。村级档案必须有专室专柜存放,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三是开展各种形式的利用服务。村级档案的管理和利用,应以维护村集体利益和村民个人利益为原则,在保证档案安全的条件下,整合各种信息资源和服务设施,建立起现行文件、图书、资料、科技信息为一体的新型农村档案管理模式,以满足农村的信息需要,丰富活跃农民文化生活。

(三)、抓点带面,树立典型,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顺利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是一件新生事物。

一要加强对村档案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确保村级档案人员的稳定,享受与其他干部的同等待遇。

二要树立典型,县级档案管理行政部门要协助乡镇抓好一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示范村,以点带面全面推开。重点针对农村工作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涉及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土地承包、药畜产业、退耕还林、天保工程、社会、医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资料收集齐全,科学管理,编目入柜方便查找利用,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思考与对策—曲艺峰.blog的博客—强国博客—人民网2017-05-11 22:15 | #2楼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思路、总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依据各地农村发展的不同情况,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新途径。

一、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面临的问题

()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基础不稳固,缺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多、性能差。一是农田水利设施少、不配套,灌溉设施老化。我省灌溉设施多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农业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20.8%。主要江河缺少控制性工程,水库调控能力仅为7%,大中型病险水库达57座,占大中型水库的60%;中小河流堤防标准低,“小水大灾”经常性发生,抗灾能力较弱。二是大中型农业机械还不能满足需求。全省约有3000个村没有大型农业机械提供作业服务。大型农机具缺失直接导致土壤板结程度加重。另外,农村通田道路是晴通雨阻、电力等设施也不能有效地满足农忙季节的需要,农业基础建设比较欠缺,基本上还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局面。

2、农业生态环境呈恶化态势。一是水土流失较严重,耕地质量明显下降。目前,全省水土流失总面积16800万亩,占全省总面积的25%,其中耕地流失面积85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9%,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约2—3亿立方米。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1米左右减少到现在的20-30厘米左右,个别地块仅有5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从初垦期的11.82%下降到目前的2.5-3.5%左右,耕地质量明显下降。二是森林资源林份结构失衡,功能弱化。近些年,因重视粮食生产和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我省森林资源的林份结构已经失衡,其中中幼龄林面积、蓄积量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过熟林面积、蓄积量仅占用材林的7.9%和11.8%。中幼林成分较大,森林调节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不强。三是草地资源和湿地资源也都呈现出面积锐减,功能下降。

3、农民创收渠道窄,增收的基础不稳固。2017年,哈尔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占55%左右。农业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粮食产量和粮食价格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但是这些条件是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的,保障不了农民持续增收。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实力不强,带动农民增收也不够显著,缺少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农民增收受政策、市场、自然环境影响较大,增收基础不稳定。

(二)农村公共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1、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一是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低。目前,我省的农村小学75%的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回乡的原民办教师;主要学科教师的第一学历70%是中师毕业,本科学历极少;教师年龄50岁以上居多,30岁以下的较少。学生上学难问题十分突出。我省农村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冬季漫长寒冷,学生生源分散。目前,农村百人以下小学校和复式班教学普遍存在,25名学生以下的班级占农村小学校的70%,严重影响了学校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发展。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农民就医难。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差,诊治能力低。乡村卫生人员素质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仅占全省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13.7%。其中,本科学历以上的占1.4%,大专学历占9%,无学历人员占24%,未取得职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的人占1/3。2004年全省因病致贫人口占绝对贫困人口的54%。三是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五保”供养能力低。税费改革后,一些乡村的“五保”对象是按指标核定的(3.7人/村),没有做到应保尽保。对“五保”对象的供养标准仅确定为1200元/年(分散供养)和1500元/年(集中供养),这一标准只能是保吃、保住、保衣,全面落实五保比较难。社会养老保险标准低、保障能力弱。目前,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受全国政策的影响,扩面工作处于停滞状态。农村特困家庭生活救助制度不够完善,农村医疗救助能力弱。目前农村特困家庭救助政策分散,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特困救助率较低。即使只是4000元/人/年的医疗救助标准,全省每年也只能使20%的农村大病对象得到救助。而目前农村因病致贫人口82.6万人,需要大病救助的有10万人。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2、关系农民生产生活的公共-产品供给不足,农民吃水难、行路难问题普遍存在。一是乡村道路通达率低,等级差。目前全省尚有1087公里涉及10个县没有达到通县公路标准,13个乡镇不通公路,占全国不通公路乡镇的8.2%。562个乡镇公路没有达到硬化要求。不通公路的行政村4113个(含农场),约占省内行政村总数的36%,占全国不通公路村总数的的8.3%。二是农村饮水不安全,保障能力弱。全省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仅为34%。全省有21473个自然屯、103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分别占行政村和自然屯人口的56%和52%。农民饮水安全难以保障。一些乡镇企业排污设施不达标,导致水污染严重,饮水不安全的村屯占全省农村村屯的56%。三是农民住宅建设落后,弱势群体的住房问题十分突出。我省村屯住宅砖瓦化率为69.6%,有近30%约200万户涉及800万人口的农村住房是低矮阴暗的泥草房,居住条件相当简陋,特别是冬季难以保温取暖,室内温度在10℃以下或接近0℃,多数室内结冰,生存条件较差。

(三)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弱化,运转困难,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1、农村基层组织经费少、工作量大、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一是乡村两级办公经费严重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个乡办公经费一般在20-30万元左右,村的经费大约为4万元左右,除去干部工资报酬和必要的办公经费,所剩经费寥寥无几,根本没有财力支撑拓展工作业务。二是乡村两级债务沉重,直接困扰基层组织工作的开展。全省有近90%的乡村有债务,乡村债务总额达到120多亿元,多数村已没有可用于化债的资源,只能背着“债务包袱”前行。农村综合改革后,随着乡镇职能的转变,乡镇干部的不适应性比较突出。一些乡镇少数人能干事、在干事,多数人无所事事的现象比较普遍,许多乡镇干部感到推动村级工作缺乏手段,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干,乡镇的公共服务职能呈弱化态势。从村级本身看,村干部开展工作的畏难情绪比较严重,村级组织作用难发挥。由于并村后村的管辖范围扩大,村干部相对减少,使村干部工作难度加大。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弱化,符合建设新农村要求的新型农民少。目前农村党员趋于老龄化,青年党员越来越少,党员人数越来越少。其原因一是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如从前,影响了年轻人入党的积极性;二是长期在农村生活的青年数量下降,农村现存人口中可以用“61、38、99”来形容,留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中,有能力、有水平、有文化的较少。培养党员难、选带头人更难。建设新农村的实用人才严重不足。

二、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创新机制、强化管理,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

1、建立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机制。一是探索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帮扶机制。二是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包乡包村制度,实行定点帮建。三是建立大中型企业、金融部门、大专院校对新农村建设的帮扶机制。逐步通过推广典型经验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提高新农村的建设水平。

2、探索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制度创新机制。重点在基础设施投入、主导产业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建立城乡统筹的政策支撑体系。从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积极创新财政税收制度、金融制度、城乡统一的户籍与就业制度、城乡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以县级为基础的城乡一体化的行政管理体系。

(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1、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应抓住全省畜牧业大发展的有利时机,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积造和采用农家肥的积极性,增加农家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肥力。指导和鼓励农民对各种作物进行“高茬收割”、秸秆还田、根茬还田和秸秆造肥,减少化肥使用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提高耕地生产能力。继续鼓励使用大型农业机械。重点发展以深松为主体的基础耕作,改变目前耕地的物理性状,提高耕地的产出能力。采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措施,增强保水保土和土壤抗蚀能力。

2、合理利用和节约水资源,搞好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应重点抓好水源工程建设和灌区配套工程建设。改变现有灌区相当一部分工程不配套,工程老化失修,大部分采用传统落后的灌水技术,灌溉水浪费十分严重的现状,合理调整灌溉布局。同时应该加快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和发展节水农业技术及旱作农业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3、有效地保护森林、草地和湿地资源。要加大对现有各类自然保护区、湿地、草原、灌丛、水泡等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全面推行禁牧、轮牧、休牧制度,依靠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逐步恢复其生态功能。继续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逐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的抗灾水平,以此提高农业耕地的储备水平,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因地制宜、立足优势,推动农村经济快发展

1、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全面普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扩大农业标准化覆盖面积。建设粮食、蔬菜、畜产品对俄出口基地,大力开发省外、国外农产品市场。利用优势资源吸引省外和境外资本参与我省农业产业化开发,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如食品加工业、粮食化工业等,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搞好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基地农户的对接,保障农民利益的最大化。

2、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继续实施良种化工程,特别是对优质粳稻、高油高蛋白大豆等未来很长时间的优势主导作物,提高农产品优质化率。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扩大认证数量、开发总量和加工规模;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新格局。深入实施“主辅换位”战略,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现代化饲养场、养殖小区和养殖大户,推经畜牧业规模化、节约化和专业化发展。

3、发展高科技农业。现在的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也在日益拓展,像太空技术、基因技术、网络技术等都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新农村、建设现代化农业,应该在推广适用农业技术的同时,把握现代农业的前沿技术,用先进的高科技武装改造传统农业,因地制宜的发展设施农业,研究信息农业,发展循环农业,以此提高我省的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四)提高公益事业建设水平

1、提高公共财政覆盖农村水平。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财政新增社会事业投入主要投向农村,重点倾斜农村公路、电力、安全饮用水等基础工程的建设,解决农民最基本、最需要的事情,让广大农民得到真正的实惠。另外,鼓励城市社会事业单位和公共服务部门向农村延伸服务,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社会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民享有更多的公共服务,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

2、调整教育布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师资水平。优化配置教育资源,积极推进集中办学,有效解决村级学校生源少、教师缺、教学设备落后问题。调整教育资金用途,2017年我省计划用于农村教育d级危房改造资金达7.6亿元,如果将这部分资金直接用于集中办学,建设寄宿制或走读制学校,将更有利于充分发挥资金效益。逐步转变农村初中教育模式,把农村初中4年的文化课教学模式改革为部分实行3年文化课教育+1年技能实践课教育,对无望继续升学的学生,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目标,对他们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能力,使他们成为新农民。推进农村教师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切实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层次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建立教师和校长终身学习的培训体系,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3、加强医疗合作、推广适用技术,提高农村卫生医疗水平。推进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纵向合作。充分发挥县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整体功能。把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有机结合起来,走集约化、集团式连锁经营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道路。加强乡村卫生院所的医疗设备配置,提高其医疗能力。实施城乡交流医务人员制度,通过城市医务人员的帮代,提高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推广中医适宜技术,减轻农民就医负担。加强对乡村医生中医中药技能的培训,使中医药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4、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五保”对象供养水平。加大敬老院建设力度,改革敬老院运行机制。实行政府支持与敬老院自助相结合的政策,鼓励敬老院搞副业,提高和改善供养人员的生活质量,增强其造血功能。集中财力物力人力,整合敬老院。根据“五保”人口的分布情况,实行一乡建一个或相邻的几个乡联合建一个敬老院,提高居住条件和生活水平。尽快建立针对农村“五保”对象的医疗救助制度。同时将“五保户”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所需费用由政府承担。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城乡居民收入比为3.6:1,差距比较大,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具有不确定性,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家应给予农业大省更大的资金支持,缩减要求地方资金匹配的比例,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实现应保尽保。

(五)深化改革,建立完善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体制

1、继续深化县级管理体制改革。现在基层普遍反映,“乡改,县不改是白改;县改,乡不改也得改”,建议乡镇机构改革应促动县直部门的改革同步进行,这样既防止业务部门对乡镇机构编制和岗位设置进行干预,又有利于协调顺畅的开展工作。

2、进一步推动和完善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对公益性职能的事业单位依然由政府举办,但管理方式应由“花钱养人”转为“花钱养事”,实行公共服务项目招标或定岗招标等市场运作方式,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责任感。对具有经营性和中介性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涉及农资经营、技术咨询、种苗繁育等职能部门,直接改制为企业,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要按照“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重点放在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维护社会稳定等服务职能上。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由过去的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指导方面转变;由计划手段向市场引导转变;由行政命令向管理服务转变,逐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3、创新村级干部任用管理模式。推行五常市村级干部公职化任用模式。即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分流人员中符合条件的选派到村任职。任职期间干部身份不变,工资标准不变、福利待遇不变,同时和乡镇签定工作职责和任务的聘用合同,年末考核突出的,做为提拔和评优的重要依据,并给予物质奖励。推行龙江县村支部书记星级化管理模式的经验。既在以往村目标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工作业绩和群众评价分为十个星级,以星级多少决定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达到七星级以上且符合离职年龄的支部书记,可享受相应的待遇。通过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村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及对策与思考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