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雨说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青柠檬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雨说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雨说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雨说教学设计 1

一、把握教材: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实验教材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雨说》是诗人郑愁予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温情的倾诉,是诗人用拳拳之心为我们谱出的一曲爱之歌。

这首诗清新明丽,节奏欢快,充满情趣,特别适合朗诵。教学时可淡化其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加强诵读,感知“雨”的形象,品味诗的语言,体验诗的魅力,让学生真正走进诗的世界,与诗同歌,与诗共舞。

二、教学要求:

1、反复诵读,感知现代诗歌的节奏美、意境美、人情美。

2、品味语言,体会诗歌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感受雨的形象。

3、鼓励学生尝试写作。

三、教学方法:

1、文献法。课前收集有关雨的诗词,上课初始全班交流。

2、诵读法。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揣摩诗歌语言的意蕴和情味。

3、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体验法。“雨教我们勇敢乐观的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自由续写。

四、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学生上网收集有关“雨”的诗词,并积累3至4句。

3、教师制作多媒体Flash和CAI课件。

五、教学时数: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受雨的诗趣。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我”是谁呢?同学齐答。

2、屏幕出示课题,并播放Flash课件(观田田的荷叶,赏潇潇的细雨,听雨打荷叶声)。

(二)交流,感受雨的诗味。

1、雨,不但浇灌了禾苗,荡涤了灰尘,也浸润了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多情的心。请同学们将自己积累的有关雨的诗词相互交流一下,哪一位同学先来?同学自由站起来发言。

2、展示一组视频(梧桐雨→暴雨→清明雨→霏霏淫雨)

3、老师小结:我们今天要感受的雨,既没有李清照“梧桐更兼细雨”的愁怨,也没有杜甫“雨脚如麻未断绝”的悲叹;既不是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凄清冷雨, 也不是范仲淹“连月不开,阴风怒号”的霏霏淫雨,而是一场温柔的喜悦的春之雨,是一首甜蜜的奉献的爱之歌。

(三)朗读,感受雨的诗韵。

1、欣赏Flash制作的课文朗诵(有画面、音乐和朗诵)。

2、学生自由读,体会诗的感情基调。师生明确:轻快、喜悦。

3、学生选读喜欢的段落。点名朗读。

(四)品析,感受雨的诗意。

1、出示相关链接: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雨说》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着祖国的变化与发展。诗中的“雨”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正寄寓了诗人真诚的希望和祝福。

2、合作探究。

①屏幕出示问题:雨“说”表达了什么意思?为什么以“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作为副标题?

②同学合作交流,师生明确。屏幕展示交流成果。

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放乐曲《小雨沙沙》,请学生伴乐诵读。

①屏幕显示:

请你把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句子读出来,并说明理由。(可以谈谈修辞手法,也可以论论思想感情,还可以看看诗人调动了几种感觉来写,总之,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最喜欢的句子是“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展现了雨对所有儿童博大的'爱,“丝缕”形象描绘爱之细之柔,“天地”包括万物,极言爱之广之浓,无私而博大。

②学生交流后举手,老师指名回答,并适时点拨。

生1:“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表现了雨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使人不禁想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

生2:“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诗句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到大地的希望。

生3:“我要教你们勇敢地笑啊”,“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生4:诗歌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等,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亲切感人,符合儿童的心理。

③师生明确归结这首诗的写作特点(屏幕显示):

采用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借春雨之口表达了诗人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典雅的语句与活泼的口语结合,语言形象,清新自然。

联想丰富,含义深刻。

(五)抒写,感受雨的诗情。

1、仿写句子。

①屏幕出示:请你仿照“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的句式写几句话。

②学生回答:

生1:池塘见了我笑醒了鱼儿啊。

生2:春风见了我笑绿了树叶啊。

生3:黄鹂见了我笑起了早睡的人儿啊。

生4: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蛋啊。

生5:石榴见了我笑裂了双唇啊。

2、课后拓展,续写句子。

屏幕出示:

雨,给我们带来了温馨,带来了快乐,带来了甜蜜。她教我们勇敢乐观地生活,她为我们奉献了一切。那么你呢?作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少年中的一员,你想对雨说点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写成诗行,可仿写,也可自由创作。

课后你将“对雨说的话”制成网页,用E-mail发给老师链接到本课教学站点上。

(六)小结,感受雨的诗理。

再次播放乐曲《小雨沙沙》,教师做课堂小结:

感谢郑愁予,为我们送来了一位温柔可亲,却又勇敢乐观、甘于奉献的爱的使者,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雨如朋友、如母亲、如师长、如天使般的形象,更让我们经历了一次如沐春风、如饮甘醇的诗歌之旅。

我希望,今天的这节课,大家不仅享受到了春雨的沐浴,而且还能领略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但愿同学们能够常常走出钢筋水泥的禁锢,走出数理化的公式,不要让自己的心灵之花日渐枯萎,不要让自己的精神家园变成荒漠。最后祝愿大家永远能够做诗的朋友,在清风朗月的天空下诗意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雨说教学设计 2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诗人借春雨的拟人化形象,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充满“爱心”的倾诉,是诗人心灵唱出的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全诗分为九节。其中五次以“雨说”为提示语,是“雨”的诉说的内容变化和情感递进的线索。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诗以“(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开始,请注意这一句是放在括号里的,它仿佛是幕布开启时的画外音,预示了雨的“出场”,又使人感到某种久久的期待和强烈的愿望。诗人描绘了春雨到来之前,“田圃跟牧场”“鱼塘和小溪”都“等待久了”;大地失去生机,田圃里的种子、牧场里的牛羊、鱼塘里的游鱼以及会唱歌的小溪都没有了活力。然而,就在此时,“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雨”,俨然是一位春天的使者。

第二节,雨轻轻地来了,满怀着爱心。雨“走得很轻”,并且“温声细语”。“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展示了雨对所有儿童的博大的爱心。“我呼唤每一个孩子的乳名又甜又准”,表现了雨对每一个孩子的熟悉和亲昵。“我来了,雷电不喧嚷,风也不拥挤”,雨是静静地来的,它关爱孩子们而生怕惊扰他们。

第三节,雨希望孩子们不要拒绝它的到来。打开油伞、关起门窗、放下帘子、披蓑衣、戴斗笠,都是人们“拒绝”雨的行为。这里连用三个“别”,是请孩子们千万不要拒绝它。

第四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来亲近他们的。雨发出两句“为什么不……”的亲切反问,请孩子们与它亲近,并随它同行。

第五节,雨请孩子们跟着它去迎接春天。田圃里的泥土“将润如油膏”,池塘里鱼儿跳跃,溪水丁冬像在“练习新编的洗衣谣”,这一切与第一节中提到的情景完全两样,大地因春雨降临而焕发勃勃生机。

第六节,雨告诉孩子们它是笑着长大的。它来自很遥远的地方,从小生活在山峰耸立、白云满天的童话般的仙境中,无忧无虑地玩耍,快乐地成长。

第七节和第八节,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给孩子们带来欢笑,让他们快乐地成长,这是雨的使命。柳条儿弯了腰,石狮子流了泪,小燕子在雨丝中“斜”着翅膀飞翔,旗子发出“哗啦啦”的声音,这都是因为雨给他们带来了欢笑。末尾两行诗意味深长:只有孩子们欢笑起来,才真正意味着春天的来临,才真正看得到大地的希望。

第九节,雨交代它最终的归宿。“我来了就不再回去”,当把欢笑带给孩子们以后,“我就快乐地安息”。雨最终牺牲自己,将生命变成孩子们嘴里的“那份甜”,并在“那份甜”中融入对孩子们的“祝福的心意”。

这首诗运用拟人手法,让“雨”对孩子们深情地倾诉,令人真切地感到“雨”的挚爱之心,展现了一位春天使者的形象,一位鼓励孩子们自由欢笑、勇敢生活的爱的天使的形象。诗中的“雨”的形象以及种种的情景都具有象征性。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身在海外而关注中国大陆。经历十年内乱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而“要教你们勇敢地笑”特意加之以“勇敢地”的状语,并对“笑”作拟人化的描写渲染,尤其富有意味。诗中的.“雨说”,其实也就是诗人在说。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三、问题研究。

1.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的其他事物都作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如“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去听听溪水练习新编的洗衣谣”,“柳条儿见了我笑弯了腰啊,石狮子见了我笑出了泪啊,小燕子见了我笑斜了翅膀啊……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等等,俯拾皆是。这首诗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首诗采用的拟人手法,是文学作品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一种修辞手法。二者的区别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2.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见我笑斜了翅膀”,令人不由得想起杜甫的诗“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特别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例如“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绕着池塘跟跳跃的鱼儿说声好”“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等等,有一种动人的、令人感到无比亲切的美。诗人除了成功地运用拟人手法,把“雨”想象成一种善解人意的生命存在,也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例如“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不仅把具体可感的“吃着苹果”时“嘴里的那份甜”,贴切地变为“我祝福的心意”,而且以这样的诗句结尾,暗示了一种诗的祝福的力量。

四、再读课文,复习巩固。

(第二课时:课文内容理解,作业练习)

一、导入新课。

二、背诵课文。

三、练习说明。

1、这首诗通都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地方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含着另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它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2、“笑”在这里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勇敢地笑”,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和殷切希望。

这两节诗都强调“雨”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是“雨”这位爱的天使鼓励孩子们要勇敢、乐观地生活,祝愿他们快乐幸福。写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等“笑”的情态,用拟人手法,形象可爱,生动活泼,合乎孩子们的心理,更显出“雨”对孩子们的亲切情怀,使“雨”说的话收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3、注意让学生体会两种文学体裁的不同,并练习写作小散文。

每一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挥。

四、复述课文内容,复习巩固。

[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见课本p-9页)。

2、见课后练习题三,可以抓住某个侧面来改写,不限定字数。

雨说教学设计 3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构思及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中国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雨说教学设计 4

【课文分析】

《雨说》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其突出的艺术特征是拟人手法和象征手法。这首诗既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他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诗的风格是清新、欢愉,思想感情蕴藉而深厚。

【教学思路】

1、适当介绍这首诗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特殊的写作背景,以帮助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加强朗读体会,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美好。

【教学设计】

一、导语设计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

二、整体感知

1、听配乐诗朗读,营造诗歌氛围,先感受后读诗。

2、将自己听诗、读诗的感受说出来交流。(亲切、喜悦、轻快、柔美……)

三、生成探究

将整体感知的内容整理归类,教师分别就主题思想、艺术风格等方面引导学生生成问题,探究问题。

学生生成问题预计:

1、诗歌的题目是《雨说》,那么诗人笔下的雨都说了什么?这些话集中表达了一个什么意思?

2、作者怎样描写春雨特点的?找出几个词、句说说你的体会。

3、这首诗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4、“我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句话中的“笑”的内涵是什么?

(笑代表一种快乐幸福、乐观向上的态度,是诗人鼓励孩子们要乐观向上的生活及美好的祝福。)

四、评价分析

教师对学生的探究、分析、鉴赏有重点地评价,鼓励不同的见解。

五、课堂小结

从学生的研习中总结出鉴赏诗歌的方法:阅读──找出意象──感悟内容──发掘主题。

六、拓展创新

根据自已的能力和兴趣选做:

1、请学生以“雨”的身份对诗歌内容进行复述并评议。

2、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改写全诗,并把自己改写的散文与原诗对比阅读,说说诗歌在表现手法上有怎样的特点。

3、体会如何用拟人化的语言去学写一些简短的小诗,从中感受写诗的乐趣。

标签:教学设计

雨说教学设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