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傲骨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四年级语文下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2.对比形近字的用法,学习设问句。

3.熟读并背诵名言警句。

【教学重点】

1.养成提问的习惯。

2.积累古诗词。

【教学难点】

学习阅读的方法,养成提问的习惯。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类型:谈话导入。

这一单元的课文我们学完了,知道了阅读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提出问题。我们都有了许多的收获。现在,看看语文园地这个版块,给我们准备了哪些知识吧。

(板书设计:语文园地二)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交流平台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阅读时要动脑筋,积极提出问题。

(1)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让自己的思考更加全面和深入。

(2)筛选出最值得思考的问题,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3)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

a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b说一说自己是否有同样的体会,你还有什么独特的见解?

c学生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d全班交流。

f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要开动脑筋,善于思考、勤于提问,做学习的主人。

2.练一练,学运用。

预设:

我们提出的问题,可以是对文章中一个词语,一句话的理解,可以是对课文内容的把握,还可以是对文章主题的概括。

学生交流自己的观点。

3.我交流,我积累。

平时你还有哪些好的阅读方法,与大家分享交流一下。

我们在读书时,要积极地提出问题,善于思考,才能深入挖掘书中知识。

(板书设计:阅读的方法)

(二)识字加油站

1.读一读,找规律。

课件出示:

驻扎 蛀虫 拄拐

捐款 娟秀 手绢

花苞 冰雹 鲍鱼

(1)让学生大声朗读这些词语。

(2)这些词有什么共同点?

每一组字都有相同的部件加上不同的偏旁,都是形声字,读音只是声调不同。(板书:形声字)

同学们可以根据每个字的'偏旁来区分这些字的意思。

2.练一练,学运用。

读句子,选择正确的字填空。(只填序号)

①驻 ②蛀 ③拄

(1)战士们日夜( )守着祖国的边疆。

(2)( )着拐杖的老爷爷慢慢地向前走着。

(3)这几天弟弟的牙好疼呀,原来是有( )牙了。

①娟 ②捐 ③绢 ④涓

(1)妈妈买了一个新手( )。

(2)同学得了重病,我们积极给他( )钱。

(3)一股( )( )清泉从山上流了下来。

(4)老师的板书,字迹( )秀,我很喜欢。

3.我拓展,我积累。

让学生举一些像这样的词语。

(方仿访纺)

(三)词句段运用

比较下面成语的说法,选一两个说句子。

1.读一读,体会每组句子在表达上的不同。

那时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

那时没有电灯、电视、收音机和汽车。

指名读一读。

第一句话是一个排比句,每一句中都有个“没有”。而第二句话中的这几个词语是并列关系。

2.读下面的句子,注意问好的用法,再抄下来。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

是谁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a.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b.思考并说一说这是什么句?

设问句就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板书:设问句自问自答)

3.练一练,学运用。

照样子写一写。

(1)夏红学习成绩为什么非常优秀?因为她学习刻苦。

(2)社会有这样大的进步,靠的是什么?靠科学技术的力量。

4.我拓展,我积累。

像这样的设问句还有很多。

难道地球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吗?当然不是。

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交流平台知道了要养成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习惯、识字以及词句段的运用,希望同学们多积累好词好句。

(四)日积月累。

1.读一读,找规律

学习文言文里的语句。

课件出示:

a.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b.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c.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汉】王充

d.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唐】韩愈

e.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宋】陆九渊

(1)朗读这写语句,说说你读了以后了解到里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读句子,我们发现这些句子都和“疑问”有关,说明提问题在学习、做事等方面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大体了解这些句子的意思,再进行积累。能用到我们的说话和习作中更好。

(3)说意思

a.谦虚好问的人气度就宽宏,自以为是的人气量就狭小。

b.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

c.不学习自能知道,不问别人自己就懂得了,从古到今做事情,还没有这样的人。

d.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没有过失?

e.读书做学问就怕发现不了问题,只有带着问题学习才能进步。

(4)学生读读背背。

(5)测试学生背诵情况。

2.练一练,学运用。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空。

①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1)()因此,我们的好多疑问可以通过读书、请教他人、从生活中去感悟来解决。

(2)凡事要想办好,就得向德高望重的老人请教。()

(3)()因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善于思考,善于发现问题,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

3.我拓展,我积累

◎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礼记?学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读书好问,一问不得,不妨再问。——郑燮

三、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会了名言警句,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多运用这些名言警句,使我们的文章更精彩,指导我们为人处世更加合理规范。

四、课后作业:

搜集名言警句,交流,背诵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2

教学目的:

1、复习巩固本课会认的11个生字及8个会写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3、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学习小青蛙爱动脑筋的好品质,能认识到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最快乐,学会关心别人。

教学重难点:

1、在多种形式的练读中渐渐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利用段落结构相同的特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1、(教师面带微笑看着学生)

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的心情怎样?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快乐?

2、学生自由猜想。

师:我觉得能为你们上课,是我最快乐的事。二、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认识了许多生字朋友;来,让我们再来和他们打声招呼吧!(课件出示生字,生认读)

2.棒极了!你们的问候让这些新朋友感到无比的快乐,可是此时的小青蛙还没有想清楚做什么事最快乐呢。小青蛙找到答案了吗?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六课《做什么事最快乐》。(师板书课题)三、读文感悟,合作探究

1、整体感悟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认真读一读,注意一定要把课文中的新朋友的称呼读准。

生:自由大声的读课文

师:看到你们这么认真的读课文,我更加感到快乐了,你们快乐吗?想再快乐一次吗?就让我们再快乐的读一遍课文,想一想,小青蛙都问了哪些人?生:(读文,回答。)

师:板书:(啄木鸟、水牛、小蜜蜂、妈妈)

2.学习二至四自然段。

(1)自读二至四自然段,思考小青蛙来到哪里?问了谁?得到的答案是做什么事最快乐?用下面的句式回答(课件出示)

小青蛙来到,问,得到的答案是最快乐。

(2)生按要求读文。

(3)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要求:组长按课件上的提示逐一提问,组员发表意见,别人发表意见时请认

真听。

(4)集体交流讨论结果。(指名答、师出示答案的课件)

(5)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其中一个自然段的朗读。可选择生喜欢的段落,(如第二自然段)师相机提示

①小青蛙是怎么问的?

②说明小青蛙有怎样的品质?

③啄木鸟是怎么回答的?(板书:捉虫)

(看与啄木鸟或水牛、小蜜蜂对话的课件,引导生读文的语气)

④【指名体会角色朗读全段、师指导后范读再自由练读、指名读、齐读。】

在掌握了问话和回答的语气后,另外两个自然段让学生同桌分角色练读后,请同桌表演读,评议后分男女生读。重点提示不同角色的语气。

3.学习五、六自然段

①小青蛙从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身上找到了不同的答案,它觉得非常奇怪,于是它就回家问妈妈。它是怎么问妈妈的'呢?(看与妈妈对话课件)

②结合课件指名读第5自然段。(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③学生读不好,师指导后可范读。

④我们一起做一只困惑的小青蛙读一读第5自然段。(齐读)

⑤青蛙妈妈是怎样告诉它的呢?指名读、齐读

⑥听了妈妈的话,小青蛙明白做什么事做快乐了吗。(只有做对别人有用的事,才会觉得最快乐!)你知道小青蛙做什么事最快乐吗?(板书:捉害虫)

⑦课文中有谁在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啄木鸟叔叔、水牛爷爷、蜜蜂妹妹)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1、这些小动物都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你喜欢他们吗?你喜欢谁就把这个角色在课文中要说的话找出来自己读一读。(自由读文。)

2、角色朗读展示。

五、表演

这几位同学都得真不错,不仅读的很流利,还很生动,听了他们的朗读,我似乎看到故事中的几个人物来到了我们的身边。我们请他们来好吗?

谁愿意扮演故事中的人物,来演一演这个故事呢?(生带头饰分角色表演,注意学生的语言表达)

生表演

六、拓展

1.如果你是小青蛙你还会去问谁做什么事最快乐?如大公鸡、猫等。学生说一说2.你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为什么?(指名答)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帮助了别人,所以喜欢。3.你做了对别人有用的事吗?你快乐吗?

七、教师总结

同学们说的没错,只要我们多为别人着想,做自己能做的事,你就会得到真正的快乐!让我们再来读一遍青蛙妈妈的话:“做对别人有用的事,就会最快乐!”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3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6个生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山里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初步学习作者运用语言、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

3、能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小朋友们,你们去过山里吗?感受过山里人的热情、淳朴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有关山里人的文章:《炊烟》。

师板书课题。

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想知道什么?学生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字字入眼、句句入心,把句子读准确、读通顺。不认识的生字可以查字典解决。

2、检查朗读情况。指明分段读,纠正错误的字音。

3、理解词语。在小组里交流,不懂的词语小组成员通过联系上下文或差字典、词典解决,再有不懂的词语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4、再读课文,思考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木屋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出示问题: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结合人物有关的语言、动作谈一谈。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给自己印象最深的语句,体会着认真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3、小组交流。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在小组里读,并谈自己的感受。小组评价。

4、全班交流。由小组代表读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谈感受。全班同学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理解人物性格,让学生体会如何透过语言文字抓住人物的精神品质。

二、角色朗读,积累语言。

三、通读全文,深化理解。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再次快速通读全文,看还有什么疑问,提出来一块儿解决。

四、自拟题目,感悟中心。

文章写“我”在山里感受的温暖,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如果是你来写,你会以什么为题目?和原题比较一下,哪个更好?

板书设计

炊烟

我又累又饿感受温暖感动留恋

木屋主人热情好客豪爽勤快淳朴善良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4

教学目标

一、本次“语文乐园”包括“我来试试”“探究与发现”“口语交际”“习作”四部分。

二、“我来试试”的内容是读一读、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背一背。读一读中,训练学生的发音又快又准。

三、习作。

环 节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我来试试

1、 读一读,想一想。

在我们学过的古诗中,有一些用词,是非常精妙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岭)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岩)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向襄阳向洛阳。(峡)

名词,往往成为作者笔下生动的借代,想一想,这几个名词,除了说明事物,还能代表什么。

2、读一读。

说一说绕口令,联系快速正确的吐词。

3、写一写,背一背。

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认识自己就是进步。

成功时不要把自己看成巨人,失败是不要把自己看成矮子。

这几个句子,你从中看出有什么含义么?那么,你能从中找到原因么?

对,要自信,有不要盲目的自信。要谦虚,也不能一味的贬低自己。

4、读一读 锦囊妙计

这是根据三国演义的故事改变的。主要将诸葛亮识破周瑜的诡计,相反,用三个锦囊,分别让刘备在三种情况下照办,最后大获全胜的事情。

读完短文,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再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

鼓励学生读原著,说出那三个锦囊。

第二课时

二、探索与发现 提示语

1、在对话中,我们常常说XX说,xx说道。。。。。。

也就是说,说话是有提示语的。

2、介绍提示语的作用。

3、介绍提示语的`不同位置。

4、练习写提示语。

三、口语交际 好朋友

1、说一说你的好朋友。

2、好朋友都在一块儿干什么。

3、好朋友之间有矛盾么?读一读这篇,看看你有没有这样的情况。

4、同学之间演一演,可后,他们会说些什么。

第三课时

四、习作 一次特别的活动

1、先回顾一下,这学期都开展了那些活动。把他们制成表格。

2、表格注意几个不能缺少的内容。时间、地点、活动内容、参加的人、精彩的一幕。

3、把其中最有意思的一件写下来。

4、协作的时候,注意写好场面。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5

教学目标:

1、 运用摘录笔记自学生字词。

铃铛、丝绸、绚丽、流淌、琴弦、敲打、节奏、应和、纤细、催促、开犁、沉醉、袅袅炊烟、绿草如茵。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如诗如画的意境。

3、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4、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重点:

与《春潮》对比阅读,体会两篇课文在语言、语速和用词方面的不同。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多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对偶),体会文章的语言美,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教学方法:

以读为主,对比感受对于此文的学习会比较有效。

切入举偶

1、 上一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春潮》的宏大气势。本节课,我们再去领略别具风姿的《三月桃花水》。

你如何理解文章的题目?

学生各抒己见。

其实,“三月桃花水”即春水,文章让这个名字更加富有诗意,更加优美、宁静。一弯小溪潺潺流过,叮咚作响,那份宁静与优美会时刻萦绕在你我心间。

2、 老师范读(配乐)

学生听过谈感受。(神奇、千变万化……)

(通过范读课文,让学生领略那如竖琴般婉转、如明镜般夺目的三月桃花水,创设如诗如画的课堂意境。)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 学生自读,读正确、流利。

2、 汇报读文。

提示:其中“纤、和、种、盛、呵”为多音字。

形近字:裹、衷 瓣、辨

3、 随堂检测。

二、交流

1、 文章写得很美,你们读够了吗?

没读够,那是自然的。让我们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2、 汇报读。

学生汇报自己喜欢读得段落,喜欢相同段落的同学赛一赛、评一评,看谁读得好。读到一定数量时,要让学生谈一谈为什么喜欢这一部分。

(学生可从内容上、情感上、表达手法上、表达效果上……来谈。)

3、 教师相机引导。

A、 对于文章结构的把握,完成书后思考题2.

一方面写声,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二方面写色,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

三方面是对全文的总结,赞扬了三月桃花水比金子还贵,比银子还亮,叫人沉醉。

B、增强对文章语言美的把握,体会文章中带有修辞手法的句子。

如:呵,河流醒来了!用拟人化的写法把被束缚一冬的河流写活了,一个“呵”字也写出了作者惊奇、兴奋的心情。

……

4、 赛读,积累感悟。

三、延伸

对比读《春潮》和《三月桃花水》。

体会两篇文章截然不同的意境。

四、小结

在用词方面,《春潮》用“冲开、山崩地裂……”写出了势不可挡的阳刚之气;《三月桃花水》则用“流淌、回旋、袅袅……”写出了秀丽、清柔舒缓的阴柔之美。

在语速上,《春潮》读得急促些,《三月桃花水》则舒缓些。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6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老科学家那位科学事业无私奉献的伟大 精神。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对文章细节描写的理解,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理解透、盘、吐、蜷抬几个动词,并能准确运用。

教学准备:

南美洲毒蛇的录像画面。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有关南美洲毒蛇的录像。同学们,看到这些画面,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2.打开书看课文是怎么描写这种蛇的。

3.齐读这句话。(投影出示)

这条蛇非常大,是灰色的,蜷在笼子中,像盘着的绳子,足有五六圈儿,小小的脑袋抬得高高,细长的舌头不时吐出来,三角眼透出令人恐惧的凶光。

4、多么可怕的毒蛇,不少人因被它咬伤而死去。为了研究抗御这种毒蛇的办法,造福人类,许多科学家用它来做实验,想揭开其毒性的秘密。卡尔o施密特博士就是其中一位。但不幸的是,在用这种毒蛇做实验的时候,他不小心被蛇咬伤了。那是怎样的情形啊,请大家放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二 自由读文,了解内容

1、让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交流认识的生字和多音字。

2、同桌互读课文,纠正读音、语气、停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指名接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件什么事?

三 抓住重点段落,读懂课文

1.学生默读课文,明确要求。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不动唇、有速度、能思考。标记出文中关键的词句。思考:课文哪几段具体写了博士做记录的情景?

2、重点句子解析。

施密特先生觉得伤口剧烈地疼痛,四肢麻木,身体不能动弹,他知道自己中了蛇毒

毒蛇咬人时,咬坏肌肉,同时放出毒液。蛇毒多为神经性毒液,毒性强。毒液,先麻醉神经,使人身体不能活动,继而使身体器官丧失功能,最后脑部充血而死。卡尔o施密特博士作为研究蛇的动物学家,当然懂得这些常识。当他感觉到伤口剧痛,四肢麻木时,清楚中蛇毒了。

3、他想:完了,难道就这么死去吗?不!我应该再做些什么

这段关于施密特被蛇咬后的心理描写,真实地刻画出老科学家牺牲前的心态。他知道中毒了,在打不通电话后,他知道没人能救他,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死。但是,多年科研实践锻造出的坚毅、奉献的品格使他临危不惧。他认为自己被蛇咬,正是一次特殊的实验用自己身体做实验品进行蛇咬伤生理反应的课题实验。于是他果断而坚定地在心中说不,要再做些什么这里用省略号,使人不言而喻,就是记录蛇咬伤后的生理现象与感受,为后人留下研究资料。这些心理,是老科学家坚持记录直至牺牲的强大的内驱力,是他高尚人格的反映。

4、在被蛇咬伤5个小时以后,卡尔o施密特博士手中的笔落在地上,他停止了呼吸。

5个小时后,足见时间之长。可以想象,在漫长的时间里,老科学家该忍受了多么大的痛苦,也可猜到老科学家的实验记录该多么艰难。读者联系上文不难知道,他记下了体温的变化,器官功能的变化,血液的变化,体力的变化等等。这是在疼痛中的记录,是在知觉逐渐消失中的记录。卡尔o施密特是多么坚强的科研工作者,有多么崇高的令人折服的品格!句子不直接写死了,而写手中的笔掉在地上,表明老科学家科研至死,坚持记录到生命最后一刻,也反映作者不忍用死这个字眼去记叙可敬的科学家。

四.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读第4、5自然段。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感的受是什么?针对像往常一样这个词重点讨论:一是这次实验真像往常一样吗,二是哪些方面的确像往常一样,三是为什么博士能在这个实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五.激情提升,延伸表达。

这份资料将为研究毒蛇作贡献,这是用生命换来的,所以课文作者发出这样的赞叹齐读最后一句话。

六 延伸课文,适当拓展

1.把自己最想对博士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3、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深刻体会老科学家那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2、认识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说说看到实验室内发生的一切,你最强烈的感情是什么?

二 小声读课文。

小组内讨论(1)这次试验真得像往常一样?

(2)那些地方确实像往常一样?

(3)为什么博士能在这次试验中表现得像往常一样?

三 全班交流互动。

四 同桌互动。

说说施密特博士的哪些行为最使你感动。

五 完成课后选择词语填空。

六 认读生字。

1、 容易写错的字:博

2、 左右结构的字,书写时都是左小右大,结构安排要合理。

七 作业:

找一些为科学事业做出贡献,甚至献出生命的科学家的故事来阅读。

开天辟地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2、学后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简介中国的神话故事。

2、交流课前部分资料,以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为题,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我国著名的神话传说,讲的是一个名叫盘古的大神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的故事。

4、板书课题:开天辟地

解释课题 齐读课题 质疑课题

5、盘古究竟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的读音,认清字形。

(2)标出小节号,把课文读通顺。

(3)画出生字新词,想想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

2、检查字词学习情况。

(1)读词语

(2)分小节读课文,随机进行字音及断句的指导。

(3)交流已理解的词语。

(4)同桌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5)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

1、在盘古还未开天地前,天地是什么样子的?指名读第1小节。

(抓住混沌一团,大鸡蛋两个词让学生想象天地合一,宇宙一片黑暗的情景)

2、盘古是怎样开天辟地的呢?认真默读第2到5小节,感受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给你留下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1)交流。

(从一使劲、大鸡蛋裂开了一条缝等处体会到盘古身躯的高大及力量的无穷;从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猛劈猛凿、巨石崩裂等词体会盘古对光明的向往及创造新世界的决心,同时体会开天辟地的艰难,从也跟着长高、一万八千年等处体会到盘古意志的坚定,形象的高大。)

(2)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让人通过你的读了解盘古的伟大吗?

(3)指导朗读,出示句子。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

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句子中有反义词,分别是轻而清重而浊,冉冉上升慢慢下沉,天地等,这样大家能一眼看出天与地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天与地的不同。)

3、过渡句,几千万年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而盘古也已精疲力竭,他知道天地再也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就在临死前,盘古还化生出了世间万生物。

4、老师很喜欢这一段,尤其是读到精疲力竭含着微笑 临死这几个词时就特别感动,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你为什么感动呢?

(盘古面对死亡显得那样乐观、无畏、坦荡。还把自己的身躯化成世间万物,多么伟大的心灵呀!)

5、让我们怀着这种感动齐读全文。

四、小结

第二课时

一、回顾复习

1、学生读课文,回顾所学内容。

二、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三、拓展文本,创编诗歌

1、盘古开天地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不是真实的故事,那么人类为什么会编出这样的神话呢?从中你又有何想法呢?

板书:丰富的想象

2、仿写诗句

我想把手抚在茂盛的花草树木上

这样就能摸摸盘古的汗毛。

我想,

这样就能。

四、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五、搜集神话故事,与伙伴们一起分享神话的精彩。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7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自主性、积极性。因此,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开放互动的课堂情景,并立足于“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的教学思想,引导学生在意境中感悟真情,明白道理。

二、教材分析

《尊严》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本文语言朴实,短小而蕴含人生哲理,读后令人回味。课文写一群逃难的人中,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年轻人——哈默,他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别人施舍的食物,在极度困难时还维护自己做人的尊严,后来成了杰克逊大叔的女婿,并成为美国的石油大王。故事告诉人们:人可以没有财富,但必须要有做人的尊严,这是一个人最大的财富;只要有了做人的尊严,就有可能拥有财富乃至一切。

三、学情分析

四年级下的学生能读懂课文的大意,但通过文本领会中心思想的能力不强。本文尊严的内涵十分深刻,学生在理解上存有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描写哈默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的比较和感悟中体会人物的感情,从而训练他们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的能力。另外,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蜜罐里,他们没有挨饿的经历,在解读文本时他们没法感受难民的那种饥不可耐,这使他们在理解哈默宁愿忍受饥饿而不愿意不劳而获时的那份尊严时会有困难。因此,借助媒体出示难民图,让学生有直观地感受,并运用对比的手法,将哈默与其他难民进行对比,从而感知哈默身上的尊严,突破本文的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自主识字“朴、款、羡、僵、捶、惬、惫、堪”。理解并积累 “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一些描绘人们苦难生活的词语。

(二)能力目标:

1、学习运用“从内容体会思想”的方法,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体会尊严的含义。

2、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把感受写成格言的形式,揭示“尊严”的内在含义。

(三)情感目标:

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一个人必须有尊严,懂得尊严对做人的重要性,无论在什么时候人都要有尊严。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到年轻人自尊的品格;从杰克逊大叔对女儿的谈话中,认识到这种自尊的可贵,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流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六、教学过程

(一)课件激趣,导入新课。

1、出示课件:逃难人日夜奔波、饥肠辘辘、筋疲力尽的片段。

2、请说说你刚才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假如你就是这群逃难人中的一员,请描述一下你当时的感受,如果有人将食物送到你的面前,你会怎么做?

3、学生各抒己见、互相补充。

4、是啊,同学们真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老师相信,学了新课《尊严》以后,同学们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

(二)整体感知,初知大意。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段落读几遍,并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小伙伴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3、当小老师到讲台上读自己感受深的段落。

4、全班交流: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小组合作,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看看从年轻人的这些表现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2、组内交流,教师深入小组,相机点拨指导。

(四)集体交流,深入内容。

1、小组从下列汇报方式中选择一种作好交流准备:《出示课件》

A、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或片段,也可以分角色朗读。

B、排练课本剧,并演一演。

C、进行模拟采访。(提示:可采访“哈默”,也可采访“杰克逊大叔”。)

D、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

2、小组根据自己选择的方式汇报学习情况,师生简单评议。

3、引导学生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话。

课件显示: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请同学们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请学生谈一谈对尊严的理解,并讲一件亲身经历过的与尊严有关的小事情。

2、读。出示有关尊严的格言,请学生读一读。

3、编。学生自编关于尊严的格言。

4、写。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条关于尊严的格言,认真书写,贴于自己的书桌前。

板书设计

大叔: 善良 朴实 送食物 先吃再干 要求捶背 请求留下

哈默: 骨瘦如柴 脸色苍白 要求干活 先干再吃 干完吃饭 答应留下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8

学习者是启音部二年级学生,他们喜欢在一起玩玩画画,他们对各种绘画材料充满好奇。让他们在游戏中初步感受、体验美术媒材的特性,激发他们的兴趣,也引导他们创造性地使用因此并不陌生,只是没有专门的研究制作过。其实学生对剪纸拼贴的东西都很感兴趣,而且他们大都比较大胆,创作出来的东西有时会有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美。只不过他们在色彩的处理,构图的安排上还需要老师进一步的引导,从而进一步提高画面的整体效果。

1按照学生能力分组:

A组学生6人,已具备一定的绘画基础,对绘画的纸和笔性能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前阶段学习过简单儿童画。运用剪刀的熟练度是缺乏的,所以,本课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主地探索研究,尝试自主地完成课堂任务,并能熟练掌握运用剪刀的方法。

B组学生6能够有目的用蜡笔涂色,但构图的大小,控制的不到位,作业显得凌乱,对于运用剪刀的方法基本不会,通过本节课能鼓励学生学会用剪刀剪,并能完成本课任务。

重点:让学生能自主绘画出各种不同形状的鱼儿,提高学生的创

造能力,并能设计鱼身上的不同花纹。

难点:让学生用剪刀剪出鱼身上的花纹,加强学生对色彩的敏感度。

教师:课题道具,学生用纸(A4纸,彩色纸),海底世界,课件

学生:剪刀,胶水,彩色纸,水彩笔,

学生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生:鱼

生:头、身体、尾巴、、、、、、

生:鱼的头上有眼睛和嘴巴

生:xx

生:xx

生:正方形、三角形

教师活动

激趣导入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师:那有谁知道鱼儿是有哪些部位组成的呢?

师:鱼是有头、身体、尾巴组成的,那鱼的头上有什么呢?

师:那你们有没有发现鱼身体的两边还有什么呢?

师:想我们一样是用手来游泳的,它们的名字叫鱼鳍,没有了鱼鳍,小鱼就游不动啦!

师:那我们来看一看海底世界到底有什么样子的小鱼呢?

师:这里有长长的菱形的鱼,这里有三角形的鱼,还有什么形状的'鱼呢?我请举手的同学来说一说。

师:海底世界有很多很多不一样的鱼儿,现在同学们睁大眼睛来看一看,老师在做什么呢?

设计意图

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拉近师生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

教学新授师:老师家里有切菜的刀,每天都要用它来切东西,现在老师就想把它变成一条可爱的鱼,看好啦,加上小鱼的鱼鳍,小鱼完成啦。师:老师用剪刀把小鱼的外形给剪出来,在用剪刀的时候,不可以随便剪刀别人,人后沿着画起来的边轻轻的剪下来。这样一条可爱的小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啦。

师:今天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下怎么画一只漂亮的小鱼(贴课题)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也来画一条自己喜欢的小鱼的形状,要求是一只完整的小鱼儿,如果小鱼少了鱼鳍,它就游不动咯。教师巡回指导学生创作中(二)教学新授

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鱼了,可是每条小鱼生:、、、、、、身上都没有漂亮的花纹呢,那可怎么办呢?

教授新课的创作要求,让学生学习制作过程更加完美。

作品欣赏师:老师这里有四条不一样形状的小鱼,他们也没有漂亮的花纹,可是呀,老生:、、、、、、师喜欢自己给小鱼贴上颜色漂亮的,形状不一样的花纹,这样才好看。

生:xx

(三)作品欣赏

师:我的小鱼真漂亮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别的小朋友怎么打扮自己漂亮的小鱼。

欣赏和分析作品,输送艺术信息,增加交流,激发学生表现创造的欲望,为下一步制作做好情感的铺垫。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情绪,鼓励学生开放手脚,大胆表现。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认识12个字,会写9个字,掌握“书橱、酷刑、拓宽”等词。

2、能力目标

培养爱读书的习惯。

3、情感目标

学习诗歌,懂得小书橱中蕴含的知识,能使人眼界开阔,生活充实,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小书橱的喜爱之情。感受读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小书橱?说说你从中获取了那些知识。

今天,老师带领你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板书《我有一个小小的书橱》,看看小作者是怎样写他的小书橱的。

二、自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由读书,划出不认识的字,用自己的.认字方法认识它。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体会感情。

1、自读诗歌。

2、读完诗歌,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你从那些地方感受到小作者喜爱读书?

作者为什么说“是书,让我了解了中外灿烂的文化;是书,为我拓宽了走向世界的道路。”?

采用多种不同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读书的乐趣。

读课文时,面对书中的无穷的宝藏,我们应该怎样做?

四、朗读课文,放飞想想谈感受。

1、学完这一课,你有什么感受?可以结合自己读书的感受来谈。

2、让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全诗。

五、总结评价,布置作业。

鼓励孩子积累好词好句,摘抄有关读书时的名言警句。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找出“看松鼠表演”的段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4、写一个片段,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重难点】

通过边读边想,将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的方式还原成画面,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一、激趣导入

1、做游戏: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你最喜欢的小动物,但不说出它的.名字,让同学们一猜就知道。

2、说说你了解的松鼠。

3、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读字词,正音。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2、找出描写“看松鼠表演”和“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四、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你喜欢看松鼠的哪种表演?从文字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到了些什么?

3、小组内交流。(句式:我喜欢松鼠表演,我仿佛看到,我想。)

4、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5、生自由读这一段。

6、指名读,指导朗读。

7、齐读。

8、作者是怎样将他观察到的其中一只松鼠写得生动具体的呢?指名读。

谁来扮演这只可爱的松鼠?指导朗读

9、朗读第二自然段。

五、学法指导

1、作者看到了松鼠这么多的表演,是一次看到的吗?看来观察小动物不是一两天的事,我们在写小动物时也可以像作者这样,把每次观察到的不同情况写下来,连成一篇美文。

2、课文没有单独描写小松鼠的外貌,而是在描写小松鼠时,写出了它的特点:大尾巴,弹跳力好,善于爬树等。小松鼠的动作描写出神入化。作者太聪明了。我们也可以学习作者写写片段。

3、片段练习:

我喜欢看表演。它们有的,有的,有的。我注意到其中一只,它。

4、总结。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1

教材分析:

《忆江南》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绝唱之笔。诗人以如画之笔描绘出一幅江南春景图,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难忘的印象。本文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对诗词的诵读和欣赏,感受江南自然风光之美,体验诗人的思想感情,同时积累古诗词名句,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增加文化积淀。四年级的学生第一次接触词这种体裁,教师可以做简单介绍。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对作者描写的江南美景能够欣赏,对作者对江南景色的赞美之情可以理解,但都是粗浅的认识,透过短短27个字,理解江南景色的特点和作者的江南情怀,对学生确属不易。所以,教学中,分层次逐步推进深入的朗读欣赏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词这种文学体裁。

2.能正确认识、理解生字新词,正确书写“谙”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诵读,看注释查工具书等方法,理解词句意思,想象词句所描绘的画面,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具有初步鉴赏古诗词的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体会作者对山山水水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师准备

熟读教材,熟读课标、制作多媒体课件。

环境准备

网络教学环境、白板软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一)谈话导入。

(二)简介诗人“白居易”。

(三)揭题(板书课题:忆江南)。

(四)了解什么是词。

1.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词和诗的不同。

2.师相机小结: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另外一种文学体裁——“词”,因为句子的长短不一,所以我们又叫它长短句。

设计意图

1.开头先以谈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接着介绍诗人,让学生对作者有个初步的了解,然后直奔主题,这样既简洁又明快。

2.对词和词牌名的简单介绍,体现了对中国诗词文化知识的渗透。

二、初读感知,欣赏江南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并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朗读,评议后再读。

(二)学习生字“谙”。要求:读准音,认清形,理解意思,并能正确书写。

1.指名读。

2.分析字形。

3.理解“谙”的意思。

4.指导书写。

(三)再次朗读课文(要求:读出词的节奏感)。

1.指名读(评议)。

2.范读。

3.齐读。

(四)反复诵读,借助注释、插图,初步感知课文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词的意思。(方法:自读、探讨、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朗读,让学生不仅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诗词的节奏感。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运用阅读方法自主学习,理解词意,逐步培养并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三、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一)找词眼。

1.品读“好”。这首词中哪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赞美?

2.指名朗读“江南好”。

3.齐读“江南好”(体会诗人对江南景色的赞叹之情)。

(二)品词赏句。

1.出示佳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1)反复诵读,注意读出节奏美。方法:指名读,齐读,师生合作读。

2.想象画面。

(1)我们通过这么多遍美美地读,此时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2)学生想象画面,并描述画面,再有感情的朗读。预设与相机点拨: “太阳出来了,江边的花在阳光的照耀下比火还要红。”这“红胜火”是一种怎样的景象?这鲜花怒放的景象,让我们想到了哪些词语? “我看到了绿绿的江水”——那是怎样的绿啊!这绿绿的江水静静地流淌着,这让老师不禁想起了这个词:绿波荡漾,你又想到哪些词呢?

(3)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江南美景。

3.入情入境。

(1)课件展示江南美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江南明丽秀美的风景。

(2)赏析“能不忆江南”。这句“能不忆江南”你体会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3)忆人。课件出示,资料链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相当于杭州市长)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是那么的依依不舍……

(三)诵诗韵。

1.师生合作读(读出诗韵)。

2.再次有韵味地朗读,把这首词里面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设计意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到:“词以境界为最上”。所以在这一板块中,得从“好”字入手,体会一字所含情感,所用之妙,然后抓住诗词中的具体体现江南景致之“好”的诗句,想象美丽的画面,进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感受诗词意境。在此同时让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以及师生合作读,这样的反复诵读,既能体味韵律,又能悄然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既落实了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训练,又能让学生感受江南自然风光美,从而体会词中表达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一)我是小诗人。

忆海南

作者

海南好,风景()。

遥看遍地(),

抬头望天()。

能不忆海南?

(二)欣赏佳作,教师讲评。

(三)推荐阅读《忆江南》其二、其三。

设计意图写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训练,把写与读相结合,把写与感受相结合,是实现写的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通过学习《忆江南》激发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情感,又把读与写的教学落到实处。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2

一、教材及学情

《观潮》是小学语文第七册一篇讲读课文。课文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向我们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编者将这篇课文选编在这里,一方面是继续培养学生抓住主要内容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上好一堂课必须了解学生。

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学生生活阅历有限,对文中描绘的雄伟景象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二、教学目标

依据大纲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特拟定了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生字词,抓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注重语言积累。

2、技能目标: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

3、情感目标:让学生通过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使学生受到壮阔美和力量美的感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确定出本课的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3、4自然段,体会大潮的磅礴气势。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朗读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感受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五、学习方法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六、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引人入胜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一堂课的导入十分重要。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用优美的语言声情并茂地渲染课堂气氛,勾起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欲望。

2、观看画面,启发想象,学习第2自然段。

①我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潮来前人山人海的情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假如自己身在其中此刻的心情怎样?我的意图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通过边看边想,设身处地地理解人们期盼潮水早点来的焦急心情。

②课堂教学不仅在于老师的导,还在于学生的学。对于第二自然段的内容我将让学生自由朗读,然后提出问题: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通过读书,能够自己解决问题。

3、读中感悟,理解课文3、4自然段。

潮来时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运用情境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品味、悟情,学生采用看、读、思、背等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a、首先运用多媒体学生展示潮来时的情景,学生的情感一下子沉浸在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中。同时,我巧设疑问,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这里采用情景教学法将视觉手段与听觉手段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思维能力。

b、如此壮观的景象,作者又是如何进行描绘的呢?我因势利导、自然过渡,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①、《小学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我准备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比如:自由读,合作读,指名读,读自己喜欢的词语、语句等,让学生在读中自学,读中感悟,读中自得。然后出示自学提示(1)作者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2)作者抓住了潮水的'哪些特点来描写?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共同探讨、合作解决问题,存在困难的地方,我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如:闷雷滚动—响声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和潮水形态变化的词语,如: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来理解大潮的雄伟气势。

②、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在本课中学生也许会提出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为什么会拉长呢?我组织学生议论交流,然后我结合钱塘江的地理位置及形状及时点拨,这样,学生的疑问就得到了解决。

③、为了使学生提高品味词句的能力,又再一次为大潮的雄壮所折服,我将引导学生背诵3.4自然段,让学生把生动形象的语言描写内化为自己的真切感受,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

4、回归整体,理解全文

在理解了前面两个重点段落以后,我让学生回过头来,整体浏览全文,感受观潮的整个过程,从而整体把握全文。

5、总结延伸,感情升华

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此处我将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为了进一步升华主题,我向学生展示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有意识地把这种感情升华到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3

【教材简析】

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体会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与“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课文,想象秦兵马俑宏伟的气势和鲜明而丰富多样的神态,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与兵马俑有关的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揭题,激发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学生质疑。

如,秦兵马俑在哪里?是什么样?是怎样制成的?是怎样被发现的?兵马俑有哪些特点?课文是怎样描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梳理问题

⒊交流资料。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正确流利。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从两方面详尽介绍了秦兵马俑:一是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兵马俑宏大的规模;二是从身材体格、衣着披挂、动作神态等方面,准确、细腻地表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神态各异、个性鲜明。)

2.学生自认生字新词

3.理清层次

第一段(1):(总起)秦兵马俑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第二段(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第三段(3-8):写秦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第四段(9):(总结)秦兵马俑在世界雕塑史上的地位。

三、阅读课文,探究交流

1.阅读提示

(1)秦兵马俑是什么样的呢?有什么特点呢?作者又是怎么介绍兵马俑的呢?同学们,读一读课文就能明白的。

(2)文章分为几个部分来讲兵马俑的?每个部分讲的什么?各个部分是用哪句话连接起来的?

(3)文章着重对哪个部分进行了描写?重点读一读。

2.自主交流

四、作业布置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

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已经读懂了什么?

二、精读选段,合作探究

1.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从哪些语句说明兵马俑的确“规模宏大”的呢?

①数据中体会规模宏大。你可以勾画出有关数据读一读,体会它面积之大、数量之多。

②单举开掘的一号坑里兵马俑的数量进一步说明规模宏大。

③兵马俑的阵容巨大和气势恢弘、制作工艺精湛,体会到规模宏大。

2.第三至八自然段:文章又是怎样介绍“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呢?

①学生勾画书中具体描写的样子及神态的词语,体会到个性特点

将军佣:身材魁梧头戴军冠 身披铠甲 手握宝剑

昂首挺胸神态自若 久经沙场 肩负重任 (沉毅多谋)

武士俑:体格健壮 体形匀称 身穿战袍 披挂铠甲

脚登战靴 手持兵器整装待发 (威武凝重 刚烈豪爽)

骑兵佣:上身着短甲……左手持弓箭…… (勇猛善战坚毅顽强)

陶 马:形体健壮 肌肉丰满 跃跃欲试 撒开四蹄

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神气活现 斗志昂扬)

②体会:“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这句话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它既对上文作了小结,又对下文的学习作了提引。“极为”放在“精美”的前面,更加突出了兵马俑的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地位。作者由衷地热爱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赞美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理解:“端详”。(就是仔细地看、细致地打量。这些兵马俑乍一看,似乎一样,但只有精心端详时,才会发现它的细微差异。)

理解:“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具体介绍了兵马俑的不同神态。作者运用打比方、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加以细描,仿佛让我们看到,那一个个神武的勇士威武不屈的拼死沙场的高大形象;仿佛让我们倾听到,那一个个威猛将士思乡念亲的凄婉心声;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一个个兵马俑背后的血泪与辛酸……正是作者的独巨匠心选择了恰当的观察视角,运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读出中华民族的伟大,悟出中国人民智慧的伟大。

理解:“……”省去了什么呢?(作者留给我们的是思考,是回味,是创造……当你与作者一道思绪驰骋,神游兵马俑,就会用想象的翅膀触摸到兵马俑的'神韵,品尝创造的快乐。)

③理解:“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宏大”是巨大、宏伟的意思。这句话在文中单独成段,既是对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又起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该句前一段是说兵马俑规模宏大,该句后面的6个自然段详细描述了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先是分别介绍了将军俑、武士俑、骑兵俑、陶马等,表现出“类型众多”;然后用“有的……有的……”句式,描述与想象相结合,表现出兵马俑各异的神态。文中讲到的每一个兵马俑都是那么的鲜活,那么的“个性鲜明”。

3.自主体会第一和九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举世无双”“享誉世界”说明秦兵马俑的珍贵历史价值;最后一自然段总结全文,“绝无仅有”“惟妙惟肖”说明秦兵马俑展示古代劳动人民的无穷智慧和非凡创造力。

三、总结全文

1.中心:《秦兵马俑》通过介绍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到了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

2.写作特点

文中既有说明、描述的文字,也有作者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使我们如临其境,而且深深地体会到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

设计一份与兵马俑有关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规模宏大

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类型众多,个性鲜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4

学习目标:

1、借助拼音认识“忆、异、逢、佳、倍、插”6个二类字和“忆、异、逢、佳、倍、插、遍、遥”8个一类字,能通过对比分辨出“异”上半部分“巳”与“已”的区别,知道“插”的正确笔顺,正确书写“遥、插”。

2、简单了解诗人王维,能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读懂诗句的大概意思。结合王维的生活背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想象并体会诗句表达的诗人思乡思亲之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随着夏天的脚步逐渐远去,我们又迎来了美丽的秋天。秋,是一个诗意的季节。秋风响起,落叶归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15

【教材分析】

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写的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一个巨人看到孩子们在自己的花园里玩耍,很生气,就在花园周围筑起了高墙,将孩子们拒之墙外。从此,花园里花不开,鸟不语,一片荒凉,只有雪、霜、北风、雹在花园做客。一天,孩子们从围墙爬进来,春天也就跟着孩子们来了,花园里立刻变得生机勃勃。当巨人看到这一幅奇特而又可爱的景象时,他的心被触动了:当他看到小男孩因无法挨到树枝而急得哭起来时,他的心软了,十分后悔自己先前的举动。最终,巨人拆除了围墙,花园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从这篇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接触了不少童话,但是他们并未掌握感悟童话中真善美的方法。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句子,体会人物的形象美,感悟童话的内涵。

1.在讲授新课时,要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运用已习得的方法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在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上,抓住人物态度的变化、感觉的变化和花园景色的变化,通过朗读、想象等方法感悟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所揭示的道理,应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紧紧抓住巨人的表现与花园里的不同的景色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了解童话在主人公的安排、表达方法的选择等方面的特点;明白快乐应当和大家分享的道理。

3.想象画面,从超常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想象画面,感受童话的神奇。

2.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本课生字较多,有些字易受方言发音干扰而读错,要提醒学生借助汉语拼音字典弄清字音。本课要求会写的11个字,大都笔画繁多,要让学生仔细观察字形,准确识记并书写。

2.阅读理解

本课教学主要采用朗读和想象的方法,在充分朗读和想象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读后有什么体会或发现。

3.表达运用

让学生在明白了童话所揭示的道理之后,深入揣摩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形式上不拘一格,如果对故事情节感兴趣,可以与同学合作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写下来。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硕、允”等8个生字,会写“硕、允”等11个字,正确读写“柔嫩、丰硕”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导入课题,解题趣

1.板书课题,揭题导入。

(1)师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一篇童话,题目是《巨人的花园》。

(2)课件出示:巨人的花园。

2.简介作者,齐读课题。(出示课件)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19世纪后期英国作家、诗人、剧作家,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在英国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誉为“才子和戏剧家”。

主要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快乐王子》《石榴屋》等。

(1)师介绍作者,引导:从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2)生齐读课题,交流回答。

3.看题观图,初识巨人。

(1)师:这个课题很有意思,一读就知道这是一篇童话,你是从哪个词语知道的?说说你的理由。

(2)生交流。(预设:巨人)

(3)师引导:你想象中的巨人是什么样子的?

(4)课件出示巨人图片。

①师引导:这就是巨人。把他跟他身边的孩子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②预设:太超常了。

③师小结:童话中的人物就是这样的奇妙。(板书:奇妙)

【设计意图】这节课一开始就将阅读焦点指向了“文体”,因为让学生了解文章体裁是沟通学生语感和意境的枢纽。所以本次课我从情趣基调入手,用“巨人”这个形象带领学生进入“童话之境”,从而让学生对童话中的奇妙人物有初步的印象。

板块二

学习字词,析词趣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故事内容。

(1)师引导:《巨人的花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走进花园去瞧瞧吧!

(2)读故事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呢?(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l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l

想一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①师指名读阅读要求,并指导:读童话可不能像读普通课文一样,而是要像讲故事一样读。边读边思考以上问题,还要想办法认识不会读的字词。

②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

2.学习生字新词。

(1)学习要求认识的字和要求会写的字。

会认的字:硕(shuò)

允(yǔn)

砌(qì)

覆(fù)

啸(xiào)

缕(lü)

搂(lǒu)

颊(jiá)

会写的字:硕(shuò)

允(yǔn)

砌(qì)

牌(pái)

禁(jìn)

惩(chénɡ)

踪(zōnɡ)

啸(xiào)

私(sī)

颊(jiá)

拆(chāi)

①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硕、拆”读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允”读“yǔn”,不要读成“yǒnɡ”;“砌”读“qì”,不要读成“qiè”;“颊”读“jiá”,不要读成“xiá”。

②生开火车认读后,全班齐读。

③指导写生字。

师引导:说说通过自学你掌握了哪些生字,与大家交流交流记忆方法。

④师引导生观察字形,明确字的结构、笔画、笔顺,示范写字,并指导书写。

(2)词语归类。(课件出示三组生词)

叱责

北风呼啸

快乐欢叫

自私

冰雹疯闹

增添春意

脸颊

小鸟歌唱

立刻逃走

拆除

桃花盛开

景象可爱

①生自由读词,边读边想:这三组词在课文中分别是描写什么的?

②师指名读词并交流这三组词。

③师小结:这三组词在课文中分别描写的是巨人、花园、孩子。

④师指导读词:边读边想象词语描绘的画面,注意读出词语的味道。

⑤师指名读后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读词亦需“语境感”。词语归类中的三组词语分别指向巨人、花园、孩子,这种词语上的运用妙在其营造的语境,让学生的语感和境感在诵读中得到了融合。

板块三

初识人物,感文趣

1.师引导思考:故事的主人公是谁呀?(预设:巨人)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中读出来的?

2.生交流,师引导生用上“开始、后来、最后”等词,概括地说一说。

示例1:巨人给我留下了自私的印象。我是从巨人突然回来,见到孩子时的样子看出来的。

示例2:巨人给我留下的印象是知错能改,我是从一开始巨人把孩子们赶走,然后明白了有孩子们的地方就有春天,最后和孩子们一起在花园里玩这些情节中感受到的。

3.师小结:这位同学用上了“一开始……然后……最后……”这样的词语,一下子把故事大意都说清楚了。看来,抓住主人公的形象,的确是了解童话内容的一个好方法。明明是同一个巨人,同学们却读出了不同的感受,说明大家都在认真思考,用心体会。初读课文时巨人给我们留下了不同的印象。

【设计意图】就课程而言,写法决定读法,读法决定教法。《巨人的花园》是篇童话,在感知环节将“文体意识”融入其中,授之以渔,让学生懂得抓住主人公形象是了解童话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想象画面,从超常的人物与离奇的`情节中感受童话故事的奇妙。

2.联系生活,合理想象,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的道理,并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想象意境,品意趣

1.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走进了童话的王国,感受到了童话中奇妙的世界。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巨人的花园》,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2.品读故事开头,结合原文,体会巨人的孤独。

(1)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巨人的花园以前是一个漂亮的大花园。初步感知了故事的主人公巨人的形象,有的同学读出了自私,有的同学读出了知错能改。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巨人呢?我们得细细地读读这个童话才能知道,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故事的开头。

(2)课件出示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的图片。

①师引导:这是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玩耍时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板书:孩子)

②预设:我看到了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快乐地奔跑,愉快地玩耍,我仿佛听到了他们欢乐的笑声,听到了小鸟悦耳的歌声。

(3)引导体会巨人的形象。

①师引导:孩子们在花园里尽情地欢笑,尽情地奔跑,那巨人在哪里呢?

②师指名回答。(预设:他离家去看朋友)

③师引导:他在那儿住了多久?

预设:他离家去看朋友,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

④师引导:读到这,巨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预设:巨人害怕孤独)(板书:怕孤独)

3.读第3~5自然段,感知巨人形象。

(1)师引导:有一天,巨人回来了,看见孩子们正在花园玩。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请默读第3~5自然段,圈画关键词句。

(2)课件出示:

“你们在这儿做什么?”他叱责道。孩子们吓得跑开了。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巨人自言自语道,“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这里玩。”于是他在花园的四周砌了一道高墙,挂出一块布告牌:

禁止入内

违者重惩

(3)师指名交流,相机引导: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4)示例1:一个自私的巨人。

示例2:一个脾气暴躁的巨人。

(5)指导朗读。

①师指名读第4自然段,指导读出“叱责”的语气。

②师指名读第5自然段,指导读出“自言自语”的语气。

③师引导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巨人?

4.朗读课文,感受巨人的花园的变化。

(1)朗读第6~1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思考:巨人的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

(2)师引导生交流。

①师:(课件出示第7自然段)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景象,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吗?(预设:巨人的花园,仍旧是冬天的景象)能用一个词语说说吗?(预设:凄凉)

②师生合作朗读。师读第1句,生齐读第2句。女生读第3句;男生读后面部分。

③师引读第8自然段,生齐读第9自然段。(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可是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了金色果实,但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

①(课件出示第10~11自然段)师:巨人的花园是怎样的景象?巨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

③小组讨论:巨人的花园为什么出现了这么奇特、可爱的景象?

④师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删繁就简,以巨人说的话为语言训练和文本涵泳的突破点,引导学生比较,从而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看似不经意的师生情境对话,让“想象的角度增加、广度开阔、精度提升”。更重要的是把握“想象的温度”,把学生带入洋溢着趣味的童话中,感受童话故事情节的奇妙,又一次了解童话文体特点。

板块二

语言实践,说醒悟

1.出示图片,引导质疑。

(1)师:更奇妙的还在后面呢!(课件出示巨人与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图片)

(2)师引导生看图:此时的巨人在干什么?

(3)示例:巨人和孩子们在花园里欢快地玩耍。

(4)师引导质疑:看到眼前的情景,结合我们前面读到的内容,你有什么疑问吗?

(5)预设:之前巨人还那么生气,现在巨人为什么和孩子们和好了呢?

2.品读故事结果,语言实践,体会巨人的醒悟过程。

(1)师指导:请自由朗读第12~15自然段,并思考:巨人有什么转变?用横线画出写巨人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2)师引导交流:巨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3)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

①师指名朗读。

②师提问:春天为什么不到这儿来了?你明白吗?请联系上下文说一说。

(4)课件出示第13自然段。

课件出示:

他轻轻地走下楼,静悄悄地打开前门,走进花园里。孩子们看见他,非常害怕,立刻逃走了。花园里又出现了冬天的景象。

巨人悄悄地走到他后面,轻轻抱起他,放到树枝上。这棵树马上开花了,小鸟们也飞来歌唱。

别的孩子看见巨人不再像先前那样凶狠了,也都跑了回来。春天也跟着一起回来了。

①师生合作朗读。师读每行的前面部分,生接读后面一句。

②师引导:读了这一部分,你有什么发现?(预设:故事神奇;春天同孩子们在一起)

(5)小练笔。

师引导:看着这奇妙的一切,巨人终于明白了。他明白了什么呢?请写下来。

课件出示:

小练笔:

巨人终于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生完成练笔后,师指名交流。

示例1:没有孩子的地方,鲜花凋谢;有孩子的地方,鲜花盛开。

示例2:有孩子的地方鲜花盛开,桃树绽出绿芽,到处草翠花开;没有孩子的地方鲜花凋谢,到处都被冰雪覆盖。

⑤师引导:用对比的手法,让我们感受到巨人是真的明白了,他那颗冰冷的心开始变得温暖了,你们说的这些,用书上的一句话说,就是——(出示课件)

师: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预设:我的花园里,孩子们是最美丽的花。

⑥师小结:不管怎么说道理就是一个,那就是——孩子就是春天。(板书:孩子是春天)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巨人变了,他不再孤独,变得快乐;不再自私,变得宽容。

【设计意图】学生经由情境感知进入意境领悟,进而迁升至与巨人心灵契合的心境感悟。这一阅读境界的提升亦是学生言语境界、言语情怀的重新构建。

板块三

总结拓展,写童话

1.想象围墙拆除后的景象。

(1)师引导:巨人终于醒悟了,他拆掉了围墙,迎来了春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2)生自由交流,想象拆掉围墙后花园里的美景。

(3)课件出示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图片。

(4)师引导生想象巨人把花园分享给孩子们后,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变化。

①师引导:巨人把花园和孩子们分享后,他还那样孤独寂寞吗?

②预设:巨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

③猜猜巨人陪孩子们做了哪些游戏。

示例1:巨人陪孩子们做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们藏在他的身后。

示例2:巨人让孩子们爬到他的身上,抱着他的脖子,坐在他的肚子上滑滑梯。

2.生齐读14、15自然段,感受他们的幸福。

(1)师引导: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课件出示段落)

(2)生有感情地齐读14、15自然段。

3.结合生活,领悟童话中的道理。

(1)师引导:巨人懂得了与孩子们一起分享,所以他变得快乐了,他的花园变得四季如春了。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这种美好的画面,我们不仅在童话世界里能够看到,而且在生活中也能看到。你们在生活中有与人分享带来快乐的小故事吗?(生自由交流)

(2)师小结:是啊,快乐就是与人分享,快乐就是给别人送去温暖与关爱。虽然现实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没有童话那样神奇,但同样也会带给人许多欣喜。正如诗人布朗宁所说:“把爱拿走,我们的地球就变成一座坟墓。”希望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让世界变得更美好。(音频播放《让世界充满爱》)

4.完成练笔,感受童话的魅力。

(1)师引导:读完这个故事,我们仿佛和巨人同悲同喜。孩子们,你们愿意成为童话中的一员吗?下面就让我们继续把这个故事写下去吧。

(2)课件出示小练笔要求。

课件出示:

小练笔: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3)生发挥想象,自由进行小练笔。

(4)师指名交流,全班评议。

5.拓展阅读,激发兴趣。

师指导:王尔德的童话故事,语言华丽唯美,情节纯真生动。细细地研读,你可以从这些童话中体会到人间的冷暖,领悟到人生的哲理。课下同学们可以去图书室阅读这些优秀的童话故事。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人分享的快乐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拓展练习的设计,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阅读实践中学习语文知识,获得情感体验。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的关注点在于欣赏语言,欣赏童话的表达方式,学习和积累童话知识。

1.让朗读成为学生阅读学习的重要手段。

让学生在自由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这篇意蕴深刻的童话,让每一位学生的心灵都为之一颤,为他们点燃心中的一盏明灯,让他们学有所获。

2.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侧重认知性阅读。

初读课文,认识这个美丽的花园。在课堂的开始我就以这个美丽的花园为切入点引入课文。通过欣赏图片,使学生对这个美丽的花园印象深刻。

3.抓住重点,品读感悟。

这一块的阅读,需要抓住重点,品读感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品读、揣摩感悟,促进学生多元发展。体会花园的变化,与前面美丽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体会巨人的态度,通过自行朗读感悟,揣摩巨人的心理,因为描写巨人自私的语句是文章朗读评论的重点。

4.拓展想象的空间。

如巨人赶走孩子们的时候是怎么想的,会有什么样的表情,作者没有写出来。这时我就安排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又训练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前期一系列的对比感悟,再出示重点句,学生对重点句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类文链接

这节课的教学,也让我深深地体会到春天就在小朋友的眼睛里,春天就在孩子们的心中,有孩子的地方就有春天!

四年级语文下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