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语文新课标的四大板块的双向渗透论文

语文新课标的四大板块的双向渗透论文

盏尽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新课标的四大板块的双向渗透论文

【摘要】: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由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课外语文读本和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构成。倘若各学校师资结构合理,场地设施齐全,教学时间充实,教材建设科学配套,忠实于大纲认真实施,教育质量无疑是可以保证的。

【关键词】:新课标教学必修课双向渗透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由必修教材、选修教材、课外语文读本和社会实践等四大板块构成。四大板块彼此独立,各有其不同的目的要求、内容体系和教育特色,不能互相代替,但又彼此联系,统一于学科教学的总目标之中,倘若各学校师资结构合理,素质全面,场地设施齐全,教学时间充实,教材建设科学配套,忠实于大纲认真实施,教育质量无疑是可以保证的。无奈许多高中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高中学校)由于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实施新方案困难重重、步履维艰。有的非必修课板块创造条件能开设时又受到教学时间不足的限制。这就涉及到如何处理四大板块的关系以适应现有各校条件的现实问题。经过我校一年的实践,我们认为,在四大板块的结合上进行双向渗透,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讨论四大板块有机结合必须注意两个前提。一是以现有教材体系为内容基础,不能另搞一套,使教师无所适从,增加负担;二是不能突破规定的课时限制。鉴于此,我们提出了教学在语文学科内“挖潜”的原则,采用“双向渗透”的方法去寻找四大板块的结合点。所谓双向渗透就是以占主体地位的必修课为中心,以选修课、社会实践、课外活动为外围而形成的双向联系的`教学模式。

以上模式,具体之,包括以下内容:

(一)由任课教师一人独立完成四大板块教学任务。

学期计划应包括所有板块,并将四大部分以必修课的单元为纲对应罗列成表格。

1、必修课的目的要求要详尽,最好分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个方面具体列出。

2、非必修课板块不一定与必修课之各单元一一对应,寻找对应是为了形成有机联系,故填表可根据语文学课的实际教学内容灵活处理,不强求形式的划一。

3、“重点板块”是指根据板块对应情况,确立的实施单元教学的基本板块。若非必修课与必修课在内容上接近,形式上能统一,则必修课为重点,将非必修课的内容和要求渗透进去。若必修课的某些内容和要求通过选修课、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能更好地实施,则应将必修课的内容扩散出来与相应的非必修课结合,统一于相应板块重点实施。这就是所谓“双向渗透”。

4、在“备注”栏应说明该单元四大板块结合所需物质条件和实施的有关其它问题,以增强计划性。

(二)单元备课时,教师应寻找板块之间的“结合点”。

所谓“结合点”即板块之间在目标要求、内容和形式上较一致的部分,也就是有共性的东西。在这些部分组织的一次教育活动可收一箭多雕之效,这样既体现了“有机结合”,又节省时间,并且有现成教材或资料作依据,便于大多数教师操作。 根据以上设想,我校在高中一年级选取部分班级进行了试验,经过书面考试和能力检测,平均成绩提高近十五分,学生技能、能力的发展水平比平行班级显著提高。试验说明,“双向渗透”的有机结合模式是可行的。通过总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要进一步转变教学思想。有的实验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太深,被旧的三中心(教师、教材、课堂)思想束缚了手脚,在教学中放不开,顾虑重重,认为教师对有的不讲,放手让学生学、学生活动不能保证必修课的教学质量,把教学的重心立足于教师对一切过程本身的操纵,忽视目标激励和效果评价。这样做反而增加了教师的负担。所以,要鼓励教师树立现代教学任务观、学生观、教学质量观,树立权变思想,克服因循守旧的心理定势。

第二,在单元备课时要精心设计环节。有的实验教师不妥善处理四大板块的关系,突出了必修课理论知识的尝试和体系,忽略了相应的活动和实践环节,对课外学习也缺乏正确指导,在“精讲”上下功夫不够,使四大板块的整体功效受到损害,甚至形成了延长单元教学时数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潜力和主体性缺乏正确评价。认为增大必修课容量必须增加课时,不完全相信学生(特别是差生)能够在实践中学、活动中学。实际上,经过选拔的高中生虽入学成绩有差异,能力发展不平衡,但一般智力水平并不低,若教师善于指导学法,学生是能够达到要求的。经过调查,高中的差生恰恰是枯燥的课堂学习的差生,同时,又是活动学习、发现学习的优生。

第三,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在“精讲”上下功夫。在实验中,我们要求教师重点高效浓缩式阐述单元知识的结构体系,对教材章节内容进行一定处理,在良好的课前准备性学习的基础上实施“精讲”,尽最大努力让学生较快地领会知识的内在逻辑,通过板块整合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去综合性达成单元目标。但有的教师在操作上犯了两种较典型的错误。一是认为,“精讲”只讲干条条,计重点概念和规律性知识(而这些部分本身并没有讲“精”),对材料删减过多,破坏了知识的系统性;二是为追求速度而在教学思想上违犯启发性原则,采用快速讲述式。使知识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落空,导致舍本求未的不良后果。因此,要提醒教师在遵循教学的规律的基础上求“精”,不能把“精讲”误解为现存结论的传递过程,要重视“精讲”中的能力发展,并把较高层次的目标要求,如理论的深化,知识的运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专业技能的训练通过课前的活动,课后的自学(如读本教材)、社会实践和课外活动去实现。这里所谓课前课后实际上还是在大纲规定的必修课单元课时之内,只不过“课”是指精讲之“课”,它只是必修课单元课时的一部分。

第四,要力求体现非必修课板块的特色。“双向渗透”并非整个学科的内容知识都能在四大板块渗透,都有形式上可以统一的“结合点”,对未包括的教学内容,属必修课的必须讲,属非必修课的也应按有关板块的特点和要求实施之。“双向渗透”强调了统一性,忽视了差异性,所以本土教材的学习和面向中学教育的一些非必修课的语文教学活动,要作出妥善安排,这些教学活动与双向渗透后形成的教育系列相互结合,互相补充才能圆满达成整个语文的教育目标

总之,“双向渗透”的方法在高中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虽然它还处在发展之中。

语文新课标的四大板块的双向渗透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