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迟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哀”字一线牵                    ——春姑娘上《哀江南》                                 一、检查预习1、生字词,用小黑板(很原始吧?如果不是公开课,我连小黑都不用!)请了两个学生读。2、朗读。(第1支曲子范读,第2至6支请了五个学生读,第7支齐读。)二、整体把握(实录)师: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生:绿师:“红杏枝头春意闹”呢?生:闹师::“云破月来花弄影”——生:弄师:《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生: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师:很好。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生:冤师:《闺塾》呢?生:(略思考)闹!师:好,那么,我们这一课《哀江南》,戏眼是——生:哀!师:(在课题的“哀”字下标重点号)这里的“哀”是什么意思?生:悲哀、哀叹师:悲哀和哀叹,哪个准确些?生:哀叹师:(板书:哀叹)“哀叹”什么?生:江南师:这里的“江南”指的是哪里?生:长江以南师:准确些。生:这里只是南京。师:为什么要哀叹南京?生:因为南京是当时的首都。师:准确地说,南京是南明的开国之都,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而写《哀江南》的时候,清兵入关,南明灭亡,南京只能说是“故都”。这里的江南,既指南京,又有着“国家”的意义。我还想问,哀叹江南的什么?生:灭亡师:是的,这是一种“亡国之痛”(板书)。是谁在哀叹亡国之痛?生:作者师:作者本人直接抒情?生:是苏昆生师:对,是借戏中人物苏昆生之口来表达的。这苏昆生是什么人?生:樵夫;李香君的教曲师傅师:这苏昆生曾是明代宗室,唱曲名家,李香君的教曲师傅,长期生活在秦淮河边,非常有名,相当于歌星周杰伦之类。现在国家灭亡了,他沦落为樵夫,靠打柴为生。你们能不能想像得到周杰伦打柴的样子?(生笑)很惨吧?亡国给百姓带来的伤痛,不仅是物质上的破坏,更多的还是精神上的创伤。师:这种亡国之痛是怎样表达的,用的是什么抒情方式?生:(众)写景;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师: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都有吗?生:都有,前面是间接的,是寓情于景。后面是直接的抒情。师:(板书:寓情于景、直抒胸臆)采用寓情于景的方式的,是哪几支曲子?生:前面六支都是。师:对,前六支写景抒情,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三、重点赏析(实录)师:我们的重点,是赏析前6支写景的曲子。这6支曲子分别写到了哪些景点?生:山松野草、秣陵、村郭……师:(打断学生)我问的是景点,不是景物。注意唱词前几个人物的对话,戏曲往往在人物对话时交待有关事件。生:(找、思考)师:(统一答案,板书:郊外→孝陵→皇城→秦淮→长桥→旧院)总的感觉,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生:(纷纷说)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师:(板书萧条、荒芜、凄凉)“颓废”准确吗?生:颓废一般用来形容人。师:应该用哪个词准确些?生:破旧、破败师:(板书:破败)这是大家的总体感受。现在我们再深入一些,请大家任选一支给你感受最深的曲子进行赏析。(生默读,思考,5分钟左右)生1:给我感受最深的是【沉醉东风】(师补充:第3支)。前面几句写了眼前所见到的萧条景象,让我想起曾经的繁华,有一种昔盛今衰的感受。还有“舞”字和“朝”字,写燕雀在丹墀上自由自在地跳来跳去,然而过去这里是臣子朝见皇帝的地方,非常神圣,这更让人感到今日的凄清。师:昔盛今衰的感受很到位,这里用的是“今昔对比”的表现手法。(板书)补充一点,这一支曲子除了今昔对比,还有色彩的对比,大家注意到了吗?看看都有哪些颜色?生:白、红、琉璃(黄色)、翡翠绿、丹。师:这些颜色很鲜艳,不禁让人想象旧皇城的华丽,而恰恰是这些颜色,反衬了今日的衰败凄清。生2:我说第4支曲子【折桂令】。我觉得“迎”字用得非常好。这个地方曾经是歌伎云集的地方,我想像到的是,当年客人来了,歌伎们花枝招展地出来迎客的情景(众生笑),现在只剩下歌伎没有了,只剩下破纸在风中招摇了。还有“目断魂销”,唱曲的人站在坏栏杆边向远处眺望,想起过去的种种,灵魂也不禁飞回了过去。(众生笑)师:想像很丰富啊。我强调一点,“魂消”该怎么理解?“魂消”也就是“消魂”,什么叫“消魂”?就是失魂落魄,魂飞魄散,形容的是极度的快乐或者悲伤,这样理解,要比灵魂飞到过去好一些。另外,大家在读到这支曲子的时候,有没有想起学过的哪些诗句?生:(背)“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师:这是李煜的《虞美人》,“雕栏玉砌”还在,而《哀江南》这里连雕栏玉砌都不在了,只剩了些破纸坏槛,更萧条。除了这首,还有哪些?生:(背)“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师:很好,这两首写的都是南京,也同是表达了亡国之恨,意境各有特点。生3:我说说第一支曲子。残军的“残”,让我想到军队打败仗之后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的,废垒、瘦马、空壕是眼前的景象,这里虚实结合,写出了战争中的凄凉景象。师:是战争中,还是战后?生:战后。师:你提到了一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板书)。这支曲子几个形容词用得很好:残、废、瘦、空,呈现出了南京郊外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大家不应忽视的还有一个景物:夕阳道。夕阳古道,给人什么感受?生:苍凉师:是的,一种历史沧桑悲凉感。读到这里,有没有想到哪一首诗词?生:(背)“……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师:同是古道,同是夕阳,两首曲子有什么不同吗?生:表达的情感不一样,马致远表达的是游子思乡之情,这里是遗民的亡国之哀痛。师:理解得非常到位。还有哪位同学要说?生4:第五支曲子【沽美酒】,写了青溪长桥,连木板都没有了,秋水长天,人迹稀少,冷冷清清的夕阳,只剩下几棵柳树(众生立即纠正:一棵柳树),想起当年众多柳树,风景优美,今非昔比,心中很是凄凉。师:对,只剩下一棵柳树了,这个“剩”字用得好,让人联想到昔日柳树成荫的美景,如今只有一棵残存,时过境迁,不禁感慨万千啊!好了,时间关系,赏析就到这里吧,课后自己再慢慢读,慢慢体会,古诗词的韵味是无穷的。现在归纳一下,写景抒情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关于这个问题,评论论家是怎么说的?生:(纷纷回答)“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为情设,情由景生”师:很好。写景是为了抒情,而抒情又必须借助于景物描写才能给人以具体的感受。这6支曲子,以游踪为线索,选取了最有代表性的景物,描写了南明灭亡后南京城的凄凉景象,用哀景,写哀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无限的哀思。于是,有了这6支曲子的铺垫和蓄势,第7支曲子直抒胸臆自然水到渠成,具有一种动人心魄的力量。请大家齐读第7支曲子。(师生齐读)师:这支曲子直接抒发了国家兴亡的哀痛之情。为了把情感表达得更充分,可以用上一些修辞方法。大家看看这支曲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生:对偶、排比师:具体些,哪句是对偶,哪句是排比?生:“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是对偶;“眼看他……眼看他……眼看他……”是排比。师:大家漏了一句,“那乌衣巷”三句,也是排比。用上对偶和排比,有什么表达效果?生:感情更强烈了。师:是的,对偶句和排比句句式整齐,一气贯通,使得表达声情并茂,使情感的表达更畅快更强烈,亡国之痛表达得更充分了。哪一句是主旨句?生:“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师:完整吗?这一句是否概括了整套曲子的内容?生:应该还有前面三句:“残山梦最真……”师:“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这是何等感伤的喟叹,何等沉痛的哀痛啊!像这样表达亡国之痛、故国之思的古代诗词曲,除了前面提过的刘禹锡的《石头城》、杜牧的《夜泊秦淮》、李煜的《虞美人》,大家想想还有哪些?生:姜夔《扬州慢》(齐背)师:此外,李煜还有一首《浪淘沙》,没有在课堂上讲,但是第三册的课本上是有的,大家课后找来读一读。这样的亡国之痛,这样的苍凉之感,这样充满了悲悯情怀的作品,往往产生在历史发生剧烈动荡之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时代盛衰,朝代更替,带给人无限的历史哀思。从快乐单纯的《牡丹亭》,到沉郁悲怆的《桃花扇》,中国古代文艺思潮走过了由浪漫主义到感伤主义的历程。再往下,就是批判现实主义了,最突出的代表作品就是《红楼梦》,第6册将用一个单元来介绍。请大家把《哀江南》里自己喜欢的曲子背下来。下课。同事评:      同事一:启发很大的是,对曲子的鉴赏,让学生来说,并且基本上说出了自己的体会。虽然说得不那么全面,但这比老师全面地讲解要好得多。如果能准确用上古诗鉴赏的术语就好了。照这样训练下去,这些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一定会有大的提高。      同事二:这节课还有一个亮点,就是拓展得很好,联系学生学过的诗词,帮助理解课文。如果最后再有五分钟就好了,结束得有些匆忙。   自评:   感觉思路比较清晰,抓住戏眼“哀”字串下来,哀

“哀”字一线牵——春姑娘上《哀江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