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伊人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精选小学语文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8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轰隆隆、塌下、露出、燃烧、熊熊大火、围困、挣扎、熄灭、喷火、缺少、冶炼、液体、大盆、金光四射、云霞”等词语。

2.复述故事,积累优美生动的词语。

3.学习女娲为了拯救人类不怕危险、不怕困难、甘于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女娲为拯救人类,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的过程。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

课前准备:收集中国著名的神话传说。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神奇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吗?(出示图片)

2、这图片里藏着一个神奇的故事,谁知道它的名字?

3、这些故事都是古代人们用丰富的想象力来征服自然的结果,我们把这样的故事称为——神话。

4、(出示插图)你们知道这幅画里藏着的又是一个什么神话故事吗?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再一次走进神话世界,去感受古人那丰富的想象和女娲神奇的力量。

5、板书课题:女娲补天。

6、介绍女娲。

7、读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8、师根据学生的提问,归纳问题:为什么补?(起因)怎么补?(经过)补后如何?(结果)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出示自读提示,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习生字词:

(1)出示词语:燃烧、窟窿、塌下、挣扎、熄灭、冶炼、欢歌笑语、熊熊大火、金光四射。指名读。齐读。

(2)(生字变红色)这几个字是本课要求会认的,谁能带大家读一读?

(3)这里有几个生字是带有同一个偏旁的,请同学们找出来。

指导书写带火字旁的字。

(4)还有一个字的偏旁也表示火的意思,能不能找出来?“熊”。

(5)把词语放回课文中,你们还会读吗?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说说故事的内容。

三、品读课文,体验“惨景”

1、同学们,你们想象过如果天塌了,会是怎么样的吗?

2、那么,古人又是如何想象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3、当时天塌了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课文是怎么说的?(指名读相关语句)

4、现在,天就是塌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师范读。

谁来说说,你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看—(播放课件)

此时,你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表达心里的感受吗?(可怕)

5、出示相关语句:“……天哪,太可怕了!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1)看到这样的画面,大家都忍不住惊叹一句:天哪,太可怕了!(齐读)

(2)指名读,师引:你看,天塌了……

师评价

(3)男女生读。

(4)当时的情况危急吗?想象一下,处于危险之中的人们会怎么求救?

(5)这时候的人类真的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了,这种惨痛的求救声,让我再次想象到那可怕的场景。齐读。

4、女娲创造了人类,人类就是她的子女呀,看着自己的孩子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听着他们悲惨的求救声,女娲的心情怎么样?她是怎么做的?

(1)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二自然段。

(2)师引读:女娲,你的心情怎样?提醒读出女娲的难过和着急。(指名两人读)

(3)我看到难过和着急的女娲了,你们看到了吗?齐读第二自然段。

5、就这样,人类的灾难解除了吗?要怎么做才能彻底拯救人类呢?接下来又会有哪些神奇的事发生呢?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板书设计:

女娲补天

天塌 可怕

女娲 难过 着急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激发生注意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板书房子,领读后问:小朋友们,房子,你们住着,你们见过,知道有哪几种房子吗?

2、板书云,齐读课题,看到这个奇怪的题目,你们感到奇怪吗

二、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

(1)读后回答:谁造云房子,造了干什么,后来呢?

(2)出示:课文一共六个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造云房子,

第 自然段写小鸟在云房子里玩耍,第 自然段写云房子没有了

2、指读第一二自然段

(1)生提出生字词:太阳公公 来不及 造 一些 礼堂 横

自读,理解

师讲解

礼堂:供开会或举行典礼的大厅

(2)指读生字词

3、指名读第三四自然段

(1)出示:做客 玩耍幢 叽叽喳喳

(2)师讲幢,房子一座叫一幢

(3)领读生字词

4、指读第五六自然段

(1)出示:忽然 一阵 洗 干净 咦 剩下 笑眯眯 水汪汪

(2)让生说说上述词语的意思

(3)领读生字词

5、自由读课文

三、课堂作业

1、比较下面各组字,再组成词语

耍( )公( )阵( )及( )

要( )分( )陈( )极( )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习题3:读读抄抄再听写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

造房子 太阳公公 来不及

二、精读训练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一群小鸟是什么时候造房子的?它们造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2、讨论:

(1) 一群小鸟是什么时候造房子的?

你是怎么知道的?

太阳公公还来不及把云全收回去,有一些就留在天上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公公本来指外祖父或者年老男子,这里把太阳叫做太阳公公是什么意思呢,说说你的想法

(2)过渡:它们造的云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讨论

一群小鸟飞过来,它们说:哇这么多白云!我们来造云房子。应该怎么读呢?

各处练习朗读,指读,师范读,再次指读,评读

不一会儿云房子就造好了,这些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

轻轻读有的……有的……一只小麻雀,画出写这些房子美的词语

观察插图房子的式样

口述云房子的样子

(3)各自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背诵指导

1、默读第一二自然段,想:第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轻轻读刘文,边读边记。

试背第一部分

2、朗读第二自然段,想: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1)试背诵第一句话

口头填空

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 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

像 那样 开着。有 的 ,有 的.

也有 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2)试背诵第二三两句。

(3)同桌互相背

(4)指背

四、课堂作业

1、填空

一( )雨 一( )小鸟一( )麻雀

一( )风 一( )太阳一( )蓝天

2、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第三课时

一、指名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二、精读训练

1、默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这一部分写的什么?

玩得怎么样?

2、开心极了是一句总括的话,课文是怎么具体告诉我们小鸟们开心的呢?请画出有关语句

(1)指名朗读有关语句,侧重体会飞出来,飞过来,叽叽喳喳,做客,玩耍等词语的意思

(2)引导想像一群小鸟在天空中,在云朵里愉快地飞翔的情景

(3)以愉快的语气齐读第三四自然段

3、轻轻读第五六自然段

课文里问云房子哪儿去啦?小朋友们能告诉小鸟们吗?

比较:(1)一阵风吹业,白云不见了。

(2)呼啦啦吹来一阵风。咦?云房子变小了,去房子不见了,云房子到哪儿去啦?

你喜欢上面的哪一句,为什么

没有了没有了,指的是什么东西没有了

天空像洗过一样干净,只剩下一个笑眯眯的太阳和一片水汪汪的蓝天,是什么意思

三、背诵指导

四、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字

阵:告诉车做偏旁横改成提

耍:上面是而不是面

2、其他要描红的生字

公:上面是八不是人

3、练习描红

五、课堂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

(1)云房子造好了:有的像 那样傻傻地横着,有的

像 那样 开着。有 的 ,有 的

也有 小的,小得只可以住进一只小麻雀。

(2)云房子哪儿去啦?没有了,没有了。天空像 一样

只剩下一个 的太阳和一片的蓝天

板书:

有的……有的……

造 有……有……也有……

云(雨过)一些 小鸟

(天晴)没有 开心 出来 过去

做客 玩耍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材内容】

《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人教版新教材第七册第二单元第八课。(需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文讲述的是德国物理学家首创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

【学情分析】

作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事物的举和习惯。对于今天的学生有很大的帮助。

【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应注重课程的整合,有机渗透数学、音乐、美术、自然等方面的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三是学习方式的开放。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实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语文素养。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开放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的关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能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3、体会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自然奥秘的执著精神,并能把读后的感受和同学交流。

【教学重、难点】

了解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理解有关的地理知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师:一张普通的世界地图会引出什么发现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去阅读课文。

⑴ 自读课文,边读边查阅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初步感知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⑵ 小组内交流不懂的问题,再读课文,思考:魏格纳的奇妙想法是怎样产生的?有了这个想法后,他做了些什么?

2、用自己的语言简要的复述课文,并说说读了课文之后的感受。

二、探究课文,领悟道理

1、指导学生观察世界地图,找到巴西和几内亚湾的位置,看看巴西大陆突出部分的形状和几内亚湾凹进去的海岸线形状,是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惊人的吻合。

2、反复读第5自然段,了解魏格纳的假想是什么,理解大陆漂移的意思;并联系上下文,体会魏格纳的.这一假想是在反复地、仔细地端详地图上的一块块陆地和一条条海岸线的形状之后才得出来的。

3、读第7自然段,要让学生理解,魏格纳发现了一个什么重要的证据,证明他的假想是正确的。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理解作者是如何推理的──中龙既见于巴西东部,也见于非洲西南部。中龙是爬行动物,不可能飞渡重洋。中龙当时是生活在同一块大陆上的。所以,巴西和非洲大陆以前是连在一起的。

三、熟读课文,交流感受

交流学习了课文,有什么感受和启示。围绕魏格纳的重大发现*的是什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反复论证,是魏格纳获得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几个因素。)

【板书设计】

8、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

世界地图──遇到困难──寻找、考证

巧合? 不轻易改变 震惊地质界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爬天都峰的时间、地点、人物)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轻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4.学生练读,评读。

5.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4.学生分组讨论。

5.全班交流、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6.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的?画出表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我( )向峰顶爬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这几个自然段。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到了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总结:

同学们,老师相信你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面对困难、面对挫折时,会从他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足勇气,战胜困难。同学们,你们有勇气和信心吗?

八、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我”

一起爬 奋力 手脚并用 终于

老爷爷

作业设计: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 石级 铁链 似乎 发颤 奋力 攀登

终于 纪念 辫子 勇气 决心 意思 取得

二、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sìshì) 暑假(jiàjiǎ)

发颤(fā fà) 应该(yīngyìng)

三、选字填空。

纪 记 年()()住 日() ()念

作 做 工() 留() ()()业

相 像 ()声 ()片 好() 照()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 望:啊,峰顶这么 ,在 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 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 ,暗示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练习四

拟 3 课时

累 计

第 81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难点: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 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 审题。

(1) 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 讲清要求:认识一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2、 教师指导,学生描红。(反馈)

二、 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 指导观察图画,自读生字词。

2、 指名认读“苹果”一词注意“ping”是后鼻音。

3、 说说苹果是什麽样子。

4、 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 请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借助拼音学习词语。

6、 句子训练。

(1) 你爱吃哪些水果,为什麽?

(2) 自己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易错笔顺重点指导

出示句式指导。

变换内容,拓展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布衣元帅

教材说明

〔解题〕

《布衣元帅》是写徐向前元帅生前事迹的记叙文。文章通过3个小故事赞扬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廉洁自律、朴实无华的革命者本色。

徐向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党、国家、军队的卓越领导人,我国著名的“十大元帅”之一。1901年11月8日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1924年6月入黄埔军校一期学习。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他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处处以党和人民利益为重,始终保持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作风,为党、国家和人民无私地奉献毕生的精力。1990年9月24日病逝。

本文用一个偏正词组作标题,中心词是“元帅”。“布衣”,指用布做的衣服,在古代,平民穿布衣,所以,又用布衣代指平民,即普通百姓。“布衣元帅”,像普通百姓一样的元帅。这个标题概括了文章内容,赞扬了主人公的美德。

〔结构分析〕

本文结构比较特殊。先用一个自然段作导语,由3个故事构成了文章的主体,每个故事各立标题。从大的结构看,应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述徐向前元帅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这是本文的“导语”。

第二部分(3个小故事),写徐向前元帅保持朴实无华的3个小故事。这是本文的“主体”。

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写徐向前让秘书把自己家里配发的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讲求待遇,处处想着国家利益的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写一个干部带妻子来访,把徐向前元帅误作看门老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居功自傲、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优秀作风。

第三个故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写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不要依靠父母,要自立做人,表现徐向前元帅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的优秀品质。

〔语意理解〕

“徐向前元帅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但从不居功自傲,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办公室墙上,他亲笔书写的‘人民的公仆’5个大字的横幅,就是他一生品质的写照。”

这两句新闻导语性质开篇的话,概括了徐向前元帅一生的业绩与优秀的品质。第1句是一个转折复句,先概述“功高盖世”,再一转笔锋,赞扬他“朴实无华”的本色。“功高盖世”,盛赞功劳居世人之上。“居功自傲”,认为某件事情的成功是由于自己的力量,产生骄傲自大情绪。“朴实无华”,朴素踏实而无华丽的炫耀。“本色”,物体原来的颜色,本文指原本的品质。第2句是个单句,指出徐向前以“人民的`公仆”为座右铭,并身体力行,最终成为真正的“人民的公仆”。“公仆”,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横幅”,横的字画、标语。徐向前自书横幅“人民的公仆”,表明他用“人民的公仆”来提醒自己保持革命者本色,坚持为人民服务。“人民的公仆”是徐向前“一生品质的写照”,是说“人民的公仆”正描绘出徐向前的言行与品质,也就是徐向前做到了人民公仆的要求。

“买块新地毯要花好多钱呢。”“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

这是徐向前教育、动员秘书把地毯交给三座门招待所的两句话,是徐向前见到家中铺上地毯后“不高兴”的原因。第1句说明买地毯很贵,买地毯要花许多钱,因而不该买地毯铺。第2句进一步指出国家穷,要节约开支,把有限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这是讲要处理好国家和个人的关系,把国家建设放在第一位。这是《一块地毯》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不追求物质享受,时刻关心国家利益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一方面。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这是新娘子自言自语的话,也是她内心活动的揭示。前文提到新娘子心目中元帅的形象:很威风,车马盈门,卫兵不少。这是她按过去元帅的形象猜想出来的。一是盛气凌人(很威风),二是宾客及办事人员繁多(车马盈门),三是戒备森严(卫兵不少)。正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两次错误判断,误以为徐向前是“看门老人”。当她确认这个布衣老人正是元帅后,才会惊诧不已。“比普通人还普通”是不正常的,这种感慨是对徐向前的颂扬,这句话是“看门老人”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元帅生活俭朴,平易近人,不搞特殊化的品质。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二方面。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

这两句话是讲徐向前元帅教育子女如何做人。这是一个科学的教育方法。徐帅反对为子女“铺路”的做法,他主张“路是自己走出来”,即靠自己的才智和辛勤努力,开创自己的事业。这两句是并列关系,先肯定,再否定,否定是为强化肯定。这两句话是“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个故事的关键句,表现徐向前严格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不仅自身“朴实无华”,也要求子女不搞特殊化,,让“朴实无华”的好品质代代相传。这是徐向前元帅“朴实无华”本色的第三方面。

〔写作特点〕

文风朴实无华。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了解青霉素发现的经过及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弗莱明热爱科学的品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3.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谈话激情 揭示课题

(出示居里夫人、牛顿等学生已经了解的科学家的`图片,简单议论后出示弗莱明的图片,告诉学生他也是一位值得世人为之骄傲的人物,引出本堂课要学习的内容———《青霉素的发现》。(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板书:弗莱明、认真、严谨)

2.默读课文,哪些自然段写青霉素发现的经过?

(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的独立阅读打下基础。)

三、再读课文 读中感悟

1.小组合作读文。你认为哪些语句能体现弗莱明认真钻研的精神,画出来,读一读。(板书:重做试验、马上试验、动物实验)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师生共同评议。

(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借助书中插图和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感受弗莱明那种热爱科学的精神,然后说一说。

(培养学生表达能力)

4.你知道青霉素都能治疗哪些疾病?(课前搜集的资料)

5.你此时最想对弗莱明说些什么?(板书:伟大)

6.多媒体出示:

科学是讲求实际的,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

———郭沫若(中国)

指名读郭沫若的名言。

7.再读课文,加深感受。

四、拓展延伸 丰富知识

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科学家的故事,交流科学家的发现、发明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

板书设计:

重做试验

青霉素的发现 马上试验 认真严谨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15个生字,会写“欣,服,夕,兄 弟,底,欠,终”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看问题不能太片面,干事情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会获得成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认识15个生字;在读中理解两只青蛙的言行。

难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引入

1.出示青蛙的谜语,生猜:

(一)独坐池塘如虎居

树阴底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做声

(二)妈妈有腿没有尾,儿子有尾没有腿,

儿子长大变了样,脱掉尾巴长出腿。

2.播放青蛙叫声的录音。

3.小朋友们,听听,这是谁在叫呀?能说说它们的'样子和本领吗?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1. 自由默读课文,要求: 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轻声读课文, 划出生字词,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

4. 分组分节读课文,学生评价。

5. 齐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内容是什么?

三、 以读为本,深入感悟。

1. 通过读课文,你们已经知道了大青蛙和小青蛙有着不同的想法,它们是怎么说的呢?指名说。

1)用波浪线画出大青蛙和小青蛙说的话。

2) 男女生分角色读两只青蛙的对话。

3) 讨论它们俩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师适时引导学生联系第一自然段来理解,

明白小青蛙为什么要跳出井口以及大青蛙继续留在井底的原因。)

4)指名读,齐读。

2. 小青蛙是怎么做的?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1) 指名读。

2)课件演示:启发想像,体会情感。

(1)小青蛙在努力向上爬的过程中,会出现什么情况?它又会怎么想呢?

(2)你想对小青蛙说些什么呢?

3)指导朗读,体会小青蛙向上爬的决心与艰难。

4) 课件演示:学生为小青蛙鼓励加油。

5) 用“终于”说话。

3. 终于爬出井口的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1)指名读出找到的句子。自由练读。

2) 指名读,学生评价。

3) 感情朗读,表演读。

4) 启发想像:小青蛙到底看到了什么,发出这样的感叹呢?

先自由想像说,再借助画面,加入想像更具体地说。

5) 齐读。

4. 小青蛙还见到了谁?

1) 启发:小朋友们,你们见到了许久没有见到的朋友,心情会怎么样?那小青蛙呢?

2) 引读小青蛙的话。

3) 男女生比赛表演读。

5. 出示课件

小青蛙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爬出了老井,来到了广阔天地

(板书:广阔天地)看到了美丽的大世界,来到了伙伴们中间,过上了新生活,是多么幸福快乐呀!可大青蛙呢?

板书: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四、 总结课文,体会道理。

你喜欢哪只青蛙?为什么?

五、 拓展延伸。

小青蛙在美丽的世界中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有一天,又来到了老井边,它看着井里的老朋友,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续编故事《两只青蛙》。

板书设计:

小青蛙——爬出井口——天地宽阔

两只青蛙{

大青蛙——留在井底——头昏脑胀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