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资料大全 > 综合资料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傲骨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 写、某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抄写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选择一本书陪伴自己旅行的理由及反复读书的方法,并受到启示。

4、感受作者对阅读的热爱,继续开展关于阅读的综合性学习,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爱书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为什么要反复读一本书的原因和方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释题:

齐读文题,“侣”的意思是?根据自己的`理解阐释课题。

2、独自远行为何要以书为“侣”啊?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感知内容:

结合课题,概括内容。(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

3、学习新词:

伴侣、娱乐、百音盒、毫不犹豫、一趟、背诵、零次、编写、某种、故地。

4、接读课文:

了解情况,纠正读音。

三、读文交流,体会情感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一是?

(第5段):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1、听听作者是怎么解释这句话的,自由读第五段。

2、你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二是?

(6~7段):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的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⑴ 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你是怎么知道的:前面讲读书总能发现新东西,后面接着就告诉我们从书中发现新东西的方法。(不管你看过多少遍与一遍又一遍地读相对应)

⑵ “一遍又一遍”地怎么读?

⑶ 揣摩段尾的“……”说说自己的读书经验。

3、齐读:

以书为侣行天下的理由之三是?

(8段):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⑵ 了解“之”“于”的用法,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能力目标:

⑴ 熟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⑵ 学习本文借事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⑶ 注意本文详略得当的写法,揣摩简洁、洗炼、精当的语言。

⑷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3、情感目标:

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能明白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

【重点难点】

1、掌握重点文言词语,翻译课文。

2、认识到“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1、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

2、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词。

3、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伟大的科学家和发明家爱迪生有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用勤奋的一生发明了无数的东西,对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发明大王”,人们都认为他是世界上少有的“天才”。到底什么是“天才’妮?他的这句名言就是最恰当的解释。遗憾的是有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自恃聪明,自认为有天赋,结果最终沦为庸才、蠢才,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人。

2、本文选用《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害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3、题解: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三、正课

1、补充课文注释:

隶:属于。

尝:曾经。

“父异焉”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自:自己。

为:动词,题上。

自:从。

是:这。

就:完成。

宾客: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以宾客之礼相待。

或:有的人。

利:动员的以动用法,以……为利。

从:跟从。

还自扬州:从扬州回家。

贤:比……好,优秀。

卒:最终。

且:况且。

固:本来。

“得为众人而已耶?”反问句。恐怕他连普通人还不如罢了。

2、朗读时注意下列语句的停顿:

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⑵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⑶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⑷ 自是|指物作诗位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⑸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3、对文中的“之”“于”进行归类: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环谒于邑人”,代词。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卒之为众人:语气助词,不译。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贤于材人远矣:比,介词。

爱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4、从文中找出词类活用的词语:

⑴ 邑人奇之:以…为奇,形容动词作动词。

⑵ 宾客其父:把…当作宾客,名词作动词。

⑶ 利其然:以…为利,名词作动词。

⑷ 伤仲永:哀伤,哀怜,形容词作动词。

5、翻译: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5、全文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⑴ 第一部分(1~2):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①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关于方仲永的哪些情况?联系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交代了他的籍贯、身世、姓名、家世。

“世隶耕”为下文作铺垫,既衬托出他的非凡天资,一个没有家学背景的人,生而知之,更见其大资非凡。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暗示下文其父“不使学”的原因。

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

② 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

③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④ 课文写了方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有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⑤ 这三个发展阶段的叙述,有见有闻,有详有略,这样安排组织材料有何好处?

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

“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⑵ 第二部分(3):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① 这一段“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仅指什么?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② 这一段讲了几层意思:作者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讲了两层意思:从“王子曰”到“不至”,揭示仲永才能泯灭的原因,即“受于人者不至也”。

从“彼其……”至文末是第二层,由仲永引申出天赋差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局更加可悲。这一段作者主要强调了后天的努力学习、接受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

③ 作者认为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④ 作者认为方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之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⑶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6、请把本文与《孙权劝学》相比较,说说你的人才观:

讨论并归纳: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而像目蒙这样大字不识几个的武将,通过学习,也具有了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人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

7、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畅谈感受与启示:

要求:

⑴ 声音洪亮,用普通话发言,语言简练。

⑵ 中心鲜明,讲话的层次清楚。

⑶ 时间在2分钟左右。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8、拓展阅读:

⑴ 你怎样评价仲永的父亲?假设你有一个这样的父亲或儿子,会怎么样做?

⑵ 引用《论语》中的语句劝劝像仲永一样的古人或今人。

四、小结

我们在学习中进一步的掌握文言文的学习方法,增强了语感,了解了道理:一个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本文作者为一位“神童”最终变成平常人而深感惋惜,并发表议论,以此引发人们的思考。

1、在语言表达上,用词洗炼、生动:

⑴ 用词的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一句用极其凝炼的笔墨,揭示了仲永才能衰退、天资尽丧的原因。其中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概括了其父求财的可鄙行为,“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一个“利”字,写出其父贪求钱财、目光短浅的性格,“环谒”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不使学”更是一语中的,批判其父的错误做法,暗示仲永“混然于众”的必然结果。这些词语用得既传神又贴切,寥寥数语便起到了言简意赅的效果。

⑵ 从全篇来看,行文也是笔墨极省,既高度概叙,以至难以再删一字,同时也富于文采,描写细腻,与文体特点相映生辉。

2、本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前两段叙事,最后一段议论。叙事部分详写方仲永幼年才能出众的情形,而略写此后的情况,先仰后场,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婉惜之情;然后就事说理,提出作者的见解,画龙点睛,起了突出中心的作用。

3、摘抄有关“天才与勤奋”的名言警句5条。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和11个词语,会认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白兔和小灰兔的不同表现和收获。懂得“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的道理。

4、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只有自己种,才有吃不完的菜”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准备:

1、小白兔和小灰兔的图片

2、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感知课文大意

1、(出示挂图)今天老师给同学们找来了两位朋友——小白兔和小灰兔,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编一个小白兔和小灰兔的故事(学生看图自由编故事)

2、请一两名学生讲自己编的故事

3、同学们的故事讲得真好听,老师也请来了电脑博士,他也想把他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你们想听吗?(翻开课本)我们一起来听听电脑博士是怎样讲这个故事的。

4、老师:听了电脑博士讲的这个故事,有哪些地方你是不明白的?或者你听了这个故事后想知道些什么呢?(鼓励学生质疑)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遍,并划出有关生字。

2、同桌互相检查认生字的情况和朗读课文是否通顺情况。

3、指名试读课文。大家进行评议。

三、认记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2、小老师领读生字。

3、重点指导易读错的生字。

“翻”是前鼻音,“施”是翘舌音。“浇、挑”是三拼音。

4、开火车认读生字。

5、找朋友,给生字组词。

6、“彩虹过桥”游戏:字——组词——说句训练。

7、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析这八个字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

8、小组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评价、订正。

四、写字指导。

1、读“我会写”里的字。说说这几个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

(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每个字均为左窄右宽)

2、练习给这几个字组词。

3、教师范写,学生描红。练写。

五、快乐复习。(课件出示)

1、快帮小兔找到它们要吃的蘑菇。

féi jiāo shī hu tiāo fān dān è

候 挑 担 肥 浇 施 饿 翻

2、快来帮小兔把山上的词语读准,他就能顺利回家了。

挑担子 —— 浇水 ——翻松 ——饿了—— 时候 ——施肥

第二课时

一、游戏“吃白菜”复习生字(课件:读对一个生字,白菜就没有了)

二、学习课文

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讨论(讨论前先四人小组读课文一遍):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边提出问题边贴两幅图,并板书“相同”和“不同” )(问题用投影出示)

1、请小组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的表现有几个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学生发表意见,先不作出评议)

2、哪个小组说一说小白兔和小灰兔表现相同的其中一个方面?

A、相同点之一

——老山羊收白菜,小白兔和小灰兔都来帮忙

1)说说是在哪个自然段找到的(第一段),小组齐读该段

2)从这里你读懂了什么? (板书:爱帮助别人)

B、相同点之二

——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很有礼貌

1)你是从哪里看出它们都很有礼貌的?

2)区别“您”和“你”的用法,明确“您”表示尊敬,有礼貌

3)明确它们都很有礼貌 (板书:有礼貌)

4)分别请男女同学读一读两只小兔子对老山羊说的话,注意读出礼貌的语气。

过渡:讲它们相同的表现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呢?那它们共有几个相同表现?分别是?(指板书齐读)我们继续找它们表现不同的地方

C、不同点之一

——小灰兔收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小白兔却向老山羊要了菜子

(板书:要白菜 要菜子)

为什么小白兔不像小灰兔那样要白菜而要菜子呢?(同桌讨论)

D、不同点之二

——回家以后,小白兔辛勤劳动,自己种白菜,小灰兔却什么也不干,饿了就吃老山羊送的白菜 (板书:自己种 光吃不干活)

1)回家后,小白兔辛勤劳动,它干什么呢?

2)它是怎样种白菜的?请你做小老师带全班把课文写小白兔种菜的过程读出来(可配合动作)

3)课文说小白兔常常给白菜浇水、施肥、拔草、捉虫,为什么要常常这样做呢?常常这样做会有什么结果?(课件)

4)小白兔经过努力,白菜很快就长大了,可小灰兔拿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就不干活了,这样下去会有什么后果呢?所以它们还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

E、不同点之三

——小灰兔吃光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又去要;小白兔却挑着一担白菜给老山羊送去。 1)小灰兔由于什么也不干,最后白菜都吃光了,而小白兔由于自己种白菜,所以它不但吃不完,还给老山羊送去 (板书:吃不完 吃完)

2)看图4,小灰兔看到小白兔给老山羊送菜,觉得很奇怪,它对什么事感到奇怪呢?

3)找学生把小灰兔问小白兔的话读出来(注意读出奇怪,惊奇的语气)

4)小白兔最后对小灰兔说了一句什么话?你能说一说你的体会吗?

(找学生读最后一句)

5)如果让你选择,你是喜欢小白兔还是小灰兔?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想:假如你是小灰兔,听了小白兔的话你会怎样想?怎样做?

2、提出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像小白兔那样,用自己的劳动换取成果。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要求写的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树、草等植被对山体及环境的保护作用,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教师:本课的生字卡片。

学生:观察本地山体的.植被情况,找一找哪些山爷爷穿上了绿袍,哪些没被林木野草遮住,裸露着身体,再看看这两种山在下暴雨后有什么不同。

教学设计参考

一、课题引入,渗透知识

1、教师提问引入:本课课题写的是谁?为什么称爷爷?

2、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作答。

二、自读课文,疏通意思

1、学生自读课文,勾出不懂的地方。

2、同桌互相帮助解疑。

3、向教师质疑。

三、认识生字,理解意思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愿读生字,互相评价矫正。教师注意帮助岩字的读音。

2、让学生说说自己人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

3、齐读课文,巩固生字。

4、自己读课文,想想懂了些什么。

四、指导读文,拓展内容

1、学生告诉大家,这首儿歌写的是什么意思。自由谈,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教师有重点地引向对山爷爷,受不了和山爷爷穿了眯眯笑两句诗的理解。发掘儿歌暗含着的环保知识和环保教育的内容,重点要落实在行动上。可以问学生是怎么爱山爷爷的,为山爷爷做了些什么。读你植树,我种草,织一件,绿长袍。让学生说说是什么意思。

3、重点指导儿歌前后两部分不同感情的朗诵。

4、学生装自己朗读课文,理解意思,体会感情。

五、结合实际,扩展迁移

1、把学生带出教室或走出校园。

2、让学生说说家乡有些什么山,有没有还没穿上绿袍的山。

3、讨论:我们该为山爷爷做些什么事?

语文教案 篇5

一、预设目标

情感与态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能感受到雪孩子给小白兔带来欢乐,为小白兔解除灾祸,最后自己变成了云朵的品质。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0个生字,会写"瓜、衣、来"3个字,认识1个偏旁"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了解雪与云之间的变化过程。

二、教学重点:认识10个生字,知道雪会变成云。

三、课前准备:雪与云相互变化的录像带或.课件。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初步感知课文

1、出示前4幅图片,要求:仔细看图,想想,说说每幅图上画了什么?

2、指名说说

3、小白兔睡着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学生自由想象

4、带着问题,边看图边听老师讲故事

4、你能给这个故事加个题目吗?再看看编书的叔叔阿姨给这个故事取了个什么名字。

5、板书"雪孩子",学习"孩"字,

(二)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看着图再读读图旁的句子,画出自己不认识的字。

(三)检查自读情况,读后正音

(1)注意读准生字词尤其是:让、往、烧、知

(2)会读:"累、息、柴、救、却"以及多音字"着(zhao)"

(四)读读议议

1、雪孩子救出了小白兔,自己到哪里去了呢?

(1)指名读读文中的句子

(2)指导朗读第八段(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3)说说小白兔望着白云会说些什么。

2、雪孩子是怎样飞到天上的?(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雪化成水,水蒸发后形成云这一常识。适当扩展:衣服晒后干了,地面上水不见了都是水分蒸发的'结果。)

3、读读课文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继续看.课件:云变成雨和云变成雪的过程。)

(五)朗读指导:

1、你喜欢雪孩子吗?你想对雪孩子说什么?

2、把你的这种感情用朗读表现出来

(六)续编故事:想象小白兔与雪孩子再见了面会做什么,说什么。

(七)字词练习

1、认记生字:把所有的生字词写到卡片上分发给学生。教师读一个词语,学生从卡片中找到该词语读一读。

2、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1)填写课后的词语

(2)你能说几个这样形式的词语吗?

(八)指导写字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