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迟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伊索寓言》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则寓言故事内容,引导学生赏析理解。领悟寓言中所蕴含的深刻

道理,结合例子,获得效益。

2. 通过对寓言的理解,激发学生对《伊索寓言》的喜爱,培养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谁能用简洁语言说说其中一两则故事的内容?

二.精读课文

《狐狸和葡萄》

1. 指导看插图,抓住文中关键词语体味葡萄的诱人。

2. 一只狐狸看到了,它变得怎样了,又是怎样做的?

“想尽了各种办法”,想象一下,它可能会用什么办法呢?

3. 结果怎样?他是怎样想,怎样做的?

4. 狐狸为什么说葡萄是酸的,不好吃?

5. 齐读第三段,体会寓意。(可用生活中的.事例,加深理解)

《牧童和狼》

1. 默读第1、2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表现?(读后交流)

2. 齐读第1、2段,体会牧童前后“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听后有什

么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类似的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事情吗?

4.读了这则寓言你想对说谎人说些什么?对自己说些什么?

5.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

《蝉和狐狸》

1.学生讨论:“圈套”指什么?本则寓言中指什么?

2.细读第2段,思考:怎样骗的?(划出表现狐狸行骗的词语)

3.默读3、4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蝉?

4.交流:你想对寓言中的蝉说些什么?对那些中了“圈套”的“蝉”说些

什么?

5.齐读第5 段,说说自己对寓言的理解。(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6.对比“狐狸和蝉”与“狐狸和乌鸦”的主人公形象。

三.总结、1.文章结构:先讲故事,再揭示寓意。

2.感受寓言形象,感悟寄托道理,吸取经验教训。

四、作业:自学《我读书我快乐》。

附: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葡萄:诱人。

狐狸:馋得直流口水——吃不到——酸

《牧童和狼》:

狼没来

牧童:大叫(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大笑(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蝉和狐狸》

狐狸:想吃蝉,设圈套

蝉: 善于观察、思考,存有戒心

(聪明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2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把这则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能从中受到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从中获得启示和教益。

教学准备:课外阅读《伊索寓言》,了解《伊索寓言》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谈话揭题

1、 板书“寓言”提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叫寓言吗?课外你们读过或听过《伊索寓言》哪些故事呢?谁能给大家介绍伊索和他的寓言吗?

2、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伊索寓言》里的三个故事。

二、 初读感知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读通课文的句子;

(2)边读边思考:这三则寓言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 检查自读效果:

(1) 出示词语卡片:

狐狸 葡萄 馋得 酸的 惊慌失措 粪便 戒心

a、 指名读、抢读;

b、 指导“馋”、“慌”与“谎”的写法;

(2) 指名读文,注意指出“狐狸”、“葡萄”中的第二个字的读音是轻声,

(3) 联系读文理解“惊慌失措”、“一贯”、“圈套”、“戒心”;

三、 再读复述

1、 自由读文,试着复述这三个故事;

2、 指名读文,复述故事。

四、 作业布置

1、 每字写两遍。

2、 课后继续读这三则故事,用“||”试着给每个故事分段。

3、 课外朗读《伊索寓言》并写下心得体会。

第二课时

一、复习

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其中一则寓言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感悟,理解寓意

(一)《狐狸和葡萄》

1.课文中哪些词语是描写这幅抓插图上的内容的?

2.“他想尽了各种办法去够葡萄”“他”会想哪些办法呢?。

3.用课文里的一个词来说明狐狸想尽办法的结果。此时此刻,狐狸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可他又是怎么说的呢?为什么这样说?

4、齐读最后一句话,这句话在课文中有什么作用?

5.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吗?

师:学习了这则寓言后,你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吗?请把你要说的话写在课文下面吧。

1、学生写话

2、学生交流体会。

一、精读感悟《牧童和狼》、《蝉和狐狸》

(一)学习《牧童和狼》

1、谁能给大家说一说《狼来了》的故事?(指名说)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书《牧童和狼》)。

3、默读这则寓言,思考:牧童两次喊“狼来了”村民们反应有什么不同?牧童看到村民们的'样子他的反应是怎样的?

4、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5、生活中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6、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寓意的理解

(二)学习《蝉和狐狸》

1、自由读文,思考:这则寓言与《狐狸和乌鸦》一文中狐狸所用伎俩有何异同?蝉与乌鸦表现一样吗?为什么它们会有不一样的表现呢?

2、生活中或是电视、其它媒体中听过或看过这样的例子吗?

六、作业布置

1、同学或伙伴之间说说这三则寓言

2、修改读《伊索寓言》心得体会,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3、继续选读《伊过寓言集》。

附:板书设计

12、 伊索寓言

《狐狸和葡萄》狐狸:虚荣,口是心非

《牧童和狼》牧童 :不诚实,罪有应得

《狐狸和蝉》蝉 :善于观察、思考,能识破坏人说好话的欺骗手段,对小人做到“防人之心不可无”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3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3.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学会阅读寓言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伊索寓言,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理解寓言

1.什么是寓言呢?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或教训。

2.揭示课题。

二、认识伊索和伊索寓言的特点

1.简要地介绍伊索。

2.简要地介绍《伊索寓言》。

三、初学《伊索寓言》

1.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读准文中的生字,从文中找出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2.交流三则寓言故事的寓意。

四、精读《伊索寓言》

1.指名读课文,思考:在这三则寓言中,你喜欢或讨厌哪些人物?为什么?

2.交流。

(1)《狐狸和葡萄》中的狐狸:

A.什么是无能为力?

B.哪些语句能说明它无能为力?它可能想了哪些办法?

C.齐读寓意。

(2)《牧童和狼》中的牧童:

A.“一贯”是什么意思?从什么地方能看出他一贯说谎?

B.两次大叫有什么不同?指名朗读。

C.为什么喊破喉咙,也没有人前来帮忙?是不是这些人见死不救?

D.齐读寓意。

(3)《蝉和狐狸》中的蝉:

A.蝉聪明、机智、善于观察,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B.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找出有关句子。

C.我们学过《狐狸和乌鸦》,故事里的乌鸦会受骗,而《蝉和狐狸》里的蝉却没有受骗呢?

3.说说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五、拓展阅读,了解《伊索寓言》的特点

1.结合本课和课前收集到的资料,概括《伊索寓言》的特点。

2.在你读过得伊索寓言中,哪个故事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

3.读故事,补充寓意。(《贼和他的母亲》《大力士神和车夫》《池边的鹿》)

4.再读寓言,体会写法

伊索寓言里有几则故事,请同学们认真读,说说你的发现。

寡妇与母鸡

有个寡妇养着一只母鸡,母鸡每天下一个蛋。她以为多给鸡喂些大麦,就会每天下两个蛋。于是,她就每天这样喂,结果母鸡长得越来越肥,每天连一个蛋也不下了。

这故事说明,有些人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的利益,结果连现有的都失掉了。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

对于许多人来说,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叼着肉的狗

狗叼着肉渡过一条河。他看见水中自己的倒影,还以为是另一条狗叼着一块更大的肉。想到这里,他决定要去抢那块更大的肉。于是,他扑到水中抢那块更大的。结果,他两块肉都没得到,水中那块本来就不存在,原有那块又被河水冲走了。

这故事适用于贪婪的人。

读了这几则故事,你有什么发现?

六、总结

七、布置作业

阅读整本书——《伊索寓言》

板书设计

伊索寓言

狐狸 时机不成熟

牧童 一贯说谎 无人相信

蝉 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4

湖北省枣阳市第一中学 刘保清

一、知识目标

1、研读课文,探讨文章主旨。

2、深入领会作者对寓言新颖独到的见解。

3、认真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语句。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质疑和释疑的能力。

2、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创新阅读的能力。

教学重点

1、理清思路,探讨文章主旨。

2、理解作者对九则寓言阐发的新观点、新看法。

教学难点

1、课文开头三段和结尾一段所含蕴的意思。

2、一些疑难语句的理解。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别具一格的读后感。作者从一般读者读《伊索寓言》所惯常理解的另一面,读出了新意,对原作做出了自己的“别解”。文章的主题较难把握。教学宜从剖解作者对寓言所作的引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对主题可作充分的讨论,切实把握准确文章的写作主旨。在此基础上讨论理解文章的疑难语句。第一课时重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第二课时重点解决疑难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大家以前读过哪些《伊索寓言》故事?(狼和小羊、赫尔墨斯和它的雕像等)这些故事的寓意作者在篇末大多做出了揭示。那么你读了这些故事后,有什么新的理解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学贯中西的钱钟书先生读了《伊索寓言》后,就对原作有了新的看法。他有怎样的看法呢?课文就给出了答案。

二、伊索和作者介绍 (略)

三、研读课文,讨论主题

1、听课文录音,读准字音。

2、学生重点研读课文4——12段,看看作者对九则寓言分别做出了哪些新的理解,在讨论的基础上填出下表。 (表中楷书字为要学生填写的内容)

故事名称故事寓意引申的寓意

蝙蝠的故事讽刺善变者讽刺那些善于用投机方式使用自己的某些资本的人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享乐者挨饿活该影射那些专靠给死人写文章而抬高身价的文人

够和它的影子的故事戒贪得讽刺无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批评、不能知错改错的人

天文家的故事眼睛总朝上必摔跤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

乌鸦的故事伪装者终现本相讽刺那些品质卑下,嫉贤妒能的人

牛跟蛙的故事戒狂妄自大讽刺那些自以为是,嗜痂成癖的人

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戒之在贪讽刺那些嗜财如命,极端吝啬的富人

狐狸和葡萄的故事得不到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影射贪心不足的人和害怕别人分抢应得利益的人

驴子跟狼的故事错行仁义反受其害批评行医者时或草菅人命

总 结:以《伊索寓言》为依托,批判黑暗、荒诞、不公正、无理性的社会现实。

四、讨论作者阐发新义的方法

问: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对原寓意进行阐发新义的?(课后思考和练习一)

主要用三种方法:

引申 改头换面 推演

五、研读课文前三段

1、课文前三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哪一段是中心段?

明确:第2 段是中心段。第一段是比喻,是引出第二段的,第三段是补充说明第二段感想的来历。

2、这三段提出了什么观点?你怎样评价这种观点?

明确:古代好比是人类的小孩子时期,是幼稚的,现代的我们反而年龄长,阅历深,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正因为如此,古代的观点是浅薄的,幼稚的,是须要纠正的。《伊索寓言》就是一本古代的书,里边就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须要加以纠正。

作者打破人们惯常的心理习惯,新颖而看似不无道理。不过我们也只能把它看作是作者的突发奇想而已。人类社会的发展,在科学技术方面确实呈现出线性的、累积式的发展,而在文学艺术、文化思想方面就很难说了。世界上不少民族在文明的早期创造出来的文化艺术,令后人难以企及。这样,把古代比作人类的小孩子时期就说不上是很严谨的'、科学的说法了。据出推论出来的这一观点也只能说是作者的一种谐谑了,目的是顺理成章地生发下文。

六、研读课文最后一段,

讨论:《伊索寓言》真的不宜作现代儿童的读物吗?

明确:不是。①作者认为这部书太纯正了,不能反映出现代社会的复杂与奸诈。②能不能读,怎么读,全看成年人在造成一个什么世界,一个什么社会,给小孩子长大了来过活。

这段话是作者批评、嘲讽现代社会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伊索寓言》早已成了世界名著,无论是儿童抑或是成人,都可以从中得到许多教益。《伊索寓言》中许多故事,正如许多文学名著一样,有着不可限定的丰富的意义指向,作者从中读出如许新意,也正是源于它的这个特色。《伊索寓言》是触发作者产生诸多思考与体验的由头,是作者借以“浇自己之块垒”的酒杯。

七、讨论疑难语句的含义

1、如何理解“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在鸟类里偏要充兽,表示脚踏实地;在兽类里偏要充鸟,表示高超出世。”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讽刺某些见风使舵,总想保持自己身份的投机分子。在上流社会里他装成又穷又硬的平民;可到了平民中间,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屈尊下顾的文化分子,显出自己的高雅以及“平易近人”的风格来。

2、“有些东西最好不要对镜自照”这一句揭示了某些人怎样的劣根性?

指有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听不得别人的批评,不能知错改错。这号人老虎屁股摸不得,你批评他一下,他反而胡闹,反咬你一口。

3、“真的,我们就是下去以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这里,“眼睛向上”是什么意思?

这段话明显是讽刺当时的上层政治。“下去”,指的是下野或者下台,“上”“下”指的是地位的上下,官职的高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就是不甘心真的下野或下台,还是一心向上爬。

4、“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个方法指的是什么方法?

指的是自己被戳到了痛处,就恼羞成怒,撕破脸皮,挖空心思地揭别人的短。

5、“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有钱人往往吝啬,一毛不拔,不肯帮助别人。

6、“诉苦经可以免得旁人来分甜头”,这说明什么样的心理?

一个人得了点好处,总容易引来别人的嫉妒,想要分点甜头。要避免这一点,办法是诉苦经,好让别人心理平衡。

7、为什么说“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

这可能是从医生并不能包治百病,有时候也会无能为力,最后只能眼看着病人死去的角度说的。

八、作业:课外找一两则寓言(如《狐狸与乌鸦》《农夫与蛇》),仿照课文写法重新阐释它的寓意。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5

教学程序:

一.读书啦!

a.自由朗读,圈出生僻的字和有疑问的地方。

b.接龙读,检查读书情况。

二、.解疑

a.要求: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

讨论1:狼来了!狼来了?

b.举手回答关于“笑”的词语。

c.要求: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2:狼来了!狼来了?

三、日积月累

A.描写神态的.词语

惊慌失措目瞪口呆神采飞扬大惊失色眉飞色舞愁眉苦脸呆若木鸡和颜悦色

1.全班齐读。

2.请几位同学上台表演这几个词语所表示的神态。

B.学习如何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

a.请学生表演朗读

b.播放录音,要求学生注意听,抓住精髓

c.再请学生汇报朗读

C.解读全文

D.找出点明中心的句子

1.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用歇后语的形式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开心时刻

要求:绘声绘色讲故事神态表演添精彩

1.请两组同学上台进行角色表演

五、教师总结本堂课之所学

板书

12.伊索寓言

即牧童村民

欺骗相信

真言不信

害人害己

亮点:1.指令明确,利用课件展示指令,简洁明了。

2.师生互动良好,老师积极引导学生,学生积极发言。

建议:1.给更多的学生机会回答问题。

2.课件中的“点名”应为“点明”。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6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自读反馈。

三、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五、书面作业:

完成《练习册》、《语文补充习题》作业。

《伊索寓言》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