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凛时年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推荐】语文教案模板汇编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案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语文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瑞雪图》是北师大版实验教材小语课本第七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散文,作者用优美、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勾画了一幅瑞雪图:描述了胶东半岛的第一场雪,雪前、雪中和雪后的美景,以及作者联想到“瑞雪兆丰年”这一喜人景象,充分体现了作者对这场预兆丰年的大雪的喜悦之情。

一、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瑞雪的大而美丽,体会作者的喜悦心情,感悟“瑞雪丰年”的丰富内涵。

3.渗透按一定顺序观察、有条理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精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想象、感悟雪中、雪后的景象。

二、教学难点:

理解“好一幅北国寒冬瑞雪丰年的图画”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词;能比较流畅的通读课文。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文。

1、大家喜欢下雪吗?

2、讲述:四十几年前,在我国的胶东半岛上,下过一场大雪。当时,正是自然灾害严重,农业欠收的时候,这时候下一场雪是多么的及时啊!著名作家峻青怀着异常高兴的心情写了一篇文章《瑞雪图》,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一)、学习字词

1、师范读,生边听边划记生字词。

2、认读生字,相机释义。

瑞雪胶东半岛骤然彤云密布簌簌万籁俱寂咯吱嗬眺望粉妆玉砌投掷

3、给生字扩词。

4、比较形近字。

瑞端;眺挑逃桃;掷郑

5、默读课文,推荐好词语,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答疑。

(二)、整体感知课文

1、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2、生有感情的自课文,对照金钥匙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师总结: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4部分,一、下雪前;二、下雪时;三、下雪后;四、点题,赞扬雪景。

三、再读课文,要求准确流畅。

1、点名读,师生评议。主要侧重字音准确,是否流畅等。

2、全班齐读。

第二课时

学习要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朗读技巧。

一、旧知导入。

课文是按什么顺序记叙的,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课文,思考:下雪前,天气有什么变化?

2、齐读课文,说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板书:骤然变冷)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齐读课文,思考:这是一场怎样的雪?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默读课文,找出这一段的的象声词,说说它们模拟了怎样的声音。

3、自渎课文,想想这一段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4、总结:“开始的'时候,还伴着一阵小雨。”——读得轻、快。“大片大片”“彤云密布”——读得厚重。“夜里……”——读得轻,脆。

5、师范读。生揣摩,再读。给本段课文加上小标题。(板书:雪大夜静)

(三)、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105页填空题:雪后的景色,先写(),再写人;先写色彩,再写();先写静,再写( );先写(),再写近处。

2、课文,找到写“景物、人物”“色彩、声音”“静景、动景”的句子,读给老师和同学听。

3、读下面2组句子,说说哪句更好一些,为什么?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

那些落光了叶子的树木上,挂满了银条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

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挂满了雪球儿。

4、指导朗读。试一试,怎样才能读好这一自然段。强调读好“嗬”“蓬松松沉甸甸”

“毛茸茸亮晶晶”等词语。比较枯枝被积雪压段的“咯吱”声与人踩在雪地上发出“咯吱咯吱”声的不同读法。

5、总结:通过语速语调的轻、重、缓、急表现人们雪后的愉悦心情。

6、根据老师的指导,有感情的读课文。说说这一部分用一个什么样的标题合适。(板书:景美人欢)

(四)、学习课文第四部分。

1、齐读课文。说说作者向我们描写了哪些“图画”。

2、师生补充“瑞雪兆丰年”的理由。

三、总结全文。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

2、你还有什么疑问?

3、齐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瑞雪丰年图》

板书设计:

大 纷纷扬扬

瑞雪图 美 粉妆玉砌 希望

应时丰年

七、教学后记:

语文教案 篇2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乐于探究,能发现词语的结构特点。

2、能独立识字,区别形近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通过品语交际,调动学生参加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指导、启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我的发现

六组词的共同特点:重叠形式相同,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词构成的。

1、先让学生读词,再说说这些词有哪些相同之处,读词语时注意朗读的节奏。

2、再让学生说说这样类似的词语。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①自由练读四组词,说说每一组中的字有哪些相同之处。

②读读生字组成的'词语,想想这些字词的意思。

③认读记忆八个生字,采取多种形式巩固记忆。

2、我会填

①看题目,说说这道题我们要做什么?

②仔细读每一组字,说说你的发现。

③独立完成练习

3、我会读

①自由练读。

②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③比比,看谁读得最好。

三、作业:练习

第二课时

一、学习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

指导两名学生把小华遇到的难题表流出来。

2、讨论

3、根据交流情况,教师小结。

4、分组讨论两种观点的理由,再指名学生发言。

5、学习展示台

6、查字典,了解“公民”一词的概念。

7、让学生说说作为公民应该为社会做些什么?

8、教师小结。

9、让学生讨论交流将为社会做些什么?

三、小结:

通过学习,同学们已掌握了要求,希望同学们养成积累好词佳句的好习惯。并能够运用在学习中。

四、作业布置:

①认真读读本园地的字、词。

②写写自己对“公民”一词的想法。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读通顺课文,体会文中妈妈的爱。

2.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回答阅读提示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挂图。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问题。

二、通读全文。

1. 这篇文章比较长,保证学生通读全文,字字读对,句句读通。

2. 同桌相互检查,评价自读。

三、话题讨论。

课题《看不见的爱》怎么理解?

1. 潜心读书,抓住文中的重点词来理解。

2. 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

步骤:

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归纳要点—代表汇报—全班交流。

四、体验爱心,快乐阅读。

有了对课文的理解,再读课文时,把对母爱的感受、体会表达出来。

五、小结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城市的特征以及别称,学习因果句的三种表达方式。

2、练习写好钢笔字。

3、读读背背。

4、口语交际:说笑话。

5、学写毛笔字,练习写捺。

  教学重点:口语交际和写字。

教学时间:四课时。

  第一课时

一、学用字词句

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学生自己试读每个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解决方案:

(1)。(2)问同学或请教老师。(3)联系词语猜一猜。

3、集体认读词语,正音。

4、观察画面,说一说城市的特征。(1)小组内交流(2)指名说。(3)连线。

5、补充句子。

(1)自己先说一说,在指名说,订正。(2)填写句子。(3)教师小结:因果句的'三种表达方式。

6、说一说自己还知道的城市别称,谈一谈为什么有这样的别称。找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写下来。

二、写好钢笔字

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

2、指导

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

b出示:效、诊、初,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中都有撇,撇要注意和左边的笔画相互穿插)

c在写的时候,左右的比例怎样,哪些笔画要收,哪些笔画要放。

d出示“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

e教师范写,注意左部收右部宽,撇要缩,捺要伸。

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效”,并临写。

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诊、初”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h反馈写字情况。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快速阅读中,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2.学习本文运用多种说明方法突出主题的写作技巧。

3.了解“绿墙”的创意和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绿墙”的价值。

2.通过阅读,理解“绿墙”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价值:绿化美化城市、保护生态环境、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几幅绿墙图片,组织学生思考:“听着这优美的旋律,看着这样幽深的画面,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后,教师明确:

2.在我们还沉醉于文明的祖先留下的红墙碧瓦、深宅大院的时候,我们似乎漠视了世界正悄悄的开放;当我们城市建设中的围墙在一步步地吞噬着宝贵的土地的时候,世界上早已是风行绿墙了。绿墙不但美化了环境,装饰了家园,更保护了土地,净化了环境。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淑远的一篇文章《环球城市风行绿墙》,去感受一下这绿色围墙。

二、整体感知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在文中各段前标好段序,画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扫清字词障碍。

2.引导学生读第1、2两个自然段,明确中国围墙的特点。

提问:这些数字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是否曾经想过?作者是如何形容的?

3.引导学生阅读3、4两个自然段,体会外国围墙与中国围墙的'不同之处。

4.引导学生阅读5--13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弄清下列问题:

(1)这几段与3、4两段是什么关系?

(2)作者以哪几个国家为例介绍外国围墙的特征的?

(3)这些国家的围墙各具有怎样的特征的?

(4)这些“绿墙”有什么样的共同特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样的价值?

(5)文章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它们各具有什么样的作用?

5.小组讨论后质疑、师生答疑。

6.小结性提问:造成中外围墙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7.作者认为现代中国城市应该提倡建筑怎样的围墙?

8.教师小结后强调,我国以绿墙代替砖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环保的需要。中国建造绿围墙势在必行。国务院早就出台了城市绿化条例,把城市绿化建设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

三、研读探究

1.找一找

文章在讲解说明对象“绿墙”时,为了将其说明清楚,用了一些说明方法,请学生找一找,并说出运用这些方法的作用。(学生讨论交流)

作比较、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诠释等

(1)作比较

从全文来看,中外围墙的比较,库里蒂巴市战前战后绿化的比较,都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比较来增强说服力。

(2)举例子

作者为了说明环球城市建设绿墙的情况,举了世界各国的典型例子。在说明巴西绿墙建设的成果时,又举了巴西利亚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库里蒂巴市被命名为“生态之都的例子;在说明澳大利亚

教案《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环球城市风行绿墙》教案》,

的建设成果时,举了墨尔本和悉尼的例子。这样例中有例,环环相扣,使说明更加具体可感。

(3)列数字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说明公共单位围墙之长,围墙的占地面积之大,使人触目惊心。

库里蒂巴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说明人口大幅度增加,人均绿化面积也大幅度增加。

(4)做诠释

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介绍了什么是“绿色围墙”。

2.说一说

师:“或许有的同学会说,即使文章用再多的说明方法,讲解得再清楚,我也不会喜欢学说明文。因为它的语言既不象记叙文那样生动形象,也不象议论文那样字字饱含哲理,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而否定说明文语言的一些重要特色。”

请学生合作找一找文中一些句子,说一说本文的语言特点。

(1)语言准确严密

①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

“最大”表明围墙的不同是最突出的,但不排除其它特点。

②中国筑墙已有几千年历史,筑墙虽有安全分界的功能,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已无多大作用。

“多大”说明在安全分界方面还有一点功能,但功能已不大。

③这种植物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

“不仅……而且……”表递进,强调植物墙具有可减少噪音和空气污染的功能。

④“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句中“近”一词表明接近百平方米,是概数。

(2)语言生动形象,有情趣

①砌墙垒门的材料是填满泥土的塑料砖,砖的孔洞向外,内植花草蔬菜。苗木出土后,伸出洞外,弯曲向上吸取阳光,怒放各色花朵,结出苞米棒、向日葵、辣椒等,长短不一地垂挂着丝瓜、葫芦等,一墙青菜,满门鲜花。

拟人:生动形象,充满情趣。“垂挂”准确地写出了形态。“青菜”、“鲜花”色彩鲜明。

②“绿场地上龙牙树高仅60厘米,横生的枝杈抱成一团,剪平如枕木横陈,怒放绿叶,形如草质台地”一句,动词“抱”和“怒放”的运用,比喻句“剪平如枕木横陈”和“形如草质台地”的描绘,使语言显得生动、形象。

四、课堂小结

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世界也一天比一天绿。

今天我们所学的是利用绿色围墙来美化环境,同学们对这个显得日益重要的环保问题的看法有什么好的建议或者观点吗?

五、拓展延伸

有人认为,中国的围墙,如北京故宫和各地的寺院黄色的墙,显示出肃穆的气氛,江南水乡的粉墙黛瓦,北方深宅大院的风火墙,都别有一番韵致,中国墙文化自有其内涵,你怎么看?用笔写下来。

六、板书设计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