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 教案大全 > 语文教案 > 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小瓶盖 分享 更新时间:
投诉

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者:陕县实验中学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教学目的:1.  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2.  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3.  比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培养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教学难点:比较《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沁园春·雪》这两首诗词在思想和艺术上的差异,培养对比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一.学生齐背《沁园春·雪》,并由此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三.研读课文(一)一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1.  指名学生朗读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4.  教师范读5.  学生齐读(二)二读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1.  朗读指导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2.  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3.  学生默读,找线索。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本诗也有一条线索。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4.  小结: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三)三读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2.  思考、讨论: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明确〗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A.   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明确〗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B.   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C.   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③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明确〗“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明确〗互文(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明确〗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明确〗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明确〗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四.指导朗读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2.  .写作特色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

三十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