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怎样“磨”课?

怎样“磨”课?

南鸢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怎样“磨”课?

怎样“磨”课?——摘录“群体实践智慧的教研及个体自主建构的“磨”课”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俆子煜2009.4.于台州“提升幼教教研指导力专题研讨会”上的报告

一、为什么“磨”课?磨课指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改进。磨课是一个过程。    “磨”课的主要目的不是仅仅为了上好一堂课,在于“磨”出一堂 “样板课”,而是让教师经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从“磨”中自我学习、自我感悟、自我建构。“磨”课是为了使教师在预设和应对“活”的教学活动中变得更聪明,更胸有成竹。提出“磨”课这一命题,是为了让我们在关注教研活动的同时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是为了把群体实践智慧与个人经验提升有机结合起来,是为了把教研活动质量与教学活动质量有机结合起来。 二、“磨”课思路(一)可以问题带思路,从教学设计的各个方面不断向自己提出质疑——以永不满足的心态对待教学问题。(自己提出的教学问题)1、活动名称确切吗?2、教学目标恰当吗?3、教学资源充分吗?4、教学环节合理吗?5、教学过程流畅吗?6、教学效果理想吗?(二)可以问题带思路,从自身教学行为的各个方面向自己提出质疑。1  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来提问   (1)目标制订的理念高地在哪里?   (2)知道教育活动中让孩子学会什么吗?(3)为落实目标在活动中做了些什么?(4)在教学活动中还可以整合哪些目标?2  从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来提问   (1)教学内容是否与目标匹配,能保证完成目标?(2)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   (3)教育(学习)方法是否让幼儿感兴趣、易接受?(4)内容与方法是否能促进幼儿发展?3 从教学环境的创设来提问(1)材料、工具等准备是否符合幼儿的需要?   (2)是否安全——无毒、无害?   (3)是否考虑每个孩子的认知差异?(4)是否考虑环境对幼儿影响的整体性?4  从幼儿学习问题的提出来提问(1)教育过程中开放性问题提得合适吗?   (2)幼儿主动提问、独立思考、学习和研究的时间有多少?(3)是否合理使用了各种问题方式(疑问、跟问、追问……)?   (4)是否利用启发式问题,帮助幼儿答疑解难?5  从师生互动的质量来提问(1)对幼儿肯定、赞许了什么?用哪些方式方法,效果如何?(2)是否正确引导幼儿的学习思路、语言、行为?(3)是否抓准幼儿生成的问题并及时回应,回应的策略是什么?(4)与个别幼儿互动时是否照顾到全体幼儿?6 从教学过程的组织来提问(1)是否把握好教育活动的节奏(张弛有道)?(2)对幼儿生成的问题是否作出合理判断(对落实目标的价值)?   (3)是否把握好动静结合、“收”“放”交替等教学组织方式?   (4)是否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合理安排教学时间?(三)可以问题带思路,从教学设计的某个方面不断向自己提出问题。这个方面往往是自己教学中的弱项。如:以唤醒,梳理、整合,提升为线索的教学问题设计。1、引入阶段的提问:问题能否引起幼儿学习兴趣,有效导入正题?2、“唤醒”阶段的提问:是否引导幼儿积极回忆生活经验?3、梳理、整合阶段的提问:是否能引导幼儿将散点式认知向结构性认知发展?4、提升阶段的提问:是否抓住教学契机将教学问题引向高一个层次?二、“磨”课的重点是什么? 磨课的重点是“磨”教学活动的全程设计。教学活动的全程设计怎么“磨”? (一)三个条件:1 无论教学活动组织得怎样成功,都要永不满足——有自我建构的意识和心理需求2 努力寻找改进教学活动的主线(专题、主要话题)——有自我建构的目标3 反复对话与实践——有自我建构的行动(教研组里敞开自我,认真倾听与积极回应;日常教学中调动大脑一切资源,在能力极限边缘思考、改进)(二)四种考虑:1 理清教学要点      这一教学环节想带给幼儿什么?想让幼儿做什么? 2 作出教学判断      幼儿可能出现什么情况?正常的、偏差的、边缘的3 设计教学指导语      针对上述各种情况怎么提问?指导?提示?……4 估计幼儿可能的行为和自己的对策      期望的效果会是什么?自己怎么回应?      可能的效果会是什么?自己怎么回应?      将会出现什么问题?自己怎么回应?

如:[案例]  罐子里的声音是怎么“磨”的? 教学活动“罐子里的声音”分成“发现声音”“辨别声音”“ 制造声音”等三个教学环节。让我们看看怎样从“教学要点”“教学判断”“针对教学判断设计的教学指导语”“幼儿可能的回答及教师的对策” 等四个方面来“磨”课的。一、发现声音 教学要点:引导幼儿通过尝试、探索(摇一摇、听一听)发现有的罐子能发出声音,有的罐子不能发出声音。(这个教学环节,有几个罐子里是空的) 教学判断:•有的幼儿可能摇一摇就放下,没有倾听(教师提醒幼儿多摇一摇、仔细听一听)•有的幼儿可能把注意力放在能发出声音的罐子上——反复摇了,而忽视了没有声音的罐子——摇一摇就放下了,有的幼儿可能摇了一、两个就回到老师身边急于告诉老师了(教师提醒幼儿多摇几个,你就会有不同的发现)

 针对上述判断设计的教学指导语:小朋友,那里有很多罐子,请你们去摇一摇、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你们发现了什么?请注意,要多摇、多听几个才能有不同的发现。  幼儿可能的回答及教师的对策(幼儿摇摇、听听后)——期望的回答:“我发现有的罐子里有声音,有的罐子里没有声音”    教师立即回应:“对,你的发现正确,真好!”“谁有同样的发现?”——可能的回答:“我发现罐子里有咚咚咚(或沙沙沙)的的声音”    教师应当回应“哦,你发现有的罐子里有声音,很好。除了有声音的罐子,你还有什么发现”(教师不能回音“很好!你还发现了什么声音?”以免被孩子牵着鼻子走。忘记了这是一个导入性的问题。导入的任务仅仅是罐子里有和没有声音)——有个别幼儿想回答但呆住了,一时说不出话。    教师可以缓解他的紧张状态,说:“不要紧,你再去摇摇、听听好吗?”二、辨别声音 教学要点:再次引导幼儿尝试、探索(摇一摇、听一听)知道罐子里发出的声音有的相同,有的不同。分辨各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说一说: “ 我听到罐子里发出沙沙的声音,它是米粒发出的声音。”(在此之前,教师已将空的罐子装入米粒等) 教学判断:•有的幼儿说对了,而且说得比较完整、流畅(教师立即表扬,也可以重复:哦,某某孩子听到的是米粒发出的沙沙的声音。)•有的幼儿说对了,但说得不完整或不流畅(教师在表扬他说对的同时,可以提供语言“脚手架”,帮助他组织语言,如 “ 哦,请你再说一遍,你听到的是 …… 发出的……的声音。”)•有的幼儿没有说对。(教师可以让他们再摇摇,摇给大家听,然后问:和他相同声音的小朋友有没有?好,你们一起摇摇,说说它们都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幼儿打开罐盖看看是不是米粒。让说错的幼儿再摇摇、听听)•当第一次听、辩、验证后,教师第二次问另外一种声音时,需要放大问题的思维空间,让幼儿迈向一个新的发展台阶。 针对上述判断设计的教学指导语:老师再请小朋友去摇一摇、听一听,然后告诉老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这声音是什么东西发出来的?现在,小朋友只要拿一个罐子去摇、去听就行了。有了发现后马上坐到位子上来轻轻的告诉老师。 幼儿可能的回答及教师的对策   (幼儿摇摇、听听后)—— 期望的回答:“我发现罐子里是米粒发出的声音”(罐子里确是米粒)    教师立即回音:听得真仔细,还有谁和他的声音一样?站到老师面前来。好,请你们打开相互看看,证明一下。(如有的幼儿打开罐子里面不是米粒,教师要他再合上罐子摇摇、听听,并与米粒发出的声音比较比较)—— 可能的回答:“我发现罐子里是米粒发出的声音”(罐子里不是米粒)    教师可以有三种回音。    第一种:“哦,是米粒吗?打开看看。”通过验证让幼儿知道错了。再让他合上听听。    第二种:“ 哦,是米粒吗 ?请你摇给小朋友、听听。请小朋友说说。”让小朋友来纠正。    第三种:“哦 ,是米粒吗?请你再摇摇,摇给大家听,然后问:和他相同声音的小朋友有没有? 好,你们一起摇摇,说说它们都是什么发出的声音?然后让幼儿打开罐盖看看是不是米粒。让说错的幼儿再摇摇、听听)三、“制造”声音(教师提供空罐子) 教学要点: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实践(装一装、听一听、辨一辨 ) 和相互猜测罐子里装的什么? 强化先前的听、辨经验并用“制造”的声音合着音乐节奏欢快地舞蹈。 教学判断•这既是幼儿在先前紧张学习之后的 “放松运动”,又是再一次听、辨声音的机会。•教师需要选择播放节奏鲜明、欢快的儿童音乐。•此时,绝大部分幼儿都会猜对,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他们自由猜测。为增加幼幼儿的学机会、巩固听、辨声音的经验,教师应该鼓励幼儿相互猜测,自主验证并引导幼儿一边摇出罐子里的声音,一边跟上音乐节奏。•少数幼儿没有进入角色的,教师要以自己欢快的情绪去带动。•个别幼儿仍然没有猜对,教师可以暂时放一放,等活动结束后再个别辅导,而不要干扰音乐带来的欢快气氛。 针对上述判断设计的教学指导语:孩子们,这里有许多空罐子,请你们每人拿一个,打开盖子,小心地装进你喜欢的“声音”,然后牢牢地合上盖子,在好朋友面前摇一摇、请他听一听,猜猜一猜,也可以相互交换着猜,看谁都猜对了。(过一会儿,音乐声起)好,现在我们拿着罐子宝宝一起跳个舞好吗? 幼儿可能的行为及教师的对策——期望的行为:每个幼儿挑选一样东西(米粒、木珠或豆子)装进罐子,盖上盖子后边摇边相互猜。    教师一一巡视并参与猜声音游戏。表扬猜对的幼儿;提醒幼儿边摇边检查罐盖是否盖紧;也可以自己装一个“声音”给幼儿猜,使师生打成一片。——可能的行为:个别幼儿没有猜对。教师要耐心鼓励他们仔细听、反复听。音乐声起后,有些幼儿摇的节奏与音乐节奏不合,有些幼儿没有进入角色,教师可以拿起罐子走到他们面前与他们一起摇并用嘴发出装入的声音(如沙沙沙……),引导幼儿进入角色,跟对节拍。四、拓展学习活动结束,教师最后可以说:“ 小朋友,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声音,老师希望你们多听听、多辨辨,让小耳朵更灵敏!”

优秀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之所以有效,是自主建构过程中长期经验的积淀。这种积淀——首先,需要教师自身对教学活动的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直到通透理解,这种理解既需要教学活动前的深入思考,又需要教学活动后的锲而不舍;其次,需要教师主动向同行开放自我,争取同行的介入与对话,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和建议,并将之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再次,需要历练——抓住不放、反复反复、专心一意,借助大脑积累的资源,在能力极限边缘思考。

 

标签:怎样

怎样“磨”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