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花栀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一):

学习者分析:“钓鱼”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如果能从中获得关于人生的启示就更好了。学生已经阅读学习过许多反映诚实守纪的说理文章,对父亲的行为会有必须的明白。在学生中拾金不昧、诚实守纪的同学也很多,对“鱼”产生的诱惑会有一些生活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钓鱼的启示中受到教育,懂得要严格按道德标准来约束、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一个正直、守纪的人。

二、过程与方法

1。概括课文的故事梗概,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过程,明白含义深刻的句子,抓重点词句、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明白放掉鲈鱼这件事给作者的人生带来的启示,在道德品质上进行升华。

2。引导学生采取“读读议议、读中感悟”的学习方式。抓住为什么要把鱼放回湖里进行讨论,进而感悟文章的真正好处,明白最精髓的思想内涵。

3。结合生活读懂课文。

三、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主动认识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明白父亲为什么必须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的原因。

2。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培养学生的语感。

3。明白放掉鲈鱼这件事给作者的人生带来的启示,在道德品质上进行升华。

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质疑导课

师:同学们,你们喜爱钓鱼吗?

生:喜爱。

师:如果你钓到了一条从未钓到过的大鱼,你会是什么情绪?

(生答)

师:如果有人让你把这条从未钓到过的大鱼放了,你愿意吗?你会怎样想,怎样做呢?(生答)有这样一个孩子,他钓到鱼后,父亲却让他把鱼放了,他愿意吗?他怎样想,怎样做呢?让我们一齐走进课文《钓鱼的启示》(师板书课题13钓鱼的启示)读了这篇课文,你必须会得到一些启发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资料

1、自读课文,思考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2、抽学生概述课文资料。(师相机板书:钓鱼放鱼)

师总结:我们整体感知了课文的资料,知道了父亲在鲈鱼捕捞的开放日前一个傍晚,在“我”捕捞到一条大鲈鱼后让“我”放回去的事。

3、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及资料划分课文结构

三、精读课文、感悟课文思想内涵,明白道理。

(课件出示)讨论:1。父亲为什么必须要“我”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拿起笔来,到课文中去找找,谈谈你的理由。(课件出示: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刻还有两个小时。)我愿意吗?我的理由是什么?

(等了那么长时刻好不容易钓到的;从没有见过的大鲈鱼;以后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只差两个小时;又没人看到……)

2。有那么多的理由,父亲为什么非要“我”把鲈鱼放回去呢?他是不喜爱这条鱼吧?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用波浪线画出来。

(课件出示父亲也很喜爱鲈鱼的句子,学生品读。)

*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

*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引导学生分析:父亲也喜爱这鱼,为什么他还要我放了它,他做出这样的决定的目的何在?(师生共同探讨)

3。当时“我”对父亲的做法明白吗?我是怎样做的?“我”的情感由原来的兴高采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强调:用横线划出相关句子,圆点标出重点体现感情变化的词语,并感情朗读的。)

检查学习状况,适当解释重点的词语,朗读句子,师生评价。

4。小结过渡:

你从父亲的身上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板书道德)那我呢,我又从父亲的教导里,得到了什么启示?

5。读“启示”部分的文段。找找看,

⑴“我”从父亲那得到了什么启示?请用横线划出来。

学生默读后回答。师说:“是啊,人总有太多欲望了,作者在回顾他34年来的人生经历,忍不住发出这样的感叹”:(课件出示)在人生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板书遇到“鱼”)

全班齐读这段话。

⑵想一想,说一说:

大家比较一下,文中后一个“鱼”为什么加上了引号?在我们平常的生活里,有哪些东西是你最想得到的?那么,这些你想得到的东西,就相当于我们这句子所说的什么?(诱惑人的“鱼”)

文中的我说不止一次遇到与其相似的“鱼”,成年后让他心动的会是什么?(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汽车,洋房,金钱,名声等一切对他有好处的东西)

教学活动4 四。联系生活,明白课文,指导行为。

⑴。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你在生活中也曾遇见过这样诱惑你的“鱼”吗?如果有,那你会怎样做?

(我班有一个学生曾捡到100多元钱交给了学校,我就这事在课堂做了采访,让学生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⑵当你遇到下方的事情是怎样做的:

当“我”拿到100分的考卷,却发现老师没有改出我的错题时我会。。。。。。

当我买东西发现多找了钱时,我会。。。。。。

(老师点评)

⑶此刻,你们都明白了何为诱惑人的“鱼”,那让我们再一次感情朗读这段话。

五。总结全文

1。人生的诱惑太多太多,但我在你们的回答中,已经知道大家都学会如何去实践道德,那么,我们回顾课文,当中提到的“沮丧的孩子”和“著名设计师”是什么关联?

说话训练:用“正因……因此……”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培养学生说完整的话,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34年了,我在父亲严格教育下,抵制了人生中一次次的诱惑,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板书教育)

2。让我们带着对课文的明白,道德的感悟再读一次作者所获得的终生的启示

板书设计

钓鱼的启示

父亲--钓鱼--放鱼

教育--道德

我--遇“鱼”(汽车房子金钱……)--选取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二):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透过自读自悟读懂课文。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充分地读书,透过自主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明白课文资料,体会文章情感,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质目标:

1、能正确认读本课生字。

2、明白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为什么实践起来却很难;读懂“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从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并能概括“我”的情绪变化的过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透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来到达质疑、解疑;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悟情明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初步领会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从而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懂得从小理解严格教育的重要,并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鱼”的诱惑的潜质。

2、明白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词句。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在课前寻找、查阅关于鱼类生活习性的资料,初步了解定时禁捕对保护鲈鱼繁衍生长的好处。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导语:知道詹姆斯·兰费蒂斯吗?他是美国的一位著名的建筑师,他为我国广大读者所了解,不是正因他的建筑成就,而是他写的一篇短文,叫《做得对做得好——天知地知》。天知地知,就是无人知,在无人知晓的状况下,有件事做得对做得好。这究竟是一件什么事呢?这就是我们这天要学习的一篇课文。选入课文时题目改为《钓鱼的启示》(板书课题)。

2、读课题,明白:启示的意思,从题目中,你获得哪些信息?(板书:钓鱼启示)我们要学会从课题中捕捉课文的相关信息,这也是学习的一个方法。

二、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完后,想想,课文哪部分写了钓鱼,哪部分写了启示?

2、反馈并补充板书(在钓鱼和启示中间还写了什么?):放鱼

3、浏览全文,根据板书,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研读“钓鱼”部分:

师:34年前的一次钓鱼的经历,至今让作者难以忘怀,那肯定是一条很有魅力的鱼!(板画:鱼)它魅力何在?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研读“放鱼”部分

(1)师:我喜爱这条鱼,父亲呢,他喜爱吗?何以见得?

生反馈,师相机指导朗读句子。

(2)虽然父亲也喜爱这条鱼,但他却对我说——(投影:“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投影:对话的资料)我们来分主角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情绪的变化。

3、研读“启示”部分:

师:尽管没有外人知晓,父亲还是做出了放掉的选取。父亲的选取就是我最后的选取,那条我辛辛苦苦才钓到的漂亮的大鲈鱼最终还是被放掉了。11岁的我极不情愿、却又无可奈何。当然也就不能真正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以至于那天发生的事总会在脑海中浮现。(课件:视频回放钓鱼的故事)

三十四年后呢,他是否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呢?你从哪里读懂的?

师:老师发现,这一段又提到了当年钓到的那条鱼(投影)

生反馈,明白“鱼”的含义及启示。

四、小结:

读了这个故事,老师想起了法国思想家用孟德斯鸠的一句话(投影:“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别人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老师把这句话送给你们,期望你们能勇敢地挑战自我,严于律己,做一个高尚的,有美德的人!

五、作业布置:

这条诱惑人的鱼,我们且随它去吧!美味的鲈鱼的大餐是不能享用了,但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丰盛的作业自助餐!(生根据自己的潜质选取做作业!)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三):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明白本课的一些词语,如:涟漪、翕动、不容争辩等。

2、过程与方法: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透过这个故事使学生受到一些启示,懂得在生活中我们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透过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等方法使学生走入文本,体会钓鱼的启示。

2、教学难点:从文中的细节描述中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明白父亲放掉大鲈鱼的做法。

三、学情分析:

《钓鱼的启示》这一课对于学生来说明白起来有必须的难度,首先,这个故事发生在国外,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甚远。其次,本文的主题是“道德”,道德对于成年人来说都是一个深刻而严肃的话题,更别说孩子了。最后,本课的重点就是明白父亲为什么把大鲈鱼放掉,而文中对父亲的描述却很含蓄,没有心理描述,也没有过多的解释性的对话,因此学生在阅读本文时很可能只停留在语言表面而不去揣摩语言背后的深刻含义。

教学策略:

品读关键词、联系生活实际揣摩人物心理、朗读深化。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板书课题:钓鱼的启示,“启示”二字用红笔写出。

齐读课题,教师问道:这个课题与你们以前见过的课题有什么不一样?

生:启示是红色的字。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要把“启示”二字用红笔标出?

学生汇报。

师:什么是“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小结:简而言之,“启示”就是你从一件事中所明白的道理,那么这启示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资料。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看看你能不能根据“钓鱼”和“启示”将课文分成两个部分。

学生读文并分段。

汇报:说说你这两部分是怎样分的?(课文从哪到哪写的是钓鱼这件事?哪一段写的是我从中获得的启示?)学生汇报,教师在题目中相应标出:(1—10)钓鱼,(11)启示。

2、词语:我们俩看本课的一些词语。

课件出示词语:新汉普斯涟漪

鲈鱼——鱼鳃——翕动

争辩——不容争辩

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

(1)学生自由朗读词语。

(2)指名朗读词语。当学生读完“新汉普斯”这个词后,教师指导:你能快速而清晰地读三遍这个词吗?学生读词。教师小结方法:遇到拗口的词多读几遍就能读顺了。

(3)指导明白词语的含义:

①涟漪:什么是涟漪?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此时教师出示图片并解释道:涟漪泛指细小的波纹,那么文中的涟漪具体指什么呢?找到文中的相关句子读一读。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2自然段),教师出示另一张图片相应解释道:课文中,当鱼饵抛下水面时,就会荡出一圈一圈的······波纹,这就是涟漪。

②鲈鱼——鱼鳃——翕动,你发现这三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或者你发现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系了吗?学生汇报,教师相应出示鲈鱼的图片配合学生的解释,之后教师小结:鱼鳃是鱼的哪一部分?生回答。在生活中见过鱼鳃一张一合,一张一合(师做动作)的样貌吗?这个动作就叫做······翕动。再读“翕动”一词。

(4)齐读这些词语。

3、概括故事主要资料:

当生读完“兴高采烈——无可奈何——沮丧至极”这三个词语后教师趁机说道:你能快速找到课文中带这三个词语的哪一段吗?(10自然段)指名朗读10段,师:这三个词语都是用来形容我的情绪的,那么究竟是什么事令我兴高采烈?(课件中该词后出现一个问号)之后又发生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呢?(课件同上)最后怎样了我就变得沮丧至极了?(课件同上)请带着这3个问题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将这三个词语写在相应的段落旁。

学生读文,教师巡视。

汇报交流:什么事使我兴高采烈?学生回答。之后又发生了什么事使我无可奈何?学生回答。最后我是怎样做的?生回答,师:此时我的情绪可真是······沮丧之极了。

师:谁能把他说的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遍?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钓鱼”这件事的主要资料,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在概括一件事的主要资料时就是要抓住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最后还要加上一句:从钓鱼这件事中我还获得了一些启示,这就是整篇课文的主要资料了。那么我究竟获得了什么启示呢?谁能读一读原文中的句子?

学生读11段,教师相应出示11段中的重点句子。

(三)、精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1、归纳大鲈鱼诱惑人之处。

教师出示(11段):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的抉择的时候,我都会想起34年前的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

师:那里所说的“诱惑人的鱼”指的是真正的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不是,鱼字加了引号。但故事中那条真正的大鲈鱼也十分地诱惑人,对吗?哪些地方让你觉得这条鱼十分诱惑人?

生可能:鱼大。

(1)感受鱼大。

师:找一找,从哪段能看出鱼个性大?生:3段。

师: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觉得鱼个性大就把它画下来。学生边读边画,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相应出示并品读3段中的重点句:

句一:过了好长时刻,鱼竿突然剧烈地抖动了一下,必须是个大家伙上钩了。

首先学生就此句交流:为什么这句使你感到鱼大?当生提到“剧烈地抖动”一词时,师:把“剧烈地”换成“强烈地”或“猛烈地”好不好?为什么?学生汇报。

师:这三个词相比,谁的动程度更强?生:剧烈地。

师:那么“剧烈地”说明了什么?生: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朗读让我们感觉鱼个性大吗?

指名读,重点评价学生将哪些词强调了,以此来指导朗读。

齐读。

句二:也许是这条鱼想摆脱鱼钩,不停地甩动着尾巴并跳跃着,湖面上不时发出“啪啪”的声音,溅起不少水花。

首先学生就词句交流:哪些词让你感觉鱼个性大?生可能:不停地、跳跃、“啪啪”的声音、不少水花······

教师让其他学生画出这些词,然后问道:发出“啪啪”的声音,你能模仿一下吗?生模仿。(若生模仿不到位,教师指导:这但是条大鱼,发出的“啪啪”声会是怎样的?)

师:为什么发出“啪啪的”声音而不是“哗哗的”声音呢?生可能:“啪啪”更响、更重。“啪啪”用来形容鱼挣扎的动作更合理。

教师小结:作者用词准确,“啪啪”更能说明鱼大。

指导朗读:你能透过读让我们看到这条大鱼挣扎的情景吗?

指名读。

(2)感受我和父亲对鱼的喜爱。

师:我和父亲喜爱这条鱼吗?从哪看出来的?生汇报。

师出示: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地翕动着。(“欣赏”一词是红字)

师:这句中有一个词用得很个性呀?哪个词?欣赏,为什么是“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呢?”用“看着”不是更合理吗?

生汇报,师问道:应对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一幅画得个性好的画、一张奖状、打了高分的试卷······你会“看”还是“欣赏”?为什么?生汇报:欣赏,正因很有成就感。让学生带着这种情绪读该句。

师:应对自己个性喜爱的东西时,新书包、新衣服、新鞋、新玩具······你会“看”还是“欣赏”?生汇报,并让其带着喜爱的情绪读。

齐读,教师小结:“欣赏”一词用得多生动啊!表现出了我和父亲应对钓鱼成果时的成就感和喜爱之情。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根据人物的情绪选取恰当的词语。

(3)还有哪一点也构成了这条鱼对我们的诱惑?

生:周围没人。让学生具体解释为什么周围没人也能对我们构成诱惑。

2、揣摩父亲的心理,明白父亲放鱼的动机。

(1)师:是啊,应对种种诱惑父亲为什么仍然让儿子把大鲈鱼放回湖里去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读读课文的哪些地方?生:父子的对话。

师:找一找,从哪段到哪段写的是父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生:4—8

师:默读4—8自然段,把描述父亲的地方用横线画出来,想一想父亲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所画之处,教师引导学生揣摩父亲的心理活动。

(2)4自然段:课件出示此段,师:这段的开头有一个细节,“父亲看了看手表”父亲看表仅仅是为了知道时刻吗?还有没有别的目的了?联系后文想一想。

学生汇报。

师: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出父亲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汇报。

教师小结:父亲是一个自觉遵守规定,很讲道德的人。板书:自觉遵守讲道德

师:此刻是几点?距离开放捕捞鲈鱼的时刻还有······两个小时,言外之意就是······生:此刻还没到捕捞鲈鱼的时刻呢。

师:此刻捕捞鲈鱼是不贴合规定、不讲道德的。

师:我们再看后面父亲说了什么,出示父亲的话:孩子,你得把它放回湖里去。

师:父亲是立刻就做了这个决定吗?他犹豫了吗?从哪看出来的?生: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

课件出示:······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然后把目光转向了我······

师:其实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碰到这种状况呢!乘坐公交车的时候,你是否主动给他人让过坐?让过的同学请举手。

请让过坐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把座位让出来?生交流。

师:如果公交车上人个性多,很挤,而你又很累,这时你旁边刚好站着一位老人或一个抱小孩的人,他比你更需要这个座位,你在让座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这个座位让给他吗?

请想让座的同学说说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是你的良心,你的道德之心促使你这样做的,对吗?

如有时刻可再举一例:你有过拾金不昧的时候吗?捡到了钱财或物品主动归还失主?请拾金不昧的同学说说:你为什么会主动交出钱财或物品呢?

师:如果捡到的钱财数额比较大,几百元甚至更多,而又没有人看到你,你在归还钱财时会犹豫吗?最终,你会把钱归还失主吗?

仍然请想归还的学生说说这样做的理由,师小结。

教师小结:“公交车上的座位”,“捡到的钱财”都像这条大鲈鱼一样诱惑着我们,是道德的力量使我们做出了正确的选取,那么父亲盯着这条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的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是什么使他做了放鱼的决定呢?

学生交流父亲的心理活动,然后指导学生读父亲的那句话,师:假如你是父亲会怎样说着句话?指名朗读。

师:这句话中有一个字务必读好,哪个字?生:得。(若生挑不出这个字,教师可范读;若生挑的是其它的字,理由充分也要给予肯定)

师:“得”还能够换成哪个词?生:务必。

师小结:“得”字证明了父亲坚决的态度。

再指名读,透过评价指导学生的朗读。

齐读。

(3)6自然段:往下看,儿子说了什么?父亲是怎样说的?6段:“你还会钓到别的鱼的。”父亲平静地说。

师:应对儿子急切的问话,父亲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平静呢?父亲的平静中还透着点什么呢?学生交流想法,并相机让其读。

指名分主角朗读4—8自然段,一人读描述父亲的地方,一人读描述儿子的地方。

当生读到7自然段时,师:尽管此时我大声争辩着,但是父亲却用它的声音告诉我这件事情是不容—争辩的,不容争辩是什么意思?学生汇报,继续读文。

(4)读完后出示8自然段中的最后两句话: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父亲沉着脸,没有看我,也没有再说话。

师:我再次把祈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我想对父亲说什么?学生汇报。

师:父亲呢?父亲为什么没有看我?生汇报。但是父亲却沉着脸,也没有再说话,这说明了什么?此时此刻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学生交流想法。

师生分主角朗读,师读描述儿子的地方,生读描述父亲的地方。

(5)小结:此刻大家明白父亲的做法了吗?你喜爱这样的父亲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三、总结升华。

师:儿子当时明白父亲的做法吗?不明白。之后明白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第11自然段,师再次出示11段中的句子,师:在人生的旅途中,哪些诱惑人的“鱼”会使我心动?当面临道德的抉择时我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生交流。

师总结:是啊,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很难。但父亲的教育却使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最后,老师把一句名言送给大家:“衡量一个人真正的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孟德斯鸠”(课件出示)齐读名言。

师:让我们一齐发奋,都做有道德的人,好吗?我期望同学们也能把自己的对于道德的明白写下来,成为我们的名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