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

孤己i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编写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更好地规划教学流程,提高教学效率。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怎样写才正确?接下来给大家整理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列式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并理解算理。

2、初步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

课件、珠子

教学过程: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1、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生:珠子。

师:这里有几种颜色的珠子?

生:两种,红色和黄色

师:猜,哪种颜色的珠子多?

学生猜。

师:有什么方法可以知道到底是谁多?

生:数一数

生:摆一摆

师:怎么摆?

(指名演示)——“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

1、12个红的,8个黄的

师:现在呢?(红的多)

那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

生:多4个

师:你怎么知道?

生:用一小棒分开(指名演示)

师:现在能一眼看出来红色的比黄色的多几个吗?

生:能

师:怎么看出来的?生说

师:你看,这个时候红色的分成了几部分?

哪两部分?

(和黄色一样多的这部分及多出来的这部分)

师:谁听明白了?

生重复说

师:那你看,把这些一样多的拿走,剩下来就是比黄色的多的几个。

生2:也可以算一算12-8=4(老师板书算式)

通过刚才的摆一摆,我们知道了:从红色珠子里拿走和黄色一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色多的部分,就可以用减法计算。

2、下面我们来摆一摆,小朋友袋子里的`珠子,哪种颜色的多。

学生操作。

展示反馈:你哪种颜色的珠子多?多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哪种颜色的珠子少?少多少?算式怎么列?你是怎么想的?

3、比较

求……比……多几与求……比……少几有什么关系?(小组讨论。)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只是问的角度不同,意思一样。因此都用相同的方法计算。

4、揭题

师:同学们真聪明!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知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的问题。板书课题: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三、巩固深化

1、松鼠弟弟说我有20个松果,松鼠哥哥说我有25个,松鼠哥哥的松果比弟弟多几个呢?谁能把式子列一列。

25-20=5(个)

2、小女孩有34本连环画,小男孩有30本,小男孩比小女孩少几本?

34-30=4(本)

还可以提什么数学问题?

3、P74T1

4、这是一个班里4个小朋友的作业情况,从中你获得了什么信息?

根据这些信息,你知道了什么?

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2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使学生形成辨别一定的空间方位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了解上、下、前、后的基本含义,会用上、下、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我们就和聪聪、明明一起进入神奇的数学王国吧!

2、揭示课题。

聪聪问我们:“鼻子下面是什么?嘴巴上面有什么?”“小明前面是谁?后面呢?”

同学们说得真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上、下、前、后。(板书课题:上、下、前、后)

二、探究新知

1、你能说一说我们生活中有关上、下、前、后的例子吗?

2、观察画面,体会上、下、前、后的含义。

(1)你们听说过南京长江大桥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南京长江大桥是什么样子的?下面我们就一起去南京长江大桥看一看,开开眼界,好不好?

(2)出示主题图课件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告诉大家好吗?

(3)大家发现了这么多东西,真了不起!

谁能说出:汽车下面有什么?轮船上面有什么?大货车前面是什么?小汽车后面有什么?

你能像老师这样提出问题吗?

3、看书第9页,完成书上填空并完成做一做。

指名口答并订正。

三、活动

1、拍手游戏。

(1)教师发口令,学生上下拍手。

(2)听反语:教师说“上”学生在下面拍手,教师说“下”学生在上面拍手。

2、小组活动。

小组长发口令,其余的同学动手摆。如,把本子书放在数学书上面,把文具盒放在书上面……

3、做个老鹰抓小鸡的小游戏。

小华做老鹰,小林、小东、小平、小云、小玉5人依次抓着前面一个人的后衣角,开始游戏,老师提问,小东前面是?小云住小玉的哪个面?看图再说一说,老师找学生起来,还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并解答。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你认识了谁?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五、作业布置

完成书本第11页的练习二的第1、2、3题。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3

教材解析:例1教学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通过分彩旗情景引出算式,然后呈现小棒图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教材呈现了两种口算方法。例2教学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重点是迁移例1掌握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探索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方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应用能力。

3.体会口算方法的多样化,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和估算

教学难点: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题卡

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给小动物找家,快速口算

【设计意图:复习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帮助学生回忆口算方法,为接下来的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做准备。】

二、探究新知

1.老师手里有80个气球,每个同学分两个,可以分给几个同学?

提问:谁能列式,并说你是怎么算的?

预设:80÷2=40(个)

因为2×40=80

所以80÷2=40

提问:谁还有不同方法?

预设:8÷2=4 80÷2=40

2.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8里面有4个2,所以80里面有4个20.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将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融入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探索方法

1.出示例1

(1)有80面彩旗,每班分20面,可以分给几个班?

提问:读题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提问:谁能列式?

预设: 80÷20

提问: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预设:因为80里有几个20,就可以分给几个班, 所以用除法计算。

提问:看着道题与80÷2有什么不同?

预设:除数是整十数

谈话:这道题又该怎么口算呢?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除法。(板书)

2.活动:80÷20怎么口算,先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3.指明汇报:

预设1:因为20×4=80 所以80÷20=4

预设2: 因为4个20是80,所以所以80÷20=4

谈话:我们可以借助小棒图来理解,这里有80根小棒,代表80面彩旗,20根为一份,80里面有4个20,所以80除以20等于4.

4.指明说一说,同桌再说一说。

提问:还有不同方法吗?

预设:因为8÷2=4 所以80÷20=4

追问:你是怎么想的?我们可以把80看作几个十?那20呢?

预设:因为8÷2=4,所以8个十除以2个十等于4

指名再说

总结:在解决这道口算时,有的同学用到了相乘法算除法,有的同学结合除法的意义来口算,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口算。由于这道题是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写上答。

【设计意图:借助小棒图理解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算理,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自主总结估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总结,概括,归纳的能力。】

5.同学们利用了以前学习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就叫学以致用,那这两道估算题目你能够结合以前学习的知识估算吗?自己试一试,再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预设:学生独立解决,再交流

2.83÷20≈ 80÷19≈

预设:83看成80 ,19看成20

6.同学们说的很准确,能总结一下这类题的估算方法吗?

预设:两位数的除法估算,一般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最接近的整十数,再用口算求出结果。

(三)自主探究

谈话:刚才同学们学会了整十数除整十数的口算和估算,如果把数据增大用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你还会算吗?请你尝试解决学习单上的题目。

1. 学生尝试解决

2. 学生板书

3. 集体交流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口算除法和除法估算,同学们用以前学过的知识解决新的

问题,了不起,这句话送给大家。

【设计意图:借助所学的知识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培养迁移知识的能力。】

四、巩固练习:

1.书中做一做,计算接龙

2.书后72页第1题

3.书后72页第3题

4. .书后72页第7题

【设计意图:巩固学生对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估算的方法掌握,提高计算的正确性。】

五、总结

数学小史

板书:

口算除法

80÷2=4 80÷20=4 (个) 150÷30=5(个)

83÷20≈4 122 ÷30 ≈4

80 ÷19≈4 120÷28≈4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57~58页。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能正确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学会用竖式进行减法运算。

2、数学思考:探索中理解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的)的算理。

3、问题解决:在具体情境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加减法的意义。

4、情感态度: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用竖式计算两位数减两位数。

教学难点:

理解不同算法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小棒、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课件出示情境图。

观察画面,淘气和笑笑在做什么?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直接要求学生提出用减法解决的数学问题,进入本课学习内容。

二、独学思疑,合作交流。

解决提出的问题:笑笑比淘气少收了多少玉米?

比多比少,实际上就是两个数相差多少,你知道用什么方法计算吗?怎样列式呢?

学生用减法计算,算式是: 57 - 42 = ?

57和42都是两位数,你学过哪些两位数的减法计算?你能用学过的知识来计算57-42吗?

独立尝试,抽生汇报。

1、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两位数减整十数,再减一位数。

2、把57拆成5个十和7个一,把42拆成4个十和2个一,先用整十数减整十数,一位数减一位数,再把结果相加。

你能用摆小棒的`方法,验证刚才的算法吗?(能)学生尝试。

在小组内一边摆一边说一说自己的算法。

【设计意图】首先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再借助小棒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计算的道理。

三、内化展示,点拨引领。

在计数器上拨一拨,说说这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学生独立操作计算,师巡视、个别指导,指名生汇报操作过程。

除了这两种方法,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展示汇报减法的竖式过程:(师板书过程)

5 7 先在上面写出被减数57,

-4 2 再在下面写出减数 42,个位对个位,十位与十位对齐

1 5 从个位算起,7-2=5,再计算十位5-4=1,得到15。

列竖式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小结:计算的时候注意,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设计意图】通过拨计数器加深学生对位值的理解,为学生理解竖式做支撑,明白相同数位相减的道理。当学生理解了算理后再来巩固计算的具体写法。

四、实践运用,体验成功。

课件出示练习题,指导学生完成。

1、森林医生,学生说一说错误原因并纠正。

2、用竖式计算,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3、解决问题,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指名说说解答过程。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我们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是用什么知识来解决的?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39页。

教学目的:

1、通过填写100以内的数目表,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能根据数位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能根据100以内数的顺序比较数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报数,学生写数。

十六七十三五十一百二十五九十九四十八

2、谈话引入:刚才我们写了几个数,你们知道100以内还有哪些数?它们之间的顺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0以内数的顺序及相关知识。

二、问题探究。

1、出示第38页例7的百数表。

引导学生观察这张未填满的百数表,想一想:这些数的排列有哪些特点?

引导学生回答:1)、第一横行的5个数是双数,而第二横行的5个数是单数。2)、从左上到右下这个斜行中的数,个位,十位上的数字都相同。3)、从右上到左下这一行数中(10除外),十位上的数从开始,逐渐增大到9,而个位上的数则相反,从9开始逐渐减小到1。

2、学生独立填表中空格。

两人一组,进行找数活动。

3、按第1题的要求给指定的数涂色。

4、进一步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

4人一组,讨论并找出规律,然后全班交流:1)、每一横行都是十个数,除第一横排外,每横排中每个数的十位相同。2)、每一竖行也都是十个数,这些数的个位相同,且下面一个数比上面一个数大10。3)、整十数排在最后一行。

三、练习:完成练习八第一题。

学生先独立填数,然后集体订正。

四、学习比较数的大小。

1、提出问题。

出示母鸡下蛋图让学生观察,问:左边这只母鸡一个月下几个蛋?右边这只呢?谁一个月下的蛋多?

2、解决问题。

1)分小组讨论比较,再全班交流。

A、看图来比,只看最后一行,最后一行中左边有3个,右边有1个,所以28大于26。

B、根据数的组成来比,28由2个十和8个一组成,26由2个十和6个一组成,所以28大于26。

C、根据数的顺序来比,28在26的.后面,所以28大于26。

2)、比较学生的各种比法。

3)、思考:如果没有图,怎样来比较两个两位数的大小?

引导学生得出用数的顺序和数的组成来进行比较。

4)、同桌同学一起自学例8。

5)、展示学生比的方法,然后归纳比较两个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上的数,十位上的数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十位上的数一样,再看个位上的数,个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3、练习:完成例8下面的做一做。

4、在计数器上分别拨出100和99,问:100和99谁大?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100大于所以的两位数。

五、巩固应用。

1、练习八第2题:同桌拿卡片,一起从小到大把卡片重新排列。

2、练习八第3题。

3、完成第39页的思考题。

六、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6

一、 教材分析  

“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同学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本单元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让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同学学会运用数字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数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在第一学段同学已经有了初步体会,特别是在一年级上册认数的时候,教材在“生活中的数”中就已经出现了像邮政编码、门牌号、车牌号这样的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数不只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本单元就是在同学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数字编码,培养同学的数学思维能力。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等这些数字编码和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在这些号码中都蕴含着数字编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便当。运用数字或者符号来描述事物,可以比较简洁、准确地表示出事物蕴含的客观规律,也便于我们分类查询和统计。

二、 教材处置

教材首先由同学非常熟悉的老师点名的生活情境来引入,由于我是借班上课我改为先让同学介绍自身的好朋友开始,引出姓名可以区分班上的同学。再让同学讨论用别的方法区分班上的同学。教学例1时,书中的邮编和地址距离同学的实际很远,我举了几个例子,通过不同省份、不同邮区、不同县(市)的邮政编码更有利于同学比较和观察,使同学更容易更形象的了解邮政编码的结构和含义。在应用的时候,我出了一封收信人地址没有省、县的信,要同学运用所学知识帮助解答,从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的价值,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最后我让同学用编码的眼光观察生活,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和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同学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想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同学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同学的笼统、概括能力。

4、使同学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编码的组成和数字反映的信息。

课前准备 :

1、多媒体课件。

2、同学收集信封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7

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百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目标: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100以内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计算速度。

2、以解决问题为依托促进知识的系统化,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结构。

3、在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温故而知新”,对知识有新的认识、提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炼信息:

1、谈话引入:老师想问小朋友一个问题,平常你们喜欢到哪儿去玩?能不能把高兴的事说出来听一听?

2.出示课本插图,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1)这是一幅“儿童乐园”图,从图中你能发现什么?(或小朋友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主要景物——飞天轮、龙船、蹦蹦床、电瓶车。(或引导学生发现图中的几个主要活动——有的小朋友在坐飞天轮,有的小朋友在坐龙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开电瓶车。)

(2)A:从图中你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开展几个主要活动的人数——坐飞天轮的有23人,在坐龙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开电瓶车的有6人。

坐飞天轮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叙述方式告知的,开电瓶车的只有6人,以上两条信息学生很容易发现,也不会产生意见分歧。但由于坐龙船的16人拥挤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没有规律,因而学生对这两条信息的发现可能会有意见分歧,此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感悟正确的阅读方法,以便形成正确认识——从左到右依次数出坐龙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学分成几个小的区域,分别去数,然后相加,或依次数出每个区域中的人数。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思:在数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或开始为什么没有数正确)——要有正确的数数方法,要仔细数,不重复也不遗漏。

B:你还能发现哪些数字信息?

引导学生发现:现在是下午4时;有的小朋友在买饮料,能知道各种饮料的价格;有的小朋友在买票入场,因为身高超过了1米。

二、师生合作,探究学习:

(一)统计信息,提出问题:

1、看来,图中的信息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记住这些信息?(或怎样才能记住每个项目中有多少人?)

引导学生想到“统计信息”。然后师生共同完成下表。

项目坐飞天轮的坐龙船的跳蹦蹦床的开电瓶车的

人数2316156

2、根据表中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利用表中的数据信息,可以提出6个加法计算的问题、6个减法计算的问题以及若干个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在让学生口述问题时,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导学生注意问题的全面性,如:学生如果仅仅提出的是两个数相加、相减的问题,教师应进一步引导:能不能提出连加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连减计算的问题?能不能提出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最后教师总结:利用这些数据,不但可以提出加法、减法计算的问题,还可以提出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问题。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些问题。请小朋友仔细想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呢?请你把这些算式写出来,然后计算出得数。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一下,一会儿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汇报。

(三)汇报交流,梳理分类:

1、哪个小组愿意说一说你们解决的是哪些问题?应该怎样列式?得数是多少?

(1)学生在汇报时,既可以先汇报列出的算式及得数,然后再说明这个算式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也可以先叙述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再汇报如何列式解答这个问题。

(2)如果学生汇报的仅仅是加法、减法、连加、连减算式,老师要适时地引导学生提出并解答能够进行加减混合计算及带小括号计算的问题,并及时板书算式。

2、伴随着每个小组汇报交流活动的不断深入,教师要把算式分类板书,以便为最后的总结概括作好准备。板书时可以把算式分为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相对独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总结概括,理性升华:

1、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引导学生对算式进行横向、纵向的对比观察与分析,找到每一类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类算式的`名称——加法(算式)、减法(算式)、连加(算式)、连减〔算式)、加减混合(算式)、有小括号的(算式)。

2、在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

引导说出计算百以内加减法时要注意的问题——

用竖式计算,相同数位要对齐;

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

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

算式有小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当学生总结遇到困难时,教师可利用板书中的例子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

(五)巩固练习,拓展创新:

1、数的组成:利用计数器,完成如下类似的题目——请小朋友准备好计数器,听老师说要求,大家在计数器上拨数。

十位上的数字是4,个位上的数字是6,这个数是多少?这个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

2、数的大小比较:

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数的大小比较练习: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数的计算:

(1)以上述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这些两位数为材料,进行加减法计算练习。

第一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细观察这两组数,你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组计算时不需要进位与退位,第二组计算时需要进位与退位。

在计算时我们要注意什么——不仅让学生发现计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不要忘记“进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体会竖式计算的作用为“当计算遇到困难时,可以用竖式来帮助解决问题”。

三、总结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从知识与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表述。知识——学会了什么,应该注意什么。方法——引导学生从以“自主探究”为基础的合作、交流、对比、观察、反思“做数学”的角度进行总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8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介绍,来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形象的感知一些比较直观的特征,从而逐步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相互学习、观察等诸多能力.

2、通过储蓄罐,乘车付钱,买东西这三种方式来让学生体会人民币在日常生活中、商品交换中的重要作用.

3、从现实生活出发,通过学生相互间的帮助主动探究1元=10角.

4、适时渗透思品教育,从而获得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学具(真币、模拟人民币)、小黑板、储蓄罐.

教学流程:

1、情境引入:谈话,说话.

2、认识活动:介绍、整体认识.

3、探究元角:1元=10角→进一步认识元与角的关系→运用.

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出发,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生谈话

教师出示一件物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个金元宝的储蓄罐

教师: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教师出示金元宝)

学生:金元宝、储蓄罐

教师:看到金元宝你会想到什么?

你们有储蓄罐吗?他有什么作用呢?当你把自己的零花钱慢慢变多的时候,你打算怎样用他们呢?

教师:那你知道买这个要多少钱呢?

学生猜价钱,教师引导,加深对数的大小的体会,同时感受“区间套”的逐步逼近的思想方法.“你猜得贵了,便宜了……”

学生猜到后,让他们看储蓄罐上的标签:18元

2、学生说话

教师:刚才小朋友说到的钱,就是我们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人民币(课件出示:人民币)

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你见过或者用过哪些人民币?

学生自由说.

二、认识人民币

1、介绍

教师:在这个信封里有一套人民币, 现在请你们小组合作,互相介绍自己认识的人民币,说一说他的特征.

(学生在小组内介绍,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教师参与)

2、整体认识

课件展示,认识所有的人民币:(分两个层次)

l 两个1元有什么不同?(区别纸币和硬币)

先展示旧的人民币,在出现新的人民币(区别新旧版)

我们认识了那么多的人民币,那你能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钱呢?

让学生自由说

三、探索1元=10角

1、小朋友们乘过城市公交车吗?它需要多少钱呢?

2、可是如果身边没有1元的纸币和硬币,只有一些1角,二角的零钱,你该怎么办呢?同桌两个小朋友可以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比比那个同桌想出的方法多?(学生活动)

3、学生汇报交流方法.并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拿.

学生自己上前,把自己的拿的钱粘贴在小黑板上:

1元 10角

2个5角

5个2角

1个5角2个2角1个1角

1个2角8个1角

3个2角4个1角

多付找回 (展示学生付钱的一个过程)

师:1元钱原来可以付10张1角,也可以2张5角,……那么你知道1元等于几角?

师:那10角等于几元?

(课件展示:1元=10角,10角=1元)

4、 进一步认识元、角的关系.

师:同学们不仅认识了这么多的人民币,同时也知道了1元=10角,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一道换钱的题目:

课件展示:图片形式: 2角能换( )个1角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换”,如何是等价.

在这个基础上再出示其他各题:

1元能换( )张5角

1元能换( )张2角

5角能换( )张1角和( )张2角

师生共同校验结果.

重点对5角能换几张2角和几张1角3种方法进行分析.

四、买东西

教师:人民币的知识是很丰富的,人民币的作用也很大的,我们经常要用钱去购买一些东西,这是一些商品(课件展示),每个商品都有价格,如果你有一元钱,你会买些什么?你是怎么买的?

铅笔(1角)

橡皮(2角)

剪刀(3角)

尺(5角)

棒冰(1元)

你可以悄悄的把你想买的东西告诉你的同桌 .

再汇报.

五、小结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9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第64--66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角,能正确找出(指出)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中的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来做角。

2. 能力目标:操作活动中感知角有大小。

3. 情感目标:创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来制作一个角和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在直观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状,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

教学难点:

体验理解角的大小与两边开叉的程度有关。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仪、PPT、小棒、线、纸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二)利用学生已有认知经验,导入新课。

1. 从生活中的角引入数学图形中的角。

师:板书“角”字。

谈话: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些什么?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数学图形中的角。

2. 揭示并板书课题:认识角。

(三)引导探究角。

(3)联系实际,感知角的特征。

谈话:角是个调皮的娃娃,特别喜欢玩捉迷藏,你能在这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

出示扇子、三角尺、钟面、剪刀的图片。

同桌一起找一找。

汇报交流,总结。

(二)抽象图形,形成表象。

1. 抽象出图形。

谈话:让我们把角从物体中请出来。

说一说,他们有什么相同的特征?

引导说出:尖尖的,直直的。

2. 摸角,感受角的特征,明确各部分名称。

谈话:请同学们拿出三角尺。

为什么把它叫做三角尺?

你能指出三角尺上的各个角吗?

摸一摸三角尺上有角的地方,在手心轻轻按一下,看看留下了什么?

再摸一摸尖尖地方的两旁,有什么感觉?

尖尖的地方是角的一个组成部分,叫顶点。

直直的两条线是角的边。

3. 画角。

边画边讲解画角的步骤。

4. 快速说出屏幕上角的各部分名称。

5. 清晰角的表象。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回忆一下我们刚刚认识的角是什么样的,把它记在心里。

6.根据学习经验,准确辨认角。

这些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学生做出判断,并说出判断的理由。

7.数出平面图形中的角。

谈话:看同学们学的这么认真,图形朋友们也想考考大家,想接受挑战吗?

出示图形,数出每个图形里各有几个角。

学生汇报结果,并指出每个图形里的角。

8.寻找生活中的角。

(1)谈话: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角,能够准确辨认角,还能数出图形里到底有几个角,真了不起!

其实我们的身边到处都藏有角,仔细观察,你还能在哪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

(2)同桌互相指。

(3)汇报交流,规范指角的方法。

(三)动手操作,体会角的特征。

1. 创造角。

(1)明确要求。

每种材料只做一个角。

小组合作,比比哪个组的小朋友手最巧,变出的角最多。

(2)动手创造。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1)展示成果。

谈话:哪位同学能勇敢地来展示自己的作品,并说给大家听听你是怎样做的?

学生阐述自己做角的过程,并指出所做角的各部分名称。

(4)小结:小朋友们真能干,用自己的双手做出这么多的角,真了不起。

2. 比较角的大小,感受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1)活动角游戏。

谈话:这位同学做的角真有趣,还可以自由活动呢,我们可以把它叫做活动角。

其他小朋友有做了活动角的吗?

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吧。

3. 感受叉开程度与角大小的关系。

谈话:你是怎样把角变小的?

你是怎样把角变大的?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总结。

4. 感受边的长短与角的大小无关。

谈话:角变大和变小的时候,边的长短改变了吗?

5. 比较角的大小。

(1) 出示习题。

(2) 独立思考,汇报结果

三、巩固深化,再创造。

1. 出示正方形。

谈话:如果把正方形纸沿一条边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2. 猜想一下,并动手验证你的猜想。

同桌合作,动手操作。

3. 汇报交流。

4. 演示,总结。

四、欣赏角的美丽身影,总结全课。

1. 欣赏。

(1)谈话:角的世界就是这样变化多端而又奥妙无穷,需要我们不断去探索。因为角的存在,我们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多姿多彩。让咱们一起来欣赏生活中角的美丽身影吧。

(2)课件一次出现金字塔、五角大楼、乡村木屋等图片,教师介绍,学生欣赏。

2. 总结全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新朋友——角。

你们对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满意吗?

用一个手势来表示自己的心情吧。

看到角了吗?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探索角的奥秘!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减法复习教案2021文案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0

教学课题:

6,7的乘法口诀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

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

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会用乘法口诀。

教学难点:

正确求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背诵1~5的乘法口诀。

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

二、激趣引入

(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

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

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

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

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

(1)想加法6+6+6+6+6+6

(2)想:56+6

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

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

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

二、探究新知

1、教学6的乘法口诀

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

学生:64=24

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

学生:四六二十四。

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

61=6 一六得六

66=36 六六三十六

62=12 二六十二

67=42 六七四十二

63=18 三六十八

68=48 六八四十八

64=24 四六二十四

69=54 六九五十四

65=30 五六三十

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

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

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

2、教学7的乘法口诀

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

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

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 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

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

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

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 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

三、加深理解

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

(1)老师对全班

(2)同桌对

(3)师说全班抢答

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

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

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

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

学生摆后汇报。

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

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

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

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

四、运用拓展

1、练习九第1题口算

2、看口诀写算式

五、课堂小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

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1

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不超过100),解决与"倍"或"差"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在练习中还有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以及相应的减法。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 教材先安排口算的教学,再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这样,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能经常运用学到的口算,既便于解决实际问题,又巩固了口算能力。

1笨谒憬滩挠兴母霰嘈刺氐。

(1) 鼓励学生独立计算,倡导算法多样化。 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和不超过100)与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减一位数的口算,还掌握了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这些都是学习本单元口算的重要基础。教材考虑到学习资源比较丰富,第39页与第41页的例题都让学生先计算,再把自己是怎样算的在小组里相互说说。 学生的计算思路必定是多样的。这和被激活的旧知识有关,也和学生的思维习惯,个性特点有关。如44+25的计算。

思路一:

40+20=60

4+5=9

60+9=69

思路二:

44+20=64

64+5=69

思路三:

44+5=49

49+20=69

学生中还可能出现其他算法,无论哪种算法,在本质上的共同点都是把一道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题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题。教学最关注的是学生转化过程中对数的分解与组合的合理性,思维活动的连贯性,灵活性。所以,教材提倡选用最适合自己的那种方法。

(2) 组织对比,区分进位与不进位,退位与不退位,既能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又为估计打基础。

教材先教学加法口算,再教学减法口算。在加法口算中把不进位加和进位加用题组的形式结合起来教学,有利于学生把握住加法口算思路上的相同点和具体处理上的不同点。同样,在减法口算中也把不退位减和退位减作出类似的教学安排。为此,教材在两道例题里分别组织学生进行进位加与不进位加的对比,退位减与不退位减的对比。由于学生的算法多样,所以这里的比较应是同一种计算思路和具体方法的比较,是每一名学生自主进行的比较。不能是不同思路,不同方法的比较。仅以上面的思路一为例:

相同点——两道题都分别算几十加几十与几加几,再把两个结果合起来。 不同点——由于前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不满10,后一道题里的几加几结果超过10,所以前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几,后一道题的最后一步算的是几十加十几,两道例题后面的"想想做做"第1题都预设了可进行比较的空间。如,25+44=69,25+49=74,两道题都是25加四十几,为什么得数分别是六十几和七十几呢 57-32与57-39都是57减三十几,为什么差分别是二十几和十几呢 这些对比能引起学生对进位与退位的注意,能有效减少口算的错误。同时,这些对比还为估算作了充分准备。

(3) 带出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和相应的减法口算。

在前面的教材里,学生已经学会口算不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整千数加整千数,需要进位的整百数加整百数还没有出现。教材第40页第4题安排了得数是一千几百的整百数加法口算。 二年级(下册)教材曾经从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带出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如6+8=14,60+80= 本单元教材又从整十数加整十数(进位)带出整百数加整百数(进位),如60+70=130,600+700= 。教材以旧带新,不仅帮助学生顺利掌握新知识,还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让已有的知识与能力实现迁移。同时,还有利于学生整理知识结构,学生算一算,比一比这样的题组5+9=14,50+90= ,500+900= ,会从中想到许多,得到许多。 第42页第4题用类似的方法带出了一千几百减几百的退位减法口算。教学以后如果把几百加几百和一千几百减几百进行综合练习,如500+700,1200-500,1200-700,学生的计算思路能有新的拓展,思维能更加灵活,而且又一次感受了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2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使学生经历小数意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通过了解小数的发展与应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感受小数的作用。

教学难点: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意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知学习

1. 数体温表,认识自然数、整数。

学生数体温表。揭示:像这样表示物体个数的1、2、3等等的数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也都是整数。

2. 读体温表,引发认知冲突。

课件演示体温表上的温度:①36℃ ②37℃ ③温度上升不到1大格

学生认读体温表上的温度,发现:第三次的温度不能用整数表示了。

3. 自主设疑,指明学习方向。

交流:你想从哪些方面学习小数?根据交流出示关键词:读写、意义、作用等。

明确研究方向: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

二、从人民币入手,初步认识小数

1. 小数的读写。

播放录音:买了一个书签,用了0.1元。

指名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0.1,指导写法。

全体学生在作业纸上写0.1,并读一读。

2. 画图表示小数。

独立思考:0.1元就是多少钱?如果用一个长方形代表1元,0.1元怎么表示?

交流得出:1角是 元,也可以写成0.1元。

3. 举一反三说小数。

自主尝试:仍然用长方形代表1元,随意取几份,再说出分数和小数。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式子,如:2角= 元=0.2元。

4. 归纳概括规律。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读一读这些式子,想一想有规律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得出:几角是十分之几元,也就是零点几元。

反过来,零点几元也就表示十分之几元。

三、联系长度单位,进一步认识小数

1. 表示米尺上的小数。

独立思考:怎么找到米尺上的小数?把1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多长?

学生交流,得出:一份是1分米,也是1/10米,还可以写成0.1米。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我发现:几分米就是( )米,也就是( )米。

3. 概括交流规律。

学生交流作业,得出:几分米就是十分之几米,也就是零点几米。

反过来,零点几米也就表示十分之几米。

4. 测量中应用小数。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橡皮的长度。

思考:一块橡皮的长度不到1分米,怎么表示它的长度?

交流得出:6厘米= 分米=0.6分米。

四、脱离具体情境,揭示小数意义。

1. 概括小数的意义。

引导观察:我们在人民币、米尺中找到小数,并发现了一些规律。脱离原有单位,再读一读这些分数和小数,你又发现了什么?

交流小结:十分之几就是零点几,零点几也就表示十分之几。

2. 巩固小数的意义。

学生看图填写分数和小数。

五、探究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1. 用小数表示文具盒的长度。

课件演示:用尺测量文具盒的长度。

思考:文具盒的长度超过2分米,怎么表示?

2. 自主练习:填一填。

文具盒长( )分米( )厘米,也可以写成( )分米。

交流得出:2分米3厘米=2.3分米。

进一步交流:2分米3厘米等于2.3分米,是怎么想的?

小结:像这样测量结果不是整数时,可以用小数表示。

3. 认识小数各部分名称。

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请学生到黑板上摆出小数各部分名称,再一起说一说。

六、多角度练习,感受小数的作用

1.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数。

(1)丹顶鹤身长约1.5米。

交流:1.5米是( )分米,又是( )厘米。

学生认识到:同样的长度,单位较小时可以用整数表示,用更大的单位就需要小数。

(2)珠穆朗玛峰高约8844.4米。

交流:8844.4是一个小数吗?这个小数怎么样?

自主体会:小数并不一定小。

(3)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首次载人交会对接,误差必须保持在1.8分米范围内。

比划交流:1.8分米有多长?1.8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

(4)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面值1.2元。

交流:1.2元是几元几角?

2. 解决课开始时遇到的读体温表的问题。

学以致用:学生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数是因为需要才产生的。

3. 数轴上的小数。

课件演示:标着0、1、2、3的数轴。

讨论交流:数轴上有哪些数?它们都是什么数?能找到小数吗?

七、畅谈学习收获,了解小数的发展

1. 课堂小结。

回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小数的世界,关于小数,你心中的问题有答案了吗?你知道了些什么?

2. 介绍小数的发展。

课件演示:

在我国古代,人们用低一格摆算筹的方

法表示小数。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表示小数的方法。

大约在400年前,有人用小圆点来分隔小数里的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确定了现在这样表示小数的形式。

自主体会:小数最早是在我国开始使用的,这是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3. 课外延伸。

观察发现:这个小数(46.32)和我们刚刚学的小数有什么不同?

引发思考:两位小数怎么读?它们又表示什么?

这些问题留待我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探索。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3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P28例2和做一做,思考题,练习七1,2题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2、引导学生感受验算方法的多样性。

3、能结合具体情况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减法的验算方法能正确验算。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独立写算式

2、竖式计算减法的方法

二、探究新知

1、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出示教材第28页情景图

你从图中发现什么?

2、解决问题,学会验算

①独立思考

②列竖式计算

③归纳

三、教学效果测评

1、第28页“做一做”

2、练习七第1、2题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4

教学内容: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一副三角板中边、角的一些奥秘。

2.引领学生通过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等活动方式赏玩三角板,演绎图形与几何世界中的角、边、面、体的相关知识。

3. 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数学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体会数学文化魅力,发现、领悟和欣赏数学的美,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出示风筝,利用角度问题引出三角板,介绍一副三角板,揭示课题。

二、画一画,探索三角板画出确定度数角的规律。

1. 用一副三角板能画出哪些度数的角呢?

学生画角并汇报,交流画角的不同方法。

2. 仔细观察这些角的度数,有什么发现?

三、拼一拼,发现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1. 利用一副三角板拼着玩。

2. 两人合作,用两块同样的三角板相同的边重合拼图形。

A. 用两个含30°角的三角板拼图形。(六种拼法)

B. 用两个含45°角的三角板拼图形。(三种拼法)

比较思考:同样是两块三角板,为什么拼出的种数不同呢?

3. 欣赏资料,了解三角板的产生。

4. 再拼一拼,揭开三角板中边的奥秘。

5. 四人合作,用四个同样的三角板拼图形或图案。

(1)出示合作要求,学生拼图。

(2)展示学生作品。

A. 拼出熟悉的图形有哪些?

B. 点评有创意的图案,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四、转一转,想象三角板旋转后形成的立体图形。

(1)让学生把三角板转着玩,想象会形成什么立体图形?

(2)交流汇报不同的旋转方法,课件演示。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

本课是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苏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关知识,围绕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常用的学习工具——三角板进行挖掘和开发的教学内容。通过赏玩三角板让学生画一画、拼一拼、转一转,回顾过去学习中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了解三角板的产生及自身有关特点,还力图挖掘有关数学思考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同时根据2011版数学新课标的精神,着力让学生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和体会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产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的积极情感。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篇15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46、47页,练习十第1、4题、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集中安排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教材第一次出现这种形式的内容,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有利于学生将所学数学知识同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在生活中去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会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选择适当的方法算出要求的问题、

2、方法与过程:借助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用尝试、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加法、减法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亲身经历用6、7的加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受到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观察画面,理解画面内容,选择有用条件和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

列减法算式计算的问题、

教学方法:

先试后导——尝试学习

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新

1、谈话:今天,小白兔的爸爸和妈妈要带他们的小孩到野外采蘑菇、大家请看!(出示课件)

2、让学生描述图的意思、

3、大家说得很好!它们要请我们用数学知识帮他们解决问题,你们能行吗?(揭示课题)

二、尝试自学、发现问题、

1、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理解解决问题中知道什么,求什么的意思、

提问:“图里告诉了我们什么?”

教师画括号、在括号下面加写“?只”、边画边说明:“括号表示让我们把两群小兔合起来,下面加一个‘?只’表示让我们求出一共有多少只小兔、”

提问并指名回答

“括号表示什么?”

“‘?只’表示什么?”

“谁能完整地说出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指定两、三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加法计算?”(要把4只和2只合起来,求一共有多少只,用加法、)

2、教师出示教科书第47页上的青蛙图、

让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组讨论,然后回答、

提问:“括号下面写着‘7只’表示什么?”(一共有7只青蛙)“在荷叶上的青蛙上面写着‘?只’表示什么意思?”(求在荷叶上的青蛙有几只、)

“那么图里告诉了什么?”“求什么?”分别指名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来?”指定三、四名学生回答、

“怎样列式计算?”填在书上、

“为什么用减法?”(要从7只里去掉2只,求剩下几只,用减法、)

三、尝试探索,解决问题

1、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练习十第1题)

①说一说

师:这个问题怎样列式解决?

请先自己想想用什么方法列式,然后四人小组互相说一说、一人说时,其他人要认真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②师:哪个同学愿意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并说说你们的想法、

师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自己尝试就知道什么时候用减法来算、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2、尝试探究、解决问题(练习十第4题)

①我们知道了哪些信息?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谁能把图意说出来?

②尝试探究、独立解答

你能尝试着解决这些问题吗?

③汇报交流、归纳方法

谁愿意把你列的算式展示给大家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四、尝试归纳、整合提高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掌握了那些新的学习方法?能和大家说说吗?

一年级数学下册教案范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