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往日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忖、媚、博、忖、坠、凸”;积累词语“阳光明媚、博士、控制、下坠、荒芜人烟、思忖、如愿以偿、合适、凸透镜”;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失控、失灵、思忖、如愿以偿”等词语的意思。

2.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仿佛一道灵光闪过”这句话的含义;能常识模仿文中的句子用关联词“既……也……”句。

3.了解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述;能流畅地朗读课文。

4.初步了解“用冰点火”中包含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学习用科学知识解决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重点:

积累好词好句,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了解比尔博士在困境中,如何如愿以偿地摆脱困境。

教学难点:

理解比尔博士身上所具备的品质:拥有渊博的科学知识;善于观察周围的环境;遇事冷静。引导学生认识到用科学知识可以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

预习作业

1.词语:

思忖:“忖”的字音,并为“思忖”找近义词。

失控:从文中划出相对应的短语

如愿以偿:“偿”查字典

银装素裹:“素”查字典

2.问题:

谁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结果怎样?

你有什么最想问的问题?

3.通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平时我们是用什么工具点火的吗?(火柴、打火机)

2.那么你们有没有看过用冰点火呢?

3.揭示课题,齐读

●板书:用冰点火

说明: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置悬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反馈预习情况初步感知课文

1.昨天回家,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讲了谁用冰点火?

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比尔博士(随机指导“博”的字形)

2.那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又是为什么?

●板书:(情况?)(目的?)

3.打开书本,默读课文思考: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学生自由交流,教师适时板书

●板书:失控失灵身处困境摆脱困境

4.辨析“失控、失灵”的不同:“失控”就是指——“失去了控制”,那“失灵”是什么意思呢?你能联系这段话来说说吗?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5.你能借助板书连起来说一说比尔博士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火?为什么?

6.教师总结出示:

比尔博士在去实验室的路上,因操纵杆失灵,飞机失控,被迫跳伞,落在荒山中,为了摆脱困境,他巧妙地用冰点火,向人们发出求救信号,人们看到了火光把营救比尔博士。

学生自读、齐读。

说明:在教学中渗透字词的教学,尤其是“博”字学生很容易写错。教师可让学生在桌子上书空,加深记忆。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独立说出在什么情况下用冰点,为什么,可能有些困难,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给出一些关键词语,这样可以降低难度,最后出示完整的句子让学生读,这样使整个练习有坡度。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进一步了解比尔博士身陷绝境

1.在当时的情况下,比尔博士最大的愿望是摆脱困境?那他究竟身处怎样的困境呢?用括号找到有关句子。

出示: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2.播放视频,感受困境。

3.体会比尔博士处境的危险和艰难

(1)理解和读好“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语

i. 银装素裹:出示卡片,齐读。

通过查字典,我们知道了“素”这个字在这个词中的意思是指——白色。而“裹”这个字的字形我们也特别要注意,是一个“衣”中夹个“果”。

你们看,这就是那银装素裹的世界,被冰雪覆盖,一片白色。

再读这个词,读好它。

ii. 荒无人烟:出示卡片,齐读

荒无人烟指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2)请同学再读读这句句子,并结合“银装素裹”和“荒无人烟”这两个词来说说为什么说比尔博士身处困境?

(3)请同学想想,如果不离开,可能会有怎样的后果?谁能说一说?

出示:如果不离开,即使不(),也会()。

(4)再读句子,读出当时的情况的危险。

是啊,看来比尔博士当时的情况真是太危险了,再读句子,读好这些词。

●指名读

●女生读

●男生读

●齐读

4.此时,比尔博士想要摆脱困境的愿望是如此强烈,他不断的——(生)思忖

出示:思忖(正音,开小火车读)

找个近义词

5.他想到了那惟一可利用的生命痕迹——枯枝落叶,想用它们来烧一堆火,这样——,可是那一天,他真是太不走运了,他发现——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出示: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指导朗读,读好“既……也…….”

●板书:既……也…….

你能不能用“既……也…….”说一句话。

6.看来,比尔博士真是身处绝境。

●板书:绝境

7.师生配合读句子

出示:

天啊!他真是太不走运了,居然处在群山的包围之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装素裹的世界。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里,惟一的生命痕迹,就是那些枯枝落叶。

他想用枯枝落叶烧一堆火。这样,人们看见火光,就会来救他。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

说明:因为课文中描述的那种困境,可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因此让学生观看当时环境的录像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感到身临其境。因为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生动、形象的画面,再加上阅读语言文字,这样就可以更好地感受比尔博士身处的困境,在指导朗读困境的语言时就显得水道渠成。朗读指导,是最好的语感训练,而语感训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最好途径。

四、深入理解比尔博士是如何“用冰点火”的,体会他善于思考,巧用科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感受他的聪明才智。

1.比尔博士因飞机失控被迫降落在冰天雪的.山里,那里荒无人烟,只有枯枝落叶,比尔博士想点燃枯枝落叶向外界发出求救信号,可是他身边既没有火柴,也没有打火机。那比尔博士怎么会想到“用冰点火”,从而摆脱困境的呢?读4~~7节,找找有关句子。

出示:此时,金色的阳光照射在晶莹的冰面上,明晃晃的。

齐读

2.正是这一现象给了比尔博士启发。此时,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

师适当补充说明“灵光”的意思(这里的“灵光”就是指灵感,指他在脑中突然产生的想法)

齐读句子。

3.在这样的绝境下,居然能够想出这个好办法,真可谓是——绝处逢生(出卡片)

那比尔博士心情会怎样?

再读比尔博士的想法,读出内心的兴奋和狂喜。分小组读。

4.有办法了,比尔博士的办法是什么呢?请同学再读课文4~~7小节,然后根据老师给你的提示填一填。

出示:比尔博士的脑中仿佛一道灵光闪过:阳光!冰块!有办法了!我___________________

但比尔博士看到阳光和冰块时,他会想些什么呢?

5.从比尔博士的办法中,从他的表现中,你觉得他是个怎样的人?

1)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2)能联系身边的实际情况进行思考

3)遇到问题可以沉着、冷静

可以说他使用知识和智慧摆脱了困境。

6.比尔博士希望用用冰点火的方法摆脱困境,而这一办法终于成功了,真可谓是——如愿以偿。

出示卡片:如愿以偿

再读词,理解“如愿以偿”

说明:语言实践训练对三年级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因此,我设计了这样的联系:当比尔博士看见阳光和冰块时会想些什么呢?这样可以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读懂的基础上回答。这样的设计可以使教学过程揉捏地更加流畅与紧凑。

五、总结课文

1.通过学习课文,你知道了课题中的“冰”指的是什么吗?

原来比尔博士是把冰磨成了“凸透镜”,课题中的“冰”其实就是指用冰磨成的凸透镜。

●板书:“凸透镜”(指导“凸”的字形)

当然这并不是真正的凸透镜,所以在这加上了双引号。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了什么启发?

说明: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检查、反馈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情况,如果时间允许应该让学生落笔写一写,学习了课文后,自己有什么启发。

六、布置作业

你们能不能用第一人称向人们叙述自己是怎样想办法在困境中用冰点火,使自己获救的经过。

说明:让学生把了解的科学知道用流畅的语言表达,写下来。这样既可以避免机械地抄写,又可以让学生借助课文内容勤练笔,读写结合,促使学生在写话的过程中巩固字词。

附:

板书:

44.用冰点火

(“凸透镜”)

比尔博士 失灵 失控 摆脱困境

渊博的科学知识 身处绝境

善于观察周围事物

沉着、冷静

参考资料:

注释:

失控:机器或一起的运行不受外力的控制。

失灵:机器或一起的零件、部件或身体的某些器官变得不灵敏或完全不起应起的作用。

失重:物体失去重量。是由于物体在高空中所受地心引力变小或由于物体向地球中心方向作加速度运动而引起的。如升降机开始下降时的状态。

思忖:细细思索、考虑。

如愿以偿:愿望终于实现了。

课后反思

一、激发兴趣是课堂教学立足之本

在教学过程中,导课时激发学生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让学生做好上课准备,尤其是思想上的准备。这是老师会选择一些语言、图片、影象资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于上课的内容产生兴趣。在《用冰点火》中,老师会选择接近学生实际生活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于课文内容的资料选用同样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针对课文内容,老师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补充,如:文字、图片、影象等资料。在《用冰点火》中,老师选用在冰雪世界的影象资料,让学生感悟当时的情况,感受当时比尔博士所处的困境。

兴趣是成功完成任何事情的基础,只有想做,只有对内容本身感兴趣,才可能用心去完成任何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

二、关注语言文字,品位语言魅力

语文学习是什么?应该就是让学生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我认为作为小学阶段的学生,老师应该关注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品位语言文字,还不能忽略最基本的字、词的教学。

1.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水平,但是由于认知水平有限,在部分字词的学习上也会遇到一些困难,而如果老师在日常教学中忽略字词教学,那么 这些易错词将会在学生的笔下一直被写错。

因此,在课堂上老师设计的几个字词的教学则显得尤为有效。“博”字的偏旁部首是很容易被小朋友写成树心旁。右上部分也常常会写成横折钩;“裹”字的字型很有特点,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可以有所点拨,效果则会大不一样。

然而,这样的教学所需要的时间仅仅只有1、2分钟,效果则会很不错。

2.品位文字,感悟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细细品位文本中的语言。先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再通过老师的指引,理解文字中的内涵。在《用冰点火》中,老师先让学生品位词语“银装素裹”“荒芜人烟”,通过反复朗读,品位主人公的困境。在“既……又……”的句型训练,老师也安排学生更进一步地让学生感悟到比尔博士当时处在的重重困境。

文字的品读需要一个积累的过程,通过平时的教学,要让学生懂得文字背后的内涵。老师也可以给学生一些名言警句进行积累,这样的话,学生会在一定的时间“爆发”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2

教学要求:

1、了解热那亚少年身在异国他乡,穷困潦倒却不忘维护祖国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懂得应时时刻刻把祖国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但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师生一起讨论交流,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具准备:

书籍《爱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介绍《爱的教育》

1、出示《爱的教育》一书:同学们,你们看过这本书吗

2、请同学介绍这本书或说说其中的故事。

《爱的教育》也可以叫做“一个小学生一学年的故事”,是由意大利某市立小学一位四年级学生阿米琪斯写的。他在自己的笔记本上,写他在校内外的所见所闻。从10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7月份。全书共100篇文章,包括发生在阿米琪斯身边各式各样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劝诫启发性的文章,以及10则老师在课堂上宣读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本文就源于其中一个故事。

3、板书课题: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4、齐读课题,找出课题中的关键词。

(爱国)

5、质疑:围绕关键词,你都想了解什么

疏疑:从哪儿看出少年爱国

(二)学习生字、新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按要求读课文。

(1)读准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利用工具书解决。

(3)独立识字,掌握字形。

2、指名读课文。

(1)掌握字形:运用自己已有识字方法自学生字。

重点指导:

卖:与“买”进行区分。上面有“十”的,是“卖”。

遇:半包围结构。第七笔是“”,不能写成“”。

(2)理解词义。

大义凛然:严峻不可侵犯的样子。形容为了正义事业坚强不屈。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写了一个十一岁的热那亚少年,在一艘从西班牙开往意大利热那亚的轮船上,用自己大义凛然的行为,维护祖国尊严的感人故事)

2、理清课文脉络。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文章可分几段

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船上的乘客和意大利少年的身世。

第二段(第3、4自然段):乘客们询问了少年的身世后,扔给他一些硬币,少年太需要钱了,就捡起了硬币。

第三段(第5至9自然段):少年听到有人侮辱自己的祖国时,毅然把硬币砸在这些人的身上,大义凛然地维护祖国的尊严。

3、再次读课文。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爱的教育》为什么

身世——给硬币——扔硬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热那亚少年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这个问题,体会热那亚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

2、在理解热那亚少年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

教学过程:

(一)质疑问难,直奔中心

1、指名读课文,提出问题。

从哪些地方能看出这是一个爱国少年

2、课文第三段交代了这一问题。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思考:这个男孩子的身世如何

(这个男孩子十一岁,是意大利的热那亚人。两年前,他被拐卖给一个马戏班,戏班的人将他带到了国外,他们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还不让他吃饱饭,他实在受不了这些人的虐待。在西班牙,他终于找到了一个逃跑的机会。他找到意大利驻西班牙的领事馆寻求帮助,在领事馆的安排下,他搭上了这艘船,回热那亚老家。)

2、什么是“虐待”课文中的“虐待”指什么

(“虐待”指用残酷凶狠的手段对待。本课指“打他。骂他,欺负他,逼他干重活,不让他吃饱饭”。)

3、在读小男孩身世时,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我觉得他太可怜了。

学生:我觉得他的命运太悲惨了,我们比他幸福多了……

4、有感情地读一读。

过渡:是啊,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三)学习第二段

1、自由读第二段,说说船上的乘客在看到这个男孩时,有什么反应。

学生:先是奇怪,然后主动询问他的情况。

学生:在听完他的诉说之后,乘客们有的叹息,有的议论,还有一些人乘着酒兴,拿出一些硬币扔给他。

想像这些乘客可能在叹息、议论什么

学生:有的叹息说:“这个孩子可真可怜哪!”

学生:有的议论说:“这么个小男孩遭遇这么多事,真不容易!”……

2、男孩为什么捡起了硬币

(国为他太需要钱了)

3、他想拿这些钱做些什么

学生:他想给自己换件衣服。

学生:他想给父母买点礼物。

学生:他想吃一顿饱饭。

总结:是啊,他太需要这些钱了!……

4、自由读第二段。

(四)学习第三段。

1、思考并与同桌讨论:少年这么需要钱,为什么又把那些钱扔回去

2、互相交流讨论。

3、小组汇报。

学生:因为男孩子听到了那些人侮辱自己的国家。

学生:因为男孩是意大利人,他不允许别人辱骂自己的祖国……

你从哪些词语能看出热那亚少年很爱国

(拉、扔、砸、跳、站直)

4、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爱国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不为金钱而活着的少年。

学生:他是一个维护祖国尊严、大义凛然的少年……

5、分角色朗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男孩的行为令我们敬佩,在他最需要钱的时候,他没有向金钱低头,而是维护了祖国的尊严,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热爱祖国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板书设计:

意大利的爱国少年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2.学会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方法,如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把这个地方是如何吸引人的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点】

抓住这个地方风景的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用上积累的佳词佳句,按一定的顺序描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通过一些表达方法,把这个地方的景物或变化写清楚,写具体,能运用自己积累的好词语。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发情趣。

1.同学们请欣赏一组图片。

2.(课件出示2)雄伟壮观的长城;世人瞩目的_广场;广阔无边的大海;闻名遐迩的黄山……

3.在我们的家乡、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许多多景色优美的地方。(引导学生说出我们的身边景色优美的地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地方。)

二、回顾课文,轻松导入。

1.我们在第六单元的学习中,欣赏了雄奇秀丽的天门山和杭州西湖,参观了富饶的西沙群岛,游览了美丽的小兴安岭,领略了海滨小城的美丽整洁。在欣赏美景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学到了很多写作方法,谁来说一说。

2.小组交流,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1)按一定的顺序进行描写,如《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按照海面——海底——海岛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美丽的小兴安岭》是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描写,《海滨小城》一文中,作者按观察顺序,由远及近地按空间转移的顺序进行描写。按一定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2)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写具体。

(3)先总写后分写。

(4)文中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使文章更具体更生动

3.今天习作课,我们就用我们学到的`写作方法写一篇作文,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别人。

(课件出示1)这儿真美(板书:这儿真美)

三、展示片段,交流方法。

1.(课件出示3)

夏天,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浓雾里。太阳出来了,阳光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2.对比阅读,互相交流:哪种写法更好为什么

(1)第一种写法不好,虽然抓住了夏天的树木、雾、太阳、野花等景物来描写,但对景物的特点描写不清楚,不具体,不吸引人。

(2)第二种写法好,这一段把景物的特点写得非常清楚,非常具体,写出了小兴安岭夏天的迷人,非常吸引人。

3.师生小结:通过比较,你觉得怎样才能把这个地方的景物写清楚,写具体(只有认真观察,展开想象,用自己积累的好词来描写,才能把景物的特点写清楚,写具体。)

四、口头交流,做好铺垫

谈话过渡:知道怎样把身边的美景介绍给大家了吧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怎样把你身边的美景有条理的,抓住重点,抓住特点地介绍给大家。

1.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2.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在评议中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景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有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板书: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重点:在诸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情感:真实的感受。)

五、抓住特点,学生习作。

1.突出景物特点、围绕一个中心,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

2.学生习作,教师巡回指导。

六、品读欣赏,修改习作

1.把全班同学的作文展示出来,读给同学听:习作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去写有没有用到最近学过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2.读给同学听过,按照同学提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修改。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4

学习目标

1.认识“桦、胸”等5个生字。会写“郊、散”等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郊外、散步、胸脯”等14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2.了解列宁用爱鸟之情感染、启发孩子放鸟归园的故事,体会列宁爱鸟更爱孩子的情感,懂得知错就改是诚实的表现。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读中感悟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多媒体课件。

4.收集关于列宁的生平、故事等资料。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 合作学习

1.出示列宁照片,这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同志。利用课前预习收集的'资料,谈谈你对列宁的了解。

(1)学习小组交流资料(教师下组参与,发现有价值的交流资料)

(2)全班交流

2.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简介列宁。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就是一个发生在伟大领袖列宁身上的看似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故事。

3.板书课题。

二、读通课文,自主学习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好自然段序号。

2.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检查自读情况。重点指导读准“散(sàn)步”、

“胸(xiōng)脯(pú)”、“白桦(huà)树”。注意“诚”“病”“蹦”读后鼻音。

3.赛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读书竞赛,互相提提意见、帮助别人读得更好。

三、指导学习,读懂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说说了解到了什么。

2.课文是怎么描写这三只灰雀的?找出来读一读。

说说哪几个词语用得好,借助多媒体动画,相机理解“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

3.教师引读列宁喜爱灰雀的句子,体会列宁心中的感受,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

4.巧妙结尾、设置悬念:第二天,那只深红胸脯的灰雀竟然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里去了?列宁和小男孩围绕着这只灰雀发生了一段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四、课堂作业

1、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贴出三只灰雀在枝头欢歌、跳跃的图画。

听,三只灰雀在枝头欢蹦乱跳地唱歌,多么惹人喜爱。列宁每天散步都来到这儿,和它们打打招呼,问候问候它们。可有一天,列宁发现有一只灰雀不见了,那只灰雀到哪儿去了呢?

二、深入学习,读懂第3至10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一读课文 3-10自然段,哪几段是列宁说的话,哪几段是小男孩说的,找一找、读一读。

2.屏幕出示课文3.5.7.9自然段,请大家读列宁的这几句话,仔细体会列宁这些话的意思。

a.学生交流。哪句话特别有体会,可以说一说,也可以把体会到的用朗读来告诉大家。

b.列宁的着急、担心、惋惜、关心集中表达了列宁对灰雀的一种情感。用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板书:爱。

3.聪明的孩子,有谁知道灰雀到底到哪里去了?你从课文哪儿看出来的?出示4.8.10段。

a.各自练读这几段话,指名朗读检查。指导读好“一定会飞回来的!”教师运用手势,指导学生加强语气。

b.读后体会:这时候,小男孩在想什么呢?

c.男孩为什么要捉走这只灰雀?他对灰雀的喜爱和列宁对灰雀的喜爱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发表看法,相互补充,汇报体会。

5.相机小结:列宁的爱是给鸟自由,男孩的爱却夺去了鸟的自由,列宁才是真正的爱鸟!

6.细细体会列宁和男孩的心理感受,分角色朗读3-10自然段,

三、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1.在列宁真爱的感染下,小男孩把灰雀放回树林,看,它们又在枝头欢唱了。

多媒体投影显示:列宁和小男孩在白桦树旁看着灰雀。

2.自由朗读11-13自然段。

3.读了这几段,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吗?学生交流、提出疑问,如“列宁为什么要问鸟?鸟怎么会说话呢?”等等。

4.小组讨论,解答上面列出的两个关键问题。教师参与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列宁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他可不愿伤害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心,这就是对孩子的爱!

5.你们一定也和列宁一样,为鸟儿重归自然、为孩子改正错误而高兴吧!拿起书来,美美地读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6.小结板书,总结课文。

四、收集故事、积累提高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发现了什么?大家一起来说说。

2.收集列宁或其他名人的故事,读一读,开展讲故事比赛。

5、灰雀

板书设计

列宁 小男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5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录音机及本课的朗读磁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议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看过或听说过各种树,可是你们见过“给予树”吗?(师板书课题),你能想象出“给予树”是什么样的吗?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给予树”是不是像我们同学讲得这么神奇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找开课本轻声读读吧。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听课文的录音,边听边画出本课的生字新词。

2、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⑵ 边读边思考,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3、检查读书情况:

⑴ 出示生字卡片读生字。(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巩固)

⑵ 出示词语卡片读词语。(开火车读,齐读)

⑶ 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讨论交流并介绍自己是怎样理解的。

⑷ 根据学生的读书情况,相机出示有关的句子指导读。

4、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一读这个故事(可以独自读,也可以和同座合作读),看看哪些地方使你受到感动,做做记号,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两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读下面的词语:

沉默不语 如愿以偿 仁爱 体贴

2、说一说上面四个词语的意思:

理解重点词句:

⑴学生默读课文,用“──”画出这四个词语所在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⑵指名读出所画的句子并出示:

① “只有八岁的小女儿金吉娅沉默不语”。

② “这个圣诞节,她不但送给我们棒棒糖,还送给我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以及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

⑶联系上下文,思考讨论这两句话:

①金吉娅为什么沉默不语?相机指导有感情朗读有关的'句段。

②那个陌生女孩有什么愿望?又是怎样如愿以偿的?

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⑷用“~~”画出妈妈前后心情变化的句子,联系上下文想想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学生汇报交流后,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句段。

二、学生选择感人的地方有感情地朗读

三、总结全文

雨果说:“善良是历史中稀有的珍珠,善良的人几乎优于伟大的。”让我们再一次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永远记住在这个善良、可爱的金吉娅。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读11个字(含2个多音字“的”和“累”)。

2.能够给别人讲述《夸父追日》的故事。

3.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内容,能讲述这个神话故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夸父为追求光明而献身和为后人造福的伟大精神。

查阅资料:

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故事,夸父的有关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并讲述学过的《女娲补天》、《羿射九日》等神话,把学生带入神话故事的.情境。

汇报了解到的夸父的有关资料,引入新课。

二、自学新字,质疑问难。

1.认读11个字,读准音。

找出各自的生字,查字典等方法解决。

2.自渎课文,读熟练,注意停顿。

(1)逐段读

(2)读全文

(3)指名读

3.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了解故事内容,解疑,为讲故事做准备。

1.带着问题,熟悉课文内容。

2.想一想:夸父为什么要追赶太阳你喜欢他吗为什么

随学生汇报,师板书,熟悉课文内容,解决问题。

3.你喜欢这个故事吗为什么

4.怎样让更多的人知道夸父族的故事呢

四、练习讲故事。

1.逐段讲。

可以增加自己的语言。

2.完整讲。

先在组内讲,再上台讲,师生评价。

五、作业。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7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

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查字典。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 凰 选 好 树 杈 垒 起

wěn yán tuò shù

安 稳 房 檐 唾 沫 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 不 仅 而 且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2、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3、写完之后读给同学听。

教学重点:

1、学习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2、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难点:

能够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我们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刘新同学喜欢踢足球、李晓华爱好汽车、王思宇喜欢异想天开。他们都把自己的爱好和特长记录了下来,我们一起看一看。

二、学习例文:

1、自读3段话,了解意思。

2、你对哪段话感兴趣,先读一读,再说说它是围绕哪个意思写的',通过哪几个事例把第一句话的意思写具体的。

(喜欢哪段话就读哪段话。以第1段话为例来介绍这段话是围绕我非常喜欢踢足球来写的。通过两个事例把这个意思写具体的。)

3、说说这3段话的写法。(先介绍自己有什么爱好或特长,再用具体事例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三、指导习作:

1、想想你自己有什么爱好或特长,有什么事实来说明。(结合实际说一说自己的特长)

2、在小组里说一说。

3、试着写一写,写好后自己读一读,改一改。(自读自改。)

4、选择有代表性的,在班内读一读,讨论如何改进。

5、在小组里读一读,请大家帮助修改。(集体评改。)

四、课堂: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并练习了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五、作业:把自己写的一段话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改建议。

习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对围绕自己某一方面的爱好或特长写一段话的习作进行评改,使学生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并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教学重点:

对习作进行评改。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把要表达的意思写具体。

教学准备:

优秀段落5,待改段落1。

教学过程:

一、展示优秀作品:

1、挑选几份写得好的段落请作者读听。

2、大家评议这些段落写得怎么样,好在哪。(评议: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并把这个意思写具体。)

二、集体共同修改一段话:出示这段话,请大家自读并指出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1、不能围绕一个意思写话。

2、意思写得不具体。

3、意思表达不清楚。

4、有错别字和病句。

三、自己修改习作。

四、作业: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夸父的执著、奉献精神。

3.会复述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课前准备:

将学生的座位按学习小组排列成“马蹄形”。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在遥远的古代,有这么一个人,他为了让光明永远普照大地,于是他拿起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他能追上太阳吗他给我们留下一个怎样神奇的故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夸父追日》。

二、自主读书,感知大意

1.自主试读,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2.自主练读: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一想喜欢的原因。

3.默读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合作读书,感情朗读,复述课文

1.小组内轮读,练习读正确、读流利。

2.小组内评读喜欢的`段落,交流读书感受。

3.小组内练习讲这个故事,可以自己讲,可以合作讲。

四、全班交流,评价补充

1.随机抽查每组一至两名同学朗读喜欢的段落,交流喜欢的原因,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各组推选代表或合作讲故事,评选故事大王。

五、课外拓展

1.绘制一幅夸父变成大山、手杖变成桃林的图画。

2.继续收集神话传说故事。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6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边读边想象画面,感悟古诗描绘的美的意境。

2、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河山的美丽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直接导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大家读一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生自由读)

2、古往今来,有不少文人墨客都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这节课我们先走进第17课,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山河的古诗。(板贴《望天门山》和《望洞庭》,生齐读课题)

3、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题,有什么共同点?诗题中都有个“望”字,“望”是什么意思?(远远地看)“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出示)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向远处看,后来就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写法。

二、师生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一)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望天门山》,它的作者是李白,你对他有哪些了解?

2、指生交流。

3、出示李白资料。

4、我们学过不少李白的诗,无论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早发白帝城》,还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望庐山瀑布》,都能体现出他的豪迈奔放,他的诗都极具浪漫主义色彩。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也承袭了他浪漫主义的风格,大气磅礴,读完让人荡气回肠。

(二)初读诗文,了解诗题

1、谁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诗?(指生读)你的发音很准确,读得也很流利。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师配乐朗读)

2、我和他读的有什么不同?指生交流。朗诵古诗时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好停顿,读出声断气连的感觉才能读出诗的韵味。

3、谁听出老师刚才读到哪里把声断开了?出示停顿,谁再来读一读?(指生读)

4、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船沿着长江顺流而下,途经天门山时写下的。“望”是远望,天门山是座什么样的山?根据注释和山名来预测一下。是啊!天门山,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你看,它多像两扇高高的大门啊!谁再来给大家读一读诗题?(读出天门山的气势;读出作者的愉悦。)

(三)借助景物,感悟诗境

1、提问:作者远望天门山,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请你在书上圈画出来。

2、指生交流: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读到这里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

4、师小结:青山、碧水、白帆、红日,构成了一副色彩斑斓、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图。

(四)抓关键字,探究诗意

师:李白不愧是诗仙,寥寥数笔就将祖国的大好河山展示在读者眼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赏读诗文。

齐读一、二句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传说天门山原来是一座山,后来被一把利剑一劈为二。同学们读一读这句诗,能读出来这把利剑指的是什么吗?指生交流:结合注释,了解楚江。

2、(课件出示第一句)楚江如同一把利剑,将雄伟的天门山一劈为二,这是怎样的水啊?指生交流:水流湍急的、汹涌澎湃的(板书:水急)

师:看来这奔流而下的楚江威力可真是不小啊,能将一座大山劈成两半!你能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气势读出来吗?(指生读)李白看到这水冲山开的奇观,诗兴大发,挥手吟道: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

3、(课件出示第二句)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注释说一说:至是“到”,回是“回旋”,“此”指的是什么?“至此”是到哪了?原本向前奔腾、势不可挡的江水到了天门山这里打了个回旋。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指生交流:高大险峻的、坚不可摧的师:是的,这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高大险峻,屹立江边迫使江水激荡回旋。这句诗表面在写水,实际上则是借水势赞叹山的险峻。(板书:山险)李白看到这山阻水回的景象,忍不住惊叹道: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

4、(出示前两句诗)你能把这种水急山险的磅礴气势读出来吗?指导朗读。过渡:这两句写了李白远望到的山川之势。随着船的'前进,越来越靠近天门山,李白又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句诗中哪个字的意思不明白?

交流诗意:两岸的青山相对出现,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缓缓驶来。

2、这句诗主要描写了哪两种景物?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山帆作者分别运用了哪两个动词来描述这两种景物的?指生交流,师趁机板书:出来

3、两岸的青山原本就是静立不动的,作者为什么要用动词“出”来描述它?同学们,你平时坐车行进时,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这就是作者李白当时的感受吧!舟行江上,远处的山逐渐扑入眼帘,愈显清晰。

4、两座青山就像主人一样迎接江上来客,此时李白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激动)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途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让我们带着这份喜悦之情,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诗吧!

(五)配乐诵读,升华诗情

1、让我们带着对诗句的理解,随李白一起泛舟,远望天门山吧!

2、这首诗描绘了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全诗在“望”字统领下展开,天门山的山形和长江的水色融为一体,壮丽的景象得到充分展现,也将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3、这样壮丽的山河你喜欢吗?将你的喜爱之情读出来吧!再读古诗。

4、既然同学们都那么喜爱这首诗,那就把它背下来吧!(指生背,齐背)

三、学习古诗《望洞庭》

过渡:同样是描写山水的诗,与水急山险的天门山相比,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一)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默读《望洞庭》,思考诗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在诗中圈出来。

2、圈完了吗?圈完后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这首诗?

看看能否读准字

1、“翠”是什么颜色?(绿色)

2、都有什么是绿色的?(山是绿色的,水是绿色的)

3、这山是什么山呀?结合注释来说一说。(洞庭湖中的君山)

4、远远望去,洞庭湖里的山是绿的,水也是绿的。

作者接下来又打了一个精妙的比喻:白银盘里一青螺。

1、“白银盘”指的是什么?“青螺”指的又是什么?

2、刚刚我们说水是绿色的,为什么这里又说湖面像个白银盘呢?两处说法矛盾吗?谁来说说你的理解?指生交流。解读:原来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越升越高,月光也越来越亮,洒在湖面上反射出白色的波光,远远看去就像一个白银盘,而湖中的君山依然保持着原来的绿色,就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小小的青螺。

3、这两句诗中有山有水,精妙的比喻将山水一体的美景写得有形有色,使人倍感亲切。(师板书:山水一体)

4、谁来美美地读一读?

(三)体悟诗情

1、这首诗意境很美,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吟诵吧!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望洞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表达了诗人对洞庭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带着你的喜爱之情,再来读一读全诗。

四、对比提升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望天门山》和刘禹锡的《望洞庭》,这两首诗有什么异同?

相同:都是山水诗,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与赞美之情。不同:一首是描绘水急山险的天门山,雄奇壮观,大气磅礴;一首是描绘湖月相映的洞庭湖,宁静祥和,活泼清新。(师趁机板贴)

2、朗诵比赛:男生读《望天门山》,女生读《望洞庭》。3、请从中选出一首你最喜欢的诗,把它背过吧!

4、检查背诵。

五、作业布置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板书设计】望天门山望洞庭水急山险湖月相映山出帆来山水一体雄奇壮观宁静祥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解读诗题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跟随李白和刘禹锡领略了天门山和洞庭湖不同风格的美景,这节课让我们跟随苏轼的脚步去欣赏西湖的风光。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齐读课题。

2、理解诗题1透过读诗题,你读懂了什么?谁在哪里干什么?天气起初怎样,然后怎样

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饮:喝酒湖上:在西子湖畔初晴后雨:先是晴天,后来下起了雨。

3、诗人与朋友在西湖上饮酒游览,适逢天气晴转雨,诗人便饱览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光。我们再来读一读诗题,注意读好停顿。

4、关于作者苏轼,你知道他的哪些信息?指生交流,师出示资料: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世人称之为“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二、检查预习,字词过关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这两首古诗,下面检查一下同学们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出示生字:潋滟亦宜磨初抹镜银螺

(1)指导多音字:磨抹(“抹”右边上横长下横短,与“未”区分开。)

(2)指导易错字:初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左长右短。字形从衣从刀,用刀裁布为制衣之始,所以左边是衣字部。意思是“开端,开始”。观看一帆视频,生练写,同桌互评。

三、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眼中的西湖是怎样的,大家快读一读诗文。

1、指名读古诗。(生生评价)

2、那这句诗的意思你理解了吗?指生说,师补充。

3、西湖的美景是这样的出神入化,脑海中想象出画面了吗?(课件出示雨天美景图)带着你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4、无论是天晴时的西湖,还是下雨时的西湖,无论是波光粼粼的西湖,还是山色空蒙的西湖,都是那么美丽,那么奇妙!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奇妙的景象——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1、一天之中,诗人享受了晴天和雨天两种美,真是高兴。这时他由西湖想到了谁?西子是谁?课件出示西施资料。诗人是怎样赞美西施的?(出示后两句诗)淡妆浓抹是两种不同的装扮,淡妆比较素雅,浓抹则鲜明艳丽。生活中女孩子淡雅的妆扮叫做(淡妆),舞台上演员们鲜艳的妆扮是(浓抹)。

2、那西施是淡妆好看还是浓抹好看?(都好看)你怎么知道的?(总相宜)西施天生就美,所以不论淡妆还是浓抹都适合。我们来夸一夸西施的美:淡妆浓抹总相宜。

3、这句话仅仅在赞美西施么?谁能借助老师给的关键词,说说诗句的意思?指生说。

4、这句诗看似在说西子,实际上比喻的是西湖。晴天水光潋滟的西湖,鲜艳明亮,恰似西子的浓抹;(板书:浓抹)雨天山色空蒙的西湖,淡雅清新,恰似西子的淡妆。(板书:淡妆)作者这样写是想表达自己的什么感情呢?(对西湖的赞美)我们也一起来赞美一下西湖的美景吧!——(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小结:作者运用生动的比喻将西湖不同天气的美景展示在读者眼前,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整首诗吧!齐读全诗。

四、作业布置

1、背诵古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收集苏轼描写祖国山水的其他作品,并品析背诵。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神话传说的神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学习,体会古人执着探索的精神和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

3.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的含义及夸父形象。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都喜欢听民间神话故事和神话传说吗你们都听过那些故事如:盘古开天地、嫦娥奔月等,今天,我们要阅读一篇我国最早的神话之夸父追日。(板书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预设:A夸父为什么要追日B夸父是怎么追日的C夸父追日结果如何)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故事,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难词、难句要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虞渊咕嘟咕嘟颓然遗憾渭河瀚海一眨眼霎时间

①指名读字词。

②在这些词语中,有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他们是

“一眨眼、霎时间”。他们都是表示时间很短。看到它们你还想到哪些词

3.理清文章脉络。

4.自由读课文。抓住描写夸父追日的原因、过程以及结果的关键语句,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座两人一起完成老师的小练习。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到,因为太渴了,夸父就

夸父还没赶到,就。

5.你能根据练习和黑板上的提示,再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感知故事的`神奇。

1.中国神话故事的特点就是神奇有趣、千变万化,它们都隐藏在故事的句子里。所以得一句一句细细地读,那些神奇的句子可以用波浪线划出来,再和同桌交流。

2.生自由读,师巡视。

3.生交流找到的神奇之处,师随机指导朗读。

重点指导

(1)“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①指名谈,说体会(跑步速度的神奇)

②抓“一眨眼和两千里”体会夸父速度快。

指名读,师范读

(2)“夸父伏下身子,去喝黄河、渭河里的水。咕嘟咕嘟,霎时间两条大河都给喝干了,可是还没止住口渴。”

①指名谈,说理解(口渴程度的神奇)

②拓展黄河、渭河资料(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长度5464千米,将近横跨越整个中国,这样的两条大河夸父霎时间喝干了)

③指名读。

④你平时口渴最多能喝多少浩浩荡荡的黄河水,渭河水被夸父喝得点滴不剩,可结果还是没止住渴呀,谁再来读读;想读的同学都站起来读读。

(3)“他还没到大泽,就像一座大山颓然倒了下来,大地和山河都因为他的倒下而发出巨响。”

①谈体会(体重的神奇)

②夸父倒下的声音令人,令山(震耳欲聋、山崩地裂、地动山摇)

(4)“我不喜欢黑暗,我喜欢光明!我要去追赶太阳,把它抓住,叫它固定在天上,让大地永远充满光明。”

谈感受(体会夸父追求的目标的神奇)

(5)“这时,太阳正在虞渊落下去,把最后几缕金色的光辉塞在夸父的脸上。夸父遗憾地看着西沉的太阳,长叹一声,便把手杖奋力向前一抛,闭上眼睛长眠了。”

①指名读,夸父遗憾什么(没有追到太阳、没有把光明留住)

②他心不甘呀,他把自己的遗憾、对光明的渴望都化作这最后的奋力“一抛”上,这一抛,都抛出了什么(这一抛,抛出了一大片枝叶茂密、鲜果累累的桃林。这一抛,还抛出了鲜美的桃子。)

③那么这一抛,夸父还想抛出什么(根据生回答板书:希望、光明坚持不懈的精神,锲而不舍的毅力,追寻目标的勇气……)

④此刻,你还觉得夸父仅仅是个身躯伟岸的巨人吗(精神也很伟大)你感受到了他身上什么品质(顽强拼搏,无私奉献。)

⑤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拓展延伸

1.说说你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2.小结:课文学到这里,我们从夸父身上感受到了他执着追求,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希望他的这些精神能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继承并发扬下去。

五、作业

1.把《夸父追日》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课后收集、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丰富自己的课外知识。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中国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感受同义词的异同,让学生自主发现词的精彩和趣味。

2、指导学生认读数量词,想象理解词意及用法,帮助学生积累。

3、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背诵中体会、感悟名言警句,并练习书写。

4、能将短文读正确,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回答相关的问题,并掌握书信的基本格式。

5、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学重点:

在读中积累词语,帮助学生积累。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认识,指导学生把要点说清楚。

教具准备:

词卡

教学课时:

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我来试试”

一、读一读。

1、学生自读每组词语,边读边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2、指名认读词语

3、引导学生比较异同

4、 让学生选词填空

5、 齐读词语

二、认一认,读一读。

1、师:赶快来读读这些词语,遇到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待会儿问问小组的同学。

2、小组交流,扫清生字障碍。

3、指名读,齐读

4、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当你看到这些词时,你眼前分别呈现出一些怎样的景象?

5、指名说

6、问:你觉得可以用其它的数量词来代替吗?为什么?

7、全班齐读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读句子,你发现这些句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2、小组读格言,交流讨论,不懂的问老师。

3、全班交流。

4、反复朗读,再读中体会、感悟。

5、比比谁写的棒

6、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背诵格言。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自读短文,要求正确、流利。

2、小组互读互听互纠正

3、齐读短文,思考:这篇短文和我们以前读地课文有什么不同?

4、读了这封信,你知道了什么?

5、同桌交流,指名说

6、再读短文,问:写信要注意什么?

7、你能试着写封信吗?

二、“探究与发现”

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

1、 指名读题,理解要求。

2、 齐读例句。

3、 自读句子,观察图片,想想该说什么?该怎么说?

4、 小组说

5、 指名说,比一比,哪位同学说得棒?

6、 你还观察到水的哪些作用?

7、 扩展升华:指导了水的这么多作用,你想说什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4

学习目标

1、认识“锤、堵、获”3个字。会写“育、瓶”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成功、实验”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4、体会到做人要谦让,5、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

课前准备

演示实验的课件。收集你所知道的教育家。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 一 课 时

一、揭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1、出示课题:一次成功的实验

2、质疑提问:读了这个课题,3、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学生质疑的问题可能有:

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什么人在作呢?又是怎么做的呢?为什么实验能取得成功呢?

教师要以把以上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

3、学生再读课文,4、用笔画出不5、容易读准、读好的词句,6、然后反复7、练读,8、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9、指10、名11、读课文,12、互相评价。

13、课文是按照实验的先后顺序来叙述的,14、老师板书: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每部分重点讲了什么?学生边读边想。

15、组织交流。

a.请三个学生分别朗读实验之前、实验之时、实验之后这三部分。

b.再请三个学生分别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三部内容。

三、精读感悟

1、学生自读课文,2、想一想刚才提出的问题,3、你有哪些已经解决了?

4、组织学生交流已经解决的问题。主要交流以下三个问题:

a.什么人在做实验?

b.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c.教育家为什么要做这项实验?

在交流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演示实验过程的课件。

四、识字写字

1、课件出示本课的生字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住这些生字。

2、指3、导观察要求会写的字。

a.引导学生分析“绳、险、俩、堵”这4个左右结构的生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窄左宽)

b.引导学生分析“瓶、顺”这两个左右结构的字在写时要注意什么。(左右一样宽)

c.引导学生分析“育、系、茶、危、索、获”这6个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d.引导学生思考写左中右结构的“激”应注意什么。

4、学生写字,5、教师巡回指6、导,7、注意即时评价。

五、实践活动

演示课文中这个实验的课件,鼓励学生课后与同伴一起做一做这个实验。

第 二 课 时

一、继续精读感悟

1、这篇课文你还有哪些问题已经理解了?

2、重点引导讨论“实验为什么能取得成功”这个问题。

a.4人小组讨论。

组长负责整理本组的意见,代表小组进行全班交流。

b.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要抓住重点语句,如:一个女孩低声对两个同伴说:“快!你第一,你第二,我最后。”女孩不假思索地说:“有了危险,应该让别人先出去。”谈自己的`看法。通过交流认识到,实验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是小女孩具有舍已为人的精神,关键的时刻首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安危;二是三个学生有合作精神,互相配合得很好。

3、让学生再质疑,4、再释疑。

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1、学生先试着自己读一读。注意体会不2、同3、人物不4、同5、的语气。

6、小组内合作读一读。

7、各小组毛遂自荐来读,8、其他小组进行评议。

二、拓展活动

请你写几句话来赞美一下课文中的这位小女孩。写好后和同学交流,也可贴在班级的黑板报上。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会写“麦”和“突”两个字。

2、能按课文中的对话提示语,读出恰当的语气。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学生深刻体会到遇事要自己动脑筋,亲自去尝试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老牛、松鼠说法不同的原因,进而理解老马说的话中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课后的词语)

1、生开火车读所示词语。

2、师领生小声慢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借助这些词,读中回味,在脑海中构建故事的梗概。

3、谈话导入新课

师:你脑海中出现的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

生齐说:小马过河!(板书课题:小马过河)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小马过河》。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师指所示词语)如果能用上这几个词就更棒啦!

4、指名用自己的话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

【设计意图:选择课后12个词语便支撑起一个有趣的故事框架,让学生借助这些词,先读中回味,再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串讲,不仅回顾了上节课所学,对文本有了整体把握,同时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

二、精读品悟

师:刚才这位小朋友说,小马是听了妈妈的话才试着趟过河的。妈妈的话可真神奇!她是怎样说的呢请大家打开书,把妈妈教育小马的话找出来,并用横线画出来。

1.揭示妈妈的话

根据生答出示: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

生齐读这句话。

2.理解妈妈的话

(1)听老牛说

出示第3小节,边读边思考:小马在送麦子去磨坊的途中碰到了什么困难

从哪儿可以看出小马不知道该怎么办

指导朗读:(小马为难了,心想: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怎么办,那多好啊!)

④出示老牛和小马的对话,知道老牛说水很浅。(相机板书:浅)指导学生把小马和老牛的对话读得有滋有味。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目前的思维水平和语言表达状况,我将问题设计得比较浅显;在学生普通话水平不高,且缺乏朗读技巧的情况下,直接告之人物语言的读法,并做出示范,让学生在模仿读的过程学习、感悟朗读技巧,体会朗读乐趣。】

(2)听松鼠说

(出示第5小节)学生自由读第5小节,动动脑筋想想怎样才能读好松鼠和小马的话呢

指导学生根据提示语把小马和松鼠的对话读出恰当的语气。

(3)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

(出示带有近义词“立刻、连忙”的句子: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跑到河边,准备蹚过去。

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小马没动脑筋想过老牛和松鼠的话。

默读第7段,边读边圈出这段对话的提示语。

理解“难为情”,指导学生读出小马难为情的心情。

(出示第8小节)生齐读。

揭示“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的原因。

④想象:猜一猜,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⑤生齐读妈妈的话,记住妈妈的话。

【设计意图:一千遍的叮咛,不如让学生自己身临其境去体会,这样的思考来自内心,对学生的影响也更长久。】

二、体悟明理

学完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遇事一定要动脑筋,亲自去试一试。)

三、角色再现

指四名学生分别读小马、老马、老牛、松鼠的话,把故事的情景再现出来。

【设计意图:分角色朗读给学生搭建了自我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让学生得以完整品味文本,体会语言艺术,感悟人物形象,领悟文章内涵。】

四、指导写字

(出示“麦”、“突”)

1、让学生观察怎样写好这两个字。

2、师范写。

3、生在书后的田字格工工整整地书写这两个字。

4、同桌互评。

五、布置作业

回去跟家长讲讲《小马过河》的故事,并续编故事:想想小马又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会怎么办呢

标签:上册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