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枢密韩太尉书》

迟暮。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上枢密韩太尉书》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干谒文章。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写文章的独到见解,很有启迪作用。既要注意字词的学习,积累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与意义,又要注意多朗读,把握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特别注意作者所表达的写作观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从下面这首朱庆余的干谒诗说起: 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是一篇有名的干谒诗,但是也没有明显干谒的痕迹,很有些独到之处。由此,引出本文的教学。 二、作者介绍、释题 1.介绍作者: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然后教师补充: 苏辙:宋仁宗嘉枯时进士,累官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王安石变法初期,曾被任命为制置三司条例司的“检详文字”官,参与草拟新法。因与吕惠卿不合,对“均输法”也有意见,被免官。他的作品很多,文集名《栾城集》。他在散文方面的成就不及其父兄,但也有自己的特点,也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释题。 这篇文章是一篇干谒文字,写在嘉祐(1057),作者考中了进士以后,时年19岁。这篇文章当中虽然也有些浮夸和阿谀的习气,但作者把“百氏之书”看作是“古人之陈迹”,不甘“汩没”,而“求天下奇闻壮观”,则表现出了一些少年锐气。论文以为“气之所形”,而气则得之于游览名山大川和交游豪俊之士,也有一定的道理。 三、教师范读课文,或者听朗读带 教师范读后,引导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枢密汩没慨然恣观仓廪苑囿宫阙恃以无忧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然后齐读全文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时,注意把字音和节奏读准。 五、学习第1段 1.听朗读带,初步感知第一段的内容。 2.教师讲解其中的重点字词。 执事:供使令的人。不直接称呼对方,而指对方左右管事的人,表示恭敬。 浩气:博大刚正之气。 太史公:指司马迁。 燕赵间豪俊:根据近人高步瀛注说,当指田仁、董仲舒、徐乐等人。 疏荡:指文章的风格疏畅而又跌宕有势。 其气充乎……而不自知:这是因为他们的浩气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而流露在他们的形貌之外,体现在他们的言语间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而他们自己却并没有意识到。 3.思考:在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认为文章是气的自然表现;只有通过“养气”,内在充实,发为文辞,才可以达到文章的最高境界。 4.思考: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后明确: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 5.学生自行朗读第1段,要求读得流畅。 六、布置作业。 预习第2、3、4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习第2段 1.男生齐读第2段。 2.学生结合注释自行翻译第2段。 3.采用师生互问的方法,解决疑难字词。 要求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十有九年:即十九岁,“有”通“又”。 乡党:泛指乡里。相传周朝的制度以五百家为党,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 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自广,指开阔自己的胸襟;全句意为:没有高山旷野可供登临观览以开阔自己的胸襟。 恐遂汩没:恐怕因此埋没了自己。 过秦汉之故都:经过了秦、汉的故都。 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尽情观赏了终南山、嵩山、华山的高峻。 北顾黄河之奔流:北望黄河的奔腾巨流。 四夷:指四方各少数民族。 而辙也未之见焉: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然而我苏辙至今还未曾见到您。 4.思考:这一段主要叙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请简要复述作者的这一段经历。 5.思考:作者叙述这一段经历,目的是要说明什么? 明确:这是承第1段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在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之间,作者更重视外在阅历的作用,强调了山川形胜、奇闻壮观的激发和人物交游的影响对作文的意义。这为后文写自己想求见韩琦打下基础。 6.学生自由朗读这一段。 二、学习第3、4段 1.男生齐声朗读第3、4自然段。 2.采用同学互相发问、师生相互提问的方式,引导注意以下重点字词: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且夫,句首发语词,可以理解为“况且”;志,有志于。 虽:即使。 光耀:指人的风采。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这样就可以说是饱览了天下的壮观。 向之来:指先前来京城应试。向,以前。 斗升之禄:指很微薄的俸禄。 待选:等待朝廷选拔。作者当时已经进士及第,取得做官的资格,还须参加吏部考试, 考中后才能授官。 优游:悠闲。 治:研究。 辱教:屈尊指教。辱,谦词,承蒙的意思。 幸:幸运。 3.思考:请概括这两段的中心意思。 明确:这两段点明了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 4.思考:这本是一篇干谒的文章,看看作者是如何解释自己求见韩琦的目的的? 明确:在这里,作者点明自己求见的目的,与他出仕一样,是想丰富自己的阅历,“益治为文,且学为政”。这样说,就巧妙地说明了自己干谒的目的,又不致于落人俗套。 5.学生熟读第3、4自然段。 三、整体把握,深入理解 1.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2.思考:在文中,作者提出的最主要的观点是什么?对这个观点你有过什么体会吗? 明确: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并通篇围绕这个观点行文,既列举了孟子和司马迁这两个例子,又有自己的亲身经历为证,使文章观点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3.思考:这篇干谒的文章,脱离了一般的习俗之气,请仔细体会,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巧妙之处? 明确:作者很巧妙地从自己作文下笔,在论文中表现出自己的识见,以赢得对方的称赏。全文从论文开始,又在论文中结束,一以贯之,纡徐曲折。在提出了“养气为文”的观点后,作者顺势而下,点明“养气”的方法,这样,后文的求见自然也成为了“养气”的一个目的所在了,避免了直接求官的尴尬。 四、体会文章语言 1.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朗读,读中感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2.指名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教师提示:这篇文章语言铺张扬厉,笔势纵横,体现了苏辙青年时代的朝气和锐气。 注意苏辙写此文时年仅19岁,却已显示出过人的文学才华。 3.学生自由朗读背诵自己最感兴趣的段落。 五、布置作业
标签:太尉

《上枢密韩太尉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