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冷兮め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汇编15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重点】

1.理解文从字顺的涵义,学会模仿,了解用词准确、连贯表达的重要性。

2.学会观察。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中心,刻画细节,写出真事真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学习本课前,学生应完成相关习作,以提供课堂素材。

(二)第一课时:

环节一:导入新课

出示任务: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文从字顺,什么是文从字顺呢?“文从字顺”是写作的基本要求,从字面上翻译一下,我们可以说是“文字顺从”,它反映着写作的人驾驭书面语言(即文字)的能力。

那么,我们又为何要做到文从字顺呢?大家来看一看下面的内容:

“诗言志”——《尚书·尧典》(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想法、抱负、志向。)

“诗缘情”——陆机《文赋》

“托物言志,借景抒情。”

“写作文就为的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话”——叶圣陶

“我手写我心”——里尔克奥地利诗人

看到这些内容,你了解了文从字顺的目的了吗?是的,我们就是要能够运用好词句表达出我们内心的思想、情感,表达出我们“自己想说的话”。

反馈指导:导入情节的创设,是构建学习环境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始思考。

环节二:注重积累,准确表达

出示任务:

1.(图示)小明同学看到校园花圃中开放的格桑花盛开,想表达对这种花的生命力与美丽的赞叹,他对同学说:“校园里的格桑花真是好看死了!”但又感觉一句“死了”完全不能表达出他心里的感受,你能帮帮他么?

2.美丽的花朵总能触发人们的情感,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就生动传神地描绘了紫藤萝花开的美好与盛况,语言文字优美,用词准确,表意清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

(指导学生抓住特点诵读后)让我们来仿照这段话,也紧抓格桑花的特点,来写一写我们校园中的格桑花。

反馈指导:有针对性的反复朗诵,结合景物特点的适度品读,关注表达,使自己的用词更加准确,语言更加有条理。而这一过程更能让同学们理解积累的方法和重要性。

小结:积累与模仿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很好的提升同学们驾驭文字的能力,积累好词好句。但想要有条不紊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还需要紧抓重点,使句段之间逻辑清晰,直指中心。

环节三:细致观察,条理连贯

出示任务:得到了帮助的小明很高兴,他写了这样一段话:

“大多格桑花的枝丫上都有一朵花盛开,一朵花待放。怒放的花朵颜色不同,或白或紫却都那么纯净,每一朵盛开的花都像圣洁的天使,张开了自己的翅膀。花朵圆圆的,又像是孩子们的笑脸,畅快怒放。”

但是老师说只有单纯的写景是不足够的,我们还要表达出内心的情感或者志向,所以让小明再去观察格桑花,小明这又犯了难。老师今天给大家带了个礼物可以协助学会观察,这个礼物就是(掀开红布)——砖头。砖头,大家几乎天天看到,但如果让你用语言描述一下你天天看到的东西,你说的出来吗?

(引导学生从形、色等各方面观察)

观察事物,要多角度,仅仅观察观察外面还不是真正会观察,真正会观察得看出它的作用和本质。

(引导学生发现砖的本质是泥土,经过烧灼等步骤后才变成砖石,可以用来搭建房屋)

你从砖的烧制中得到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得出对于人的思考)

那你再次观察格桑花,又能观察到什么?得到什么启示呢?

(易成活、晚凋零,感受生命力等)

反馈指导:在本单元学习中,要注意思考作者是如何通过常见事物来表达哲理感受的,“托物言志”的关键就在于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在“物”与“志”之间建立联系,使物能达意,才能表达心中的志向或期望。然后,我们要由课内走向课外,关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对常见事、物进行细致观察,并能在观察的基础上形象、有重点地进行描写刻画。

小结:写作就是这样,细致观察,抓住重点,理清你要表述的中心,这样文意就会清晰起来,语句就会连贯起来。

环节四:真事真情,主线清晰

出示任务1:学会了观察,小明又去看格桑花,他发现在百花败落的深秋,在干涸的土地上,格桑花依旧盛放,他被格桑花的不屈于艰难的环境而顽强的生命力所感动,写了一篇作文,叫永不凋零的格桑花,作文中写到了自己自由失去了母亲,叙述了自己在贫寒的家庭中奋发图强的故事,写完了很得意,拿给老师看。老师看完作文,心疼着小明的不容易,一打听却发现他的母亲上午还送他来学校,老师感慨道:“岂能为了感人,牺牲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而在所不惜?”

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

反馈指导:在老师的教导下,小明终于明白了真事真情是无法替代的,因为只有真实的经历才能带给我们一些感人至深的细节。写别人的事情,是永远没法体验当事人的'情感的。同学们要明确的认识到写真事、诉真情的重要性。

出示任务2:我们一起读一读贾平凹先生的作品《一颗小桃树》选段。

“黄昏时候,在窗下坐着,一外望,却看见我的小桃树。它还在长着,弯弯的身子,努力撑着枝条,已经有院墙高了。这些年来,它是怎样长上来的呢?爷爷的花市早不陈列了,花盆一垒一垒地堆在墙根,它却长着。弟弟说:那桃树被猪拱过一次,要不早就开花了。他们嫌长的不是地方,又不好看,曾想砍掉它,奶奶却不同意,常常护着,给它浇水。

啊,小桃树,我怎么将你撂在这里,而漂流异乡,又漠漠地忘却呢?看着桃树,想起没能再见一面的奶奶,我深深懊丧,对不起奶奶,对不起我的小桃树。”

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反馈指导:文中的一些细节是无论如何也不能伪造出来的,而且也只有真实的事情、真实的情感才能够文从字顺的表达出来,做到我手写我心。

环节五:总结落实

出示任务:一朵花、一片落叶;一个玩具、一盏台灯;还是一个饰物、一把乐器,这世间总有那么一个东西寄托了一件曾触动你的事情,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自己想写什么景或物的哪个特点,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交流完成后,记录在笔记本上。

反馈指导:让学生有一定方法的尝试去表达,去说真话、说实在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因为只有写真人、叙真事、描真景、说真话、抒真情,作文才会血肉丰满,才能“写出自己心里想说的话”。

作业:请同学们回家后继续认真观察,或者认真回忆,抓住特点,以“我心中的”为题,写一件曾打动你心灵的故事。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2

一、教材依据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30课)。

二、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中《狼三则》的第二则,是清朝作家蒲松龄写的一篇笔记体小说。叙述了两只狼与一个屠户场较量,狡诈的狼想吃掉屠户,却最终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的故事。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练生动。随着情节的波澜起伏,生动的表现了狼的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和屠夫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设计理念:

学生初学文言文,对文言知识缺少足够的字词积累,但本文篇幅较短,内容并不难懂,因此授课中决定遵循文言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和学生认知的一般规律,通过四读(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出节奏、三读读懂内容、四读读出情感)的方式,使文言文的语言学习融入到思想情境的感知中,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自己进入学习的领域,从自己的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研读文本、理解重点虚词“之”;通过探讨问题,深入理解文意,领悟狼的狡猾与屠户的勇敢、机智;

方法与途径:通过自主研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意;

情感与评价:通过诵读,感受故事情节的艺术魅力;通过研读课文,懂得在生活中,对待邪恶势力,不光要敢于斗争,而且要运用智慧,善于斗争;

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重点

通过理解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的'寓意;紧扣情节,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五、教学难点

对文章主旨的探究、领悟、理解。

六、教学准备

制作“四步十二法”导学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完成“四步研读预习表”上的内容(常识研读——作家作品、写作背景、文体;文本研读——生字新词、情节研读、基本结构、文章主旨;艺术研读——立意、选材、结构、表现手法;生活研读——自己的启示与感悟)。

七、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导入示标:

出示幻灯片,学生观看狼的图片及解释,猜出成语。

(形容大声哭叫、声音凄厉——鬼哭狼嚎

比喻把坏人或敌人引入内部——引狼入室

比喻凶暴的人居心狠毒、习性难改——狼子野心

四处都是报警的烟火,指边疆不平静——狼烟四起

形容心肠像狼和狗一样凶恶狠毒——狼心狗肺)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就和这几个成语的主角有关,请同学们大声说出今天的课题——《狼》

预习共享:

结合自己的预习情况,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内容:

1、《狼》的作者 蒲松龄 ,字 留仙 ,一字 剑臣 ,别号: 柳泉居士

世称 聊斋先生 , 清 朝文学家,我们曾学过其文章

《山市》 。本文选自文言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 。

2、《聊斋志异》中的“聊斋”是作者的 书屋 名,“志异”的意思是 记录奇异的事 。

3、作者书屋的对联是: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

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六人小组合作,讨论解决以上内容,不能解决的向教师提出。

讨论完成后教师就出错较多的问题统一讲解,学生使用双色笔纠错。

(二)引领探究

一读——读准字音

学生自读:划出自己认为难读的字词,做好标注。可借助课下注释及工具书。

学生范读:一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听读后补充或点评。

教师正字正音:

缀zhuì 窘jiǒng 苫shàn 蔽bì 弛chí

眈dān 瞑míng 隧suì 尻kāo 黠xiá

二读——读出节奏

小组讨论以下节奏的划分并说出划分依据:

第二段: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第三段: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第四段: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第五段: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学生齐读

三读——读懂内容

(小组合作,结合预习表与课下注释理解文意,记录下自己有疑惑的地方,组内解决)

重点虚词

之:

1、代词“它”。例:又数刀毙之。

2、助词“的”。例: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例: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例: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重点句子翻译:

1、两狼之并驱如故

——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2、恐前后受其敌

——(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3、苫蔽成丘

——覆盖成小山似的。

4、其一犬坐于前

——其中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

5、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你能流利的讲出这个故事吗?(学生复述课文内容)

四读——读出情感(层层深入,揭示主旨)

1、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狼的本性?

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文章如何来刻画屠户的形象?

(要求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找出课文例句并分析。)

心理描写:

惧——投骨避狼; 大窘——骨尽狼仍从;

恐——前后受其敌;悟——刀劈两狼。

动作描写:

“投以骨”“复投之”“顾”“奔”“倚”“弛”“持”“暴起” “劈”“毙” “转视”“断”“毙”这些动词写出了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3、如此狡猾的狼,最终却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学生思考、六人小组讨论后回答)

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

——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三)训练检测

对比阅读 牧竖

两牧竖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少顷①,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其一竖又在彼树致②小狼鸣急;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③,跑号如前状。前树又鸣④,又转奔之。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僵卧,久之不动。竖下视之,气已绝矣。

导读:狼虽是凶残的动物,但狼所表现的母爱令人感动。两牧竖利用狼的母爱天性而杀害狼未免过于残酷。不管是人类还是动物,母爱永远是伟大的。

注释:

①少顷:不一会儿工夫。

②致:使。

③舍此趋彼:离开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

④前树又鸣:指前树上的小狼又叫。

对比练习:

1、下列每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目似暝,意暇甚

故令嗥 意甚仓皇

C:狼不敢前 D:相去数十步

跑号如前状 一狼径去

2、说说自己读完《狼》与《牧竖》的感受。

(四)总结升华

说说自己这节课有什么收获。(知识梳理、规律总结)

多媒体呈现课文寓意主旨:

狼虽然贪婪凶恶,狡诈阴险,但又十分愚蠢,在有高度智慧的勇敢精神的人面前,终究难逃灭亡的命运。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在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这正是蒲松龄的两则狼的故事所告诉我们的。

八、教学反思

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语感、帮助理解的主要方法,因此本节课指导学生通过自读、齐读、默读、范读等形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懂内容、读出情感。之后,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进行自读理解、疏通文义。其间,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学生以自主学习为主。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六人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围绕四读及问题,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形象和寓意,并联系实际,谈谈得到的启示。这是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训练检测”环节中的“对比阅读”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拓展思路,全方位认识事物。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3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的目标: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情感基调,情感阅读文本,培养欣赏诗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的:品味诗歌的优美语言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体验强烈的母子情怀。

教学重难点

一。要点:欣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能带着感情读诗。

困难: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细心而深刻地体会到家庭的爱,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放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

爱情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也是中外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花>描写了一个调皮的孩子在金花的帮助下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爱,荷叶妈妈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二、字词积累。

并置:甜瓜、水果等与茎或枝相连的部分。

瑞:吉祥的。

邯郸(h/d):莲花。

帕伊哈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Q)倾斜。

荫蔽:遮蔽。

花瑞:花开的好预兆。

莲蓬:荷花盛开后的花托。

适意:舒适。

展馆:1描述高耸;2花木造型优美,带有“丁亭”。

闭塞:闭塞,闭塞。

三、走近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儿童作家,诗歌名作<方兴><泉水>等..给小读者的散文集。

冰心的创作内容大致包括:母爱、童心、自然三个方面。它以倡导爱的哲学而闻名,母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四、关于散文诗:

散文诗是一种兼具散文和诗歌特点的文体,其篇幅一般较短,具有诗歌的意境和散文表现。

外表是散文,本质是诗歌。

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听、读后,要求学生总结大意)

这篇散文用风景来书写人,以情送人,以花为人,引起对母爱、母女感情的自然赞颂。写荷花就是写“我”,写荷叶就是写妈妈,实现“我”就是风雨的荷花,而妈妈就是经得起风雨的荷叶。是的,即使是荷叶有意识地保护了莲花,更不用说母亲们对他们的孩子们都有了很好的照顾。当我们遇到风雨时,纯洁的母爱总是悄然而来,给我们安慰和力量;无私的母爱永远保护着我们,陪伴着我们一生。

2 、理清结构层次

这篇文章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集中在雨中的莲花上,并写到雨打红莲和他院子里的荷叶保护莲。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遮住了荷花,抚摸着自己,于是联想起母亲,想起母亲爱孩子的情景,表达了对母亲保护孩子成长的感情。

这篇文章用什么方法来唤起对家庭过去事件的回忆?

用触摸现场的方法唤起对家庭事件的记忆。父亲的朋友花了9年前在自家院子里发光的莲花去看红莲,介绍了大自然。

六、探究品读

一。为什么作者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欣赏?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4.在该段末尾,"妈妈!"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我心里的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天空下的影子?“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5个。花园里有许多莲花。他们中只有两人被选中写作。作者在这里采用的表达手法是什么?这条路的作用是什么?

6岁。”雨滴不停地跳动,只在勇敢仁慈的荷叶上,采集一些流动的水珠。我的心被深深地感动了“,作者看到一大荷叶旁边的红莲,慢慢地侧身,是被上面的.红莲深深地感动了,因为什么?

分组讨论,展示,老师明确:

一。为什么作者要从他院子里的莲花开始?课文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要提到九年前我的祖父和我对莲花的欣赏?

(1)雨打红莲,荷叶保护自己院子里的莲花,使莲花触到了自己,所以有了联想。“我”是雨下的莲花,母亲保护莲花不受风雨的侵袭。荷花是写“我”,荷叶是写母亲。它充满了爱。它自然地与母亲的关怀和爱联系在一起,温暖而感人。所以借此情景表达自己对母亲保护孩子成长的感受..

(2)红莲是本文的重点。课文以你院子里的荷花开头,重点描写雨中的荷花..

(3)在写《雨打红莲》和《荷叶护莲》之前,作者先是在九年前和祖父一起写了《荷花鉴赏记》,做了一个平淡的床上用品,把这些花放在人们的背景下让人知道。《花里年乡》和《桑提莲》的开篇,展示了吉祥的符号,把花与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人们下面的花卉隐喻埋下伏笔。

2、文章看红莲,当时的环境是什么?红莲呢?作者的心情如何变化?

3.作者在文本中的情绪变化是什么?最后,“我心中的雨要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空旷天空中的影子?”作用是什么?

在文本中,作者的情绪从“无聊”到“不适”,从“不适”到“不安的情绪”,反映了作者对花儿命运的关注。

在文章的最后,我直接表达了我的想法。自然界中的雨滴是可见的,但心里的雨滴是看不见的,所涉及的内容范围很广,除了母亲之外,还有谁能给它们遮荫呢?这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4

教学目标

1、继续学习文言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翻译课文。(重点)

2、疏通课文结构,掌握课文内容,提取课文主要信息,赏析语句;(重点)

3、通过各学科结合,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原理。(难点)

教学内容

《山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写的一篇文言文,描绘的是山中蜃景,与“海市蜃楼”相似。文中描绘了从山市开始出现到最后消失的变化过程,给人以神奇而又壮丽的感觉。文章语言精炼生动,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像,去揣摩、理解。通过研读对这一现象进行适当探究。

教学设计

(一)新课导入

1788年,拿破仑率军进攻埃及。一天,法军行进在沙漠途中,突然看见前面有一片模糊的湖光山景。景物倒悬在空中,不一会儿,湖泊又消失得无影无踪。随后,他们又看到草叶变成了棕榈树丛。这种变幻莫测的景像使法军十分惊慌、不知所措。士兵们个个被吓得跪在地上祷告,企求上帝保佑。其实,这种现象就是人们所说的“海市蜃楼”。蒲松龄的《山市》也记载了这种情况。蒲松龄为我们写下的《山市》,描绘了山中蜃景,与我们所说的海市蜃楼略有不同。山市是一种科学现象,它到底有怎样的奇观呢让我们走进这山市,去感受这山市的奇妙吧!

(二)简介作者以及作品

蒲松龄(1630或1640--1715年)清朝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山东淄博市南)人。他屡试不第,至71岁方为贡生。长期穷愁潦倒,以教书为业。一生著作很多,诗、文、词、赋、戏曲、俚曲等均有佳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为其代表作。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书屋名。“志”,记。“异”,奇异。

(三)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奂huàn邑yì冥míng甍méng垣yuán睥bì睨nì亘gèn

莽mǎng霄xiāo扉fēi缥piāo缈miǎo逾yǔ倏shū

(四)给重点词注释

奂山山市,邑(县)八景之(的)一也,然(但)数年恒(经常)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喝酒)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青天,天空),相顾(看)惊疑,念(想起)近中(近处)无此禅院(寺院)。无何(不久),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屋檐),始悟(才明白)为(是)山市。未几(不久),高垣(高墙)睥睨(矮墙),连亘(连绵不断)六七里,居然(竟然)城郭(城市)矣。中有楼若者(有的像楼),堂若者(有的像厅堂),坊若者(有的像街巷),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以(用)亿万计(计算)。忽大风起,尘气莽莽(广大)然,城市依稀(隐约)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同“无”)有,惟(只)危(高)楼一座,直接霄汉(云霄与天河)。楼五架(间),窗扉(窗户)皆洞开(大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指着点计数),楼愈高,则明(亮点)渐少。数至八层,裁(同“才)如星点。又(再)其上,则黯然缥缈(昏暗得看不分明),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形容来往匆匆),或(有的)凭(靠着)或立,不一状(形状)。逾时(过了一会儿),楼渐低,可见其(它)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高高的平房);倏忽(突然)如拳如豆,遂(终于)不可见。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人家)市肆(集市。肆,店铺。),与世(尘世)无别,故又名(称)“鬼市”云。

(五)翻译全文。(略)

(六)问题探究(学生讨论后可自讲:)

1、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的'表示时间的词语有哪些

明确:是以时间为序的。忽、无何、未几、忽、既儿、逾时、倏忽

2、山市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用一个成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明确:孤塔>宫殿>城郭>危楼>高舍>如拳如豆>不可见

特点:变化莫测神奇变幻

3、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分为几个阶段

明确:(1)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xx阶段:危楼的出现

4、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结尾一段写山上的“鬼市”,这是补笔,有照应开头的作用,说明“山市”还有别称。

5、文章对山市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明确:夸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

使文章语言简洁而富有表现力。

6、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描绘的是动景,抓住山市景象变幻莫测的特点来写,因而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绘景象的变化。

7.为什么人们又称“山市”为“鬼市”它是真的“鬼市”吗请用科学知识来说明“山市”的形成原因。

明确: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蜃楼”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而古代的人不知道其科学原理,所以说它是“鬼市”。

海市蜃楼是光在密度分布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时发生全反射而产生的夏天,海面上的下层空气,温度比上层低,密度比上层大,折射率也比上层大.我们可以把海面上的空气看作是由折射率不同的许多水平气层组成的远处的山峰、船舶、楼房、人等发出的光线射向空中时,由于不断被折射,越来越偏离法线方向,进入上层空气的入射角不断增大,以致发生全反射,光线反射回地面,人们逆着光线看去,就会看到远方的景物悬在空中。

(七)小结

1.掌握通假字:

①一切乌有(“乌”通“无”,没有)②.数至八层,裁如星点。(“裁”通“才”)

2.掌握古今词义不同的词:

直接霄汉:古义:一直连接到;今义: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3.词类活用:

窗扉皆洞开(像洞一样,名词做状语)

4.一词多义:

见宫殿数十所(几,几个,表示不确定的数目)

数至八层(计数)

然数年恒不一见(但,表转折)

居然城郭矣(竟然,词尾)

(八)布置作业:完成《导学导练》P72~P73练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听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这样,才能更好体味和推敲作品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学习本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突出中心思想的写法。

2情感目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通过这课两个主人公的分析,不失时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培养学生的情感目标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3能力目标:在学习本文出色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的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引导他们创新写作。

教学重点:

1、小弗朗士在最后一课前后的变化,韩麦尔先生的服饰、语言、神情、动作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感情。

2、《最后一课》的情形与平时上课不一样的具体表现

教学难点:文章中重要语句含义的分析和文章中处处照应是本文的难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应加以启发和点拨。

教法、学法

第一,文献法。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课文的背景和作者的资料,充分预习,掌握生字词,熟读课文理清层次。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自学能力。

第二,主要采用讨论式和对话式,让学生学会与老师对话与文本对话。

教学时数:三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时代背景(参见课后注释①)

都德:法国十九世纪的小说家,毕生事创作,写过一百多篇小说。1870年普鲁士入侵法国,爆发了普法战争,但由于当时法国政府执行了一条卖国主义路线,战争失败后,签订和约,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州割让给了普鲁土。普鲁土政府占领后,为了让当地人民永远忘记祖国,自己好永远统治这个地方,下了一道命令:让两个州的学生只准教德语,不准再教法语。《最后一课》这篇短篇小说反映了当时这一时代背景。

二、生字、词

捂(wǔ)戒(jiè)凳(dèng)郝(hǎo)叟(sǒu)膝(xī)

诧(chà)惩(chéng)赚(zhuàn)钥(yào)匙(shi)藤(téng)

祈(qí)祷(dǎo)哽(gěng)挟(xié)懊(ào)皱(zhòu)

征发: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祈祷: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思量:心里想。诧异:觉得十分奇怪。喧闹:喧哗热闹。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惨白:(面容)苍白。

三、课文分析

1.请学生粗读课文。

问: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文章用'我'--小弗郎土的所见、所闻、所感来串联故事情节。按情节发展把文章分为:第一部分(1-6)上学路上。第二部分(7-10)上课之前。第三部分(11-23)上课经过。第四部分(24-29)宣布放学。

2.讲读课文第l一6节,请学生朗读,要求注意,'我'在途中的所见所闻。

问1:'我'为什么想'别上学了?'小弗郎士是怎么想的?

--'连……也……''怕''想'①小弗郎士这天迟到,怕老师骂,特别是怕检查功课,因此很自然地想到了逃学。

②野外的景色是那么吸引人。

问2:沿途有哪些景象吸引了他?

--天气是那么晴朗,那么暖和;画眉在树林边宛转的唱歌;普鲁土兵正在操练。

对于普鲁士兵的操练'我'是如何看的?作用?

--认为比学习有趣。幼稚、无知、是非不清,为下文做了铺垫。

问3:'可是我还是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有哪些地方能说明他能管住自己?

①尽管周围的自然环境和普鲁士兵的操练吸引了他,但他还是向学校逃去。

②看见许多人在看布告,他只是边走路边猜测,没有停步,'一'表示思想的跳跃,经过一番斗争还是'不停步'。

③听到华希特跟他玩笑,还是继续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结:这一段写上学途中的情景,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告诉我们小弗郎士有贪玩的一面,他没有学好功课,但还能重视纪律,管住自己,急忙赶到学校。

问4:在上学路上,小弗郎士看到的情景(操练、布告牌)对全文内容起什么作用?--暗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表现出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为他后来的心理变化作了辅垫。那么,布告牌前为什么围了那么多人?到底又发生了什么事?

3.讲读课文第7-10节,请学生朗读课文。

问1:到了学校、小弗郎土发现哪些情况不同往日?

--平常喧闹的教室,现在一切偏安安静静;平时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的老师,今天却温和;老师穿上了只有遇到重大事情才穿的漂亮礼服,教室后排还坐着好些镇上的人。

问2:这不同之处说明了什么?

--强调今天不同于往日,引起读者的疑问;同时也告诉读者,人们对最后一课是多么重视,为下文作了必要的准备。

四、布置作业:本课生字、词,预习课后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通过韩麦尔先生语言、动作、神情以及小弗郎士的后悔、悲愤的心情,深刻体会他们的爱国精神。

2.一些含义比较深刻的句子和某些学生不易理解的环节。3.注意省略号、破折号以及某些感叹号所表示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拼音。

2.从课文第一部分的内容看,你觉得小弗郎士是怎样一个人?幼稚、天真、无知。

3.教室里有哪些地方不同往日?说明什么?

(1)教室气氛。(2)老师对学生的态度。(3)老师的衣着。

(4)教室里来了镇上的人。这一切引起读者的疑问,体现了人们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二、讲析课文第11-23节

1.讲析第11节。

问1:究竟发生了什么事?(用书上的话回答)

--'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

问2:这问题严重吗?为什么?

--很严重,说明国土沦丧,国已失去主权.

问3:韩麦尔先生怀着什么心情来宣布这一消息?

--'又柔和又严肃'。柔和:对孩子充满了爱;严肃,怀着沉重的心情宣布这一消息。

问4:这'沉痛而又复杂的心情'还表现在哪儿?

--讲话中用了两个'最后':第一个'最后'表现他沉痛及愤慨的心情。第二个'最后'提出希望'用心学习'的原因,表现他对祖国的热爱。

2.讲析第12-16节。

问1:听到这消息,小弗郎士思想上有了哪些变化?(用书上的原文回答)

--'万分难过,坏家伙'、'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可怜的人,忘了他给我的惩罚'、'现在我明白了'。

问2:第15节为什么说韩麦尔先生是可怜的人?

--韩麦尔先生身为法国人,却不能教法语,辛勤工作四十多年,却要被无辜赶走,实在是令人痛心的事。这当中有小弗郎士对老师的敬爱之情,还掺杂着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小结:小弗郎士原来是个幼稚、无知的孩子。当他听到要永远失去学习祖国语言的权利时,他的感情起了极大的变化,他感到了亡国的痛苦--'坏家伙';对祖国语言的眷恋--'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称先生是'可怜的人'。现在,小弗郎士好像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他明白了布告牌前为何围了那么多人,今天教室气氛为何与往日不同,过去讨厌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那么可爱了。小弗郎士的爱国心在他思想上强烈地表现出来。

3.讲析第18、19节。

轮到小弗郎士背书了,他是怎么想的?韩麦尔先生都说了什么?请学生朗读第18、19节。

问1:小弗郎士想'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他的这一想法表现了什么?

(1)他懊悔当初未努力学习,想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2)表现他要学好祖国语言的决心。

问2:小弗郎士未能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韩麦尔先生并末责怪他,而是对阿尔萨斯人进行了直率的批评,表现了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要把学习拖到明天,这正是阿尔萨斯人的不幸'、'算了吧,时间有的是,明天再学也不迟'。先生批评阿尔萨斯人不珍惜时光学习,结果连自己的语言也不会说、不会写,而今又失去了学习自己祖国语言的权利,表现先生的民族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4.讲析第20-23节。

'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这是先生对祖国语言的高度评价和赞颂,这是他热爱祖国语言、强烈爱国心的表现,并不一定意味着法国语言真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问1:先生为什么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表现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民族的语言是这个民族的象征,代表着民族的尊严,是联系本民族人民思想感情的纽带。牢记住祖国的语言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国,就会激发爱国热情,团结起来为收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作者把语言比作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是先生强烈爱国心的表现。

问2:今天听讲小弗郎士的感受如何?为什么?

--全都懂,觉得挺容易。他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知道了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自觉要求学好语言,听得特别细心,所以全懂。请学生朗读第21节。韩麦尔先生的教育,激发了大家的爱国热情,大家决心要认真学好和牢记'法兰西''阿尔萨斯',他们把这看成是祖国的象征,因此把字帖比成小国旗。习字的时候也特别专心。

问3: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描写专心写字的?

--抓住声音和最容易分心的人和事来写。

(1)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

(2)大家平常最感兴趣的'金甲虫飞进来'也'谁都不在意';

(3)孩子们越小越容易分心,可现在'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

问4:此时,从教室屋顶传来鸽子咕咕的叫声,'我'心里怎么想?表现小弗郎士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小弗郎士嘲笑普鲁士侵略者强迫人民学德语,也表现出一个天真的孩子对侵略者无所不至的暴行的愤慨。

请学生朗读第22、23节,讨论此时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

--小弗郎土设身处地的想到老师将离开生活、工作四十年的地方多么伤心,他心疼老师、爱老师,又发出了'可怜的人'的慨叹。由此可见,小弗郎士同情并理解即将被侵略者赶走的韩麦尔先生。听到郝叟那古怪的拼读字母的声音,他想笑,但没有笑,因为他感到难过。他听出这声音中包含着悲愤与痛苦。他永远忘不了这'最后一课',忘不了自己祖国的语言。

三、总结:从第11-23节是《最后一课》中心部分,着重写韩麦尔先生以自己对祖国无限热爱的心情上好最后一课,以及小弗郎士激发了爱国热情,从一个天真、贪玩的孩子转变成为一个懂事的学生,专心上好最后一课的情景。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二、六。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讲读第24-25节,归纳本文的中心。2.了解作者是如何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主题的。

3.理解本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朗读24-29节

钟声和号声说明放学时间到了,它无情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问1:'忽然'一词在这里又说明什么?

--大家学得专心,不知不觉时间已经到了。

问2:听到钟声、号声,为什么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

--钟声、号声无情地宣布了阿尔萨斯人民从此将和自己祖国的语言告别了。先生脸色惨白,说明他内心极度痛苦。在这个小镇上,他已教了四十年多年的法语,而今他即将离开这里,他想跟学生和镇上的人再讲些什么,只开了个头却怎么也说不下去了,声音哽住了。

问3:'我--我--'这里两个破折号表示什么意思?--表示声音哽住说不下去了。先生内心非常激动,一张嘴,仿佛有好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感情,'使出全身的力量'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这里,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问4:书写'法兰西万岁'这两个大字。含义是什么?

--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要永远不忘记祖国法兰西,这里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他写完这几个字,痛苦得'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既不转身也不回头,他没有勇气宣布'散学了'因为这就意味着跟祖国语言的永别,他也没有勇气再看一下孩子们和听课的镇上的人,眼前的这个刺激和打击太大了,他悲痛已极,只能无力地做了一个手势,示意这最后一课的结束。先生的心都碎了

请学生朗读第24-29节后小结:

通过这最后一课,小弗郎士对韩麦尔先生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看到了先生热爱祖国的高大形象,更加敬仰先生的崇高人格,因而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这是最后一课的结束,也是整篇小说的结束。在这一段里小说情节发展到高潮,十分感人!

二、讨论主题

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以韩麦尔先生和小弗郎士为代表的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思想教育:这篇小说告诉我们:热爱祖国就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认真学好祖国语言正是热爱祖国的一种具体表现。不要把热爱祖国只停留在口头上,应脚踏实地积极主动地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也要分秒必争地认真学好一切科学知识。

三、总结写作特点

1.选材。

(1)作品表现法兰西人民的爱国激情,没有选择血腥的战斗场面来写,而是写了沧陷区的一个农村小镇上的一个小学。作者为何如此安排?

--农村小镇的学校、老师、学生--普通、平常。他们最能代表法国的广大人民群众,他们的情感是全体法国人民乃至全世界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共同情感。因此,文章所反映出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显得更加真实、深厚,文章也更富感染力。

(2)(结合单元提示)小说第一部分'上学路上是由主人公路上的见、闻以及感受等材料构成,它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政治背景,表现孩子的心理状态,为后来小弗郎士的变化作了铺垫。显然,这些材料是为下文表现中心服务的。另外,'上课前'表现气氛的不平常也是由材料构成,表现人们对这最后一课的重视,说明人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即对祖国的爱。总之材料为表现中心服务。

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一堂法语课。这标题不但指出文章的内容,而且蕴含着他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一定程度上暗示了中心。

3.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

韩麦尔先生--服装、表情、动作、语言。

服装:穿礼服上课表示对最后一课的重视。

表情:柔和、严肃、惨白、呆

语言: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最后……最后……'评论法国语言

动作:用尽全身力气书写'法兰西万岁'

总结:韩麦尔先生漂亮的礼服,温和而又严肃的表情,富有哲理、发人深思的教诲,用尽全身力量写下的'法兰西万岁!'给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说明二个普普通通的语言教师的职业是和祖国的命运紧密连在一起的。因此由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典型,更有代表性。

小弗郎士:他的心理活动贯穿全篇,主要段落有1、3、4、12-17、2l一23,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归纳为:贪玩,不爱学习--看到教室里种植谎俺G榫昂蟾械匠跃--知道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后万分难过--对自己过去的行为深深懊悔--明白学好祖国语言的深刻含义,憎恨普鲁士侵略者--被先生深挚的爱国激情所打动,由衷地敬佩老师。这些心理活动的描写写出了祖国被侵赂者践踏,人民失去自由实的残酷现实震动了小弗郎土幼稚的心,激发了他朴素的爱国感情,韩麦尔先生的谆谆教导使他朴素的感情走向成熟。另外,文章还写了郝叟等镇上的人们,不同身份的人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亡国的悲愤和对祖国的热爱,更加深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布置作业:完成《配练》练习五及练习八。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6

知识与技能:

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过程与方法:

讨论交流,自主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教学重点:

体会学习本文优美生动的描写。

教学难点:

结合语境,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

使用媒体:

多功能讲台。

课时分配: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一张图片,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展示图画)。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我们敬爱的冰心奶奶记叙自己观看印度舞蹈的一篇散文:《观舞记》。

2、预习检查:读准下列字音:

嗔视、叱咤风云、颦蹙、尽态极妍、本色当行浑身解数、变换多姿。

二、产生问题:

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意,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本文是怎样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

3、为什么第17小节说卡拉玛“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4、第19小节中说:“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三、自主探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以上问题。教师巡回指导。

四、交流提高:

1、本文主要是运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也表现了印度舞蹈的美。

2、用语言来表现舞台艺术,是很困难的,需要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主要是用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如“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

3、卡拉玛的舞蹈非常优美,好像“飞动”起来。但是仅有“飞动”是不够的,还要心灵的完全投入,使自己也成为舞蹈的一部分,身心浑然一体,才能达到美的境界。

4、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五、当堂训练:

1、《观舞记》选自____,作者____,原名_____,写这篇文章是为了献给印度舞蹈家______。

2、在中国,最著名的表演“孔雀舞”的女演员是_______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说说所填词的特点。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____的舞步,______的铃声,_____般慢移,______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4、解释词语:

本色当行、颦蹙、粲然、叱咤风云、嗔视、尽态极妍、惊鸿。

5、秒笔生花:你见过大海吗?你见过高山吗?请以“观海”或“观山”为题,写一段文字,用上排比、比喻的修辞。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7

名称:

《狼》

教学目标:

1.通过使用工具书和课文注释能理解文章基本内容。

2.理解并掌握“苫蔽,顾,假寐,眈眈,洞,遂,黠,犬坐”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并了解古今异义以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3.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的阐释自己对文本寓意的理解与感受。

教学重点:

x

教学难点:

x

课时:

一课时

教法,学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学生自读,教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小组探究法(我主要用在探究并阐明文本寓意)

学法:小组合作法朗读法提问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堂开始时在PPT上播放狼的图片,边看边请学生回答对狼的印象如何?(奸诈,狡猾,团队合作,聪明,若有学生回答出聪明等词,教师可以引导说,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狼这篇文章,看看到底是狼聪明还是人聪明)

(二)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下列汉字注音

缀,窘,苫蔽,眈眈,瞑,尻尾,假寐,黠

2,解释下列文言词的含义

缀,并驱如故,顾野有麦场,苫蔽,弛担持刀,眈眈,犬坐,意暇甚,暴起,洞其中,隧入,尻,盖,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重点在于解释词类活用的文言现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语音正确,节奏合理,有感情朗读

学生自读(每组派一个代表朗读)教师课文评价并指导,然后老师范读,最后听录音。

(四)文本研习

1.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在前面多次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概括一下这个故事(要求语言简练,概括全面)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在此基础上,请学生提问不懂的字词,让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发挥大家的积极性,遇到学生回答不出来的,教师再进行讲解。

2.深入思考,进行探究

问题一:默读课文,并划出文中写狼的句子,说说这些句子表现了这两只狼的哪些特点。

贪婪:“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如故。”

狡猾: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一狼洞其中,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问题二:文中除了写狼,还写了屠夫,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3,4自然段,思考文章是通过什么来刻画屠夫的`?请在课本中圈出屠夫与狼搏斗的动作,并分析,你看到了一个()的屠夫。

通过动作描写,第3段的“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转视”“断”等动词,“顾”,“弛”,“持”和第4段的“暴”“劈”“毙”表明屠夫的勇敢和善于抓住时机,转视表明屠夫的谨慎、小心。

问题三:

(1)两只狡猾贪婪的狼被屠夫“毙之”,作者对这件事有什么议论?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2)这句话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态度?

尽管狼很狡猾凶残,玩弄阴谋,但在与人的斗争中,只会自食其果,因为人有着狼没有的智慧和力量。

(3)作者在这里只是嘲讽的狼吗?

作者嘲讽的不仅仅是狼,而是狼所代表的黑暗的恶势力。面对这样的恶势力,我们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问题四:作为一个故事,文章在第四段就已经结束了,为什么还要增加第五段,是否画蛇添足?以前学过的哪篇文章在文章结构上(先叙述后议论)和本文相似?

这可以说是一种体式,在《聊斋志异》里基本上每篇文章,在叙述后蒲松龄都会发表一下自己的评论了,上学期学过的《伤仲永》,和这这篇文章在结构上类似,都是先叙事后议论,不仅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中,文章后面就有“太史公曰”,这可以说是一种传统的格式,只不过蒲松龄做了一些调整。

3.课外拓展阅读

(1)阅读《聊斋志异》《狼三则》其中的其他两则

(2)参看电影《狼图腾》,深入思考从生态平衡的角度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对待狼,并写成一片不少于300字的短文。

(3)展开想象力,把本文改编成白话文;同时将两者进行对比,初步领会本文语言的简洁凝练之美。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8

○教学目的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学习作者抓住特点、多角度、按顺序描写景物的写法。

③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青春的感情,为理想而奋斗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①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②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①课前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找出生字、生词,在预习本上正确注音、写字。

②课前布置学生摘抄有关春的诗文,上课备用。

③老师准备录音机、录音带、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朗读课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研读春草图,归纳分析其他春景图的方法。

○教学设计

整体感悟

①导人新课

春天是绚丽的,她让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于是,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描绘春天、歌颂春天。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朱自清的散文《春》,具体感受一下春天的美好。

②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要求]a.朗读时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b.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问题]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b.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c.具体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怎样的感受?

d.你觉得春天还像什么?你还能用别的比喻来赞美春天吗?

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l、2、3,小节

(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显示)

[问题组]

①第1、2小节总写了哪些景物?

②写1、2小节有什么作用?

③第3小节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④春草图中为什么还要写人的活动?

⑤想像一下,如果你是小草,在厚厚的土壤下等待了一个冬季,当春天来临时,你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偷偷破土而出会是怎样的情景?

⑥说说“偷偷地”、“钻”字用得好在哪儿?

(听读之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六个问题。)

[明确](①③④⑥略)

②写出了对春天的'盼望;总领全文,引起下文,为下文绘春、赞春作铺垫;用拟人的修辞将春天写活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⑤要用第一人称小草的语气,说出对外面的世界的向往,出其不意、冲破泥土的阻隔的惊喜。

[教师小结]

1、2、3段的主要内容、写法。总结从四个方面来欣赏每幅图画:特征;角度(顺序);写法;语言。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品味语言,拓展延伸。

学生自学第4—7小节。

学生运用老师指导的方法,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说说自己最喜欢的图画,并说明原因。

②比较与春草图的异同之处。

(从特征、顺序、写法、语言、修辞方面比较)

③迎春图与其他四幅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④找出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想一

(四人小组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明确]②小题

名称

特征

角度(顺序)

写法

修辞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物到人

正面与侧面结合

拟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

虚实结合

排比、比喻

春风图

和悦

触觉、嗅觉、

视觉、听觉

多感官描写

拟人、比喻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

由近到远

动静结合

排比、比喻

相同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都是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按一定的顺序和角度,运用比喻、拟人等,语言生动,渗透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

③其他四幅春景图很好地衬托了迎春图,为写迎春图作铺垫。

④美句赏析

主要讨论以下几个内容:

a.句子中修辞方法的作用

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答案略)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用比喻,写花色的美,不直接说出红的桃花、粉的杏花、白的梨花,而用“火”、“霞”、“雪”来比喻,不仅使色彩更鲜明,而且激起读者丰富的想像。

b.加点词语的表现力(比较加点的词为什么用得好)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叫)着——“闹”字不仅有声音,而且有热烈的气氛,绘声绘态,表现出一派明媚的春光,烘托出一片热闹的气氛。

野花散在草丛里(开)——“散”有“分散”的意思,写出了野花之多。

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高度。

拓展延伸

①播放《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学生闭上眼睛,想像构思,进行写景片段练习。(口头交流、学生点评、教师总结)

(过渡)大家笔下在春天一样的美好,令人向往,春天带给人万千遐想,充溢着蓬勃的生机,但是“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踪”,春天也是难以持久的,生命的奏也是短暂的,因此我们应珍惜青春,立志奋进。

②许多伟人在青年时期就已经立下远大志向,卓有成就。你知道他们谁的事迹?说说你的看法。

③你的理想是什么?你觉得你的哪些努力已迫近了理想?

11春(方案B)由收集及整理,转载请说明出处

(②③小题小组讨论,回答)

「课堂小结」

伟人胸怀大志而又能矢志不移去开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我们以关汉卿的话为鞭策,珍惜花样年华防止理想有奋斗中闪光。

布置作业

①继续摘抄“春”的诗文,准备参加《春日融融》朗诵会。

②阅读《春颂》,进行比较阅读。

比较在感情、语言方面的异同。

点评

《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了春天的主要特征,描绘了大地回春,草木争荣、生机勃发的景象,赋予了春以感情和生命。文章文质兼荚,适合朗读,因此本教案设计了听读、齐读、自读、默读等方式,采用以读带讲的教学方法。

从教学目标上看,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置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循序渐进,易于实施。

从教学流程看,用诗句导入,富有内涵,极具感召力。整体感知、研读赏析,问题设计由浅入深。更值得一提的是,没有机械、繁琐地逐一分析五幅图画,而是以春草图为例,教给学生方法,让学生自主讨论学习其他图画;并设计了四幅图画之间的比较阅读,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品味语言作为本课的学习重点,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的方式,让学生对语言有真切的体会。拓展延伸部分,安排听音乐想像作文的练习,注意锻炼学生的想像力。用珍惜青春、理想的启迪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熏陶。

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本课安排学生做摘抄,就是启发学生多读书,养成积累词句的学习习惯,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朗诵会的设想,则是对语文学习的延展,深化语文学习成果。

总之,本教案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创新的精神,可操作性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9

活动目标

了解“朋友”的,学会与别人交朋友。认清自我,让别人愿意与自己交朋友。

活动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交友的名言警句、故事等。

2.课前每位学生各剪三颗红五角星,以便上课时做游戏用。

3.教师准备本课多媒体课件。

活动过程

活动一:交流收获,解读“朋友”

导语设计:世界华人成功学激励大师陈安之先生说:“要成功就要和成功者在一起”,也就是说要和成功者交朋友。可见,我们要成功,交朋友很重要,交什么样的朋友更重要。为了同学们现在和将来的成功,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叩响友谊的大门,努力寻找一把打开友谊之门的钥匙。

1.交流收获。同学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交友的格言、故事等,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

明确:(1)交友名句:①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②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③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2)交友故事:①管宁割席,道不同不以为友;②蔺相如和廉颇刎颈之交;③俞伯牙摔琴谢知音。……

2.解读“朋友”。

(1)教师出示“友”字的小篆写法,让学生猜一猜它是个什么字,并解释其。

明确:这是“友”字的小篆写法,它看起来像两只同时伸出来的右手,两手相交表示握手。握手是为了表示友好,就像生活中的朋友相见,大家都伸出右手紧紧相握,以表达亲密友好之情。所以“友”字本义是友好之意。

(2)教师出示甲骨文的“朋”字,让学生讨论它看起来像什么,并解释其。

明确:“朋”字看起来像并列的两串贝壳,这种并列的关系表达了“朋”字平等的。

小结:通过对“朋友”两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将“朋友”的理解为平等而友好的人际关系。平等意味着重视而非歧视对方;友好则意味着我们的言行举止不仅不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带来痛苦,而且会给他人带来快乐和益处。

活动二:聆听故事,辨别朋友

1、请班同学以下说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在我______的时候(横线上可填:考试、痛苦、生病、开心、获奖、生日……),朋友———————(横线上填写朋友的表现。)

2、同学们听完故事后,一起来思考:故事中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为什么?

3、教师个别提问,引导学生掌握辨别真假朋友的标准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体验交友经历,并从一定的情境中学会辨别真假朋友,掌握甄别真假朋友的标准。为下一个活动奠定基础。

活动三、我评我选,体验互动

1.教师教师活动规则:每位同学拿出三颗红五星,在红五星上写上班中最喜欢的同学姓名及喜欢的理由。全班四组同学依次开展送星活动,每位同学要将手中的红五星送给班里最要好同学。活动过程中同时播放周华健演唱的歌曲《有一个朋友是你》

2.比一比:班里哪位男、女同学得到的红五星最多(即:有人气),并请上讲台,在学生的掌声中给予颁奖,最后对同学们在红五星上写出的理由进行归纳。

3.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不受欢迎的同学有什么品质?如何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

4.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和发言内容,进行小结,归纳以下结论:

友谊技巧:

(1)平等互惠,学会体谅朋友的难处,相互给予与分担。

(2)宽容他人,尊重差异,加强沟通。

(3)坦诚相待,坚持原则,绝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所谓的友情。

[教学提示]通过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力、锤炼语言的能力,可以检验学生对“朋友”一词理解的广度和深度。进而“朋友”这一。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受人欢迎的快乐,从活动中归纳总结出受人欢迎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避免了“满堂灌”式的教学。

活动四:活学活用,自我反思

请你结合自身情况,思考一下,如何交到更多的好朋友,需要做哪些具体的改变?把这些具体的行为改变写在纸上,比如:“言行上应该变得更有礼貌”,并与大家分享。

总结:交友看起来很难,如果你真正明白了“朋友”的真谛,并积极得在生活中去实践它,平等而友好的对待身边的同学,想必会有很多同学愿意与你为友!正所谓:爱人者,人恒爱之,人恒敬之。交友之道也就在于此,后祝大家尽快交到越来越多的好朋友。

教学提示:引导学生掌握交友的关键点,给涉世未深的学生提些改变一生的交友忠告。

活动五、自我认识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了解了你,你对自己和同学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将活动中的自我介绍写成一篇文章,或为你的朋友写一段介绍文字。不少于400字。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0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章结构比较简单,说明对象特点突出。它充分地体现了说明文的平实准确的特点,又不乏生动活泼的描绘,应当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文章合理安排说明顺序,体会其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生动。

教学目的:

1.掌握根据事物特点组织材料的方法;

2.体会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

3.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师生交流有关作者的信息,从认识作者引入新课。(可事先布置学生从网上搜集有关布丰的资料)

教师归纳:

布丰(1707~1788年)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进化思想的先躯者。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他用40年时间写成了36卷《自然史》。这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生物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指名学生读准下列生字词:驯(xùn)良矫(jiǎo)健蛰(zhé)伏苔藓(táixiǎn)缨(yīng)

2.教师范读课文,思考:

(1)作者写出了松鼠的哪些突出的特点?

(2)松鼠留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明确:松鼠总的特点:漂亮、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

三、再读课文,把握内容。

1.说明事物,要抓住特点,还要安排好顺序。课文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概括各部分具体内容,设计精练的板书。

2.各小组展示各自的板书,并说明设计理由。(此部分其实是交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机会,培养其归纳能力,教师适时点评,不必过细分析)参考板书: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作者在非常细致地观察研究松鼠一举一动的基础上,对松鼠作了人格化的描写。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描写语句,谈谈你的体会。

例如:

描写它的漂亮:“面容清秀”“玲珑的小面孔”“美丽的尾巴”

形容它的性格:“驯良”“乖巧”“机警”“警觉”

描写它的活动:“歇凉”“练跑”“玩耍”“躲”

描述它的精明能干:“搬”“放”“编扎”“挤”“踏”

它的生活和居住情况:“又干净又暖和”“带着儿女住在里面,既舒适又安全”

它的心理和语言:“不敢下水”“要是被人家惹恼了,还会发出一种不高兴的恨恨声”

五、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完成一幅画,要体现松鼠的特点。(或漂亮、或驯良、或乖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文章紧紧围绕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来进行说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内容,来领会作者是如何安排写作顺序,选取典型的材料体现事物特征的。

教学步骤:

1.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2.作者在文章第一段就用“漂亮”“驯良”“乖巧”来形容松鼠,能否将这几个词语的顺序打乱?为什么?

3.熟读课文。假如你是一只可爱的小松鼠,你该如何介绍自己的三个特点?(此部分侧重于讲清楚如何安排说明顺序:总括特点—具体介绍—补充说明)

4.每位同学从松鼠三个特点中任选其一,用第一人称来介绍松鼠。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然后各组推荐一名上台表演,可适当配合动作,力求体现松鼠的特点。

5.除了文章中介绍的松鼠特点外,你认为松鼠还具有哪些特点?可结合平时你所接触到的科普知识来谈。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平时学生写有关动物的说明文时,总是容易写成记叙文,往往只写出了他们所接触到的小猫、小狗之类的个性,而未能体现其共性。而《松鼠》是一篇很好的范文,通过学习课文可借此帮助学生写好此类说明文。

教学步骤:

1.找一篇写小动物的作文(文中以记叙为主,通过描写有关小动物的一件或几件事,来突出所写动物的特点,类似于写“我们家的小花猫”等),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2.读完两篇文章以后,你感觉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之处?

3.小组讨论归纳两篇文章的异同。可分别从文体、写作手法、选材、文章结构安排、写作顺序等方面进行比较,尝试设计一个阅读比较图表。

4.学生展示各组设计的比较图表,相互评价,互相补充。

5.通过比较阅读,你觉得要写好有关动物的说明文应当注意些什么?

6.仿照课文《松鼠》完成一篇写动物的说明文。

【资料整合平台】

珍珠鸟

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放在一个简易的竹条编成的笼子里,笼内还有一卷干草,那是小鸟舒适又温暖的巢。有人说,这是一种怕人的鸟。

我把它挂在窗前。那儿还有一盆异常茂盛的法国吊兰。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阳光从窗外射入,透过这里,吊兰那些无数指甲状的小叶,一半成了黑影,一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驳驳,生意葱茏。小鸟的影子就在这中间隐约闪动,看不完整,有时连笼子也看不出,却见它们可爱的鲜红小嘴儿从绿叶中伸出来。

我很少扒开叶蔓瞧它们,它们便渐渐敢伸出小脑袋瞅瞅我。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熟悉了。

三个月后,那一团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我猜到,是它们,有了雏儿。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它小,就能轻易地由疏格的笼子钻出身。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后背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圆圆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会儿把灯绳撞得来回摇动,跟着跳到画框上去了。只要大鸟在笼里生气儿地叫一声,它立即飞回笼里去。

我不管它。这样久了,打开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一会儿,决不飞出去。

渐渐它胆子大了,就落在我书桌上。

它先是离我较远,见我不去伤害它,便一点点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头来喝茶,再偏过脸瞧瞧我的反应。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它就放开胆子跑到稿纸上,绕着我的笔蹦来蹦去;跳动的小红爪子在纸上发出嚓嚓响。

我不动声色的写,默默享受着这小家伙亲近的情意。这样,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涂了蜡似的、角质的小红嘴,“嗒嗒"啄着我颤动的笔尖,我用手抚一抚它细腻的绒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两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这样淘气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唤声中,飞向笼子,扭动滚圆的身子,挤开那些绿叶钻进去。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笔不觉停了,生怕惊跑它。呆一会儿,扭头看,这小家伙竟扒在我的肩头睡着了,银灰色的眼睑盖住眸子,小红脚刚好给胸脯上长长的绒毛盖住。我轻轻抬一抬肩,它没醒,睡得好熟!还呷呷嘴,难道在做梦?

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感知、了解本文运用具体典型的事例塑造人物形象的特点。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并向课文学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技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邓稼先献身祖国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阅读这个不寻常的故事,了解故事背后那个可敬的人,读懂故事中表现的人物的精神。

教学难点:

把握文章是如何抓住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进行细致生动的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观看一段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成功的视频录像。

导语:刚才给大家展示的是我国在19xx年至1975年在国防科技事业上取得的重大成就。其中最令人瞩目,也最令人奋的是原子弹与氢弹的爆炸成功。原子弹与氢弹爆炸成功打破了美苏等国的核垄断与核遏制,意味着我国国防科技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更意味着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二、简介邓稼先、作者以及文体知识。

1、介绍邓稼先、介绍作者

2、介绍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人物通讯。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三、检查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多媒体投影)

2.根据意思写成语(多媒体投影)

四、初步感知全文

1.概括文章内容

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从此隐姓埋名,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2.找出最能概述邓稼先一生的句子

——这就是邓稼先!一个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人。

五、合作探究

1、课文写了哪些事情,表现了邓稼先什么精神?

2.为了表现人物的这些高贵品质,作者采用了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请同学们跳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划出来,并想一想,它们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好在哪里?

3、放声朗读,加深体会

六、小结归纳: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他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祖国!

2、总结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七、拓展延伸

在中国历,除了像邓稼先这样伟大的科学家以外,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简要说说他们的事例或成就。

八、总结,提出希望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以邓稼先为榜样,树立坚定的生活目标,培养无私奉献、不怕吃苦的精神,做一个对祖国、民族有用的人。

九、布置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2

教学目标:

体会诗中运用虚词使语言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体恤下层百姓的崇高精神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理清说理的层次,学习劝谏的方法,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中运用虚词使语言更委婉恳切的'表达效果

教学流程:

一、 导入

1、在学习了《石壕吏》后,杜甫在你心中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杜甫的仁慈宽厚、悲天悯人还通过这样的一件小事体现出来(教师介绍《又呈吴郎》故事的“前奏”)

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朗读本诗,借助工具书掌握陌生字词

2、复述本诗的大致内容

3、杜甫这首诗是写给谁的?写这首诗的目的是什么?

三、 学习感受虚词的表达效果

1、杜甫想要说服吴郎任由贫苦的妇人扑枣并非易事,作者是怎样做到即说服吴郎任由妇人扑枣,又不使吴郎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

2、出示学习目标:

(1) 理清诗人说了几层道理从而说服吴郎的?

(2) 圈出诗中表现语气的虚词,反复朗读感受其表达效果,分析这些虚词在诗中起到的作用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

四、 总结与实践

1、朗读诗歌,在朗读中体会诗中虚词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体恤同情下层百姓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2、课堂练习巩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3

【导学目标】

1.让学生主动与人交流、结为朋友。

2.培养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人沟通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展示自我,与人相处、合作共事的精神。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完成活动一、交友之道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将全班同学分为6-8个小组,分配搜集交友方面的诗歌、文章、典故、成语故事、经典友情故事等材料的小组。

2.小组内分工,组长将搜集材料的任务分配到成员,搜集时间一周。

3.小组内整理搜集的资料,形成手抄报或其他形式的作品,在班内展示。

4.学生分享交流的成果。

完成活动二

1.班委会或语文学习组长策划活动,设计好活动的名称、组织形式、小组设置分工、主持人、场地布置、实施过程。注重设计好细节、设计好后请语文老师过目,征求意见。

2.设计邀请卡,学好邀请词。针对不同学科不同性格的老师写上有针对性的邀请词、语言要有礼貌、有感染力。

3.组员要围绕“自我介绍”拟好发言提纲,反复练习,小组内交流改进。

4.活动举例,展示交流。

5.活动后教师点评,小组及个人总结反思提高。

学法指导一:“我”之所以是“我”,就是因为“我”与众不同,因此,要着重写出这个“不同”来。首先要写出“我”的外在特征,要按一定的顺序,从上到下,先整体后局部,先面容后神态、服饰。再重点抓住一两个与众不同的个性来写,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更要写出“我”的内在性格。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朋友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加油站。结交一个好朋友能为自己的人生增添精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个问题。

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1.学生展示搜集交友的`诗词

(1)鹅毛赠千里,所重以其人;鸭脚虽百个,得之诚可珍。(欧阳修)

(2)说尽向来无限事,相看摩捋白髭须。(唐·张籍)

(3)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唐·李端)

(4)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

(5)丈夫会应有知己,世上悠悠安足论。(唐·张谓)

(6)人生所贵在知己,四海相逢骨肉亲。(唐·李贺)

(7)同声自相应,同心自相知。(晋·傅玄)

2.学生展示搜集的名言警句

(1)友谊应当是不朽的。——蒂特·李维

(2)于顺境中交朋友只需费一举手之劳;在困厄时寻找友谊简直比登天还难。——爱比克泰德

(3)友情是天堂,没有它就像下地狱;友情是生命,没有它就意味着死亡;你在人间所做的一切,无一不是为了友情。——威·莫里斯

(4)真诚的友谊好像健康,失去时才知道它的可贵。——哥尔顿

(5)友谊!你是灵魂的神秘胶漆;你是生活的甜料,社会性的连接物!——罗·布莱尔

(6)在无利害观念之外,互相尊敬似乎是友谊的另一要点。——莫洛亚

3.学生展示搜集的真诚的友谊

(1)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感,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2)抗战老兵欧兴田,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

抗战时欧兴田和战友们订立了一个生死约定——“谁要是活下来就要为死去的战友守陵!”最终全班只剩他一人幸免于难。1981年12月,欧兴田离休,回到了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寻找烈士遗骨,把包含同班战友在内的2400余具烈士的遗骨,安放在自己辛辛苦苦牵头筹建的烈士陵园里。1991年春,欧兴田和老伴一起住进了陵园,从此不曾离开。20xx年3月,欧兴田的老伴去世,留下他孤零零地守在陵园里。今年3月26日,这位抗战老兵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享年91岁。临终前他把看护烈士陵园的接力棒交给自己的孙子欧阳,并特别交代家人:生为战友守墓,死与战友同眠,把骨灰撒在烈士陵园里?

(节选自20xx年04月09日04版《解放军报》)

自我介绍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时间。自我介绍时一定要力求简洁,尽可能地节省时间,一般3-5分钟完成,自我介绍应在适当的时间进行。

2.讲究态度,进行自我介绍时,态度要自然,友善,亲切,随和。一定要充满信心和勇气。语气要自然,语速要正常,语音要清晰,这对自我介绍的成功将大有好处。

3.力求真实,进行自我介绍时所表述的各项内容,一定要实事求是,真实可信。

学法指导二:

邀请书的格式及写法

1.标题:要有简明、醒目的标题。

2.称呼:要有热情礼貌且恰当的称呼。

3.正文:(要详细写出活动的内容、目的、时间、地点、方式、邀请的对象等)

4.结尾:要有礼节性的问候语。

5.落款:要写清时间及邀请人。

注意事项:

1.语言要含有尊敬之意

2.事巧务必周评

3.要提前发送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1.为了把自己的情况介绍清楚,吸引人,同学可以先和自己的好朋友说说,互相提问,进行补充。

2.能向好朋友介绍自己,那你能向小组里的同学介绍自己吧?6人小组内挨着顺序交流一下,取长补短。

3.各组推选一名介绍得比较好的同学上台向全班作自我介绍。

4.(师生总结)自我介绍应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首先,要突出个人的优点和特长,并要有相当的可信度。

其次,要展示个性,使个人形象鲜明,可以适当引用别人的言论,如老师、朋友评论来支持自己的描述;第三,不可夸张,坚持以事实说话,少用虚词、感叹词之类。

最后,要符合逻辑,介绍时应层次分明、重点突出,使自己的优势很自然地逐步显露,不要一上来就急于罗列自己的优点。

5.示例:学生A的介绍:我叫××,性格外向,爱运动,最爱打篮球,而且我的个头高,耐力强,投篮命中

率高,同学们都称我为“小姚明”,虽然我觉得当之有愧,但还是很开心。

6.模拟展示:众人畅谈善于自我表现的好处。

教师:善于表现自己的学生在班上总是很显眼,很容易被老师发现,其中一些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会成为老师的好助手。

公务员:一个爱说话、会说话的孩子长大后就业的机会总是比那那些沉默寡言的孩子多。

文艺工作者:小时候爱唱爱跳,老师和父母不但不反对,反而还很支持,所以后来才有了发展的机会?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活动总结

本次交流活动,同学们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懂得了交友之道,重新认识了自己,增强了信心。同学之间也增进了了解,增进了友谊,今后将会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2.拓展延伸

要求学生在同学的自我介绍之后,修改自己的稿件和设计,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将它制成小作品。

板书设计

诗词文章 交友之道 名言 成语?

优点特长 展示自我 个性鲜明

语言幽默

交流展示生成能力

步骤一交友之道,展示交流。

步骤二展示自我,走进他人。

步骤三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4

知识目标

1.阅读浅显的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重点)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难点)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第一课时《咏雪》

学习

目标

1.朗读文言文,了解文言大意,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

2.讨论分析文中的两个比喻句,学习摹景状物的手法。

3.分析人物形象,概括其性格特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分类积累,疏通文意

1.自读课文,根据文意读准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读懂课文,理解重点词句。

(1)重点字词解释:

①内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③俄而:不久,一会儿。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⑤未若:不如,比不上。⑥讲论文义:讲解诗文。

(2)重点句子翻译:

①白雪纷纷何所似

翻译: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撒盐空中差可拟

翻译: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③未若柳絮因风起

翻译: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的漫天飞舞。

3.学生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教学备注】

‖学法指导‖

文言文朗读停顿的“两个原则”:

1.结构原则:即不要把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断开,要保持词和短语的完整性。

2.意义原则:即根据语意停顿,把一句话分成几个意群,不要改变原句的意思。

‖教学提示‖

本文篇幅不长,疏通不难,可以在串讲中明确重点文言字词,加深记忆。

目标导学二:理解内容,体会写法

1.文章开头一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涵盖事件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

2.“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氛围。

3.“咏雪”的过程中,文章特别记载了两个人的咏,即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对其中哪一个更欣赏为什么

“柳絮因风起”更好,因为柳絮比盐更像雪。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意蕴强,有美感,这是“撒盐空中”所缺乏的。“撒盐空中”比喻了雪的颜色。

4.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谢太傅对两人的答案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而已,十分耐人寻味。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教学提示‖

通过质疑,让学生感受谢家的浓厚的雅致氛围,体会作者精巧的构思。讨论交流解决难点。

目标导学三:运用比喻,想象写作

1.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举出几句咏雪的名句。

“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

咏雪的名句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

2.学生尝试运用比喻,想像写作:英语中有26个字母,从这些大写字母中任选几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15

教学目标:

1、分析主要人物特点。

2、归纳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环节:

一、视频导入,激发兴趣

1、教师课前播放一段视频:〈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说出这个故事并且说出故事的作者--安徒生

2、对作者进行简单的介绍:安徒生,19世纪丹麦杰出的童话作家,一生共写成了160多篇童话。我们比较熟悉的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3、介绍体裁: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

4、然后导入本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另一篇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看看它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5、请学生根据以前的积累把以下字词读准。

如:陛下头衔滑稽钦差称职炫耀骇人听闻御聘

精致呈报

二、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带着刚才认识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快速地阅读课文并思考:课文以什么为线索(新装)

2、梳理文章脉络: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引子、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教师可进行适当的指导,如先说第一个引子:皇帝爱新装。让学生根据老师的句式总结其余几个。(开端--骗子做新装发展--君臣看新装高潮--皇帝穿新装

结局--孩子揭新装)

三、重点分析与训练:

(一)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听读皇帝爱新装部分,回答问题:

1、课文的哪些内容可以看出皇帝很爱新衣呀

从治装费用:不惜倾其所有

从心思兴趣:最爱炫耀新衣服

从换衣次数:每一天每一点钟

2、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突出他的昏庸无能、荒.唐可笑、也写出皇帝上当受骗的缘由。

(二)学生听读做新装,回答:皇帝为什么会决定让骗子做新装

能织出人间最美丽的布

布的`颜色和图案:分外美观

布的特性:奇怪的特性

(三)学生听读看新装部分,回答:请找出老大臣、官员、皇帝看新装时的心理、神态、和语言描写的句子。

心理:都怕别人知道自己看不见

神态:装模作样地看了又看

语言:点头赞美“真是美极了”

(四)听读皇帝穿新装部分,回答:这一部分主要运用了那些描写手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请具体分析。

骗子加班:动作:取下衣料,裁了一阵,缝了一通。语言:请看!新衣服缝好啦!

骗子献衣:动作:各举起一只手。语言:裤子、袍子、外衣、优点

皇帝穿衣:转了转身子扭了扭腰

大家吹捧:合身、好看、花纹、色彩、贵重

(五)阅读小孩揭新装部分,回答:

1、一个小孩最后说道:“皇帝什么衣服也没穿呀!”这表现了小孩怎样的性格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表现孩子天真无邪,无私无畏,敢说真话。

用意是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纯洁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2、后来,从小孩子到老百姓都说了真话了,为什么皇帝和他的内臣们仍然装模作样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因为皇帝虚荣、爱面子。他想:我是皇帝,我不能就这么灰溜溜地回去,我得撑下去,我不能让国人明白自己的昏庸、愚蠢乃至不够格做皇帝。

作者这样写更充分暴露出皇帝的怯弱虚弱。

四、品味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以“一个的皇帝”、“一群的大臣”、“一个的孩子”、“一个的骗子为句式,在人物后填入一个修饰性词语,来说明本文的皇帝、大臣、小孩是个怎样的人。

皇帝----昏庸无能、爱慕虚荣、愚蠢。

大臣----虚伪愚昧、阿谀奉承。

骗子----狡猾伪善。

孩子----纯洁天真、无所顾忌。

五、课堂小结:

1、根据以上内容的学习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骗)

2、文中各种人物是怎样围绕“骗”字进行活动的(用两个字加以概括)

骗子行骗皇帝受骗官员助骗百姓传骗

六、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课后就下面设定的情境,展开大胆想像,对故事情节进行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合理增补,体会童话想像丰富、情节生动的特色。

(1)大典后,皇帝回到宫中(想像他会怎么做)

(2)假如孩子没有把真话说出来,事情会怎样发展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