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活着》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淡昧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精选]《活着》读后感

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活着》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着》读后感 篇1

余华是在一位名叫福贵的老人身上,用第一人称叙述其看似悲惨的一生。地主家儿子福贵好赌,花光了家里所有的钱,在还债路上又被抓去当兵,误当成了国民党。几年战争后,死里逃生,逃出来回到家,发现父亲已经死了。接下来女儿因发烧耽误医治也变成哑巴了,原本好好的一个家变得支离破碎。随着时间的推移,女儿风霞、老婆家珍、女婿二喜、还有外孙苦根也相继遭遇不幸,这一大家子最后就剩福贵一个人了,最终跟老牛相依偎。

以多数人的想法看来,他最后的命运一定不是疯就是轻生。可福贵依然乐观地活着,因为他想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也是全书的亮点所在——活着就有希望。

这本书的作者是余华,本应是余华在讲述福贵的故事,应该使用第三人称,可作者采用第一人称,让人觉得更加真切,更加理解书中的我,在历经世间沧桑和磨难之后的坦然。

家人一个接一个相继去世,富贵被一次次的`打击,这里面,不仅有活着的真正道理,还有对世界的乐观态度。

他没有抱怨、仇恨,而是认认真真地过好每一天。抱着乐观的态度活着,这才是“活着”的真理。

活着本身就很艰难,延读生命就得艰难地活着,正因为异常艰难,活着才具有深刻的含义。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了,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了。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终。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玩乐到最终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最终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杯具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靠,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终,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读后感 篇3

在假期的时候我读了一本书,叫“活着”,是余华写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一个人沉思了好久。主人公的亲人一个个离开人世,最后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孤独的生活,但尽管这样,他没有选择放弃生命,而是坚强地活着。他的这种坚强深深地打动了我,毕竟面对所有的亲人离世,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住的,但他还是坚强地活下来了。

可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一遇到事情,面对压力就承受不住,甚至会选择轻生?我们总是会看到这样的新闻:某高中生跳楼自杀,某明星得抑郁症……确实,人这一辈子会遇到很多事,不可避免的就会有不如意的时候,导致很多人想不开,特别消极,甚至选择放弃生命。其实静下来想想这是多么不负责任的行为,每个人的生命不只属于自己,也属于父母,父母含辛茹苦把我们养大,是多么不容易,就是这么回报他们的吗?如果没有孩子,父母接下来的`日子要怎么过?人活在这个世上,有很多责任要去承担,所以要学着成熟,学会忍受,学会承担,心态要豁达一些。而且我觉得什么事情都不是绝对的好,也不是绝对的不好,凡是要往好了想,或许上帝给你关了一个门,但却会给你打开另外一扇窗呢!而这扇窗外的景色又是格外美丽呢!还有很多时候人的压力真的是自己给自己的,有的时候就是太在意外界的想法,所以让自己活得很累,其实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

最后我想说,生命是最珍贵的,毕竟生命只有一次,每个人都应该好好珍惜生命。

《活着》读后感 篇4

话题太过沉重,所以不谈生死,谈人心。因为你年纪小,不懂事,所以只要是一副委屈巴巴的样子,你就会被原谅,因为你的父亲败家,所以你也败家,这可以被理解,但是,在反反复复的折腾下,人们对你失望,而现实冷酷又残忍。夫人病死了,女儿女婿死了,儿子死了,孙子吃豆子撑死了,可您依旧对世界认真,您用仅剩的养老钱买下了一头将死未死的老牛,一同相依为命。您给老牛取您的名字,实在让人动容。

您的一生不过那么长,几百字,便了结了太多,我不知道您眼看一个个亲人去世的心情,但您的一生,曾在我脑海如电影般一掠而过。

说真的,看这本书就像学兔子啃青菜那般平淡无味,唯一让我哭出来的是儿子有庆献血而死却无人问津的片段,唯一让我惊喜的是余华质朴的文字,唯一让我心怀感恩的是故事结尾买老牛的片段,我感恩福贵的成长,时间的变化令少年心怀仁慈与惺惺相惜。你或许要问为什么要用“您”这样一个敬语,不过是一个纨绔子弟,愚昧无知,败尽家财,但是买下老牛后的'一切让人动容,想拍手称快人性原本的美好—一个吊儿郎当的少年,在经历生死后一步步变成看破一切的老人。

余华笔下塑造的一个个福贵家人都朴实勤恳,兢兢业业,可却在那个年代,一个个亲人离开人世,这令人何其唏嘘,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谁都无从知道。我们,需要的是思考这个世界的不平等,对待真实世界,道理都懂,但可以做下去的人知之甚少,因生而苦,虽死不亡。

“生命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活着》读后感 篇5

看书看到痛哭流涕,内心绞疼,因为一个书中的人物二反复私绰,都是人生中的第一次,《活着》曾几何时,自己也想着写一本书,书名就是《活着》想写写自己经历的生活,在社会底层感受着无奈和挫折,想通过写作,让自己出名,换一种人人敬仰,灯光无限的生活,为自己,也为生养我的父母,因为我在重复他们的生活,他们期待我成龙成凤,出人头地,光耀门楣!思来想去,能写的就是自传体式的自己,再加上一些虚无缥缈的想象,添点水分,加点颜料,就构成了一部所谓的作品!

我的活着,跟余华的《活着》天壤之别:富贵,这个一生悲情的人物,活着送走了他所有至亲的人,依旧勇敢的孤独的活着,最终与牛为伴,最为触动心弦的是,没有亲人为自己送终时,他吧十元钱,饿死都不能花的十元钱当做对埋葬自己的那个人的工钱!勇敢的活着!曾经的那个时代,人们踏实,畅亮,现在的.我好像活在幻境中,此刻的人们也善良,也淳朴,但是好像缺少了一份憨厚,就是这份憨厚,加重了做人的分量,而当今的现实让我们像无根都浮萍,始终找不到根的感觉!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生的厚重变得失去了底色!

躺在床上,像起书中的有庆会流泪,想起家珍会流泪,想起凤霞会流泪,想起二喜会流泪,甚至想起那头年迈的被富贵买回来,避免了被杀的老牛也会流泪,唯独想到富贵,觉得他让人钦佩,敬仰,跌跌撞撞的一生值得让人回味无限…

《活着》读后感 篇6

余华的《活着》,整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就是平平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辞藻,每一个字眼都显得那么朴实,真挚。

主人公福贵这不寻常的一生,作者余华用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人世间最最凄惨的事情他都接连遇上了。从他败家,爹娘死后,再到失去儿子,失去妻子,失去女儿,失去女婿,失去外孙。好在到最后,还有一头老牛陪着他。作者在描写余华的亲人去世的方式的时候,让我顿时觉得心中一沉的是福贵的儿子在为县长的老婆因怀孕大出血,在献血时因抽血过度而死亡的片,所谓的医者仁心,竟然在性命攸关的时刻,活生生的将一个孩子抽血抽到嘴唇发青直到最后没了心跳,让我甚至都感受到孩子死去般的麻木力量。

每当福贵的日子过得稍微好一点时候,打击去不断的接踵而来,但是,命,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当代人也常常说,活着才是硬道理!就像余华自己说的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在如今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财富是越来越多了,人们却渐渐的迷失了,人们越来越追求物质,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而活,可是,当拥有了这些之后,他们还能为什么而活呢?

活着,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包含这一种对生命的负责。

《活着》读后感 篇7

“活着”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

主人公“福贵”怎样“活着”?前半生仗着老子一百多亩田地为所欲为,老丈人见着了都要躲得远远儿的,伦理纲常压根儿没放在眼里,跟老子对骂也是常事,在村里人眼中丢净了脸面,尽管从小过惯了村里人眼中“奢侈糜烂”的生活,好歹只作贱了自己,没有伤到别人,居然乖乖的还了赌债。

他不是好儿子、好丈夫,甚至好邻居都算不上,而一切在他输光了自家所有田地的那一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开始在意爹、娘的感受,在意家珍、凤霞喜怒。以前是别人对他的忍受,趾高气扬,从不低头;现在是他忍受着别人,唯唯诺诺,陪着笑脸。只为“活着”。他黑发时,送走了白发人;他白发时,送走了黑发人;他和他的那头老牛在田埂上依然顽强的“活着”。

谁能想到当年不可一世的“公子哥”在田埂上居然讲出做人的道理来,也算一件奇事。《活着》讲述了部分中国人在那物质贫乏、精神困顿的几十年是如何熬过来的.,我不能把主语更换为中国人或人,这是不准确的,有人肯定不是这样“活着”的,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以后的人很大程度上也不会这样“活着”,但人性总会在这样的小人物身上影射出来,我们应该致力于思考“我们怎样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8

平凡,但不平庸。

——题记

活着或死亡都是年轻生命难以驾驭的题目,这薄薄的一本书却花费了我好长时间,这让我更加切身体会的读懂了这本书的含义

《活着》从一个旁听者的角度导出了一个普通人平凡但又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贵生活在那个纷乱有特殊的时代。经历了战争。杀伐以及一系列动荡的的生活,经历了家庭的幸福到衰落,身边的人陆续的.死去。在他们的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东西,失去金钱,失去亲人,最后只剩下一头头瘦骨嶙又险些被人宰割的老牛与他为伴。

最让人心痛的莫过于福贵的儿子抽血过多死了,那么天真的一个孩子,遇上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为了救县长的老婆,没想到那县长还是跟他一起饱受战难的春生。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了吧,你总会面对到一些不想接受的现实。

这个世界确实不公平,有人可以享尽荣华富贵,而有的人却只能像福贵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挥洒着汗血过完一生,面对这样的不公,憎恨逃避都是徒劳,甚至我也不知道到底该怎么做,我只能面对现实,或者依靠努力打破现实,但不管怎样,我始终希望自己能对世界友好,因为你很难改变世界,但世界改变你却易如反掌。

回到书本,福贵做到了不被世界改变,就算经历什么大起大落,他总是能无动于衷,依照着自己的意愿进行下一步的打算。

世人总说“人生之意不如事,十之八九”,可是真正有那十之八九的却极少,当你开始埋怨世界,有没有想过是自己哪里做错了呢?

活着容易,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不容易。

《活着》读后感 篇9

看这本书是因为同名电影《活着》,作者用最朴实无华,平铺直述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人生的真谛。这本书我其实看的有点久远了,但是这本书给我的震撼一直存在。简介中的那句“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而活着”一直萦绕在耳。

看完这本书,感觉一切语言在此刻都是苍白与无力的,这本书的阅读是让人恐惧甚至窒息的。书中主人公福贵对美好生活燃起过一次又一次的希望,却终被一次又一次的打破。说他幸运,他亲手埋葬了自己所有的亲人,只剩一头比他年纪还大的病牛陪伴着;说他不幸,他也曾经历过幸福,也曾经历过苦难,并且在经历过一切后仍乐观而坚强地活着。正如那句话所说,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没有比活着更美好的事,也没有比活着更艰难的事。

福贵一生的悲剧是自身命运与社会变迁的交织,希望破碎后的痛楚使下一个希望更加真挚,但正是悲伤使我们更清醒地活着。正如余华自己说的:"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生命虽然是脆弱而无常的,但在书中,却让生命的坚强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喊叫,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困难,正是因为艰难,活着才有了深刻的含义。希望所有的人都能完整的走过整个旅程,等我们到了能够回首往事的年纪的时候,没有踌躇不满,没有犹豫懊恼,安然的面对我们所经历的一切。因为我们生而普通、平凡,活着就是经历一生中所经历的一切。

《活着》读后感 篇10

《活着》是一本有生命、有感染力的书。我深深记得初读《活着》的感受,从初始的悠然到其后的凝重,翻动书页的手指愈渐迟疑,我感到心中似乎有一种隐秘的期待——呼唤着一个转折,一个让主角福贵走向幸福的转折,然而,我失望了,作者是那么的残忍与吝啬,我几乎是一路心痛地读到最后。当我满心酸楚地合上书页,猛然望见封面一袭鲜血般的暗红:刺目一如长长伤口上的血淋淋,却又宛如生命勃勃的涌动……我的泪直直地落下来了。

从一个少爷吃喝嫖赌到终于败坏家业,沦落到为糊口而下地,他挚爱的亲人一个一个地逝去——老母病死、幼子因抽血猝死、妻子得病先他而去、聋哑女儿凤霞难产而终、女婿被钢板所夹意外惨死,只留下一个小小的孙子苦根,竟也在那个饥饿的年代里,活活噎死。他布满老茧的粗糙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亲人与泪水,终于只孑然一身与牛相依。他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这应是一个悲剧吧。然而他淡淡地讲述着,没有大悲大恸,这个被厄运磨砺了一生的人居然嘿嘿地笑着。

这种生命的韧性似乎讲述着人生绝望的不存在。福贵的'人生,仿佛是一株盘剥的冬笋——一层层褪去人生的虚华、一层层撕扯掉人生幸福的依赖,一层层摧毁着人的坚强。可到最后,白嫩嫩的,却剩下一个人最柔软、最纯净的人的秉性,只剩下人生存在的唯一的理由——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活着,执着地活着——已成为一个唯一能描述福贵的形容,也是对福贵的最好的肯定与颂赞。

《活着》读后感 篇11

一年前看过《福贵》这部片子,主人公福贵的事迹深深地触动了我。观看完这部片子时,觉得福贵的一生就像上演了一部悲剧,他已经够悲惨。谁知,当读完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时,更是不一样的感受,余华用笔墨刻画出的福贵的一生更是悲惨。当读完这本书时,发现已经流下了泪。

通过《活着》亲眼目睹了富贵一生坎坷的路程:地主少爷福贵天天喝的烂醉如泥,在城里吃喝嫖赌,最终输光了家里的的全部,福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在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过了一段时间被解放军所俘虏,回到了家乡,知道母亲已经去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地带大了凤霞和有庆,但凤霞因发烧不幸变成了聋哑人……

余华谱写的悲剧不仅是这些,中间的情节比这还要悲惨。有庆因为献血过多,死了。福贵的老婆家珍因得了重病死了。凤霞长大了嫁了人有了孩子苦根,她却因难产死了,苦根的爹因一次意外也死了。原本就可以这样结束,福贵可以和孙子度过下半生,谁知,因为家里穷,没钱买饭,福贵只好给孙子吃豆子,悲惨的是,苦根因为吃豆子而噎死了。本来的一大家子最后竟是这样的.下场,只剩下老福贵和一头老牛在夕阳下回想年轻时犯下的错误和拥有过的幸福。

相信每个读完《活着》的读者,已经是泪流满面了吧,被这场悲剧感动了。书中的"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说得就是时间带来的喜悦和辛酸。

我看到了福贵凄惨的经历,同时也看到富贵内心真诚的悔过。我们不需要拥有富贵的生活,不需要拥有奢侈生活,或者只是需要一个拥有家人,拥有家人的爱的人生。哪怕是福贵那样,年迈了只是和一头老黄牛生活,度过剩下的时光,这也是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12

《活着》主要叙述了福贵因为赌博输光家产、外出谋生遇到春生等人后回家的故事。故事结尾只剩下富贵和他的老牛,他们仍会继续活下去。因为他经历了这么多事,对许多事情已经看淡了。

文章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是春生开车撞死了富贵的儿子,家珍不愿见他,后来春生被组织调查,家珍知道春生过得也不好,在春生离开富贵家时,家珍对他说:“一定要活着,活着。”

人生固然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因为有了这些困难,我们活得才更加精彩。如果人生总是一帆风顺,那这样的人生必然是无味的,人也会因此而懈怠。只有在困难中,才会使人不断磨砺,不断进步。

文中的'龙二因为赢了富贵的家产而变得富裕,但是好日子没过多久,就因为割资本主义的尾巴而被枪毙。富贵知道龙二被杀后,心中害怕极了,幸好把家产输给了龙二,不然被枪毙的可就是自己了。

有时,失去一些东西未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富贵正是因为失去了家产,才捡回一条命。失去,是为了更好地获得。我们不必因为失去了什么东西而悲痛不已,也不必为了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洋洋得意,对于得与失,都应以平常心来对待,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更好地生活,更好地活着。

活着,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活着,就应该不为了得失而大喜大悲;活着,就要以平常心对待生活中的人或事;活着,就要充满对生活的信心,脚踏实地地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

《活着》读后感 篇13

这是一次令人印象深刻的阅读体验,相信所有读完《活着》的读者还都能记得这本书带来的心理恐惧经历。

余华冷静地叙述着生活的残酷,他就像一个理智的`外科医生用手术刀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温情脉脉的仁义假象中解构出来。每一次看到富贵可能会往美好方向发展的时候,作者紧接着都会无情地把这些幻想一一击破,甚至可以说是用更加残忍的方式将富贵推到了更加悲惨的境地。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断地被强烈的情感冲击着,迫不及待地将整本书读完,阖上书本,胸口似乎被几大团棉花堵着,悲恸到了极致,只能无言。很难想象在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那些事情的情况下,我这个八零后竟然会被感染到了如此境地。看完了这本书,难以名状的复杂情绪挥之不去,是悲哀,是压抑,是无奈,又或者是其他,无话可说,言语在此苍白无力。

人是会思考的芦苇,生命如此脆弱,可是又如此顽强,就像富贵在经历了亲人一个接一个的死亡后还能和老牛在阳光下回忆。或许这样的苟延残喘已经不是悲剧所能形容,可是痛苦到了极致就带来了麻木,之后人反而得到超脱。

对于富贵而言,他不会考虑“人活着为了什么,人为什么活着”这样追问生命终极意义的大问题,活着就是他与生俱来的本能,活着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余华似乎要告诉我们: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意义。那么如果一定要赋予意义的话,那么唯一可以算作意义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

《活着》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