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花栀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1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2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强弱变化,并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体验参与游戏的快乐。

2.通过游戏初步熟悉歌曲旋律及歌词,学习有节奏地米粒跳舞。

3.感知多媒体画面的动感,体验活动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小鼓米粒图谱记录纸(画成鼓面的形状)大大的鼓面

活动过程:

一、节奏练习。

1.老师出示小鼓:“小鼓唱歌时声音是怎么样的?”

2.节奏游戏练习:师交代鼓和小朋友玩歌唱接力游戏的玩法。

3.师再次敲鼓:小鼓唱歌什么特别的地方?

二、创编米粒在鼓上的跳舞动作。

1.出示米粒,猜测米粒在鼓上会发生什么变化,并进行验证。

2.启发幼儿创编米粒跳动的动作,教师进行记录。

3.出示图谱,听音乐和鼓声学学图上米粒跳舞的动作。

4.听音乐,让孩子做自己创编的动作。

三、看图演唱歌曲。

1.让孩子说说图上的内容。你看懂了什么?

2.听老师点图演唱一遍。

3.幼儿看图学唱一遍。

四、玩游戏《鼓上的小米粒》

1.交代游戏规则,重点强调音乐停地时候,谁站在鼓后面就由谁敲鼓。

2.听音乐玩游戏,听鼓点用有趣的动作表现出来。

教学反思:

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3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鼓、彩色米粒

活动过程: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

1、X X X XX X

(1)小鼓唱了什么?(咚咚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

(2)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 XX 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

小鼓还会怎样唱呢?

二、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声音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好吗?”

师:“听,小鼓敲的有什么不一样?X.X XX X(2次)”

“敲的响用什么声音来说?那我们用有力的声音一起说一说。敲的轻用怎样的声音呢我们试试。”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学学。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小鼓一起来唱一唱吧。”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一只手做鼓,一只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叫?,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创编节奏型演唱。

1、师:“刚才我的小鼓是:咚咚咚,咚咚咚这样唱的,你的小鼓是怎样唱的?他的小鼓会这么唱的一起学学。我们把它的小鼓唱的编到歌里去好吗?”

2、师:“你们的小鼓还会怎么唱呢?我们把它的小鼓唱到歌里去。”(2-3个)

七、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有趣的?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随音乐跳出去。

反思:

以上活动过程在我们眼前展现的是一幅充满“动感”的画面。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觉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兴趣。所以本节活动孩子们都是在不停的操作,振动是物体运动的一种方式,也是幼儿可以理解的一种物理现象。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以触觉为手段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振动,其感受相对比较微弱。在“会跳的小米”中,将喇叭较为细微的振动借助小米的跳动使其更为明显,更易为幼儿所觉察。这一做法在材料的选择及活动的构思上无疑是别具匠心的。在这一活动中老师摒弃了“传授灌输”的教学方式,为孩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极具操作性的活动,使孩子沉浸在欢乐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自主活动中,使其思维和感官处在兴奋与敏感的状态,最终使孩子的情感表现、感知效果都达到了比较理想的境地。在现场,孩子们活动的热情使旁观者深受感染。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4

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熟悉歌曲的旋律与内容,有兴趣地学唱歌曲,并能用肢体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快慢。

活动准备:

彩色小米粒;音乐碟片;五个大鼓、鼓槌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鼓和米粒,引出歌曲。

播放音乐《小鼓响咚咚》入场,坐好后教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 × ×∣× × ×∣×× × ×∣× —∣“是谁在唱歌?”(引出“小鼓在唱歌”) “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用鼓槌一敲,鼓就会振动起来,发出“咚咚”的声音。)“我们一起跟着小鼓来唱歌吧,小鼓怎么敲,我们就怎么唱。”

幼儿模仿小鼓唱歌,边唱边拍出小鼓的节奏:

A:∣×× ×∣×× ×∣×× ××∣× —∣;

B:∣×× ××∣×× ×∣×× ××∣× —∣;

C:∣ × · ×∣×× ×∣×× ××∣× — ∣;

小鼓还能怎么唱?(引导幼儿敲出不同的节奏,其他幼儿学唱、学拍。)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鼓的声音哪里来。

“鼓的声音是它振动起来才发出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老师出示彩色米粒:“看,小米粒漂亮吗?它不但漂亮,而且还会跳舞呢!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究击鼓轻重过引起的米粒变化。

教师:“等会,我们把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小朋友看看米粒有什么变化?”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看、指导。提问:“小鼓唱得怎么样?”“米粒跳得怎么样?”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幼儿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教师:“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老师边击鼓边范唱歌曲。(根据歌词内容把握敲击的轻重快慢)提问:

1)小鼓是怎么唱歌的?(“咚咚咚”地唱歌)米粒是怎么跳舞的?(蹦蹦跳跳)

2)小鼓唱得响,米粒怎么样?(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又怎么样?(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5、播放歌曲,幼儿跟着音乐旋律徒手打节拍,在三、四乐句时,幼儿按节奏表演米粒跳跃(高低)。

6、教师教唱,幼儿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教师唱一句,幼儿学一句。

2)师生接唱:教师唱第一句,幼儿接唱第二句,然后互换。

3)完整学唱: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敲节奏,然后配乐完整学唱。要求:唱出第三、第四乐句的强弱。

7、尝试表演:试着自己请音乐边唱边表演歌曲内容,表现出米粒跳跃的不同力度。

三、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

1、地板代表鼓,幼儿蹲在“鼓”上,部分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唱边游戏。敲鼓者用手敲地板,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扮演米粒的幼儿相应地变化跳跃动作。(游戏角色可以轮换,反复游戏。)

2、引导幼儿给歌曲取名。“小朋友,这首歌好听吗?可是这么好听的歌还没取名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它取个好听的名,怎样?”(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内容帮歌曲取名,教师小结。)

教师:小米粒还可以在很多地方跳舞,你们觉得还可以在哪里跳呢?(幼儿自由回答),然后随音乐出活动室(我们现在到到操场这个“大鼓”上去跳舞吧)。

活动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大班音乐鼓上的小米粒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