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

鬓上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寓意。

3、学会灵活运用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手段来刻画角色。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会写11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

2、品味课文中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句子,学习作者刻画角色的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与人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做人道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他们呢?是骄傲自大、看不起别人,还是向他人虚心学习,与他人和睦相处?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又会造成哪些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陶罐和铁罐》,看看它们各自的经历会给我们什么启示吧。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重点指导“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等生词的读音。

2、学生自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学习“捧、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动作表演的方法,学习“骄、傲、谦、虚、懦”这些生字时可以运用比较识字法。

比较识字示例:

骄(骄傲)—桥(木桥)—娇(娇气)

傲(傲人)—遨(遨游)

谦(谦虚)—歉(道歉)

虚(虚心)—虎(老虎)—虑(考虑)

懦(懦弱)—儒(儒家)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书写指导:

“骄”左部的“马”最后一笔向右上斜提,右上部的捺要舒展。

“傲”中部的三横间距均匀,最后一横稍长,中间一横最短。

“虚”的长撇要伸长舒展,半包围住下部。

“懦”的右部上窄小下稍宽大。

“弱”要写得紧凑,“弓”稍细长。

“代”斜钩取弯势,斜提略缓。

易错提示:

“尘”的上部中间是竖,不要写成竖钩。

“擦”右下部的“祭”的左上部里面有两点,不要写成“夕”。

“代”右上角的点不要漏写,不要多加一撇写成“伐” 。

(3)归类识字。

部首归类示例:

亻:傲(骄傲)—代(古代)—价(价值)—倒(倒塌)

扌:捧(捧起)—擦(擦洗)—掘(挖掘)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9):写骄傲的铁罐看不起善良的陶罐。第二部分(10~17):写多年以后陶罐被当作文物从废墟里掘出来,铁罐却无影无踪。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脆弱易碎的陶罐多年之后依然保存完好,坚硬的铁罐却早已没了踪影,这是为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思考一下,我们下节课再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骄傲谦虚懦弱古代

价值尘土捧起擦洗

2、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性格和它们最终的结局有什么关系?从中我们又可以学到哪些与人相处的道理?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吧。

二、课文研读,突破重难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说说陶罐和铁罐的性格有什么不同。

明确:陶罐:善良、谦虚、自尊、宽容;铁罐:骄傲、自大。

2、课文是通过什么手段塑造出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的?找出相关语句各举一例进行分析。

明确: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①神态描写:铁罐“傲慢地问”表现出它骄傲、自大的性格;陶罐“谦虚地回答”表现出它谦虚、有礼的性格。

②语言描写:“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表现出铁罐自以为是、蛮横无理的性格;“不敢,铁罐兄弟”表现出陶罐善良、宽容的性格。

3、阅读第1自然段,结合后文说说为什么“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

明确:因为铁罐自认为十分坚硬,所以看不起脆弱易碎的陶罐。

4、阅读第6自然段,说说铁罐说的话有什么作用。

明确:铁罐说陶罐“要不了几天,就会破成碎片”,自己“却永远在这里”,与后文陶罐保存完好,铁罐却无影无踪的结局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讽刺性,为后文作铺垫。

5、第10自然段在结构和内容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表现出时间过去了很久,为下文揭示陶罐和铁罐的.结局作铺垫。

6、多年之后,陶罐和铁罐的结局是什么?

明确:陶罐依然保存完好,被人们挖掘出来,视为珍贵的文物;铁罐却因为长期的氧化反应消失不见了。

7、陶罐被人们掘出来后向人们提出了什么请求?这反映出陶罐的什么品质?

明确:陶罐请求人们把他的兄弟铁罐也掘出来。这反映出陶罐不计前嫌、宽容大度、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8、陶罐易碎,多年之后却依然美观;铁罐坚硬,多年之后却消失不见,这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9、课文运用的最有特色的表现手法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对比的表现手法。体现在陶罐和铁罐的对比,多年之前和多年之后的对比两方面。

三、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1、写近义词。

(1)骄傲——()

(2)奚落——()

(3)轻蔑——()

(4)懦弱——()

2、写反义词。

(1)骄傲——()

(2)轻蔑——()

(3)懦弱——()

明确:

(1)傲慢(2)讥讽(3)轻视(4)软弱

(1)谦虚(2)尊重(3)勇敢

2、总结。

陶罐和铁罐的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我们不应自高自大,看不见自己的短处;也不应该妄自菲薄,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古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他人相处时,我们更要怀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对方的优点,与人友善、和睦相处。

四、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五、板书设计,知识构架

陶罐和铁罐

陶罐:谦虚易碎光洁朴素

铁罐:骄傲坚硬无影无踪

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