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忘爱。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作为一名教职工,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第5-6页例3、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结合生活实际,能初步感知旋转现象,探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3、初步学会运用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欣赏图形的旋转变换所创造出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感受旋转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1、理解图形旋转变换的'含义。

2、探索图形旋转的特征和性质。

教学难点:

能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

1.揭示课题课件出现:摩天轮、电风扇、风车等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观察物体的旋转,并感知旋转现象由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引入,使学生感知旋转现象,建立旋转的表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运动的。

师:刚才,同学们反复地提到“旋转”,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旋转”(板书课题)用语言描述这些物体是怎样旋转的。还可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这些物体的旋转。体验旋转现象,初步认识旋转。

2.联系生活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旋转现象?

师: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生活中像这样的旋转现象很多,那到底什么是旋转呢?

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概括出旋转含义,并板书。师:今天咱们就从与我们日常生活关系最密切地钟表和风车开始研究吧!风扇、陀螺、旋转木马、钟表、车轮……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出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旋转变换。把学生的生活语言转化成数学语言,内化为学生的知识。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

【教学内容】

认识因数和倍数(教材第5页内容,以及第7页练习二的第1题)。

【教学目标】

1.从操作活动中理解因数和倍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或倍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索意识,以及热爱数学学习的情感。

【重点难点】

理解因数和倍数的含义。

【复习导入】

1. 教师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0÷5= 16÷2=

12÷3= 100÷25=

220÷4= 18×4=

25×4= 24×3=

150×4= 20×86=

学生口算

2. 导入:在乘法算式中,两个因数相乘,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积。乘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乘的关系,在除法算式中,两个数相除,得到的结果叫做它们的商。除法算式表示的是一种相除的关系,在整数乘法和除法中还有另一种关系,这就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探讨的内容。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1)

【新课讲授】

1.学习因数和倍数的概念

(1)教师用课件出示教材第5页例1,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算式,把这些算式分为两类。

学生说出自己的分类方法,商是整数的分为一类,商不是整数的分为一类。教师以商是整数的第一题为例,板书:12÷2=6。

教师:在这道除法算式中,被除数和除数都是整数,商也是整数,这时我们就可以说12是2和6的倍数,2和6是12的因数。

谁来说一说其他的式子?

学生回答。

教师板书: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2)说一说第一类的算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学生回答,如:在20÷10=2中,20是10和2的倍数,10和2是20的因数。或:20是10的倍数,20是2的倍数,10是20的因数,2是20的因数。(3)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2.举例概括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为了方便,我们在研究因数和倍数时,所说的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教师:在自然数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们每个同学都在心中想一个,想好了说给大家听。学生举例,并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教师同时板书。

教师小结:像这样的例子举也举不完,那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方式来叙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呢?

引导学生根据“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表述因数与倍数的关系。

如:M÷N=P,M、N、P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N和P是M的因数,M是N和P的倍数。

A×B=C,A、B、C、都是非0自然数,那么A和B是C的因数,C是A和B的倍数。

你能从这些数中挑出两个数,说出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吗?

3、9、15、21、36

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5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7页练习二第1题。

3.下面每一组数中,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16和24和2472和820和5

4.下面的说法对吗?说出理由。

(1)48是6的倍数。

(2)在13÷4=3……1中,13是4的倍数。

(3)因为3×6=18,所以18是倍数,3和6是因数。

【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1)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因数和倍数一般指的是自然数,而且其中不包括0。

倍数与因数是相互依存的。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因数和倍数的概念,理解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知识内容比较抽象,知识点比较少,教学中,我采取让学生反复说,互相说的方式,让学生加深理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因数和倍数(2)

【教学内容】

一个数因数的求法和一个数倍数的求法(教材第6页例2、例3,教材第7~8页练习二第2~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倍数的方法;

2.学生能了解一个数的因数是有限的,倍数是无限的;

3.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重点难点】

掌握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的方法,能熟练地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各式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20÷4=5 6×3=18

在上面的算式中,6和3都是18的因数,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18的因数吗?18是3的倍数, 你知道还有哪些数是3的倍数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找一个数的因数和倍数。

(板书课题:因数和倍数(2))

【新课讲授】

(一)找因数:

1.出示例1:18的因数有哪几个?

一个数的因数还不止一个,我们一起找找18的因数有哪些?

学生尝试完成后汇报

(18的因数有: 1,2,3,6,9,18)教师:说说看你是怎么找的?(生:用整除的方法,18÷1=18,18÷2=9,18÷3=6,18÷4=…;用乘法一对一对找,如1×18=18,2×9=18…)

教师:18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我们在写的时候一般都是从小到大排列的。

2.用这样的方法,请你再找一找36的因数有哪些?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36的因数有: 1,2,3,4,6,9,12,18,36

教师:你是怎么找的?

举错例(1,2,3,4,6,6,9,12,18,36)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因为重复的因数只要写一个就可以了,所以不需要写两个6)

仔细看看,36的因数中,最小的是几,最大的是几?

教师板书:一个数的最小因数是1,最大因数是它本身。

3.你还想找哪个数的因数?(18、5、42……)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在自练本上写一写,然后汇报。

4.其实写一个数的因数除了这样写以外,还可以用集合表示:如18的因数。小结:我们找了这么多数的因数,你觉得怎样找才不容易漏掉?

从最小的自然数1找起,也就是从最小的因数找起,一直找到它的本身,找的过程中一对一对找,写的时候从小到大写。

(二)找倍数:

1.我们一起找到了18的因数,那2的倍数你能找出来吗?

小组合作交流后汇报,2的倍数有:2、4、6、8、10、16、……

教师:为什么找不完?

你是怎么找到这些倍数的? (生:只要用2去乘1、乘2、乘3、乘4、…)那么2的倍数最小是几?最大的你能找到吗?

2.让学生完成做一做1、2小题:找3和5的倍数。汇报

3的倍数有:3,6,9,12

教师:这样写可以吗?为什么?应该怎么改呢?

改写成:3的倍数有:3,6,9,12,……

你是怎么找的?(用3分别乘以1,2,3,……)

5的倍数有:5,10,15,20,……

教师:表示一个数的倍数情况,除了用这种文字叙述的方法外,还可以用集合来表示2的倍数,3的倍数,5的倍数。

教师:我们知道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那么一个数的倍数个数是怎么样的呢?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课堂作业】

1.完成课本第7页练习二第2~5题。

2.完成教材第8页练习二第6~8题。

【课堂小结】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重点研究了一个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呢?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因数和倍数(2)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因数和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找一个数的因数时,如何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对于刚刚对因数和倍数有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充分发挥小组学习的优势,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的方法进行反思,吸取同伴的好方法,很好的体现了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教学理念。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

教学内容:

教材第xx页的内容及第xx页练习的第x题。

教学目标:

1.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初步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并总结找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用长方形纸片(长3Cm,宽2Cm)与方格纸。

学方法:

小组合作谈话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生成问题:

前面,我们通过研究两个数的因数,掌握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知识。今天,我们来研究两个数的倍数。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在数轴上标出4、6的'倍数所在的点

拿出老师课前发的画有两条直线的纸。

在第一条直线上找出4的倍数所在的点,画上黑点。在第二条直线上找出6的倍数所在的点,圈上小圆圈。

2.引入公倍数

(1)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出现两条数轴,并根据学生报的数,仿效出现黑点和小圆圈。

(2)观察:从4和6的倍数中你发现了什么?

(3)学生回答后,多媒体课件演示两条数轴合并在一起,闪现12和21。

(4)我们发现:有些数既是4的倍数,又是6的倍数,如果让你给这些数起个名,把它们叫做4和6的什么数呢?(板书:公倍数)

说说看,什么叫两个数的公倍数?

3.用集合图表示

如果让你把4的倍数、6的倍数、4和6的公倍数填在下面的图中,你会填吗?试试看。同桌两人可以讨论一下。

4.引人最小公倍数

学生汇报后问:

(1)为什么三个部分里都要添上省略号?

(2)4和6的公倍数还有哪些?有没有最大公倍数?

(3)有没有最小公倍数?4和6的最小公倍数是几?(板书:最小公倍数)

4的倍数6的倍数

4,8,

16,20,

12,24,

4和6的公倍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的例1以及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单位“1”的含义,知道分母、分子的含义和分数各部分的名称,知道生活中分数的广泛用途,会用分数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师:中秋节到了,小华家买了很多月饼,分月饼的任务当然就落到小华的身上了。你看,小华一会儿就把这几块月饼分好了。你能用分数分别表示这些月饼的阴影部分占一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吗? 多媒体课件展示:

等学生完成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理解单位“1”

师:第二天,小华的爸爸又买回一盒月饼共8个,并且提出了一个新的分月饼的要求。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小华,你把这8个月饼平均分给4个人吧。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小圆代替月饼,帮小华分一分吗?

等学生分好后,抽一个学生分的小圆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

师:这时,小华的爸爸又提出了问题。

课件演示:爸爸对小华说:每个人得的月饼是这8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引导学生理解把8个月饼平均分成了4份,每份是这8个月饼的14。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刚才小华分出了1个月饼的1/4,这儿又分出了8个月饼的1/4,同学们看一看,这两个1/4表示的月饼数量一样吗?

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面的月饼图:

引导学生理解两个1/4代表的数量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引导学生说出前一个1/4是1个月饼的1/4,而后一个1/4是8个月饼的1/4。课件中随学生的回答在图形下出现相应的文字。

师:对。前一个1/4是以1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而后一个1/4是以8个月饼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平均分的整体不一样,对分出来的每份数量有影响吗?

让学生意识到,整体“1”的变化对每份的数量是有影响的。以1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1/4个月饼;以8个月饼为整体“1”,每份就是2个月饼。

师:像这样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分数还很多,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2页的熊猫图。

师:这里是把多少只熊猫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请分一分,并填空。

课件出示单元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图中的每个分数分别是以什么作为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通过上面的研究,同学们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这些分数都是以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来平均分的。

师:像这样由一个物体或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通常我们把它叫做单位“1”。

板书单位“1”的含义。

师:把12个学生看作一个整体,其中的6个学生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这里是把谁看作一个整体? 教师再举两个例子,深化学生对单位“1”的理解。

2?理解并归纳分数的意义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些小棒,把它们平均分成5份或6份,想一想,其中的1份是全部小棒的几分之几?其中的2份呢?其中的3份呢?

学生操作后回答,如:我拿了10根小棒,把它平均分成了5份,每份有2根小棒,这2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1/5。2份有4根小棒,这4根小棒是10根小棒的2/5?

师:想想自己操作的过程,你能说一说什么是分数吗?

学生讨论后可能这样表述: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表示其中1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但是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几份”,所以我们一般把前一个“几份”说成是若干份。

归纳并板书分数的`意义,板书课题。

试一试: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师:看看最后(五星图)这个分数,请同学们说说这个分数的意义。

生:这个分数表示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3份占这个图形的35。

师:把15颗五角星平均分成了5份,其中的1份占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生:1/5)其中的3份呢?(生:3/5)35是由多少个15组成的?(生:3个)所以,35的分数单位是1/5,35/里面有3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说一说:3/7的分数单位是多少?它有多少个这样的分数单位?5/6,9/10呢??

3?说生活中的分数

师:分数在我们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书上第3页课堂活动中的两个小朋友正在说生活中的分数,你们能像他们这样说一说生活中的分数吗?

学生说生活中的分数。

三、课堂小结

(略)

四、课堂作业

1?第4页课堂活动第2题。

2?练习一第1,2,3,4题。

分数的意义

师:在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初步认识了分数,你能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分数吗?

课件出示如下的题目:

(1)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是这个月饼的();

(2)把一张手工纸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知道100以内的质数,熟悉20以内的质数。

3、培养学 生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让学生在学习 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习 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质数、合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什么叫因数?

2、自然数分几类? ( 奇数和偶数)

教师:自然数还有一种新的分类方法,就是按一个数的因数个数来分,今天这节课 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类方法。

【新课讲授】

1、学习质数、合数的概念。

(1)写出1 ~20各数的因数。(学生动手完成)

点四位学生上黑板写,教师注意指导。

(2)根据写出的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3)教学质数和合数概念。

针对表格提问:什么数只有两个因数,这两个因数一定是什么数?

教师: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如果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板书)

2、教学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判断下列各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师引导学生应该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根据因数的个数来判断)

质数:17 29 37

合数:22 35 87 93 96

3、出示课本第14页例题1。

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做一个质数表。

(1)提问:如何很快 地制作一张100 以内的质数表?

(2)汇报:

①根据质数的概念逐个判断。

②用筛选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制五年级下册108-109页。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排列",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3.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

抽象概括计算规律。

教学准备:

计数器,答题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数学王国里有十个数字,它们是……

生:0、1、2、3、4、5、6、7、8、9。

师:就是0-9,用这简单的十个数字可以提出很多的数学问题。请看大屏幕。

出示课件:例:用1、2、3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呢?

师:问题提出来了,敢不敢迎接挑战?

生:敢!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理解“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的?

生:举个例子吧,221不行,因为十位上的2和百位上的2重复了。

师:看来“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就是指百位、十位、个位三个数位上的数字不能相同。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把你的答案写在练习本上,咱比一比,谁写的又准确,速度又快。

二、研究问题:

1、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师:同学们写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展示一下你的答案?

生:(投影仪展示)123,321,213,132,321。

师:还有其他的写法吗?

生:(投影仪展示)123,132,213,231,312,321。

师:两种写法,你认为哪一种更好?

生:第二种更好。

师:为什么?(学生茫然)同桌讨论一下。

生:第二种更好,因为第一种有遗漏,少了231,而第二名同学是有规律地写的,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师:观察第二种写法有重复或遗漏吗?

生:没有!

师:看来按规律写是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老师把这种写法记录下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与设计图案,使同学进一步熟悉已学过的对称、平移、旋转等现象。

2、欣赏美丽的对称图形,并能自身设计图案。

3、同学感受图形的美,进而培养同学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难点:

1、能利用对称、平移、旋转等方法绘制精美的'图案。

2、感受图形的内在美,培养同学的审美情趣。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利用课件显示课本第7页四幅美丽的图案,配音乐,让同学欣赏。

二、学习新课

(一)图案欣赏:

1、伴着动听的音乐,我们欣赏了这四幅美丽的图案,你有什么感受?

2、让同学尽情发表自身的感受。

(二)说一说:

1、上面每幅图的图案是由哪个图形平移或旋转得到的?

2、上面哪幅图是对称的?先让同学边观察讨论,再进行交流。

三、巩固练习

(一)反馈练习:

完成第8页3题。

1、这个图案我们应该怎样画?

2、仔细观察这几个图案是由哪个图形经过什么变换得到的?

(二)拓展练习:

1、分别利用对称、平移和旋转创作一个图案。

2、 交流并欣赏。说一说好在哪里?

四、全课总结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广泛地应用于平面、立体的建筑艺术和几何图像上,而且还涉和到其它领域,希望同学们平时注意观察,都成为杰出的设计师。

五、安排作业

教材第9页第5题。

板书设计:

欣赏和设计

图案1 图案2

图案3 图案4

对称、平移和旋转知识有广泛的应用。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8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验证、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2.引导学生学会判断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

3.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概括的能力。

【重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复习导入】

1.学生口述2的倍数的特征,5的倍数的特征。

2.练习: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

324 153 345 2460 986 756

教师:看来同学们对于2、5的倍数已经掌握了,那么3的倍数的特征是不是也只看个位就行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新课讲授】

1.猜一猜: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算一算:先找出10个3的倍数。

3×1=3 3×2=6 3×3=9

3×4=12 3×5=15 3×6=18

3×7=21 3×8=24 3×9=27

3×10=30……

观察: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有什么特征?能不能只看个位就能判断呢?(不能)

提问:如果老师把这些3的倍数的个位数字和十位数字进行调换,它还是3的倍数吗?(让学生动手验证)

12→21 15→51 18→81 24→42 27→72

教师:我们发现调换位置后还是3的倍数,那3的倍数有什么奥妙呢?

(以四人为一小组、分组讨论,然后汇报)

汇报:如果把3的.倍数的各位上的数相加,它们的和是3的倍数。

3.验证:下面各数,哪些数是3的倍数呢?

210 54 216 129 9231 9876

小结:从上面可知,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如果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板书)

4.比一比(一组笔算,另一组用规律计算)。

判断下面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

3402 5003 1272 2967

5.“做一做”,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0页“做一做”。

(1)下列数中3的倍数有。

14 35 45 100 332 876 74 88

①要求学生说出是怎样判断的。

②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提示:①首先要考虑谁的特征?(既是2又是5的倍数,个位数字一定是0)

②接着再考虑什么?(最小三位数是100)

③最后考虑又是3的倍数。(120)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11~12页练习三的第4、6、7、8、9、10、11题。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位上的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自主探索过程,通过猜一猜、算一算、想一想、验一验、比一比等教学环节,循序渐进地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但教师在想一想这个环节中要进行适当点拨、引导,这样效果更明显。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道容积的意义。

2、掌握容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进率,及它们与体积单位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之间的关系。

3、会计算物体的容积。

  教学重点:

1、容积的概念。

2、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学难点:

容积与体积的关系。

教具:量筒和量杯、不同的饮料瓶、纸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说出长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二、准备:

把泥放入一个长方体的小木盒中(压实,与上口平),然后扣出来,量一量泥块的长、宽、高。计算泥块的体积。这个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是( )。

三、新授:

1、认识容积及容积单位:

(1)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叫做它们的容积。

通过上面的“做一做”,我们知道长方体小木盒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就是这个小木盒的容积。

(2)计量容积,一般就用体积单位。但是计量液体体积,如药水、汽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和毫升。

(3)演示:体积单位与容积单位的关系。

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物品上标有升或毫升。升和毫升有什么关系呢?教具演示。

①1升(L)=1000毫升(mL)

将1升 的水倒入1立方分米的容器里。

小结:1升(L)=1立方分米(dm3 )

②1升 = 1立方分米

1000毫升 1000立方厘米

1毫升(mL)=1立方厘米( cm3 )

练一练:

1.8L=( )mL 3500mL=( )L 15000cm3 =( )mL=( )L

1.5dm3 =( )L

(4)小组活动:(1)将一瓶矿泉水倒在纸杯中,看看可以倒满几杯?

(2)估计一下,一纸杯水大约有多少毫升,几纸杯水大约是1升。

2、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容积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是要从容器的里面量长、宽、高。

例一个小汽车上的油箱,里面长5分米,宽4分米,高2分米。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多少升?

5×4×2 =40(立方分米) 40立方分米=40升

答:这个油箱可以装汽油40升。

做一做:一个正方体油箱,从里面量棱长是1.4米。这个油箱装油有多少升?(订正)

小结:计算容积的步骤是什么?

3、我们知道了计算规则物体的体积的方法,如计算长方体的体积是用长乘宽乘高,计算正方体的体积是棱长的3次方。那有些不规则的物体怎么计算它的体积呢?

出示一个西红柿,谁有办法计算它的体积?小组设计方案:

四、巩固练习:

1、生物小组买来一个长方体鱼缸,从里面量长是6分米,宽是4分米,深2.5分米,它的容积是多少升?

2、一个长方体油箱的容积是20升。这个油箱的底长25厘米,宽20厘米,油箱的深是多少厘米?

3、有一个棱长是6分米的正方体水箱,装满水后,倒入一个长方体水箱内,量得水深3分米,这个长方体水箱得底面积是多少?

4、提高题:p55、16

五、作业: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0

教学内容:观察物体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能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

3.培养学生构建简单的空间想象力。

重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难点:帮助学生构建初步的空间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请同学们猜谜语:“左一片、右一片,摸得着,看不见,是什么呢?”(耳朵)为什么能看见别人的耳朵,却看不见自己的耳朵呢?因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研究观察物体(板书)

二、合作探究

(一)整体观察

1.教师将一个对面涂有相同颜色的长方体举起静止不动,叫学生观察并提问:

你观察到的正方体是什么样的?

在你的位置上观察,你看到了哪几个面?

2.学生汇报交流。

学生自由走动,观察。汇报交流。

3.解释应用

教师出示两个正方体的立体图,一个有虚线,另一个没有。

提问:谁能用刚学到的知识解释一下正方体为什么这样画?

学生解释说明。

(二)分别从三个面进行观察(出示例1)

1.教师提问:我们分别从几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这个图形,看看它的正面、左面以及上面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图形,把它们分别划出来。

学生离开座位自由观察。

2.小组之间相互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学生以组为单位在投影以上展示交流。

总结学生的发言:从不同的方向观察,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三、拓展应用

1.做教科书例2

2.智力游戏:两个同学为一组做游戏,一个同学画,另一个同学猜,负责猜的同学要想办法通过你提问的问题确定这个物体是什么,猜完后,在把物体拿出来验证一下,看是否猜对了。

学生玩游戏,教师指导。

四、总结

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兴趣探索,根据以下几幅图找出1的对面是几,2的对面是几,3的对面是几。

1.不同角度观察一个物体,看到的面都是两个或三个相邻的面,不可能一次看到长方体或正方体相对的面。

2.从一个面看到物体的形状,可以有多种不同的摆放方式。

3.知道从两个面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可以确定小立方体的个数范围。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景,自主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算法。

2。学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计算。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乘法并能熟练计算。

教学理念: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使学生体验学习中通过合作交流带来的方便和快乐。

教学准备:

课件。

学生准备:

预习课前知识。

教学过程:

一、实践调查

课前让学生在汇景新城作实地调查,调查本小区住户情况

二、课内交流

1、让同学们根据调查所得的数学信息编一道数学应用题。

2、根据所编的题目独立列式

3、探讨和交流如何解决问题。

(1)尝试通过估算结果解决问题。

A、分组讨论不同的计算过程

B、师:根据以上的结果你能判断“这栋楼能住150户吗?”

(2)讨论算法

三、习题巩固:

1、试一试

11×4324×1244×21

2、练一练:

第1、2题

3、第3题,学生独立思考,理解题意,再进行计算

四、综合应用:

陈老师班上有42名同学,她为同学们购置书包和文具,一个书包24元,一个文具11元,买书包和文具各花了多少钱?一共花了多少钱?

五、课堂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学会了什么?

六、板书设计: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2

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将成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本课正是基于这一理念,选择具有丰富现实背景的学习材料,学生了解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作用后,在应用部分设置了分析数据、处理信息的练习题,以培养学生根据数据、图像分析事物并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

1、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初步学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能分析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利用数据、图像分析、判断、预测问题结果或趋势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数学观,并通过相互交流、讨论,培养合作交流的能力。

一、引入:

1、出示:条形统计图

(1)某电影院上月各类影片观众人数统计图

(2)新芽书苑20xx年3月第一星期故事书销售情况统计图

2、提问:你已知道了条形统计图的哪些知识?

3、现实生活中还有另一种统计图,你见过吗?出示:折线统计图。

(1) 上虞电影院20xx年(1~6)月观众人数统计图。

(2) 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二、展开:

(一)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1、四人小组讨论;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1) 学生自由讨论交流。

(2) 这两类统计图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结合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归纳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3、从折线统计图上我们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吗?还能了解到什么?

4、结合课本进一步深入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二)折线统计图的绘制。

1、你认为哪幅条形统计图用折线统计图来绘制更合适?

2、小组讨论:把这幅条形统计图绘制成折线统计图你有什么办法?

A、小组讨论 B、汇报 C、提问:绘制的.关键是什么?

3、学生尝试绘制。

(1) 出示“我们的调查资料”。

(2) 想一想,哪几组数据用折线统计图绘制比较合适?

(3) 请选择其中一组数据绘制。

(4)小组交流绘制情况,分析增减变化的情况,并 推断发展趋势。

(5)大组交流绘制情况,并纠错。

三、应用

1、出示:李X(住院)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提问:看图后,你能推断出什么?

2、出示:百官镇一农户96~20xx年人均收入统计图。

思考:A、看图后你有什么感受?

B、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对比练习:

(1)出示:“吉祥鞋店20xx年凉鞋、棉鞋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两种鞋的销售趋势分别怎样?

B、你有什么建议?

(3) 出示:两家游泳衣专卖店的销售情况统计图。

思考:A、比较这幅图,说说哪一幅比较符合我们的生活实际?

B、猜猜为什么乐乐专卖店会有这样的销售现象

四、总结

你又有什么新收获?你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

五、课外作业

省略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新世纪版)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82-83页《包装的学问》。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特征及表面积计算等相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几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长方体的多种方案以及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教材把《数学与购物》这一系列数学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六单元后,主要意图是通过这样一系列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教材安排了三个内容,主要涉及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两部分知识,在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分别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计算中的`最优策略以及多个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最优策略。本课教学内容是这一系列实践活动中的最后一个内容。

包装问题在日常生活与生产中经常遇到,教材创设包装的情境,使学生综合应用表面积等知识来讨论如何节约包装纸的问题,它不仅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更体现了数学的优化思想。有助于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有利于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熟练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能准确、迅速地计算出单一物体的棱长、表面积、体积,能把几个相同的正方体组合成新的正方体。初步接触了由两个相同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后表面积发生的变化。在第二单元探索活动《露在外面的面》中,又训练了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和计算露在外面的面 面积的能力。

2、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学生大都接触过物品的包装,能清楚地意识到用包装纸包装起来的部分就是求物体的表面积。

3、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可能遇到的困难及学习方式的研究。

学生在探究由四个或者多个相同的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对于方案的多样化与策略的最优化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大多数学生可以得到由4个相同长方体组合成新的长方体时的六种拼摆方案,但思维可能会无序,对于方法的归纳和总结也存在困难。因此以小组合作的活动方式可以说是本课的较佳路径,让同伴之间相互协作,共同归纳总结,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可以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在学生探究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时,给学生提供探究的时间,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再通过比较、整合,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和同伴的努力,经历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2.在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上促进发展。

本节课的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究,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得不同水平的'学生获得不同层次的发展,收获的多少可能不同,但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两张完全一样的方格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去“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里玩一玩。

(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分数王国”里有哪些数呢?“小数王国”里呢?

(生汇报)

师:“分数王国”的士兵和“小数王国”的士兵吵了起来,它们在吵什么?

生:和0.06都说自己更大。

师:和0.06哪个数大?你能帮助它们吗?(板书课题——“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

设计意图:用“分数王国”与“小数王国”里的士兵吵架这个情境导入新课,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然后以比较“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的问题情境引入,让学生产生分数和小数互化的需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解决问题。

(1)课件出示教材7页情境图。

师:比一比,“分数王国”里的与“小数王国”里的0.06哪个数大?

(2)大胆猜测,探究比较方法。

方法一 把分数化成小数来比较。

=1÷20=0.05,因为0.060.05,所以0.06。

方法二 把小数化成分数来比较。

0.06=,=,因为,所以0.06。

课件展示学生没有想到的画图法,让学生在讨论中理解。

0.06>

师小结:比较分数与小数的大小时,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

2.“分数王国”和“小数王国”分别有不同的尺子,你能帮助“翻译”吗?

(1)认真读题,明确题目中的“翻译”指什么。

(2)鼓励学生根据“分数尺”和“小数尺”中呈现的例子说一说与0.125的互化过程。

(3)引导学生理解数线上的同一个点既能表示一个分数,也能表示一个小数。

3.归纳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1)探究将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

把下列分数化成小数:

练习,并思考转化方法。

(2)小组内交流方法。

(3)班内反馈。

要求学生说出转化方法,并讲明转化的原理。

师小结:分数化成小数,就用分子除以分母。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分子相当于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数。

4.归纳“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把0.3,0.27,0.75,0.125化成分数。

练习,探究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

师小结:小数化成分数,原来是几位小数,就在1的后面写几个0作分母,把原来小数的小数点去掉作分子,化成分数后,能约分的要约分。

设计意图: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本教学环节中,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探究,在多种方法的基础上比较、整合,从而得出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经历探索分数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思考与问题解决:经历观察讨论,操作等学习活动,能对分数的基本性质作出简要的,合理的说明,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总结概括的能力。

3.情感态度:经历观察,操作和讨论等数学学习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鼓励学生敢于发现问题,培养学生勇于解决问题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自主探索,归纳概括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分别出示两张不同的孙悟空的照片。师:学们仔细看看这两张照片,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2.教师引导交流:孙悟空本人没有改变,只不过是外表的打扮装饰发生了改变。

3.学生初步感知了什么变了而什么却没有变的概念。

4.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什么变了而什么没有变的有关内容。教师板书课题:分数的基本性质设计意图: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图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能力,为下一步学习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氛围。

二、探究新知。

(一):1.师:在我们在学习这个新的内容之前,我们首先来复习一下除法与分数的关系。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被除数=课件出示:120÷30=(120×2)÷(30×2)=(120÷10)÷(30÷10)= 2.同学们说说这几道相等吗?(指名回答)。

3.教师引导说出商不变的性质,课件出示商不变的性质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商不变的性质,为下一步更容易的学习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二)、教学新知。

1.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把手中的纸平均折成4份,其中把3份图上你喜欢的颜色。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平均分”。

3.展示学生的作业。

4.师:现在请同学们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8份,16份,分好之后你有什么发现?(指名回答)。

5.教师归纳总结,并课件出示:设计意图:同一张纸能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6.引导学生观察:

观察它们的分子和分母是怎样变,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后,教师集体指导观察,并板书:

教师归纳总结后,学生完成课本66页的填空题,完成后集体回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一些表象,但这些表象还须上升为科学理论,这就需要学生能透过表象识别表现后蕴藏的规律,这才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便于以后举一反三,解决同类相关问题。

7.课件出示:(通知互相讨论)

(1)相比较,看看分子分母有什么变化?(2)在这个变化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8.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师特别强调“同时”“同一个数”)。

9.教师提出疑问:为什么要0除外呢?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而分数的分母是不能为0的。

10.同学们,现在你们来看看分数的基本性质和你们以前学习过得商不变性质有什么不同呢?(课件出示两性质作对比)

师: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商不变性质的规律是一致的。

三、巩固强化,拓展应用。

(1)课件出示:(集体回答)。

(2)指出下列分数是否相等。(指名回答)。

(3)把和化成分母是10而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指名到台上板演)。

(4)课件出示小故事。

有位老爷爷把一块地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二分到了这块地的。老三分到了这块的。老大、老二觉得自己很吃亏,于是三人就大吵起来。刚好阿凡提路过,问清争吵的原因后,哈哈的笑了起来,给他们讲了几句话,三兄弟就停止了争吵。

你知道,阿凡提为什么会笑吗?他对三兄弟讲了哪些话?(让学生课后去思考)

设计意图:多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有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四、回顾总结,梳理新知。

同学们,你们对分数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呢?板书设计:分数的基本性质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这就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出示孙悟空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手脑并用,在操作中深入感知分数。请同学们用一张正方形纸片,动手折一折,通过三次的对折,每次找出一个和相等的分数,比较涂色部分大小有没有变化?(没有)。那么得到了什么结论?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子,分母的变化,经历总结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大小不变。学生对此进行巩固后,再引导学生说出:0除外。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动脑思考,很快地突破了重难点,取得很好的效果。

3.巩固练习,围绕中心。在设计练习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呈现,使学生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理解所学知识,学有所获,并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