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液化教学设计

液化教学设计

迷糊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液化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液化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液化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液化的方法,液化时要放热。

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三号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难点

液化的方法,“白气”是液态水不是水蒸气教学准备

演示用:水、乙醚、注射器、课件、多媒体一套。

学生用:热水、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自备2个)、小平面镜(自备)、打火机(自备)、饮水杯(自备)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问:冬天戴着眼镜进入温暖的房间,通过眼镜看物体会变得模糊不清,这是为什么?取下眼镜,用手摸镜片,有何感觉?用水壶烧水时,从壶嘴不断冒出白白的热气,这是怎么回事?

像这样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板书课题)

观察液化过程

(一)质疑与猜想:

问:同学们从壶嘴冒出的那“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各小组学生展开讨论。

(二)设计与实验:

问: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各小组提出方法后,经过讨论选择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

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杯倒扣在上面。动手做做并说说有什么新发现?

提示:最初,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你能否看到水蒸气?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三)交流与讨论:

请同学们说一说看到的现象。

学生回答:看到水蒸气往上冒,白色。上杯变模糊,内壁上有水等。

学生在回答的基础上讨论:往上冒的白气是水蒸气吗?教室中有水蒸气吗?能看到水蒸气吗?

教师提示:夏天,温度高,水蒸发快,空气中水蒸气很多,却看不到,说明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

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学生归纳)。

教师:气体液化也像固体熔化一样要吸热吗?

课件:电冰箱原理──冷凝器的作用

学生观看并总结:气体液化时要放热。(板书)

怎样使气体液化?

(一)提出问题:

教室的空气中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怎样能使水蒸气液化呢?

(二)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方法,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器材不同,探究方法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甲组:饮水杯中盛有开水

探究:使开水产生的水蒸气液化

乙组:小平面镜

探究:使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丙组:冰冻的矿泉水

探究: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三)交流与拓展:

甲组交流:放在杯口上的手掌(或其它物体)有水滴流下。做饭的时候,电饭锅盖内表面有水珠。纯净水桶上方有水珠。秋冬季节,早晨有时发现头发上面结有露珠……

乙组交流:口对平面镜呵气,镜面模糊,用手摸,发现上面有细小的水珠。冬天洗澡时,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雾。很冷的冬天,戴着眼镜走进教室,镜片模糊。牙科医生检查牙齿前把小平面镜放在火上烤一下,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影响观察……

丙组交流:冰冻的矿泉水的外表有水珠。夏天的早晨,常看到外露的自来水管“出汗”。夏天吃冰棒,冰棒上冒“白气”;打开冰箱门,门口冒“白气”。夏天,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会慢慢地“长出”水珠,是因为周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温度降低,液化成水……

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板书)

课件:雾和露的成因

学生观看

(四)质疑与猜想

学生观察打火机。它里面是水吗?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有何好处?

教师演示实验: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压缩体积。(板书)

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

课件:液化的实例

(五)巩固知识

下列物态变化的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A.早晨树叶上的露珠

B.春天积雪消融

C.冬天,窗户表面出现的水珠

D.打开冰箱门,看到有“白气”冒出E.夏天,湿衣服晾干

F.用铁水浇铸成零件

G.白来水管外壁“出汗”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学生回答

五、课后延展:自编小故事──《水蒸气的旅程》

以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水蒸气受温度影响而形成的云、雨、雪、露、雾等奇妙自然现象。

六、布置作业

液化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学难点】

液化的两种方式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的思考。

二、实验与发现

老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把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使塑料袋鼓起来?学生小组讨论,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物质不仅可以在固、液态之间相互转化。物质的液、气态在一定条件下也能相互转化。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液、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引出汽化和液化。

三、探究与发现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设计实验要从节能的角度考虑)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时间/min

温度/℃

[分析和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并让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

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布置课后探究 “纸锅烧水”

四、生活与发现

(一)、根据生活回答下列问题:

1:装在盘子里的水放一段时间后会发生什么现象?

2:不同温度的水是否都能发生蒸发现象?

3:蒸发现象是发生在水的表面还是在内部?

4:蒸发现象是缓慢还是剧烈?

在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总结出蒸发现象的概念。

(二)、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请小组代表说出酒精擦在手背上的感觉,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三)、请学生解释图4.3—5。

(四)、同学们通过观察鼓起的塑料袋变瘪,酒精重现引出液化的概念。

(五)、提供生活现象,让学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1、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

2、湿的衣服干了;

3、冰棍周围冒“白气”;

4、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5、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点拨液化的两种方式。强调学生课后阅读“STS:电冰箱”,分组讨论,下节课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五、课堂教学小结

1、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2、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设计说明:教学中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汽化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

液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 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 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液化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什么是沸点。

3、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2套)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测

(一)交流回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二)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并闻一闻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酒精消失,而在冷水中变瘪了,酒精又出现,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给予肯定,并说明在以后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请小组代表总结实验设计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什么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分析为什么各组测出的水沸点不同?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可以别出心裁地讲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3.作业:导学案“巩固提升”

4.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液化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知道常见的液化现象;知道气体液化的方法;知道气体液化要放热。

能力目标: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探究自然奥妙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目标:时刻关注身边的物理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介绍长征三号火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气体液化的办法

难点:“白气”是水不是水蒸气

教学准备

演示用:铁支架、酒精灯、玻璃杯、水槽、水、乙醚、注射器、CAI课件、多媒体一套。

学生用:热水、冰冻的瓶装水、塑料杯(自备2个)、小平面镜(自备)、打火机(自备)、小铁片(自备)、茶杯(自备)

教学过程

(按授课进度,学习《液化》正值冬季,我们充分利用天时这个有利条件,作如下设计)

一、情境导入

表演戴着眼镜“吃火锅”一个大玻璃杯中,装有一半水,放有几个有壳的鹌鹑蛋,几块胡萝卜等(增强视觉效果),灯光加热至沸腾,放入铁支架上,用酒精灯加热。教师戴着眼镜,有意靠近“热气”,边擦镜片,边用筷子夹鹌鹑蛋,终于捞出一个,剥壳,吃掉。

教师:哪位同学想体验一下在物理课上“吃火锅”的感受,

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一下被激发起来,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起手。请一位戴眼镜的`同学来模仿老师“吃火锅”。

质疑:你还能看到你的同学吗?(不能)你猜想是什么原因?(镜面上附有水蒸气)取下眼镜,用手触摸镜片,有何感觉?(有水)是怎样产生的?(水蒸气变成水)

像这样由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板书课题)

观察液化过程

(一)质疑与犯猜想:

同学们学习兴趣浓厚,我们的火锅也热气腾腾,你们想过没有,“热气”是水还是水蒸气?

意见不一,引发争议,这说明了同学们对这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并没有近距离、较长时间的仔细观察。

(二)设计与实验:

如何利用我们身边常见的物品来观察水蒸气的液化过程?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建议用其中一种简易有效的方法。各小组拿出两个塑料杯,一杯倒入适量的热水,另一个塑料杯倒扣在上面。同学们两眼紧盯着上面的塑料杯,你有什么新的发现?

1.最初,上杯中是否有水蒸气?你能否看到水蒸气?

2.过一会儿,上杯还透明吗?用手触摸塑料杯内壁有什么感觉?

3.再过一会儿,白蒙蒙的杯壁上的水珠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用手摸杯外壁,有何感觉?

(三)交流与讨论:

学生A:我看到了水蒸气,它在杯中往上冒呢。

学生B:我也看到了水蒸气,它是白色的。

教师参与:教室中有没有水蒸气?我们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C:可能是冬天教室中水蒸气少的缘故吧?

学生D:夏天,温度高,水蒸发更快,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更多,我们还是看不到。我想:水蒸气是无色透明的,是看不到的。

学生E:上杯逐渐模糊,用手摸一下内壁,有水,说明内壁附有一层肉眼难以分辨的极细小的水珠。

学生F:我看到上杯壁的水珠逐渐长大了,有些还顺着杯壁滚落下来。

教师点睛:秋冬季节,我们常见到“白气”“热气”应该是──细小的水珠,是水蒸气液化后的产物(学生归纳)。

学生G:摸上杯外壁发热,发现水蒸气液化后,要放出热量。

教师拓展:其他气体液化也放热吗?

课件:电冰箱原理──冷凝器的作用

学生H:冬天,我常把手放在电冰箱的外侧烤暖和,原来是氟里昂气体液化时要放热。

怎样使气体液化?

(一)提出问题:

教室的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烧水时产生大量的水蒸气,甚至我们呼出的气体中也含有水蒸气,当我们想要使水蒸气液化时可以采取哪些办法呢?

(二)设计实验:

学生提出许多方法后,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把学生分成甲、乙、丙三个不同组别,选用实验器材不同,探究的手段和方法有所不同,各自看到什么现象?并提出日常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并加以解释。

甲组:茶杯中盛有开水、铁片探究:使开水产生的水蒸气液化

乙组:小平面镜

探究:使口中的水蒸气液化

丙组:冰冻的矿泉水

探究: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三)交流与拓展:

甲组:

学生A:放在茶杯口上的小铁片上有水滴流下。(边说边演示)

学生B:吃饭的时候,我看到电饭锅盖内表面有水珠。

学生C:我家里的纯净水桶上方有水珠。

学生D:秋冬季节,早晨上学时有时发现头发上面结有露珠。

乙组:

学生A:口对平面镜呵气,镜面模糊,用手摸,发现上面附有一层细小的水珠。(展示附有水珠的平面镜)

学生B:冬天洗澡时,我发现浴室的镜子上有一层雾。

学生C:很冷的冬天,我戴着眼镜走进教室,不久我的镜片使模糊了。我们教室玻璃内表面也有一层白蒙蒙的水珠。

学生D:有一次牙科医生为我检查牙齿,检查前把小平面镜放在火上烤一下。我当时想可能是消毒吧,现在我明白了,那是为了防止口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在镜面上,影响观察。

丙组:

学生A:冰冻的矿泉水的外表有水珠。(演示用手摸,有水滴往下落)

学生B:夏天的早晨,常看到外露的自来水管“出汗”。

学生C:夏天吃冰棒,冰棒上冒“白气”;打开冰箱门,门口冒“白气”。

学生D:夏天,妈妈要用西红柿炒鸡蛋,我从冰箱中拿出的鸡蛋、西红柿,发现它们会慢慢地“长出”水珠,我以为是鸡蛋、西红柿中渗透出来的。通过今天的实验做得了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降低温度,会液化成水。

在学生解释现象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模糊的认识,如“空气液化”“冰箱里面水蒸气液化后跑到门外”“冰棒先熔化,再蒸发成白气”。教师加以指导,予以纠正,并有意引导学生对各组的现象加以综合分析,找出共同的、本质的东西──降低温度,使气体液化。

课件:雾和露的成因

(四)质疑与猜想

学生观察打火机。

1.它里面是水吗?

2.里面的液体是怎样装进去的?

3.有何好处?

视频展示: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使其液化。

知识发散: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现象。

课件:

①电冰箱的工作过程──压缩机的作用。

②介绍长征3号火箭及低温技术。

四、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板书设计)

液化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