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地理教案

地理教案

淡忘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人教版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地理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教版地理教案1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导:由于亚洲面积广大,国家众多,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根据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结合人文和自然环境特征的差异,把亚洲分成几个分区,共有几个分区?中国位于哪个分区?再观察,同在东亚分区的还有哪些国家?

(展示亚洲地理分区图)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继续引导:其他的分区是不是都与中国接壤?分别位于中国的哪个方位?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过渡:要了解一个大洲的自然环境,除地理位置外,还需认识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气候等方面。讲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亚洲地形的特点。

(展示“亚洲地形图”)

引导:这种地形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地形类型,这是哪类地形图?

生:分层设色地形图。

(指导学生基本的读图方法)观察下方的陆高海深表。结合地图判断不同的颜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们来认识一些主要的地形区,描述一下他们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请不同组的学生展开竞赛,抢答,活跃气氛,增强组内的合作意识。)

A组:青藏高原、喜玛拉雅山及主峰

B组:帕米尔高原、蒙古高原

C组:西西伯利亚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组:阿拉伯半岛、马来半岛

学生查图讨论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导: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从位置和海拔两方面考虑,看出亚洲地形特点:起伏很大,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图。

(展示“亚洲大陆沿3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和北美洲沿40度北纬的地形剖面图”)观察区别两图。

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而北美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西高东低。

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亚洲地形图”)

在图上找出几条大河,观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归纳亚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点。

特点:

受地形影响,亚洲地势的中高周低决定了河流多发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状分布的特点。

在这些高山大川之间,还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请大家在图上找出:里海、贝加尔湖、死海。(展示阅读材料只能感有关资料,指导学生进一步结合地图理解其特征)

人教版地理教案2

教材分析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因此,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差距日益明显。也成为下半学期学习的一个重点,讲解时要注意联系时政,多举实例。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进入世贸后面临重大的机遇和挑战,这是第五章学习的要旨,重在让学生掌握世界格局和中国国情,世界范围内的重大组织与事件,培养学生爱国情操,为祖国建设服务!

学情分析

1.目前世界共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独立国家169个,其余为尚未独立的地区。各大洲的国家分布是不均衡的,让学生观察世界政区图,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2.基本要求:让学生掌握世界重要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知道他们所在位置,分析他们在南北半球的分布.能力要求: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异原因的分析理解,对“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的认知。

3.本地学生知识面狭小,对时政认识不够,要对眼下存在的国家之间的经济差异做简单分析,另外,多国际间重大的合作进行阐述!

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对世界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认识与理解2.对世界几个重要国际组织的认识,了解起作用3.对国家的地理位置进行南北半球的分析和整理能力目标:会用图标和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国家间的经济差异。

情感价值目标:通过学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水平。来培养学生爱国情操,激发学生的建设祖国的热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南北半球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理位置,了解联合国组织及常任理事国!

难点:用抽象的数据和图表来分析国家与国家的经济差异!

人教版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

1、了解工业部门之间的联系,理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工业分布特点。掌握我国工业分布的基本格局,认识一些工业中心和工业基地。

3、要求学生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状况。

4、了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难点

1、工业的重要性、工业的分布。

2、我国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认识高新科技产业的重要性。

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综合法、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复习:农业的地区分布:(1)东西差异;

(2)南北差异,(秦岭——淮河为界)

新授: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1、什么是工业

读图4.17 从采矿—炼钢—机械制造图片分析什么是工业?(工业是从自然界获得原料、对原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从事这三阶段中任一过程都为工业)

学生完成课本102页活动1、2;(让学生理解工业产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工业的重要性

读图4.18 工业对其他生产部门的重要性来分组讨论工业与农业、国防、科学研究、生活的关系

读图4.19分析工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地位

(二)我国工业的分布

1、让学生分析讨论影响工业发展的条件

活动(畅所欲言):你长大后想投资办厂,工厂选址考虑因素

2、读图4.21 了解我国工业分布特点:

(1)让学生找出我国沿海地区主要的工业中心

(2)沿长江从上游到下游,找出我国主要的工业中心

(3)讨论分析小结我国工业分布大势,沿海的工业区是最发达的经济核心区。

(空间:东部,密集;中部,较多;西部,较少,稀疏)

3、阅读4.22,说出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分布的情况。

(1)比较我国人均工业总产值与工业中心的分布,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比较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工业总产值的差异

(3)小组讨论人均工业总产值高的地区,工业总产值并不一定高的原因。

(三)、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1)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4“中国高新技术产业举例”,帮助学生了解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并认识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实力。

(2)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5页图4.23“中国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增长”,帮助学生认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10多年来的蓬勃发展

(3)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06页图4.25“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相关课文分析讨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分布特点?

(4)引导学生阅读课本阅读材料“中关村”分析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优势。(举例)

沿海地区:

沿边地区:

内地:

(5)引导学生阅读107页活动提供的材料,开阔视野,也可让学生查找资料,让学生对高新技术产业有更深的认识,体会高新技术对我们的重要意义。,

三、课堂小结

四、反馈练习:连线

沪宁杭地区我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辽中南地区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京津唐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一、工业及其重要性

二、工业空间分布

1、影响工业分布的条件

2、我国主要工业中心

3、四大沿海工业基地

4.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教学反思】

反馈练习

1、读上图,回答问题。

(1)A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以(重或轻)工业为主。

(2)B工业基地所跨的省级行政单位有、、。

(3)C工业基地的主要城市有、、等。

(4)D工业基地位于省,该工业基地中的经济特区是、。

(5)A、B、C、D四大工业基地的共同特点是(选择填空)

① 都是重工业基地 ② 都是轻工业基地

③ 都是综合性工业基地 ④ 都是分布在我国的沿海地区

(6)A、C工业基地都有钢铁工业,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不同:

人教版地理教案4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

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一、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各种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如:我国重要的商品农业生产基地——东北地区。

该区自然地域完整,农业生态类型多样,生产部门齐全

二、地理条件

1.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2.地位: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

3.地理条件分析

⑴气候条件——农业生产中最难以改造的自然条件。

①气候条件制约着一个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度和生产季节等。

②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雨热同季。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但是农作物生长容易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

思考:1.东北大米因质量优而广受市场欢迎,这与气候条件有什么关系?

点拨东北地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长,因此品质上乘,再加之气候寒冷,农作物病虫害少,几乎不需要施用农药,天然具有绿色大米优势。

2.东北地区农业生产季节性强的特点,为农村的综合发展提供了什么有利条件?

点拨有利于农忙季节时,集中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在农闲时,发展副业,增加农业收入,还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等。

3.与我国主要农业地区相比,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劣势,但是也可以认为热量条件是东北地区的优势。试分别举例说明。由此,你得到什么启示?

点拨劣势主要表现为许多对热量要求较高的作物品种不能种植,仅能种植一些热量要求不高的如春小麦、甜菜、大豆等作物,并且只能做到一年一熟;长冬无法放牧,还要解决

好牲畜的防寒问题,但冬季长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故东北的土壤较肥沃;同时冬季的积雪在春季融化,缓解春旱现象,还可以改善土壤墒情。

⑵地形、土壤条件

①地形条件往往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

②一般来说,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

ⅰ西部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多,是优质草原牧场

ⅱ中部和东北部平原广阔,面积占全国平原总面积的1/3

ⅲ周围山地环绕,森林资源丰富,木材蓄积量占全国总量的31%。

③土壤肥沃——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⑶社会、经济条件

①工业特别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如亚麻纺织、毛纺织、乳品加工等对原料的需求,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②东北地区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农产品、农业种植技术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为拉动本区发展外向型农业提供了重要机遇。

③人口密度小,人均耕地多。利于农业经营规模化,且利于绿色农业和大农业的发展。

活动:搜集相关资料,分析下列地区(任选一两个)发展特色农业的地理条件。

1、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

点拨:珠江三角洲大力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有利条件有:临近港、澳、台地区,港口、铁路和航空等交通发达,自然条件优越,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2、新疆南部(南疆)已建设成为我国的棉花生产基地

点拨:南疆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当地种植长绒棉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需求大。

3、海南岛成为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点拨:海南岛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条件可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作物的需求量大。

4、云南省昆明附近重点发展花卉种植业农业布局特点

点拨:昆明四季如春,气候条件适宜发展多种花卉品种,昆明等国内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综合考虑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确定区域农业发展方向→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农业部门。

1.综合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确定区域农业的大方向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合发展不同的农业。同一区域的自然条件往往适合发展多种农业,所以还要根据区位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市场需求,发展本区域有生产优势的农业。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一个区域在确定农业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再根据区域内部的地理分异特点,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布局,使区域的农业发展与区域内特定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人教版地理教案5

地形和河流(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初步认识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说明依据;

2能结合地图描述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及范围。

能力目标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

2理解河流分布与地形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1亚洲的位置特点;

2亚洲地形与河流分布的关系。

教学准备

资料图片,幻灯片,投影片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教学提示与建议

导入:点出上学期从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来研究问题。这个学期以大洲为研究对象,去研究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状况。

通过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回答,引出亚洲。

(展示“东西两半球图”)

复习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称和位置

师:要认识一个大洲,首先要明确它的位置。观察一下亚洲位于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个半球?

小结:亚洲主要位于东半球和北半球,这是它的纬度位置。

完成P3活动一(1)(2)

引导:了解一个地区的位置还要了解其海陆位置。观察亚洲周围的大洋,各位于亚洲的方位。亚洲周围的大洲,各位于亚洲的方位。

学生看图回答。

小结: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亚洲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人教版地理教案6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亚洲地形、河流以及气候的特点;读图简要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气候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

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展示亚洲之最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活动一:亚洲之旅

教师:结合图6.8和图6.9,全班分成两组做一次亚洲之旅:沿途说出你将经过哪些国家?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的地形?

1.请一组同学沿东经80度,从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组同学沿北纬30度,从东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学可“结伴而行”)请沿途记录所经国家、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组织:活动中各小组要选出同学记录所经地区的特征。)

2.每组学生依次上前指图描述所经地区名称、景观及海拔。全班对描述最全面、语言最流畅的同学予以鼓掌激励。

3.“造型活动”

(教师课前准备好以上地区的名称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别采用不同的颜色,如绿色、红色、黄色)

以上同学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东西向两排,交叉成十字。(视教室空间情况而定,也可分别在讲台前一字排开,但说明一组表示的是东西方向,另一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师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盖处为海平面,腰部为海拔20xx米,头部为4000米,请以上同学将手中的地形卡片举放在最合适的位置。

教师:从同学们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亚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点?

学生: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

引导学生阅读地形剖面图:同学们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势状况,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学的按垂直坐标和水平坐标标注在图上,就成为沿北纬30度和沿东经80度的地形剖面图。

【设计意图】

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奇、乐趣。

活动二: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们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亚洲河流分布有何特点?这种分布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突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读图、分析、归纳、总结来实现最后的学习目标。

活动三:技能拓展

教师:回顾刚才我们分析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成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3)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1)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2)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

学会知识的迁移,学会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活动四:复杂的气候

教师:情境设计

家住广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间出国旅游,这次旅游给他带来了不同的生活体验。旅行路线是从东向西沿北回归线进行,他从广东省出发时盛行东南风,来到了南亚,风向发生了改变,变成西南风,而且遇上滂沱大雨,当来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岛—阿拉伯半岛上时,天气却异常炎热、干燥。这是什么原因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

教师: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图

1.我会读图

(1)仔细读图,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不同类型的气候有何特点?

(3)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是什么?

(4)我们家乡所在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联系生活思考一下,该气候类型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读图,并从中归纳得出答案,教师行间点拨。

2.我会探究

探究方案一:结合“亚洲气候类型图”,探究亚洲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为什么具有这些特点?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生预习回答:亚洲气候具有复杂多样、大陆性气候分布广和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

亚洲纬度广,地跨热带、温带和寒带,地域辽阔,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中西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海陆间热力差异明显,地形复杂多样。

气候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综合影响。

探究方案二:亚洲大陆东部从北向南依次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季风气候显著,那么冬夏季风的性质是什么?季风气候对当地农业有什么影响?

学生预习回答:冬季风寒冷干燥,夏季风温暖湿润。有利于形成季风气候。由于季风强弱与进退时间每年不一,所以季风气候易于发生旱涝自然灾害。

3.我会拓展

(1)读课本第12页图6.15“北美洲的气候类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气候类型。

(2)亚洲和北美洲的气候特征都有大陆性气候显著这一特点,造成的原因一样吗?

①亚洲地域辽阔,面积广大,中部距海遥远,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是什么?

②北美洲的地形特点划分为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广阔的平原,东部低缓的高地,造成其大陆性特征显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脉、中部平原分别对来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气有什么作用?

教师:最后我用一句歌诀来形容亚洲的自然环境:

山地多、高原大,亚洲地形杂;

中间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陆性、季风性,气候最复杂。

【设计意图】教师小结交由学生自己回顾,是对本节课的课堂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反馈。用歌诀记忆增强学生的兴趣,最后的课后延伸是对本节课学生学习技能的巩固。

【板书设计】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亚洲地形和河流的概况,通过地形分布图的判读,总结出亚洲的地形特点;根据地形图判读,明确了亚洲的地形特征,明确了地形和河流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认识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北美洲与亚洲的维度位置有相似之处,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异,请课后类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进行归纳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亚洲河流的流向时,首先让学生读图,从图中找出亚洲主要的河流,在图中描出,并说出河流注入的海洋,进行归类,从而归纳出亚洲河流的流向是从中部流向四周。学生自然就得出了“亚洲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结论。学生能够体验到地图分析对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性。

人教版地理教案7

教学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2、中心地理论。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补充图片。

知识与技能

1、明确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类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经济发展水平、交通状况在城市功能分区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数量与城镇规模的关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论。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讨,使学生学会分析城市分区及其土地利用情况的方法。

2、利用个案分析,归纳城市功能分区划分依据和研究过程。

3、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对“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明确城市区位选择、城市功能分区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人为本”的城市空间结构思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课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观图”

师请学生观察城市与乡村的区别,并回答城市与乡村有何区别。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会、经济、文化中心。与乡学%科网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产业活动密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比较高、交通运输和信息交流相对发达的特点。

师(承转)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个城市为什么建在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这两个问题,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区位因素。

板书:一、城市区位分析

推进新课

师什么是城市区位?

生城市区位是指城市与外部自然的、社会的和经济的事物间构成的空间关系。

师(激励性评价)从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区位的选择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也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城市区位既有自然地理区位,也有经济地理区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进行激励性评价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列图片。)这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自然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图二)重庆位置示意(图三)

[合作探究]

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讨论探究(图一)、(图二),二组讨论探究(图三),讨论后回答。

一组: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处,在优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与支流交汇处,有利于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二组:为什么在临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师(激励性评价后,精讲)从图中,我们观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对

城市区位选择有很大影响,另外,在水源条件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区的绿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过程通常是很缓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区位对于城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学习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请同学们来完成下列探究题。

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为什么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在河口三角洲,为什么城市会相对密集?在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为什么城市会比较多?请谈一谈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资源库生(合作讨论,探究后回答)因为在中低纬度地区,既有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气温适中的中低纬度地带。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条件,自古以来就是农业生产的先进地带。滨海地区、平原地区、低海拔的河谷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地理区位。

资源库(承转)以上举例,分析的是影响城市区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们再来学习城市的经济区位。

师(提问)什么是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

生(读书后回答)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经济事物的空间关系。

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并思考:武汉与攀枝花的形成与经济地理区位有哪些关系?

课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汉位于京广线上,并有汉丹线、武大线等经过,因此,铁路交通很发达。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汇合处,水路交通很发达。攀枝花的兴起是随着攀枝花铁矿的开采而发展起来的。

师(评价后提出)除了铁路、工矿企业外,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还受哪些经济事物的影响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还有港口、城市、商品、农业基地等经济事物。

师(继续提出问题)这些经济事物对城市经济地理区位的影响是否有变化呢?

课件展示:

图片“株洲城市的发展图”

师分析讨论哪一要素的变化对株洲的分布及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

生交通线的变化。

师(评价后指出)这说明城市经济地理区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而改变。

师城市区位除了自然地理区位和经济地理区位外,还有什么样的区位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28活动材料,并讨论一个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区位还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区位,应从自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来分析。

师(承转)掌握了影响城市区位选择的因素,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城镇的空间布局有何特点呢?

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师(精讲总结)城镇空间分布具有以下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在两条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比如两条或多条铁路交会处、铁路干线与公路干线交会处、两条或多条公路交会处,也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旅游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较大的城市

人教版地理教案8

教学目标

熟练掌握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在不类型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这节课我要讲的内容是:“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首先,我们先

来复习一下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活动2【讲授】指向标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一)复习:在一般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二)授课:1、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如何辨别方向(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说明:在一般情况下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为“北方”。

情况1: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时,我们可以按照一般地图辨别方向的方法来辨别方向。即“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情况2当地图上的指向标箭头没有指向正上方时,可以通过两种方法来辨别方向(出示实例,边分析边讲解)

2、例题一(电子白板演示某学校平面图)并向学生说明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确定方向:(1)确定中心地点。

(2)以中心地点为中心画与指向标相对应的十字坐标,按指向标方位标注东西南北。

(3)指出各点与中心点的方向关系

例题二、通过电子白板演示充分说明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标法和旋转地图法

例题三、通过给陌生人指路的事例来加强在指向标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

(三)课堂小结:1、如果指向标箭头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图来辨别方向

2、平移指向标

3、旋转地图法(即把指向标地图转化成一般地图)

地图的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阅读各类地图,知道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会正确的阅读、使用地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对地图产生亲切感,从而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主动地使用地图。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相关知识、方向的辨别。

教学难点:

1、地图上方向的辨别。

2、比例尺大小的辨别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 使用过地图吗?比如你想去动物园参观需要寻找景点,请问你会借助什么工具?想了解世界热点地区的位置,需要参考什么地图?

学生回答:导游图,世界地图等。

用一些生活实例引入新课,让学生感受地图的用途广泛,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承转:那么什么是地图?如何在地图上获取各种信息呢?下面我们就来探讨阅读地图的方法吧!

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1)多媒体出示台湾岛地图出示问题:

比例尺的概念

公式

(2)多媒体展示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三种。

师引导点拨:

强调:比例尺实际上是一个比值,是一个分数。转换时注意单位的统一。1千米=100 000厘米

(3)提问:在台湾地图上,量得高雄到台北两地间的实地距离约为多少千米。

(4)活动:判断比例尺的大小

归纳总结:比例尺是一个分式。分子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

(5)活动:比较北京市地图和中国地图,请问哪一幅地图的比例尺大?哪一幅地图表示的范围大?哪一幅图表示的内容更详细?

归纳总结:地图上所表示的范围愈小,要表示的内容愈详细,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大;反之,选用的比例尺应愈小。

学生回答,联系小学时学过的知识

(1)地图上的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缩小的程度。(2)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练习:巩固三种形式的比例尺可以互相转换。找同学给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种形式的.转换

学生讲解自己量算高雄到台北间的实地距离的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比例尺大小的比较。

引导学生从练习中归纳图幅大小相同的两幅地图,比例尺大小跟表示范围的大小、内容的详细程度有什么关系。

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通过学生的讲解,加深对比例尺的理解,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两地之间距离的方法。

通过习题,让学生会判断比例尺的大小,记住要点。

利用中国地图和北京地图的实例,来归纳。学生记起来更好接受。

承转: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

学会阅读地图

2、地图的方向

第一步:

一般地图,动手指一指

课件展示 :八个方位。

第二步:

指向标地图,动手画一画

师引导点拨:

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其箭头代表正北方向,判断方向时可采用指向标平移法。

归纳总结:

画出指向标的步骤:即在需要判断方向的点中顺指向标画出其正北方向,再分别画出南、东、西三个方向。

第三步:

经纬线地图

课件显示:最简单的经纬网方向的判断

活动:

读图1.26山东省地图,完成问题。

读图1.24,判断怀特霍斯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尼皮贡在温哥华的什么方向?

巩固练习:辨别图中各点间的方向。

拓展提问:当一个人站在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站在北极点上,他的前后左右各是什么方向呢?

倾听学生发言,及时鼓励、评价

学生自学,并结合课件明确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并用手指出任意方向。

通过学生自由发言,熟练掌握一般定向法。

学生进行练习

①指向标方向的判断

②判断敌军指挥部在我军指挥部的什么方向?

转换不同方向的指向标,学生动手画图辨别方向。

讲解: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辨别方向,首先要确定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南纬还是北纬。然后在图上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最后辨别方向。

通过练习,讨论得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无论经线、纬线怎样弯曲,在同一经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南或正北方向;在同一纬线上,任何一点总是位于另一点的正东或正西方向。

结合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找到极点,再辨别方向,组内交流。

本部分重点在于,训练学生在实际生活及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技能

让学生多练习几次,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

这一部分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在学中练,在练中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把利用地球仪辨别方向,和在经纬网地图上辨别方向的方法,结合起来,学会学习方法的迁移。

结合地球仪,直观形象。

学会阅读地图

3、图例

课件显示一些常用图例

讲解:图例是对地图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学生对照课件或课本自学内容

采用学生自学的形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选择适用的地图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

地图的发展

学生自学本部分内容,学会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适用的地图。

课后小结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本节知识网络图

地图是我们日常生活以及学习地理所必需的重要工具。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地图的组成要素,希望大家学以致用。

学生回答本节关键知识点自我检查自己的收获。

完成反馈练习。

让学生对本节课学习内容有个系统了解,养成使用地图的习惯。

板书

第三节 地图的阅读

一、学会阅读地图

1.比例尺

2.方向 一般地图

指向标地图

经纬网地图

3.图例

二、选择适用的地

人教版地理教案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

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

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地理区域的不同划分类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表现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一些高大绵长的山脉往往成为区别地理差异和划分地理区域的自然界线,你能说说我国最典型的事那一条吗?

2、指名交流,及时补充。

3、引导: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我国划分为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提问:你知道我国有哪些类型区域?这些类型区域是根据什么划分的?

(如:温度带是根据气温差异划分的等)

4、揭示课题:综合地理位置、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特点,可以将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二、新课教学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版书)

1、播放(出示)四大地理区域图片

讲述:我国面积辽阔,跨经纬度广,气候类型多,地势高低差异大,根据地理位置、气候特点、人文差异等自然社会条件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请学生读几遍四大区域的名称。

3、播放四大区域不同的自然景观,请同学分辨其所属区域,再说自己家乡属哪个区域,并描述自己家乡的地形,气候特征。21教育网

4、指导学生读四大区域图,说出各区域的位置、范围及主要省、直辖市、自治区。

出示(播放)“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

问:西北地区与青藏地区及北方地区界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比较是否相似?这条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讨论:回答,这条线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基本吻合,其主导因素是夏季风影响。

师:出示(播放)“一月等温线分布图”和“年降水量分布图”

问: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分界线大致与1月那条等温线和多少毫米等等水量线大致一致?这条分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大致与1月0C度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接近,大致与“秦岭淮河”一线相吻合。这条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气候和降水。

师:出示播放我国三级阶梯图片

问:青藏地区与其他三个地理区域大致与那两级阶梯的分界线相吻合?确定这条分界线的主导因素是什么?

生:看图回答,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分界线大致吻合,确定的主导因素是地势和地形。

三、活动与巩固练习

1、讲述:四大地理区域虽然是一种综合的区划,但是,确定某一条界线时考虑的主导因素可能只是一种或两种

2、学生将教材图5.5与5.1对照,依次讨论图5.5中A、B、C三条界线的确定所考虑的主导因素,完成“活动”3、指导学生完成“活动”,让学生归纳四大地理区域在气温、降水、地形方面的突出特点和相互的差异。

界线A大致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A考虑的主导因素是降水(水分)

界线B大致与1月1℃等温线的分布最接近

界线B大致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最接近

确定界线B考虑的主导因素是气温和降水(热量和水分)

界线C与地势的第一阶梯的边界线基本吻合

确定界线C考虑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4、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地4页

四、师课堂评价、小结:

师:四大地理区域是体现我国宏观地理差异的一级区划,每个大的地理区域范围都很大,所以,其内部的地理差异仍然明显,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地区。例如:北方地区还可以划分为东北地区、华北地区、黄土高原等。

生:同桌相互在地图上指出我国四大地理区域。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二)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西北地区

青藏地区

人教版地理教案10

一、能源概述

1、概念:凡是能够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统称为能源。

2、分类:

(1)按形成和来源分类:

①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生物能、水能、风能等。

②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地热、核能。

③来自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而形成的潮汐能。

(2)按利用的技术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被人类利用多年,现在仍大规模使用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

②近若干年才被利用的能源,如核能、地热、海洋能、太阳能、沼气;或过去利用过,现在又有新的利用方式的能源,如风能。

(3)按性质分类:

①可再生能源:使用后仍可更新或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水能、生物能、风能等。

②非可再生能源:是经过地质作用在亿万年中形成的,开采以后,短期内无法恢复的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核能等。

二、矿产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1、存在的问题:滥采、滥用矿产资源,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甚至枯竭,废弃物处理不当,使环境受到污2、解决措施: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勘探,跨区域调配,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开展矿区土地复垦等。

三、世界能源问题

世界能源生产和消费存在地区差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以俄罗斯、中国、美国、加拿大和英国为代表。南半球常规能源丰富的国家主要有南非、澳大利亚等。从总体上来说,发展中国家能源的生产量大于消费量,而发达国家消费量大于生产量,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和不合理性。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目前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以核能为例,美国发电总量,法国能源消费构成中,核能所占比例。我国核工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核电设计建设和运营水平明显提高,核电工业基础已初步形成。目前形成了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和江苏田湾三个核电基地。

世界上能源完全自给的国家为数甚少,主要有俄罗斯、加拿大和英国。中东是世界的石油产区和出口区,主要出口到西欧、美国和日本,其中绕道好望角的海上航线被西方国家称为“海上生命线”。由于石油比煤炭更容易运输,更容易使用,发热量更高,而且基本是无灰燃料,所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中目前是以石油为主,将来还是以石油为主。中国现在是以煤炭为主,将来还是以煤炭为主,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中国煤炭资源分布广,储量大,开采和使用都比较方便。而石油储量有限,除了可作为燃料,更应作为化工原料。

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目前能源消费构成中都是以常规能源为主。但对于中国来说,除了继续保持和发挥煤炭的优势以外,还应大力开发水力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新能源,以能源结构的多样化促进经济的快速、良性发展。

四、关注我国目前的能源问题

近几年我国经济发展很快,20xx年我国成为第二大石油进口国,能源问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我国目前不仅1/3以上的石油消费需要进口,而且由于生产发展对电力的需求过大,导致电力需求出现较大缺口,为弥补电力供给不足,缓解近两年的电荒,各地纷纷增加了发电机组和发电量,增加了对电煤的需求,从而使煤价不断上扬。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发能源、保护资源已成为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

缓解我国能源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必须立足国内,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一要坚决实行“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二要抓紧制定专项规划;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四要加强矿产资源的开发管理;五要大力倡导节约能源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另外,还要积极开展“能源外交”,从多渠道拓展我国的能源供应。

人教版地理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①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范围;高寒气候;农牧业生产特点及成因;能源和矿产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②学会区域空间定位方法以及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学会利用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分析和归纳区域地理特征。培养学生综合思考、综合分析的能力以及语言的概括、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学生通过看图,析图,讨论等方式识记相关结论。

②教师采用图导图讲图练的教法及联系现实热点,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培养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使学生认识到青藏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培养环保意识及渗透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②以“人地关系”作为教学的线索,让学生了解、认识和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人类关系。

六、教学重点:“高”“寒”自然地理特征对自然景观、农牧业及自然资源的影响。

七、教学难点:“高”“寒”环境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八、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九、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图导图讲图练法

十、课时安排:一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课前知识准备:(课前让学生自行复习本课可能用到的高中地理必修3的第一章知识,完成教学案上会做的基础题。)

导入新课:播放李娜的《青藏高原》,营造上课的氛围,铃响后点鼠标引入课题,再点鼠标呈现本课的三个复习目标,继续点鼠标呈现:复习目标1。

1、位置和范围(5分钟)

(屏幕显示)一级阶梯图(标明青藏地区面积)、青藏地区周边省区图,主要山脉图

要求: 学生看图,识别区域及讨论,并回答:

①青藏地区方位,在哪一阶梯,面积?

②周边有哪些省份?

③提问青藏地区的范围是什么?

学生讨论的结论:

然后让学生自画草图,标明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雅鲁藏布江等地理事物,进行巩固。

(承转: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那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是什么呢?)

2、区域地理特征(1分钟)

处理本目标,对中上等学生来说,教师提问学生直接回答就可以了。对落后生则仍需要: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的三级阶梯图,青藏地区与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差异图,青藏地区降水图

提问:

①青藏地区地形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②青藏地区气温与降水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学生回答

(承转:高与寒是青藏地区的明显的区域特征,这一特征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3﹑区域地理特征影响(25分钟)

播放韩红的《天路》视频,学生观看,教师以该视频为主线,不断点停画面,进而引出目标讲解。

呈现本目标的知识结构图并板书,然后依据此结构展开讲解。(见课件)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地形图,冰川景观图,学生看图。

提问:①地势的高低与河流水文、水系特征有何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最后老师三江源头、黄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及流向等,讲清三江源与三江并流的差异。)

②高寒的特征对植被有何影响呢?

点鼠标呈现青藏地区2幅植被景观图,学生看图回答:植被类型有哪些?

③对农业地影响?

点鼠标呈现农作物景观图,分布图,农作物种类图,我国四大牧区图和短片青藏牧区简介,学生看图讨论。

让学生自己设问:农作物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农作物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畜牧业的分布特点是什么?-学生讨论回答

主要牲畜的特性有哪些?-学生讨论回答

④对居民风俗习惯影响?

点鼠标呈现藏民的服饰图,舞蹈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原因

⑤对聚落影响?

点鼠标呈现一住宅景观图,一聚落分布图,学生看图讨论其特点及分析原因。

⑥地形地势对交通建设有何影响?(交通不便)

(屏幕显示链接青藏铁路建设的相关视频、图等资料)

为什么选择青藏铁路线?有那三大难题?为什么现在才建?建设铁路有何意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老师并归纳分析:山区自然条件对陆路建设的影响,如何分析铁路线建设的意义及区位,

教会学生回答此类问题一般性方法

⑦对资源的影响?

(屏幕显示)太阳能灶、地热发电站、雅鲁藏布江拐弯处森林、察尔汗盐湖等图、

旅游风光等图片和介绍。

提问:青藏地区蕴藏着哪些自然资源?为什么这里水能、太阳能、地热能资源丰富?

(生看图回答,并分析原因,提示学生用某些知识)

最后呈现资源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以上主要资源的位置。

高寒畜牧业

十二、课堂:(4分钟)

人教版地理教案12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了解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举例说出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3、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4、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教材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RS、GPS、GIS等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也给地理学科发展带来了一次好的机遇,同时也是高考的必考点,因此应该高度重视该节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技术进行探究的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

1、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新课引入)在区域的研究中不仅有定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定量的研究方法,其中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发展的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地理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板书】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指获取、管理、分析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

2.主要包括:遥感(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

3.应用——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

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获取管理分析应用RSGPSGIS区域地理

自然灾害防御检测国土开发规划

【板书】

二、遥感(RS)

1.概念: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感的关键装置——传感器

⑴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像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⑵工作原理:地面物体的种类、性质、环境条件的不同,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也各不相同。

3.遥感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特点(优点):

①精度高、质量高、效率高,且节省人力、财力。

(讲解)在区域地理研究中,遥感已成为重要的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工作方法经常是从点、线实地观测入手,逐渐过渡到面上的分析研究。运用遥感技术,则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感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过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讲解)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

5、应用范围: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讲解)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感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感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感监测和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情况进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多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感影像图叠加,就可反映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感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感技术也已经在世界上具地位。

阅读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遥感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感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感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范围、速度,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感具有哪些特点?点拨:范围更广、速度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感是人的视力的延伸。

人教版地理教案13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通过图表、对比等方式说明了土地资源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的关系,是为了建立一种评价、利用和保护资源的思维方式。对于我们农业大国来说,更应该做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造福人类;建立和谐的人地关系。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48人,对地理学习有较高兴趣的有10人;对地理知识理解较好的有17人;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不按时完成的有18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1,学生没有远大理想(主观,2,教师基本上是非专业(客观)。

由于初二学生在开始时依然是以形象思维、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所以,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理论联系实际,学习“有用的地理”。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掌握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知识目标)

2,掌握认识资源的过程和方法;(能力目标)

3,理解为什么要珍惜每一寸土地。提高保护和节约自然资源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情感目标)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2,土地资源的利用。

教学难点: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大的原因分析。

教学过程

土地资源

一、人多地少类型齐全

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人三分之一

【教师讲解】并提供以下资料:(1)我国山地占国土总面积的2/3以上,与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巴西、澳大利亚等面积大的国家相比,我国山地比重最大。我国耕地只占土地总面积的1/10,比美国、印度都低。森林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4%,远低世界平均水平。(2)中国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和人均数量(1992年);学生分组讨论下列问题,每个小组选三个问题讨论?然后每个小组出一名同学代表全组发言,全班评议。

问题投影呈现:

平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高原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山地以哪种土地利用类型为主?为什么?

除了上述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以外还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

我国大约有几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已经人工改造利用的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多少(%)?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是哪两种土地利用类型?

哪些属于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又占土地总面积的多少(%)?

难于利用的土地主要有哪些?概括一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

为什么我国土地资源的利用类型多种多样?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学生活动略……

【教师小结】:(媒体呈现)引导生阅读:

(1)由于我国面积辽阔,地形、气候、土壤等条件复杂多样,加上各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生产水平、土地利用方式等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大部分土地经过人工改造利用已成为耕地、草地、林地、建筑用地(占总面积的63.9%)等,适宜开垦利用的土地(约占总面积的17%),但也还有相当一部分土地至今未能利用,仍为戈壁、荒漠、高寒石山(约占总面积的19.1%)。

(2)从同学们的概括来看,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是:土地类型多种多样;从表中可以看出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从文字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难利用的土地比重大,改造后可以利用的土地资源不多,即后备土地资源不足。

(3)我国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对发展农业是一种不利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想方设法提高土地利用率;我国山地的比重大,山地一般不利于农耕。利用不当容易引起水土流失,交通运输也比较困难,但林、矿资源丰富;如何合理开发山地,保护耕地,增加林地,是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面临的问题之一;而土地类型多种多样,又为农、林、牧、副、渔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板书】 一、土地资源的特点

1.土地类型多样2.绝对数量大,人均相对数量少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

【承转】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知道了我国土地资源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那么我国的耕地、林地和草地又是如何分布的呢?

二、土地资源的区域差异明显

【教师引导】同学生一起阅读投影的三大林区录相和下面的五幅图:

我国干湿地区图、中国地形图、课本中“草原自东向西的变化”示意图、课本彩图18秦岭—淮河以北的旱田、课本彩图19秦岭—淮河以南的水稻田(同时出示投影片)。

思考以下问题:(投影呈现)

(1)我国的耕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作物的品种上南北方有什么区别?

(2)我国的草原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草原自东向西是如何变化的?

(3)我国的林地在干湿地区的划分上是如何分布的?在地形上又是如何分布的?在林地的品种上有什么区别?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寻找答案。

学生代表发言后,由学生小结:

我国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盆地和低缓的丘陵地区。北方以旱地为主,南方以水田为主。

我国的草地主要分布在北方干旱和半干旱的高原和山地以及青藏高原区。草地的类型与产草量由东向西随着降水量的减少而变化。

林地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交通不变的深山区和边疆地区以及东南部的山地。从录像中可发现:东北林区具有岭阔谷宽、气候冷湿、松林成海;西南林区高山峡谷、气候多样、树种繁多;东南林区低山丘陵、气候湿热、经济林盛。

【转承】 耕地、草地、林地是我们发展农业生产的物质基础。它们都是可以更新的资源,但是利用不当、不注意保护土地资源就不能继续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资源已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下面资料所说:投影呈现,生读

(1)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农业耕种的国家,水土流失已使一部分地区几乎变成不毛之地了。据估计,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50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土壤约50亿吨。仅黄河水系每年流失土壤就达16亿吨之多。如果将这些流失的泥土堆成高宽各1米的堤坝,就可以绕地球20圈以上。

(2)目前,我国沙漠、戈壁及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149.6万平方千米,占到我国国土面积的15.5%,也就是说我国的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超过1/7的土地已沙化。另外,尚有15.8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正在沙化,其中包括393公顷农田和493万公顷草场。据专家估计,目前我国的沙漠正在以每年1560平方千米的速度继续扩大。

(3)我国的草场过度放牧问题十分严重,草场的退化因而也十分严重。据我国北方和青藏高原等10个牧业省区统计,建国后,牧场放养牲畜头数增加了2~3倍,而草场面积却在减少。严重地过度放牧,使我国的草场退化问题十分严重。

(4)我国的森林资源日益减少,从1952年至1985年人口由5.7亿增加到了10.59亿,几乎增加了1倍,而同期我国的森林实际消耗量大约为60~80亿立方米,相当于现有森林都已采伐了一遍。例如,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有成熟的原始森林资源约3.1亿立方米,目前已减少了2/3,有些地区已到了无林开采的地步。

这些问题大都是由于人为原因造成的,(出示投影片:漫画《水土流失》、《小草的哀求》)大家结合漫画说一说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我们自己生活的地区中还有哪些破坏与污染土地资源的现象?还有哪些乱占耕地的现象?请大家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并由学生来概括:

建设侵占土地资源,日益严重的土壤贫瘠化,不断加重的土壤盐渍化,农药和污水的污染等。

【讲授】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有以下几种措施:

(1)由国家制定政策法令,如《土地管理法》、《草原法》、《森林法》等,要求公民遵守国家的法令,违者要追究责任,受到处罚。

(2)做到土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相结合,开荒与植树造林相结合,控制建筑用地。

(3)加强土地资源的建设与保护,在牧区建设人工草场,在风沙危害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等。

【启发】 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有这些措施?这些措施能起到保持土地资源的作用吗?你还有哪些保护土地资源的建议?你能将这些措施的含义概括为一句话吗?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以形成共识。

【教师小结】 土地资源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虽然土地资源是可更新资源,但是它又是有限的资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我国又是一个有12亿的人口的国家,要解决这些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保护有限的土地资源。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法制的国家,以法律为准绳来保护我们的家园是我们共同的心声。

在发展经济建设我们的家园时,一方面应从我国有12亿的人口出发,要做到切实保护耕地,少占耕地,如限制大城市的用地规模,农村建房时应将住宅建在荒坡上,平房应改为楼房以减少占用耕地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在风沙危害比较严重的地区建设防护林体系,为保护草场应建立人工草场。我们还应在“土地日”(6月25日)时积极宣传我们的国策“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和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大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大家回去以后,调查一下我们的社区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存在哪些问题?应该怎样解决更好?

人教版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美国》是七年级地理教科书中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它和第二节《巴西》共同构成了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的教材内容,使学生对西半球两类不同性质的国家的概况有所了解。本节教材的四个部分都围绕美国经济发展展开。本节第一课时分析了美国的人种构成以及美国的农业地区专业化。第二课时则主要认识美国是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深入地分析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条件和带来的问题。

世界高新技术技术产业基地—这部分内容,突出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发达、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高新技术工业在美国工业及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资源消耗大国—在学生了解了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大国同时辩证地让学生看到美国也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源消耗大国和环境污染大国。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两章对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以及东半球的国家和地区的学习后,已经能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简单方法,并且对于世界地图、区域地图和统计图表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所以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读图认识美国的工业分布以及美国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情况。

七年级下半学期,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也有所增强,指导学生通过分析阅读材料和活动中的材料,引导学生认识美国工业的地位和高新技术产业对促进其经济增长的作用。

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时事的关心,开展模拟世界气候峰会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和组织学生就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展开讨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了解美国工业的分布;

2. 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认识美国消耗了全球的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

4.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地图和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读图认识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工业城市;

2. 通过分析材料认识美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理解高新技术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3. 通过分析统计图表认识美国是资源消耗大国和废物排放大国;

4. 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理解美国对保护世界资源和环境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了解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

2. 全面、客观地认识美国的繁荣和发达是建立在大量消耗全球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基础上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2. 了解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资源消耗国和废物排放国

3. 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表述不必详细到将教师、学生的所有对话、活动逐字记录,但是应该把主要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很清楚地再现。)

人教版地理教案15

各位评委: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课题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5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和说板书设计这五部分说课。

说教材:

教材分析:这一节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昼夜交替、地方时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本节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高中地理的奠基,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内容较抽象且难度较大,如何突破难点成了重中之重。

教学目标:学生已习得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根据课程标准要求,设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能解释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及区别。

2. 能根据要求计算地方时、时区和区时。

3. 能运用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解释常见的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观察光照图找出晨昏线的一些特点,学会分析地理事物的规律。

2. 通过自己绘制时区分布图,学会寻找地理现象之间的联系。

3. 通过对比分析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图,找出每幅图的变化,并用自己的话说清三角洲形成的过程,学会从地理图表提取地理信息及描述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虽然几次活动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并不能立竿见影,但我对学生有积极期望,这种期望会产生罗森塔尔效应(借用李家清教授论文里的句子)。故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定为:

通过对眼、手、脑、口的调动,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地方时。

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

由于受年龄、理解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

(1)在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倾角的问题上,较难以理解。(临时改为:对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及正午太阳高度区分不好。以致出错。)

(2)在地方时差的计算中“迟”与“早”的概念容易混淆。

(3)地转偏向力规律——北右南左中,左右难分。

说教法:

教无定法,针对本节内容较抽象的问题,可选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配合传统教学方式,达到激活学生思维的目的。利用探究法、作图法提高兴趣。

说学法:

学会探究、学会联系、学会描述。

说教学程序:

说导入:

以实际生活为例引导学生思考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说重点:

观察法突出重点:通过观察某时刻光照图,让学生自主观察晨昏线的特点: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晨昏线与太阳光线垂直、判断晨线和昏线。

创设情景,利用生活地理激活思维,突出重点:春分日那天,全球昼夜平分,都是6点日出,18点日落。但是,当我在重庆106。5E听到收音机里报出“现在是北京时间6点整”时,并没有看到日出,日出竟然晚点了,同学们能帮我解释一下吗?引导思考地方时与区时的差别。(该创意来自半只烟老师)

说难点:

对比分析法突破难点:区分太阳高度、太阳高度角和正午太阳高度。纠正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的是角度而不是高度或线段。

动手绘图,加深印象,突破难点:绘制世界时区图,取得地方时与区时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空间思维,自主得出计算规律。

辨析法突破难点:地方时东早西晚。平时所说的某某睡得比你早起得比你晚,和我们地理意义上的早晚是有区别的。

说兴趣点:

若时间充足,让学生观察地球仪自转时墨水从北极流下的偏移方向,若时间紧迫,让学生观察视频“厄瓜多尔赤道线上的怪现象”,规律: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培养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在游戏中学:看图找不同,既而描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过程。培养描述地理现象的能力。

课堂的作用除了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外,还应拓展学生思维。故设计如下:重点掌握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时间计算,地转偏向力的规律。请学生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地球不是自东向西而是相反的自西向东自转又会对人们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除了要求简明扼要、美观规范外,还要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故板书设计引入“思维导图”。(此处临时改的,不是很清楚思维导图的具体要求。)

标签:教案地理

地理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