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忘爱。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解读写景和场面描写的段落,梳理景物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难点】写作方法的梳理。

【教学方法】讲授法,解读点拨,梳理归纳。

【教学过程】(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感情。)

(一)、景物描写方法梳理

师:大家先来看看课文3、4自然段,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美景的?

生A:作者分别写了荷塘夜晚和白天的景色。

生B:作者写了荷塘的形状像月牙。

生C: 作者写了荷叶和荷花的颜色,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师:大家课文读的真仔细,这些方法大家要是能掌握,以后一定能把景物写的很生动。归纳起来就是:按时间或空间的顺序写作;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远近景结合;在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加以修饰,就会使读者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二)、场面描写方法梳理

师:除了美景,往事中有几个场面也描写的非常传神。请看屏幕上的打水仗的'场面。画面中的是一群孩子,每个人虽然动作不同,神态各异,但是表现出来的心情却是一致的。

再看文段中,作者先是整体介绍:“有时,我们分成两队,相互击水。”中间抓住关键点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进行详细描写,最后又是整个场面的概括性描写“搞不清谁和谁是一队的啦,只是闭着眼,嘴里“扑扑”地吐着,使劲往外击水。当我们互相扭在一起时,便停止了击水,哈哈大笑起来。” 由此你能发现其中的写作特点吗?

生A: 作者用了总分总的结构。

生B:作者能抓住关键点进行细致的描写,生动传神。

生C:作者的描写中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师:这也正是场面描写的写作要领,需要大家注意的是,描写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几个,但必须围绕中心,突出重点;另外,屏幕上蓝色的这句话属于是环境描写,它对这段场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生:有衬托作用。

师:在场面描写中适当的插入环境描写可以对活动场面起到衬托或是烘托的作用。

(三)、小结:景物描写、场面描写是写作中最常遇到的话题,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些写作方法,同时运用于平时的习作中去。

(四)、随堂练笔:写一处景物或一个热闹的活动场面。(如:校园一角,小区一角或打雪仗、跳绳比赛等活动场面)

(五)、板书设计: 荷塘旧事

《荷塘旧事》写作方法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 《荷塘旧事》写作方法指导 微课教学设计 时间、空间的顺序 总分总的结构

写景 不同的角度 写场面 抓住关键点

运用修辞手法 点面结合、动静结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同学形象,体会同学间浓浓的情意。

2、体会作者如何描写每位同学的特点。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抓住人物特点,领悟本课的写法。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通过笑声写出人物特点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教学难点:感受作者对小学生活的深厚情感,学习作者是怎么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 导入揭题:

1、年的小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大家都结交了许多好朋友,这些朋友便是和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小伙伴。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和同学间那《忘不了的笑声》。——板书课题

2、读一读课题,说一说这个课题是围绕什么来写? 三、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一)、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学习要求(一)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并思考:

(1)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

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填空:余晓的笑声( )、鲁珊的笑声( )、方平的笑声( )、陈立的笑声( )。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思考题:作者主要写了那几个人的笑声,他们的笑声各有什么特点。

(2)、填空。

(二)、朗读课文,体会情感,领悟写作方法。

过渡:他们的笑声别具一格,他们的笑声里包含着什么呢?

1、学习要求(二)

(1)请用“——”画出他们不同笑声的句子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方法:读——思考——交流)

过度:课文除了写四个同学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

(2)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谊。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自学情况。

(1)从中你感受到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为了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它采用了什么描写。并有感情的.读一读这些句子。

(2)课文中除了写他们四个人的笑声,还写了什么笑声?从这些笑声中包含着同学间什么样情意。

(3)采用不同方式读课文的最后两段,读中领悟情感。

(4)师小结: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要学习那些写作方法? (此处出示课件——写作方法:抓住特点 突出性格塑造形象)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掌握的写法。按照这个思路,请同学们也抓住每个同学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来突出他的性格。

四、小练笔。

在你的身边,哪些同学的言谈举止比较有个性?又突出他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然后试着用几句话写一写。

五、学习反思:师生共同小结课文。(结合学习目标)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1)理解标题“勇气”的含义;(2)分析人物形象。

2、能力要求:(1)训练学生把握重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通过分析人物肖像、语言、行动描写,归纳人物性格特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1)学习法国人民为争取和平自由、捍卫自己的信仰的献身精神。

(2)培育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的人生观。

(二)教学思路

语文出版社七年级(上)的《勇气》选择诺曼底登陆战役前一天,平静地叙说了不平静的情节,表现了战争中的人性美一一让侵略者无法理解的`“勇气”。我的教学思路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讨论领悟,合作探究一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二、过程设计

(一)教法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法。

(二)教学流程

1.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

(2)搜集有关勇气的名言或诗词;

(3)收集阅读描写勇气的文章或故事。

2、激发兴趣,引入话题。

同学们听说过叫良牙山五壮士”的故事吗?为了保护部队主力,抵御日本侵略者的进攻,五名八路军战士勇敢地把敌人引向悬崖,最后纵身跳下。同样是在战争中,《勇气》这篇课文向我们讲述了另外两种不凡的勇气。到底是什么样的勇气呢?

3、背景资料,进入情境。

播放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以美国伞兵的口吻复述课文。

5、讨论领悟,合作探究。

(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背景,思考他们为什么能表现这样的勇气。

(3)小结:从他们身上学到什么。

6、拓展延伸,张扬个性。

(1)中外各领域名人实例。

(2)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3)有关勇气和信仰的格言。

7、结束。

点明反战和崇尚和平的主题。祝愿大家勇气无限。

8、作业。

写一篇《勇气》的读后感。

(三)板书设计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复习巩固生字词。

过程与方法:出示生字词,小组合作朗读、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作者的感情。

2、懂得珍惜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巩固本课的生字词。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个性备课

一、复习探究

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匆匆》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听写重点字词。听写重点词语。强化记忆,识记字词。

二、合作交流

1、试答追问

学习交流体会文章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有几次追问?(六次)有几次做出了回答?(前两次)师生读书问答。

(2)引导学生试答文中后四次追问:你觉得怎样才算是留下些生命的痕迹?怎样的人生就是没有虚度,才算是没有白白的在这个世界上走一遭?可以举一个你佩服的人做例子来说明。引导学生既要谈伟人名人的事例,又要关注自己身边的普通人。

(3)出示朱自清资料,引导学生谈感受:你觉得朱自清先生有没有在这个世界上白白的'走一遭?(联系朱自清写作本文时的年龄和一生的成就感受体会)

2、交流名言警句,进一步懂得珍惜时间、珍惜生命。

(1)古今中外,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名言警句。你知道哪些?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名言警句,学生朗读。

1、交流体会文章的后两个自然段。

2、交流名言警句。

三、指导朗读

1、带着体会有感情的读课文。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练习朗读背诵。

3、分小组朗读比赛。感情朗读、背诵片段深入理解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四、巩固延伸

  读写结合,学生练笔

1、朱自清的时间步履匆匆,在洗手、吃饭的时候过去了。那么,同学们,你们的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一点一滴溜走的呢?请大家学着朱自清先生的写法,也抓住自己身边的小事,赋予时间生命,让我们感觉到时间是怎样从你的身边流逝的?看谁写的最有朱先生的风格。

2、学生自由仿写练笔。

3、学生写完后,朗读交流,师生及时评价。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

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2苦练

教材简析

本文节选自鲁光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文中记录了前中国女子排球队队员陈招娣为了练就过硬本领,为国争光,在排球训练中几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训练的故事,赞颂了她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体会陈招娣的倔强性格,学习她刻苦、顽强的精神。

2.在阅读中学习作者用典型事例描写人物的方法。

3.认识“猝、垫、苛”3个生字,正确书写“崇、袁”等9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从课文对陈招娣罢练及继续训练的细节描写中,体会中国女排姑娘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有关中国女排的图片,文字资料。

2.有关中国女排在国际比赛中的视频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题导入

1.板书课题,并齐读。

同学们,在你们的头脑中怎样的训练才可以称得上“苦练”?

2.多媒体出示关于中国女子排球队的文字资料:

在教练员袁伟民的带领下,中国女排在1981年第三届“世界杯”、1982年第九届世界女排锦标赛、1984年第二十三届奥运会、1985年第四届“世界杯”、1986年第十届世界女排锦标赛上连连夺冠,获得了全世界重大赛事“五连冠”的殊荣。

中国女排在世界赛事中取得了重大成就,成就的背后她们付出多少辛苦你知道吗?其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啊!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前中国女排的一名成员——陈招娣的故事,看看她是如何苦练的。

二、初读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读文时可以圈画生字、新词。)

2.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3.再次读课文,并把语句读通顺,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合作学文

1.两人一组轮流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新词。

(提醒学生在互读时把语句读通顺。)

2.小组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叙述的?

在学生反馈过程中,教师因势利导,与学生共同归纳:

课文记录了陈招娣在排球训练中,因过于疲劳,两次罢练,最终克服困难,理智回归并完成训练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以陈招娣为代表的中国女排强烈的责任感,以及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可贵精神。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的。

板书:主动请求续加训练——首次累倒赌气罢练——再次累倒痛哭罢练——理智回归完成训练。

四、熟读思考

1.可以把课题“苦练”改为“训练”吗?二者有什么区别?

2.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中哪些内容能体现“苦练”中的“苦”字?在下面用横线画出来。

3.把自己画出来的内容大声地读一读,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概括性的语句批注在书上。

五、交流感悟

1.学生进行汇报、交流时,老师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语句,感受陈招娣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品质。

(1)她玩命地向球飞扑过去,滚翻起来,又飞扑过去。渐渐地,她的双腿发沉了,脸色苍白了。但她仍然不顾一切地奔跑着,翻滚着,飞扑着。当她救起第九个球时,倒在地上起不来了。(这两句话描述了陈招娣救球的训练过程。“飞扑过去”“滚翻过来”,形象地再现了训练情景。“玩命”“不顾一切”,表现了陈招娣认真刻苦的拼搏精神。“双腿发沉”“脸色苍白”,表明她已经精疲力竭了。最终陈招娣因体力不支而倒地。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一次累倒。)

(2)招娣趴在地上大口大口喘着气,眼看着球从自己的身边、头上飞了过去。她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即使站立起来,也追不上那刁钻的来球。(“不是不想去救”“实在是太累了”,这表现了陈招娣累得面对飞来的球已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3)招娣走到红十字箱跟前,撕了几条胶布。不裹,手指尖裂开的口子,实在疼得受不了。如果从她打球算起,她用的胶布拼凑起来,至少可以做一身衣裤了。(这几句话先写陈招娣用胶布裹手上的口子,再写她使用胶布之多,极言训练之苦。前文写训练之累,这里写训练之苦,苦和累是中国女排训练的基本特征。)

(4)袁伟民一个球接一个球地扔着、砸着。招娣奋不顾身地向飞来的球飞扑着,滚翻着。好不容易把刚才的负球给补上,她还是只救起了九个球!离十五个还有六个呢!很明显,招娣的动作迟缓了。终于,她又倒下起不来了。(这是陈招娣续练后第二次累倒。第一句写袁伟民对陈招娣的训练,他没有因为陈招娣已经很累而手软,仍凶狠地“扔着、砸着”,足见他是一个以“狠”著称的教练。后几句写了陈招娣训练时的表现,她没有因为前次累倒心里不满而影响练习,还是那么顽强,再一次表现了她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

……

2.从以上的语句中,选择一句进行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由选择语句,自由练读,指名朗读。

3.在苦练的过程中陈招娣有怎样的心理变化?看出她怎样的性格?找到相关的语句。

(1)招娣火了,心里说:“扔吧!扔吧!”她霍地从地上站起身,气冲冲地嚷道:“我不练了!”便走到场外拿起衣裤,径自朝门口走去。(第一次因为教练太苛刻,不顾自己累倒而发火,气冲冲地罢练要走。)

(2)她感到满肚子委屈,站起来,看也不看教练,拿起衣裤又径直向门口走去。她实在忍受不了了,世界上哪有这么狠心的教练呀!(第二次忍受不了教练对自己累倒后的铁石心肠而感到委屈,赌气再次罢练要走。)

(3)她那被极度疲惫和委屈情绪弄昏了的`头脑,开始冷静下来,理智回到了她的心中。(最终冷静下来,理智回到心中,要完成训练。)

招娣迈动脚步了。不过,她不是往前走,而是来了个向后转,步子那么猛,动作那么冲。(这表现了陈招娣的个性特征,以及她知错就改、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品质。同时,两次罢练也表明了训练之苦,照应了课题“苦练”。)

4.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陈招娣完成了训练任务?

作为一名中国女排的队员,为国争光,振兴我国排球事业的责任感、使命感,使陈招娣坚持完成了训练任务。

5.让女排的姑娘们练得这样辛苦,袁伟民教练是不是像陈招娣说的那样,太铁石心肠了?你怎么评价袁伟民教练?

第2课时

一、回顾全文

1.用自己的话说说陈招娣坚持刻苦训练的过程。

2.我们应该怎样学习陈招娣顽强拼搏的精神?

二、有感情朗读

1.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自由练习有感情朗读。

2.指名读让你感动的段落。

3.指导朗读3次练球的段落。

4.分组比赛读。

三、情感升华

同学们,读了课文,现在你们对“苦练”一词又有了怎样的理解呢?(中国女排在赛场上有这样优异的表现,这来自于她们背后的苦练。女排姑娘们不仅仅是具有吃苦耐劳、永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她们日复一日的苦练都是为了祖国的荣誉。)

四、落实识字

1.自主认读。

2.指名认读生字,并组词语。

3.独立书写。

4.辨别各组词语的不同用法。

径自:自己直接行动。

径直:直接向某处前进,不绕道,不耽搁。

滚翻:一种体操动作,有技巧。

翻滚:来回翻身打滚,翻转滚动。

委屈:受到不应该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委曲:事情的底细和原委。

5.摘记自选词语。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自主识记生字,掌握难写字,能通过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青海湖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的观察,生动的描写。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教学准备

有关青海湖的图片、录像;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导语:同学们,在前几课,我们领略了黄果树瀑布的雄伟气势,观赏了江南如诗如画的美景,今天,想不想到被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去旅游?那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湖泊青海湖。(板书课题)

2.简介青海湖。

(1)先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课前搜集、了解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说,知道多少就说多少,教师对搜集信息能力强的同学给予表扬。

(2)教师作适当补充:青海湖,蒙语叫库库诺尔,藏语叫错温布,也就是青色的湖的意思。有50条河流从四面八方汇入,没有出海的通路,使青海湖成为我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湖水含氧量少,含盐量大,是一个咸水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个人、小组等)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读音。

硕shuò宛wǎn倩qiàn瀚hàn喇lǎ叭bā

嫁jià咸xián纵zònɡ泊pō毡zhān

(2)读词语。

文武双全诗情画意纵横星罗棋布悠然自得硕大无比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和睦相处争权夺利

(3)指名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1)课文写了青海湖哪些地方的景色?

(2)除了写景,作者还介绍了青海湖的什么情况?

2.讨论交流。

(1)课文写了日月山牧场的景色和青海湖的美景。

(2)除了写景,文章还介绍了青海湖名称的由来。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生字词语。

纵横山峦起伏画框硕大无比宛如星罗棋布

烟波浩渺美不胜收咸水湖争权夺利

2.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3.青海湖的名称是怎样来的?

二、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感情

1.学生自由读课文,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在旁边作简单批注。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1)雨过天晴,每一扇车窗都成了油画的画框。绵延几十公里的高山牧场,牛羊悠然自得地吃草,连汽车的喇叭声也惊动不了它们。星罗棋布的毡房,似一朵朵硕大无比的蘑菇。天高云淡,远处,天和地连成一片

作者用拟人、比喻的手法,写出了高山牧场的恬静、美丽,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

(2)青海湖烟波浩渺,上接蓝天,下连碧野,宛如一面晶莹的大明镜镶嵌在天地之间。沿湖有广阔的平原,金黄色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与碧绿的.麦类、豆科作物交织在一起,满眼金碧辉煌,美不胜收。

晶莹明澈的湖水、金灿灿的油菜花、碧绿的农作物,显示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作者对青海湖的赞美、喜爱之情。

4.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背诵下来。

三、总结全文

引导学生小结文章值得学习的地方:

1.词语丰富,比喻恰当,使文章生动、形象、优美。

2.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3.层次清楚。

四、作业

1.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根据课文内容或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青海湖的资料,写一篇解说词,并学做导游。

板书

5.迷人的青海湖

迷人的青海湖日月山:树木苍翠、庄稼繁茂

青海湖:烟波浩渺、美不胜收

名称由来:各民族团结友爱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⑶搜集资料,了解我国的航天工程,举办手抄报。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条理,了解炎黄子孙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

⑵抓住令人感动的细节交流,体会炎黄子孙执着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⑶根据文本中的内容,引用课前查阅的相关资料,丰富文本内容,深化学生的理解,拓展学生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体会炎黄子孙为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从中受到熏陶与教育,激发民族责任感与探索科学的热情。

⑵感受我国航天事业的蓬勃发展,激发民族荣誉感。

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炎黄子孙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难点:了解炎黄子孙与实现飞天梦所付出的努力你所取得的成就,从中体会他们执着追求、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课前准备:

搜集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资料。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许多美丽的传说,鲧禹治水、夸父逐日、女娲造人,还有“嫦娥奔月”,这个传说让我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前就有飞上天空的美好愿望。新中国成立以后,有许许多多的科研人员为了实现这个梦想而不懈地努力,让我们把目光投向20xx年10月15日的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吧。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飞船带着杨利伟叔叔----这位中国第一名航天员来到了太空,首次取得了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宣告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飞天梦,终于成为美好的现实。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飞天梦圆》。

2、板书课题,齐读

飞天梦圆

二、自读自悟

出示思考题,学生自学课文:

1、炎黄子孙瑰丽绚烂的飞天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2、在圆梦的每一步里,你体会到什么?作者是用哪些词语、句子表达出来的?(划一划,写一写)

三、研读汇报

用谈体会或有感情朗读的方式和大家交流自己的感受。

1.明朝万户为勇于实践,为梦想献身。

2.品读第6自然段:“中国成功地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送上了太空。”体会了中国已经迈出了圆千年之梦的坚定一步。

3.品读第7自然段:从字里行间品味出航天人的顽强拼搏精神。

4.品读第13自然段:欣赏描绘载着飞航的火箭升空时的壮观景象的句子。体会航天人的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

5.感悟描绘航天员成功地安全返回祖国,祖国人民激动兴奋的句子,激发了人们的自豪感。

四、小结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五、积累好词佳句

1.学习体会作者用好词佳句来表达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我国航天工程的有关信息。

六、拓展启迪

1.中国的航天事业还有更绚烂的梦,谁来圆梦?

2.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学习科学家的锲而不舍,顽强拼搏的精神。

七、作业设计

办一期有关我国航天事业成就的手抄报。

八、板书设计

做梦:飞离地球

古人勇于实践

圆梦:默默奉献

新中国锲而不舍

梦圆:《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行成功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9

教学要求

1.语文与生活:阅读《红楼梦》描写笑的片断,联系生活体验描写笑的不同形式。

2.写好钢笔字:注意行楷运笔的活泼,简洁与保持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3.诵读与积累:积累12个描写《西游记》种孙悟空形象的词语。

4.口语交际:拓宽阅读《三国演义》,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描述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

5.学写毛笔字。

重难点:

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

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语文和生活:通过《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认识笑的各种形式,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写。

教学过程

一、阅读《红楼梦》中描写笑的片断

1、阅读《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众人被刘姥姥逗得哈哈大笑的情节,十分精彩。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说说文中所描写的各人笑的形态。

2、读后交流

3、同样是笑,笑的形态各不相同,仔细阅读有关句子,你能想像出当时的情景吗?

4、有感情朗读片断,脑中再现当时情景。

二、选词填空

1、指名读题,明确题义。

2、“讥笑、狞笑、微笑、冷笑、哄笑、大笑、苦笑”分别是怎样的笑?集体交流。

3、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填空。

4、交流订正:(1)大笑(2)哄笑(3)微笑(4)讥笑

5、齐读句子。

三、照样子写词

1、审题。

2、联系生活体验进行填写。

3、集体交流。

4、总结:笑有如此多的形态,希望同学们以后在笑时多观察多用心,把笑写得生动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诵读与积累和齐天大圣孙悟空有关的12个词语。

写好钢笔字。

教学过程

一、写好钢笔字

1、审题。

2、读一读这段文字,从整体上观察一下行款布局,看一看每一个字的字形。

3、从这段话中找出难写的字,如“选、领、掌、能、帮、获”,讨论一下怎么写才好看。

4、描写钢笔字,要一边描红一边记忆,一气呵成,注意字距、行距的安排,适当提高写字的速度。

5、反馈。

二、诵读与积累

1、审题。

2、凭借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意。

3、交流,利用《西游记》的有关情节,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词语的大体意思。

4、整体吟诵,熟记成语。

5、用学习过的12个词语填空。

孙悟空本领高强,会使筋斗云、()、();拥有七十二变,()、();一双()可以()。他曾经(),赢得了“()”的美誉,后来保唐僧去(),()。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口语交际:漫话三国英雄。

2、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口语交际

1、课前,老师请大家阅读《三国演义》,或重温看过的三国故事的电影、电视,并选择好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英雄作重点准备,说说三国英雄,做好准备了吗?

2、课堂交流,漫谈自己心目中印象深刻的三国英雄。要注意听,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生动?

3、评一评,谁漫谈的人物最形象生动,栩栩如生?

4、读一读《三顾茅庐》中刘备、关羽、张飞之间的一段对话,边读边分析、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

5、讨论、交流一下人物说话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分角色表演。

6、指名上台分角色表演、评议。

7、小结:《三国演义》中塑造了诸多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了“三国”,漫话心目中的三国英雄。希望大家回去后再认真研读《三国演义》,更加了解心目中的“三国”英雄。

二、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观察范字。

“画”字的三框儿呈下包上之势,“画”字的中间部分,须向下、向中间靠拢,外框取上展下收之势,位置不要太高。

“闹”字呈立长形,“门”呈上包下状,“闹”字形稍阔,半包围的下部略有向外展开之势,“门”内部分须向上靠拢。

3、练习临写。

4、反馈。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漫话三国英雄

关羽 曹操诸葛亮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老师引导下,发展学生的语言,能联系上下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小学老师的深深的感激之情,从而加深对“师恩难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质疑

1、谈话:“记得诗歌《爸爸的老师》吗?”(出示这一课文,齐声朗诵)是啊,无论多么伟大的任务,都从学习识字、学习简单的加法开始,都有启蒙老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一位作家写的,回忆了他的启蒙老师、

2、板书课题:老师领进门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老师是谁?老师领谁进什么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交流课题提出的问题

(随机形成板书:)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介绍作者(课件)

3、引入:同学们,田老师真厉害!真有本事!培养了一名大作家,田老师到底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当年上课时到底用了什么“绝招”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讲故事)

三、研读课文田老师讲故事部分

1、找到田老师把一首小诗编讲的故事部分(第5—10自然段),快速的轻轻读一读,想想,课文从哪些地方看出田老师是一位讲故事高手?

2、交流:你觉得田老师讲故事的本事怎样?田老师编故事、讲故事真可以说是“天下一绝”!你能用课文中的三个成语来形容一下吗?(娓娓动听、身临其境、引人入胜)、

3、还可以从哪些地方看出来?交流出示句子、

①我听得入迷,恍如身临其境、田老师戛然而止,我却仍在发呆;直到三年级大学兄捅了我一下,我才惊醒、

组织讨论:

A、问:这句话是围绕句子中哪个词语来写的?(入迷)“入迷”是什么意思?句中的哪些词语生动的表现了“我”入迷的样子?

B、联系上下文想想“我”为什么会入迷?

C、这句话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意思?(田老师讲故事娓娓动听、引人入深、身临其境;我喜欢听田老师讲的故事,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我被田老师的文学艺术吸引了,感染了,从此我爱上了文学,形成了从事文学的愿望、)

②小结过渡

一首小诗就有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故事就是一粒文学的种子,播入我幼小的心田、

出示句子:

我在田老师门下受业四年,听到上千个故事,有如春雨点点入地、

A、“门下受业”是什么意思?(跟老师学习)这是个什么句子?从那里看出的?(比喻)

(明确这是个比喻句,重点词语是“春雨点点入地”)

B、都是些什么故事?从动人的故事中读懂了什么?(田老师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还教给我做人的道理、)

C、小组讨论:田老师讲故事和“春雨点点入地”有什么联系?

(田老师那上千个故事不仅把作者引入令人神往的境地,而且大大激发了他的想象力,激发了他编故事的欲望,这样也就把他领入了一扇文学创作之门、田老师的教学方法真高明!)

作者为什么要用“春雨”来比喻呢?闭上眼睛想象:当种子受到春雨的滋润会是怎样的情景?它会有怎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散性思维,感受作者内心的舒畅、欣喜以及对田老师的感激之情、)

个别朗读句子将作者的舒畅、欣喜、感激之情表达出来、

D、田老师像“春雨入地”般的教育悄然无声地进入到了孩子的心田,这不禁让我们想到了一首古诗(出示)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真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田老师就是这样渐渐地把“我”领进文学创作之门的、

四、研读课文感谢老师部分

1、正因为这些,当我功名成就,衣锦还乡的时候,看到我阔别四十年老师,我还像小学生一样向老师鞠躬、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2、师:回到现在,作者再次看到田老师的时候,又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激之情

3、(师白):大作家深深感谢“老师领进门”,(指着课题)

同学们,这个“门”指的是什么门?(文学的大门、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把“我”领进了文学殿堂的大门!田老师使幼小的“我”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学的种子在“我”幼小的心田生根发芽了、)

4、面对学生的深深感谢,田老师是怎样做的?

老人家摇摇头,说:“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阴啊!”(出示)

(1)理解“无心插柳柳成阴”的意思、

(学生交流后出示):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

(2)田老师说的“这不过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罢了”反映了什么?

①田老师谦虚、

②当年只不过是讲讲故事而已,不必感谢、

③田老师当年并没有刻意要去培养一名未来的作家、

④“你的成功并不是我的功劳,而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这四种理解都正确,如果要选择一种最恰当、最符合老人家心意的理解,应该是哪一个?(第四个,在课题后板书:修行靠自身)

齐读课题: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

 5、出示,指名读: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何理解?

(①比喻人才的培养是百年大计;②形容培养人才不容易)

“插柳之恩,终身难忘、”如何理解?

(①老师对“我”的教育、培养,我不能忘记;②即使是小的恩情“我”也不能忘记)

齐读: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这句话大家来读读,你读出了作者对田老师的什么感情?

(培养一个人才要花费很多的心血,即使田老师谦虚地认为自己并没有特别为作者做过什么,但作者仍旧对老师当年的栽培深怀感激、)

6、感情朗读

——当作者回忆起自己的老师讲述着那娓娓动听的故事时,他不禁感慨万千,情感流淌于笔端,写下这样一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回到家乡路遇恩师,感激之情涌上心头时,他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话语——(齐读最后一段)

——当作者功成名就,在文学上取得伟大的成就时,他还时时想起这句话——(齐读最后一段)

真是“师恩难忘,难忘恩师”啊!(板书:插柳之恩,终身难忘)

7、刘绍棠认为,田老师对自己的影响很大,所以一直以来在他的作品里有很赞美老师的话,让我们来轻轻吟诵吧——(大屏幕出示)(配乐《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

四、小练笔:写几句表示祝福和赞美老师的话、

几十年过去了,作者对他的恩师念念不忘、六年的小学生活,你肯定也有难忘的老师,请你写几句话向老师表示祝福或赞美、

五、总结全文,深化中心、

真是师恩难忘啊!有一天,当你长大成人,面临选择自己职业的时候,你也许会发现正是由于当年的一位老师激发了你对于某一专业的兴趣才决定了你今天的选择、当然,有句话说得好,老师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走进门后,想开拓出一片更广阔的天地,还要靠自己不懈的努力!

六、朗诵诗歌:感谢您,老师!

板书设计

领进

田老师—————→文学创作之门)

刘绍棠

插终

柳生

之难

恩忘

上千个故事

(口才好、文笔好、想象力丰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

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是配合单元主题设计的,范围是写一处家乡的风光,或者是记一次春游。内容可以写看到的自然景观:田野、草原、森林、河流、瀑布、高山、峡谷等;也可以写所了解的人文景观:遗址、建筑、园林、碑刻等。

设计理念

“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感知身边的景物,并做好观察记录,为习作积累素材。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技巧,抓住景物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己的真情实感。阅读与有机结合,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1.观察生活中的景物,在观察实践中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乐于,能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自己的真情实感。

3.善于交流和评改,在习作中激发潜能,丰富积累、陶冶情趣。

教学重、难点

抓住景物的特点有条理地叙述,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准备

1.课前观察家乡一处熟悉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并做好观察记录。

2.课件:家乡风光图片资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的4课文,作者以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和异国风情画卷。我们的家乡就是一座山清水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美丽古城。今天,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来描绘我们美丽的家乡吧!(板书课题:写一处风光)

回忆中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指名读习作提示,看插图,明确要求。

2.明确习作范围及要求。

(1)弄清楚什么是自然景观,什么是人文景观。

自然景观指的是只受到人类间接、轻微或偶尔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密西西比河风光》;人文景观是指受到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使自然面貌发生明显变化的景观,如本单元学习的《音乐之都维也纳》和《埃及金字塔见闻》。《威尼斯》则是既写了自然景观,又写了人文景观。

(2)明确习作内容,写一处家乡的风光,也可以写一次春游,写春游也要把侧重点放在景物描写上。

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清本次习作的内容和要求。在分析理解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三、确定内容指导写法

1.教师引导学生说一说,打算选择哪一处风光来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并归纳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两类。)

2.写法指导。

(1)自然景观的写法指导。

回忆《密西西比河风光》,思考: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的?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相机:

《密西西比河风光》是一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作者通过仔细观察,抓住密西西比河两岸景色奇伟壮观的特点,将东岸风光与西岸风光进行对比描写,描写时还选取了景物中的典型事物,如“西岸,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远处同蓝天连成一片。三四千头一群的野牛在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漫游。”东岸“大树高耸入云,野葡萄、喇叭花在树下交错生长,往树枝上攀缘,一直爬到顶梢。”“在小径尽头,有几只因为吃饱了葡萄而醉态可掬的小熊,在树下蹒跚;群鹿在湖中沐浴;黑松鼠在茂密的树林中嬉戏……”突出景物特点。同时,作者还通过精当的用词,华美的语言体现出了两岸不同的风光之美。(教师相机板书。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2)人文景观的写法指导。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描写人文景观的文章。作者从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每一天几乎都离不开音乐、金色大厅以及盛大的新年音乐会4方面介绍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维也纳作为一座世界名城有许多可写之处,着重介绍维也纳作为一座“音乐之都”的独特风情,对维也纳的

地理位置和自然风光一笔带过。全文介绍维也纳这座“音乐之都”是运用“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从文章介绍“音乐之都”的每一部分看,运用的是“从概括到具体”的方法。

(教师相机板书。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细得当;按照一定的顺序;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注重阅读与习作的有机结合,通过重温课文的.方法,使学生习作有所借鉴,学以致用。

3.师生共同写法:

(1)抓住景物的特点;

(2)叙述有条理,有顺序;

(3)语言生动、形象,情感真挚。

4弊槟诮涣鳎你打算写哪处风光?

5敝该说说,你要写的风光有什么突出特点?

6.学生列出提纲。

提纲完成后,同组学生互相交流,不足之处及时修改。

四、学生动笔,完成(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2课时

一、指名朗读习作

教师在桌间巡视的过程中,有目的地了解学生写的情况,选择几个有代表性的,写自然风光的、写人文景观的,或者写春游的,指名当众朗读,为学生借鉴。

二、回顾习作要求

三、指导讲评,完善提高

1.教师赏评指导。

教师对巡视时了解到的习作情况进行简要的总体,指出存在的共性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评改的要求:

(1)叙述是否有条理、有顺序;

(2)是否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来写;

(3)语言是否生动,有真情实感。

2.学生自评自改。

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按照要求独立进行评改,通过自我评改树立的自信心。

3.学生互评互改。

(1)同桌之间互评。

(2)小组内选择一习作共同评改。

按照评改要求,指出习作的不足和修改意见,同时也标注出习作优点,使学生间能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讲评展示。

(1)欣赏式讲评。

找一名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大家评议,通过欣赏,更好地掌握习作的要求。

(2)修改式讲评。

选择一存在问题,需要再进行修改的文章,通过对照评改要求,提出修改意见,进一步明确怎样才能写好这文章。

5.教师点评。

6.学生再做修改。

运用多种方式进行习作讲评,不但使学生明白习作评改的意义,而且掌握评改方法。在自我关注、自我展示的过程中体会习作成功的乐趣。

三、誉写习作

四、拓展延伸

做好准备,以交流自己的习作为主,举办一次“爱家乡、赞家乡”佳作交流会。

板书设计:

写一处风光自然景观写法:选典型事物,突出特点

运用对比、动静结合等方法

语言华美,用词精当

人文景观写法: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按照一定的顺序

见闻结合,叙议结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领悟词的内容和意境,能把自己想象的景象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在理解词的内容的基础上,在脑海中建立形象的画面,体会词的意境,感受生活的情趣。

教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如梦令》,背诵《如梦令》。

3.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领悟词的内容与意境,感受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教具准备

插图、课文配乐诵读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常识

1.板书课题:9。词两首。介绍“词”的基本常识。

2.板书《如梦令》。介绍作者李清照。

二、初读《如梦令》

1.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并自由朗读课文。

2.检查朗读,指导书写“藕”字。

3.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把握好词的节奏。

4.词中是否有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

三、精读《如梦令》

1、轻声朗读课文,借助书中插图初步理解的内容,看看讲了一件什么事?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2、交流

(1)、这首词记叙了词人的一次交游活动,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2)从“常记”一词我们也看出词人是在回忆往事,那天词人心情愉快,开怀畅饮,微醉而归,为何会“不知归路”?

(3)“日暮”和“醉”为“误”埋下伏笔,使“误入藕花深处”显得合情合理。词人在误入之后有何表现?

3、这是件有趣且值得回味的事,难怪词人把它记录了下来。你能用语言来描绘吗?想象画面,练习描绘。

4、这么美的画面,你能读好它吗?指导朗读《如梦令》。

5、配乐朗读。

6、古人说,诗言志,意思是:写诗歌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某种意愿或心境。那么,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这么一种美妙的场景,表达了他的什么意思?

7、练习有感情地背诵。

四、总结、布置作业

这首词是作者青年时期悠闲生活的写照,全词文字不多,但叙述却十分完整,意境优美,构成一幅春日交游的欢乐图画。回去以后可以再找些李清照的`词来赏读,你一定能读出更多的情趣。

板书设计

9

词两首

如梦令

[李清照]

日暮

沉醉---->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爱大自然

爱生活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渔歌子》

2、总结全文,激发学生自学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的兴趣。

教具准备

文中的挂图,录音机。音乐磁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指明背《如梦令》

2、这首词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你从哪里知道的?

3、导入: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词《渔歌子》。

4、检查预习。

(1)作者是谁?是哪个朝代的?

(2)说说你对这位诗人的认识。

二、出示挂图,感知画面

1、教师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

2、学生反馈,口头表述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点。

3、教师总结:这里又是一幅景色宜人的江南水乡图,山前白鹭飞,两岸桃花盛开,江中鱼儿自由自在地游玩,一位头戴青箬笠,身披蓑衣的渔翁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

4、引入学词。《渔歌子》这首词描绘的正是这幅图。

三、读通词,初步感知词的内容

1、指导读下面四个字:“鳜”、“箬”、“笠”、“蓑”。

2、全班齐读。

3、自由读。

4、指名读,学生互相评议。

5、教师总结,范读。

6、小组比赛读,然后再全班齐读。

四、理解词文,深入体会意境

1、提出要求,小组合作学习。

(1)由词语到句子,结合图理解词的意思。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3)作者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逐题反馈。

(1)词意:

不须归:不愿回家。

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上黄绿色的鱼儿欢乐地游着,漂浮在水中的桃花是怎样的鲜艳。江岸一位老翁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他被美丽的江南景色迷住了,久久不愿回家。

(2)体会意境。

a.这首词描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具体写了哪些景物?

b.播放柔和的曲调,让学生闭目想象由以上景物构成的江南水乡景。

c.谈谈自己对词所描绘的这种意境的体会或感受。

3.在体会意境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词。

五、体会词中流露的诗人的心境

1、问:渔翁“不须归”缘何在?想象他此时的心境如何?

2、小组讨论、交流,然后集体反馈。

3、教师介绍张志和的个人境遇。

六、总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词

板书设计

《渔歌子》

借景抒情

江南春景

景:鹭、花、水、鱼、风、雨

人:渔翁垂钓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3

一、素质教育目标

(-)知识教学点

1、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好啊在文中多次出现,体会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能力训练点

l、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感悟郝副营长的美好心灵,学习他不怕牺牲的精神,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回报祖国。

(四)美育渗透点

让学生体会生活之美、生命之美,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美、辨别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学过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的宽广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部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学习先烈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三)解决办法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时理解和感悟郝副营长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通过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回报社会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步骤

(-)揭题,练说

1、板书课题。

2、练说。教师提问:①你见过什么灯?它们的形状是怎样的?分别用在什么地方?②这些灯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如果没有这些灯,生活会是怎样的?有了这些灯生活又变得怎样?

(学生联系实际,在说的过程中已经对我漫步天安门广场感到光明和温暖有了具体的认识。)

(二)理文,练说

1、读课文,弄清人物间的关系。

(我与郝副营长,虽然工作性质不同,但目的是一个,即消灭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

2、读课文,弄清火光与灯光的关系。

(这里教师可设计几个填空,辅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

(1)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划着______,借着______看一本书,书上的插图画的是______。他充满了对未来的______。

(2)守敌的围墙被炸开一个______,突击连马上______,后续部队在黑暗里______,在这______的时刻,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______,______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

(3)战斗胜利了,现在孩子们能够在______学习,可他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______。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研究完成上述填空后,可引导他们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到微弱的火柴亮光使郝副营长对灯光充满了无限的向往,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用点燃那本书的微弱火光照亮了通向胜利的道路,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

3、读课文,弄清文中三个多好啊间的关系。

(课文三次出现多好啊!这句话,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来,标上序号,然后读一读上下文,找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他们说这些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了什么?然后通过小组交流、集体汇报的形式,帮助学生弄清这一问题。第一次说这话是对天安门广场灯光的赞叹,是引起我回忆的直接原因。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了书中插图后,对图上的孩子能在灯光下看书深感羡慕。第三次说这话的依然是郝副营长,他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三)激情,练读

1、指导学生读回忆部分。

(郝副营长的话要读出沉思、询问、回忆、憧憬的语气:激战部分要读出猛烈、着急;战斗结束部分,语速放慢,读出对战友无限崇敬之情。可采取指读、组内读、齐读等形式。)

2、指导朗读课文首尾段。

(这部分总的基调是流畅,读出对战斗深沉的怀念。)

3、自由感情朗读全文。

(学生在感情朗读当中自然感受到当前生活的幸福,联想到先烈的献身精神,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四)延伸拓展

1、简介作者,鼓励课外阅读。

2、写出学习本文后的感想。

(五)布置作业

1、鼓励学生课外阅读《七根火柴》、《三人行》。

2、练笔:仿照课文的叙述形式写篇作文,内容自选。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4

本课时教学目标: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居里夫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2、读懂居里夫人的事迹,从具体的事例中领悟跨越百年的美丽就是居里夫人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冶炼、溶解、沉淀、分析、隐退、乏力、荣誉、头衔、里程碑、人声鼎沸、卓有成效

2、抽查: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感悟,全班研讨

研讨主题: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

出示上一课时学生提出的一些有价值的有关美丽的问题:①课题的美丽表现在哪里?②什么样的美丽能跨越百年?③这里的美丽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④怎样理解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默读全文,看看课题中的美丽表现在哪里?划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上体会。

学生找到的语句可能有:

1、一位年轻漂亮、神色庄重又略显疲倦的妇人走上讲台,全场立即肃然无声。

2、玛丽居里穿着一袭黑色长裙,白净端庄的脸庞显出坚定又略带淡泊的神情,那双微微内陷的大眼睛,让你觉得能看透一切,看透未来。

3、她的报告使全场震惊,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而她那美丽、庄重的形象也就从此定格在历史上,定格在每个人的心中。

4、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

5、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

6、她从一个漂亮的小姑娘,一个端庄坚毅的女学者,变成科学教科书里的新名词放射线,变成物理学的一个新的计量单位居里,变成一条条科学定律,她变成了科学史上一块永远的里程碑。

7、居里夫人的美名,从她发现镭那一刻起就流传于世,迄今已经百年。这是她用全部的青春、信念和生命换来的荣誉。

教学时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当学生找到上述一些句子时,教师要启发他们围绕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谈体会。

2、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句子,教师要启发学生从关键词入手,联系上下文理解后再谈体会。例如这点美丽的淡蓝色的荧光,融入了一个女子美丽的生命和不屈的信念。可以这样教学:

①抓关键词淡蓝色的荧光和不屈的信念。提问:淡蓝色的荧光指什么?(居里夫人用三年零九个月的时间提炼出来的0.1克镭,也就是她的成就。)居里夫人不屈的信念是什么?(坚信其他物质也有放射性)

②追问:居里夫人取得这项成就的代价是什么?(美丽的容貌、健康的身体)

③填空:居里夫人发现镭、提炼镭这一伟大科学成就是以牺牲她容貌的美丽、身体的健康为代价获得的,也是坚持探寻其他物质也有放射性的信念的结果。这句话赞颂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

④比较:句子中的融入一词换成加入可不可以?为什么?⑤指导感情朗读。

3、当学生没有找到玛丽的性格里天生有一种更可贵的东西,她坚定、刚毅、顽强、有远大、执着的追求。这个句子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文中第四段有一句话最有力地回答了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这个问题,用直线画出来。学生找到这个句子后,教师应让学生速读36自然段,然后说说课文的哪个部分让你的这种感受最深?进而引出以下一些重点句子,通过谈体会感受和理解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她具有一种可贵的'性格与高远的追求。

①就像是在海滩上捡到一个贝壳,别人也许仅仅是把玩一下而已,可居里夫人却要研究一下这贝壳是怎样生、怎样长、怎样冲到海滩上来的。别人摸瓜她寻藤,别人摘叶她问根。

②为了提炼纯净的镭,居里夫妇搞到一吨可能含镭的工业废渣。他们在院子里支起了一口大锅,一锅一锅地进行冶炼,然后再送到化验室溶解、沉淀、分析。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她衣裙上,双手上,留下了酸碱的点点烧痕。

③一天,疲劳之极的玛丽揉着酸痛的后腰,隔着满桌的试管、量杯问皮埃尔:你说这镭会是什么样子?皮埃尔说:我只是希望它有美丽的颜色。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它真的有极美丽的颜色,在幽暗的破木棚里发出略带蓝色的荧光。

4、要通过追问居里夫人的美丽还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谁还能从其他角度谈谈居里夫人的美丽表现在哪里这两个问题进一步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还体现在她为科学作出贡献,为人类作出贡献淡薄名利的崇高人格。

5、教师适当补充一些材料帮助学生理解。例如,补充镭是一种有剧毒的物质。居里夫人由于长期提炼镭,慢性中毒得了恶性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与世长辞了。医生的证明是:夺去居里夫人生命的罪魁祸首是镭!这个材料帮助学生理解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精神。

5、重视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重点句子,通过朗读感受、体会居里夫人的美丽。朗读方式多样化,如个别读、齐读、分角色读,引读等。

三、回归整体,升华美丽

教师在学生齐读课题后,启发: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真正的美丽?

学生看板书后举手发言。

教师小结:

我认为这样的美丽不仅仅是跨越百年的,因为这样的精神(手指板书)将会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激励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继续在科学的道路上奋斗。居里夫人的性格、品格、人格以及成就之美岂但是跨越(百年的美丽),还是跨越(千年的美丽),甚至是(万年的美丽)。一句话,居里夫人的这种美丽是(一种永恒的美丽)。的确,这是一份永恒的美丽,难怪爱因斯坦会这样评价居里夫人,他说:(齐读)

出示句子,全体学生朗读有关语句:在居里夫人这样一位崇高人物结束她的一生时,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回忆她的工作成果对人类做出的贡献。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还要大。

爱因斯坦《悼念玛丽居里》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从理解重点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地合理想象。

3、能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激起对资本主义社会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同情。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和作者想象的合理。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里蕴含着的意思3,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年的大年夜你们是怎样过的?(生。。。。。。)大年夜本来是很高兴的,一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鸡、鸭、鱼、虾等好菜,大家生活在这里是幸福的,但在沙俄统治下的俄国人民却过着悲惨的生活,有一个小女孩,她在大年夜还要在街上卖火柴,你们想知道她在街上卖火柴发生了什么事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板书课题]只要你认真学习,就知道小女孩究竟发生什么事了。

二、学习生字新词

1、检查自学情况,指名读生字,师生正音,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2、讲字形,用色笔标出易写错的笔顺。

3、开火车读生字,组词。

4、边读边写,识记生字。

三、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生边听课文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1)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2)你对这个小女孩有什么感觉?

(二)、自由读课文,按故事情节的变化把课文分为三段

(三)、讲授第一段

(1)教师范读课文

(2)师:在万家喜庆团圆、都在准备丰盛菜肴过年的`大年夜,在又冷又黑的晚上,小女孩还要在大街上卖火柴,她可怜吗?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从课文中找出有关句子

天冷极了,下着雪,而小女孩却“关着头赤着脚”在街上走着,“光”是不是没有头发?是指什么?(是指没有帽子戴)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

“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的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已饿了一整天。“她爸爸会打她的”、“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从这里可以看出小女孩家里没有温暖,没有人关系疼爱她,小女孩很可怜。

(3)如果你是小女孩,你会想些什么?(指名讲,鼓励学生想到什么就讲什么)

(四)再自由读课文,可以小组读,个人读,找出你喜欢的一段。

四、巩固练习:

辨字组词:

烤()焰()烘()橱()

考()掐()哄()厨()

五、结束语:同学们,究竟小女孩想的跟你们想的一不一样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语文教案-《卖火柴的小女孩》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