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伊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对于历史,历史知识点非常多,死记硬背不仅花费的时间太多,更容易记混记错。要想学好历史,最关键的就是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欢迎参阅呀!

关于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历史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一课考点

重点: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

1、夏是我国历第一个王朝,我国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始于:夏;

2、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我国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重要标志

3、分封制(内容、特点、意义)

特点:周天子是诸侯的共同主子,诸侯是周王的臣属。

意义:加强统治,巩固王权

4、西周宗法制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5、西周的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6、王位世袭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一起,构成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的主体,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课考点

重点: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创建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秦朝是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③皇帝制度的核心内容:皇权至上、皇帝__

(2)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制和地方推行郡县制

①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第一、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第二、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国与家同治)

②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是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郡是秦朝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高一级行政单位。

3、巩固统一的措施:①颁布秦律②统一度量衡、货币和车轨③统一文字

4、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秦朝的影响:①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初步奠定祖国疆域,巩固国家的统一 ③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人民的专制统治,秦朝的__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

(2)对后世的影响: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与完善。

第三课考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两汉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汉承秦制 “中朝”和“外朝”

2、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逐步形成三省六部制

3、我国古代三省六部制的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4、宋朝的政治制度特点:不断削弱和分割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皇权。

5、宋朝的“二府”:中书门下是高行政机构;枢密院是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6、元朝的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综合汉蒙政治制度,加强皇权有新发展

中书省——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高军事机关

元朝时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宣政院;

7、中国省制的开端是:元朝时的行省制度;

元朝行省制度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

郡县制(秦朝)——郡国并行制与州郡县三级制(汉)——州县两级制(隋——宋)——行省制度

8、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

(2)在中央政权中,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严格控制地方政权,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3)地方官吏必须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后听命于中央。

第四课考点

重点: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

1、中国宰相制度的废除是在:明太祖时;

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君主专制强化

2、明朝废除宰相制度后,为了减轻皇帝工作压力增设了:内阁;

3、宰相制与内阁制的区别:

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牢固。

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4、区分明朝内阁制度与西方近代内阁制的本质不同:

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西方近代内阁是政治民主监督机制,有助于防止专制__。

5、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的标志是: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

6、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影响:

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康乾盛世的出现提供政治保障。

消极作用: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历史学习方法有哪些

1、学好历史首先要背熟教材

历史属于文科性质,那么背书是前提条件,如果最基础的知识点都没有掌握,历史想要考高分是特别难的。高中历史复习大事年表大家要仔细背背,把时间和历史事件顺序都记好了,最好能用故事的方法把它们串联起来,这样既记得快又记得牢。

高中三年的教材都要反复看,每个知识点都要背熟,可以合上书回忆各章节内容,以检验自己是否记牢,没记住的部分再重新背诵。

2、历史学习不在多而在精

其实每科都一样,做多少题目都一样,都只是巩固练习,目的就是见新题型,巩固知识点和公式。所以,大家不需要搞什么题海战术,只要踏踏实实把做过的每一道题目都彻底搞清楚了弄明白了,比什么都强。

3、学习历史最好要有兴趣

如果对哪门学科有兴趣,这科成绩自然不会低,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喜欢一科,就会不自觉的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成绩好了老师也会很关注你,你也就会越发积极,分数也越发的.高了。

相反,如果某科成绩差,即使你花了很多时间去学习,也都是走马观花的表面功夫,根本没掌握这科的精髓,题目做了一堆,原题目出现都不会,根本原因就是书没看透、题没做透。

比较实用的历史学习方法

1.预习:课前要认真预习,通览教材(课本)内容,导言、课题、标题、大字、小字、插图、相关史事等,都要看。边看边思考,将语文课上学到的分层,缩句、找中心句的方法用上,思考层次间的关系、各子目间的关系、它们与标题间的关系。初步构建知识框架,将主要历史事件的背景、起因、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果、影响等在头脑中理出来或制作简单的结构图。对课文内容中不理解的地方做出标记或记下问题,以备上课重点听记。

2.听讲:必须有力图听明白老师每句话、每个要点的意识,精神饱满去听讲,积极思考,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认真落实老师的要求,注重当堂记忆和理解基础知识。不熬夜,以保持课堂的专注力、持久力。

3.回答问题与质疑:课上要积极回答问题,抓住有限的机会培养自己的思维、分析、概括、表达能力。遇到疑难问题要大胆提出,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但也要注意时机,对于个性化和偏颇的问题可以单独课下及时找老师提问。

4.记笔记:课上有随时记笔记的意识,当听到老师语气重点强调、重复性强调、明确考点的强调内容要及时记笔记。老师要求记的笔记更应当规范、工整,可以以简记、符号等方法加快笔记速度。记笔记不能以耽误听讲为代价,来不及记录的内容,可以课下问老师、同学补记。

5.复习:历史学科是一个基础知识庞杂、琐碎、记忆难度较大的学科,所以最讲究及时复习,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将忘不忘时巩固记忆,无论是持久性和准确性都是效果最佳的。建议下课一分钟回顾当堂学习要点,当天回家作业前通读当天所学课文一遍,并重点记忆基础知识,下次课前回顾基础知识一遍,周末复习一遍,整单元学完阶段性复习一遍,加之期中期末前的复习,多少知识也不怕记不住。

6.练习:练习是十分必要的,忌讳随意不负责任的以做完为目的,练习有三大功能:查漏补缺、拓展知识面、提升解题技能。

学好历史的五大技巧

一、要对历史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觉得历史年代、人物、历史事件比较难背,把学历史当做一种负担,那么,永远学不好历史。只有真正融入到历史长河中,认真阅读每一个历史故事,去感受历史人物的状态,对历史产生兴趣,才有学习历史的动力,才能更好的学习历史。

二、学会读历史材料

“读历史教材”需要“读”目录、引言、课文、插图、材料、地图、引文、注释、思考题和大事年表。第一,在理解章节目录及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明确此章节讲了什么问题,以及围绕此问题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第二,根据教材,分析、归纳每个方面讲了几点,每点都包括哪些基础知识,并用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出来。第三,找出书上的核心词、关键语,明确哪些是必须记住的,划出来加强记忆。

三、关注历史年代

如果没有历史年代,就根本无法考察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更不能发现历史时间的内在联系及找出历史发展规律。由此可见,历史年代对于历史学科的意义。想要掌握历史年代,就必须要通过恰当的方法来记忆。

常见的方法有:分类记忆法,就是把我们所学的历史知识,按内容、性质、特征归纳分类,使本来分散的历史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以便更多的记忆、如:6个主要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爱珲条约》、《北京条约》、《伊犁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然后注明各自的时间,这样就能一目了然。

化简记忆是把复杂的历史基础知识内容,删掉复杂,遵从简单,理出提纲。用简单的文字或抓准本质性的语文,以便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如: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概括为“苛税”、“重役”、“酷刑”6个字,就掌握了秦末农民战争的根本原因,也掌握了化简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四、勤于复习巩固

“温故知新”历史的学习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所以不断地回顾以前所学知识和对新的历史知识进行思考是很有必要的,这样不仅能增强记忆,还能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闲暇之余,突然想到一个历史名词或者某个故事中涉及历史,应该马上回忆教材上的知识,如果有可能的话追本溯源,思考通过其他渠道得到的历史知识和教材所述知识的联系,把知识弄清楚,这样也算是时间的充分利用。

五、整理历史知识

针对历史知识比较琐碎的问题,我们就需要自己动手去整理和整合所学知识,把教材中大量的史实根据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加以整理,简化成历史线索,以建立主干知识的结构和知识间的相互联系。当然,在整合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试题调研,把上面的精彩总结内容摘抄或剪下来,反复消化,变成自己的知识。

历史高一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