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忘爱。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教学难点:

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教学方法:

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

(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

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

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

(一)一“绝”——画(唐代珍品)

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

(二)二“绝”——装裱技艺

(三)三“绝”——人

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

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五、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 知识与技能: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3) 背一背古诗《池上》。

(4)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5) 让学生懂得“中国之最”。

(6) 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

2、 过程与方法:

(1) 教学生查字典的方法,让学生练习查字典。

(2) 在读背中扩大积累。

(3) 在口语交际中,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池上》中引导学生体会儿童的天真无暇的性格。

(2)在朗读《感谢》在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教学重难点: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在读、记、背中扩大积累。

课时: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查字典,掌握部首查字法。

2、 读一读,比一比,让学生懂得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教具准备:每个学生一本字典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学习查字典

1、 让学生自学第一部分查字典的内容。

2、 学生汇报。

3、 认识字典的各组成部分。

4、 什么时候用部首查字法?

5、 怎样在字典中查到生字呢?以绶字为例,边教学边练习查字典。

6、 让学生查“笼、绕、羞、隆”

7、 总结部首查字法。

三、 读一读,比一比

小黑板出示:

1、注目、祖母

2、古迹、估计

3、名胜、名声

你发现了什么?(声调不同,写出来的.词也不同。)

四、 作业

叫父母出几个生字让你练习部首查字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学习《池上》,背下来。

2、 朗读《感谢》,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在朗读中激发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与爱戴。

3、 让学生懂得几个“中国之最”,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学习《池上》

1、 自由朗读

2、 指名读

3、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小组内讨论。

4、 教师点拨不理解的地方。

5、 指导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6、 指导背诵。

7、 小结。

三、 读一读

1、 出示题目:感谢

2、 请大家朗读这首诗歌。

3、 自由朗读,把字音读准了,把句子读通顺、流利。

4、 分角色朗读。

5、 文中谁感谢谁?(板书)

6、 小鸟为什么要感谢蓝天?……

7、 此刻,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呢?

8、 在我们身边要感谢的人很多很多,你想感谢谁呢?能不能学着短文编一编呢?

9、 指导有感情的朗读。

四、 我的收集本

让学生读一读课本上的几个“中国之最”,并把他们收集到收集本上。

五、 作业

1、 背《池上》。

2、 朗读《感谢》,并仿写几句。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讲一讲自己的暑假生活,体会暑假生活的乐趣,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

2、 训练学生的听话说话能力,并把自己说的写下来,注意语句连贯、通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二、 说一说

三、 写一写

四、 作业

修改作文并抄写。

语文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树”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

2、理解认识树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

3、体会并感受作者内心对生命的感悟与倾诉

二、教学重点

“树”的象征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1、树与人的相互依存的关系

2、文中诗意的语言和感伤的情感基调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l三棵树在文章中究竟指哪三棵树?

苦楝树苗、石榴树、枇杷树

l作者是由什么引到这三棵树呢?

一趟长途列车的终点站名

(二)分析文章内容

那么究竟这三棵树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在对待树的得失中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下面我就请同学通过展示自己的作品来谈一下。

1、三棵树的特点

苦楝树——幼小无依

枇杷树——含蓄深沉

石榴树——热烈奔放

(教师补充讲述“鸟儿、孩子”)

(提示:作者驱赶鸟和孩子,果树迎接它们的到来,没有怨言、执着的付出,不会埋怨)

那么两相对比的话,我们在果树的身上可以看到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对人平等无私奉献的精神)

2、作者的情感脉络

迫切希望得到——隐痛 缺憾

欣喜 满足 ——迷惑 不舍

(教师补充:在教材中划出这些地方,并着重处理词语“隐痛”和“弥补生命的裂痕”,谈谈你是如何看待的?)

提示:隐痛——词义——作者没有真正的拥有过(提示:隐痛和缺憾;隐痛很显然不是锥心的痛,也不是生生的痛,似乎只有在想起的时候才会有痛的感觉,原以为自己并没有因为树的离去而有太多的悲伤,但是只有在经历之后才发现苦楝树的离去是“痛”是缺憾,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第二课时)教案。)

弥补生命的裂痕——拥有了八年,城市建设失去,连续使用两个“埋葬”,表现作者对逝去的一种哀悼,可见他情感的悲伤与凄凉,那种得而复失的感觉不是简单的伤心两个字可以形容的

人与树的关系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3、重点语句

l我生命中应该有三棵树的,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二期课改新教材高二语文课文《三棵树》教案(第二课时)教案》。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提示:火车站——三棵树

真正只拥有了两棵树

希望生命完整

l讲解三棵树和人的生命形态的关系

苦楝树——幼小无依——幼年

石榴树——热烈奔放(成年——壮年)

枇杷树——含蓄深沉(成年——中老年)

象征手法

l我在这里,我在水里

苦楝树的确是作者努力想要拥有的第一棵树(夭折)

没有它感觉人生有了缺憾,因此作者还要不断的寻找下去

有缺憾的人生是完整的人生,作者渴望完整,因此还要寻找

(“完整”和“完美”)

(三)结合导读总结课文

1、作者与三棵树的'关系(主要内容)

2、人与树的依存关系

3、对生命的思考

(苦楝树是作者拥有的第一棵树,它的孤苦无依,它的不幸夭折,似乎和作者的童年有不尽相同的地方,童年的作者连拥有一棵树的愿望都显的那么奢侈,天井大小的地方只能望天,由此可见作者的童年生活不会比苦楝树好到哪里。

就如我们的手指一样,尽管有的手指外观并不让你满意,但是只有五个手指全部拥有才是完整的,缺少任何一个都是残缺的,因此作者希望拥有的是一个完美的人生。)

作者通过对童年记忆中火车站名“三棵树”的思考延伸到自己生命中曾经拥有的三棵树,表现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与自然依存关系的眷恋。

(四)拓展

请对照苏童在本文中渗透的思想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经历谈谈你人生中目前为止最珍视的东西。

(五)作业

课前一分钟演讲:假如我是一棵……树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朗读和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zhèn yù chán hū bì

(1)出示生字词卡: 振 欲 蝉 忽 闭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 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 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了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l.熟读全诗。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二、整体感知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三、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四、背诵全诗

五、分析指导字形

1.比较字形。

振——晨 蝉——弹 忽——物 闭——闲

2.重点分析、记忆字形。

欲:左边是“谷”,第四笔“捺”改为“点”,右边是“欠”,不是“文”。

所:左边不要写成“户”。

3.指导书写。

六、.总结

1.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3.学了这首诗,你觉得这个牧童怎么样?(活泼可爱,愉快、顽皮)

.教案点评:

清代诗人袁枚写的五言绝句《所见》,语言流畅,明白如话,通过动静结合的描写,把一个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刻画得栩栩如生。本课教学从内容入手,引以情趣,配合直观的的图画,让学生边看边想,理解诗句意思。引入情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从而发展儿童的语言和思维能力。

探究活动

1.收集有关袁枚的资料。

2.想象牧童捉蝉的样子,看图联系课文编故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学习目标

1、 认识“退、危”等九个生字,积累几组意思相近、相反的词。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 能勇敢地承担口语交际中的导游角色,增强收集资料的兴趣。

4、 通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听说能力。

5、 能向大家展示自己的特长,如,自学生字、唱歌、跳舞,请大家一起欣赏自己收集的图片。

二、学情分析

到了二上年级,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近义词、反义词,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积累词语的兴趣。另外,学生已有了初步的课外阅读能力和收集相关资料的能力,在进行“口语交际”、“展示台”教学前,鼓励学生积极收集相关资料,做好交际、展示上课的准备。教学中创设情境,通过当“导游”、评选小能手等形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三、课前准备

1、 词语卡片、课件

2、 电脑

3、 收集介绍祖国各地风景名胜的图片、录音、宣传册或其他文字资料。

4、 布置学生阅读展示台要求,自主准备展示内容,提示可以展示其他内容。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我的发现”

1、 导入:小朋友们,我们已经学会了很多的汉字。今天大家再来学几个生字,比一比,谁学得最快最好!

2、 (出示课件)自由轻声读一读词语,不认识的'字读读拼音。

3、 读着这些词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发现自由发言,发现这几组词意思相反的特点)

4、 谁能演一演这些词语的意思?(进——退、快——慢、买——卖、正——反)

5、 认读九个生字卡片。

6、 (出示课件,巩固练习)连一连。

7、 你能学着说几个意思相反的词吗?

“日积月累”

(一) 选意思相近的词语

1、(出示课件:中心——中央)读读词语,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2、你能选出其他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学生独立选词语再校对)

3、做游戏:鸡妈妈找小鸡

将六张词卡分别分给六个学生站成两排,第一排为鸡妈妈,第二排为小鸡,找对了,鸡妈妈就站在小鸡旁边,成了一对近义词。

5、 你还能说几个意思相近的词吗?

(二) 读读说说。

1、(出示课件)

自由读读例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一句为感叹句,一句为陈述句;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前提、原因)

2、模仿例句把句子补充完整。(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内容来说)

3、全班交流、订正。

4、有感情的读读三句话。

(三) 读诗歌《我爱祖国》

1、 自由轻声练习读诗歌。

2、 同桌互读互听互评。

3、 展示读(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读,朗读形式多样,可以是个人或同桌展示读,还可以加上动作表演读)

4、 全班同学齐读诗歌。

  第二课时

“口语交际”

(一) 情景谈话,引出话题

1、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们看过故宫,爬过万里长城吗?你们游览过杭州西湖,爬过泰山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旅游,去领略祖国的壮丽山河,去欣赏各地的美丽风光。

2、 演示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课件。

3、 小朋友们,刚才你们到各地去旅游,说说你们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什么?

(二) 进行口语交际

1、 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到的风景名胜图片或资料。

2、 学生自由组成“旅游团”,在小组里轮流当“导游”,向大家介绍自己知道的风景名胜,“游客”可随时向“导游”提问题,“导游”要耐心解答。

3、 以竞选“最佳小导游”的方式,各小组派代表介绍组内交流的风景名胜。由班长主持,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当评委(要求评委从选手的表达能力、表达内容等方面进行评分)各“旅游团”选派代表参加竞选活动。

(三) 小结

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跟随“小导游”到了许多地方,饱览了祖国各地的风光,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你们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我们可以到课外书中去畅游,可以到网上旅游,有机会的话,还可以亲身去领略山河的美丽,风景的迷人。还可以把更多的景色介绍给小伙伴。这样,你将成为一名快乐的旅行家。

第三课时

“展示台”

1、 分组展示、交流学生自己课前准备的要展示的内容。

2、 每组选出一、二名代表在班上展示。

3、 根据展示内容评出“识字小能手”、“小舞蹈家”、“小歌唱家”、“小收藏家”等等。

4、 获评小能手交流心得。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