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唁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通用)实用的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教案 篇1

知识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燕子、赶集”等2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燕子和春天的语句,感悟燕子的活泼可爱和春天生气勃勃的景象。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热爱燕子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前让学生注意观察身边春天的景物,想想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搜集有关春天的图片(特别是有关燕子的资料),诵读歌颂春天的诗歌和文章。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我知道的春天”,导入课题

燕子同学们都很熟悉吧。春天来了,燕子也就从南方飞回来了。请看——出示挂图。引导学生从远到近的顺序说说图画的内容。

2、师小结导入: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文章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标出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1)读准字音:开火车读,个个过关。

(2)讨论识记难记的生字、不懂的词语。

(3)出示生字词集体点拨:“俏”读“qiào”,要和“悄”区别读音和字形。“拂”的读音是“fú”,不要错读成“fó”。“掠”是撮口音。

3、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燕子的?

4、集体交流。(按由近及远的观察顺序来描写)

三、了解燕子外形特点。

1、学生说说燕子的样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来谈。

1、轻声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段话写什么?(燕子的外形特点)

2、你想怎么读这段话?为什么?试着读读。

“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活,机灵的小燕子。“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小燕子的活泼可爱。

3、词语训练:“凑成”换成“组成”好吗?为什么?(反复读体会文章表达的活泼的基调)

4、采用指名读、小组读等多种方式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2—4自然段,了解燕子的活泼可爱

1、轻声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什么?(春天来了,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机)

2、这段话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仔细地读一读相关的句子,边读边想象。(可同桌互相交流讨论)

第二自然段描写的花、草、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这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呢?把你脑中的画面描述一下。(花儿争相开放)

在这美好的春天里,燕子的到来给它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3、指导朗读第2自然段。

定准轻松欢快的基调,语速根据内容的变化时缓时急。“才下过几阵/蒙蒙的/细雨。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语调要舒缓、轻柔,体现柳丝的柔美多姿。“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语速加快,要有赶集、聚拢之意。“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要读出欣喜之情,读“光彩夺目”时,语速要放慢,语调加重,感情要饱满。让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4、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段写了什么?(燕子飞行的'各种姿势)

5、再读,说说这段话写了小燕子的哪些特点?从哪些句子感受到?(活泼、可爱、机灵)

从“斜着身子”感受到燕子的飞行姿势,飞行时的轻快灵活、自由自在。通过“掠过”,体会燕子飞行之快速;通过“唧唧叫着”感受燕子飞行时的欢快心情:通过“有的……有的……”了解众多燕子在早春的春光中、迎着拂面的微风飞行的情景。

6、集体有感情地朗读。

师:这些自由飞翔的燕子,使这早春美景更加生机勃勃、令人神往。作者还写了什么呢?

7、读第四自然段8、指名说说第四自然段写什么。(写燕子停歇花电线上形成的美丽图景。)

9、这段话里有几个比喻,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用“五线谱“打比方呢?(结合插图理解,想象)

10、“演奏的春天赞歌”你说,这首歌在赞美春天怎么样呢?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课文

二、巩固字、词,指导书写生字

1、出示本课生词:燕子、赶集、聚拢、增添、掠过、稻田、尾尖、偶尔、一圈、荡漾、音符、演奏、赞歌、生机勃勃、沾了一下水面、飞倦了

2、出示生字“燕、聚、增、掠、稻、尖、偶、沾、圈、漾、倦、符、演、赞”认读、组词(1、2两点颠倒过来)

3、自己观察识记,集体点拨:

“燕”的上部分是“廿”,不要错写成“艹”;注意“聚”的下面不要写成“水”;“尖”,上小下大,“稻“右下部第一笔是撇,中间横没有连着。

“演”字里面有一横,写时不要丢掉;“倦”字的右下部分不要写成“巳;“漾”的下部分是“永”,而不是“水”。

4、师根据需要范写,学生书写练习。

三、完成课堂练习3

1、出示例句“有的横掠过湖面,……“掠”字好在什么地方?(明确什么样的词称作好词)

2、自己再寻找一些用得好的词语。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提示学生可从学过的课文中寻找)

3、四人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四、指导背诵课文

1、默读课文,再回顾课文的脉络,点拨作者的观察写作方法。(由近到远,按照燕子的外形──美好春光里的小燕子──燕子的飞行到停歇的顺序)

2、指点背诵方法。背诵本课,可以按照课文的脉络来背诵,记住每段话中描写的先后顺序,如,第一自然段由羽毛到翅膀到尾巴及活泼可爱的燕子的顺序。第二自然段由春天的细雨、微风、柳丝、草、花到燕子的顺序背诵。

3、自由背诵。

五、积累语言练习

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在课外再摘抄一些描写春光的句予。

2、背熟课文。

语文教案 篇2

教具准备

1.实物展示台。

2.学生准备水彩笔。

3.爬山虎实物。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对,它叫爬山虎。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受?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引入语: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读课题。

一、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美)哪些地方写的美?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二、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 b、脚的形状; 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三、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谁正确?(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男、女分开读)

五、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学生说)

板书设计:

爬 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像……像……(细丝)

虎 颜色: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景色之美。

3、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学习本文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设想:

1、用两课时完成。其中半课时重在作预习指导,后一个半课时重在欣赏课文。

2、重视课前预习,要求通过预习达到能通译全文,掌握一些重点的词语的意思。

3、课堂教学中以阅读贯穿全文,分:读一读,品一品,评一评,背一背,写一写等几个环节。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教学准备:学生搜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请同学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相关资料。

是啊,美丽的吸引了古今中外的很多游客,他们无不为她的秀丽和雄伟所倾倒!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曾来过此地,用自己的亲见经历撩开了的神秘面纱,让世人真正认识了这一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这节课让我们随着他的描绘一起来领略的无限风光吧。

二、学习新课

(一)、读一读:教师范读课文后,要求学生朗读,并强调朗读的要领。

通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结合书下注音把语音读准。

2、再请学生大声读课文,结合书下注解把语句读顺。

3、读完课文,学生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自由讨论交流一下。

练习检测阅读效果。

练习1

读准下列字词

略无阙(qūe)处重岩叠嶂(zhāng)不见曦(xī)月

沿溯(sù)阻绝素湍(tuān)绿潭绝巘(yǎn)多生怪柏

飞漱(shù)其间属(zhǔ)引凄异哀转(zhuǎn)久绝

练习2

解释下列文言词语

自(从)七百里中自(如果)非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不见曦(太阳)月至于夏水襄(漫上)陵

沿(顺流)溯(逆流)阻绝或(有时)王命急宣

良(实在)多趣味属(连续)引(延长)凄异

练习3

朗读下列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中的字词,和朗读的节奏。下面让我们再一次进入课文,去领略的美。(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二)品一品

品析课文,领略美景。

1、请同学们边读课文边透过文字领略的美,……准备用“的……美”说一句简单的话。并加上一句描写的话。

如: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学生自由品析的美,四人小组讨论,然后回答。

老师总结:的山:延绵,高峻壮美的夏水:迅疾壮美的'春冬:清荣峻茂秀美的秋:凄凉凄美

3、老师把话题引向课外:的美哪里是文字能穷尽的?它还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你能再说一句想象的话吗?

如:的云美。你看,那漂浮在十二峰上的白雾,似烟非烟,似云非云,多么婀娜多情,多么幽深秀丽。

4、学生展示一组图片,师生一起来欣赏的美景。

(三)、评一评

欣赏课文,揣摩妙处。

1、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现在我们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文字投影):我们欣赏文章,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动静、粗细、远近等多方面)着手。

例如:课文的描写手法美,正面落笔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形象而概括地描绘出的地貌特点是山高岭连,峡窄水长;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则从侧面烘托了峰峦延绵,隐天蔽日的山势。

2、请同学们欣赏课文,说出课文的几个妙点来。展示幻灯片11提出学习任务(学生合作学习,自由评说)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写法之妙,通过练习来提示。出示幻灯片12练习:

练一练

1、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一句从面体现了山峦的,山势的;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则是描写,以“不见曦月”衬托山的。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一句,用了手法,突出水势。

3、本文描写生动,写“湍”用,写“潭”用,写“柏”用,写泉用。

4、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教师小结:本文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精准的描写以及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表现的美。

教师进一步点拨:郦道元真不愧为北魏的地理学家和散文家,他用地理学家的丰富游历和散文家的风厚的文学功底,把《水经》里的一条注释作得如此优美,真是慧眼独具、匠心独运。一百五十余字的短文,却能囊括千里,包容四季,收纳山水草木,罗入古猿怪柏,其笔法确实精妙至极。难怪余秋雨先生说郦道元《水经注》中的,使后人再难调动描述的辞章了。这样的美文,我们理应先睹为快,先背为幸啊。同学们,让我们轰轰烈烈的读起来,背起来:

(四)背一背

背诵课文,积累词语

我们先请4位同学试背一遍,每人背一小段,其他同学可以小声的和背、其背、吟诵。老师给你们配上音乐,同学们可以在背的同时,在笔记本上作点词句赏析积累。

三、总结

郦道元笔下的山水画卷已成为历史的美好回忆,今朝的正放射着世人瞩目的光辉,看:宏伟的葛洲坝工程,红火的工地,正在成就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奇观。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承载着我们永远的爱。

四、课后练习:

1、历代文人对有过很多的赞美,老师搜集了一些描写的诗歌,请同学们课后去欣赏,并用楷书或行楷抄写下来。

2、是美丽的。其实我们身边也有美丽的风景,比如我们遵义的娄山关,新舟禹门的沙滩河,流经咱们泮水的偏岩河,到处都是美丽的风景。只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美丽的风景就在我们的眼前。同学们,走进大自然,去感受神奇的魅力吧!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3、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重点: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能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感受,感悟母爱,领悟母女深情。

教学准备:

1、 引入材料:《千纸鹤》。

2、 典型材料:《纸船》。

3、 延伸材料:艾青《我爱这土地》。

教学过程:

1、 导入知识点。

(播放邰正霄的《千纸鹤》,让学生感受歌手在歌曲中借反反复复叠千纸鹤的情景,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思念。)叠千纸鹤可以寄托一个人的思念,今天我们要学的《纸船》,诗人借叠纸船要给我们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呢?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诗以抒写纯真的童心和圣洁的母爱为主。《纸船》是冰心1923年考上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赴美留学的途中写的。诗中表现了诗人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和远离母亲的.惆怅。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纸船》。

(听配乐朗诵,体会诗人的感情)

(要求自由朗诵,注意:诵读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生活体验,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借助以前的诵读经验,试着划出节奏和重音。)

(请同学诵读,师生共做评价)

2、 知识点揭示。

(诗的知识)讲解:新诗就形式而言,在格律上约束不大,形式灵活;就内容而言,多抒发诗人的内心感受,与时代生活密切相关。诗歌表情较含蓄,常运用联想和想象的表现手法,借助形象来抒情。

提问:这首诗共有三节,依次概括为:叠纸船——抛纸船——船入梦乡。在第1、第2诗节中,作者用了哪些词语、怎样表达了对母亲思念的深沉而执着?第3诗节中诗人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了怎样的情景?这一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学生在诗中标注,小组讨论)

讲解并板书:“从来不肯”、“总是”、“一只一只”、“仍是”、“每天”等词语写出了思念之深、之执着(具体分析略);第3诗节创设了一个感人场景:自己叠的纸船飘进了母亲的梦里。“含着泪”、“爱和悲哀”形象地抒写了思念之苦、之切、之强烈,将全诗的感情推向**。

讨论:诗题“纸船”有什么特殊含义?作者为什么要选择“纸船”来表达思念母亲的情感呢?(小组讨论并回答)

小结:通过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纸船”形象有特殊的内涵和象征意义,它象征了漂泊无依、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故乡、对亲人无尽的思念之情,也表现出诗人美好的心愿。

创作此诗时,诗人身处邮轮,面对茫茫大海,无法与母亲联系,内心的孤独和惆怅可想而知。大海复苏了诗人的童心,在中国民间,又有以放纸船寄托希望的习俗,诗人幻想小小的纸船能载着沉沉的思念到母亲身边,因此选择“纸船”这个具体事物,比较自然。

3、 知识点强化。

出示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请同学们欣赏,按照“感受——共鸣——再创”的方法,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体会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写出发言要点。

以每人选的诗歌为例,谈谈对诗的内容即形式的理解,请同学在全班作发言。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冰心的诗,了解了新诗的形式和写法,学会了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也被洋溢在其中的对母亲的思念之情深深打动。爱是相互的,母亲爱我们,我们更应该用心去报答母亲。

4、 知识点延伸及回归。

“诗言志”,它通过具体的形象、创设意境,表达作者的情感。请同学们饱含对母亲的爱背诵这首诗,再次体会诗人托船寄情的构思,体会那一只只用心良苦的纸船中盛满的无尽的爱与思念。

对抒情性较浓的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诗歌的赏析方法一样,都需要在阅读中通过作者的想象和联想去深入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知识点检测。

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本诗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法,表达出对母亲深深的爱,模仿这种形式,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也采用借物抒情的方法,抒发对母亲的爱。

语文教案 篇5

【内容梳理】

事件 母亲的形象 我的认识 主 题

(朦胧——清晰) (浅显——深入)

元宵夜“巡阅” —— 笑:美丽、慈爱 —— 初识母爱

读小说热泪涌流 —— 哭:善良、多情 —— 富有才能和同情心

“我”背书挨打 —— 哭:痛苦、无助 —— 感念、理解

夏夜劳碌的身影 —— 忙:劳苦、能干 —— 歉疚、感恩

可爱的性格

努力的精神

能干的才具

(痛惜和谴责)

【精点研究】

说说母亲的哭

课文两次写到母亲的哭,即第二件事母亲读小说和第三件事母亲听我背书。两次哭的原因、情状、给我的感受、要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都不相同。

母亲在前件事中哭,是被小说中孤女患难、义妇含冤的凄惨情形所打动;在后件事中是因为我背书不出挨打心疼而哭。哭时的情状不同,前件事中是“热烈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的“挥泪痛哭”,哭得尽情尽兴;看到我背书不出而挨打,耳中听着竹板打在我手上的声音,是心痛至极而又无助的哭,但因在父亲面前,又不敢放声尽情而哭,所以是“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这样的哭是“饮泣吞声”的哭。母亲的哭给“我“的感受不同,前面”我“看到母亲读小说哭的样子,因年幼不懂,所以“立在旁边瞧着,莫名其妙”;后面“母亲陪着我一同哭”,则使我感念着母亲的慈爱。体现的母亲的精神品质不同,前面表现的是母亲有才能,情感丰富;后面则重在体现母亲的矛盾心理和慈爱的品质。

全文写了四件事,两件是写母亲的哭,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出旧社会女子悲情的内心世界,体现了旧社会女子凄苦的人生。以“哭”字上钩下联,上钩出一“笑”,下联出一“忙”。一“笑”是母亲“微笑着把我抱起来”去客厅“巡阅”。那时,生了“我”的母亲十七八岁,与祖父一起生活,大家族境况也好,母亲是“活泼的、欢悦的、柔和的、青春的”,这是她生命之花灿然的一刻,而这样的欢愉对母亲二十九岁的生命是多么的短暂啊!一“忙”是写母亲做女红,万籁俱寂的夏夜里,“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的做着布鞋”,儿女成群的她也还年轻,整日整夜地为家庭的生计忙碌,不但人生的欢愉早已离她远去,连寄托她悲情的旧小说也无暇再读,窘困的生活苦得她失去了笑,也没有了哭的情怀,只留下了盼儿子读书能出人头地的一丝希望。

纵观母亲的一生,悲苦多欢愉少,短促而艰辛,以至使年少的“我”早早懂事,心中溢满了对母亲的感念和歉疚的苦涩。正是一个“哭”字,写出了母亲一生的悲情,表现了对旧社会的谴责和憎恶,读来感人至深。

【问题探究】

“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

以“我”的视角去叙述。文中用“看”、“瞧”、“望”作提示,是记叙和描写。如“……模糊中看见由垂着的帐门射进来的微微的灯光。在这微微的灯光里瞥见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我眼巴巴地望着她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做给我穿的。”这些叙述由零散到完整、由粗略到细致,使内容更加具体和充实,母亲的形象更加丰满和清晰。

以“我“的心理去感受。文中一般用“想”作提示语,有记叙,更多的是议论和抒情。如“我心里暗自想念着,为着我要穿鞋,累母亲深夜工作不休,心上感到说不出的歉疚,又感到坐着陪陪母亲,似乎可以减轻些心里的不安成分。”是议论;“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是抒情。课文通过“我”对母爱由朦胧到清晰、由浅显到深入的认识,来阐释母爱的内涵,突出中心。

以“我”的认识去思考评价。文中一般用“觉”作提示语。如“我觉得她的可爱的性格,她的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会的`一个家族里,都葬送在没有什么意义的事务上,否则她一定可以成为社会上一个更有贡献的分子。我也觉得,像我的母亲这样被埋没葬送掉的女子不知有多少!”以议论兼抒情的形式,赞颂母亲可爱的性格和能干的才具,抒发无限的痛惜之情,表现了对旧社会被压抑和埋没的妇女命运的深切同情和深刻思考,使主题得以升华和拓展。

课文正是以“我”的观察、感受和现在的追想,才刻画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母亲形象。

【创意点拨】

教师教法点拨:

指导学生抽取出直接叙写母亲经历的内容,组成一篇短文。

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是“浙江海宁查氏”,不知道她叫什么名字!

大约在我两三岁的时候,一个青年妇人拉开帐门,微笑着把我抱起来,负在她的背上,跑到一个灯光灿烂人影憧憧往来的大客厅里,走来走去“巡阅”着。

母亲喜欢看小说,她常常把所看的内容讲给妹仔听,讲得娓娓动听。往往讲到孤女患难,或义妇含冤的凄惨的情形,她两人便都热泪盈眶,泪珠尽往颊上涌流着。

我背不出书挨打时,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却时时勉强说着“打得好”!我背完后,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向我额上吻了几吻。

母亲自己做我们三个人的衣服鞋袜,还时常收到一些外面的女红来做,所以很忙。深夜,母亲独自一人在灯下做鞋底,额上的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

母亲死的时候才廿九岁,留下了三男三女。

指导学生明确,短文直接叙述人物事件的方法是白描,是记叙文记人叙事的基础,但仅有这些叙述,文章内容将不够具体,人物形象也单薄,中心不突出。

教师设计主问题:“我”对刻画母亲的形象起什么作用?(见【问题探究】)

【课外延伸】

阅读老舍的《我的母亲》,回答下列问题。

我的母亲(有删节)

老舍

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

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

可是,母亲并不软弱。庚子闹“拳”的那一年,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

1、老舍用白描手法直接地、概括地写母亲的事,是从那几方面来写的?

2、两位母亲各有着怎样的精神品格?分别给各自的儿子以怎样的影响?

3、怎样理解文中“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这句话?你的母亲是否也给了你“生命的教育”?简要说说。

【资料补阙】

1、抗日斗士邹韬奋(1895.11.5—1944.7.24),原名恩润,乳名荫书,祖籍江西余江,出生在福建永安。他一生创办了六刊一报,三次流亡,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脾”等字。正确读写“高傲、局促不安、侍候、供养不周”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作者描写白鹅高傲的方法,体会白鹅姿态、叫声、步态的高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你喜欢什么?

是的,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妙笔生花,为他们写下了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今天,我们就要走进著名艺术家丰子恺先生和他的白鹅。

2、引入:

你们看,这就是丰子恺先生家养的白鹅。

(出示白鹅图片)

大家发现这个“鹅”字了吗?这个字现在已经废除了。现在的写法是“鹅”看老师写,和老师一起写。

板书课题:

白鹅

读题。

好,请打开课文。

二、初读、学词

1、检查预习:

师问:

课文读过几遍了?老师要来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的情况。

2、出示生字词:

窥伺 大模大样 供养不周 净角 脾气 左顾右盼 厉声叫嚣 厉声呵斥 引吭大叫……

⑴ 重点指导读好两个音近字、三个多音字“模、供、角”。

⑵ 了解“净角”的意思。

⑶ 指导书写“脾”。

(设计意图:字词是构建语文大厦的基石。四年级的阅读课,识字教学要抓住重点和难点词语教学。)

3、分节读课文,边听边想:

这只白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

学生各抒己见。

过渡:

其实文中用了一句话就告诉我们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5、出示:

好一只高傲的动物。

⑴ 齐读。

⑵ 高傲是什么意思?那么课文围绕“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写了哪些内容呢?

(设计意图:在读通、读熟的基础上感知文本中的白鹅形象。)

三、再读、理序

1、快速默读:

看看丰子恺先生是从哪几方面描写这只白鹅的高傲特点。

2、交流。

板书:

叫声、步态、吃相

3、你是怎么又快又准确地找到作者描写白鹅的这几方面特点的?

教学课文第二段,了解过渡段的作用。

4、小结:作者从鹅的姿态、叫声、步态和吃相中感受到了他的高傲,并把它仔细的描写下来。

(设计意图:初步培养学生浏览课文的能力,并抓住过渡段理清文中思路,为学好下文打下基础。)

四、精读、悟情

1、仔细默读一到四自然段:

画出作者具体描写白鹅高傲的句子,认真体会。

2、学生交流:

⑴ 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初见白鹅的姿态高傲:

出示: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到:“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学生说说感受。

谁能给左顾右盼换个词?白鹅是在什么情况下,左顾右盼的?

感受白鹅的高傲,读出情感。

⑵ 学习第三段:

白鹅叫声的高傲:

① 出示句子:

鹅的叫声,音调严肃郑重,似厉声呵斥。

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② 再读这两句,你仿佛听到鹅的叫声了吗?谁能用书中的`词语说?

出示: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知道这三个词的意思吗?出示词义。

这三个词从字面上看,都是很凶的叫,那么你们认为作者是在讨厌鹅吗?

再读第三自然段,想想假如这鹅会讲汉语,你想他会说什么?

(体会鹅的尽职。)

看来这是一只高傲却又尽职的鹅呀。原来这句话从表面上看是写白鹅很凶、很吵,实际上却隐含着作者对她的喜爱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反语。

3、齐读。

(设计意图:“厉声大叫”“厉声叫嚣”“引吭大叫”等词语十分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白鹅叫声的特点。为了让学生体会白鹅的高傲后面的含义,我在这里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原意思,再通过想象,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白鹅的尽职。并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认识明贬实褒的表达方法,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会阅读。)

4、过渡:你还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呢?

5、学习第四段:

白鹅步态的高傲:

⑴ 随机出示句子: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

大模大样是怎样的?谁来演一演。作者把鹅的步态比作京剧里的净角,你见过净角出场吗?播放课件,你觉得净角怎么样?鹅就是这样走路的,谁来读读?

① 同学们,作者在写鹅的同时还写了鸭的走路,你们见过鸭子走路吗?我们把鸭子请出来。谁能读出鸭与鹅的不同?

② 作者为什么要写鸭?体会作者对比的写法。

(设计意图:改变学习方式,变静止的学习为动态的表演,一是了解对词语把握的情况;二是进一步感悟观察细致的态度和用词准确,运用对比、拟人来突出特点的表达方法;三是多媒体的运用形象地感知白鹅的步态。)

⑵ 出示:

他常傲然地站着,看见人来了也毫不相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脖子来咬你一口。

读着这句话,你是否想到鸡鸭遇到人的时候是怎样的?可是这鹅却……你认为这句话该怎样读?你要读好那个词才能突出白鹅的高傲。

(设计意图:突出学生的个性朗读。不同的理解,就有不同的读法。让学生懂得抓重点词来读好句子。)

⑶ 小结:

丰子恺先生家里的这只白鹅就是如此的高傲,他的叫声,他的步态是如此与众不同。

五、拓展、延伸

1、有一次,有位邻居对他说:丰先生,你家的大白鹅好凶,好吵阿。

如果你是丰子恺先生,你会怎么对这位邻居说?

2、先生初见白鹅时说:“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现在你觉得这句话中仅仅是说白鹅的高傲吗?你认为这还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3、小结:

课文中我们体会到了白鹅叫声和步态的高傲,以及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鹅的吃相更有趣。下节课让你们的老师带你们去体会。

4、文章中有很多描写生动有趣的词句,让我们拿出笔来抄写在自己的本子上吧。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摘抄好词好句,感悟作者语言的精妙,再次体会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的

1.学习通过叙述事件、描写人物,表现人物特征、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理解文中的六个要素。

2.体会师生间的深挚感情,培养这种感情。

教学设想

本文忆写儿时关于蔡老师的七件事,对应地描写蔡老师和儿时作者自身,叙事和写人当中都深融感情,表现出蔡老师的温柔善教和热爱学生,抒发了作者热爱、思念蔡老师的情怀,表现了师生间的深挚感情。颇为生动,具有感染力量,并在行文当中自然地表明、写出了六个要素。教学本文,引导学生从分析回忆笔法、叙述事件、描写人物的表现力量当中,体会蔡老师的温柔善教和热爱学生,体会作者对蔡 老师的热爱的和思念,体会师生间的深挚感情,理解六个要素在文中的表明、写出。把理解六个要素统一于分析文章的过程当中。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回忆笔法的表明时间、地点、人物,略写五个事件的表现力量。

教学过程

1.鼓励学生继续努力学好语文。

简要肯定上学期学习语文的正确态度和所获进步;指出二册课文侧重记叙,具体生动,具有吸引力量;鼓励在新学期继续积极主动地学习语文,依据语文的特征学习语文,依据文章的特征阅读、分析文章,培养读写听说的能力,掌握语文这个学习和工作的基本工具,并在思想情操上受到积极的熏陶和感染。

2.由开始教学第一单无,引出《我的老师》(板书课题)。

3.简单指出:本文是作家魏巍写的怀念儿时老师的文章,虽系节选,却相对完整,可以视为一篇文章。

4.要求学生参看注释阅读课文,理解词义、句意、全文大意。

5.引导学生辨析字的形、音、义。

即和既:即,右偏旁从“卩”,念jí,当就、就是讲,常组词为即使、即便、即将、立即等。既,右偏旁从“”,念jì,当已经讲,常组词语为既然、既是、既而、既往不咎等。

孤、弧和狐:孤,左偏旁从“孑”,念gū,当单独一个、幼年丧父讲,常组词为孤单、孤寂、孤僻、孤子(旧时幼年丧父之人的自称)等。弧,左偏旁从“弓”,念hú,指圆周的任意一段,常组词为弧变、弧光等。狐,左偏旁从“犭”,念hú,当狐狸讲,常组词语为狐狸、狐疑、狐媚,狐假虎威等。

卷和券:卷,下部从“X”,念juǎn,指把东西弯转裹成圆筒形、裹成圆筒形的东西,还用作成卷东西的量词,常组词语为卷铺盖、铺盖卷儿、一卷报纸等;念juàn,指书本、考试写答案的薄本子或单页纸、机关分类保存的文件,还是古代书的量词(相当于“本”),常组词语为试卷、卷宗、手不释卷、读万卷书等。券,下部从“刀”,念quàn,指票据或作为凭证的纸片,常组词为入场券、公债券等。

蜜和蜜:蜜,下部从“虫”,念mì,当蜂蜜、甜美讲,常组词为蜜蜂、甜蜜、蜜饯等。密,下部从“山”,念mì,指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部分之间空隙小,常组词为稠密、细密、亲密、秘密等。

6.指定学生二人朗读课文(前一人读至“都急于模仿”)。

要求读音准确,缓急得当。

7.引导学生理清结构层次。

怎样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本文可分三个部分。第1段为开头部分,末段为结尾部分,中间段落为忆写往事的主体部分。主体部分还可以“都急于模仿”为界,分为两层。

如有学生把1、2两段合并为开头部分,理解为由现在的思念女教师,引出后文忆写往事,在肯定这样理解也有道理以后,指出:主体部分中还再次写出“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今天想来”等等语句,表达了现在的思念,故应把第2段归入主体部分。

(2)引导学生分析开头部分。

开头部分表明了什么?在文章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头部分这句话中:“我小学时候”,表明了忆写的事件发生的时间;“女教师蔡芸芝先生”,既表明了忆写的人物,也表明了未出写出地点的事件都发生在课内或课外的学校当中;“最使我难忘的”,表达了对女教师的思念之情,自然地引起了回忆。这句话表明时间、地点、人物,饱含感情地引起了关于女教师的往事的回忆(板书:引起回忆 饱含感情)。

(3)引导学生分析主体部分。

①主体部分的第1段属于什么写法?写出了什么?在这一部分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这一段属于概括写法,写出女教师那时才“十八九岁”,和她的“温柔”性格、“美丽”容貌;起着统领后文忆写的事件的作用。

② 文中一共忆写了关于女教师的几个事件?略写几个事件?详写几个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一共忆写了关于女教师的七个事件。略写前五个事件,详写后两个事件。

③ 首先略写出什么事件?怎样写出这个事件?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首先略写出女教师假装发怒,像要打“我”(板书:略写老师假装发怒)。先总括写出“她从来不打骂我们”,表明老师的温柔,然后写出事件。从事件中可以看出,由于幼年作者的淘气,老师扬起了教鞭;但那教鞭“好像要落下来”,而且在“我用石板一迎”,作出了有些失礼的反应时,却“轻轻地敲在石板上”,结果是“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样用“好像”形容“要落下来”的教鞭,用“轻轻地”形容教鞭“敲在石板边上”,并且写出学生们和教师都“笑了”的结果,形象地表现出老师哪里是真的要打淘了气的学生,不过是假装发怒,以资警诫罢了。老师的深深热爱学生(板书:深爱学生),学生在老师面前的无拘无束,师生间的亲密融洽,都在这几笔描写之中表现出来了。幼年的作者“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调皮、机灵的.儿童理解老师的爱,当然更爱他的老师,作者今日忆写这件往事,更是充满了思念老师的深情。

④ 接着略写出什么事件?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接着略写出女教师教“我们”练跳舞(板书:老师教练跳舞)。“教我们跳舞”,已经表现出老师善于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更表现了老师对自己的喜爱(板书:喜爱自己),和课外生活趣味十足的情景。

⑤ 接着略写出什么事件?怎样写出这个事件?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接着略写出女教师引导“我们”观察蜜蜂(板书:老师引观蜜蜂)。先总括写出“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女朋友的家里”,表明老师和学生的亲密关系,和利用假日引导学生观察事物,丰富知识,然后写出事件。老师特地引导学生观察辛勤酿蜜的蜜蜂,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寓有教育的意义,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多方教导(板书:多方教导)。幼年作者从这里“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这往事至今犹萦心中,既是由于蜂蜜之甜在嘴上,更是由于老师引导观察蜜蜂自己得吃蜂蜜之甜在心上。

⑥ 接着略写出什么事件?怎样写出这个事件?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接着略写出女教师教“我们”读诗(板书:老师教导读诗)。先总括写出她“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表明老师善于读诗、教诗,善于教学(板书:善于教学)。然后具体写出老师当年教过“我们”的诗句,表现出老师教诗效果的良好和自己所得印象之深。最后写出“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不但“接近”,而且“爱好”,表明老师深深影响了作者从事文学事业的人生道路。

⑦ 接着略写出什么事件?侧重写师生的哪个方面?和前写四个事件具有什么样的关系?产生着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接着略写出“我们”模仿老师的写字(板书:学生模仿师字),侧重写学生方面,和前写的四个事件具有因果的关系。“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接近呢”,反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意思,承上四个事件,表明老师深得学生的“喜欢”和“接近”,然后写出事件。“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喜欢和接近。“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枋”,“默默地”,神情专注地看着老师写字,“都急于模仿”,不只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更在模仿老师的书写字体;表现出老师深深影响了学生,学生深深喜爱老师(板书:喜爱老师)。

8.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分析过的课文。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深挚感情。

布置作业

进一步体会分析过的课文;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详写两个事件的表现力量,回忆笔法的具体运用。

教学过程

课前重抄上节课的板书。

1.由上节课分析过的略写的五个事件,引到分析详写的两个事件(板书:详写)。

2.引导学生分析详写的第一个事件。

(1)每一个写的是什么事件?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写的是老师排除学生们和“我”的纠纷(板书:老师排除纠纷)。

(2)是按什么步骤写出这个事件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是按引起回忆、忆写事件、结住回忆的步骤写出这个事件的。忆写事件,先写起因,再写结过和结果。

(3)怎样引起回忆?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先说“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那件小事,再用“但回想起来”一转,表明那件小事“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从而表明了事情虽小却深深打动过幼年作者的心,至今还时萦心中,充满感情地引起了回忆。

(4)写事件起因表明了幼年作者什么样的处境?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事件起因是“我”的在军阀部队里的父亲“好几年没有回来”,母亲和“我”都非常“牵挂”他,担心他的“死活”,母亲

语文教案 篇8

一、文学及文体常识:

《劝学》作者是____,也叫____,后世尊称他为____,战国后期____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属于_____学派。在《劝学》这篇文章里,作者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课文从中选取了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的____和学习应持的'____。文章紧扣____________这一中心论点来论证,反复阐明了人的____、____、____

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学习和积累取得的。课文三个段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论证中心论点:第一段从____;第二段从____;第三段从____,提出了三点:要____、要____、要____。文章善用比喻,____、____是这篇文章的特点。

二、写出本文的二个成语:

________和________

三、写出下列加【】内的字词的拼音:

1.木直【中】绳()

2.金就【砺】则利()

3.须【臾】之所学()

4.而闻者【彰】()

5.假舟【楫】者()

6.君子【生】非异也()

7.声非加【疾】也()

8.故不积【跬】步()

9.【骐骥】一跃()()

10.【驽】马十驾()

11.功在不【舍】()

12.【锲】而舍之()

13.金石可【镂】()

14.用心【躁】也()

15.【假舆】马者()()

16.【?】而望矣()

17.虽有【槁】【暴】()()

18.蟹六跪而二【螯】()

19.日【参】【省】乎已()()

20.【?】以为轮()

21.【靛】青【蓼】蓝()()

四、古今异义词:

1.学不可以已可以: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2.蚓夫爪牙之利爪牙: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3.金就砺则利金: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4.輮以为轮以为: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5.故木受绳则直绳:古义________今义________

五、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虽有槁暴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___通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六、解释下列黑体字的意思:

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2.木直中绳

3.輮以为轮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6.金就砺则利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8.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吾尝?而望矣10.声非加疾也

11.而闻者彰12.假舆马者

13.而绝江河14.而神明自得

15.故不积跬步16.驽马十驾

16.驽马十驾17.功在不舍

18.锲而舍之19.金石可镂

20.下饮黄泉21.用心一也

22.蟹六跪而二螯23.用心躁也

七、活用情况:

1.輮以为轮________用法,意为________

2.非利足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3.非能水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4.上食埃土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5.下饮黄泉________作________,意为________

八、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中心词+之+定语模式

九、一字多义:

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善假于物也

之:

锲而舍之,筋骨之强,青,取之于蓝,蚓无爪牙之利,不如须臾之所学也,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使之然也,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而:

顺风而呼,而青于蓝而闻者彰,而寒于水而致千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而绝江河,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而神明自得,吾尝终日而思矣,锲而不舍,吾尝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登高而招,而见者远

语文教案 篇9

一、启发谈话,导入学习

1、师:京剧是中国传统戏曲舞台上的瑰宝,作为中国的国粹扬名海内外。

2、师:舞台上这位唱功了得的表演艺术家就是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梅兰芳是如何获得成功,成为京剧表演大师的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3、出示课题:17 梅兰芳练功

4、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出示要求,预习课文(四人一组自主学习,老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1)自学生字新词。

(2)动脑又动手:给下面的字加部首成为另一个字,再组词。看谁找得多,组得对。

例:每——海(海水)

悔(后悔) 梅(梅花) 莓(草莓)

尧—

采—

(3)读通课文,在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然后自己想办法解决,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放在交流中解决,并想一想自己初读课文后有怎样的感受?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词语 :

砖头 跷功 红肿 长进 拜师 顽强 毅力

扎实 蜚声

①注意“拜”读“bài”而“湃”读

“pài”,声母不同:“肿、凭”是后鼻音;“砖”是前鼻音;

② 媒体分析“蜚”的字形:书写时上下均等,“蜚声”的意思读课后注释;

(2)加部首组词:

尧——浇(浇水) 绕(围绕)

饶(富饶) 跷(跷功)

采——彩(彩色) 菜(白菜)

踩(踩高跷) 睬(理睬)

(3)接龙读课文,检查字词读音。

质疑解疑(对于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放到研读课文中解决,尽量让学生交流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3、梅兰芳曾经先后向两位先生学艺,他们分别是怎样评价梅兰芳的,你对此有什么疑问?

(1)两位先生对梅兰芳的评价:

(2)学生质疑

①“他不是学戏的料子”、“ 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是什么意思?

②“料子”原意是指“材料”,“梅兰芳不是学戏的料子”,说明梅兰芳不具备学戏的天分,因此很难在学戏方面有所成就。“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意思是梅兰芳不能靠唱戏维持生计。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