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画青笺ぶ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教材分析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诗题内涵丰富:点明时间、地点、事件和心境。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表现出诗人明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生动的想象能力和高超的遣词造句能力。

学情分析

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但有时,会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领悟、体会。因而要着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古诗。

教法、学法

教法:运用各种手段,图片、音乐,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学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自读、齐读、配乐朗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运用多种学习方式:“自读-质疑-交流-小组合作探究-多种展示”这样一种学习过程来实现对文本的学习。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一个生字,理解古诗词句的意思。

3.借助阅读想象,感受六月西湖在晴雨之时的奇特景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古诗多媒体课件课前收集含“雨”的诗句,搜集苏轼的相关资料信息及其诗词等文学作品。

教学时数】 1课时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古诗的教学目标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品的情感。”古诗教学应注重战略,关键之处要体会古诗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方寸之地意味无穷,进而熟读成诵,积累于胸。苏轼写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巧妙地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内容不难理解,故而遵循“淡化理解,强化诵读”的古诗教学原则。

思路提要

采用同学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读诗-会意-入境-悟情,形式不拘一格,关键要把古诗学活,在读中理解、感悟这首古诗。

过程揭示

一、激趣导入

1.师生对诗:“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刚才所对的诗出自《水调歌头·中秋》,作者是谁?谁能向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3.今天我们就跨越900余年和苏老先生相会,来学习一首他写的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二、诵读古诗

读古诗要有节奏,还要有重音。

1.诗题:

⑴指名读,齐读;

⑵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时间、地点、事件)

⑶题意:六月二十七日,(作者)登上西湖边的望湖楼,欣赏楼外精致,在微醉中写下了这首诗。

2.诗句:

⑴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⑵指名读,评读。

⑶怎样才能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自由畅谈)

出示读诗建议:

①准确认读,把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

②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③注意平声字读长,仄声字读短。

④诗的韵脚为开口呼,读出的声音要悠远。<教师对平声、仄声及开口呼作适当讲析>)【出示节奏】指名读、师生对读、小组读、站立读等多种形式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己再读几遍,想想六月二十七日苏轼在望湖楼看到一番怎样的景象?

反馈: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

云怎样?“翻墨”,指打翻的黑墨水。乌云像打翻的黑墨水还没有遮住山。

雨怎样?白色的雨点像跳动的珍珠,杂乱地跳进船里。

风怎样?卷地而来的大风,忽然把乌云和雨点吹散了。

水怎样?望湖楼下面的水像天空一样,水天一色,一片汪洋。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与同桌交流。

<出示注释>

馈:

⑴出示前两句

①男生读,什么意思?理解“翻墨” “跳珠”,强调“遮”字书写注意事项。[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15年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此时此刻,又让你想起哪些含“雨”的诗句?<学生说后超链接出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②这两句诗很有意思,我们来做个对对子练习:“黑云”对-(白雨),“翻墨”对-(跳珠),“未遮山”对-(乱入船);

⑵出示后两句,女生读,什么意思?

四、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⑴听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赞赏之情)

⑵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写的?

①写的景物多(云、雨、风、水;山、船、地、楼);

②变化快(“未遮山” “乱入船” “忽吹散” “水如天”为瞬间变化);

③动态多(翻、遮、入、吹),是在楼上所见的雨景。比喻恰当,有声、有色、有形象、有动感,逼真可感,句句写景,句句抒情。

五、升华诗中蕴含的情感

1、观看此诗赏析视频,进一步领会古诗意境,升华情感。

2、出示、齐读:苏子笔下惊风雨,阴晴时霎亦传神.读罢掩卷细品味,又疑东坡是天人。

3、配乐齐读古诗。

六、拓展延伸

1.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象,这让你想起那句俗语?(俗话说“六月天,孩儿脸”还真不假,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天气.转眼就下起大雨来了。)还让你想起那些表示变化快的成语?(变化多端变幻莫测千变万化瞬息万变日新月异转瞬即逝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喜怒无常)

2.解释带点的词,说说诗句的意思。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3.背诵《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4.交流苏轼的其它诗词。

5.《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苏轼一共写了五首,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首,请同学们下去以后查一查余下的四首。

板书设计: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雨前黑云翻墨

雨中白雨跳珠

雨后水天一色

来去匆匆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