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花心症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实用的语文教案4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教案4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诗文,体会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积累词语。

3、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全诗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诗文,背诵古诗。

5、练习把诗句补充完整。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句,理解古诗意思。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过程:

一、小擂台

以小组为单位介绍唐朝大诗人李白。(相同的内容不重复)

  二、揭示课题:教师板书课题

三、学习新课

1、教师用投影出示插图,请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图画的内容。

在一座很高的山上,有一座寺庙,云雾萦绕在山腰,星星在寺庙周围眨着眼睛。

2、教师伴着音乐范读古诗,请学生进行评价。

3、学生自己读古诗,对照生字表自学生字,记住它们的音、形、义。

4、相互交流学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宿 寺 危 摘 辰 敢 恐 惊

(2)指名让学生读生字,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危:上面是?,第三笔是横。

辰:部首是厂字头,第五笔是竖提。

摘:左右结构的字,同字框里是古。

敢:注意与取字的区分。

动手书空。(教师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

(4)理解字意

(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用投影罗列出来)

宿:住宿。

寺:庙。

危:高。

辰:天上的星星。

恐:害怕。

惊:惊动。

语:说话。

百尺:泛指很高很高。

天上人:天上的神仙。

(5)结合注释和投影中的解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进行帮助指导)

危楼高百尺:这座高高的寺庙高不可测。

手可摘星辰:伸出手去就可以摘到天上的星星。

不敢高声语:在这里不敢大声说话。

恐惊天上人:害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

让学生自己练习说说全诗的意思。(先自己说一说,遇到问题主动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者向教师请教。)

(6)让学生说说全诗的意思,其他同学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开展相互间的评价,及时补充,形成生生互动的氛围)。

5、指导朗读

(1)结合电脑欣赏当时的意境,听配乐朗读。(听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危楼/高百尺,

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

恐惊/天上人。

(2)与小组成员一起进行练习,相互评议,推选一名同学参加班级展示。

(3)小组选派代表在全班参加竞赛,而后评议出最佳选手。

(4)全体同学伴着音乐进行朗读。

6、体会诗中出现的两个高字,结合诗句内容谈出自己的感受。

(危楼高百尺中的高是形象的描绘了寺庙的高耸入天,伸手即可摘到星星的景象,以此说明这座寺的高度;不敢高声语描写诗人说话时声音的大小,不敢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神仙,这两个字用得巧妙。)

三、练习巩固

1、练习按照田字格书写汉字。

摘:左窄右宽, 同字框里是古 。

敢:左右宽窄, 高低一样,右边是四笔写成。

寺:第三笔横要长一些。

惊:左窄右宽。

恐:上下结构,上面的巩字要写得紧凑些。

宿、危、辰三个字让学生说说应注意的问题。

2、填写诗句

( )( )高百尺,

手可( )( )( )。

( )( )高声语,

( )( )天上人。

3、背诵古诗(自己先练习,而后汇报。)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在生字本上抄写难字

2、找一找李白其它的诗,读一读。

附:板书设计:

3 (李白)

难字: 宿 危 摘 辰 敢

点评: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语言积累,他们对于古诗《夜宿山寺》已很熟悉,有部分学生在课前已经能读、能背了。通过调查发现,他们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连诗中的一些字还不认识,字音读不准,字形不清楚,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这方面的学情,结合低年级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进一步抓好学生的古诗朗读。朗读古诗,一是每个字都要读得正确、清楚,速度稍慢一些;二是要读出节奏、韵脚,五字一句的诗一般都是前两个字连起来读,后三个字中按词语稍有停顿,句末的字要读满。。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阅读导语,导入新课

1.学生自由阅读单元导语,读后交流:这组课文我们要学习什么?我们可以怎样学习本组课文?

2.谈话导入:单元导语中说“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关于真诚待人处事的故事。

3.指导读好课题。注意“中”的读音。解释“彩票”和“中彩”。

[设计意图:这是第二组课文学习的起始,从阅读导语入手,让学生初步了解本组课文的专题和学习方法,为本组课文特别是这篇课文的阅读导向。解释“彩票”和“中彩”,为理解课文做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通读课文,初步感受

1.学生自由读全文。要求读得准确、流利。读的时候画出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和段落。

2.指名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畅。

3.交流感受:说说读了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4.读读特别令人感动的句子。(课件出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成年以后,我领会到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我对母亲的教诲有了深刻的体会。(分别引导女生、男生和全体学生齐读母亲的教诲。)

[设计意图:通读课文这一环节容易疏忽。我试图把通读课文和感知文意、感受文情相结合,使学生不是为了通读课文而通读。]

5.默读课文。要求学生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6.提出疑问。教师随机对学习情况做出评价,然后梳理共同性的问题。

7.预设: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归结为“母亲教诲的含义是什么”和“父亲为什么要把汽车给库伯先生”这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设计意图:读书自问题始。教学中不仅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质疑问难,还要提高质疑问难的质量,培养梳理问题的能力。]

三、研读课文,深入感受

1.面对极具诱惑的奔驰汽车,父亲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这个道德难题指的是什么?(获奖汽车是留下自己用,还是还给好友库伯。)

2.父亲能留下心爱的奔驰汽车吗?如果父亲选择留下汽车,有哪些理由?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生活拮据需要汽车。

语言材料: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1)从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我们家生活穷困,缺钱?(“六口人”和“一人”的对比以及“全靠”可以看出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维持”表示我们家生活只能勉强继续下去。)

(2)指导朗读。带着父亲维持全家生计的压力特别大,我们家的生活勉强维持下去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二:父亲酷爱汽车。

语言材料: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1)怎样的“喜爱”称得上“梦寐以求”?

(2)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是父亲白天想、晚上想,甚至连做梦也想的呀。带着这样的感受读读这句话。

理由三:儿子迫切希望留。

语言材料:课文中讲中奖了,我兴奋极了,父亲却不高兴。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我为什么兴奋?当时我怎么想?)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我会向母亲倾吐、诉说些什么呢?)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理由四:无人知晓可以留。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心灵,引领学生在大量的语言材料中穿行,了解父亲留下奔驰汽车也是有理由的,从而衬托出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3.正像同学们刚才谈的一样,已经领来的奖品──一辆奔驰汽车,生活拮据需要它,自己酷爱它,儿子支持留,无人知晓可以留,好友富有可以留……理由似乎很多,最后,奔驰汽车留下了吗?(还给了好友库伯。)

4.父亲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决定?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有关句子。

理由一:善良母亲支持还。

语言材料:

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从母亲对生活的感恩和对子女的教诲两方面感受母亲的善良。)

母亲安慰我说:“不要烦恼……道德难题。”(想象母亲和父亲的交流,感受母亲的善良。)

“过来,孩子。”母亲温柔地把我叫到桌前。(从母亲巧妙的教育方式中感受母亲的'善良。)

理由二:诚实本性使他还。

语言材料:母亲让我仔细……是打给库伯的。(第8自然段)

(1)从哪些词句感受到父亲的诚实?(“有淡淡的k字、留有淡淡的痕迹和听到他……是打给库伯的”感受父亲的诚实。)

(2)抓“擦”感受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的诚信。

这个“k”是谁用橡皮擦过的?为什么父亲会去擦“k”字?擦掉“k”字父亲能心安理得吗?擦掉“k”字就是擦掉什么?(起码的道德、良心、诚信、志气、比金钱还贵重的财富……)

[设计意图:“擦”字的深究很有必要,可以引领学生走进父亲的矛盾心理,感受父亲做出选择的不易。一个人要做到诚信,必须做出选择,往往需要很大的勇气。]

5.理解“一个人只要……一大笔财富”和“是啊,中彩那天……最富有的时刻”的含义。

四、随文练笔,升华感受

1.练笔:我们忘不了这位善良纯朴的母亲,我们忘不了诚实守信的父亲。读了《中彩那天》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你一定有话想对这位父亲(或母亲)说。请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2.小结:让我们像文中的父亲和母亲一样,多一份诚实的品德,多一点守信的品质。拥有诚信,我们的社会会更加富有;拥有诚信,我们的人生会更加灿烂。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对人的成长的意义,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感情。

2、朗读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体会文章蕴含的丰富的'情感。

课前准备:

1、学生搜索有关作者的资料。

2、自学字词,按照一般预习要求阅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推测写作意图,感受文章特色

3、圈出文中大量运用的成语与名言佳句,理解其意思。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

播放配套光盘中的POWERPOINT,或者其他电影片段。自由谈论对《三国演义》的感受,教师引述课文相关片段进行小结。

(播放有问题可用realplay)

二、自学成果检查交流

1、介绍作者: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搜索的作者资料,教师投影作者的照片。

(xp的系统就用幻灯方式,不然可用豪杰大眼睛、Acdsee等件放大)

2、检查字词

教师根据《附录三》的字词,适当补充制作POWERPOINT。学生在自备本上完成练习。教师投影出示答案,学生互批。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舒适”“心旷神怡”“踱步”“钳子”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4、领悟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

课件或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数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孩子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认真地看,从每一张图中都能猜出一个成语来呢!

(课件出示图画:滴水穿石、藕断丝连、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呀,都猜对了!瞧,电脑博士奖励我们一本书作为奖品。(课件出示一本书。)认真看,你发现了什么?

(“寓”字里面有“道理”,“言”字里面有“故事”。)

聪明的孩子们,这回,你知道什么是寓言了吧?指名说或齐答。那你知道学习寓言要先学什么?再学什么?

(先学故事,再学道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鹬蚌相争》这则寓言。(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相争”写在下面。)

二、新授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读得正确吗?

3?读词记形:

鹬:“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鸟,瞧,(出示图),所以它是鸟字旁。左边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面是“矛”字,下面不是“同”,可要仔细观察了,是同字框里加“八”“口”。认识了,也记住了。能在作业本上端端正正地写一个吗?别着急,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的这个字。相信你会比老师写得更好!

蚌:从这个字形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图,这有一个蚌,你见过吗?啄:什么意思?能做个动作吗?啄一下。

钳:什么意思?做一做这个动作。能用这四个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吗?别着急,先快速地把课文浏览一下。(鹬啄蚌,蚌钳鹬。)

(板书:啄 钳)过渡:这件事发生在什么地方,鹬和蚌会怎么说,怎么做?结果怎样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

(二)读故事。

1、过渡:故事的发生都有时间、地点。

(1)请大家默读课文第1、2段。

(2)指名汇报。

(3)指导朗读:这么美的地方,我们应该怎样朗读?(引导学生带着一种欣赏陶醉的情感,用优美舒缓的语气来朗读,边读边想象这幅迷人的画面,想象水鸟和河蚌们的自由自在。)

(4)指名把自己想象到的画面描述出来。

2、了解故事是怎样发生的。俗话说有果必有因,那么它们相争的原因是什么呢?

(1)默读课文第3~5段,然后与周围同学交流在朗读中的发现。

(2)全班交流,了解:和暖的阳光、柔柔的微风,是河蚌张开蚌壳,在舒适惬意中进入梦乡的原因。正因为河蚌张开了蚌壳,又睡着了,所以才没发现身边的危险,使得鹬鸟有机可乘,一嘴朝河蚌的肉啄去。

(3)指导朗读。引导学生用一种享受的语气,读出河蚌的舒适惬意、心旷神怡,读出鹬鸟看到鲜嫩的河蚌肉时迫不及待的心情。

3、了解鹬蚌相争的过程:讲读第6~12段。

(1)过渡:由此发生了鹬蚌相争的故事。此时,它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是怎样的呢?哪几段进行了描写?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后评议,是否读出了河蚌的生气和鹬鸟的后悔。

(2)它们相争的时间有多久呢?用“——”勾画句子(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时间慢慢地溜走了,太阳的唇已经吻住了山峰。”学生读句子,结合课文插图,想象鹬蚌相持的.画面,感受相持时间之久。

(3)此时,在你们头脑中产生了什么问题吗?指名说: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小组合作找原因,再全班交流。

(4)指名读9~12段,男女生对读,师生分角色读,或两人一组,边读边做动作,把鹬蚌相争的过程表演出来,再指派代表上台表演。课件(小黑板):鹬鸟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肉吃。”河蚌反唇相讥:“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只死鹬鸟留在沙滩上。”让学生反复对读,感受它们的互不相让。板书:互不相让 引导学生从鹬蚌的心理和语言描写中了解相持的直接原因:它们都只想伤害对方,打败对方。

(5)猜一猜:鹬和蚌这样互不相让,最终会有怎样的结果?(估计:两败俱伤;被渔夫捉走)

4、是这样吗?齐读第13、14段,学生谈收获。教师相机板书:渔夫得利5?快速默读课文,梳理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表达的,怎么判断的?

(三)明道理。

1、发散思维,同桌说一说。课件或小黑板出示:渔夫提走了鹬和蚌,心想:。这时的鹬和蚌垂头丧气,鹬心想:,蚌心想:。

2、这则寓言故事想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合作讨论、交流,再全班分享。

3、小结:课文在优美的景物描写、生动的语言描写、准确的行为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中告诉了我们一个哲理:生活中如果像鹬蚌那样互不相让、争执不下,只会落得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得利。

三、拓展延伸

1、这则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燕策二》,这是原文,读一读吧!(课件或小黑板出示原文。)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如:自相矛盾、掩耳盗铃。你还知道哪些?

四、总结

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会懂得更多。

五、作业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这次,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新的故事呢?(续编故事) 许多年后,鹬和蚌的子孙再一次在河边相遇了……

标签:语文教案

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