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罪念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泰州市海军小学2012年暑假校本培训内容何志平本培训内容是根据区优质化过程专家组专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华东师大吴志宏教授的讲座《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整理而来,并适当加入一些自己学习的感想和体会。一、为什么要讨论这个话题?其实这样的话题,我们并不陌生,那些高调的话我们就不讲了。如果从我们是个教师这个角度看,我们要回顾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我们要了解和理解什么孩子适合什么教育,并尽自己的能力去做好;如果从一个家长的角度看,我们很多的老师现在还在经历着对子女的教育引导,我觉得我们更应该为自己的孩子找到适合的教育,并做好。吴教授首先给我们分析了两个教育命题:一是提供适合于每个孩子的教育,二是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他问这两个教育命题,你赞成哪个?其实答案我们都知道,但要做到是很不容易的。吴教授说,“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是统一的教育,实际上细细想来,这样的教育不可能存在的;而“为每个提供孩子适合的教师”是一种差异的教育,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因材施教”,它更合乎教育的规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明确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33年从事儿童教育和研究的经历,尤其是做了23年父亲之后,我发现,仅靠某一种具体方法的教育注定要失败的,因为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没有任何一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因此,我们今天交流和讨论这个话题是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无论我们是为人师,还是为人父母,都要为孩子找到适合他的教育。二、“适合的教育”的理论依据这个理论依据我们简单了解一下,那就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1983年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他说,人类的智力是多元的,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可以表现在各个活动领域。他一共列举了八大智能。1.语言智能:作家、诗人、演说家2.数理逻辑智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这两个智能是中国社会比较关注的,因为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我们也不得不认真关注。这两个智能也是和我们的语数英学科联系比较密切。3.音乐智能:作曲家、指挥家、演奏家、歌唱家4.空间智能(形象思维好,善于形象思维):画家、雕塑家、建筑师5.身体运动智能:舞蹈演员、运动员、手工艺匠对于这个智能,我们容易陷入“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认识误区。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身边的那些体育好的学生,他们的头脑是相当发达的。你比如姚明,无论是打球还是如今的经商,都是非常出色的。比如说我们班的唐亚庆,除了数学较好外,语文、英语确实不好,我们也表示出较多的担心,但他的身体运动智能很发达。那次高港台的张文进记者就对唐亚庆特别感兴趣,为什么呢?因为张记者说他自己小时候就是唐亚庆这样的人。他如今应该是比较有成绩,我们也应该相信唐亚庆将来也会有他的出息。6.人际交往智能: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这个智能是我们成为优秀教师或优秀班主任的必备素质。7.自我认识智能:哲学家、心理学家、作家  宗教人士8.自然智能:动物学家、植物学家。(喜欢去探究大自然)其实这个“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很多人之前都听说过,但在我们很多老师和家长的思想意识中,并不是害怕孩子缺少哪块智能,而是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把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看得过重,这两个智能不好的孩子就不行了。我记得美国的阿姆斯特朗通过长期的研究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天生的所谓“学业残疾人”,成千上万的孩子在校园失败,被视为“差生”、“学习困难户”或“学业残疾人”,实际上不是因为他们的天分不够,而是因为学校教育不能适应他们的聪明类型与学习方式的差异。我们只重视语言和逻辑数理天赋,忽视了其他天赋。回顾历史,许多改变我们生活的杰出人物都在学校饱受煎熬。爱因斯坦八九岁还学不会识字,老师指责雕塑家罗丹是“全校最差的学生”,父母认为尼采的脑子有问题,丘吉尔怎么也学不好数学,作曲家帕格尼尼考试总不及格……其实,这是我们老师的自我心态在作怪,也是我们的专业素养在作怪。就像周彬教师讲的那样,我们大多是语数英老师,我们当然希望我们的学生在前两个智能方面更加突出一点,我们的体育老师当然希望学生的体育好,音乐老师希望孩子唱得好、跳得好,美术老师希望学生画出出色的作品,而少先队辅导员老师希望孩子善于交流、勇于表现……因为学生的成绩也就是老师的成绩。以我个人的观点来看,这些不是我们教师的错,但我们至少应该知道,如果这个孩子在某个智能方面比较突出的话,哪怕你不希望、不能培养,但不要去打压他。举个例子,曹老师的篮球训练,从他的角度看,他要挖掘孩子们的身体运动智能,而我这个数学老师却是希望这些学生在数理逻辑智能方面再有所提升,于是,有时候就不能相互协调好。实际上,此时我这个数学老师应该多多让步,因为这些孩子他们的体育运动智能更为突出些,而且他们还是比较感兴趣的。而且有时候,各种智能的培养是互补的。前段时间我在网上看到福建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论马刺的夺冠之路》,我想这样的题目也许会给我们更多的思考。三、“适合的教育” 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其实听专家讲座首先就是洗脑,那比读书来得更快些。那天我听吴教授的讲座,就不由自主得想到我们李校长平时跟我们讲的那些,因此我们要学习,你学了才有感悟,对你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才能有一些反思。当你产生很多纠结的时候,说明你在思考了。前段时间,我因为读一本名叫《谁绑架了中国父母》的书,结实了书的作者孙生龙。6月22日晚上,我在刁铺聆听了孙老师的演讲,他虽然是谈家庭教育,但很多的教育观念让我很有触动,也激发了我不断进行思考。好,言归正传。吴教授在这一部分,联系我们如今的教育现状谈了这样几点:一是“超前的”未必是“适合的”。有这样一句话,我们都知道:不要让小孩输在起跑线上?但网上好像是指名说的',现在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都累死在起跑线上。我们小孩几岁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什么都想让孩子学,这个观点不错,慢慢确立孩子的兴趣,但专家提醒我们,什么可以提前学,什么不可以提前学要明白。比如音乐,它就适合早期教育,因为音乐还是遗传影响大的。吴教授举了两个例子:(1)双胞胎学爬楼梯:一个在48周学,用了6个星期学会了;而另一个在53周,只用了2个星期就学会了,并且一段时间后,动作和协调性都超过第一个小孩。(2)美国一个家长发现3岁女儿会说o,把幼儿园告上法庭,说幼儿园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打赢了官司,法院判决幼儿园教学不当。其实就是表达了一个观点:教育要遵循成熟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吴教授还以数学为例,提出数学不宜过早培养。有些家长,过早让孩子学习认字,学习数学,幼儿园教语文、数学,20以内的加减法,这是害了小孩。千万不要让小孩太早接触数学,有害无益。实际上周彬教授也提到了关于数学的学习,一二年级的数学还是主要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过早让小孩接触数学,一是对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没有好处,还很有可能让孩子感到“数学好难”。每个小孩都是有畏难情绪的,我们也发现到了高年级,数学的两级分化现象还是很严重的,我们数学老师也要研究一下问题主要出在哪。据说上海有一所学校,小学一年级取消数学,二年级开始教,结果发现,二年级用一年的时间也能教会两年的数学知识。像美国比我国的小学数学低两个年级,虽然学的内容不深,但是孩子有兴趣。我国正好相反,孩子越学越难,对数学的兴趣越来越低。当然,这是现状,我们也无可奈何,只是我们尽我们的能力做出一点点努力就够了。但要记住“不要把不适当的超前教育当成先进的理念”。这是吴教授对我们所有老师的提醒吧!二是“全面发展”未必要“卓越发展”。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感到很熟悉,后来仔细一想,这句话我们李校长跟我们提过好多次了。在这里,吴教授重点跟我们交流了“扬长还是补短”的话题。作为教师,我们的精力究竟是放在“扬长”上还是“补短”上?(组织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狮子办起了一个森林学校,当起了校长。狮子校长想培养一批全面发展的学生,于是老虎、鸭子、兔子、老鹰等动物进了森林学校,他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更加出色。可是后来,动物们纷纷退学,因为,老虎参加“素食课”上得没了精神,鸭子上跑步课跑得丢了自信,兔子上游泳课差点被淹死,而老鹰上爬树课,被要求只能爬上树,不能飞上树……这是个笑话,也有些夸张,但意味深长。扬长还是补短,我觉得两个都重要,但优先考虑谁的问题是很关键的。首先我们要知道学生的“长”意味着什么?这里我想简单发挥一下:上学期,我们开展了让家长写出自己孩子的十大优点,如果我们也开展一次,让老师写出每个学生的一个特长,你会做到如何?吴教授说,“长”是孩子走上社会的立足之本和成才之本。应该是扬长基础上的补短,补短不能以牺牲长为代价!如果短补上了,而长没了,这样的补短就是适得其反。最要不得的是恶补,造成没有特长,短也没有补起来,最后平平庸庸。因此,我们作为老师,要发现并记住每一个孩子的“长”,我们可以对照“多元智能”,给我们的学生作一个梳理。别因为补差让这个孩子完全没了自信。举个例子,我们把学生留下来补差,特别是喊到办公室补差,此时我们就要从补差结果来看这个过程,我们要思考我的这种补差行为有作用吗?对学生有没有积极的意义?有没有不利的影响?做老师的,也许我们很多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做,这很正常,但我们做每件事的时候多想想,给自己的教育留点余地。吴教授提到姚明,他说姚明提到母校,只提小学,不提中学。中学时为了训练,经常耽误课程,尤其是数学。而刘翔在中学的经历正好相反,以体育特长招收,感谢学校。我记得我有一次情绪很激动的和李校长在QQ上聊到学校的教育,我很关注学生以后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后劲,我问他,学生在初中或者高中、大学得到了发展,他会感谢你小学吗?从姚明的例子上,我也深深的反省,中考或者高考,一个我校毕业的学生考得好,外界也许不会把功劳记在你小学身上,但那只是局外人的眼光,要看学生自己,看学生家长。我们一次在一个学生过十岁的时候遇到了“谢志恒”的家长,其实我们都不认识他,但他主动和我们打招呼,并跟校长说,孩子考上南京大学,最感谢的是海军小学。但是我们的教育现状对“补短”很重视,对“扬长”却往往看不到。举个例子,学校以前开设兴趣小组的时候,有段时间曾开设过作文、趣味数学、阅读等项目,我们很多家长提出的都是,我家孩子作文不好,所以上个作文兴趣小组;数学不好,上个数学兴趣小组;不喜欢读书,让他参加阅读小组……如此种种,结果如何可想而知。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仅仅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更重要的是,让每一个孩子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适合的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发展的选择权,让他们各得其所、各展其长,每个人的优势得到充分发展。适合的教育就是让姚明成为姚明,让郭晶晶成为郭晶晶的教育。糟糕的教育就是让姚明去跳水,让郭晶晶去打篮球的教育。吴教授举了一个案例:夜深人静,一个高中毕业班教室,每个课桌上堆满了教材和辅导材料,一位同学正在伏案苦读,教室的前面用大大的字写着“生时何必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看到这,我们的心里都是酸酸的,就像北京市原教委主任陶西平说得那样:难道教育就是把幸福交付未来,把痛苦留在现在吗?  三是“告诫”未必是最好的教育方式现在的老师都知道一味的批评不好,于是对学生的语言最多的是告诫。告诫的结果让孩子失去信心。告诫未必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期盼才有促进发展的力量。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九任校长刘彭芝说,教育中有一种魔术,他能移山填海,能使梦想成真,这个魔术就是相信自己。比如我们的数学教学,从低年级开始,你写出答案,不行,得说理;你知道结果,不行,要看你的过程。一步一步,我们让我们的孩子真实地感受到了“数学真难”,对数学学习的信心越来越不足。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很多时候,我们真的不知该怎么办?比如,我们刚刚毕业的徐明慧同学,这个孩子很自信,对自己的能力相当看得起,但一提到数学,整个人便矮了一截,也许她就是缺少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我们需要的是期盼。最能说明期盼重大作用的事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这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设计完成的。罗森塔尔在1966年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研究变态心理学的人,可能为研究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把研究结果“污染”了。他设计了一些实验,试图证明实验者的偏见会影响研究结果。其中有一项实验是这样按排的:他让大学生用两组大白鼠做实验,主持实验的人告诉大学生们说,这两种大白鼠品种不一样,一组是十分聪明的,另一组特别笨。事实上这两组大白鼠没有什麽差别,而大学生们都相信,实验结果肯定是不一样的。学生们让这两组大白鼠学习走迷宫,看看哪一组学得快。结果他们发现,“聪明”的那一组大白鼠比“笨”的那一组学得快,它们能够先走出迷宫并找到食物。罗森塔尔对这种果怎样解释呢?他推测说,这有能是由于实验者对“聪明”的动物和蔼友好,对待“笨”的动物粗暴而造成的。     于是罗森塔尔教授得到了启发,他想这种效应能不能也发生在人的身上呢?罗森塔尔及其同事来到了一所普通中学,要求教师们对他们所教的小学生进行智力测验。他们告诉教师们说,班上有些学生属于大器晚成者,并把这些学生的名字念给老师听。罗森塔尔认为,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可望得到改善。自从罗森塔尔宣布大器晚成者的名单之后,罗森塔尔就再也没有和这些学生接触过,老师们也再没有提起过这件事。事实上所有大器晚成者的名单,是从一个班级的学生中随机挑选出来的,他们与班上其他学生没有显著不同。可是当学期之末,再次对这些学生进行智力测验时,他们的成绩显著优于第一次测得的结果。这种结局是怎样造成的呢?罗森塔尔认为,这可能是因为老师们认为这些晚器大成的学生,开始崭露头角,予以特别照顾和关怀,以致使他们的成绩得以改善。上述情况为什么会发生呢?用心理学的术语来说就是因为人们的头脑中事先就存在着一种定势,定势又作何解释呢?这需要从头说起。定势也可以说是一种心向,是指在对某一刺激发生反应以前,就已经存在的某种意向。比如你听别人说过,张某近来对你很不满意,那么你在遇到他时,即使他没有说一句对你不满的话,你也会体验到一种不自然的感觉。如果你听别人说这个人专会挑别人说话的毛病,那么你在同他讲话时,就不如平时讲话那样流利。这就是因为事先你的脑子里存在着一种趋势,由于这种趋势的存在,使你的反应同平时大不一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期望”这一神奇的魔力在发挥作用。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在人们心中有很高的权威,老师们对他的话都深信不疑,因此对他指出的那几个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望,像对待聪明孩子那样对待他们;而这几个学生也感受到了这种期望,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提高了对自己的要求标准,最终他们真的成为了优秀的学生。 鼓励你的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你的期望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未来。信不信由你。有期盼才有力量,才能促进发展。所以教师要对孩子充满信心,要鼓励他,不要老师告诫他。OCDE委托丹麦理工学员对三大国际学术学业质量评价体系进行研究。研究报告的结论是:更多的学习时间并不带来更好的成绩,更长的时间与学业成绩并没有简单明了的正比关系,而自信心与焦虑水平对学习成绩的影响更大。在刚结束的上海世博会上,教育部前副部长吴启迪对俄罗斯馆印象很深:里面有很多俄罗斯儿童对未来城市规划的设计。。。。四是“标准评价”未必利于发展和成功现在对学生是统一的标准化的评价,当然,评价对于学生学业结果的检查是必要的,学校考试最好的学生未必是成功的学生,考试不成功的未必走上社会不成功。这里,吴教授强调了几点:一.教育需要一定标准,但不能推行标准化。二.最好的教育评价是多元评价,只有多元评价才有利于发展和成功。我们做老师的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学生毕业后,有些学生毕业后对你特别尊敬,但很尊敬老师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那些平时你认为不好的孩子,而那些好孩子长大了并不一定记得你老师,有时见到老师都会有意避开。因此,我们注意到了“被优秀”现象,好孩子你总是给机会他,什么都围绕好孩子展开,第一对别的孩子是不公平的,第二对这个好孩子本身也不利。我们发现调皮的孩子你给点阳光他就灿烂,这是你不太喜欢这样的灿烂。在平时的评价中,我们要给教育留点余地。比如,孔融让梨这个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当你问孩子,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如果孩子说我不让,那你会怎样评价?比如语文中的填空题,天空是(     )。孩子填“灰灰的“。我们老师就会打叉叉,说答案应该是蓝蓝的,可有的孩子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天就不是蓝蓝的。就像我们改试卷时都会规定统一的答案,这样便于阅卷,但有时我们也会错失很多东西。英国“惠灵顿公学”办学目标:办世界一流学校,为学生幸福人生做准备。惠灵顿公学的核心价值追求:(1)发展学生在学术、文化、运动领域以及其他精神领域的所有潜能。(2)培养学生胸怀坦荡、心胸宽广的性格。(3)养成学生独立质疑、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品质。如今我们的教学中,独立质疑的孩子太少了。我为什么看好唐亚庆,因为他是我们班唯一一个敢于质疑的学生。说实话,我本身数学水平有限,加上班上有了一个唐亚庆,学生经常能发现我讲课、讲题当中的错误,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提高。(4)让学生学会尊重周围每个人的不同观点、不同信仰。(5)学会随时随地服务他人、帮助他人。(6)做任何事情保持头脑冷静、目标明确。(7)同学之间相互帮助。(8)学会做与众不同的自己,不做人云亦云的追随者。(9)激起好奇心、求知欲和同情心。(10)通过适当的休息、放松和营养补充来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情感。在评价标准上,我们再谈谈另一个话题:适合男孩的教育是什么?现在我们谈综合评价,教育中男孩是节节败退。吴教授说北京和上海06到09年的高考状元都是女孩。再看看我们身边男孩的现状:活动中几乎看不到什么男生?比如我们学校暑假前参加高港区的写字比赛,我发现参赛选手都是女生。男孩的成绩节节败退,普遍落后。班上的犯错学生、惹事学生大多是男生。女孩特别出色,男孩畏畏缩缩。为防止意外,学校禁止课间跑动,禁止追打赶闹,而体现男孩优势的教育很少。打玻璃球,脏兮兮,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都不太认可,其实在这些游戏中,男孩学会了竞争、学会合作、学会包容,输了不能耍赖。不游戏就没有男孩。不冒险就没有男孩。不表现就没有男孩。不运动就没有男孩。视频:《七分之一节目》拯救男孩孙云晓提出“因性教育“:一是改变对男孩的看法,二是呼唤父教和男教师教育。我们要清醒认识男孩教育的缺陷,但针对如今的教育现状,我们教师和家长不要把男孩暂时的落后当初他的缺点,要看成他的特点。男孩比女孩晚成熟两年。不要把他的特点当成他的缺点。适合的教育,不但要克己(克制和约束自己),也要扬己(表现自己、展示自己)。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提供杨己的机会,规范的遵守重要,杨己也同样重要。三、创造优良的教育环境以提供适合的教育关于如何提供适合的教育,吴教授提出了几点:一是培养富有人性的、卓越的校园文化,让每个孩子都喜欢上学。二是提供多元的课程和活动,让每个孩子都能快乐而自在的成长。三是改进教学方法与内容,让每个孩子都能顺其性、如其量的学习。(一)卓越、人性的校园文化校园文化的好坏主要看三点:1.期望:对孩子的未来有美好期望。2.鼓励:对孩子有成功的提样,并给予鼓励性评价3.培育:对孩子的行为的规范要培育。(二)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基础课、拓展课、研究课多元课程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兴趣及学习基础,选择切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科目。学生在选择过程中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逐步聚焦。国外的学生上大学先选专业,再选学校,而我们是先选学校,再看专业。当然,我们过去实行的多样化的校本课程,目的也在于此,但是为什么效果不行?我认为重要是三点:一是教学条件的制约,二是教师专业的缺乏,三是教育观念的更新不够,当然这是目前教育的现实造成的。(三)“顺其性,如其量”的教学方法“顺其性,如其量”就是靠近学生的发展区,加深一点,达到适合学生的那个量就可以了,不要超过那个量。新课改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两种能力前又增加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因此,我们的课堂要做到“多形式导入”,要能够给学生创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这是导入,关于“提问”,吴教授认为有四个层次:一是认知记忆型地提问。如作者是谁,某个历史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他回答的是“是什么”,仅仅是帮助学生熟悉课文。二是分析理解型地提问。他回答的是“为什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两类问题从书中都能找到答案。三是想象发散型的提问。会怎么样?会有什么可能?四是评价批判型提问。到了中高年级要多提一些三四类型的问题。目前的现状是90%的问题都是前两类问题,这样的提问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另外,再讲讲“多样的教学形式”看看,学习成效实验结果显示:学习某一内容,两周后还记得多少?    灌输式教学是5%,读读讲讲是10%,试听是20%,表演是30%,讨论是50%,动手实践是75%,教别人90%。这是科学的研究结果,就我们的数学课堂来说,可能用的比较多的是老师讲、或读读讲讲,最多是讨论交流一下,而讨论也是在公开课上过过场而已。特别对于数学实践活动课,我们总是跳过去不讲。当然,道理我们都知道,可一旦落实到教学中还是很不容易的。(就本班师友合作教学的探讨)最后,吴教授谈到我们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录音70分钟35秒—79:40)好的课堂什么样?好的课堂不是教师个人的舞台,好的课堂要老师教得生动,学生学得兴趣,方法多样化,体现合作探究,别让以前的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吴教授提出,要想给学生适合的教育,首先想想适合你的教学方法。

为每个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