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网 >教案大全 >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初一语文教案

争议 分享更新时间:
投诉

初一语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语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语文教案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3、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音乐《黄河大合唱》,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二、朗读

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学生齐读。

三、内容研讨

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抓住“颂”字。)

2、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3、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即“望”字。)

4、“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5、小结课文

四、用如下板书总结课文: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五、再朗读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黄河颂》音乐,进行配乐诗朗诵。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生齐读、领读或个别诵读。

六、课外作业

1、阅读《黄河大合唱》第三部分:《黄河之水天上来》。

2、欣赏《黄河大合唱》音乐,学唱《黄河颂》部分,并进行表演唱。

七、板书设计

序曲——主体——尾声

黄河伟大坚强望黄河颂黄河学习黄河精神

初一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起来""心里难过极"。可见父母为木雕怎样伤害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只要损害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我做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初一语文教案3

《山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意,积累一些文言词语。

2、 体会“山市”的形成及神奇、壮丽的景色。

3、 探究“山市”形成的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重点:

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吗?

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往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象,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

(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注释)

投影补充: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写特记、随笔寓言等等,主要写狐鬼怪异的故事,也收录了一些奇特的事。

三、指导朗读:

1、 小声自读,画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

2、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投影)

奂山 青冥 飞甍 高垣 睥睨 连亘 霄汉 逾时 倏忽

3、 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 指名学生朗读。

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不能解决的句子。

2、 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

(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 思考:

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画出表时间的词语)

明确:三个阶段:(投影明确)

1) 初生阶段:从孤塔高耸,到宫殿出现。

2) 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 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

4、 请学生依照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以图画或语言描写的方式展示你脑海中“山市”的景象。

(选取几个,实物投影)

5、 再次朗读全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1、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吗?

(学生发言)

(投影补充关于“海市蜃楼”的小)

2、你能根据这个知识来推测“山市”形成的原因吗?

(四人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探究出的原因

4、 齐读课文一遍。

六、布置作业

1、 课后朗读课文

2、 课外查阅,对“山市”这一现象作出科学的解释。

初中语文阅读题之山石分析

【—阅读题之山石分析】,这首诗为传统的纪游诗开拓了新领域,它汲取了山水游记的特点,按照行程的顺序逐层叙写游踪。

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弄成流水账。诗人手段高明,他象电影摄影师选好外景,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每一画面,都有人有景有情,构成独特的意境。全诗主要记游山寺,一开头,只用“山石荦确行径微”一句,概括了到寺之前的行程,而险峻的山石,狭窄的山路,都随着诗中主人公的攀登而移步换形。这一句没有写人,但第二句“黄昏到寺蝙蝠飞”中的“到寺”二字,就补写了人,那就是来游的诗人。而且,说第一句没写人,那只是说没有明写;实际上,那山石的荦确和行径的细微,都是主人公从那里经过时看到的和感到的,正是通过这些主观感受的反映,表现他在经过了一段艰苦的翻山越岭,黄昏之时,才到了山寺。“黄昏”,是很难变成可见可感的清晰画面的。他巧妙地选取了一个“蝙蝠飞”的镜头,让那只有在黄昏之时才会出现的蝙蝠在寺院里盘旋,就立刻把诗中主人公和山寺,统统笼罩于幽暗的暮色之中。“黄昏到寺”,当然先得找寺僧安排食宿,所以就出现了主人公“升堂”的镜头。主人公是来游览的,游兴很浓,“升堂”之后,立刻退出来坐在堂前的台阶上,欣赏那院子里的花木,“芭蕉叶大栀子肥”的画面,也就跟着展开。因为下过一场透雨,芭蕉的叶显得更大更绿,栀子花开得更盛更香更丰美。“大”和“肥”,这是很寻常的字眼,但用在芭蕉叶和栀子花上,特别是用在“新雨足”的芭蕉叶和栀子花上,就突出了客观景物的特征,增强了形象的鲜明性,使人情不自禁地要赞美它们。

时间在流逝,栀子花、芭蕉叶终于隐没于夜幕之中。于是热情的僧人便凑过来助兴,夸耀寺里的“古壁佛画好”,并拿来火把,领客人去观看。这当儿,菜饭已经摆上了,床也铺好了,连席子都拂拭干净了。寺僧的殷勤,宾主感情的融洽,也都得到了形象的体现。“疏粝亦足饱我饥”一句,图画性当然不够鲜明,但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既与结尾的“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相照应,又说明主人公游山,已经费了很多时间,走了不少路,因而饿得很。

总结:这篇诗,极受后人重视,影响深远。苏轼与友人游南溪,解衣濯足,朗诵《山石》,慨然知其所以乐,因而依照原韵,作诗抒怀。他还写过一首七绝:“荦确何人似退之,意行无路欲从谁?宿云解驳晨光漏,独见山红涧碧诗。”诗意、词语,都从《山石》化出。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结之关联词

【—初一语文总结之关联词】,并联词是我们难以总结的也是我们不容易找到的,以下是老师总结的,同学们动起手来记一下吧。

[关联词]

①并列句。各分句间的关系是平行并列的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又……又……、既……又……、一边……一边……、那么……那么……、是……也是……(不是)、不是……而是……等。

②承接句。各分句表示连续发生的事情或动作,分句有先后顺序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接着……、……就……、……于是……、……又……、……便……等。

③.递进句。分句间是进一层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但(不仅)……而且……、不但……还……、……更(还)……、……甚至……等。

④选择句。各分句列出几种情况,表示从中选出一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不是……就是……、或者……或者……、是……还是……、要么……要么……、宁可(宁愿)……也不……、与其……不如……等。

⑤转折句。后一个分句与前一个分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或部分相反。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虽然……但是……、尽管……可是……、……然而……、……却……等。

⑥.因果句。分句间是原因和结果的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因为(由于)……所以……、……因而(因此)……、既然……就……、之所以……是因为……等。

⑦假设句。一个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另一个分句表示假设实现后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如果……就……、即使……也……等。

⑧条件句。一个分句说明条件,另一个分句表示在这一个条件下产生的结果

常用的关联词语有:只要……就……、无论(不管、不论)…&hellip 初中物理;也(都)……、只有……才……、凡是……都……、除非……才……等。

总结:并联词包括并列句,承接句,递进句,选择句等等一些句子。如何运用就靠平时同学们的积累哦。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寻求挫败

【—课外阅读题之寻求挫败】,人活着必须要有追求,如果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将会迷失自己,会活的很空虚,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活着。

①我一直在寻求挫败。

②有人出发去“征山”,我却从来不是,而且刚好相反,我爬山,是为了被山征服。有人飞舟,是为了“凌驾”水,而我不是,如果我去亲近水,我需要的是涓水归川的感受,是自身的消失,是自我复归拉于零的一次冒险。

③记得故事中那个叫“独孤求败”的第一剑侠吗?终其一生,他遇不到一个对手,人间再没有可以挫阻自己高人,天地间再没有可匹敌的力量,真要令人忽忽如狂啊!

④生来有一块通灵宝玉的贾宝玉是幸福的,但更大的幸福却发生在他掷玉的刹那。那时,他初遇黛玉,一见面,彼此惊为旧识,仿佛已相契了万年。他在惊愕中竟把那块玉胡乱砸在地上,那种自我的降服和破碎是动人的,是真爱情最醇美的倾注。

⑤文学史上也不乏这样的例子。陈师曾一遇见黄山谷,就烧掉自己的书稿,虚心去向黄山谷学习。一个人能碰见令自己心折首俯的人,并能一把火烧尽自己的旧作,应该算是和种极幸福的际遇。

⑥《新约》中的先知约翰,一见耶酥,便屈身降志。他对人们说:“我仅仅以水为你们施洗礼,他却以灵为你们施洗礼,我之于他,只能算是一声开道的吆喝声。”《红拂传》里的虬髯客一见李靖,便知天下大势已定,于是飘然远引。那使无数人为之倾倒的大唐盛世的李靖,我多么想见他一眼啊!清朝末年的孙中山也有如此风仪,使四方豪杰甘于俯首授命。生的悲剧原不在头断血流,而在于没有大英雄可以为之赴命,没有大理想供其追求。

1、③④段列举的一反一正两个例子,各说明什么道理?(4分)

2、填空。(3分)

初中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实例解析(4)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小编提醒大家做好笔记了,下面的小编继续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阅读理解之《三国演义》考点预测,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过来看看。

《三国演义》考点预测:

1.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

2.主要内容:通过集中描绘三国时代各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揭示了东汉末年社会现实的动荡和黑暗,谴责了封建统治者的暴虐,反映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人民呼唤明君、呼唤安定的`愿望。

3.主要人物及其性格:

曹操:自幼放荡不羁,但很有才华,又足智多谋,善于随机应变。许劭评论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诸葛亮:智慧的象征,清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又尽职、鞠躬尽瘁。

刘备:一代枭雄.宽厚仁爱,求贤若渴。

关羽:忠义、智勇双全。

4.相关事件:桃园三结义、火烧赤壁、草船借箭、关公过五关斩六将、诸葛亮智用空城计。

5.相关问题:

①《三国演义》中哪两位人物煮酒论英雄?各自的内心怎样?

曹操:故意试探刘备,看他是否能成大业、胸怀大志。

刘备:生怕自己被看出破绽,竭力掩盖,内心恐慌。

②写出《三国演义》中有关关羽的情节。

“温酒斩华雄中考;、“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

③“桃园三结义”是指哪三个人?各有怎样的性格?

刘备:忠厚善良、礼贤下士

关羽:忠肝义胆、一身正气

张飞:勇猛粗暴、嫉恶如仇

④“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这一X像描写写的是哪部小说中的哪个人五?《三国演义》中的关羽.

看过上面为大家整合的实例后,想必大家都已经熟知《三国演义》的考点要点了吧。接下来还有更多更全的语文阅读理解技巧等着大家来学习哦,想要了解最新的讯息就来关注吧。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之仿写的常见考法

【—总结之仿写的常见考法】,仿写是小型的写作练习,它要求我们在极为有限的字数内尽情展示才情。

句子仿写通常都是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

误区提醒

1、解答仿写题应具备下面一些知识与能力

首先是必要的语法、修辞知识。语法、修辞知识是从大量的语言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运用语言的规律,掌握它们无疑有助于提高我们运用语言的能力。

根据例句句式特点,在横线上另外仿写句子。

太阳无语,却放射出光辉;高山无语,却体现出巍峨;大地无语,却展示出广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自选话题的仿写。品读所给例句,我们能看出以下特点:一是全句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歌颂了一种默默奉献的精神;二是例句是一个二重复句,第一层为并列关系,第二层为转折关系(标志词“却”)。我们做这道仿写题时可不考虑所写句子的内容,因题干无此项要求,但整齐的排比句式、活泼的拟人手法则必须用上,且句子之间的关系也一定与例句一致。仿写示例:“青春无语,却焕发出活力;鲜花无语,却散发出芬芳;春雨无语,却滋润着大地。”

其次是丰富的联想能力。具备了相关的知识,如果不能展开联想,答案依然不恰当。所以,我们应该通过扩大生活与知识积累,掌握联想与想象的方法。

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为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指定话题的仿写练习。按要求,我们仿写的句子仍然得围绕春姑娘展开,要表现出春天给大地、人间带来了什么。做这道题,我们要展开联想:春天除了万紫千红。还有什么。仿写示例:“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再次是过硬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语言表达平平,就很难在这块小天地里有大的作为。因此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要调动多种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用鲜活的心灵去感受世界。一花一世界,一草一精神,露珠的晶莹剔透、晚霞的绚丽迷人……化入心中,流入笔端,即成为美妙动人的文字。有了关注万物、珍爱生命的热情,辅之以广泛的阅读——读好书,读美文,再通过必要的语言训练,就不愁写不出令人拍案叫绝的文字。

总结:从形式上说,我们仿写的句子必须使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句。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之石壕吏背景

【—之石壕吏背景】,全篇句句叙事,无抒情语,亦无议论语;但实际上,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叙事抒了情,发了议论,爱憎十分强烈,倾向性十分鲜明。寓褒贬于叙事,既节省了很多笔墨,又丝毫没有给读者概念化的感觉。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安禄山)史(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根据目睹的现实,写了一组诗,《石壕吏》是其中的一首。石壕,也叫石壕镇,现在河南三门峡东南。吏,小官,这里指差役。

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已经四十八岁的杜甫,由左拾遗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他离开洛阳,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这引起诗人感情上的强烈震动。

当时唐王朝集中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步骑二十万,号称六十万,将安庆绪围在邺城。由于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全军溃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以西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

总结:老妇生怕守寡的儿媳被抓,饿死孙子,只好挺身而出:“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老妇的“致词”,到此结束,表明县吏勉强同意,不再“怒吼”了。

初一语文教案4

一、教学要求

1.要求能疏通文意,掌握本文得主要内容。

2.掌握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得名言警句。

3.了解《论语》得基本情况及孔子得教育思想。

二、学习要点

1.掌握有关《论语》和孔子得基本文学常识。

2.掌握古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得用法。词语如“而”、“之”等;句式如宾语前置句等。

3.领悟《论语》十二章得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得“为学之道”。

三、作者生平

1.孔子图片(参见本课PPT)

2.孔子资料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得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得开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其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委吏”(司会计)和“乘田”(管畜牧)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摄行相事。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曾大力宣传“仁”得学说。在世界观上,对殷周以来得鬼神宗教迷信活动采取存疑态度,认为“未知生,焉知死”,提出“敬鬼神而远之”得见解。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得结合,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在维护贵族统治得基础上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得正统,影响极大。现存《论语》一书,是研究孔子学说得主要资料。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得赞誉,唐代得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得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得需要,也一再得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得曲阜得孔府是我国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得宫殿建筑,也是著名得旅游名胜。

四、作品概述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得记录,共二十篇,是一部儒家学派得经典著作,是研究孔子思想得主要依据。其体式归纳起来有:语录体(也可称格言体),仅指明是孔子得话,不写出说话得环境(包括说话得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得一般原则;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得问题所作得回答,它写出了提问者得原话,但没有写谈话得背景;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节,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得话为主。其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得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得弟子们得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东汉时,《论语》被列为“七经”之一,(七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孝经》)。南宋时,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得重要经典。旧注本有《论语注疏》(三国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和宋朱熹得《论语集注》,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等。

五、创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得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得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得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得《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得何晏集汉儒以来得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得最早得《论语》注本。

有得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得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得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得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得最大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得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唯一之良书也”。它所记载得孔子得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六、课文讲解

1.课文朗读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渎: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得内容包括学习得哪些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得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

初一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通过对比阅读,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能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古代描写“愁”的诗文。

研究目的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根据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自然导入)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2、根据页X,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要求:找出诗歌中的景物,并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勾画出画面。

3、评价活动:可采用多种方式。如,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画面等。

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过渡语:(由形象到意象)。

介绍有关背景,为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感情。

2、组织学生活动:

⑴小曲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阅读课文后根据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⑵小组讨论。

⑶评价。明确了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这些词语对表达作者感情所起的作用。

四、深入体会诗中的意境

1、过渡语、指导语。

2、组织学习活动:

⑴教师出示一幅画面。要求:根据你对这首曲的理解,找出这幅画中与原曲意境相违背的地方,根据课文内容说出理由。

⑵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再次配乐朗读课文,体会悠远的意境。

3、归纳总结。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非常讲究意境的创设,而意境是很抽象的,因此,很多作家都通过精选典型的意象来达成目的,这首小令是这方面的'典范。

五、迁移拓展

欣赏白朴的一首《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1、朗读。

2、说说这首小令借助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一种意境?

3、请选择一句或几句,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描写出文中意象所表达的意境。

4、搜集古诗词中有关描写“愁”的诗句,理解用具体的意象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六、课后学习

完成作业。

请选择两首小令中的一首,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

初一语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与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通过想象和拟人化手法营造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的巧妙构思。

3、品读优美生动且富于哲思的语言,体会变换人称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感情色彩。

说明:

《山中访友》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发表于1995年第三期《散文》杂志上的写景抒情散文,记叙作者独自到山野林间的一天游历。从不同的阅读角度出发,可以领略到文本不同的意义。首先,我们可以把这次“山中访友”理解成是一种孤独与欢欣之旅。文中写道:“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踏幽径,入幽谷,入访者成了“幽人”。所谓“朋友”是古桥、树木、山泉……一些客观上没有理智与情感的景物,身处这样的“朋友”当中,便可以体会到作者心灵深处的孤独与寂寞。

但这又是一次欢欣之旅,如:“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是想像中的参与者,与大自然万物可以心意相通,用心灵来进行无声的交流,这种“物化”本身就是欢喜欢乐欢悦的过程。孤独是客观的状态,欢欣是内心的感觉。其次,我们还可以把《山中访友》看作是一次精神回归与洗礼之旅,大自然是人类最早的家园。人类往文明的道路渐行渐远,越加觉得故园的亲切可爱,越加有可能把自然之物当成自己的亲友,我们从文中的第一、二人称“你”“我”的对话,从景物都一一幻成亲朋好友的情景,可以悟出这种精神回归的含义。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人类很容易在钢筋水泥的高楼大厦之间迷失自我,而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正是以自然为镜,反思反省自身,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这不能不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鉴于上面的思考,这篇散文的主题思想可深可浅;但作为七年级教授内容,我们不必探讨太深,因人而异,因班而异,只要能引导学生在朗读探讨中感受作者的童心童趣、亲近大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即可。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自然”,而该文作者为了充分表达自己回归大自然访友的欢欣愉悦之情,恰当地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并且想象奇特,联想丰富,再加上优美生动的语言,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构思新颖,这也是学生们应该在学习中必须领悟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美读课文,感受作者营造的童话世界及亲近自然的童心童趣;对3、4、5、7等重点段落进行深入研读,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想象和抒情的写作特色。

2、难点:

(1)多角度探讨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生活态度;

(2)体悟作者在第6节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明:

该文作为语言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应该在充分听读或朗读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听一听读一读,一边读一边议,在朗读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之情,在探讨中理解作者对景物特征的抓取与描写。

作者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复杂多变的今天,“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回归大自然,必然也流露出他对待生活、待人接物等等的积极态度。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时品评,不必拘泥于一定之规。

初一语文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写景状物,表达真情实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情趣。

教学准备:《紫藤萝瀑布》原文和作文格子纸打印、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好!今天周老师和大家一起研讨的写作内容,是站在你们语文老师的肩膀之上进行的,关于景物描写,我们从七年级就进行过专项训练(展示投影1)

【投影展示】

写作训练一:观察和描写景物的特点(七上第四单元)

写作训练二:观察和描写事物的特点(七下第三单元)

写作训练三: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八下第一单元)

【那么如何运用多种方法来写景状物,让一枝一叶自然地融入自己的真情呢?(展示投影2)

我们先来(展示投影3)【请常棋媛同学朗读自己写的这一段文字。】(展示投影4)

【投影展示】

那天,我骑着自行车,扛着相机,想拍几张美景作为素材留下来。

于是,我来到了公园。

风吹柳絮,枝叶摇曳,这儿真是一个令人心情舒畅的地方。看那片枝头,小鸟们成群结队的,热闹极了,似乎在开一场别开生面的森林演唱会呢!

东台实验初中常棋媛

(师)【听完后,同学们看看她笔下的公园之景有什么特点?(有生机)

选了哪些景物来描写突出公园是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呢?

(柳絮、枝叶和小鸟)(投影红色字体柳和小鸟)

【是的,在她的笔下,风吹柳絮,柳枝摇曳,小鸟欢闹,有活泼泼的生命扑入视野,充满活力。这就是我喜欢这段文字的原因。你也像我一样喜欢这段文字的请举手。

可是,我再用研究的眼光看,发现有点不够味了。

风吹柳絮的季节,应该不是“绿柳才黄半未匀”的早春,而是“烟花三月”,柳絮的色彩,被风吹起的状态,柳枝的形态,柳叶的质地甚至小鸟的如何欢闹的,都令人遐想。

(师)【小结过渡:是的,我们写景状物就是要做到把身体的全部感官都调动起来,不仅能看到,听到,还要触到,嗅到,想到,这样,笔尖流淌出来的文字就会灵动得很,讨人喜欢得很。】

【因此,这节课我们要再向前走一步,虽说我们有意识地运用景物描写了,但写好景物对大部分同学来说有点难。今天周老师就带着大家回顾宗璞的《紫藤萝瀑布》,这是状物抒情散文的经典篇章之一。我探寻写好景物的两个点,和同学们一起研读,争取在后面的写作中有启发,有提高。请同学们打开手中的材料,我们先看看宗璞是怎么描写紫藤萝的】(展示投影5)

【学生读段落1—6】

(师)【宗璞笔下的紫藤萝具有什么特点?】(师生交流、互评)

(繁茂、充满活力)

(师)【作者运用哪些写景手法来突出紫藤萝繁盛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特点?】

【师生交流、互动】

【随机板书:抓住特征】

【小结:宗璞抓住藤萝繁茂、充满活力的特点,调动感官,运用奇妙的想象,匠心独运的修辞,精心锤炼的词句来描写藤萝,藤萝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闪光,就在我们眼前流动。

如果老师把个别句子变换了一下顺序,你看行吗?为什么?】(展示投影6)

【投影展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那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

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

而那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投影展示】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

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

像一条瀑布

从空中垂下

不见其发端

也不见其终极

只是深深浅浅的紫

仿佛在流动

在欢笑

在不停地生长

紫色的大条幅上

泛着点点银光

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

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最浅淡的部分

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小结:从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然后写到这片辉煌的淡紫色中深深浅浅的紫,然后继续写这深深浅浅的紫当中的点点银光,这个叫什么?叫从整体到局部。像瀑布,像大条幅,像水花,也符合观赏景物的习惯,先欣赏整体美,然后才会走近,越看越细。写作表现的真实也就是这样体现的'。

过渡:我们再看一段文字,当走近紫藤萝了,我们会描写什么呢?请你给括号内填写上描写对象。

2、添加描写对象读。

【每一穗花】

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

【每一朵盛开的花】

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放似的。那里装的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小结:从每一穗花到每一朵盛开的花,视线越来越集中,这就像我们拍照,采用的是聚焦法,对盛开的花做定点特写,再写它们的形态,甚至香味,这样可爱的充满喜悦的藤萝花如活泼泼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这样写景,从整体到局部,甚至再精细点,到花蕊,细致而有序。

2—6节写紫藤萝,我们既回顾了写景的多种方法,又学到对静态物的描述方法,我们一般叫做状物。我们可以联想与想象,可以调动感官,可以妙用修辞,可以精心锤炼词语。可以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动静结合等。写景状物的方法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哪怕就学会运用一个从整体到局部的写法也会让我们受益很多。这不仅是写景的方法,还可以是文章段落展开的方式。

初一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围绕航天英雄这一主题,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并进行整理。

2、理解英雄行为,感悟英雄品质。

3、体会航天英雄牺牲后人们的悲痛情感,培养大胆对课文质疑的精神。

[教学重点]

麦考利夫的英雄品质是如何体现的。

[学习内容]

整体感知,传达出内心的震撼。

一提到英雄,我们就会想起在革命战争时代冲锋陷阵、英勇牺牲的勇士,他们担当起拯救苦难祖国的重任,慷慨赴难,血沃中华。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是革命年代的'英雄,他们以自身的言行铸成这一时期英雄的内涵。战争渐渐远去,和平的阳光温暖着神州大地,拂去了战争的烟云,而英雄的形象却从来没有在我们心中消失过。在和平年代里,英雄已经有了新的内涵,是指在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勇于向困难挑战,为他人谋利益,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们。我们学习这篇课文,需要理解其英雄行为,感受英雄品质的力量,树立正确的英雄观。

麦考利夫这位航天女英雄,明知艰险,勇者无惧。当得知美国国家宇航局决定挑选一名普通教师乘坐“挑战者”号航天飞机飞入太空时,竟有上万人报名!麦考利夫就是其中一员,她立刻向宇航局报名,没有犹豫,有的是挑战的热情。她与男性竞相争辉,她无惧艰难,这是英雄迈出的第一步。两个孩子给他们37岁的母亲的支持犹如一针强心剂,让麦考利夫更是坚定信心,含笑感激。

英雄不怕考验,英雄不怕磨难。虽然身体健壮,可她只是一个普通教师,而且只是一名女性,她并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后来,四个月的训练如同一支支利刃考验着她、威逼着她,稍有松懈,稍有退缩,稍有犹豫,等待她的将是退出。失重、颠簸、呕吐……这些让人难以想象的痛苦,都未能动摇她内心的飞行梦想,她都用坚强的意志挺了过来,对太空的向往给予了她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此刻她完成了英雄的塑造。

将生死置之度外,肩负使命,并且时刻不忘作为教师的责任,自信而又美丽。登机时仍想着在太空中给几百万美国学生讲两堂课,这是作为教师最本我的美丽。“在登上航天飞机的最后一刻,她回过头来,对着电视镜头,对着她的学生们,也对着整个人类,留下了一个美丽的笑容,这最后的笑容,异常灿烂夺目,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初一语文教案9

教与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与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教与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放一段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交流背景及作者情况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关于杨振宁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2.检查学生字词掌握情况

邓稼jià先元勋xūn至死不懈xiè鞠jū躬尽瘁cuì选聘pìn无垠yín殷红yān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的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歌:歌颂,赞叹;泣:流泪。

元勋:立大功的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当之无愧: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没有愧色。当:承当,承受;无愧:不惭愧。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喻:明白、了解;晓:知道。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截然:分明地,显然地。马革裹尸:用马皮包裹尸体。指英勇作战,死于沙场。层出不穷:接连不断地出现。层:重迭,重复;穷:穷尽。

学法指导:小组长交换检查,教师抽查

(二)读出自我,合作交流

快速浏览课文一遍,归纳六个部分的内容

1、邓稼先是一位对祖国、对民族的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科学家。

2、简单介绍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巨大贡献。

3、把邓稼先和奥本海默进行对比,揭示出它能领导大家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

4、作者为邓稼先成功的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自力更生,获得成功感到骄傲。

5、写邓稼先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肩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神。

6、对邓稼先的总的评价。

思考:这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课堂小结:(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歌颂了邓稼先忠厚谦虚、真诚朴实的思想品格以及为了中华民族的崛起,身负重任,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

四、布置作业:

文中表现了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对有着50年友谊的老朋友的深情,请在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并作简要分析。

教师指导:如第二部分的9、10节,第五部分的52节

初一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和交流的形式赏析文中写景的妙处。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中的情感。

3、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本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状物抒情的哲理散文,作者从眼前实景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由此设计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以诵读和交流的形式赏析作者状物之妙。

教学难点:借助背景资料深入理解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设想

因为本文是本单元最后一篇散文,学生对写景的方法都有所掌握。所以本环节的教学以学生交流的形式为主,教师加以适当的点拨。本文的难点是文中的蕴含着的'象征义,关于这点的教学教师要借助相关的创作背景和引导,让学生真正的懂并从而对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思考。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各个角度拍摄的紫藤萝图片,音乐

教学流程

预习阶段

1、 字词自学。

2、读顺课文。

3、划出文中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

一、 导入

同学们,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大自然的草木枯荣、候鸟去来总能牵动人们的情思,引发人们的联想,从而生发出人生的哲理来。茅盾先生看到了白杨树就想到了西北的农民和敌后土地上的哨兵以及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那么,当女作家宗璞站在一大串紫藤萝面前,她会联想到什么呢?(听老师朗读课文)

二、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划出文中作者行踪的词语或句子。

——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伫立凝望——加快了脚步

三、 欣赏作者笔下景

1、 作者为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紫藤萝的美吸引了作者。

2、 紫藤萝美在何处?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藤萝美”的语句,前后桌间交流一下,并读出藤萝的美感。

3、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鉴赏散文中的景物描写,即注意作者写景时的顺序、角度、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景物的特点。

4、 请学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读刚刚划出来的美景,并在老师的指引下理清写景的顺序并完成板书。

整体(远) 一条瀑布

(近) 一树藤萝

一穗花

(特写)

局部 一朵花

5、 请学生按照提示再次品读刚刚划出来的美景,并在老师的指引下赏析写景的方法。

初一语文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山和水的特点;

2.学习并运用作者巧用修辞、 情景交融等写景方法

【教学重点】

了解济南冬天山和水的特点;学习作者写景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老舍先生写景的方法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民艺术家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中写道:“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的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风韵

是的,上节课我们所学的《济南的冬天》是“温晴”的,(板书:温晴),作者笔下的山和水(板书:山、水)无不体现出这一特点,下面就让我们再次走进《济南的冬天》,去感受冬天济南的魅力,学习老舍先生写景的方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济南冬天山和水的特点;

2.学习并运用作者巧用修辞、情景交融等写景方法

三、课文学习

(一)出示独立自学:

自由朗读课文,了解老舍笔下济南冬天山和水的特点

提示: 可以结合作者描写山和水的句子或关键词语来概括

5分钟后期待你的回答!

(过渡:老舍先生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幅济南特有的动人冬景,那么他又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呢?下面请同学们精读课文…… )

(二)引导探究:

精读课文,思考:作者是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济南冬天景物的?

提示: 可以从修辞手法、传神的词语等方面进行思考

5分钟后期待你精彩的展示!

(过渡: 老舍先生是语言大师,他笔下的济南冬天温暖如春、秀丽如画、清亮如水晶通过本文的学习,你从中收获了什么呢?)

四、课堂小结:我的'收获

学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有什么收获?

提示:如情景交融的写法

(过渡:老舍先生用他的眼睛发现了美,用心灵感悟了美,那么同学们你们也来用眼睛捕捉你周围生活中的美!请同学们完成本节课的清学内容)

五、当堂清学:学生完成清学稿

请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你所捕捉到的校园美景

温馨提示:可以用你学到的比喻、拟人或情景交融等手法

限时10分钟!

过渡:同学们已经用语言文字描绘出了自己所捕捉到的美,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

课堂小结:的确如此,上帝把春的艺术赐给了西湖,把夏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秋天的和冬天的全赐给了济南济南的秋天和冬天一样美丽……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外阅读老舍的《济南的秋天》,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写景美文

板书:

初一语文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朗诵课文。

2、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

3、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三、课前准备:

教师:录音机、磁带(钢琴曲《大海》)、投影仪。

学生:熟读课文。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投影出示)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

[教师指导]

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投影出示举例诗句的重音及节奏。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生意,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投影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①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②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五、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①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②全班激情齐读。

六、小结,布置作业

①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②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

c.抄写生字。

七、信息反馈:

初一语文教案1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精当的选材,结构上的前后照应及描写情状的方法。

(2)品味文中有声有色、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

教学难点:理解阅读文学作品可以明做人之理。

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

⑴了解作者于漪

⑵收集整理文中的生字词及重要词汇

⑶收集描写春夏秋冬的古诗名句,背诵课文中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查一查)

(1)学生展示其收集的作者有关资料。

(2)读准字音,积累词汇。

三、整体感知(读一读)

1、自由朗读课文一遍,思考下列问题:

(1)题目中的依依的含义是什么?

(2)文中能说明作者对往事“依依”之情的句子是。

(3)概括于漪老师“萦绕胸怀,十分留恋”的几件事,这些往事对于“我”的成长有什么深远影响?

四、探寻作者写作思路:(想一想)

(1)作者是怎样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的?

(2)结合所选四件事,你认为课文选材好在何处?

(3)文章中,作者深情地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登一座楼,都写得有声有色,文情并茂。你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得到了哪些有助于你成长的启示?

五、小结

于漪老师满怀深情地回忆了童年时期读书的几件小事,这些“往事”常常激起“我”青春的激情: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对家乡的`赞美,无不溢于言表。至今,老师的谆谆教导依然激励着“我”: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一齐诵读第六节.

六、课后作业

1、学生收集文中出现的古诗文并了解大意。

2、你所读过的文学作品对你有何影响,用一段200字以上文字加以描述。

随堂反馈

1.给加点的字注音。

2.下列词语中共有五个错别字,先用横线标出,再将改正的字写在横线上。

狼狈逃蹿

风云变换

津津有味

走头无路

红紫芳菲

五彩纷承

油然而生

谈笑风声

3.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下列诗句。(只排序号)

初一语文教案14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

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第2——6小节——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

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

——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

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

——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17、18节)

3、问题一:

为什么第17自己”?

能达到美的境界。

4、问题二:

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5、多媒体介绍印度宗教及文化概况。

——虽然现在印度属于资本主义国家,但宗教势力极大,所以也有人说印度是一个宗教国家。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内容也都受此影响,多以表现宗教为主题。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也同样如此,例如第18小节中提到的莲花、鹿、孔雀、蛇等动物在印度的宗教中都有其象征意义。

五、练习:

延伸思考一:

引用原文说说,为什么卡拉玛姐妹的舞蹈能那么样地打动人心?

——第19、20小节原文:“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延伸思考二:

这篇文章的文字很优美,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能否结合自己的感受或学习生活体验,说说为什么冰心奶奶能写出这样一篇优美的文章,像卡拉玛姐妹的舞蹈那样打动人心?

——我个人认为,首先可能是

其次是她在文学以及其他方面坚持不懈的学习,许多宝贵的养料。

三是由于她的勤奋。一直笔耕不辍,坚持。

六、比较阅读:

美。

七、结束语:

无论我们将来要从事什么职业,即使是与也应当时时刻刻注意观察和学习。我们的中华文化和印度文化一样博大精深,都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一世纪的青年,应当珍惜、热爱、学习、弘扬这些优秀文化,才可能真正成为一个高素质的现代人,才可能创造出更优美的现代文明。

初一语文教案15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1)推荐学生通过百度搜索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

(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教学课题

《秋天》是一篇篇幅短小的优美的诗文,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要注重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教学;简化教学头绪,强调内容综合。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因此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有感情的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进行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把握诗歌意境,感悟诗人思想感情;培养学生解读、鉴赏诗歌意象的能力;

3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三、教材分析

何其芳《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关注自然”为主题,《秋天》现代著名作家何其芳所作。诗不长,仅三节。很精粹,但容量大,而且画面感很强。以“秋天”为“经线”,以幽谷、农舍、渔舟、牧羊女……诸般景致为“纬线”,为我们编织了三幅绚丽多彩的秋景图。它们具有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诗语言流畅、优美,是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教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初步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而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这节课中,我尽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探究来完成教学的目标。采用激发兴趣法(引秋)、问题导引法(品秋)、讨论质疑法(品秋)、诵读法(诵秋)。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反复吟诵,感悟诗句含义,体味诗歌清远、闲静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是揣摩诗歌的清丽的意象和质朴晓畅、情景交融的特色。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散步》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网上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学习参考,课堂上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还下载了几个PPT课件,根据本人及所教班级学生情况重新设计制作适用的课件。使之更为适合课堂使用。

四、教学方法

以“先学后教”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我采用的是“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美感,体悟文章意旨。教师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教学过程

( 一)、音乐铺垫,深情导入

背景音乐为《秋日私语》

(出示秋天的风景画)【师】(边投影出示边深情地导入)提及秋天,我们会自然联想到硕果挂枝、粮仓满溢、农人慰心的笑容。的确,秋天是一个成熟和收获的季节,因为土地是真诚、公允的,“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是秋天用收成证明着播种者的品质;秋天又是宽容博大的,是秋天用慈母般的心肠去孕育勃勃生机的满园春色。现代诗人何其芳以他敏锐的诗心捕捉,绘写出了秋天的风彩,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秋天》,体味动人的秋魄。

〖柔和的的音乐、深情的导入旨在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到秋天的意境中来,为文本的情感解读作铺垫。

(二)、简介作者,检查字词

1.介绍作者

生简介作者

(这一环节可采用课前预习的方式让学生搜集资料,自主学习,有利于节约课堂时间。)

2.①字词识记(各小组抽C等生到黑板展示,其余学生由小组长组织听写。)

丁丁 (zhēng) 背篓(bēilǒu) 肥硕(shu) 撒(sā)下 青鳊(biān)鱼

乌桕(jiù)叶 归泊(bó) 枯涸(hé) 清洌(liè) 梦寐(mèi)

②释义:课前查资料批注在文中相应的位置并识记展示在黑板,其余的展示在本子上)

丁丁:伐木声。

肥硕:这里指果实又大双饱满。

栖息:停留,休息(多指鸟类)。

寥阔:高远空旷。

枯涸:干涸,没有水了。

清洌:水清。

梦寐:睡梦。

(语文课代表针对展示作讲解和总结,再留2分钟时间记忆)

3.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出示)

(三)、初读课文,掌握朗读节奏与重音

【过渡】 这首诗写得很美,需要我们通过朗读来体会。我先给大家两分钟时间,小声的读一下全诗。

1.两分钟速读课文,划分全诗节奏(投影出示):

由小组完成节奏划分(老师投影出示):

再请两个小组展示朗读。然后播放《秋天》朗读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2.【过渡】 一首优美的乐曲往往通过高低起伏的音调来表现它的内容,同样诗歌要读得好,也需要突出一些重音,你们认为这首诗中哪些词语需要重读?(不说理由)老师也找到了一些需要重读的词语,我已经把它们标出来了。现在大家看着投影再齐读一遍。 (投影出示)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 zhēngzhēng )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bēilǒu)来装/竹篱间肥硕(shu)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sā)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biān)鱼似的/乌桕(jiù)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bó)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hé)见石/更清洌(liè)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mèi)/在牧羊女的/眼里。

3【过渡】 现在大家的朗读已经大有进步了,但似乎还不能表现出诗人的感情。可能有些同学觉得重读只是单纯地加强语调,但事实上重读只是在朗读中把相关的词突出出来,既可以加强语调,也可以使语调变轻,关键是要和其它的读音有对比。如何判断读法呢?关键是在读的时候投入你们的情感。这就需要大家在朗读时把把诗人带给我们的画面展现在你的头脑中。下面我来给大家读一读,请大家闭上眼睛,就好像你已经走进了一个美丽的秋天的世界,正在用眼睛观察、用耳朵聆听、用心灵感受每一个美好的事物。

(四)、细读课文,品味字句

1、【过渡】 我想刚才同学们的脑海中已经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我再给你们一分钟时间,请你们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先给它起一个名字,再想一想这幅画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诗句能表现这些画面,把这些诗句轻声地读出来。学生首先读出相应的句子,再说说这些诗句让他联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 “稻香”使人满口生香。“饱食”写丰收之景,拟人。“稻花香里说丰年”说的是对丰收的猜测,而这里则是对丰收场景的直接描绘。“栖息”一词使整节诗充满了一种丰收后的喜悦与满足感。秋天“栖息”在农家,它给农家带来了什么?(丰收)

第二节,渔人到底收起了什么呢?(是鱼,是树叶,还是别的)无论他收起了什么,他的心情都是快乐的,他肯定有所收获,或者是鱼,或者是喜悦的情感。这只是秋天的一场游戏。

第三节,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牧羊女会梦见什么?这里到底是她的梦寐,还是诗人的梦想。也许一个更加灿烂,更加富饶的秋天就在前面,就在牧羊女的憧憬中,就在诗人的希望里。

〖“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教学时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我在学生先“速读”把握文章主干的基础上,借助“心读”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理解、品味,而不流于“小和尚念经”的外在形式。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静静地倾听文章的配乐朗诵,一边在脑海中浮现文章所写的情境画面,让我们跟着何其芳作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

2、播放【百度视频搜索】《秋天》配乐朗读

【师】看到大家怡然沉醉的表情,我想文章一定拨动了大家的心弦。那么,你能否说说是什么如此打动你的心呢?

学生回答集锦:

第一节的第一句,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清晨空气非常清新,在幽谷里的心情也非常好。

我认为露珠被伐木声震落的一瞬间很美

“肥硕”因为秋天到了,要收果子了

第三节的“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睛里”,因为牧羊女做梦都想到了秋。

蟋蟀声响说明是清晨

蟋蟀声的回荡感觉原野特大

秋天成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和渔民做游戏

【师小结】 总结:三幅画面我可以给它们起个名字:农家丰收图,渔夫晨归图,牧女思恋图,每幅画面给我们的印象都是不同的,农家丰收图(绚丽多彩),渔夫晨归图(淡雅朦胧),牧女思恋图(辽阔空远),而诗人用什么贯穿起了三幅画面?(喜悦的情感)

(五)、再读课文,归纳方法

如何才能朗读好诗歌:一、情感投入;(在朗读中通过语调的仰扬顿挫、轻重缓急的对比展现诗歌情感的起伏)二、视觉再现。(在朗读时要在眼前出现一幅幅相关的画面)。

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读读这首诗歌,再请另一个同学进行点评。最后全班在一个学生的领读下朗读全诗。

鉴赏诗歌的方法:

1.把握韵律,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视觉再现,欣赏诗歌的绘画美。

3.身临其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美。

朗读全诗

(六)、迁移训练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种方法再来欣赏一下其它的诗歌。现在就请同学们先读读美国诗人狄金森的《秋晨》,说说这首诗展现了什么样的画面。这首诗所展现的画面和课文相比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

秋天什么令你最感动?模仿两首诗的写法,写一两句现代诗,写一写你心目中秋天最美的东西

播放《秋天》

六、板书设计:

秋 天

何其芳

农家丰收图

乡村秋景图 霜晨归渔图

少女思恋图

七、课后作业

1、学生课后诵读课文,并将自己的配乐朗诵录下来,教师对学生交上来的录音作品作出评价,评出名次,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在全班播放好的录音。

2、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摘抄以“秋”为内容的诗文。

(语文教学的阵地不仅仅在课堂上,应该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轻松地去进行语文学习,让学生感知到:“生活处处有语文”。)

初一语文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