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别弃我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心理异常的实质,就是异常心理的原因、机理和心理结构问题。心理异常是大脑的结构或机能失调或者人对客观现实反映的紊乱和歪曲,既反映了个人自我概念和某些能力的异常,也反映为社会人际关系和个人生活上的适应障碍。

第1篇: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贯穿生命教育的实践

[摘要]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

首先在相关心理健康知识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珍爱生命

现代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60年代末。

1968年美国的一位学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谛。

国内最早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台湾地区。

“生命教育”一词在大陆出现于上个世纪90年代。

“生命教育”是什么,如何界定生命教育的内涵,目前学界尚未有统一的答案,但在对生命教育的理解上,大多强调重视个体自然生命,遵循生命发展规律,追求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中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的生存、健康的生活与独立的发展,

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关于如何开展生命教育,学界也存在分歧。

有学者认为需要独立设置生命教育课程,也有学者主张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相关教学中。

笔者认为:独立的生命教育课程和渗透式生命教育课程各有优势和不足,但生命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独立开展生命教育课程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首先考虑将其融入到相关课程中。

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以唤醒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引导大学生探索生命的意义,从而提高人的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一、将生命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堂的课程设计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包括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教学目标为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教学内容包括生命的意义、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必选课课堂中,既学到关于生命的重要知识,又能唤起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呢?通常认为,人的生命具有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

生命的自然属性即自然生命或生理生命,是建立在人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决定着生命的长度;生命的社会属性即社会生命,涵盖了人的成长、学习、交友、工作等,是伴随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心理基础而发展起来的,

决定着生命的宽度;生命的精神属性即精神生命或心理生命,涉及人性与人格,决定着人的生命高度,但它并非纯粹指人在顺境中能达到的高度或是在逆境中所处的低谷,因为生命的深刻体验和灵性的深层次激发,也构成了富有意义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

其中,人的自然生命是基础,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区别。

鉴于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此丰富和重要,笔者认为,仅靠一个专题讲座或一次体验活动是不足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的,而是需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其他章节中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放到“生命”的层面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追问、体验生命,树立起对生命的正确态度,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然后再以专题的形式,将重要的生命知识系统地介绍给学生,并辅以体验式的课堂形式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从而帮助学生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生命价值,积极、健康、快乐地生活。

二、生命教育与其他心理健康知识的关联性分析

(一)新生适应,人际交往——唤醒社会生命

大学阶段是人身心逐渐成熟的关键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熟的关键期。

这一时期大学生生命成长的过程更为复杂,他们面临着理想与现实、个人与群体、独立与依赖、交友与恋爱、学习与工作以及自由与约束等种种挑战。

面对这些困惑和挑战,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在实践中历练和成长,找到适合自己的调适方法固然重要,但同时,如果能提升到生命的层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生命成长的阶段,

把它看做是生命羽翼的逐渐长成期,是生命自由与责任同时赋予和承担的过渡期,是从学校步入社会前的集训期,将不适应、挫折和困惑看作是人生宝贵的经历、体验和成长,会有助于学生全面地看待自己所处的环境,有助于增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心理力量,有助于学生树立对未来的信心。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乃至整个人生面临的重要课题,每个人都无时无刻不依赖他人而生存和发展。

大学校园是个小社会,大学生每天都要在不同的场景中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会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人际交往最能反映生命的社会属性,从对生命探索的角度去主动交往,会让大学生更加自信和从容;从生命成长的角度去理解别人,会让大学生更加宽容和开放;从对生命尊重的角度去尊重自己和他人,

会让交往变得更和谐和温暖;从对生命信任的角度去与人沟通,会让沟通变得更加真诚和轻松;从对生命关怀的角度去关心他人,会让彼此的心灵走的更近。

综上所述,大学阶段是生命的社会属性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

有人说,生命的诞生有两次,第一次是肉体的诞生,第二次是觉知的诞生。

大学生学习适应复杂的环境以及与人交往的过程,正是觉知诞生的良好契机。

唤醒大学生的社会生命,让学生有意识地从生命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会让学生更懂得尊重。

(二)理解家庭,学会恋爱——珍爱自然生命

家是每个人成长的摇篮,家中有爱也有纠结,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其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大学生的家庭也会给其带来一定的心理困扰,例如父母对自己学业和未来的期待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压力;父母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自己的心理;亲子之间不同的人生经验以及看待事物的角度,也会引发一些冲突和矛盾。

有些大学生不能接纳自己的家庭,甚至有的大学生怨恨自己的父母。

家庭中的结如何解开?从生命的角度看,生命来源于哪里?父母给了自己生命已是最大的恩典,没有生命一切将不复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父母和每个家庭也都是不完美的。

父母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逐渐成长,而孩子的成长过程也是与父母一起探索的过程。

换一个角度,大学生大多年满十八周岁,已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掌控自己的生命,对于过去,可以选择接纳,也可以选择记恨,但终归影响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现在,可以选择珍惜,也可以选择挥霍,但终归收获的是自己的生活;对于未来,可以选择自立、负责,也可以选择依赖、抱怨,但终归实现的是自己的人生。

所以,大学阶段,已经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是否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否接纳自己的家庭,是否感恩自己的父母,只需要看自己的选择。

恋爱也是需要学习的。

不少大学生对恋爱充满期待,又充满不安,因此大学生的性心理和恋爱心理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之一。

爱情是一件奇妙的事情,两个互不认识的人,从了解到熟悉,从相知相恋到步入婚姻的殿堂,有可能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吵架,但还能无私地关心、照顾、爱护、支持对方,在工作、养家糊口之余还能有一些心灵的沟通。

这的确是一件神奇的事情,期间也会遇到许许多多需要处理的问题。

可以说恋爱是一个大课堂,在这个大课堂中,很多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个底线,就是尊重和珍爱未来的小生命;还有一个崇高的目标,就是尊重自己的生命和对方的生命。

(三)认识自我,管理情绪——领悟精神生命

认识自我与理解生命是息息相关的。

从具体的角度来看:“我”包含我的名字、我的身体、我的思想,但又不完全是“我”,他们只是“我”的一个方面;从抽象的角度来看:“我”的由表及里的不同层面,似乎正对应生命的自然、社会和精神属性。

有人问泰戈尔三个问题:第一,世界上什么最容易?第二,世界上什么最难?第三,世界上什么最伟大?泰戈尔的回答是:“指责别人最容易,认识自己最难,爱最伟大。

”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理解生命的过程。

我们每个人都是在逐渐认识自己、理解生命的路上,随着自我认知越来越真实,对生命的领悟也会更好。

通过追问“我是谁”、画生涯鱼骨图、应用乔韩窗口理论,能让我们从反省自我以及在与别人的关系中逐渐发现自我。

从生命层面上讲,生命更是一段探险的旅程。

如果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生命的丰富多彩,那么对眼前的一切抱有一颗平常心,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实的自己。

人的情绪都是多种多样的,有愉快、舒畅等正面情绪,也有痛苦、悲伤等负面情绪。

情绪的形成与需要、认知、生理、个性和情景等均有关系,大学生每天都会体验到多种情绪,不同的情绪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习效率、人际关系和潜能的发挥。

通过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掌握表达情绪、控制情绪的方法是必要的。

如让学生了解情绪的发生规律,掌握情绪的辩证法,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让学生知道正确表达情绪而不是压抑或失控;给学生介绍调控情绪的方法等等。

但同时,从生命的层面上来看待情绪,我们发现:情绪构成了我们生命的色彩,情绪让我们的生命更加充盈,情绪也激励我们追求更深刻的生命体验。

三、以主题讲座和体验的方式强化和升华生命教育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生命教育主题应依据生命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大学生的现实需求展开,即引导大学生了解心理危机的表现和预防,更加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愿意探寻更丰富的生命意义。

生命教育主题应将讲座与体验的方式相结合,重视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

(一)认识生命,守护生命

生命的诞生是神圣的,每一个生命都来之不易。

每个人的生命又是唯一与独特的,世界上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因而也是最稀有和宝贵的,每个生命的存在都对世界有无比珍贵的价值。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从出生、成长到衰老,小到吃饭穿衣,大到交通居住,都凝结了许多亲人以及陌生人的关爱和付出。

因此,每一个生命中都蕴含着太多的价值。

同时,每个人也会面临死亡,死亡是不可避免且无法预测的,正是因为死亡,才让生命的存在更有意义。

大学阶段是人成长的集训期,大学生会面临学习、交友、恋爱、情绪、压力、家庭以及自我困惑等许多问题,生活内容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

处理得不好,生活会变得很艰难,甚至导致生命走向极端。

因此,守护生命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需要讲述的内容。

让学生预防和识别心理危机、了解自我救助和救助他人的途径是必要的。

其实,面对人际关系,正是因为他人的不同,才带给我们成长;面对生活压力,有压力的时候,才是人生进步、成长的时候;面对重大挫折,即使掉在一个“坑”里,当你凭借自己的力量以及他人的支持走出那个“坑”的时候,便又到了人生一个新的高度。

关于认识生命和守护生命,除了讲述一定的系统知识以外,画生命线、写墓志铭、探索自己的大学和人生目标等体验方式,也会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命。

(二)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怎样才算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一个抽象的话题。

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让学生思考:早晨为什么起床?然后一直追问“为什么”。

学生会发现,原来学习、工作的背后,有着自己更深刻、更丰富的追求。

同时,我们利用课上或课下时间,组织学生观看尼克•胡哲的视频《我和世界不一样》,也会触动学生的内心。

此外,还可安排小组互助、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体验生命。

具体来看,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1.接纳生命,关爱自我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完美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个人的生命也是完美的,每个生命的存在都会给世界带来贡献。

只有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关爱自己,珍惜每一天的生活,才能活得真实、幸福。

2.积极关注,欣赏生活生命是否美好,取决于自己的态度。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匹狼,一匹积极的狼,一匹消极的狼,怎样让积极的狼更强大呢?答案是经常“喂养”它。

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完整的世界,关键在于自己关注什么。

关注自己拥有的而不是没有的,关注生命积极方面,接受生命中所有的体验,才会让自己幸福成长。

3.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生命的价值如何实现?生命不只属于自己。

付出去的,才是自己拥有的。

欣赏、激励自己的同时,也给予他人欣赏和鼓励,会让自己的生命更加鲜活;吸取力量、不断成长的同时,也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会让自己的生命增值更多。

真正美好的人生是在与他人的相处中、在承担社会的责任中实现的。

总之,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朵花,每个人都应该更美地绽放,在有限的生命时光中活出自己独特的光彩;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个剧本,每个人都应该自编、自导、自演一场自己满意的戏;如果把每个人的生命比喻成一本书,每本书都应该是丰富多彩且意义深刻的。

在大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贯穿“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会让大学生收获更美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成长[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

第2篇: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对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新媒体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此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新媒体有机融合,要在新形势下把握要点、掌握方法、创新形式,争取使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新突破。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新媒体”一词最先由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戈尔德•马克于1967年提出。

而本文研究的“新媒体”是指以数字技术、通信网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传播技术为基础,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和服务的新兴媒体。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结合了多种传播技术,使传播可以在更多元的方式下进行。

从上述定义我们可以看出,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数字化、交互性、实时性和融合性。

因此,将新媒体作为媒介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符合当今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机遇。

(1)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完善自我。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加丰富、快捷的信息,学生接触世界的方式更加直观、全面和具体。

新媒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和增进交流的途径,能够帮助学生更方便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使其进一步完善自我。

(2)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新的形式和工具。

新媒体工具的形象性、生动性、及时性和丰富性能够弥补传统课堂教学的缺陷,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革新教育形式。

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匿名性特征,心理健康教师可在互联网上与学生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

在一个隐私性较强的虚拟世界中,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倾诉自己的困惑和烦恼,由此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积极开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1)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受到互联网的影响,其心理状况更加复杂多变,当代大学生少数存在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心理问题。

(2)新媒体时代使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面临更大的考验。

网络的开放性和丰富性使学生可随时随地针对某一问题进行搜索,学生容易对教师权威产生怀疑,这就无形中增加了高校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难度。

三、新媒体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创新探索

1.借助新媒体平台,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主要使用者,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平台。

高校心理健康教师要善于借助新媒体,了解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掌握他们的心理动态。

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朋友圈实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向,利用博客熟悉学生的成长经历,利用微博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

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后,心理健康教师便可以通过这些社交软件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开放、即时的互动关系,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2.打造专业网站,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是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重要措施。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专业网站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宣传。

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站不仅可以实现心理健康知识的资源共享,为交流心理知识提供有效平台,还可以通过“微课”“慕课”等形式,以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加强教师培训,打造新媒体时代优秀师资队伍。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更应该紧跟时代,更新知识,成为新时代心理健康教育界的佼佼者。

高校教师要主动学习互联网知识,掌握互联网技能,利用现代化的新媒体工具更新教学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另外,高校教师还要紧跟新形势,站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沿,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促进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

四、结语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契合新媒体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因此,每一位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努力创新、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法。

参考文献:

[1]刘秀伦.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5).

[2]汪頔.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挑战[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究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