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颜面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6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喜爱读诗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㈠猜谜揭题,引入新课

⒈猜谜语

小小一间房,只有一扇窗,唱歌又演戏,天天翻花样。(打一家用电器)板书:电视⒉谈话揭题。

大家每天看电视吗?有一家人也和大家一样,每天看电视。可他们家看电视很奇妙,你想知道吗?那就赶快读一读《看电视》这一课吧!把板书写完整。

㈡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⒈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在学习前先认一下。(这样做对于会认的同学可以建立成功感,激发学习兴趣。对于暂时不会的孩子来说,可促进课上认真学习,同时为了下一节课能赶上也能提前会认,课下还有可能更认真地预习。)

⒉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字连成词。)把有生字的词语多读几遍。

⒊同桌相互检查生字,并交流认字方法。

⒋教师检查。

⑴出示加音节的生字(这步是为正音而设计的`)本课易错的字音有:(全、精等)

⑵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学生如有不懂的词语提出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放到句子中,联系上、下文理解)如:精彩、没完没了(这一步的设计是遵循了识字规律,学生读准字音,感知字形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字意)

⑶出示单个字让学生认记。(对于难理解的字可重点扩二到三个词,以帮助理解字意。)

⒌学写生字“关、完、写”(读字音,分析字形,在田字格中自己练写)

⒍读课文,争当朗读小老师。

㈢练习巩固。

⒈读词语练说话。

全家人

奇妙

精彩

球赛

关掉

没完没了

换频道

球员们

写字

音乐

舞蹈

第二课时

㈠情境导入

⒈边打快板边读这首节奏鲜明的诗歌。

⒉听后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写“全”字。

㈡读文帮老师开火车

⒈爸爸爱看

却换成了

奶奶爱看

却换成了

我们一起为妈妈换成了

⒉学写爸爸的“爸”

㈢重点质疑,讨论解答。

⒈引导生质疑为什么爸爸爱看足球却为妈妈换成戏曲?

为什么奶奶又把她爱看的戏曲换成足球?

我们为什么又提议为妈妈换成音乐舞蹈?

⒉讨论解答。(师小结:我们家看电视真“奇妙”!)学写“家”

⒊谈感受,悟文情。

㈣感情朗读,把你所感受到的,感悟到的用你的朗读表现出来。(举行朗读比赛)(朗读重在感悟,对学生的指导不要拘泥于机械的点拔。)

㈤扩展结束

⒈齐读最后一句,猜猜心中的“秘密”是什么?

㈥布置作业

回去了解一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最爱看什么节目?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针对景物思路严谨地提问方法。

2、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

3、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积累词语和名言警句,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马背上的小学》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采用学到的各种方法。围绕“马背上的小学”写了哪些内容?

2、读课文之后,有什么疑问提出来。

3、小组交流。

能在小组解决的就在小组内解决,不能解决的进行全班交流。注意在学生提问的时候教师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对于那些提问比较有意义的同学进行及时表扬。

4、全班讨论。

5、全班进行朗读,分小组朗读,自己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短文的意思。

1、运用掌握的学习方法再次阅读短文《马背上的小学》。

2、划出你感兴趣的词语。

3、短文有几个自然段?

4、逐段指名读课文,思考每段主要说的是什么?对较难归纳的'自然段,教师加以指导。

分小组朗读。

第二课时

一、畅所欲言。

1.课前搜集民间传说,生动、流利地讲述有关马的成语故事。

2.引导学生介绍、交流自己的搜集方法,掌握一些效率高、简洁明了的学习方式。

3.小组交流。

4.全班围绕“马”这一主题进行成语故事会。

二、初显身手。

1.通过课前预习,你都搜集到哪些有关马的作品?谁愿意展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2.你对其中的哪些作品最感兴趣?为什么?

3.评选最佳小骑手。

第三课时

笔下生花

马曾经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请你选一个题目写一写马。

你收集了那么多有关马的作品,又选出了最喜欢的介绍给大家。现在把“它”写下来吧。

以《枣红马的故事》《马和汽车》《令人叫绝的马术比赛》等为题,也可以自拟题目。

想象作文:马的未来。

1.要写好有关马的作文,你认为需要注意些什么?

2.你打算如何来写这篇作文?

3.小组交流,共同完成写作提纲。

4.全班交流写作提纲。

语文教案 篇3

课题:快乐读书屋九 丑小鸭

教学目标:1.学生自主认识14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积累词语,找出课文中描写丑小鸭和白天鹅的词语。

教学重点:识字教学

教学难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出示手偶:丑小鸭)大家好!我是丑小鸭。(出示手偶:白天鹅)嗨!我是美丽的.白天鹅。你们想知道我是怎么变成白天鹅的吗?

二、初读课文

1、出示阅读提纲,自由读课文

在老师大胆放手引导下,学生用各自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你喜欢怎样读?――小伙伴读,同桌读,小组读,自已读等)

2、汇报读

3、读懂课文,理解感悟

4、学习生字及生字词(辅以游戏进行)

三、理解课文

出示小建议:①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②是从什么地方想到的?能试着有感情地朗读吗?

小组交流,探究

汇报交流

师:丑小鸭心里怎么想?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

四、拓展延伸,走进生活

师:学了《丑小鸭》一课,你有什么感受,想说点什么?

五、聆听歌曲《隐形的翅膀》

六、实践活动

回家后把《丑小鸭》的故事讲给父母或其他人听。

板书设计:丑小鸭——白天鹅

语文教案 篇4

【素质教学目标】

1、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欣赏小说的精妙构思。

2、理解小说中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3、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2、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教学课时】

二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信息。

2、认真阅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熟悉课文情节发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主题思想。

2、了解本文刻画人物性格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法国作家莫泊桑,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19世纪后半期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代表作《羊脂球》、《项链》、《漂亮的朋友》以及本文等。

艺术风格以善于构筑故事情节和设计结局见长,另外用洗练的语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也是他的特长。

二、整体感知,探究问题

1、听课文内容朗读的录音,思考问题:

⑴ 于勒是怎样的一个人?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家。

⑶ 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夫妇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

⑷ 这篇小说揭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如下内容:

⑴ 于勒由一个浪荡子到富人再到一个一贫如洗的穷鬼的人生境遇的转变。

⑵ 菲利普夫妇一家人对于勒由恐怖到希望、福音再到恐怖的态度转变。

⑶ 菲利普小职员身份与拮据的家庭生活的介绍的意义。

⑷ 小说结局的出现的偶然性与必然性。

2、对比手法的应用与体会。

学生要明晰情节的转变,人物态度的转变。

3、学生交流学习的体会,完成下列练习。

体会下列句子中吃的含义。

⑴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一干二净。

⑵ 可别吃得太多,吃多了伤胃。

⑶ 可要多加小心,可别叫这小子又回来吃咱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欣赏小说情节出人意料而情节出人意料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精妙构思美。

2、研讨小说主人公是谁

3、为小说另拟个结局,做口头作文训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莫泊桑小说的特色之一是构思布局别具匠心,故事结局,耐人寻味。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一特色。

学生先复述课文的大意,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

二、研读欣赏

1、选材构思巧。事情平常,人物普通,却能以小见大,以个别见一般。反映社会的人情冷暖,揭露社会的病态现象。

2、情节安排巧。于勒经济地位由穷──富──穷的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他的态度由撵──盼──怕──躲的转变。都由吃牡蛎的联系了起来。

3、巧设悬念。

三、问题研究

谁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学生对于勒、菲利普夫妇、我在文中的作用做逐一判断后,说明自己的看法。

四、拓展延伸

改写文章结尾,进行口头作文训练。

语文教案 篇5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二、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理解并积累 “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尊严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感受写成格言的形式,揭示“尊严”的内在含义。

(三)情感目标: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板书设计

大叔: 善良 朴实 送食物 先吃再干 要求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 骨瘦如柴 脸色苍白 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语文教案 篇6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结构化语文的教案应该怎么写?

结构化语文教案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关注的多半是文本的内容,师生双方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放于文本内容的解读,解读得很细,也抠得很死,但已经很少有人再关注文本的结构了。

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多半都是很在意文本的结构,并舍得花一定的时间去认真分析文本结构的。但如今走进课堂,我们已经很难见到教师带着学生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这样的情形了,取而代之的是,对文本的结构置之不理、不闻不问,做得稍微好一点的也仅仅是“一笔带过”,轻描淡写,并美其名曰“淡化结构”。课堂教学中的“结构缺席”,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一种奇怪的现象。

这种现象,我们不妨称之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去结构化”。

众所周知,文本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文本表达的内容,二是文本表现的形式;而结构就属于文本形式方面的。文本结构是文本思路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文章段落之间和段落内部的组合关系,它包括文中句与句的联系,段与段的关系,整体谋篇布局等。而文本的思路,就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路径、脉络,这个路径、脉络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内容组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从理论上来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也就应该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着手去进行解读,要两手抓,两手硬。甚至,在很多情况下,文本解读还可能就是从结构入手。

结构,文本解读之抓手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有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意思是说,写作文章的人因感情怒放而通过辞章表达出来,而阅读文章的人则是通过辞章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作家写作的过程,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过程;而文本解读的过程,很多情况下则可能是一个由外而内的过程。

准确解析文本的结构,是把握文本脉络的重要手段,更是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人们常说“一线串珠”,而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就是“串珠”的那根“线”,没有了这根“线”,文本的内容就如同一盘散沙,缺少了内在的关联。并且有些文本,只有理顺了结构、理清了思路,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所要表达的内容。

如《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全文采用的是一种很见匠心的“回环”结构:先正面描写左光斗不辞辛劳、为国选才,结果发现史可法,最后则又回到史可法恪尽职守、为国戍边,从侧面来表现左光斗对他的影响。这样的正面实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回环”结构,其目的和作用都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出左光斗的“忠毅”这一主要内容。如果不明结构,就有可能导致学生对课文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篇幅来写史可法不明就里。

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过来同样也作用于内容,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甚至可以借解读结构来带动对文本内容的解读。

再如贾平凹的《秦腔》,这是一篇浑厚深重的文化散文,其中不仅濡染了秦地的民情风俗,而且传神地展现了秦地百姓的精神风骨,而承载着一切的,便是“秦腔”。作品虽写的是秦腔,但其实意在写人,写这里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写人的生命意志和精神面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八百里古风犹存的“空旷平坦、厚重实在”的秦川养育出了“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而“二愣粗犷,朴实豪放”的秦人又养育出了“高亢响亮、沧桑悲凉”的秦腔。——这既是文本本身的思路,也是解读文本的思路。如果我们不梳理文本的结构,不分析文本的行文思路,不把握“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仅仅拎出“秦腔”本身的内容来“精耕细作”,去穷究秦腔是什么,秦腔有什么特点,秦腔是如何形成的,那岂不是将厚重的文化散文当做一般说明文来教了?

文本解读不能“去结构化”。文本解读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其实就是一个“剥笋”的过程,剥去“笋壳”方可见到“笋肉”,而文本的结构就是那“笋壳”。所以,文本的结构和行文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我们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时候甚至还可能是解读文本内容的一把钥匙。

结构,构思匠心之所在

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结构的安排是由思路决定的,而思路又隐含在文本的结构之中,靠结构来体现。所以,文本的结构是文本内容的经纬与网络,承载着服务文本内容、更好地表达内容的重任,有时甚至还是文本的精华和作者的匠心所在。

都说“学以致用”。我个人觉得,从“致用”的角度来看,一些文本巧妙的结构,匠心独运的构思,在某种程度上,比起文本的内容来更具实用价值,从中能学到的东西也可能更多,尤其是对“写”而言。

比如,学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把握小说的具体内容,进而理解小说的主题,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是要学习小说构思的匠心独运,去学习欧·亨利小说独特的、历来为人称道的“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仔细想想却又符合生活实际”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技巧和结尾艺术,因为这对学生记叙文的写作可谓“善莫大焉”。而如果我们教学的目光紧紧盯着小说所叙述的故事,那真可能是“拣了芝麻丢了西瓜”。

不仅欧·亨利如此,很多作家的作品都有结构上让人耳目一新的亮点;也不仅小说、散文等文学类文本如此,即便是一些实用类文本如说明文、议论文等,其结构同样值得我们去揣摩,去体会,去品味。就如读周晓枫的《斑纹》,固然需要理解其细腻精深的思想,品味其生动形象的语言,揣摩其意蕴隽永的语句,但似乎也不能忽视对文本结构的解读。文章由植物、大地、人类的劳动、宇宙,到人类的内心世界,从小到大,由内到外,从具体到抽象,这样的行文思路和结构方式,就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学习苏洵的《六国论》,除了掌握必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词类活用外,我们不妨带着学生在结构上“稍作停留”,去体会文章从“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不同角度去剖析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从而使自己的论述无懈可击的论证结构;学习孙犁的《亡人逸事》,我们除了揣摩细节的感人魅力,更要学习以小见大、镜头剪辑的结构方式,以及文章起于“笑”又终于“笑”的精巧构思。

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对于学生而言,有些文章的结构和构思可能更为“实用”,并且有可能还是“受用终生”的。

我们都知道:内容,解决的仅仅是“言之有物”的问题;主题,解决的也仅仅是“言之有理”的问题;而唯有结构,则能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这三者的有机组合,才能称之为“文章”,语文课堂教学亦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一旦“去结构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有可能陷于“无序”的泥淖。

结构,教学思路之依托

语文课堂教学有两套结构需要处理,一是文本本身的结构和思路,二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二者密切相关。进行课堂教学时,我们既不可能一味机械刻板地严格按照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教学,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而另起炉灶。所以,教学的结构和思路要根据文本的结构和思路进行重构。于是,文本结构便成了教学思路的基础。

在课堂教学中,若能将文本的内在结构进行适度整合,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不仅能凸显文本的主体,也能使课堂变得疏密有致,前后勾连。所以,在解读文本时,不妨适当关注文本的结构和思路,将文本的结构进行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使之成为教学的思路和结构。

比如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内容纷繁、叙议交织,作者的悲愤之情是构成文章的主线。解读文本的结构,就是要理清“悲”和“愤”两条感情线,以及由这两条线而带出的相关记叙内容。但如果仅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思路,那未免头绪太多且相互纠缠,有可能会导致教学过程不断“回头”,重复的几率极高。为此,就必须根据文本结构对文本内容进行重组并使之优化。教学时,我们不妨打乱文本原有的结构,将文本七部分的内容整合成“叙”“议”两大块,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结构和思路:以“叙”为纲牵带出“刘和珍其人”和“刘和珍其事”两个方面;以“议”为纲牵带出“其他人对‘三一八’事件的反应”以及“作者的态度”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处理,教学结构合理清晰,教学思路顺畅,教学也更为便捷。

思路要整合,结构要优化。再如上面所说的贾平凹的《秦腔》,如果能够清晰地把握住了文本的行文思路和内在结构,明确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方人养育一方文化”的“秦地”“秦人”“秦腔”这三者之间的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也就能够迅速梳理并整合出“秦地——秦人——秦腔”的“教学链”。

结构为“纲”,内容是“目”;唯有“纲举”,才能“目张”。一篇文章如果思路不清、结构紊乱,内容即使再丰富,也会让人不知所云;同样的,如果我们课堂教学的结构不严密、思路不清晰,那么教学的内容也必然会是“东一榔头西一棒”。

综上,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避免“去结构化”的怪象。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味地重内容、轻结构。在梳理、解读文本内容的同时,需要我们认真解读文本的结构,梳理文本的思路,借此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容,更有效地展开教学。冷落了文本的思路和结构,文本内容的解读就有可能是东鳞西爪,缺乏整体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妨适当揣摩一下文本的思路和结构,不妨带着学生来划分一下文本的段落层次,因为文本就是内容和形式二者的有机统一。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