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傲骨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教案模板集锦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试着概括一下。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这三个词强调指出:《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含泪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不能。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总结提升,情感熏陶。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尝过中秋的月饼,赏过重阳的菊花,我们又迎来了一场场凉丝丝的秋雨。同学们当中有谁喜欢秋天这个季节,能说说为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后)师:是的,很多人都喜爱秋天,爱它的天高云淡,爱它的四野飘香,爱它的霜色洁白,也爱它的叠翠流金……今天,就让我们随着理查德.克莱德曼的.钢琴曲《秋日的私语》一起走进现代诗人何其芳的《秋天》,去领略秋的风采,倾听秋的诉说。

【设计说明】说秋,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初步感受秋天的美好,引入本课内容。

二、感知课文

1.师配乐诵读诗歌,生一边听读一边欣赏大屏幕展示的一幅幅秋景。

【设计说明】赏秋,旨在培养学生听的能力,感受美的意境、语言、旋律、情感,得到美的陶冶。

2.资料助读:作者简介。

3.齐声诵读。师作朗读指导:重音的处理。

【设计说明】读秋,旨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形成良好的语感。

4.指名朗读。A生读,全班同学找出每一诗节的中心句。(生回答后)明确:全诗依次描绘了三个场景的秋天。B生再读,全班同学闭上眼睛听读,脑海中想象一幅幅秋天的画面。

【设计说明】想秋,旨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深入领会诗的意境。

5.小组合作:A一人朗读,其他三人点评得失。B讨论:(1)三个场景分别是怎样的图画,概括。(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设计说明】点秋,旨在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诗的主旨,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

6.自由朗读,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说说理由。

【设计说明】品秋,体现阅读的个性化要求,旨在使学生在交流中既锻炼口语组织能力,又互相启发,加深理解和感悟。

7.师小结,生回顾。看大屏幕上一组秋景图,配乐齐声诵读全诗。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资料:(美)狄金森《秋景》。比较此诗与课文的异同。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比较与欣赏能力,在比较中,更容易理解不同诗人不同的诗风,不同诗作不同诗味。

2、欣赏品评。资料:沙白《秋》。谈谈认识:你认为哪个词句最生动?

【设计说明】侧重于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并借此巩固一点修辞知识。

3、资料交流。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关于秋天的各种形式的资料,资源共享。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从生活中利用各种资源加强学科课程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本课生字,积累好词佳句,注重朗读训练。

2、了解大瀑布变化前后的不同景象及变化原因。

3、了解大瀑 布葬礼情况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的环抱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大瀑布悲剧的原因及其重大意义。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大瀑布的资料

2、查阅身边自然环境被破坏的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教师首先从“葬礼”入手,质疑,解疑,再补充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标出自然段序号,并找出为“大瀑布举行葬礼“的部分。

三、知道学习“葬礼”一部分(10—13自然段)

学生轻生齐读这几段文字,弄明白以下问题:

(1)那些人为瀑布举行了葬礼?

(2)他们怎样举行葬礼的?

(3)举行葬礼 的目的何在?

四、指导学习“大瀑布变化前后的景象及变化原因”。

过度语:大瀑布沦落到为它举行葬礼的这步田地,此时此刻,你还想了解哪些问题。(生答后,教师梳理以下问题。)

(1)昔日的.大瀑布是怎样的状况?游客此的态度呢?

(2)如今的大瀑布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游客此的态度呢?

(3)大瀑布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的原因呢?

1、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自主学习课文相关部分

2、教师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1)找好词,欣赏佳句,理解内容。

(2)教师指导训练朗读(读出惊奇,骄傲的语气和悲伤惋惜的语气)

五、讨论深化,渗透德育目标

这场隆重而盛大的葬礼结束了,同学们,如果当时你参加了这次活动,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讨论或书写),抽生汇报。

六、教师总结,结束全文

七、课外拓展延伸

请你上网查阅资料:了解今天的塞特凯达斯瀑布的状况。

八、板书设计:

大瀑布的葬礼

昔日:雄伟壮观

如今:奄奄一息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

3、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技能目标:

1、能按照给定的标准选择某个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对物体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整理房间

教学目标:

通过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教育。

教学重点:经历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定标准或自定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水彩笔、各种学具

教学方法:活动参与

教学过程:

一、整理房间

1、出示图:

这是小明的房间,看到小明的房间,你想说什么?

2、假如你是小明,你准备怎么整理房间?

3、根据你的想法自己动手圈一圈,画一画,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

4、说一说你是怎么整理的,为什么这样整理。

二、巩固练习

1、把会飞的动物涂上颜色

(1)学生自己观察,明确题意;

(2)独立完成;

(3)评析。

2、在水果下面画,蔬菜下面画○。

(1)明确题意:

看看第2题图上有什么,可不可以给它分类。

说说这样分的理由。

(2)完成练习

3、分一分

(1)看题目:

说图上有些什么,按照什么要求给它分类。

(2)分一分,归归类。

(3)校对,评议:

玩具:⑵⑸⑿

文具:⑶⑷⑹⑺⑼

服装鞋帽:⑴⑻⑽⑾

三、实践活动

自己整理自己住的房间,回来交流整理的方法。

看谁最爱劳动!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的: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章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词语的含义。

教学难点:背诵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大声朗读,解决生字。弈诲鸿鹄弗援缴矣

三、小组互读,注意停顿。

四、指名朗读,纠正停顿。

五、看译文,与原文对照,了解重点词语意思。(提示学生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判定词语在文中的解释)弈:下棋通:全诲:教鸿鹄:大雁援:缴:俱:弗:不若:如是:他然:这样

六、请同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七、全班齐读,注意语气,感情。

八、争取背诵全文。

九、作业:背诵全文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背诵课文比赛,看那一组背诵的好!(评分)

二、主要词语意思掌握比赛。

三、整体感知:文章里两个跟奕秋学下棋的人表现有什么不同,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一个专心致志;一个三心二意

四、交流探究:⒈“惟奕秋之为听”的.意思是只听奕秋一个人的教导,联系实际说说我们应该怎么对待老师的教诲?⒉学习了本文,你认为成功的条件有哪些?

五、小结

六、作业:背诵课文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抓住描写四幅场景的句段感悟泉水的纯洁无私,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自读自悟认识泉水“多、清、甜、美”的特点,体会泉水一路奉献的精神和奉献的幸福感。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品词析句,感悟泉水的快乐、无私。

信息资料:课文录音带、音乐磁带《泉水丁冬》、生字卡片、搜集泉水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课件导入。播放泉水的画面:你知道什么是泉水吗?(从地下流出来的水)启发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泉水的样子。

2、歌曲导入。师生随着音乐磁带共唱《泉水丁冬》。

师:丁冬的泉水多么美妙!但是你们知道泉水是从哪里来的吗?(板书课题)

【轻松优美的乐曲,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激发了学生探究读文的欲望。】

对话平台

感知

1、 学生听课文录音带(或师范读),思考:泉水从哪里来?最后又到哪里去了?

2、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交流

1、 小组长用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字情况。注意“哦”和“我”读音的不同;“脆”是平舌音。

2、 组内学生轮流读课文,做到读音正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读不好的句子大家共同指正,反复多读几遍。

3、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在组内展示朗读,互相评价打等级。

【低年级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关重要。此环节充分发挥组内资源优势,互补共享。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读书的乐趣,有效调动了学生参与的主动性。】

朗读

1、细读课文,思考:泉水流过哪些地方?一路上遇到了谁?

2、指名读课文前三自然段,重点指导泉水说的话,揣摩它的心态和神情。

“来吧,来吧!我的'水很多很多,山上有一座天然水塔。”

“照吧,照吧!我的水很清很清,像一面明亮的大镜子。”

(重点读出泉水自豪、欢快的语气,突出“多”“清”的特点。)

3、范读——仿读——指名读——分组读——齐读——竞赛读。

【朗读训练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是增强语感的重要途径。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使他们初步体会到泉水的快乐和无私。】

背诵

1、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课文1——3自然段。(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2、 练习背——指名背——分组竞赛背。

写字

学习“瓦、泉、然、结、塔”

1、 学生观察先练习书写,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范写指导,重点强调“塔”字右下是“合”,中间的短横不能少;“泉”字下边是“水”,竖钩右边是两笔,不要合成一笔。

2、 开展“小小书法家”擂台赛,师生共同评选。

评教师:老师写的字请学生评价。

学生互评:学生田字格中的字,互相评价。

3、 写得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让学生参与评价,利于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写字质量。同时教师以伙伴的身份参与学生活动,更营造了融洽的学习氛围。】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读文

学习4——7自然段。

1、 运用上节课的方法,学生练习读泉水的话,体会它自豪、欢快的心情。

“喝吧,喝吧!我的水很甜很甜,喝饱了,你们能结出更大更甜的果子。”

“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2、 师生合作采用引读、分角色读、配乐朗读等形式进行读文。

3、 回读全文,交流:你觉得泉水怎么样?喜欢它吗?自愿展示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跳出文本,读说结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泉水的奉献精神。】

想象

1、 丁冬的泉水还会流到哪里?一路上它还会看到什么?为大家做些什么?

2、 补充说句子:

泉水流到 ,它看见了 ,泉水说:“ ”

【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自由发挥、想象的空间,训练思维的独创性和合理性,体会泉水给人类带来的好处。】

积累

读课文,自愿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还可以仿照书上词句的形式另写几个词语或句子。

(如很多很多、很清很清、很甜很甜、很美很美……“唱吧,唱吧!我的琴声很美很美,正好为你清脆的歌声伴奏。”)

【让学生读、摘、写词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提高了运用语言的能力。】

练习

1、 填空

( )的杜鹃花 ( )的身影 ( )的镜子

( )的山谷 ( )的歌声 ( )的果子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泉水有( )、( )、( )、( )的特点。

(2)泉水流过( )、( )、( )、( )。

3、熟读课后练习“我会读”中的小韵文,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朗读表演。鼓励有兴趣的同学把它背下来或抄下来。

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组织一次公益活动,如,打扫街心公园的卫生,制做保护环境的宣传牌,帮助军属做家务……为社会奉献爱心。

【充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增强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写字

学写“股、脆、杜鹃”四个字,把重点放在总结“月”字作“旁”以及在字的左下时的变化规律上。可以结合第四课的“骨”字,将“骨、鹃、股、脆”四个字在田字格里放大,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月字在旁撇不变,月字在下撇变竖。 另外“脆”字右下的“ ”,不要写成“巳”。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俺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同学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同学的个性。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俺情"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

①古诗趣背复习;②《赠汪伦》诗句;③自学提示;④《赠汪伦》意境动画演示;⑤送别诗6首;⑥学习提示。

学具(课件)

①《赠汪伦》诗句和重难点名词注释;②古诗学法概括;③扩展自学送别诗6首(图文加重点词语解释)。

学习方法:1.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结合生活实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教师提供学法和学习资料,点播助学、培养能力。

3.同学课前查阅相关资料,利用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料自学互助。

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俺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示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身的学习效果吗?

出示[课件一]

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

泥融飞(燕子)

自在(娇莺)恰恰啼

一行(白鹭)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头

柴门闻(犬)吠

北风吹(雁)雪纷纷

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两个黄鹂鸣(翠)柳

千里(黄)云(白)日曛

春来江水(绿)如(蓝)

万(紫)千(红)总是春

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

①(不敢高声语) ②青丝三千丈 ③(举头望明月)

恐惊天上人 (缘愁似个长) 低头思故乡

④(朝辞白帝彩云间) ⑤飞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还 (疑是银河落九天)

[设计意图] 复习背诵过的古诗,重在复习学过的李白的诗句,激发学习新诗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

俺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同学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

课前俺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同学交流有关资料)

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俺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

[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气,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俺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疑惑。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

[设计意图] 通过资源共享,使同学对李白与汪伦有进一步的了解,并发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俺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

①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 使同学掌握自学方法,并能借助工具书和自身的积累,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发表自身的见解,训练同学自学和口语表达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3.检查自学情况:

①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

②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

"潭"字:同学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

[设计意图] 中年级识字教学虽不是重点,但对难记的字教师必需强化,协助同学记忆。

③了解诗意:指名用自身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④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

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

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扮演,协助同学理解?)

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俺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

[设计意图] 通过"踏歌"一词,体会送别方式的特别,从而感受李白和汪伦二人情谊的深厚,并通过反复吟诵,加深理解。

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俺,你们愿意帮俺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俺"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同学讨论)

[设计意图] 在同学有疑问却不知如何表述,或有些问题未能提出时,教师把难点问题留给同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入理解诗意,同时用协助老师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保守的"要你学"改变为"俺要学",营造了师生之间的民主氛围,加强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师小结:俺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俺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

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

[设计意图] 在理解诗意之后,通过诗文的声调和节奏,进一步体味作品的意境,达到熟读成诵。

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

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俺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

[设计意图] 为同学创设情境,使他们进一步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情境美和情感美。

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

四、扩展学习

1.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这首《赠汪伦》以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

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6首送别诗,同学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设计意图] 同学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同学都能根据自身的喜好自由选择,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从而使同学的个性有所发展。

2.汇报学习效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

[设计意图] 整首诗的学习采用"自学--初步理解、释疑--加强理解,诵读--体悟诗情,背诵--积累语言"四大步骤,使同学掌握学习方法,便于进一步扩展学习。同学汇报时,其他同学边看边听,既培养了认真倾听的习惯,又是一次再学习的过程。

五、引导课外练习。

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效果。

[设计意图] 将课堂上的内容延伸到课外,使课内外结合,引起同学的考虑,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3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的7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描述自己熟悉的树。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们的大自然中有许多歌声,非常动听,有小朋友唱的,有小鸟唱的,还有小蜜蜂唱的……就连杨树也会唱歌,而且非常美妙,想听吗?

板书课题:指导“之”的.读音和写法,学生书空。

二、创设情境,感知课文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指导说。

三、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笔圈起来,想办法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交流,学习生字并检查。

3.全班交流识字中遇到的不认识的困难和识记生字的好办法。

4.学生认读含生字的词句,检测认字效果。

5.同桌互相读课文,达到读通读准。

四、再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遇到不理解或者感兴趣的词句与周围的同学讨论一下。

2.学生汇报,教师指导学生读书。

准能把自己读得最好的诗句读给大家听?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理解:聊家常,悠闲。

3.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语文实践,拓展延伸

1.你听过大叶杨唱歌吗?它在歌中唱了什么?

师举例:“哗啦啦、哗啦啦,小宝宝,快来吧……”

“老奶奶,头发白……”

“我是一棵大叶杨,成天喜欢把歌唱……”

2.同桌编一编,唱一唱。

3.指导唱,评议。

4、同学们,大叶杨是我们的朋友,其它的树也是我们的朋友,你能说一说自己熟悉的树吗?

①小组交流自己曾观察过的,比较熟悉的树;

②每组选一个代表全班交流;

③把自己说的写下来。

小学语文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从品味语言入手,体会作者在不同时期对喝粥产生的各种情感。

(2)通过引导,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世情所折射出来的沧桑,从而理解文旨。

分析学生:

学生学习过张抗抗的作品《故乡在何方》,对作者的有关生平情况已有所了解,为本课堂中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学生对“喝粥”这一生活现象比较熟悉,但是缺乏思考与认识,更不善于对生活现象作生动描述。

课文的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内朗读。因此,在接触文本探究之前,教师安排学生必须作一定预习工作。

学习类型:陈述性知识的学习与程序性知识学习相结合。

课的类型:新授课。

教时安排:两教时。

授课班级:东门中学初二7班。

教学方法:探究质疑,合作学习,学导结合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自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初步感知。

引导学生探究课文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过程:

▲教师出示课题。

▲教师让学生回忆作者张抗抗的生平资料。

▲教师布置学生预习课文,并出示预习要求:

一、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

要求给下列字词注音:粥、粳、黏、翘、芍、舔、罄、炮制、豌、楂、犷、熬、舀、 煲、焖、舂、匮、掰、迭

二、思考与探究:

1、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特别精彩?哪些句子描写得生动形象?哪些字词写得极富有表现力?(请作圈划)

2、 作者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各有些什么感受?最终得出什么启示?

3、 结合课文的内容质疑,提出你最想提的问题。

▲要求学生做自读笔记。

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出示课题并要求齐读。

询问:“稀粥”这东西同学们喜不喜欢喝?

作家张抗抗可以说是喝稀粥长大的,在她的《稀粥南北味》中, “南北”指的是什么?作者记叙了自己哪些时期的喝粥经历?她喜不喜欢喝粥?她对喝粥有些什么感受?

大家化五六分钟时间对这些问题作些思考,并作好回答这些问题的准备。

二、 指导探究文本

层次梳理: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22段。

作者记载了自己两个阶段三个时期的喝粥经历:

①童年与少年时代,在家乡浙江杭州喝大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②青年时期时代,在北大荒喝大楂子粥、小米粥;(稀粥初级阶段)

③偶尔回祖籍广东访亲时喝鱼生粥、煲粥等(稀粥高级阶段)

留意文中的两个过渡段:9段、17段。(它们作了怎样的过渡?)

品读揣摩:

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写得?说说自己的理由。(启示探究文本)

1、 关注课文③—⑧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喝(吃)粥;飘起香气;一抢而空……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 灶上锅里咕嘟咕嘟白米翻滚的声音,像是有人唱歌一样……

◆ 滚烫的喝下去,似乎五脏六腑都被清洗了一遍。

◆ 早也喝粥,晚也喝粥,而且是见锅见底,一抢而空。

◆ 必得用舌头把粘在粥碗四边的粥汤舔干净。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有些单调、别无选择、出于习惯、某种需要……真是一种奇妙的东西。(探究:母亲爱粥如命,祖母舔净粥汤碗底,作者为什么却时常不满?……饥饿使然)

2、 关注课文10—16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涌入;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词:

◆ 等到粥香四溢,开锅揭盖,眼前金光灿灿,一派辉煌,盛在碗里,如捧着个金碗,很新奇也很庄严。

◆ 它的米粒饱满又实沉,咬下去富有弹性和韧劲,嚼起来挺过瘾。从每一粒馇子里熬出的粘稠浆汁,散发着秋天的田野上成熟的庄稼的气息,洋溢着北方汉子的那种粗旷和力量。

◆ 五彩的豆子在锅里微微胀裂,沉浮在金色的稀汤里,如玉盘上镶嵌的宝石……

◆ 小米粥比之大馇子粥,喝起来感觉要温柔些细腻些

◆ 每天每天,几乎每一餐每一顿,我喝的`都是小米粥。在挂满白霜的土屋里,冰凉的手捧起一碗黄澄澄冒着热气的小米粥,我觉得自己还有足够的力量活下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热粥一滴滴温热我的身体烤干我的眼泪暖透我的心,我不再害怕不再畏惧,我第一次发现,原来稀粥远非仅仅具有外婆赋予它的功能,它可以承载人生可以疏导痛苦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探究:在父母的羽翼下过自己美好的童年生活大米粥居然食之无味无趣,独自在外,屡尝人生艰苦,小米粥却食之津津有味,为什么?……化作自己闯荡世界的精气。)

3、 关注课文18—23段

指导品读关键词:

指导品读表述生动的语句:

◆稀粥竟以我从未见过的丰富绚丽,以其五彩斑斓的颜色和别具风味的种类,呈现在我面前

◆ 鱼生粥其味鲜美无比。其粥人口便化,回味无穷,其鱼片鲜嫩可口,滑而不腻。一碗粥喝下去,周身通达舒畅,与世无争,别无它求

◆ 阿嫦的早粥不但味道清香爽口,让人喝了一碗还想再喝,每天早晨都喝得肚子溜圆才肯作罢,而且内容丰富,色泽鲜艳——绿的菜叶红的肉丁黑褐色带花纹的松花蛋和金黄色的海米,衬以米粒雪白的底色,真像是一幅点彩派的斑斓绘画。

——作者对喝粥的感受:白而黄的稀粥“初级阶段”,跃入五彩缤纷的“中级阶段”。稀粥的功能也从一般聊以糊口、解决温饱的实用性,开始迈向对稀粥的审美、欣赏、以及精神享受的“高度”

(探究:作者如何突出鱼生粥的鲜美无比?……与“烧鹅乳猪蛇羹野味”对比)

4、 探讨文旨

作者从喝粥的经历体验,谈到了自己对喝粥的认识。她从中得到了哪些启示呢?

(2)稀粥这玩艺,历经岁月沧桑朝代更叠而始终长盛不衰的种种魁力。……对于许多中国人,亦如生命之源泉,一锅一勺一点一滴,从中生长出精血气力、聪明才智,还有顺便喝出来许多陈规和积习。

(25)节:“……贫穷。粮食的匾乏加之人口众多,结果就产生稀粥这种颇具中国特色的食物……”

(26)节“如今……喝粥是因为祖先遗传的粥的基因……”

(27)节“……粥是贫穷的产物,也是时间的产物……”

——告诉人们:要懂得生活的甘与苦,要珍惜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多一种人生经历,多一份生活感受,自己的生活反而充实。

三、课堂小结:

作者述说了她人生道路上与喝粥有关的一段经历,她深切地体验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喝粥有着不一样的意义,人们对它的感受也会不完全一样,内中折身着世情与沧桑真是:少年不识“粥”滋味……而今识尽“粥”滋味;只有经历风雨,才能喜见彩虹啊。

四、作业:

亲自实践一次喝粥经历,并记录所观察到的粥形及自己喝粥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稀粥的“初级阶段” 稀粥的“中级阶段”

少年时代/杭州 青年时代/北大荒 多年之后/广东老家

〔大米粥(白)→大楂子粥、小米粥(黄)〕 〔鱼生粥(街头)→煲粥(亲戚家中)

白而黄 五彩缤纷

清爽可口∝ 奇妙 过瘾、细腻温柔∝新奇庄严 鲜美无比、回味无穷∝舒畅

(南方) (北方) (南方)

是贫穷的产物,是时间的产物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