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小学语文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

青柠檬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小学语文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本课8个生字。掌握2个多音字“和、应”。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自读,借助拼音学习生字。

2、教师范读,帮助学生扫除字词障碍。

3、师生共同学习,积累好词佳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家乡的好词佳句。

2、感受乡村孩子纯朴、自然、欢快的童年生活。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描写乡村孩子生活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美好的生活。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农村,大家对麦子都非常熟悉,都知道麦子是什么?麦子有什么用处?(学生回答,老师引导)那有谁知道麦秆可以用来做什么呢?(学生可能回答:喂牛、喂马)说得很不错,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麦秆还可以用来做什么?(板书:麦哨)揭示课题:“麦哨”就是用麦秆来做的.哨子。

二、学习新课。

1、学生默读课文,可以用借助拼音拼读,同桌交流,问老师等方法来完成。

2、老师范读,帮助学生清除生字词。和:hé(和平,和谐),hè(和着,一唱一和);应:(应该,应当),(反应,应用)。

3、师生共同学习生字。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三、品味优美段落。

1、用开火车的方式读课文(每个学生读一段)。

2、学生自由度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部分。

四、讨论课文主题。

课文通过孩子们在田野、湖畔边割草、边玩耍、边吹麦哨的情景,写出了乡村孩子的天真、纯朴、可爱、欢快,表达出作者对乡村美丽景色的赞美,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

1、写出本课生字词。

2、写出你喜欢本课中的好词好句。

板书设计:畔兜穗裹嚼肺腑撩

小学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讲述自己的故事。

2.放飞假想,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发展个性。

3.让学生乐于、敢于、善于表达,集中注意力倾听他人发言,并能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教学设计:

环节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引入同学们,你们会讲故事吗?今天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进行讲故事比赛,可是有一个问题难住了它们,咱们去帮帮它们,好吗?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展开想象续编故事出示“续编故事”要求。

1.师生齐读要求。

2.读文字“春天里……”一段后先发挥自己的'想象,编成一个小故事。

3.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的同学听,再听听别人是怎么讲的,可以讨论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展开丰富的想象,拓宽学生思维。

评价总结

1.小组推荐优胜者参与全班交流。师生进行点评。

预案:

(1)如果可以种太阳就好了,于是,他找来了一个花盆,装满了土,挖个洞,放在阳光底下,心想:“明天就会有好多太阳长出来了!”

(2)这样,花儿就吸收不到充分的阳光,让太阳妈妈再生几个太阳宝宝吧。

(3)牛牛想:“我拿个一盆子把阳光吸收起来,等花儿需要它时再把它放出来,那该多好啊!”

2.说说你最喜欢谁编的故事,夸夸他(她),有么建议对她提出来。

3、评选出“故事大王”,奖“小笑脸”。

师生评价:我们的小笑脸应该奖给谁呢?

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尊重学生,进行奖励。

4、师评价小结: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听,小动物在夸你们呢!

(放录音:谢谢同学们,你们真棒!)认真倾听,取长补短,为学生提供一个交际环境。

享受学习乐趣。

学生参与评价,公平、公正。

小学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概括内容: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的梗概。

(2)用几个词来概括的故事情节。

二、精读感悟:

(一)自由读课文(1-5)自然段。画出:“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体会丢表时作者的内心感受。

(1)自读。

(2)指名读。

(3)指。

(4)齐读。

(5)结合课文内容填空:我丢失的不只是()也不只是()而是()。

2.体会找到手表时,我感情的变化。

(1)自读大屏幕中的句子。

(2)用成语概括这句话。

(3)谁还能用其他的词语来概括“我”此刻的心情?

(4)面对黑大哥远去的背影,你想说些什么?

(二)默读课文(6-12)自然段,边读边画出:第二次相遇时,“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1.感受作者和黑人大哥的第二次相遇的情景。

(1)自读。

(2)感悟。

(3)再读。

(4)句式转换。

2.体会作者受罚时的感情。

A.学习第10自然段

(1)自读

(2)老师范读。

(3)指名学生谈感受。

(4)理解:“我”的困惑、黑人大哥的'遗憾分别是因为什么?

(5)老师:公德和规则的含义。

(6)读“这是公德,这是规则!”

(7)齐读第10自然段。

B.学习第12自然段。

(1)自由读。

(2)指名读。

(3)抓住关键词,体会课文内容。

(4)质疑: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5)读:但那位黑人学生可真是位非常出色的老师!

(6)齐读老奶奶的话。

(三)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理解词语:翻然醒悟。

2.自读、说说:“我”悟到了什么?

3.齐读。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黑人大哥用迂回的方式,让作者彻底的明白了公德的重要和校规的严格!他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呢?

四、回归全文,理解升华

板书设计

8、出色的老师

黑人学生

公德

(遵守维护)

丢表------------得表---------------受罚

我:翻然醒悟

伤心-------------高兴-----------------困惑

小学语文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理解为学由难向易转化的关键是“事在人为”。

2、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为”、“鄙”“语”“恃”“去”“顾”等词的意思。

3、理解“人之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激发学生树立志向,大胆实践的精神。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不同语气和感情,并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人物不同语气和情感,并背诵课文。

2、 理解“认知为学”关键在于“立志去为”的道理。

  教学方法:阅读式、讨论式。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在学习中一定都遇到过困难,那么面对困难,应该怎样做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人是怎么做的吧。

二、引导学生读课前“阅读提示”及书下注释①,了解如下内容:

①解题:为学即求学、做学问。本文原题为《为学一首示子侄》,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勉励他的子侄们努力学习的。示:给……看。

②作者的简单情况。

三、读文体会

1、学生自己放声读一遍课文,生字词看注释或。

2、互读课文。

两个学生一组,一读一听,互相纠正错误。

3、三读,订正读音。

出示需注意的字,集体订正。不逮人 久而不怠焉 迄乎成 屏弃而不用 蜀之鄙 子何恃而往

4、学生再次放声读。提示:读准字音。

5、指导朗读,读顺句子,读好停顿

出示下列语句,要求学生读出其中的停顿。然后读课文,做到不掉字、不多字、不错字。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蜀之鄙/有二僧贫者语于富者/曰子/何恃而往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6、读、译课文

两人小组互说互订正,存疑。

读、集体读并讨论

全班齐读。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集体讨论,老师适当点拨。

说出下列语句的意思和加点词的意思。

a、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b、吾欲之南海,何如?

c、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d、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

e、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

f、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g、贫者语于富者曰:

h、圣人之道,卒于鲁也传之。

四、听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要求学生不看书,边听边想每句话的意思。

第二课时

一、 复习质疑

1、研读课文作者对“为学”是怎样看的,又是怎样提出看法的? “人之为学……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作者通过两问两答提出看法。为学难易的转化在于是否“为”。每一设问中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从正反两方面作答。这样,对比鲜明,突出了“为”对“学”的'作用,说明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

2、本文说的主要是关于做学问的道理,为什么开头却从“天下事”写起?

因为“为学”是“天下事”之一,这是从一般到具体的说明事物道理的方法。

第2-3段各写了什么内容?写作上有什么特点?

第2段采用对比的方法讲述了昏庸聪敏不是固定不变的道理。

第3段叙述了蜀鄙之僧朝南海的故事,在写法上采用了设喻论证的方法,用贫富两僧的故事来讲道理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运用对照比较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十分鲜明,形象有力地突出了主题。

3、“贫僧自南海还”、“富者有惭色”的故事结尾说明了什么?它与作者看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事在人为”,这个故事是一个例证,作者用它来生动形象地证明作者看法的正确。

4、第4段得出什么结论?

人贵有志,事在人为。

二、概括本文的中心。

本文通过蜀鄙二僧朝南海的故事,说明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告诉我们主观努力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背诵课文

方法:给学生3-4分钟自己背,然后老师读课文,学生随之默读;请若干学生试背,全班结合投影提示背。

三、拓展练习 积累内化

(1) 指导书写生字。重点指导“鄙”和“曰”

(2) 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勤奋学习的名人名言或故事,丰富课外知识。

四、总结:学了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把蜀鄙之僧的故事讲给家人听。

板书设计 13为学

人之为学

贫僧:一瓶一钵

富僧:欲买舟而下,富者有惭色

人之立志,故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学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卧、钻、剩、欺、啄、讨、厌、离”这8个生字以及由这些字组成的词语。认识“烘、篱、笆、猪”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品词、桥句的能力;通过观察图画培养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在学习生字、新词时培养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词、朗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丑小鸭命运的戏剧性变化。

3、丑小鸭的成长过程给我们什么启示?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讲故事揭示课题。

1.听老师讲配乐故事。

思考:故事讲的是谁的什么事?

2.回答问题,板书课题。

(这个故事主要讲一只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事。)

过渡:丑小鸭怎么变成白天鹅?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丑小鸭》就明白了。

板书课题:26丑小鸭

3.齐读课题。

(1)从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2)学课文你想知道什么?

(大家为什么叫它“丑小鸭”?它为什么离开家?离开家以后,遇到了哪些困难?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这些问题,通过学课文,找出理想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借助插图,理解内容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词,初读课文,读通每句话。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逐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读效果,并予以评价。

4、自读全文,请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没读懂的用“?”标出。

(三)理解第1、2自然段,读出情感

1、指名读第l、2自然段,思考:丑小鸭的名字是怎么来的?你从哪段读懂的?

2、出示第1幅图,找出丑小鸭,让学生看看丑小鸭和其他鸭子的不同之处。

3、结合插图,从课文中画出描述丑小鸭样子的句子,了解大家叫它“丑小鸭”的原因。

4、轻声读第l、2自然段,说说你还能读懂什么?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注意体会“暖烘烘”、“特别”、“出世”。

5、大家想想,“特别”这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用“特别”说一句话。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l、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过渡语:丑小鸭的命运怎样?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插图:图上画的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丑小鸭为什么会受欺负呢?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它?

2、结合插图,读读课文,说说大家是怎样对待他的?他为什么离开了家?当时的心情怎样?

3、品析词句:你读懂了哪些词语和句子?

重点理解:“孤单”、“……除了……谁都”体会到丑小鸭当时单身无靠,没有朋友,大家都不喜欢他,这是他出走的原因。

4、丑小鸭被迫离开了家,你们有什么感想?

小结:丑小鸭很可怜,大家都很同情他,也想帮助他,说明你们都很有爱心。

5、指导朗读,用同情、关心、无可奈何的语气读出丑小鸭在家时的孤单。

过渡语:丑小鸭离开家以后,他又遇到了哪些事情?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一读第4自然段,问:丑小鸭离开家以后遇到了什么困难?

2、抓住“只好”、“才敢”让学生体会丑小鸭离家出走以后,环境不仅没有改善,情况反而更糟。

3、用悲凉、同情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小结:小鸟讥笑,猎狗

追赶,白无躲,晚上才敢出来,说明丑小鸭出走后并没有获得自由和幸福。

(四)学习第5、6自然段

1、在熟读的基础上体会:丑小鸭为什么悄悄地过日子?

着重体会“惊奇”、“羡慕”。丑小鸭惊奇的是世界上竟有这么美丽的鸟;他羡慕的是希望自己也能像天鹅那么漂亮,也能自由自在地在天空飞翔。

2、思考:伴随着天气的变化,丑小鸭找到自己的家了吗?他是怎样过冬的?丑小鸭遇到困难以后都是怎样做的?

体会“冻僵”、“幸亏”,说明丑小鸭冬天无处藏身,处境悲惨,险些冻死。

3、有感情地朗读第5、6自然段,要读出丑小鸭命运的悲惨。

(五)学习第7自然段

1、天气暖了,丑小鸭出来散步,他突然发现了什么?

2、丑小鸭怎么发现自己是一只天鹅的?

3、反复朗读,理解内容,理清这个自然段顺序,弄懂句意。

4、训练朗读:从“忽然”开始,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把有关天气、环境描写的句子画下来,并说说随着天气、环境的变化,丑小鸭的'命运如何变化?

(七)总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要启发学生领悟这样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我们要勇敢地面对挫折和困难,在逆境中不屈不挠,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努力拼搏;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有感畅地朗读全文

(二)练习背诵第5-7三个自然段

朗读、背诵指导

指导朗读时,要提醒学生边读边体会丑小鸭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恰当地运用语气,读出丑小鸭在家时的孤单,离家后处境的悲惨。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要用惊奇、欣喜的语气朗读,表达出丑小鸭为自己命运的改变,愿望能够实现而十分高兴的心情。

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可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采用“看图提示背诵”的方法进行,也可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好办法进行背诵

(三)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读写词语

1、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的汉字基本知识,分析记忆字形,重点分析下面几个字形比较复杂的字:

剩:左边是“乘”,最后一捺,改为“点”,右边是“刂”。

欺:右边是“欠”,不是反文,可与“期”比较字形。

啄:右边是“豖”,不是“豕”。

厌:“厂”的里边是“犬”,不是“大”。

2、指导书写生字。指示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分析各部分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然后认真描红仿写。

重点指导以下几个字:

卧:左宽右窄,左边是“臣”,笔顺是: 。

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写右边时不要忘记“豕”加一点。

剩:左宽右窄,左边的笔顺是: 。

厌:不能丢掉最后一笔“点”。

3、把带有生字的词语读一读、写一写。

(四)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讲一讲丑小鸭的故事,互相评议

(五)扩展练习

开展一次讲故事比赛。先让学生在课下做好准备,然后在小组里讲,各小组再推荐代表参加班级举行的故事大赛,要求故事的内容要健康,要把故事的内容讲完整,语句要通顺。

随堂练习:

1、比一比,再组词。

钻( ) 欺( ) 对( ) 剩( )

沾( ) 期( ) 讨( ) 乘( )

2、词语搭配,用线连起来。

3、读一读例子,再想一想,然后把句子的意思写完整,并加上标点符号。

(1)丑小鸭说:“这漂亮的天鹅难道是自己吗?”

(2)鸭妈妈说:“这漂亮的天鹅难道是_____”

(3)猎狗说:“_________________”

(4)小鸟

说:“__________________”

小学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背诵古诗《春夜喜雨》,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2.阅读《螳螂捕蝉》,了解更多的成语故事。

3.通过辩论训练做到敢于想别人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据。

  教学重点

写好给学校的建议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在辩论中围绕自己的'论点组织材料。

教具准备

投影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背一背

1.自由读一读这首诗,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指名读这首诗,教师正音。

3.说说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大家讨论。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二、阅读

1.自读这篇短文,想一想,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默读课文,思考:

a.那个年轻的侍卫官是怎样劝说吴王不要进攻楚国的?他这样劝说有什么好处?

b.文章中哪一段文字是写“螳螂捕蝉”的,你从“螳螂捕蝉”这个成语想到了什么?

3.你还听说过哪些成语故事,说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中国有句古话,叫作开卷有益,大家是否听说过呢?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二、阐明基本观点

1.说说你的观点。

2.持同一个观点的同学可以分在同一个组,交流一下个人的论据。

三、分组辩论

1.各小组进行辩论。

2.全班辩论。

四、教师总结

1.指出双方说得都很有道理,读书时要注意选择,对于坏书要从反面吸取教训,同样能“开卷有益”。

2.大家评议,选出最佳辩手,发纪念品。

五、谈谈你的体会

1.普通学生发言。

2.最佳辩手发言。

小学语文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松鼠和松果》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10课。课文是一篇童话,叙述了两只具有环保意识的小松鼠植树造林、维护生态平衡的故事。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向大自然索取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回报大自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拥有一个美好的家园。

学生分析

由于以往的教学把识字和朗读放在重点,所以本班学生对朗读和识字掌握得比较好。学生能够利用以前学过的字识记新生字,在朗读中也能够进行知识的迁移。

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奇的事物有很大的好奇心,也很喜欢小动物,所以本课的内容很适合学生。

教学目标

1.认识“聪、活”等11个生字。会写“以、后”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复述这个童话。

3.愿意参加植树活动或树林认养活动。

设计思路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把重点放在识字和朗读上。识字目标明确、方法多样,朗读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让学生主动探究地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交流,增强合作意识,并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能力和在生活中发现学习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两只鸟蛋》,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要爱护环境,保护小动物。在动物界中,也有一些动物小卫士,他们保护着自然界的安全。今天,老师就让大家认识动物小卫士之一的小松鼠。你对这种小动物有哪些了解?(出示课件,观看影片介绍。)

【和以前的内容相联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板书:松鼠和松果。学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这个课题以后,你们想到了什么?

【培养学生质疑、设疑的能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自由读课文,注意本课所要学习的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读流利。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利用上学期所学的拼音自学生字,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借助拼音,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

3.自主选择生字进行学习,并读出该字所在的句子,教师随机选择句子进行指导朗读,并采取多种方法练读。

第一组聪活泼

师:松鼠聪明活泼,学会了摘松果吃。他高高兴兴地走进大森林,摘了一个又一个。(结合上下文理解聪明活泼。)

第二组忽然眨

师:忽然,松鼠眨眨眼睛,想起来。(做动作猜谜语。)

第三组如总

师: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用如果说句话。)

第四组以

师:没有了松树,没有了森林,以后到处光秃秃的,小松鼠、小小松鼠、小小小松鼠……他们吃什么呢?到哪儿去住呢?(讲解“以”字字形、间架、笔顺、笔画,并且练写。)

第五组主意

师:对,松鼠有了好主意,每次摘松果,吃一个,就在土里埋下一个。(编儿歌记忆生字。主字王上加一点,立日加心变成意。)

【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师:除了课文外,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分小组出示学生收集到的有这些生字的商标、报纸或杂志等,念给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听。)

5.展示生字,请学生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这些商标等贴到小黑板上,并读给老师、同学听。

6.练习,你认识它们吗?

A.聪明活泼聪明活泼的小明学会了种花。

B.忽然天忽然暗了下来,很快就下起了大雨。

C.如果如果明天天晴,我们就去春游。

D.以后学了这一课,我们以后会更爱护树木了。

E.主意我们有一个美化校园的主意。

【多种方式识字,结合生活实际识字。联系以往学过的内容,学练结合。】

三、再读课文,以读代讲,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借助生字,再读课文。争取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2.指名分段朗读。

3.选择学生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练读。教师范读第二段。

学生读陈述句,老师读心里想的话。也可教师读陈述句,学生读心里想的'话。

4.小组成员之间可采用互读或者齐读或者组长指名读等方式练读。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出示题一。

(1)松鼠、松果和松林之间有什么关系?

(2)你喜欢小松鼠吗?为什么?齐读最后一段,读出感情,体会作者的用心。

5.再读课文,把你所体会到的通过朗读读出来。

指名读,并让学生戴头饰表演。

6.练读。我愿意读。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

如果光摘松果,不栽松树,总有一天,一棵松树也没有了!

将来,这里会是一片更茂密的松树林。

【多种方法练读,以读代讲,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合作学习。】

四、复述课文。

教师指导:按吃松果——想松树——种松果——长松树的顺序复述。

五、扩展。

1.师:以后这里会是什么样子呢?

小组讨论,说一说,议一议,报一报。

2.师:老师这有一张万宝小区植树分布图。请你看一看。还可以在哪里种植树木能把万宝小区建设成美丽的绿色小区。

【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六、总结。(略)

七、作业。

1.师:刚才大家说了松林的样子,请你回去后,把你想到的画出来。

2.师:除了松鼠外,你还了解哪种动物或植物。回家之后,请你通过查书或上网等方式调查。

八、板书。

课后反思

1.本课符合课改精神,体现课改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全课贯穿创新意识。

2.以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体现合作意识,在整堂课中,学生能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发现学习。

3.本课在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教会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识字、记字,在生活中积累知识。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除了以上优点外,本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生字写的少。课前如果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的植树情况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会更好一些。

小学语文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重点字词,要求学生必须牢记掌握。

2、流利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进行写作。

4、学习本课的叙述方法,理解有关词语句子。

5、激发学生探索植物世界的奥秘,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植物世界的奇异。

3、懂得课文围绕着一个意思,分不同角度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

①以读代讲法

②引导点拨法

③指导朗读法

④朗读理解法

⑤合作探究法

⑥自学法

四、教具准备:

卡片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奇异的植物世界。(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中的“奇异”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近义词的方法解释一下?

2、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词语的掌握情况。出示词语卡片,学生认读词语。

2、回顾课文内容,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小星和同学们在李叔叔的带领下,参观了植物园,看到了许多奇异的植物,感到植物世界多奇异啊!)

3、奇异的植物世界,小星和同学们在植物园见到了哪些奇异的'植物呢?生作答,师随机板书。

(哈哈树 带电植物 蜡烛树 醉草 捕蝇草 水笛荷)

(二)、精读课文,品学体味。

过渡:李叔叔向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植物,到底这些植物奇异在什么地方呢?就让我们一起到文中找寻答案吧!

1.学习第2自然段课文。

(1)师:我们先来了解哈哈树的奇异之处。请同学们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段写了哪种植物,它的奇异之处是什么?(板书:哈哈树 发出笑声)大家是怎么发现的? (听)

(2)指导朗读这两个句子:

“这儿明明没有别的游客,哪儿来的笑声呢?”(这个问句要读得短而上扬,读出好奇而急切的心情。) 自由练读,抽女生读。

李叔叔的话又应该怎么读呢?(读得平和亲切。) 抽男生读,齐读。

大家读得很投入,谁能扮演哈哈树,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奇异之处呢?(出示课件,指名上台表演)

2.学习第3——7段课文。

过渡:哈哈树会发出笑声,那么带电的植物又会有什么奇异之处呢?

(1)请同学们小声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哪种植物?(带电植物)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板书:带弱电)

②指导朗读。“小星越看越喜欢,便伸手去摸……‘啊!’他惊叫着把手缩了回来,显得很紧张。”(要联系上下文,读出小星的心情和他的情感变化。)自由练读、抽生读

(2)小组合作学习第4—7段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哈哈树和带电的植物这两种奇异的植物,使我们觉得植物世界真有趣,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的奇异的植物呢?那么就请大家大屏幕上的自学要求,自学4---7自然段。

自学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每一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一种植物?它奇异的地方是什么?同学们是怎么发现的?并完成表格的填写。

②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③学生汇报展示,师随机引导。

(3)谁来扮演小导游,介绍一下你喜欢的植物,注意一定要讲出你对它的喜欢。

(三)、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小结:我们在植物世界里认识了很多的植物,你们的感受是什么?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吗?(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的确,这是一个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再读一读这句话! (指名读、齐读)

2、欣赏其他奇异的植物: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奇异的植物,请大家再欣赏一番。(课件播放视频)这些植物奇异吗?(奇异)那么让我们再用响亮的声音齐读:多么奇异的植物世界呀!

六、教学结束:

今天,我们认识了不少奇异的植物,但是自然界的奥秘是无穷无尽的,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探索。同学们可以课后查找资料,去了解更多的奇异植物。

小学语文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这篇阅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内容是赞颂深圳迅速发展变化的原因是由于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教学目标

理解诗句意思,了解特区发生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政策的英明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昨天的村庄和今天的特区新城各是什么样儿的。懂得特区的发展原因是执行改革开放的政策。赞颂改革开放政策给特区带来的繁荣昌盛。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把这首诗放声朗读几遍,在学生对诗句比较熟悉而且读的有点体会的时候再引导学生交流。

教学准备 投影片

学生学习过程

一、预习课文,了解内容。

这首诗是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祖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告别了昨天的贫穷落后,赞颂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展望光辉灿烂的明天。把这首诗读一读,想想改革开放给农村带来了哪些变化。

二、指名朗读课文,读课后思考题

1.说说每小节的意思,哪几小节联系紧密

2.引导学生分节朗读,在说出节意的基础上将课文分成三部分

三、重点分析讨论第一部分

1.指名读,问:从这一部分中你知道了什么?

2.昨天,泛指改革开放前。学生分小组展开讨论:生活多少年来一个模样说明什么?(说明人们只能沿着一种模式生活,对外面的世界没有一点了解,过的是一种传统的`封闭的生活。)

3.进一步理解,现代文明在这里无从谈起,是那样遥远、渺茫展开讨论。即使起早摸黑地干活,还是难以温饱,妇女依然围着锅台转,人们吃的是溪里的水。这一切都说明:贫穷落后困扰着人们。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这一部分写的是昨天农村的贫穷落后,并点出了人们观念的陈旧和保守。读时语调要低沉,注意停顿的长短、语气的轻重。

5.老师小结第一部分内容

四、分析诗歌第二部分

1.自己默读,想:今天的特区新城又是什么样儿的?课文是从哪几方面讲的?

学生自己动手划出来。

高速公路 厂房 儿童乐园

开卡车 运送 办厂 学习 娱乐

这是从社会环境和人的变化两方面来讲的。

2.组织学生讨论社会环境的变化。

农村变成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公路纵横交错,马路宽而美。

文化娱乐设施,城市建筑相配套。

城市整洁美观,似花园仙境。

3.讨论人的变化诗文是怎样表现的?

紧张高效的工作,健康充实的文化生活。

仪表到心灵都焕然一新。

4.教师小结第二部分内容。

五、分析诗歌第三部分

1.讨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改革开放插上翅膀开辟美好的远景

点出了变化的原因,(打出投影片)

标签:教案语文

小学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