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杯与酒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崇文实验学校 邹晓强一、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全是记叙性文体,课文题材都与生活经历、人生追求有关;表现人生奋斗的意义和人间的关爱、温情。文章作者感悟写法藤野先生鲁迅理解藤野的高尚品德,学习鲁迅的爱国深情时间为序,语言饱含深情,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我的母亲胡适理解伟大的母亲品格,受到人生教育和启迪对比鲜明,褒贬分明,语言质朴,直白坦诚。我的第一本书牛汉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读书对于人生的意义深刻体察,感悟独特,前呼后应,幽默风趣。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文中显现的人文精神细处入手,小中见大,平庸外貌反衬深刻灵魂再塑生命海伦·凯勒莎莉文的爱心和艺术,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细致描绘,形象突出,语言真挚,深情显露。二、单元教学目标:1、认真贯彻语文课标,开展问题探究学习。2、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3、要注意融入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多角度阅读、感悟课文。4、本单元均是叙事性作品,应加强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悉心揣摩玩味文章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浓郁的感情色彩等。5、采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不同课文的要求。6、综合性学习要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尝试,力求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能力。三、单元教学重点:1、体味人生,感悟人生。2、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品味含义丰富的语言。四、单元教学难点:1、在朗读中引导学生悉心揣摩玩味作品的叙事风格、描述手法和其中的思想感情。2、培养学生得体的表述感情、有条理的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1、藤野先生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绯红、标致”等词语;2、了解散文集《朝花夕拾》和写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3、自学课文,理清文脉,把握本文的叙述线索;情感与价值目标:4、学习藤野先生严谨认真、热诚正直的高尚品质。二、[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留学日本的情况、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和本文的写作背景。2.把握课文的组织结构,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通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四、[课时安排]3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背景,学习词语,初读课文。[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学过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我们了解到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虽然施行的是封建书塾教育,但思想还算开明,因此,鲁迅对他“很恭敬”。虽是“很恭敬”,但并不是很有感情。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仙台学医时的一位日本医专的教授,他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鲁迅对他的感情又是如何呢?让我们一起走访《藤野先生》吧!二、简介作者、藤野先生和作品的写作背景。详见书上和《教参》三、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有关阅读障碍要求:1.标注出难字难词。2.注意:文章变换了几个地点?3.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并说说各部分的大意。学生默读后,讨论明确:1.需要注意的字词列举如下:绯(fēi)红:鲜红。会馆:旧时同乡或同业的人在京城、省会或大商埠设立的寄寓和机构。流言:流传的毫无根据的坏话。瞥(pīe)见:很快地看一下。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状。遗民:a.留下的在国外的人;b.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c.大乱后遗留下来的人民。不逊(Xùn):不客气;无礼貌;骄傲、蛮横。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它的名字叫。四、整体感知,理清结构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赞扬先生的崇高品质。第三部分(第36—38段):写“我”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以及先生的崇高精神对我的激励与鼓舞。五、布置作业:1、朗读课文一遍,至少提出三个疑问。2、熟读书下面的注释。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走近藤野先生,学习课文一、二部分。[教学环节]一、检查词语(听写):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部分内容。2.思考:(1)请标出最能表现清国留学生丑态的词语和句子。(2)对于这些清国留学生,“我”是持什么态度?哪些词语表明了“我”的态度?(3)从“我”的态度,可以看出作者的什么思想?此处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思考后明确:在文章的第一部分中,作者着重描写了清国留学生的不男不女、不伦不类的丑恶形象。“形成一座富士山”和“宛如小姑娘的发髻”,加上“油光可鉴”,生动形象地描绘与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奇特打扮。“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实在”是“的确”的意思,“标致”是“漂亮”的意思,用“实在”修饰“标致”,说思想腐朽的清国留学生“的确漂亮”,这是反语,同时,还以“上野烂漫的樱花”之美来反衬这群清国留学生之丑。而“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是“只不过”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恶浊生活的憎恶、失望和不满,强有力地讽刺了这些顽固维护清王朝统治的“遗少”,强烈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极端憎恶的感情。3.找出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语句,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1)外貌描写的句子符合人物身份(2)动作体现人物特点(3)说话声调治学严谨(4)介绍解剖学历史生活俭朴(5)忘带领结,穿旧外套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1.默读课文,分层次讨论后明确: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第4—5段):写到仙台的途中所见所闻和初到仙台受到的优待。第二层(第6—23段):写与藤野先生的相识和相处的故事,赞扬他的高贵品质。第三层(第24—31段):写匿名信和看电影,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第四层(第32—35段):写作者离开仙台与藤野先生依依惜别。2.提问:在去仙台的途中,作者对“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点记得很清楚,这是为什么?明确:“日暮里”,触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印象深刻;“水户”则是反清志土客死的地方。这两处作者牢记不忘,表现了爱国的思想感情。3.提问:作者到仙台后,受到了哪些优待?明确: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4.请细心体会以下几个句子:(1)大概物以稀为贵罢。(2)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3)在这呼吸不息的地,蚊子竟无从插嘴,居然睡安稳了。请体会一下:作者对这种种优待有什么感受?明确:作者感到受到的不是尊重,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表现出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5学生默读11—23段,拟小标题,品位人物品质和写法(1)添改讲义(2)纠正解剖图(3)关心解剖实习(4)了解女人裹脚四、小结课文一、二部分内容五、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事情思想品质添改讲义工作认真负责纠正解剖图对学生要求严格关心解剖实习为人热情诚恳了解女人裹脚可贵的求实精神写法借鉴:①学会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②叙事应该有详略③上下文注意过渡④叙事时要注意刻画人物的神态第三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三部分,总结课文。[教学环节]一、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合作讨论:与藤野先生分别后,作者说:“又因为状况也无聊,说起来无非使他失望,便连信有怕敢写了。”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作者对中国在辛亥革命后依然是黑暗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不满,而又不愿意将这种情绪带给他敬爱的老师,对良师的期望无以告慰,用一个“竟”字将自己的这种无限遗憾和内疚之情表达出来。2.作者为什么说藤野先生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之一?学生讨论后明确:因为藤野先生品格高尚,尤其是他毫无民族偏见——他对“我”的热心期望,“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大而言之,是为学术……”。这种精神与品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怎能不感到伟大呢?怎能不感激他呢?又怎能不从中受到鼓舞、激励呢?一个“最”字分量极重,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崇敬、感激和怀念之情。二、综合评价1.这篇散文是以什么顺序记叙的?又是以什么作为中心记叙的?以什么为线索来记叙的?明确: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2.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要求学生再次结合课文第6—23段进行分析概括。总体性格请参看前面的分析。3.再次感受藤野先生的主要事迹。可以引导学生精读藤野先生事迹中的某一个片段,深入理解。如精读“订正讲义”一事,教师可以引导性地提出以下问题:①“大约是星期六”和“第二三天便还我’’当中交代了时间,有什么作用?②鲁迅看了订正后的讲义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③冒号后并举的学科名有什么用意?通过这些问题的解答,可以培养学生推敲词句内涵的能力,领会词语或者句子中所蕴涵的深刻意义。对于学生的回答,不强求一致,只要合理即可,主要把握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答案是否合理。三、课文学习总结这篇文章虽然主要是歌颂藤野先生,怀念藤野先生,但字字句句都倾诉着鲁迅先生爱国的心声,处处散发出鲁迅先生强烈的无法抑制的爱国激情。全文组织严密,脉络分明,选用了典型事例,运用了白描、对比、映衬等方法刻画人物,人物形象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四、布置作业:1、课后思考题(做在书上)2、练习册[板书设计]1、记叙顺序:文章是按事情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典型材料的2、记叙中心:以藤野先生为记叙的中心3、线索明确: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4.总体认识藤野先生的主要特征:[教学反思]2、我的母亲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自传的语体特征。2.学习运用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品格特点的写法。3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检读——默读———解读——品读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母爱的伟大,感受作者对母亲无限的怀念之情。二、[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能说出文章写了几件事来刻画母亲,归纳出母亲的性格特点。三、[教学难点]品味具体语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体词语在文中的作用。四、[课时安排]2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学环节]一、导入新课。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师激情导入: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位百年前的母亲,她以自己的仁爱,宽厚,感染造就了中国文坛上的一位巨匠——胡适。今天,我们就随着胡适的文笔,来了解胡适的母亲。板书课题,作者。二、作者简介。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字适之。笔名有天风、藏晖、铁儿等。安徽绩溪人。幼年在私塾学习。14岁到上海求学。1910年赴美留学。初学农学,后攻读哲学、文学。1917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7月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党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1962年在台湾病逝。三、资料助读。胡适的母亲冯顺弟(1873—1918),是绩溪县中屯人。顺弟16岁这年春天,嫁给了比她大32岁的胡传(胡适的父亲),当时胡传已经48岁,前妻曹氏死了十多年,儿女都比顺弟大好几岁,他在外边做官,没有个家眷实在不方便,所以就续娶了个填房。婚后的第二年,胡传便把冯顺弟接到上海同住。第三年冬天,生下一个男孩,这便是小胡适;不过那时还不叫“胡适”,而叫“儿”。他是胡传最小的儿子,顺弟惟一亲生的一点骨血。小胡适出世后刚满90天,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然而,幸福是那样短暂,瞬息即逝,悲痛却来得那样突然,沉重。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胡适母子刚离开台湾,回到绩溪故乡不久,就传来了他父亲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这家庭的巨变和不幸,在胡适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于是,顺弟23岁守寡,一直守了23年,受尽了人生的痛苦和折磨。23年的寡居生活,漫长而痛苦,她居然熬过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她呢?就因为有她亲生的一点骨血──她惟一的儿子胡适。只因为这点骨血,她含辛茹苦,把全副希望寄托在儿子的渺茫不可知的将来。为了这点骨血的将来,她愿意忍受一切,献出自己的一切,并挣扎着熬过了23年!到1918年11月,她历尽寡居的艰辛,离开人世的时候,虽然只活了46岁,心里却应该是感到宽慰和满足的了。四、整体感知。1、检查生字新词。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1)文章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这些事分别表现了母亲的怎样的性格?明确:A.叫我早起,聆听教诲,“催”去上学。B.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她重重责罚我。C.新年之际,债主来要债,她从不骂一声,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D.受了两嫂子的气,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时,悲哭一场,以解心中之苦。E.听了王叔的牢骚话,表现出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侮辱。(2)请用“母亲是一个……的人,因为……”的句式说一句话。(3)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表达了母亲对儿子深挚的爱,表现了母亲优秀的性格品质和儿子对母亲的热爱、怀念、感激之情。)五、理清本文层次。提示: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1——4)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8)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9)六、本课时小结。七、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1、写“我”童年时的身体、性格、特点;(1——4)2、写母亲对“我”的直接教育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5——8)3、写母亲对“我”深远的影响。(9)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分析课文,总结全文。[教学环节]一、导入。二、问题探究。出示问题:1、作者主要写母亲是他的恩师,为什么除了写母亲怎样训导之外,还用更多的笔墨写她与家人相处的情形?明确:母亲与家人相处的情形,同样也是在写“母亲是我的恩师”,写她以身示范对我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影响。也就是不仅写了母亲对“我”的“言教”,更写了母亲对我的“身教”。2、文章标题为“我的母亲”,然而前面三段只有一句话提到母亲,看似与课文内容没多大联系?这是为什么?明确:文章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一方面写出了自己童年的爱好、快乐,另一方面也写出儿童好玩的天性;既写了童年生活的单调和失落,也写出环境与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养成所起的奠基作用。这样看来,前三段实在不是闲笔,不仅为写母亲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而且与文末相呼应。三、品味语言。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语的分寸感。1、我在这九年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明确:用“不能不”双重否定,表达了作者对“打了一点底子”的肯定,但“不能不”这一能愿动词的双重否定表达一种主观上的肯定,因而有主观认为之意,这样既表明了态度,又不显得断然和绝对。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明确:说自己“混”了二十多年,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既表达了对母亲的怀念,又表现了母亲对我的影响之大。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明确:事实上,作者的“好脾气”“待人接物的和气”“宽恕人”“体谅人”的性格品德是有口皆碑的,但是在说到这些美德时,前面都加了“如果”这一表假设的词语,意在表明只是一种假设,而不是自己已经具备了这些美德,表现了作者不溢美、不自夸的品格,同时也非常符合自传的语体特点。四、总结同学们,读了这篇散文,我们都很有感触,母亲是天底下最神圣的一个称呼。母爱也是人间一个永恒的话题。请你用一句名言、一首诗歌、一副画、一曲歌,来表达对母亲浓浓的爱吧!五、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点:母亲线:我的性格及成因——母亲的教育(严以教子、宽以待人)——母亲的影响(深远、令我感激、难以忘怀)[教学反思]3、我的第一本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重点字词,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2、通过课文,认识和了解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过程与方法目标:1、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内涵。2、意义引导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在复述中感受生活的困苦和无奈,感受人情的友善,领会文章的主旨。情感与价值目标:感受作品中蕴含的父子之情、同学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培养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互助友爱的精神,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二、[教学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三、[教学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今天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谁都离不开书。想一想,你读的第一本书是什么?(请学生说说,并谈谈阅读感受)不少同学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已经记不清了,那是因为我们的第一本书没有什么故事。但诗人牛汉对自己的第一本书却永志难忘。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诗人牛汉去了解围绕着第一本书演绎了怎样的故事,在体味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把握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2、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3、再次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说说“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明确:“我的第一本”不仅仅指那半本课本,也指“我”人生的第一课。这人生的第一课蕴含着生活的艰辛,人间的温情,同学的友谊和上学的乐趣。(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呢?明确:作者追忆“第一本书”的心情是学生,他是怀着敬重、珍爱的感情追忆“第一本书”的,同时感情也是复杂的,因为那本书里深藏着苦难的生活和恶劣的学习条件与环境,同时也映照着那个时代人们不幸的命运,以及在那种荒寒背景下特别可贵的一点乐趣和温情。三、研读与赏析1、“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怎样的?联系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明确:作者对童年的感觉是辛酸的,“童年没有幽默”写其童年生活的艰苦而沉重,不仅自己家的生活是穷困的,几乎所有同学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哪有幽默可言?但是,毕竟是童年,无论生活多么艰苦,也抹不去与生俱来的童年的好奇、天真和淘气,能和小伙伴们在一起,和小动物们在一起,回到大自然中间,就是快乐的,而且童年时代只要玩起来,什么困苦都会忘,这就是生命最初的快乐。2、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父亲也认为他比“我”有出息,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处特意地补述了他一生的“出息”,“他一辈子挎着蓝子在附近几个村子里叫卖纸烟、花生、火柴等小东西。”这算什么“出息”?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交待?明确:没有课本的乔元贞却考了第一名,这说明他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父亲以他教师的经验感觉得出,这样的孩子是能成器的,但是,当“我”拿回那半本书让父亲装订完整时,乔元贞哭着对“我”说,他不能再上学了。这样,那半本书就“是他一生唯一的一本书”了,而“我”后来到条件好一些的学校上学去,而乔元贞这样一个聪明好学的孩子在最需要学习的时候失学了,人生成长的第一个阶梯就这样永远失去了,再加上当地文化、经济的极度贫困和落后,一辈子只能在生存的底线上挣扎,还能有什么发展可言呢?还能有多大“出息’’?在这里,这就促使我们更深入的思考了。总之,作者对那个时代的苦难进行着辛酸的“诉说”,对苦难生活中小伙伴们寄予深切的同情,也让读者从乔元贞的命运中严肃思考着生活与人生。3、“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枉写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的“本”?明确:这里的“枉”可理解为白白地,无价值的,无意义地。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的大门,走进了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第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书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起点,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巧妙地运用双关的修辞,“本”既指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四、小结本文是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五、拓展延伸积累关于书的名言:(如)1、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英】培根2、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前苏联】高尔基六、作业:练习册[板书设计]1、“我的第一本书”的含义2、关于书的名言[教学反思]

八下语文第一单元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